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學名:Solanum tuberosum L.),屬茄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塊莖可供食用,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糧食作物,僅次於小麥、稻穀和玉米。馬鈴薯又名洋山芋、洋芋頭、香山芋、洋番芋、山洋芋、陽芋、地蛋、土豆等(山西大同一帶也稱為山藥)。在南方一些省份,也叫“冬薯”,因為常在收割完秋季水稻後,在冬季種植。馬鈴薯在不同國度,名稱稱謂也不一樣,如美國稱愛爾蘭豆薯、俄羅斯稱荷蘭薯、法國稱地蘋果、德國稱地梨、意大利稱地豆、秘魯稱巴巴等。與小麥、稻穀、玉米、高粱並稱為世界五大作物。馬鈴薯塊莖含有大量的澱粉,能為人體提供豐富的熱量,且富含蛋白質、氨基酸及多種維生素、礦物質,尤其是其維生素含量是所有糧食作物中最全的,在歐美國家特別是北美,馬鈴薯早就成為第二主食。馬鈴薯原產於南美洲安第斯山區,人工栽培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大約公元前8000年到5000年的秘魯南部地區。馬鈴薯主要生產國有中國、俄羅斯、印度、烏克蘭、美國等。中國是世界馬鈴薯總產最多的國家。
[1-2]
馬鈴薯名稱由來
編輯“馬鈴薯”因酷似馬鈴鐺而得名,此稱呼最早見於康熙年間的《松溪縣志食貨》。中國東北、河北稱土豆,華北稱山藥蛋,西北和兩湖地區稱洋芋,江浙一帶稱洋番芋或洋山芋,廣東稱之為薯仔,粵東一帶稱荷蘭薯,閩東地區則稱之為番仔薯,在鄂西北一帶被稱為“土豆”。
[3]
英語potato來自西班牙語patata。據西班牙皇家學院稱,此西班牙詞彙由泰依諾語batata(紅薯)和克丘亞語papa(馬鈴薯)混合而來的。在拉丁美洲,“馬鈴薯”的西班牙語用papa一詞。
[4]
馬鈴薯歷史起源
編輯馬鈴薯原產於南美洲安第斯山區,人工栽培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到5000年的秘魯南部地區。16世紀中期,馬鈴薯被一個西班牙殖民者從南美洲帶到歐洲。那時人們總是欣賞它的花朵美麗,把它當作裝飾品。
[3]
17世紀時,馬鈴薯已經成為歐洲的重要糧食作物並且已經傳播到中國,馬鈴薯傳入中國只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據説是華僑從東南亞一帶引進的,在21世紀中國馬鈴薯種植面積居世界第二位。馬鈴薯產量高,營養豐富,對環境的適應性較強,現已遍佈世界各地,熱帶和亞熱帶國家甚至在冬季或涼爽季節也可栽培並獲得較高產量。由於馬鈴薯非常適合在原來糧食產量極低,只能生長莜麥(裸燕麥)的高寒地區生長,很快在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北部普及,馬鈴薯和玉米、番薯等從美洲傳入的高產作物成為貧苦階層的主要食品,對維持中國人口的迅速增加起到了重要作用。
[3]
馬鈴薯形態特徵
編輯馬鈴薯植株形態
