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甘草

(豆科甘草屬植物)

鎖定
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豆科甘草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外皮褐色裏面淡黃色,味甜;莖直立,多分枝;葉互生,呈橢圓形卵狀,邊緣或全緣微呈波狀;蝶形花一般有紫色、白色或黃色;花期5—7月,果期6—10月。在採集到新鮮的甘草時,如果將其根剝皮入口嚼之,立刻能感到甜味,因此稱為“甘草”。 [5-6] 
甘草分佈於中國東北、華北及陝西、甘肅、青海、新疆、山東等地區,以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所產品質最優。2021年9月甘草被收錄於《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是國家Ⅱ級保護植物。甘草常生長於鹼化沙地、向陽乾燥的沙質地、沙漠邊緣和黃土丘陵地帶;以種子繁殖為主,也可根莖繁殖。 [7-8] 
甘草在中國曆代本草書籍中均有記載,甘草不僅是良藥,還有“眾藥之王”的美稱,明代《攝生眾妙方》中的定喘湯(麻黃、白果、桑白皮、蘇子、杏仁、黃芩、款冬花、半夏、甘草)對治療慢性支氣管炎、喘息性支氣管炎均有一定的療效。此外,甘草還能解百藥之毒,國人寓意“解毒”,又因能調和百藥,有“調和,調解”寓意。甘草經濟價值高,農民種植不難,能帶動當地經濟發展,提高農民經濟收入。 [9-10] 
中文名
甘草 [4] 
拉丁學名
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
別    名
甜草根
紅甘草
粉甘草
烏拉爾甘草
甜根子 展開
別名
甜草根
紅甘草
粉甘草
烏拉爾甘草
甜根子
甜草
國老
甘草苗頭
甜草苗 收起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12] 
豆目
豆科
甘草屬
甘草
命名者及年代
Fisch.,1825
中國保護等級
二級 [11] 

甘草植物學史

在採集到新鮮的甘草時,如果將其根剝皮入口嚼之,立刻能感到甜味,因此稱為“甘草”。 [5-6] 

甘草形態特徵

甘草
甘草(2張)
多年生草本,根與根狀莖粗狀,直徑1-3釐米,外皮褐色,裏面淡黃色。具甜味。莖直立,多分枝,高30-120釐米,密被鱗片狀腺點、刺毛狀腺體及白色或褐色的絨毛。葉長5-20釐米,托葉三角狀披針形,長約5毫米,寬約2毫米,兩面密被白色短柔毛;葉柄密被褐色腺點和短柔毛;小葉5-17枚,卵形、長卵形或近圓形,長1.5-5釐米,寬0.8-3釐米,上面暗綠色,下面綠色,兩面均密被黃褐色腺點及短柔毛,頂端鈍,具短尖,基部圓,邊緣全緣或微呈波狀,多少反捲。 [1]  [13] 
甘草
甘草(14張)
總狀花序腋生,具多數花,總花梗短於葉,密生褐色的鱗片狀腺點和短柔毛;苞片長圓狀披針形,長3-4毫米,褐色,膜質,外面被黃色腺點和短柔毛;花萼鍾狀,長7-14毫米,密被黃色腺點及短柔毛,基部偏斜並膨大呈囊狀,萼齒5,與萼筒近等長,上部2齒大部分連合;花冠紫色、白色或黃色,長10-24毫米,旗瓣長圓形,頂端微凹,基部具短瓣柄,翼瓣短於旗瓣,龍骨瓣短於翼瓣;子房密被刺毛狀腺體。莢果彎曲呈鐮刀狀或呈環狀,密集成球,密生瘤狀突起和刺毛狀腺體。種子3-11,暗綠色,圓形或腎形,長約3毫米。花期6-8月,果期7-10月。 [1] 

甘草近種區別


甘草
枝葉
莖直立,多分枝;葉互生,呈橢圓形卵狀,邊緣或全緣微呈波狀
莖直立或鋪散,疏被短柔毛和刺毛狀腺體;羽狀複葉,葉柄疏被短柔毛和刺毛狀腺體
花果
蝶型花一般有紫色、白色或黃色;莢果彎曲呈鐮刀狀或呈環狀
總狀花序腋生;花萼筒狀,疏被短柔毛;花冠淡紫或紫色,基部帶綠色,果為莢果念珠狀,常彎曲成環狀或鐮刀狀
圖片
甘草 甘草
粗毛甘草 粗毛甘草

