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通河

(黃河支流湟水的支流(青海))

鎖定
大通河,習慣為黃河支流湟水最大支流,位於青海省東北部,又稱浩門河,宋代在河畔築大通城後出現今名,以長度與流量論,大通河實為湟水正源。發源於海西州天峻縣木裏鎮祁連山脈東段託來南山大通山之間的沙果林那穆吉木嶺。向東流經祁連、門源盆地及甘肅的連城、窯街,穿流於走廊南山—冷龍嶺和大通山—達坂山兩大山嶺之間,於民和縣的享堂入湟水。流域面積15130平方公里 [1]  (一説15133平方公里 [19]  ,一説15126平方公里 [5]  ),總長560.7公里 [1]  (一説520.7公里 [19]  ,一説572公里 [13]  ,一説520公里 [5]  ,一説總長554公里 [17]  ),從源頭到匯河口(湟水)自然落差3058米,河道平均比降5.5‰,(一説落差2793米,河道平均比降為4.19‰ [13]  )青海境內幹流多年平均流量80.86立方米/秒,水能理論藴藏量60萬千瓦。 [19] 
到2006年底,大通河干流青海境內已建水電站19座(含附屬次級電站1座),合計裝機20.065萬千瓦;在建水電站2座,裝機4.46萬千瓦;規劃待建水電站7座,裝機2萬千瓦。 [19] 
大通河水量豐沛,但流域狹窄,用水量不大。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後,建成引硫濟金、引大入秦、引大濟湟三大調水多種工程,分別引入甘肅金昌市西大河流域、古浪縣莊浪河流域、湟水幹流,補充鄰近地區農業生產生活用水。
中文名
大通河
別    名
默勒河 [10] 
吉勒曲 [2] 
浩門河 [17] 
莫日曲 [11] 
所屬水系
黃河支流湟水的支流
地理位置
青海省東北部
流經地區
天峻縣、祁連縣、剛察縣、互助縣、天祝縣、永登縣、紅古區、民和縣
發源地
沙果林那穆吉木嶺東端的扎來掌
主要支流
業土溝、朱岔溝、科拉溝、沙金溝、先明峽河
河    長
554 km
流域面積
15130 km²
平均流量
80.86 m³/s
落    差
3058 m
河    口
青海省民和縣享堂地區

大通河名稱由來

大通河,古稱浩壹水、 [5]  浩門河、合門水,《水經注》有“浩門河出西北塞外……東流注於湟水”的記述。 [13]  《天祝縣誌》:藏語稱吉勒曲 [2]  。《天峻縣誌》:又叫“莫日曲”,“莫日曲”系藏語“火山上的河”。 [7]  《祁連縣縣誌》又稱默勒河。 [10] 
浩門河之名始於西漢迄於明末浩門河,今稱大通河。或曰:烏蘭木倫河,蒙古語,意為赤色的大河。東流逕祁連縣東部,曰:默勒河,蓋因默勒山而得名。浩門河之名,首見於《漢書·地理志·金城郡浩門縣》:浩門河,出自塞外,東至允吾入湟水。顏師古曰:“浩音誥,水名也。門者,水流峽山,岸深若門也”。徵諸實地考察,其名最具形象。自西西漢直至明代後期,始終稱為浩門河。明嘉靖間,張雨《邊政考》首次出現“大通河”之別稱。入清以後,官、私編纂的史志,原浩門河統作大通河,遂正式成為古浩門河之別稱,以迄於今。 [16] 