鬚根系。地上莖呈菱形,有毛。初生葉為單葉,全緣。隨植株的生長,逐漸形成奇數不相等的羽狀複葉。小葉常大小相間,長10~20cm;葉柄長約2.5~5cm;小葉,6~8對,卵形至長圓形,最大者長可達6cm,寬達3.2cm,最小者長寬均不及1cm,先端尖,基部稍不相等,全緣,兩面均被白色疏柔毛,側脈每邊6~7條,先端略彎,小葉柄長約1~8mm。傘房花序頂生,後側生,花白色或藍紫色;萼鐘形,直徑約1cm,外面被疏柔毛,5裂,裂片披針形,先端長漸尖;花冠輻狀,直徑約2.5~3cm,花冠筒隱於萼內,長約2mm,冠檐長約1.5cm,裂片5,三角形,長約5mm;雄蕊長約6mm,花葯長為花絲長度的5倍;子房卵圓形,無毛,花柱長約8mm,柱頭頭狀。果實圓球狀,光滑,綠或紫褐色,直徑約1.5cm。種子腎形,黃色。
[5]
馬鈴薯塊莖形態
食用部分為其莖塊,扁圓形或高15~80cm,球形,無毛或被疏柔毛。莖分地上莖和地下莖兩部分。長圓形,直徑約3~10cm,外皮白色、淡紅色或紫色。薯皮的顏色為白、黃、粉紅、紅、紫色和黑色,薯肉為白、淡黃、黃色、黑色、青色、紫色及黑紫色。
[5]
馬鈴薯生長習性
編輯馬鈴薯生長週期
馬鈴薯的生長髮育也是呈週期性的,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①成熟的塊莖經過一段時間的休眠才能作為種薯播種,即休眠階段;②播種後,依靠自身的營養生根發芽長出幼苗,即自養階段;③出苗後,通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利用根系吸收水分和無機元素,形成完整的植株生長體系,直到開花達到植株的最大繁茂,即異養階段;④開花後,地上部停止生長,塊莖迅速膨大,積累養分到成熟,即塊莖形成階段。
[6]
⒈塊莖的休眠
新收穫的馬鈴薯塊莖,在適宜的條件下也不能發芽,必須經過相當長的時間才能發芽的這種現象叫做“休眠”,這段時間的長短叫做“休眠期”。休眠期的長短與品種和貯藏條件有密切的關係。有的品種休眠期長達4、5個月,也有的品種休眠期只有1個月,甚至新收穫不久的塊莖就能發芽,這是由品種的遺傳特徵所決定的。貯藏期温度的高低也影響塊莖的休眠期,高温可以顯著縮短塊莖的休眠期。另外,休眠期的長短還與塊莖的成熟有關,因為塊莖的休眠在塊莖形成後就開始,所以幼嫩塊莖比老熟的塊莖休眠期長,脱毒的休眠期就更長了。
[6]
⒉種薯的萌發
塊莖播種後在適宜的條件下才能萌發。塊莖發芽的最低温度為5~6℃,最適温度是15~17℃。從播種到出苗所需時間和土壤温度高低有密切關係,在適宜的温度範圍內,温度愈高,出苗所需時間愈短。提早播種,因土壤温度過低,幼根和幼芽生長緩慢或停止而延長出苗期。
[6]
⒊植株的生長髮育
馬鈴薯的植株是在一定條件下由根、莖、葉三部分密切配合,高度協調下生長髮育的。從幼苗出土,其綠色莖葉即開始利用光合作用製造養分,發育良好的根系從土壤中吸取足夠的水分和無機元素,以供植株各部分生長利用。隨着植株中養分的分配和根、莖、葉的生長髮育,才形成完整的植株生長體系,直到開花達到植株最大繁茂。
[6]
一般在出苗後20天左右,地下各節的匍匐莖就都長出,並橫向伸長。出苗後一個月左右,植株開始現蕾,與此同時,匍匐莖的頂部開始膨大形成小塊莖。現蕾期是生產管理的一個重要標誌,即開始起壟培土,若培土過遲,就會在培土過程中損傷小薯而影響產量。現蕾後15天左右開始開花,地上部莖葉生長進入盛期,葉面積迅速增大。盛花期是地上部莖葉生長最旺盛時期,此後,地上部生長趨於停止,製造的養分不斷向塊莖輸送。
[6]
⒋塊莖的形成
多數品種是在現蕾期塊莖開始膨大,但通常馬鈴薯到開花盛期,葉面積最大,製造養分的能力最強,所以開花後20天左右塊莖增長的速度最快,而後隨着地上部莖葉的逐漸衰退,輸入塊莖的養分也相應地減少,一直到莖葉完全枯死,塊莖才停止增大。此時塊莖皮層加厚,進入休眠期。
[6]