甘草產地生境

甘草常生於海拔400~2700米的乾旱沙地、河岸砂質地、山坡草地及鹽漬化土壤中。土壤酸鹼度以中性或微鹼性為宜,在酸性土壤上生長不良。甘草還具有一定的耐鹽性,但不能在重鹽鹼化的土壤上生長。甘草喜光,充足的光照條件是甘草正常生長的重要保障。對温度的適應性強。抗旱、怕積水,適宜生長在土層深厚、排水良好、地下水位較低的砂質土壤,在乾旱的荒漠地區也能形成單獨的種羣。
分佈於中國甘肅、遼寧、山東、陝西、寧夏、河北、新疆、北京、內蒙古、吉林、黑龍江、山西、青海;俄羅斯、西伯利亞、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蒙古、巴基斯坦、印度、阿富汗、韓國也有分佈。 [1-2] 

甘草育植技術

以種子繁殖為主,也可根莖繁殖。 [7]  [8] 

甘草選地整地

  • 選地
甘草根系發達,入土深,喜光、抗旱、抗鹽鹼、怕積水,適合在沙地、草原、荒漠和半荒漠的環境中生長。因此,栽培甘草應該選擇在地下水位較低,排水良好,土壤微鹼性,土層深厚和灌溉便利的沙質壤土中比較好。前作不能是豆科作物,其他植物均可,以新開地或葵花茬為最好。 [3] 
  • 整地
種植甘草選擇的土地最好在前一年的秋季進行深耕,耕深力度應不小於35釐米。春季播前結合施農家肥再深耕整地一次,然後拖平起壟。 [3] 

甘草播種方法

  • 選種及種子處理
選種:選用的種子要籽粒飽滿、大小均勻、無蟲蛀、純淨度應在90%以上,千粒重為10-12克的烏拉爾紅皮上等甘草種子。 [3] 
種子處理:甘草種子的硬實度應該在92-98%左右,種皮要光滑稠密,水分才能不易透過,且播種前必須進行處理才能保證發芽率。最好的方法是用濃硫酸進行處理:首先將選好的種子放入一個耐酸蝕的容器裏面,每100千克種子加入80%的濃硫酸2500-3000毫升,然後迅速攪拌放置1小時後,觀察其顏色,當種皮上出現黑斑時即可中止處理,再將所有的種子撈出再用清水沖洗多遍後,進行曬乾存放待播種,這樣做發芽率可達到90%左右。 [3] 
  • 播種
播種方法分為育苗播種和直接播種兩種方法
育苗播種:播種時間一般選在4月下旬至8月的上旬。播前為防治地下害蟲,按種子重量的0.2%的比例拌辛硫磷,蓋膜悶一夜後再進行播種。乾旱地播種要澆底水,或雨後趁墒播種。大面積栽培採用機播,用精播機播種,播深2-2.5釐米,注意“平、淺、澆”,下種量每畝5-8千克,小面積用人工播種。東北地區適宜壟作,壟距50-60釐米,在壟上開2-3釐米淺溝,播幅10釐米。 [3] 
直接播種:這種播種方式與育苗播種基本相同,只是播種量有所區分,為2-3千克/畝。 [3] 

甘草扦插繁殖

在春秋兩季選取水平根莖,粗根入藥,細根莖截成小段,每段需留有芽眼。開溝後,將剪好的根莖順溝斜放,填土;水平根莖可平埋,覆沙土、鎮壓、澆水。

甘草組織培養

採用組織培養技術可以控制甘草的生長環境,加速繁殖速度。通過培養基選擇產生無菌苗,然後接種移栽外植體(子葉、下胚軸、胚根等可作為外植體),誘導愈傷組織,待外植體全部愈傷組織化,轉入繼代培養基進行繼代培養,轉而進行增殖培養至試管苗生長旺盛,葉片展開,新芽形成,剪取帶1葉的莖段,進行生根培養,一般4天左右可見根形成,最後進行移栽,移栽前可用藥劑對基質進行消毒,移栽後覆蓋薄膜保濕。