大通河幹流概況

大通河河道走向

大通河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大通河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大通河源頭水流叫加巴尕當曲 [1]  (一説唐莫日曲 [5]  ),源於天峻縣沙果林那穆吉林嶺東端的扎來掌(一説託萊南山的崗格爾肖合力冰峯東麓,河源海拔4520米 [13]  、一説疏勒南山莫日山的東麓和措尕而貢卡 [7]  )。南東東流經木裏盆地、江倉盆地、默勒盆地、門源盆地,在門源縣克圖以下逐漸轉南東流,再轉南流至民和縣享堂與湟水匯合。大通河在默勒鄉以上主要流經草原沼澤地帶,河道較為順直,河面較寬闊。默勒盆地與門源盆地之間流經山區時河道曲折,河牀較窄,至門源盆地河道較寬,多分流,多心灘,河牀最寬可達2000米左右。門源以下主要流經山區,河水下切強烈,深度多在200~300米,峽谷較多,峽谷最窄處河牀僅20~30米。大通河從源頭到匯入湟水,除下游一小段流經甘肅連城、紅古地區外均在青海境內。幹流先後流經天峻、剛察、祁連、門源、互助、民和及甘肅省的天祝、永登兩縣。大通河集水面積15130平方公里,幹流河長560.7公里,河道平均比降4.56%,在青海省集水面積12943平方公里,幹流河長504公里。 [1] 
其中,天峻縣境內全長82公里,流域面積1588.23平方公里,佔全縣面積的6.17%。其發源地海拔4330米,出境處海拔3730米,落差600米,平均比降為1/137。 [11]  [1]  剛察縣境內長90公里,落差228米,集水面積2282平方公里。 [7]  祁連縣境內長165.6公里。流經默勒、多隆兩個鄉,集水面積2767.22平方公里。 [10]  門源縣境內河長175.8公里,集水面5204.79平方公里,落差802米。西自巴里哈圖以西5公里處入境,於珠固寺溝口出境。 [17]  天祝藏族自治縣境內流域面積1108平方公里,長約70公里,在鐵城溝附近流入永登縣。 [2]  永登縣內54公里,流域面積為1331.2平方公里。 [5] 
大通河發源地疏勒南山 大通河發源地疏勒南山
大通河上源天峻縣木裏鎮地貌 大通河上源天峻縣木裏鎮地貌
大通河上源天峻縣木裏鎮地貌 大通河上源天峻縣木裏鎮地貌
大通河祁連縣一段 大通河祁連縣一段
大通河祁連縣默勒鎮一段 大通河祁連縣默勒鎮一段
大通河門源縣仙米鎮段 大通河門源縣仙米鎮段
大通河門源縣浩門鎮段 大通河門源縣浩門鎮段
大通河門源縣城區段 大通河門源縣城區段
大通河甘肅天祝縣天堂鎮段 大通河甘肅天祝縣天堂鎮段
大通河甘肅永登連城鎮一段 大通河甘肅永登連城鎮一段
大通河河口段(民和、紅古間) 大通河河口段(民和、紅古間)
大通河在民和縣享堂地區匯入湟水 大通河在民和縣享堂地區匯入湟水
大通河在民和縣享堂地區匯入湟水 大通河在民和縣享堂地區匯入湟水
大通河在民和縣享堂地區匯入湟水 大通河在民和縣享堂地區匯入湟水

大通河河道特徵

河源至尕大灘為上游段,尕大灘水文站距河源308.4公里;尕大灘至連城為中游段,此段河長223.4公里;連城以下為下游段,河段長40.2公里。 [13] 