馬鈴薯塊莖的膨大與漿果的形成,在養分分配上是有矛盾的,因漿果的生長和塊莖的膨大基本上同期進行的。植株上漿果愈多,對塊莖產量影響愈大,一般要減產5%~10%,多者可達20%以上。所以如果不是為了採收種子,應對那些結果較多的品種及時摘花、摘蕾,以免漿果與塊莖爭奪養分。
[6]
馬鈴薯生長條件
馬鈴薯品種分類
編輯
紅皮土豆(7張)
黑色馬鈴薯之所以呈現黑紫色,是因為其含有大量的花青素,而花青素具有抗衰老作用。同時,還具有主稈發達、分枝少、生長勢強、抗病性強的特點,畝產達1500公斤,比普通馬鈴薯品種增產20%左右。同時,由於該品種抗病性的提高,在生產中大大降低了農藥的使用劑量,有利於生產出無污染、無公害的綠色食品。
[9]
馬鈴薯產量分佈
編輯2005年11月,在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大會上,秘魯常駐代表提出一項尋求將世界關注重點轉移到馬鈴薯對糧食安全以及增強發展中國家對於馬鈴薯種植的重要性的提議,此提議在當年獲得通過,聯合國宣佈認定2008年為國際馬鈴薯年。在2010年,馬鈴薯的世界產量已經達到了3億2418萬1889噸,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世界第一產量大國,將近7500萬噸。
[10]
馬鈴薯世界
馬鈴薯中國
中國馬鈴薯的主產區是甘肅定西市、寧夏固原市、西南、內蒙古和東北地區。其中以西南山區的播種面積最大,約佔全國總面積的三分之一。黑龍江省是中國最大的馬鈴薯種植基地。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使甘肅省定西市成為中國乃至世界馬鈴薯最佳適種區之一。甘肅省定西市已成為全國馬鈴薯三大主產區之一和全國最大的脱毒種薯繁育基地、全國重要的商品薯生產基地和薯製品加工基地。被譽為“中國馬鈴薯之鄉”。每年向全國各省市提供大量的馬鈴薯。
[11]
馬鈴薯物種毒性
編輯
土豆(6張)
馬鈴薯含有一些有毒的生物鹼,主要是茄鹼和毛殼黴鹼,但一般經過170℃的高温烹調,有毒物質就會分解。野生的馬鈴薯毒性較高,茄鹼中毒會導致頭痛、腹瀉、抽搐,昏迷,甚至會導致死亡。但一般栽培的馬鈴薯毒性很低,很少有馬鈴薯中毒事件發生。栽培馬鈴薯一般含生物鹼低於0.2毫克/克,一般超過200毫克才會導致中毒現象,相當於一次吃掉1.4公斤生馬鈴薯。馬鈴薯儲存時如果暴露在光線下,會變綠,同時有毒物質會增加;發芽馬鈴薯芽眼部分變紫也會使有毒物質積累,容易發生中毒事件,食用時要特別注意。
[13]
馬鈴薯(土豆)發芽後可產生較高的有毒生物鹼——龍葵素(Solanine),食後可引起中毒。馬鈴薯中龍葵素的一般含量為2~10mg/100g,如發芽、皮變綠後可達35~40mg/100g,能引起中毒。龍葵素在幼芽及芽其部的含量最多。當食入0.2~0.4g龍葵素時,就能發生嚴重中毒。
[14]
孕婦經常食用生物鹼含量較高的薯類,蓄積在體內就可能導致胎兒畸形。當然,人的個體差異相當大,並非每個人食用了薯類都會發生異常,但是孕婦還是以不吃或少吃薯類為好,特別是不吃長期貯存、發芽的薯類,這一點對處於妊娠早期的婦女來説尤其重要。
[15]
馬鈴薯中毒原因
馬鈴薯中毒症狀
症狀因服用量的多少表現輕重不一。主要表現如下,食後幾小時內發病。口腔內有燒灼和癢感、畏光、頭痛、頭暈、發熱、嘔吐、腹痛、腹瀉、耳鳴等,進一步加重可能出現血壓下降、煩躁不安、抽搐、呼吸困難、昏迷、瞳孔散大等。
[16]
馬鈴薯急救措施
馬鈴薯預防措施
馬鈴薯繁殖栽培
編輯馬鈴薯品種選擇
馬鈴薯選地及整地