甘草田間管理

  • 中耕除草
藥劑除草:甘草播後3天左右生根發芽,7-10天出苗。當甘草6-10葉齡時雜草生長旺盛,要多次除草並追施尿素15-20千克/畝。若出現禾本科雜草,可用精禾草克、拿撲淨、蓋草能、普施特;當甘草10-15葉齡時要人工除草。 [3] 
中耕除草:中耕是甘草增產的主要管理環節,中耕應在每次灌水後進行。甘草地的除草要求鋤早、鋤小、鋤了。 [3] 
  • 追肥澆水
當甘草15-20葉齡時,地上部已有30-40釐米高,達封壟狀態,追尿素5-10千克/畝。當甘草2葉齡時噴甲基託布津粉劑100克+尿素250克+水50千克/畝。次年返青後,追尿素15千克/畝,澆一次水。 [3] 
  • 間苗定苗
育苗地保苗8-10萬株/畝;直播地留苗2.5-3.5萬株/畝。 [3] 
  • 排水
雨季注意排澇。 [3] 

甘草收穫加工

  • 收穫
甘草 甘草 [14]
種子直播的甘草繁殖3-4年起收,根狀莖繁殖2-3年即可採收。甘草為深根性藥用植物,直播地根長達50釐米,移栽地也有30釐米。一般在秋末冬初莖葉乾枯,土壤封凍前收穫。把地上乾枯的莖枝割掉,用拖拉機帶一個犁鏵進行耕翻,犁的深度35釐米左右,每次犁一行,然後人工用四齒耙將犁出的甘草根清出來,再犁第二行。一台拖拉機配6個人工,一般每天可收穫8畝左右,其根的破損率比人工收挖的要少的多,達到了收穫的要求。兩年生甘草,產量可達1000千克/畝,折幹率2-2.5∶1,產條草250-300千克/畝,毛草300千克/畝。甘草栽後當年秋即可收穫,但以栽後第2-3年秋收獲的產量高,質量好,效益好。 [3] 
  • 初加工
甘草收穫後去掉泥土,晾曬幾日後,用鍘刀將蘆頭、根尾鍘去稱為條草。條草再分級、分等,長短理順後曬至半乾,捆成小把,再曬至全乾,含水量14%以下待售。蘆頭、毛根、尾打成捆為毛草待售。用於提煉甘草浸膏。幹品水分不超高12%。 [3] 

甘草病蟲防治

甘草病害

病害 病害
甘草主要有白粉病鏽病等。在播種時最好進行藥劑拌種,一般用可濕性多菌靈、甲基託布津等藥劑處理種子,按種子用量的0.5-1%有效濃度拌種,拌藥後堆悶1-2小時即可播種。也可用50%的多菌靈處理土壤。 [3] 
白粉病:危害葉,葉正反面產生白粉,後期枯死。防治措施噴波美0.2-0.3度的石硫合劑2次,用量50千克/畝。 [3] 
鏽病:危害葉,在葉背面產生黃褐色皰狀病斑,表皮破裂後散出褐色粉末夏孢子。防治措施集中燒燬病株殘體;發病初期噴波美0.3-0.4度的石硫合劑或97%的敵鏽鈉或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倍。間隔15天噴一次,共2-3次。 [3] 

甘草蟲害

甘草蟲害主要有甘草葉甲蟲、紅蜘蛛。甘草葉甲蟲,危害葉部,造成葉片枯黃、脱落,防治該蟲的最佳時期是越冬代成蟲與一代幼蟲的危害期,當甘草葉片出現少量蟲食缺口時,可用40%樂果乳油1500倍液或2.5%敵殺死乳油6000倍液防除。 [3] 

甘草主要價值

甘草藥用價值

甘草在中國曆代本草書籍中均有記載,甘草不僅是良藥,還有“眾藥之王”的美稱,明代《攝生眾妙方》中的定喘湯(麻黃、白果、桑白皮、蘇子、杏仁、黃芩、款冬花、半夏、甘草)對治療慢性支氣管炎、喘息性支氣管炎均有一定的療效。 [9]  [10] 
甘草是記載於《神農本草經》中,列為上品,《名醫別錄》中稱為“國老”級別,東北和內蒙都稱為“甜草”。甘草以根及其根莖入藥,主要成分是三萜類和黃酮類還含有生物鹼、多糖、香豆素、氨基酸及Zn、Ca、Sr、Ni、Mn、Fe、Cu、Cr等。藥典中規定,甘草中的甘草酸含量不少於2.0%。藥材性狀根呈圓柱形,長25-100釐米,直徑0.6-3.5釐米。外皮鬆緊不一,表面一般呈紅棕色或灰棕色,根莖呈圓柱形,表面有些許芽痕,斷面的中部有髓。氣微,味甜而特殊。甘草除了補脾益氣、潤肺止咳、清熱解毒和調和諸藥等功效外,還用於咽喉腫痛、脾胃虛寒、消化性潰瘍、中毒等症狀。因此甘草有“十藥九草”的稱呼。 [3] 