大通河水文特徵

據上源天峻縣水文記錄,出境處流量每秒為8.26立方米,年徑流量2.61億立方米,徑流深164毫米。汛期徑流量1.9億立方米,佔年徑流量的72.9%。枯水期徑流量。.125億立方米,佔年徑流量的4.800。冰期:據吳松他拉水文站多年測定,封凍期最早11月18日,最晚12月13日,一般在11月下旬。解凍期最早4月18日,最晚5月16日,一般為4月下旬。封凍天數,最長170天,最短129天,平均為157天。 [11] 
據連城水文站測量,年最大徑流量可達35.6億立方米(1954年),年最小徑流量為19.0億立方米(1970年),多年平均徑流量為28.4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為88.9立方米/秒。徑流年內分配不均,6~9月徑流佔年徑流量的62.4%,其中8月最大,佔年徑流量的27.4%;12~3月徑流只佔年徑流量的8.0%,其中2月最小,只佔年徑流的1.7%。大通河中上游地域植被比較好,水土流失量小,河流最大含沙量為53.7公斤/立方米,年輸沙率為137萬噸。大通河水質好,屬重碳酸鈣鎂型,pH值8.1~8.4,總硬度為10~11,礦化度為0.29~0.32克/升。 [5] 
大通河河口享堂(三)水文站1940~1979年年平均流量90.7立方米/秒,最大年平均流量134米/秒(1943年),最小年平均流量55.5米/秒,極端最大流量1510米/秒(1947年7月31日)極端最小流量7.13米/秒(1975年1月18日)。大通河含沙量低,一般僅為湟水河的十分之一,幹流多年平均含沙量從上游的尕大灘0.31公斤/米3至下游的享堂(三)增至1.12公斤/立方米。多年平均水温較湟水低,同期一般低1-2℃,7月份以前差距大,8月份後差距逐漸減小。 [1] 
大通河享堂(三)水文站1945~1979年平均初凍日期11月14日,平均封凍日期12月9日,平均解凍日期3月1日,平均終冰日期3月18日,平均封凍天數83天,最大河心冰厚1.00天。 [1] 

大通河主要支流

大通河冰川

據《天峻縣誌》,大通河流域有冰川4條,面積2.45平方公里儲量為0.878億立方米。 [12] 