選擇土層深厚,土質肥沃、保肥性能好,保水排水良好,有灌溉條件,有深松基礎的偏酸性崗地。前兩年沒種過馬鈴薯的地塊,穀類茬最好,其次是豆茬,在菜地最好的前茬是葱、蒜、芹菜等。忌選用甜菜、向日葵、茄子、辣椒、白菜等與馬鈴薯有共同病害的茬口。嚴禁選用前茬施用過長殘效除草劑的地塊。前茬收貨後及時整地,實行翻耙耮起壟連續作業,旋耕滅茬15cm,前翻15~20cm,深松35~40cm。深松後耮平起壟,壟底寬80~90cm,壟高25cm。
[18]
馬鈴薯種薯處理
⒈困種催芽:選用適宜品種的合格脱毒種薯。於播前15~20天出窖,置於温度13~15℃散射光下,平鋪2~3層,每隔2~3天翻動一次,使種薯均勻見光,催壯芽。當芽長至0.5~1cm(機械播種0.5cm,人工點播1cm)左右時,即可切塊。催芽時避免陽光直射、雨淋和霜凍等,及時淘汰病爛薯。
[18]
⒉種薯切塊:切刀用70%酒精、3%來蘇水或0.5%高錳酸鉀溶液消毒5~10分鐘,多把切刀輪換使用。播前3~5天切塊。可利用頂芽優勢豎切,如種薯過大或長橢圓型,切塊時應從臍部開始向頂部斜切,最後將頂部豎切,要求每個切塊確保1~2個健壯芽眼,單個薯塊重35~50g為宜。
[18]
馬鈴薯播種
⒊密度:根據品種和土壤肥力狀況,合理密植。早熟品種適當密植;晚熟品種適當稀植。平地起壟或者破原壟後合壟,壟距80~90cm,單行栽培,株距15~20cm,覆土厚度10~15cm。畝保苗數4000~5000株。
[18]
馬鈴薯施肥
⒈底肥:根據地力,結合春耕施用腐熟農家肥2000~4000公斤/畝。豬糞最好,其次牛糞。施用化肥30~50公斤,其中尿素、磷酸二銨、硫酸鉀的比例是3.4:1:3。忌用氯化鉀。可根據各地土壤鈣、鎂元素情況,對嚴重缺乏地塊,科學增施鈣肥、鎂肥。
[18]
馬鈴薯水分管理
⒈原則:播種後如遇天氣乾旱,應及時灌水,確保出苗;發棵期、盛花期水分要充足;結薯初期要適當控水,少澆水或不澆水;結薯期,即當塊莖長至2~3cm時,要適天氣和土壤墒情及時灌溉;結薯後期和收穫前,要控制水分,避免澆水,防止病害發生和爛薯。
[18]
馬鈴薯中耕管理
⒈原則:田間管理的原則是“先蹲後促”,即:顯蕾前,儘量不澆水,以防地上部瘋長,顯蕾以後,澆水施肥,促進地下部分生長。以保持土壤濕潤,地皮見幹、見濕為宜,收穫前10天不澆水,以防田間爛薯,如果發現植株有瘋長趨勢,可在顯蕾期(4月下旬5月初)每畝噴50~100g15%的多效唑進行控制。苗前耮一遍,有提高地温兼滅草作用;幼芽頂土時進行一次深耕、淺培土;苗出齊後及時鏟蹚,提高地温;發棵期進行第三遍鏟蹚,高培土,利於塊莖膨大和多層結薯。馬鈴薯是中耕作物,結薯層主要分佈在10~15cm的土層中,因此需要疏鬆的土壤環境。中耕除草應掌握“頭道深,二道淺,三道刮刮臉”的原則。
[18]
馬鈴薯收穫
達到生理成熟時收穫,早熟品種8月中下旬,中晚熟品種9月上中旬收穫。收穫前一週左右,將馬鈴薯田機械割秧或化學滅秧,並將莖葉清理出地塊。起收時挖掘深度要合理,防止丟薯和破皮傷薯。裝運時應輕拿輕放,運輸和貯藏時防止日曬、雨淋和凍害。
[18]
馬鈴薯病害防治
編輯馬鈴薯晚疫病
⒈症狀
晚疫病可發生在葉、葉柄、莖和塊莖上。葉部病斑多從葉尖或葉緣開始發生,產生圓形或半圓形暗綠或暗褐色大斑,邊緣不明顯。在空氣濕度大時,病斑迅速擴大,可擴及葉的大半以至全葉,並可沿葉脈侵入葉柄及莖部,形成褐色條斑,使葉片萎蔫下垂,最後整個植株變為焦黑,呈濕腐狀。在病斑邊緣有一圈白黴,薯塊感病形成淡褐色或灰紫色不規則形病斑,稍微下陷,病斑下面的薯肉變褐色,病薯易被其他腐生菌侵染而軟腐。
[19]
⒉防治方法
