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人口自然增長率
- 外文名
- natural population growth rate
- 用 途
- 制定人口計劃的重要指標
- 含 義
- 反映人口發展速度
- 隸 屬
- 人口增長率的一種
- 表 示
- 用千分數表示
人口自然增長率基本內容
編輯人口增長率包括人口自然增長率和人口機械增長率,但又不是兩者的簡單相加。
人口機械增長率是指一年內人口因遷入和遷出因素的消長,導致人口增減的絕對數量與同期該年平均總人口數之比。
人口的自然增長率,是反映人口發展速度和制定人口計劃的重要指標,也是計劃生育統計中的一個重要指標,它表明人口自然增長的程度和趨勢。指一定時期內人口自然增長數(出生人數減去死亡人數)與該時期內平均人口數之比,通常以年為單位計算,用千分比來表示,人口自然增長的水平取決於出生率和死亡率兩者之間的相對水平,是反映人口再生產活動的綜合性指標
[2]
。
人口自然增長率計算
編輯計算公式為:人口自然增長率=(年內出生人數-年內死亡人數)/年平均人數×1000‰=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當全年出生人數超過死亡人數時,人口自然增長率為正值,當全年死亡人數超過出生人數時,則為負值。因此,人口自然增長水平取決於出生率和死亡率兩者之間的相對水平。它是反映人口再生產活動的綜合性指標
[3]
。
要注意儘量控制人口增長率,世界人口增長與社會歷史的發展而變化:伴隨生產工具和社會生產方式等方面的進步,人類對自然環境的開發利用和改造的範圍不斷擴大及加深,對各種災害和疾病的防禦能力也不斷提高,使得人口增加加快。人口自然增長率非洲最高,一般國家都達到2%以上。自然增長是中國各地區人口變動的基本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同樣的自然增長率,其社會、經濟背景可能大不一樣,如同為23‰,可能是出生率為 39‰,死亡率為16‰(如第四次普查時的青海省瑪多縣),也可能是出生率為29‰,死亡率為6‰(如山東省金鄉縣),其差別反映出兩個不同的人口過程。
人口自然增長率類型模式
編輯人口自然增長率自然增長率傳統型
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人口增長的基本特點都是“高高低”型,新中國成立後迅速轉變為“高低高”型。在50年代,自然增長率一般保持在20~23‰左右,而1962~1970年間自然增長率連續9年保持在26‰左右,其中1963年的33.33‰不僅是新中國成立後歷年的最高峯,在整個中國歷史上,大概也無出其右。這一時期,中國人口的自然增長類型屬於傳統型
[4]
。
人口自然增長率自然增長率過渡型
進入70年代以來,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自然增長率也呈現出連續式的鋭減,1970年尚高達25.83‰,1976年即跌到12.66‰,1979年進一步降至11.61‰。這樣的下降速度,在世界範圍內也是少見的。近幾年來,由於出生率回升,自然增長率也增大了,第三次和第四次人口普查均在14.5‰左右。總的説來,這10餘年中中國人口的自然增長屬於傳統型和現代型之間的過渡類型
[4]
。
人口自然增長率自然增長率現代型
1991年,世界平均自然增長率為17‰,不包括中國在內的所有發展中國家為23‰,都大大超過中國。但全部發達國家僅為5‰,中國要超出2倍,差距還是很大的。黨中央不久前在90年代十年發展綱要中要求把人口的年平均自然增長率控制在12.5‰以內,如能實現這一目標,到2000年全國人口將不超過12.9億,屆時中國將進入現代型國家的行列
[4]
。
人口自然增長率影響因素
編輯人口自然增長率社會因素
社會因素中,政治因素是影響人口自然增長的根本因素,對人口的在較短時間內具有迅速的影響,例如: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正式通過了“鼓足幹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以儘快的改變經濟文化落後的狀況,“發起大躍進”運動,基建投資急劇膨脹,不切實際的實現高指標,導致瞎指揮、浮誇風氾濫,計劃部門使用誇大的數據,人力資源從農業被轉移到工業,廣大羣眾遇到了嚴重的困難,出現空前未有的饑荒。
經濟因素也是影響人口自然增長的重要因素。現代社會由於經濟越發達、科技越雄厚的地區人口自然增長率越低,經濟快速發展,競爭激烈,人們為適應環境,為了工作、進修、競爭,減少家庭負擔,減輕自身負擔,花費更多時間出外旅遊文化觀念與古代社會截然不同,這也是為適應社會做出的反映。歐洲、北美洲、亞洲的一些國家人口平均自然增長率已經降到很低,有的國家甚至為負。