大通河徑流

先後匯入支流百餘條,其中河道長度大於50公里的有永安河,其他支流均較短。幹流和支流以羽狀水系為主。
上游水系發育,呈樹枝狀,主要支流有莫日曲、江倉曲、呼達斯曲、薩拉溝、萊日圖河、永安河、扎麻圖河,以上7條支流,除萊日圖河、永安河外,均為右岸支流;中游水系亦較發育,呈羽狀,主要支流有白水河、老虎溝、討拉溝、塔裏華溝、初麻溝、珠固溝、甘禪溝、郎士當溝、朱岔溝、扎龍溝、金沙峽溝、土路溝、皮袋溝等,以上支流中除甘禪溝、郎士當溝扎龍溝、土路溝、皮袋溝外,均為左岸支流;下游河段主要有截龍溝等幾條小支流,多從右岸匯入。 [13] 
唐莫日曲,大通河上游支流。在青海省東北部。源出天峻縣東北部沼澤地。沿祁連縣邊界南流折向西流,至天峻縣奪龍灘附近匯合莫日曲,南流稱大通河。全長67公里,流域面積876平方公里。流域海拔高程4479~4773米。
永安河,大通河左岸支流,位於海北州門源縣西北部。發源於門源縣祁連山脈崗什卡達坂東北3公里處的雪峯,河長56公里,流域面積357.7平方公里。源頭海拔4500米,河口海拔3059米,河道落差1441米,河道平均比降15.2‰。徑流由降水和冰雪融水補給。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550毫米,幹流多年平均流量3.79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年徑流量1.20億立方米,年結冰期5個月。永安河上游名硫磺溝,支溝呈羽狀分佈,砂礫石河牀,河源區右側分水嶺一帶,有長約5公里的雪山和數條現代冰川,左岸沿分水嶺也有數處小面積孤立的雪峯,冰雪總面積約5.3平方公里。源流段河道從東北向西南約3公里後轉為向西北,至石峽門出峽谷進入中游,名大梁河;從西北向東南直到口門子(山口),河谷展寬,兩岸山勢轉緩,山上多灌木林。河道在口門子附近又進入峽谷,兩岸束窄。口門子以下為下游,河名永安河,河轉向西南,在皇城蒙古族鄉政府所在地馬營以南約3公里處匯入大通河。下游一帶為寬闊平緩的灘地(永安灘),屬半農半牧區,著名良種馬“大通馬”繁殖基地門源種馬場設於此地。永安河中下游河牀為沉積砂礫地層,部分地表水因滲漏轉為潛流,因此在二道溝匯入處流量最大。永安河下游河道東側有永安城遺址,永安城建於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永安河下游地區是門源縣百里油菜花海的一部分。每年油菜花盛開之季,當地都舉辦祁連山之夏油菜花節,到此觀光的中外遊客絡繹不絕。 [13] 
門源縣境內,大通河左右兩岸有永安河、老虎溝河、討拉河、初麻河、珠固寺溝河等20餘條較大支流匯入。 [17] 
門源縣內主要支流表
河名
境內河長(公里)
集水面積(平方公里)
落差(米)
年平均流量(億立方米/年)
祁漢開
9.4
69.4
870.0
0.391
0.1194
達龍
12.8
71.8
121.5
0.427
0.1282
塔裏華
35.0
272.8
1410.0
1.54
0.4834
初麻
36.6
339.9
1250.0
1.92
0.6023
寺溝
36.0
371.3
1480.0
2.098
0.6759
永安河
43.2
346.2
1309.0
2.35
0.908
巴里哈圖
17.9
76.4
930.0
0.66
0.208
納子海硤
14.0
60.2
960.0
0.41
0.1293
黑水河
5.0
84.0
230.0
0.57
0.1798
倒淌河
17.5
167.6
120.0
1.14
0.3595
南石頭溝
22.1
98.2
1160.0
0.67
0.2113
扎麻圖
35.9
23.9
1200.0
1.63
0.423
下鐵邁
14.0
78.7
890.0
0.445
0.1395
白水河
31.3
22.1
1302.0
1.248
0.3916
老虎溝
40.2
282.1
1459.0
4.06
1.28
沙溝河
16.8
68.7
1420.0
0.388
0.1217
西河壩
16.0
59.2
1230.0
0.334
0.1049
冷龍灣
19.0
128.6
1360.0
0.225
0.0797
克圖溝
16.6
54.6
1130.0
0.303
0.0967
討拉河
40.3
308.9
1520.0
1.244
0.5474
麻當河
14.5
78.0
720.0
0.44
0.1393
[17] 
在天祝藏族自治縣境內彙集了左岸的業土溝、朱岔溝、科拉溝、沙金溝、先明峽河和右岸的賽拉隆、吐魯溝和大灘子溝等支流, [2] 
江倉河,發源於縣境吾隴日崗北山,由西南流向東北,河長45公里,最後流入大通河。集水面積472平方公里,平均比降1.44%;剋剋賽河——發源於縣境剋剋賽以西,全長29公里,集水面積121平方公里,平均比降1.45%。 [7] 
先明峽河,起點位於天祝縣賽什斯鎮下古城村三岔灘,終點位於天祝縣賽什斯鎮先明峽村峽口,匯入大通河,擬劃河流長度約10.86公里。 [4] 
業土溝,起點位於天祝縣天堂鎮菊花村拉爾加,終點位於天祝縣天堂鎮天堂村業土溝口,匯入大通河,擬劃河流長度約18.51公里。 [4] 
科拉溝,起點位於天祝縣天堂鎮雪龍村朗熱口,終點位於天祝縣天堂鎮本康村科拉口,匯入大通河,擬劃河流長度約21.18公里。 [4] 
朱岔河,起點位於天祝縣天堂鎮大科石旦村浪儀口,終點位於天祝縣天堂鎮麻科村香克,匯入大通河,擬劃河流長度約25.90公里。 [4] 
金沙峽溝,起點位於天祝縣炭山嶺鎮金沙溝與阿沿溝交匯處,終點位於天祝縣炭山嶺鎮金沙峽口,匯入大通河,擬劃河流長度約8.61公里。 [4] 
永登縣地,匯吐魯溝、皮袋溝、水磨溝。過連城又匯大沙溝。 [5] 
水磨溝,起點為天祝縣浪承溝,終點為連城鎮連城村,水磨溝全長約40公里。 [6] 
截龍溝,起點為青海省樂都,終點為連城鎮明家莊村,截龍溝永登段全長約14.34公里。 [6] 
皮帶溝,起點為天祝縣棵棵寺,終點為連城鎮豐樂村,皮帶溝永登段全長約28.98公里。 [6] 
土路溝,起點為天祝縣吐魯村,終點為連城鎮東河沿村,土路溝全長約19公里。 [6] 
小井溝,起點為青海省馬場鄉,終點為河橋鎮主卜村,小井溝永登段全長約28公里。 [6] 
大冰溝,起點為河橋鎮四渠村,終點為河橋鎮四渠村,大冰溝永登段全長約8.53公里。 [6] 
馬軍溝,起點為七山鄉官川村,終點為河橋鎮馬軍村,馬軍溝全長約15公里。 [6] 