⑴農業防治。利用抗病品種控制晚疫病效果較好,但不能持久。播種前精選種薯,淘汰帶菌塊莖;選擇地勢較高,排水良好的沙壤土種植,合理灌溉;馬鈴薯生長後期進行培土;在流行年份,收穫前兩週割秧,可避免薯塊與病株接觸,降低薯塊帶菌率。
[19]
馬鈴薯病毒病
⒈症狀
馬鈴薯病毒病的種類複雜,症狀表現不一,通常主要有如下幾種類型。
⑴花葉型。①普通花葉。一般植株發育較正常,葉片基本不變小,僅在中上部葉片表現輕微花葉或有斑點,葉片很少捲曲或不平。這種類型分佈極廣,危害較輕。②重花葉。又稱條斑花葉。病株葉片變小,葉脈、葉柄及莖上均有黑褐色壞死條斑,因而葉片呈現斑駁花葉或枯斑,後期植株下部葉片乾枯,但不脱落,表現為垂葉壞死。這種類型分佈較廣,危害較重。③皺縮花葉。發病植株顯著矮化,葉片嚴重皺縮、變小,花葉嚴重,葉脈、葉柄及莖上均有黑褐色壞死條斑,小葉葉尖向下彎曲,全株呈繡球狀。病株落蕾、不開花,嚴重時早期枯死。這種類型分佈廣泛,危害嚴重,可減產60%~80%,是我國最重要的馬鈴薯病毒病。
[19]
⑵卷葉型。感病植株矮化,葉片邊緣以中脈為中心向上捲曲,發病嚴重時捲成圓筒狀,葉片硬而脆,有的葉片背面呈紅色或紫紅色,葉柄與莖成鋭角着生,維管束黑褐色,薯塊小而密生。在我國分佈廣泛,一般減產達30%~40%,是我國馬鈴薯病毒病的主要類型之一。
[19]
⒉防治方法
採取無毒或低毒種薯為主的防治方法,可減輕此病的發生。
馬鈴薯環腐病
⒈症狀
⑴地上部分症狀分枯斑型和萎蔫型兩種類型。①萎蔫型。初期從頂端複葉開始萎蔫,葉緣稍內卷,似缺水狀,病情向下擴展,全株葉片開始褪綠,內卷下垂,終致植株倒伏枯死,但葉片不脱落。②枯斑型。在植株基部複葉的頂上先發病,葉尖和葉緣及葉脈呈綠色,葉肉為黃綠或灰綠色,具明顯斑駁,且葉尖乾枯或向內縱卷。頂端小葉出現枯斑後,其他小葉逐漸出現枯斑。病害逐漸向上蔓延,最後遍及全株而枯死。病株莖基部的切面上,可看到維管束變為黑褐色。
[19]
⑵薯塊症狀。薯塊外部症狀不明顯,切開可見維管束變為乳黃色以至黑褐色,皮層內現環形或弧形壞死部,故稱環腐,經貯藏塊莖芽眼變黑乾枯或外表爆裂,感病嚴重的薯塊作種薯時不出芽,或出芽後即死亡,造成缺苗斷壟。播種輕病薯,早期病苗出土晚,生長緩慢,植株瘦弱,葉片捲曲發黃,自下往上逐漸萎蔫枯死,此類病株多數不結薯,即使結薯也少而小,易爛掉。晚期病苗開花後顯病,頂部葉片變小,葉子脱水變色,有1~2個枝條或全部枝條萎蔫下垂,變枯黃,能結薯,但所結薯多在地裏腐爛。病株的根、莖部維管束常變褐,病蔓有時溢出白色菌膿。
[19]
⒉防治方法
馬鈴薯環腐病採用以控制種薯傳病和選用抗病品種為主的綜合防治措施。
⑴嚴格實行檢疫。此病為檢疫對象,在調種時應嚴格執行種薯檢驗措施。
⑵選用抗病品種。栽培品種東農303、克新4號、春薯2號等比較抗病,各地可有針對性地選用。
⑷選小而整的種薯播種。選擇質量50~75g,健壯的小種薯播種,出苗率高,生長整齊,防病、抗旱、增產。
馬鈴薯蟲害防治
編輯馬鈴薯斑潛蠅
3~4月是斑潛蠅危害的高峯期。斑潛蠅危害後,植株葉片通過產卵取食孔大量蒸發失水,加速了馬鈴薯植株葉片的死亡,若大量成蟲遷入馬鈴薯田塊中危害時,若不做好防治,只需7~10天時間,就能將整塊馬鈴薯危害致枯死。
[20]
防治措施:調整作物種植結構,在春季馬鈴薯種植區周圍少種或不種蠶豆等斑潛蠅敏感作物,以降低蟲源基數;着重抓好春季馬鈴薯發棵期和薯塊膨大期的防治工作,成蟲、幼蟲兼顧,以防成蟲為主。選用阿維菌素類的1.8%害極滅乳油、1.8%愛福丁乳油和90%殺蟲丹原粉等藥劑單劑交替使用,每6~7天一次,連防5~6次,能有效控制斑潛蠅的危害。
[20]
馬鈴薯蚜蟲
馬鈴薯蠐螬