除此之外,文化、教育、宗教對一定程度上人口自然增長率產生影響。18世紀,工業革命解放勞動生產力,大大提高生產效率,帶來經濟的騰飛,促進全球經濟的發展,科、教、文、衞事業與此同時也得到進一步發展,一個地區可容納的人口增大,死亡率降低,人口增長增長率迅速提高,呈現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的自然增長率(高低高);進入20世紀,歐美髮達國家由於社會發展,文化、觀念轉變,生育觀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人口再生產類型開始進入現代型,出生率降低,保持低的自然增長率,有的國家甚至為負。而有的發展中國家,到20世紀,甚至21世紀,由於文化、價值觀念影響,人口增長仍然保持高低高的模型,即傳統型的模型;而中國在20世紀末人口自然增長率就已經進入現代型;印度宗教影響尤為明顯至今人口高速增長。
人口自然增長率自然因素
自然主要有地質災害氣象氣候災害,1976年7月28日的發生在唐山的里氏7.9級的大地震,造成242769人死亡,2008年四川、汶川5·12大地震,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傷,17923人失蹤,爆炸、地震同時還帶來毒氣蔓延、水災、泥石流、瘟疫等,對人口影響巨大,其他像洪澇災害、火山爆發等都對人口自然增長率影響巨大。2010年8月7日,甘肅藏族自治州發生特大泥石流,遇難1481人,失蹤284人。另外,還有颱風等,我國是災害多發的國家,所以我們要發展科技提前預防、預防,建立預防、預測機制;加強防災方法教育,樹立防災意識。
綜上:合理的人口政策可以有效的控制人口的變動,影響人口的增長率,有利於人口的發展,所以政府制定運用經濟、政治、教育、法律等手段多管齊下、標本兼治,長期堅持。作為公民應該提高文化素養,改變生育觀念,放遠眼光,為長期考慮
[2]
。
人口自然增長率最新數據
編輯2021年5月11日,中國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公佈,中國人口共141178萬人,與2010年的133972萬人相比,增加了7206萬人,增長5.38%;年平均增長率為0.53%,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長率0.57%下降0.04個百分點
[5]
。
2023年2月28日,國家統計局發佈《中華人民共和國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初步核算,2022年年末全國人口141175萬人,比上年末減少85萬人,死亡人口1041萬人,死亡率為7.37‰;自然增長率為-0.60‰。
[9]
人口自然增長率意義
編輯人口自然增長率是反映人口發展速度和制定人口計劃的重要指標,也是計劃生育統計中的一個重要指標,它表明人口自然增長的程度和趨勢。人口的力量正在把世界分成兩部分:人口增長緩慢的地區,生活條件正在得到改善;人口增長迅速的地區,生活條件正在惡化。人口的迅速增長抵銷了農業和經濟方面的部分差距。
- 參考資料
-
- 1. 何盛明. 財經大辭典: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0
- 2. 郭昱. 我國人口自然增長率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 經濟師,2014,(05):77-79.
- 3. 劉子靖. 我國人口自然增長率的影響因素分析——基於計量經濟學軟件STATA13.0的相關數據分析[J]. 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27(13):46-49.
- 4. 李保軍,李太成. 人口自然增長率與計劃生育[J]. 中國統計,1995,(03):35.
- 5.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公佈!全國人口共14.1178億人 .央視網[引用日期2021-05-11]
- 6. 全國人口出生率首次跌破10%!如何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京報網[引用日期2021-11-20]
- 7. 2021年全國出生人口1062萬人 男比女多3362萬人-中新網 .中新網[引用日期2022-01-17]
- 8. 2022年末全國人口141175萬人,比上年末減少85萬人 .澎湃.2023-01-17[引用日期2023-01-17]
- 9. 中華人民共和國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中國政府網.2023-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