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曲麻萊縣

鎖定
曲麻萊縣,隸屬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位於青海省西南部,玉樹藏族自治州北部,崑崙山南麓,通天河北岸。北部西段為崑崙山主脈,東段以阿拉克湖、洪水川與格爾木市都蘭縣分界;東北部鄰扎陵湖瑪多縣相連,西與可可西里接壤;東南與稱多縣為鄰;南與玉樹市治多縣隔通天河相望;西以青藏公路青藏鐵路與可可西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相接,總面積52446平方千米(含可可西里部分地區)。 [1]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曲麻萊縣常住人口為33170人。 [11]  截至2022年10月,曲麻萊縣下轄1個鎮、5個鄉。 [3]  縣人民政府駐約改鎮黃河路50號。
曲麻萊,以縣境內曲麻河(楚瑪爾河)與萊陽大灘而得名,意為“紅色的河,寬闊的灘”。 [1]  民國二十九年(1940),建立星川設治局。1950年,改“星川設治局”為“曲麻萊設治局”,由省直轄。1952年,改曲麻萊沒治局為曲麻萊區。1953年,改曲麻萊區為曲麻萊縣。1953年,曲麻萊縣劃隸玉樹藏族自治州轄。 [1]  黃河發源於麻多鄉郭洋村境內各姿各雅山東麓;長江北源主要源流勒瑪河、楚瑪爾河、色吾河、代曲河均發源於曲麻萊縣。為中國南北兩大水系主要涵養區之一,縣域全境屬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範圍,為黃河源頭第一個藏族聚居純牧業縣。 [1]  2020年4月,青海省人民政府批准曲麻萊縣退出貧困縣序列。 [2] 
2020年,曲麻萊縣地區生產總值8億元。 [12] 
中文名
曲麻萊縣
外文名
Qumarlêb County
行政區劃代碼
632726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
地理位置
青海省西南部、玉樹州北部
面    積
52446 km²
下轄地區
1個鎮、5個鄉
政府駐地
約改鎮黃河路50號
電話區號
0976
郵政編碼
815500
氣候條件
高原高寒氣候
著名景點
文成公主廟,勒巴溝巖畫,黃河源
火車站
不凍泉站五道梁站
車牌代碼
青G
地區生產總值
8 億元(2020年) [12] 

曲麻萊縣歷史沿革

曲麻萊縣地名由來

曲麻萊,以縣境內曲麻河(楚瑪爾河)與萊陽大灘而得名,意為“紅色的河,寬闊的灘”。 [1] 