在馬鈴薯整個生育期間,都能危害其根部,成蟲危害馬鈴薯地上部分。防治方法:藥劑防治,用50%辛硫磷乳劑1500倍液於翻地前噴施土面;有機底肥要徹底腐熟後才能施用;注意輪作;蠐螬發生嚴重的地塊,可採用連澆2遍水的方法,簡便有效。
[20]
馬鈴薯地老虎
每年春季(3~4月)危害最為嚴重。防治方法:清潔田園,及時消滅田間雜草,幼蟲3齡前噴施100倍敵百蟲液於地面;馬鈴薯苗出土後,幼蟲進入3齡鑽入地下土中,可用切碎菜葉50kg加15kg2%敵百蟲水溶液攪拌均勻,傍晚撒入田間進行誘殺。
[20]
馬鈴薯主要價值
編輯馬鈴薯是具有發展前景的高產作物之一,同時也是十大熱門營養健康食品之一。馬鈴薯是僅次於水稻、玉米、小麥的重要糧食作物,由於它高產穩產、適應性廣、營養成分全和產業鏈長而受全世界的高度重視,馬鈴薯的種薯及各種加工產品已成為全球經濟貿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21]
營養價值
馬鈴薯的營養成分豐富而齊全,其豐富的維生素C(抗壞血酸)含量遠遠超過糧食作物;其較高的蛋白質、糖類含量又大大超過一般蔬菜。馬鈴薯營養齊全,結構合理,尤其是蛋白質分子結構與人體的基本一致,極易被人體吸收利用,其吸收利用率幾乎高達100%。有營養學家研究指出:“每餐只吃馬鈴薯和全脂牛奶就可獲得人體所需要的全部營養元素”,可以説:“馬鈴薯是接近全價的營養食物。”
[21]
土豆燉牛肉(1張)
土豆條(1張)
經濟價值
馬鈴薯產量高、營養豐富,是糧、菜、飼、工業原料兼用的農作物。在我國東北的南部、華北和華東地區,馬鈴薯作為早春蔬菜成為農村致富的重要作物;在華東的南部和華南大部,馬鈴薯作為冬種作物與水稻輪作,鮮薯出口可以獲得極大的經濟效益;在西北地區和西南山區,馬鈴薯作為主要的糧食作物發揮着重要的作用。
[21]
近幾年來,馬鈴薯食品加工、澱粉加工業迅速發展。在食品加工業中,以馬鈴薯為原料,可加工成各種速凍方便食品和休閒食品,如脱水製品、油炸薯片、速凍薯條、膨化食品等,同時其還可深加工成果葡糖漿、檸檬酸、可生物降解塑料、黏合劑、增強劑及醫藥上的多種添加劑等。
[21]
馬鈴薯澱粉在世界市場上比玉米澱粉更有競爭力,馬鈴薯高產國家將大約總產量的40%用於澱粉加工,全世界澱粉產量的25%來自馬鈴薯。馬鈴薯澱粉與其他作物的澱粉相比,馬鈴薯澱粉糊化度高、糊化温度低、透明度好、黏結力強、拉伸性大。馬鈴薯變性澱粉在許多領域都有應用,如衍生物的加工、生產果葡糖漿、製取檸檬酸、生產可生物降解的塑料等。
[21]
藥用及保健價值
油炸土豆片(1張)
馬鈴薯中含有豐富的B族維生素和優質纖維素,這在延緩人體衰老過程中有重要作用。馬鈴薯富含的膳食纖維、蔗糖有助於防治消化道癌症和控制血液中膽固醇的含量。馬鈴薯中富含鉀,鉀在人體中主要分佈在細胞內,維持着細胞內的滲透壓,參與能量代謝過程,因此經常吃馬鈴薯,可防止動脈粥樣硬化,醫學專家認為,每天吃一個馬鈴薯,能大大減少中風的危險。
[21]
⒉減肥
吃馬鈴薯不必擔心脂肪過剩,因為它只含有0.1%的脂肪,每天多吃馬鈴薯可以減少脂肪的攝入,使多餘的脂肪漸漸被身體代謝掉。近幾年,意大利、西班牙、美國、加拿大、俄羅斯等國先後湧現出了一批風味獨特的馬鈴薯食療餐廳,以滿足健美減肥人士的日常需求。
[21]
⒊養胃
⒋降血壓
⒌通便
工業價值
馬鈴薯具有較高的開發利用價值,除自身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外,還通過深加工可以增值,使農民、企業和國家增加收入;馬鈴薯深加工產品(澱粉、全粉、變性澱粉及其衍生物)為食品、醫藥、化工、石油、紡織、造紙、農業、建材等行業提供了大量豐富的原材料;由於馬鈴薯自身分子結構的特點和特殊性能,其應用是其他類澱粉製品所無法替代的。