大通河湖泊

措喀瑪日湖,“措喀瑪日”系藏語,意為“紅岸湖”。位於木裏鄉政府駐地西約10公里處,北緯38°03',東經99°03'。水源來自托勒南山冰雪融化之水和周圍沼澤、泉水,湖之中央亦有泉水上冒。湖面為略呈三角狀的圓形,面積3.05平方公里,水深約2~3米,庫容750萬立方米。水質良好,可供人畜飲用。湖之周圍系木裏鄉夏秋牧場。湖中盛產湟魚。 [14] 

大通河治理開發

大通河水庫

納子峽水庫 納子峽水庫
納子峽水庫,大通河上游的一座大型水庫,位於海北州門源縣蘇吉灘鄉與祁連縣默勒鎮交界處的大通河干流上,距西寧市公路里程為186公里,距門源縣青石嘴鎮約51公里。水庫正常蓄水位為3201.5米,死水位3191.5米,水庫總庫容7.33億立方米,調節庫容1.72億立方米,是大通河流域具有年調節性能的“龍頭”水庫。壩後電站裝機容量8.7萬千瓦(3×2.9萬千瓦),保證出力1.66萬千瓦,多年平均年發電量3.1億千瓦時。壩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積6593平方公里,壩址斷面多年平均流量41.2立方米每秒。主要建築物以五百年一遇洪水設計、五千年一遇洪水校核,其洪峯流量分別為1810立方米每秒、2340立方米每秒。水庫壩址下距納子峽出口約460米,壩址區兩岸山體雄厚,河道水面寬40~50米,水深1~3米。兩岸地形不對稱,總體上呈不規則的左陡右緩的“U”字形峽谷。水庫樞紐工程由混凝土面板砂礫石壩、引水發電系統及泄水系統三部分組成。大壩壩頂高程3204.6米,最大壩高121.5米,壩頂長408.30米,壩頂寬10米。泄洪系統由右岸溢洪道和左岸泄洪洞組成。溢洪道堰頂高程3194.6米,泄槽末端設有挑流鼻坎;放空泄洪洞與導流洞採用“龍抬頭”型式結合使用,出口設挑流鼻坎及護坦段。工程於2004年6月開工,2013年底竣工,2014年2月20日通過下閘蓄水驗收。 [13] 
石頭峽水庫 石頭峽水庫
石頭峽水庫,大通河上游的一座大型水庫,位於海北州門源縣蘇吉灘鄉境內,距西寧市148公里。該水庫為青海省引大濟湟跨流域調水工程的龍頭樞紐,是青海省“十一五”期間的項重點工程。水庫大壩為混凝土面板堆石壩,最大壩高114.5米,壩頂長424米,壩頂寬10米,正常高蓄水位3086米,總庫容9.85億立方米,調節庫容4.67億立方米,水庫蓄水面積31平方公里。壩後電站總裝機容量10萬千瓦,多年平均年發電量3.52億千瓦時。工程於2008年7月開工,2014年12月竣工,總投資15.33億元。工程建成投運後,遠期每年可向湟水流域調水7.5億立方米,同時對提高下游各梯級電站的保證出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該工程對實現“引大濟湟”跨流域調水的目標,提升大通河中下游防洪能力,補充電網電力及加快青海省東部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有效改善湟水流域生態環境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3] 
科拉水庫,是小(二)型水庫,建在大通河系的科拉溝。1969年開工,1979年竣工,由縣水電局負責施工。壩高14米,長130米,壩體為紅土心牆土壩;溢洪道為開敞式漿砌石重力拱壩,建在大壩右壩尖,輸水洞為內徑80公分鋼筋混凝土預製件承接安裝結構,建有壩後啓閉機閘室及消力池;庫容12萬立方米。1982年實測已淤庫容0.6萬立方米,歷年最大蓄水量12萬立方米,設計有效灌溉面積1200畝,實際為834畝。受益區為朱岔公社雪龍、科拉大隊。水庫竣工的當年出現庫區內西山坡滑坡問題,即用漿砌石做了護面。1980年秋季,溢洪道排水1月多,大壩經受了洪水考驗。但水庫防洪標準未達到要求,屬不安全工程,現只能經受10年一遇的防洪能力。要達到防洪標準,大壩需加高0.15米。1981年將配套工程科拉東干渠9.8公里報廢后改建為人畜飲水管道,長15.32公里,解決2262人和4100頭(只)牲畜飲水,保持農田灌溉面積834畝。水庫上游正常來水可保證下游用水,不存在多蓄或增加復蓄次數的問題,汛期不準蓄水,空庫迎洪。 [3] 