曲麻萊縣建置沿革

黃河源頭第一縣——曲麻萊縣 黃河源頭第一縣——曲麻萊縣
早在2萬年前,曲麻萊地區即有人類居住。
全新世(距今約1萬年)以來高原氣候急劇寒冷化,自然條件日益嚴酷,曲麻萊地區逐漸淪為無人區。
4000年前,曲麻萊境內又開始出現人類活動。
戰國到秦漢,崑崙山以南的地區屬西羌故地。
魏晉南北朝至隋,曲麻萊地區仍屬西羌故地,為蘇毗國領地之部分,為白蘭羌活動地區。
隋、唐,稱之為“女國”“東女國”。
唐,屬吐蕃領地。唐初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率軍先後滅党項、白蘭、吐谷渾,曲麻萊地區始成吐蕃領地。
南宋,屬囊謙部落王族直接管轄,為囊謙部落轄地。同期,年措部落在曲麻萊南部出現,曲麻萊南部為年措部落轄地。
元,屬吐蕃地,受路宣慰使司轄。
明,屬朵甘思宣慰司地。
清崇德元年(1636年),屬和碩特蒙古政權轄,曲麻萊地區成為和碩特蒙古勢力範圍。雍正二年(1724年),以囊謙千户為首的玉樹25族得到清朝政府封號,其中上年措部落分佈在通天河北岸今曲麻萊東南部地區。雍正三年(1725年),在西寧設立總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務大臣(西寧辦事大臣)衙門,曲麻萊地區歸西寧辦事大臣統轄。
民國元年(1912年),曲麻萊地區歸西寧辦事長官管轄,旋改隸番宣慰使和甘邊寧海鎮守使轄,民國六年(1917年),屬玉樹理事轄。民國十年(1921),以布久昂周(亦稱紅柯)為首的7户藏族牧民從果洛地區的阿江部落遷移至安塔秀溝,後逐漸東移到扎陵湖畔的措哇尕澤一帶遊牧,為布久紅阿部落。1935年,又陸續從青海果洛,四川日孜等地遷來多倉、俄倉、然倉、哈秀、貝沙、乾巴、尕託、河喇嘛8個部落,形成9個部落,又稱“上果洛”。
民國二十九年(1940),青海省國民政府在韓有祿團部的哈姜地區、下果洛達的海、鄂陵湖東及野馬灘、長石頭一帶建立星川設治局(為星宿海和洪水川之縮稱),轄境相當於今曲麻萊縣全境及瑪多縣西部地區。1947年,馬步芳在曲麻萊地區建立“布久宗”(宗,為藏語“縣”的音譯,僅為建制形式),委任米福堂為“布久千户”,星川設治局並未撤銷。之後,分佈於今曲麻河鄉及以西可可西里等地的然倉部落首領稱“然倉千户”。
1949年11月,星川設治局(上果洛)隨玉樹地區和平解放。
1950年6月,改“星川設治局”為“曲麻萊設治局”,由省直轄。
1952年11月,改曲麻萊沒治局為曲麻萊區,青海省直轄。
1953年10月,改曲麻萊區為曲麻萊縣。
1953年12月,曲麻萊縣由原青海省直管,劃隸玉樹藏族自治州轄。 [1] 

曲麻萊縣行政區劃

曲麻萊縣區劃沿革

1956年,析曲麻萊縣東部區域、果洛州甘德縣達日縣之部分,置瑪多縣
1956年12月,布久、多倉、俄倉、貝沙、哈秀、然倉、乾巴、河喇嘛、尕託9個部落,組建為3個肖格(鄉)。哈秀、貝沙、乾巴、河喇嘛4個部落組建成立秋智肖格;多倉,俄倉,尕託,布久4個部落組建成立麻多肖格;然倉部落組建成立然倉肖格;
1958年10月,實行縣社合一公社化體制,撤銷3個肖格,分別組建成立曲麻河、巴顏、雅拉達澤3個大隊。同月,治多縣上年措肖格劃歸曲麻萊縣管轄,改建為葉格大隊(鄉級政權)。
1959年1月,成立天河縣,葉格大隊劃歸天河縣轄,分設為東風、巴幹2個人民公社。3月,曲麻河大隊改名為先鋒人民公社,巴顏大隊改名為巴顏人民公社;撤銷雅拉達澤大隊,成立農業大隊。
1961年10月,撤銷農業大隊。
1962年7月,先鋒人民公社更名為曲麻河鄉,析其部分置葉格鄉;巴顏人民公社更名為麻多鄉,析其部分置秋智鄉。11月,撤銷天河縣,東風、巴幹2個人民公社又劃歸曲麻萊縣轄。
1969年11月,鄉改稱人民公社,巴幹鄉改名為八一人民公社、麻多鄉改名為四一人民公社、葉格鄉改名為永紅人民公社、曲麻河鄉改名為衞東人民公社。
1971年3月,恢復人民公社名稱。八一人民公社恢復為巴幹人民公社、四一人民公社恢復為麻多人民公社、永紅人民公社恢復為葉格人民公社、衞東人民公社恢復為曲麻河人民公社。
1974年,西藏安多縣發生特大雪災後,借用曲麻河公社唐古拉山(可可西里)地區4.5萬平方千米草場救災,自此,唐古拉山(可可西里)地區草場便再未回到曲麻萊縣曲麻河人民公社。後來西藏自治區把唐古拉山地區草場歸還青海省,青海省政府則把唐古拉山地區草場交給格爾木市暫時代管。
1984年5月,撤銷人民公社建制,恢復為鄉。 [1] 