[21]
馬鈴薯能否食用
編輯土豆變綠是生活中常見的現象。而對於變綠的土豆,常聽到的一種説法是,土豆變綠就不能吃了,土豆皮變綠會產生一種叫龍葵素的毒素,如果吃了就會中毒。對於這個説法,有人認為的確是不能吃的,也有人覺得如果綠的面積小,還是可以食用的。為此,央視《是真的嗎》欄目記者來到了權威薯類作物檢測機構的雲南農業大學薯類作物研究所向專家求證
[23]
。
國家馬鈴薯體系崗位專家、雲南農業大學薯類作物研究所所長郭華春解釋説:“龍葵素又叫糖苷生物鹼,是在馬鈴薯的植株當中存在的一種次生代謝物質。以花當中含量最高,莖葉當中其次,然後塊莖當中也有,但是含量比較低。按照國家品種審定的標準,每百克超過二十毫克的含量就有可能對人畜產生毒害
[23]
。”
專家告訴我們,龍葵素是一種有苦麻口感的物質,它主要存在於馬鈴薯植株的花和葉子裏,能起到一個預防蟲害的作用。而薯塊中龍葵素的含量很少,所以通常我們食用馬鈴薯都是安全的。但如果薯塊中龍葵素的含量超過20mg/100g,就會危害人體健康
[23]
。
在馬鈴薯的薯塊中,龍葵素本身就主要集中在表皮部分。不過專家也提醒,如果土豆變綠很嚴重,並且又滲入內部很深,最好就不要食用了。對於部分變綠的土豆,我們可以把綠色部分全部削掉再食用。
國家蔬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營養品質實驗室主任何洪巨曾提醒公眾,龍葵素在日曬發綠或長芽的土豆皮中含量最多。有人吃土豆懶得削皮,或沒注意土豆皮變綠或發芽,這樣即便煮熟,土豆皮中仍會存留着龍葵素。一般而言,發芽很少的土豆,徹底挖去芽和芽眼周圍的部分,去掉髮綠的部分,還是可食用的。如果土豆發綠的面積較大,發芽的部位也很多,就應該扔掉。切完土豆最好在水中多泡一會,烹調時倒入一些食醋,都可以避免中毒
[23]
。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科技處處長何麗還教給大家三招辨別翻新老土豆的方法:一是看看孔,孔深的土豆要當心;二是掐掐肉,硬硬的土豆不能買;三是搓搓皮,不掉皮的土豆也比較危險。
馬鈴薯食物營養成分
編輯食物名稱 | 馬鈴薯 |
含量參考 | 約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
能量 | 81 千卡 |
蛋白質 | 1.9 g |
脂肪 | 0.1 g |
水分 | 78 g |
碳水化合物 | 16.8 g |
膳食纖維 | 2.3 g |
灰分 | 0.9 g |
葉酸 | 23 μg |
鈉 | 85 mg |
鎂 | 22 mg |
磷 | 42 mg |
鉀 | 313 mg |
鈣 | 4 mg |
鐵 | 0.3 mg |
鋅 | 0.22 mg |
碘 | 8 μg |
維生素B1(硫胺素) | 0.07 mg |
維生素B2(核黃素) | 0.03 mg |
煙酸(煙酰胺) | 1.4 mg |
維生素B6 | 0.19 mg |
維生素C(抗壞血酸) | 13 mg |
維生素E | 0.11 mg |
維生素K | 1 μg |
- 參考資料
-
- 1. 陳壽宏.中華食材 上: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6:52
- 2. 陳勇.清淡飲食 您吃對了嗎:中國紡織出版社,2016:54