甘草經濟價值

甘草經濟價值高,農民種植不難,能帶動當地經濟發展,提高農民經濟收入。 [9]  [10]  甘草的幹根含有芳香物質,碾碎後加工製成甘草膏,為水溶的膠狀物,可以作為食品、飲料、煙草香精的原料,所含次甘草酸可作氫化可的松代用品,也可用於化妝品。甘草莖的韌皮纖維可紡織麻袋,搓繩索;木質部與根部提取甘草膏後的殘渣,可以用來造紙。
甘草中的三萜類、甘草黃酮類及甘草多糖類等活性成分天然、無毒副作用,添加至動物飼料中,能提高動物的生產性能。
2021年9月甘草被收錄於《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是國家Ⅱ級保護植物。 [7]  [8] 

甘草保護現狀

甘草已被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收錄,列為二級保護植物,且在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藥材物種名錄》中被列為二級保護物種。《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植物保護條例》第二章第十八條規定“出售、收購國家二級保護野生植物的,必須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授權的機構批准。”。

甘草植物文化

甘草還能解百藥之毒,國人寓意“解毒”,又因能調和百藥,有“調和,調解”寓意。 [9]  [10] 

甘草擴展閲讀

甘草始載於《爾雅》一書。藥用最早見於漢朝《神農本草經》:“味甘,平,無毒。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力,金瘡,尰,解毒。久服輕身,延年。生川穀”,列為上品。醫藥家陶弘景所著的《名醫別錄》稱甘草為美草、蜜草、國老,為“眾藥之王”,能“温中下氣,煩滿短氣,傷髒咳嗽;止渴,通經脈,利血氣,解百藥毒”。唐朝名醫甄權指出,甘草能“治七十二種乳石毒,解一千二百種草木毒”。

甘草食物營養成分

食物名稱 甘草
含量參考 約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 349 千卡
蛋白質 5.9 g
脂肪 9.5 g
膽固醇 5 mg
飽和脂肪酸 5.9 g
多不飽和脂肪酸 0.4 g
單不飽和脂肪酸 2.7 g
水分 10 g
碳水化合物 61.9 g
42.4 g
膳食纖維 2.3 g
葉酸 3 μg
111 mg
99 mg
115 mg
877 mg
271 mg
6.6 mg
0.82 mg
6.3 μg
維生素A 29 μg
維生素B1(硫胺素) 0.02 mg
維生素B2(核黃素) 0.18 mg
煙酸(煙酰胺) 2.94 mg
維生素E 0.29 mg
展開
參考資料
  • 1.    甘草  .植物智[引用日期2019-12-19]
  • 2.    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  .catalogueoflife[引用日期2022-03-26]
  • 3.    柴鑫健.人工栽培甘草技術[J].吉林蔬菜,2017,(第4期): 23-24
  • 4.    甘草  .中國自然標本館[引用日期2022-03-26]
  • 5.    張宏志編著. 赤峯城市風景園林植物資源:獻給北方地區城市生態環境的書[M]. 2020
  • 6.    利生主編;王光遠副主編. 農村植物和動物常識[M]. 2011
  • 7.    李建秀,周鳳琴,張照榮主編. 山東藥用植物志[M]. 2013
  • 8.    羅光明,劉合剛主編. 藥用植物栽培學[M]. 2013
  • 9.    王雅軍編著. 象徵語應用辭典[M]. 2015
  • 10.    明代張時徹編,攝生眾妙方,共11卷,分編47門
  • 11.    甘草  .中國保護等級[引用日期2023-03-16]
  • 12.    甘草 Glycyrrhiza uralensis|iPlant  .植物智——植物物種信息系統[引用日期2023-03-24]
  • 13.    甘草  .植物誌庫[引用日期2023-05-05]
  • 14.    (明)李時珍著;蓋國忠,高海波編著.圖解本草綱目: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20:123
  • 15.    高海波、譚興貴編.圖解神農本草經: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20.01:11-1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