曲麻萊縣區劃詳情

截至2022年10月,曲麻萊縣下轄1個鎮、5個鄉:約改鎮、巴幹鄉、秋智鄉、葉格鄉、麻多鄉、曲麻河鄉。 [3]  19個村委會、65個牧民小組。另有長江、黃河、扎西、德勒以及格爾木生態移民社區。 [1]  縣人民政府駐約改鎮黃河路50號。

曲麻萊縣地理環境

曲麻萊縣位置境域

曲麻萊縣,位於青海省西南部,玉樹藏族自治州北部,崑崙山南麓,通天河北岸,地處東經9256'一97°35′,北緯33°36'一35°40'之間。北部西段為終年積雪的崑崙山主脈,東段以阿拉克湖、洪水川與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都蘭縣分界;東北部鄰扎陵湖與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相連,西與可可西里接壤;東南與玉樹州稱多縣為鄰;南與玉樹州玉樹市治多縣隔通天河相望;西以青藏公路(109國道)和青藏鐵路與可可西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相接。東西長405千米,南北寬237千米。總面積52446平方千米(含可可西里部分地區)。 [1] 

曲麻萊縣地形

曲麻萊縣,境內橫跨通天河(長江)、黃河兩大水系,縣境西北部為寬谷大灘,地域遼闊,東南重山疊嶺,縣域內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其中縣城海拔4226米。境內高山、盆地、灘地相間,主要山脈有崑崙山、巴顏喀拉山、可可西里、冬烏拉山。

曲麻萊縣氣候

曲麻萊縣,地處內陸高原,氣候表現為光照豐富,輻射強烈,温度水平低;日差大,年較差小;3一4月升温迅速,9一10月降温急驟;四季不分明,降水高度集中在暖季;冷季極為乾燥,且多風沙。這些特徵構成了曲麻萊縣高原大陸性氣候。
縣境內年日照時數為2536.3一2750.2小時,年平均日照百分率61%,年太陽輻射總量為629.5一660.7千焦/平方釐米,為玉樹州太陽輻射最豐富地區。縣境內各地年均氣温為-0.8至-5.6℃,平均氣温年較差22.2一23.5℃,平均氣温日較差13.6一15.2℃。
縣內各地年降水量在264.8一472.9毫米,主要集中在5一9月份。統計表明5一9月份的降水量佔全年降水量的88一92%。因此,曲麻萊縣具有“暖濕冷幹”的氣候特點。由於冷季極為乾燥,從1月份開始到5月份時常盛行大風和沙暴天氣。雨熱同期曲麻萊縣冷季乾燥,暖季濕潤,降水與氣温變化基本一致,即雨熱同期。 [1] 

曲麻萊縣河流

曲麻萊縣境內河流縱橫,湖泊星羅,地表水流極為豐富,楚瑪爾河,色吾河,約古宗列曲等長江、黃河干流支系縱橫交錯,融會貫通。

曲麻萊縣自然資源

曲麻萊縣生物資源

曲麻萊縣,境內植物具有青藏高原高寒植物區系的生態特徵。縣境內維管束(高等)植物計有55科、103屬、658種。其中種子植物51科、99屬、629種。優良牧草70餘種,營養價值豐富,具有粗脂肪含量高、粗蛋白高、無氮浸出物高、粗纖維低的“三高一低”特點。境內可食用野生草本植物、菌類有蘑菇、珠芽蓼、圓穗蓼、大黃、薺菜、葶藶、播娘草、萼果香薷、遏蘭菜、垂果蒜芥、西藏沙棘、茶藨子、薺菜、灰菜、田葛縷、葱非屬類等30餘種,植物種子含可食油,西藏沙棘、茶藨子野果富含維生素。縣內野生觀賞植物有90餘種,草本植物主要有鐵線蓮屬、綠絨蒿屬、報春花屬、點地梅屬、龍膽屬、鳶尾屬、角蒿屬、葱韭屬等;木本植物有錦雞兒屬、金露梅屬、小櫱屬和忍冬屬等。
曲麻萊縣野生動物資源豐富,是珍貴的高原物種基因庫,其中崗日萊峻被譽為野生動物的天然王國。珍稀野生動物眾多,繁衍棲息着藏羚羊、野犛牛、藏野驢、白唇鹿、雪豹、棕熊、黑頸鶴、斑頭雁、金雕等珍稀野生動物,被譽為野生動物的天然王國。2018年,縣境內有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野生動物共4綱、27目、63科、124屬、179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11種(鳥類5種、獸類6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27種(兩棲類1種、鳥類15種、獸類11種)。 [1] 