- 3. 袁俊生.荷蘭美食文化大觀:寧夏人民出版社,2015:50
- 4. 潘洞庭.英語名詞的文化藴涵及其應用研究: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126
- 5. 丁新天,王來亮,李仲惺.區域特色作物高效安全生產技術: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5:61
- 6. 王成剛,熊春蓉.旱作農業實用技術: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161-163
- 7. 王慶鈺.大田作物: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0:86
- 8. 李健.蔬菜水果養生速查圖冊: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50-51
- 9. 楊天華.黑色馬鈴薯及其栽培技術分析[J].北京農業,2013(15):29.
- 10. 徐幫學.低碳開啓綠色生活: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138
- 11. 蘇愛國.烹飪原料與加工工藝:重慶大學出版社,2015:36
- 12. 張明.回家吃飯的智慧大全: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174
- 13. 方國榮.綠色星球: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183
- 14. 付麗.食品營養與衞生: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3:227
- 15. 王淼.立體調脾胃 根上祛病因: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197-198
- 16. 李惠軍,付國寶.老年健康之道 急症自救互救300問:人民軍醫出版社,2015:137
- 17. 周雲煒,陳璐.會吃有好孕 懷孕前後的90條飲食健康指南:貴州科技出版社,2015:82
- 18. 郭躍明.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J].農民致富之友,2019(14):32.
- 19. 灤南縣職業教育中心現代農藝技術專業課題組.植物病蟲害防治技術: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164-169
- 20. 張超凡,周虹,黃豔嵐,易九紅.農民致富路路通 特色薯類高產高效栽培技術:中南大學出版社,2012:187-188
- 21. 左曉斌,鄒積田.脱毒馬鈴薯良種繁育與栽培技術:科學普及出版社,2012:1-5
- 22. 降壓護心、滋補脾胃 8類食物吃出好身體 .新華網[引用日期2020-10-08]
- 23. 謠言:土豆皮變綠後不能食用 .科學闢謠[引用日期2019-11-14]
- 24. 馬鈴薯 Malingshu .藥用植物圖像數據庫(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引用日期2021-03-09]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