大通河電站

大通河水能理論藴藏量60萬千瓦,其中以門源縣克圖峽口至青崗峽(省界)長約75公里河段為水能富集區段。到2006年底,大通河干流青海境內已建水電站19座(含附屬次級電站1座),合計裝機20.065萬千瓦;在建水電站2座,裝機4.46萬千瓦;規劃待建水電站7座,裝機2萬千瓦。其中:克圖峽口至青崗峽段,已建水電站16座(含附屬次級電站1座),共裝機23.945萬千瓦;該段尚有規劃待建水電站2座,裝機5.2萬千瓦。克圖峽以上河段已建水電站2座,裝機0.12萬千瓦;規劃待建水電站5座,裝機16.8萬千瓦。青崗峽省界口至匯河口長約100公里河段(含與甘肅界河段)已建水電站1座,裝機1萬千瓦;在建水電站2座,裝機4.46萬千瓦。大通河干流克圖峽口至青崗峽已建和在建的16座水電站中,有1座蓄水引流式小型水電站及其附屬的1座次級小水電站、4座蓄水壩後式小型水電站、10座全截河引流式中(1)小型(9)水電站。 [19] 
納子峽水電站,是青海省“十一五”期間的重點工程,是大通河流域水利水電規劃的13個梯級中的第4級水電站。電站進水口位於左岸,為岸塔式進水口,進口洞底板高程3176.00米,其後為發電引水隧洞,由上平段、豎井段和下平段組成,含壓力管道埋管段水平軸線全長575.79米,其後由壓力管道明管段和岔管段進入廠房。升壓站佈置在副廠房上游側。水庫電站的建成,對有效改善下游梯級電站運行環境,提高發電效益,對“引大濟湟”工程調水,對下游的防洪安全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3] 
1960年,海北州水利局技術人員自己動手,試製木質旋槳式水輪機在東川鄉孔家莊前灘建成裝機容量為48千瓦水力發電站一座,運行至1976年報廢。旱台村羣眾製作鐵製鬥葉式轉輪,傳帶12千瓦電機發電,運行至1968年報廢。
1976年後,縣水利部門先後建成巴哈、珠固、仙米3座水電站,共使用國家投資96.7萬元,總裝機6台,515千瓦,架設高低壓線路67.9公里,安裝配電變壓器44台,2270千伏安,供3個鄉12個村的羣眾生產生活用電。其中:巴哈電站1976年建成發電,裝機2台,115千瓦,國家投資19.06萬元,運行8年後因浩門火電廠輸電,加上管理不善,水源不足,於1985年經批准報廢拆除。珠固電站位於珠固鄉初麻溝口,裝機2X75千瓦,供給該鄉浩門河沿岸及初麻溝4個村羣眾用電,國家投資27.18萬元,架設高低壓線路23.4公里,電站於1979年建成運營十餘年,運轉正常。1980年以後,共建成17座電力提灌站,使該鄉3個農業村的農田灌溉條件徹底改善,水地平均糧食產量由1976年的71.5公斤提高到1989年205.5公斤,翻了兩番,結束了吃返銷糧的狀況。仙米電站位於仙米鄉討拉溝口_,裝機2X125千瓦,使用國家投資43.96萬元,架設高低壓線路26公里,供仙米、克圖兩鄉的5個村羣眾生產生活用電。自1981年運營供電以來,因為輸水渠道多次遭受山洪衝淤、決口,1986年又因地震引起一前池山體滑波塌陷,運行一直不夠正常;1988年縣水利部門改建了前池工程,一直運行良好。 [9] 