曲麻萊縣礦產資源

曲麻萊縣,主要礦產有金、銀、鐵、銅、鑰、煤、水晶、食鹽等20餘種,麻多鄉境內的大場巖金礦儲量驚人,為青藏高原上著名的產金地,採金歷史悠久;天然鹼、岩鹽藴藏豐富,食鹽礦分佈於曲麻河上游一帶,儲量較大;已勘探礦牀、礦點、礦化點50餘處,探明礦藏資源有巖金、砂金、銀、銅、鐵、鉛、鋅、水晶石、煤炭、岩鹽、鹽湖鹽等。 [1] 

曲麻萊縣水資源

長江水系年平均流量215.73立方米/秒,年總流量達69.03億立方米。黃河水系境內流程29.5公里,年平均流量13.1平方米/秒,年總流量4.13億立方米。水力資源極為豐富。

曲麻萊縣光能資源

曲麻萊縣境內光能資源十分豐富,年日照數可達2700小時,年太陽輻射總量為640千焦平方釐米以上。太陽能光伏電源已在全縣範圍內推廣應用,普及率達到90%以上,具有十分廣闊的開發前景。

曲麻萊縣人口民族

2014年,曲麻萊縣人口出生率為14.2‰,死亡率為5.00‰,人口自然增長率9.2‰,總户數13940户,總人口(常住)45557人。 [5]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曲麻萊縣常住人口為33170人。 [11]  曲麻萊縣境內有藏族漢族、回族、土族、滿族、蒙古族、撒拉族等民族。

曲麻萊縣經濟

曲麻萊縣綜述

曲麻萊縣牧場 曲麻萊縣牧場
2014年,曲麻萊縣地區生產總值53221萬元,比2013年同期增長8.61%(按10年不變價計算),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0998萬元,增長3.00%;第二產業增加值11646萬元,增長26.00%;第三產業增加值10577萬元,增長26.81%。人均地區生產總值(GDP)為11682.29元,增長2.63%,人均增長299元。 [5] 
人民生活
2014年,曲麻萊縣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245.75元,增長12.3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167元,增長12%。 [5] 
固定資產投資
2014年,曲麻萊縣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0046萬元,增長32.22%。按三次產業分:第一產業投資17799萬元;第二產業4757萬元;第三產業37490萬元。 [5] 
財政
2014年,曲麻萊縣財政總收入75770萬元,地方一般預算收入1699萬元,增長82.88%,總支出78841萬元,增長44.94%。 [5] 
2020年,曲麻萊縣地區生產總值8億元,較2015年增長26.1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7.56億元,年均投資7.51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1億元,較2015年增長61%;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3.13億元,較2015年增長31.5%;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較之2015年分別增長39.29%和66.58%;旅遊收入和人次累計3721.9萬元和57260人次。 [12] 

曲麻萊縣第一產業

2018年,曲麻萊縣存欄各類牲畜44.85萬頭(只、匹);繁殖各類仔畜16.05頭(只、匹),成活11.98頭(只、匹),成活率74.64%;仔畜死亡數4.07頭(只、匹),仔畜死亡率為25.35%。各類成畜死亡3.2萬頭(只、匹),死亡率為7.13%;各類牲畜出欄9.88萬頭(只、匹),出欄率為22.03%。生產奶類產品6401.2噸,肉類產品3431.6噸,蔬菜產量74.42噸。 [1] 
2014年,曲麻萊縣成畜減損1.41萬頭只匹,減損率為3.15%,多減損2.84個百分點。出欄13.28萬頭只,出欄率為29.60%。其中:出售9.71萬頭只匹,商品率達21.64%,年末存欄45.37萬頭只匹,牲畜總增13.81萬頭只匹,總增率為30.78%。各類牲畜中,能繁殖的母畜23.45萬頭只匹,母畜比例51.70%。 [5] 

曲麻萊縣第三產業

郵電通訊業
2014年,曲麻萊縣郵政業務總量78.04萬元,下降18.26%。電信業務總量600萬元,增長11.11%。 [5] 
國內貿易
2014年,曲麻萊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029萬元,增長11.70%。其中:批發和零售額8120.9萬元,增長11.70%,住宿、餐飲業908.1萬元,增長11.70%。 [5] 
旅遊業
2014年,曲麻萊縣遊客人數9752人次,增長55.04%,旅遊總收入544.16萬元,增長64.79%。 [5] 
金融
2014年,曲麻萊縣各項存款餘額73648.49萬元,減少7.89%,其中:機關團體存款餘額51850萬元,減少5.61%,儲蓄存款21798.49萬元,減少3.51%。各項貸款餘額3701萬元,增長24.4%,其中:短期貸款1941萬元,減少34.75%。累計現金收入92464萬元,增加8.82%,現金支出101685萬元,增加15.79%。 [5] 

曲麻萊縣交通運輸

109國道、青藏鐵路穿過曲麻萊縣。 [4] 
2014年,曲麻萊縣客運量0.36萬人,增長20%,旅客週轉量0.086萬人公里,增長7.5%。 [5] 

曲麻萊縣社會事業

曲麻萊縣教育事業

禪古寺 禪古寺
2014年,曲麻萊縣各級各類學校16所,在校學生4704人,小學12所,在校生3257人;中學1所,初中在校生1114人;幼兒園3所,在園幼兒333人。全縣各級各類教職工總數460人,其中專任教師260人,特崗教師22人,代課教師57人,後勤及管理人員121人,初中階段入學率73.1%。 [5] 

曲麻萊縣文化事業

2014年,曲麻萊縣系統內廣播電視網點3個,從業人員19人。收聽廣播人口3萬人,覆蓋率65.83%,收看電視人口為1.36萬人,覆蓋率29.84%。 [5] 

曲麻萊縣醫療衞生

曲麻萊縣風光 曲麻萊縣風光
2014年,曲麻萊縣共有衞生機構11個,擁有病牀133張(套),從業人員199人,其中:執業醫師31名,助理醫師12人。 [5] 

曲麻萊縣社會保障

2014年,曲麻萊縣享受城鎮居民低保人數為1445人;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實施並得到落實,享受低保人數為4870人。敬老院5所,總供養人數140人。 [5] 

曲麻萊縣民族文化

曲麻萊縣服飾

藏族服飾 藏族服飾
藏族傳統服飾中,較多地應用了水紋、雲紋、龍紋、孔雀羽紋和花草紋樣,還有日、月、星辰、山的變形圖案,簡練生動,繪形繪色。這種藝術風格,主要源自藏民族早期的原始自然崇拜觀念和信仰。還有動物圖騰,如馬、牛、羊、龍、孔雀、獼猴等(體現在藏袍和帽子上的各種皮毛裝飾上)。早期的本教,也主要是以崇拜天、地、水、火等自然物為特徵的。玉樹藏袍邊飾中的“雍仲”符號,也是太陽和火的象徵,仍在藏區流行的煨桑、跳神、禳解、祭神以及婚喪禮儀中的一些習俗一樣,成為根深蒂固存在的古老自然崇拜的遺留文化符號。
服飾中的自然崇拜,還體現在寶石飾物上。和崇拜山一樣,玉樹藏人也崇拜石。他們認為石頭是山的組成部分,也是大自然的靈物,是神的傑作。尤其是珍貴的各種寶石,如紅珊瑚、綠松石、瑪瑙、天珠、琥珀等是天神賜給人類的吉祥物,能趨災避邪,吸收天地靈氣,聖瑞之極。
玉樹曲麻萊縣藏區的傳統服飾吸收了唐卡、堆繡和壁畫這些藏傳佛教藝術中的圖案(如蓮花、寶瓶、雙魚、壽字等佛家“八寶”瑞物)、色彩(濃重的紅、黃、藍、白、紫等)和內容,並喜歡使用抽象化、變形、誇張的藝術手法,增加了服飾的裝飾美感。正是本民族藝術與佛教藝術的長期互補融合,使玉樹傳統服飾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色。 [6] 