大通河灌渠

1958~1966年,先後調北山、西灘、浩門3個鄉近6000多勞力,投工18萬個,修建北山渠,海北州水利局支援資金,建築該渠引、輸水工程;1962年渠道通水至沙溝梁,部分灌區灌溉受益;1963年,省水利廳工程局支持幫助完成全渠工程,通水至西灘鄉。1972~1973年二次進行改建配套,該渠水源來自老虎溝,,流量4立方米/秒,乾渠3條,長21.6公里,支渠11條,38.99公里,防滲3.8公里,共有建築464座,斗渠17條,25.86公里。灌溉北山、西灘兩鄉13個行政村耕地,原設計灌溉面積53000畝,有效面積44400畝。國家先後投資198.32萬元,是門源縣第一個萬畝灌溉區。1963年進行東川浩惠渠改建工程,次年完工全面受益,初步改變了孔家莊、塔龍灘缺水乾旱,農業產量不高的面貌。 [8] 
1964年以後,集中力量建設民族地區水利工程,在省、州水利部門的協助支持下,依靠羣眾和縣內技術力量,先後建成吊溝、麻蓮、沙河、大灘四個回族聚居鄉4條自流灌溉工程,其中:大灘渠1965~1966年由省水利廳設計,門源縣農牧科負責施工,引浩門河水,流量1立方米/秒。乾渠1條長6.1公里,支渠4條11公里,斗渠7條2.5公里,建築物6座。灌溉1鄉4個行政村耕地,設計面積11000畝,有效面積5800畝,國家先後投資28.84萬元,是門源第二個萬畝灌溉區。從1963年(包括1958年投資3.06萬元)至1969年的8年中,累計使用國家投資55.6萬元,建成二道崖灣、照壁山前灘等自流灌溉渠道6條,干支渠全長61.9公里,設計灌溉面積3.45萬畝,有效灌溉面積2.16萬畝。 [8] 