曲麻萊縣項飾

藏族的項飾 藏族的項飾
藏族的項飾以天珠(藏語叫“斯”,其中以九眼石最為神奇)和珊瑚(藏語叫“曲茹”)為主,再配以綠松石、珍珠、瑪瑙、玉石等,論串兒戴。男子一般戴兩顆珊瑚珠夾一個天珠的項鍊。女子的項鍊,平時只戴一串,每串約有30顆珠寶,節日盛裝時戴2至8串。胸前還有一種與宗教明顯有關的金銀製的護身佛龕,叫“嘎烏”,內裝佛像、佛咒等加持聖物,不僅華麗精緻,還可通過它來傳達對佛的虔誠,被視為護身物。
女裝一定要飾以華貴的腰帶,這種腰帶,是由鏤花鎏金的白銀板或白銅板連綴而成的,每條都嵌有二三十顆珠寶,精雕細鏤,圖案精美,華貴漂亮,十分考究,一般戴二至三條。腰帶,有大帶和小帶兩種,大帶繫腰,小帶圍臀,勾畫出女性的曲線美,據説這是玉樹藏族服飾的一個獨創。腰帶上還要配掛上金銀雕鏤鑲着珠寶的小佩刀、針匣、奶桶鈎、銀鏈、響鈴串等,更顯得珠光寶氣,琳琅滿目。但平時,女子的腰帶卻較為簡單,一般戴革質的,上有鏤空的花紋圖案,素樸大方。男子身上一般佩腰刀、彈帶、火鐮以至叉子槍等,以顯武勇和陽剛。
玉樹曲麻萊縣藏族男女喜歡戴象骨、金銀和玉製的手鐲,還有天珠、珊瑚、綠松石、象骨珠串成的腕飾。戒指多為金銀銅製的鞍形藏式戒指,嵌有紅珊瑚、瑪瑙、天珠、綠松石等各類珠寶。耳環,男女都戴,男戴左不戴右,女子戴雙耳環,有金銀銅製多種,多鑲嵌有瑪瑙、珊瑚、綠松石等各類珠寶。女子的耳環,下端還垂吊一顆珊瑚珠和金絲銀鏈串成的花墜兒。

曲麻萊縣禁忌

自然和動物禁忌
禁止在神山和寺廟周圍亂砍挖樹木、花草、藥材和捕殺動物;忌攪動泉眼或在泉水中洗東西;禁忌捕殺鷹鷲;忌宰殺放生的牛羊和騎用的馬匹。 [7] 
婚姻和日常生活禁忌
禁忌孕婦到別人家串門或參加婚禮;禁忌吃獸類肉;禁忌父系血統和母系血統的人婚配;忌男女生肖相剋;忌父與女、母與子、兄弟與姐妹等在場時談婚論嫁與性有關的話題。 [7] 
喪葬和宗教禁忌
家人或親戚死後禁忌談笑、歌舞;在服喪49天內禁家人洗頭、沐浴、飲酒、盛裝;平時忌提死者的名字;禁忌進人經堂不脱帽子、喧譁和亂敲鐘鼓;禁忌跨過袈裟和經書、法器等;禁忌在寺廟裏吸煙、飲酒、隨地吐痰、隨地大小便;忌逆時針反轉寺廟、佛塔、聖山、瑪尼石推和經輪等;忌在供品和酥油上吹氣和打哈欠;忌用有文字的紙張特別是經文紙擦東西或當衞生紙;禁忌將佛像和經書放在牀底下或踐踏。 [7] 