大通河跨流域調水

引大入秦莊浪河渡槽 引大入秦莊浪河渡槽
引大入秦工程,1976年開工建設,2015通過竣工驗收。是將黃河支流大通河水跨流域調至蘭州秦王川地區的大型自流供水工程,總投資達28.33億元。工程於1976年開工建設,總乾渠於1994年建成通水,主體工程於1995年基本建成。工程跨甘肅、青海兩省的4市6縣區,供水範圍覆蓋蘭州、白銀、景泰、皋蘭、永登、天祝和蘭州新區,被譽為“當代都江堰”。工程的建成,對於改變以秦王川為中心的蘭州市北部地區乾旱缺水狀況,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全面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基礎性支撐作用。是甘肅省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的外流域調水工程的竣工,使工程受益區200多萬人口和近20萬頭(只)牲畜的飲水困難成為了歷史。21世紀以後,甘肅省及時調整了引大入秦工程最初以“發展灌溉、生產糧食、解決温飽”為主的功能定位,通過調整優化供水結構,使供水範圍突破了秦王川,延伸覆蓋了蘭州新區和永登、皋蘭、景泰、白銀等城鄉生產生活用水,同時突破了季節性束縛,實現了常年不間斷供水。供水領域突破了單一的農業灌溉,形成了集農業、城鄉生活、工業、生態等為一體的多元化供水新格局。引大入秦主體工程通水運行20多年,供水區新增有效灌溉面積66.13萬畝、蘭州南北兩山生態灌溉面積7.34萬畝,累計安置移民5.64萬人。2015年,工程實現了安全運行和穩定輸水的目標,僅2014年向供水區供水2.07億立方米,灌溉面積達101.94萬畝(次)。 [15] 
引大濟湟工程調水總乾渠 引大濟湟工程調水總乾渠
引大濟湟工程,總投資146.34億元,是一項跨流域的大型調水工程,從青海省東北部大通河調水,穿越祁連山餘脈達坂山引入湟水河,橫跨青海東部地區。工程由調水總乾渠、石頭峽水庫、黑泉水庫、北乾渠一期、北乾渠二期和西乾渠6個子項目組成,是青海有史以來建設規模最大、綜合效益最廣、受益羣眾最多、建設條件最複雜的戰略性調水工程。工程主要任務是解決工程性缺水問題,通過智慧精準調度,解決青海湟水北岸羣眾飲水安全和6.67萬公頃農林灌溉及工業、生態用水問題,為青海鄉村振興、共同富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可靠的水資源支撐和水生態保障。 [18] 
引硫濟金工程泄水口 引硫濟金工程泄水口
引硫濟金工程,是從青海省門源縣境內的大通河支流永安河上游的硫磺溝石峽門上游佈置分水閘引水,通過8.8公里長隧洞和引水樞紐將調水送入永昌縣西大河水庫上游的小平羌溝,再經西大河水庫通過西金輸水渠入金川峽水庫。為了緩解金昌用水緊張的局面,20世紀70年代開始,經過大量勘察﹑分析,有關專家提出了從青海省跨流域調水的初步設想。經過近20年努力,國家計委於1996年4月19日批准了引硫濟金工程項目建議書,1997年3月24日批准了引硫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1997年6月12日,甘肅省建委批准了引硫濟金工程初步設計報告,1997年7月8日批准了引硫濟金工程開工報告,由此拉開了建設引硫濟金工程的序幕。2003年5月建成通水,數據顯示,引硫濟金工程自2003年通水運行至2019年底,共計引水4.26億立方米。 [20] 

大通河流域地理

大通河流域地貌 大通河流域地貌
大通河流域大部分在青海省東北部,只有約1/7的面積在甘肅省境內,地理位置為東經98°54'~102°55',北緯36°20'~38°20'。北以託萊山、冷龍嶺與河西走廊內陸河水系為鄰,南依大通山、大坂山與青海湖水系和湟水水系分界,東隔盤道嶺與莊浪河流域接壤。大通河自西北向東南流經青海省天峻、剛察、祁連、海晏、門源、互助、樂都等縣(區)和甘肅省的天祝、永登兩縣及蘭州市紅古區西部,在青海省民和縣川口鎮享堂村注入湟水。流域面積15227平方公里,其中青海省境內為13037平方公里。 [13] 
大通河流域呈狹長狀,東西長350多公里,平均寬僅30~50公里。地形西北高、東南低,大通河穿行於兩側高山所形成的谷地之間。上游區高山有冰川分佈,山下灘地多草原和沼澤;中下游區多高山峽谷和山間盆地,河谷下切較深,陰坡山地林草茂盛。除下游區東部屬黃土高原外,流域總體具有青藏高原地貌特點。 [1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