曲麻萊縣風景名勝

曲麻萊縣,已查明旅遊自然資源51處、人文景觀6處、古文化遺址1處,州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 [1] 
曬經台 曬經台
勒巴溝溝口是歷史文化古蹟文成公主廟,刻有六字真經和其他經文的嘛尼石隨處可見。有的昭示於天日之下,有的浸潤在涓涓流水之中,有的掩映在綠草翠葉之間,構成了讓人驚歎的巨石文化景觀。巖畫帶有濃厚的唐代佛教造型藝術風格,從石刻巖畫上體態豐滿的唐代侍女和古藏文看,勒巴溝巖畫的創造要追溯到1300年前。
通天河自西北向東南流淌在玉樹草原上,橫貫近千公里,哺育了玉樹草原的萬物,位於通天河大橋南岸,有一塊巨大的岩石,旁邊有幾顆古柏,樹上掛滿經布。因傳説唐僧當年在此曬經而得名。
黃河的發源地
黃河源 黃河源
曲麻萊縣是黃河的發源地,黃河在青海境內藏語稱“瑪曲”意為孔雀河,其正源發源於麻多鄉西南巴顏喀拉山脈的卡日曲北麓約古宗列盆地西南隅。東經92°56'北緯35°40',約古宗列曲發源於約古宗列山北麓的一股山泉,向東南流經星宿海後稱為瑪曲,境內流域面積3194平方公里,總長112.7公里。黃河源頭羣山聳立,草原廣袤,是三江源主要的水源涵養之一,在中國乃至世界生態地位舉足輕重。

曲麻萊縣地方特產

扎什加羊
扎什加羊,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曲麻萊扎什加羊又稱扎加羊,飼養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天然草原上,以曲麻萊縣全境為其產地,草原上無污染,水質好。扎什加羊產肉性能強、生長髮育快、體格高、體重大,繁育能力強,體軀被毛純白。該羊肉不飽和脂肪酸比例高,故肉質獨特,肉富含野味,微酸、無羶味,肉湯油花均勻,味道鮮美,屬於“高蛋白、低脂肪、優質安全”的動物肉食品。
2016年3月31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扎什加羊”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13] 
玉樹犛牛
玉樹犛牛,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玉樹犛牛產區東西最長738千米,南北最寬處406千米,土地總面積20.3萬平方千米,佔全省總面積的28.2%。玉樹犛牛長期生長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區,屬傳統遊牧放牧飼養方式進行生產管理。玉樹犛牛生長快,屠宰率、淨肉率高,胴體肌肉光澤潤滑,肉色深紅,脂肪淡黃色,肌纖維清晰有韌性,呈明顯的大理石紋,彈性好,外表濕潤,不粘手,無異味,肉質鮮美、蛋白質含量高。玉樹犛牛外形特徵為:軀體高大,成年公母犛牛體高比環湖犛牛高7和10釐米以上;體重大,成年公母犛牛體重較環湖犛牛高100和30千克以上;頭大,角粗壯,皮鬆厚,偏粗造型,前軀發達,後驅較差,鬐甲高、較寬長,尾短並有生蓬鬆長毛前肢短而端正,後肢呈刀狀,體測下腹周生粗長毛,公犛牛裙毛長14.57釐米,母牛裙毛平均長14.57釐米;背線、嘴唇、眼眶周圍短毛多為灰白色或污白色,毛色以黑褐色較多,佔71.55%,慄褐色佔5.47%,此外,還有黃褐、灰花和白色等;早期生長快,屠宰率、淨肉率高。
2016年3月31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玉樹犛牛”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8] 

曲麻萊縣榮譽稱號

2021年3月,曲麻萊縣入選2020年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 [9] 
2021年8月,曲麻萊縣入選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 [1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