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以,漢語一級字 [38]  ,讀作以(yǐ),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義指用。 [1-10]  [39] 
中文名
[37] 
拼    音
yǐ 、sì
部    首
五    筆
nywy
倉    頡
vio
鄭    碼
zo
筆    順
5434
平水韻
上聲四紙
注    音
ㄧˇ、ㄙˋ
總筆畫
4
部外筆畫
2
四角碼
28700
統一碼
基本區 U+4EE5 [37] 
結    構
左右結構 [37] 
異體字
𠙋、已、㠯、㕥 [37]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介詞
行為產生的原因,相當於“因”“因為”“由於”
-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
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何以、物以稀為貴、以此不以以是、母以子貴、翠以羽自殘、翠以羽殃身、以理去官以私害公以辭害意以詞害意以文害辭以眥睚殺人以噎廢餐
助詞
用在單純方位詞或者時間詞前。時間、方位、方向、數量、質量、範圍之類的界限
-
-
以往、以來、以前、以後、以內、以外、以上、以下、以遠以近以降有生以來自鄶以下
介詞
表示對事物的處置“用”“拿”“把”“將”
-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介紹動作行為賴以實現的工具、手段、材料。相當於“用”“拿”“把”
-
-
以己度人、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以卵擊石、以卵投石、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宮笑角、以耳代目、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以豐補歉、以偽亂真、以假亂真、曉以利害、曉以大義
“憑”“根據”
-
-
以容取人、以辭取人、以言取人、以貌取人
“依”“按”“憑”“順”“按照”
-
-
以次、以意為之、以類相從以時愛人以德
連詞
“去”“用來”“目的在於”等
-
-
以售其奸、以免、以正視聽
副詞
表示完成,,相當於“既”“已經”
-
《史記·陳涉世家》:“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
《三國志‧魏志‧杜襲傳》:“吾計以定,卿勿復言。”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㠯【卷十四】【巳部】
用也。從反巳賈侍中説:巳,意巳實也。象形。羊止切 文二。

説文解字注

(㠯)用也。用者、可施行也。凡㠯字皆此訓。
從反巳。與巳篆形勢略相反也。巳主乎止。㠯主乎行。故形相反。二字古有通用者。羊止切。一部。又按今字皆作以。由隷變加人於右也。
侍中大人賈逵説。己,意巳實也。象形。己各本作巳。今正。己者、我也。意者、志也。己意已實、謂人意已堅實見諸施行也。凡人意不實則不見諸施行。吾意已堅實則或自行之。或用人行之。是以《春秋傳》曰。能左右之曰以。謂或或又惟吾指撝也。賈與許無二義。雲象形者、巳篆上實下虛。㠯篆上虛下實。由虛而實、指事亦象形也。一説象己字之上而實其下。

康熙字典

〔古文〕㠯《韻會》《正韻》𠀤養裏切,怡上聲。為也。《論語》視其所以。
又因也。《詩·邶風》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左傳·昭十三年》我之不共,魯故之以。注:以魯故也。《列子·周穆王篇》宋人執而問其以。
又用也。《論語》不使大臣怨乎不以。
又《左傳·僖二十六年》凡師能左右之曰以。《易·師卦》能以眾正。
又《詩·周頌》侯彊侯以。注:彊民有餘力來助者,以閒民轉移執事者。
又同已。《孟子》無以,則王乎。
又古以與聲相通。《禮·燕禮》君曰:以我安。《注》猶與也。《魏書·李順傳》此年行師,當克以不。《韓愈·剝啄行》凡今之人,急名以官。注:韓文與多作以。
又《集韻》與似同。《易·明夷》箕子以之。鄭氏,荀氏皆作似。 [36]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
z
i̯əɡ
先秦
王力系統
ʎ
ǐə
先秦
董同龢系統
d
jəɡ
先秦
周法高系統
r
iəɣ
先秦
李方桂系統
r
əgx
-
-
jəї
-
-
jəї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
jəї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
jəї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脂之
-
jei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
0
i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
j
ǐə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
0
i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
0
i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
ji
ï

韻書集成

字形
韻書
聲調
韻目
字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
次濁
羊己切
0i
集韻
-
-
-
-
-
-
象齒切
-
-
-
-
-
-
-
養裏切
-
韻略
-
-
-
-
-
-
養裏切
-
增韻
-
-
-
-
-
-
養裏切
-
中原
-
上聲
齊微
-
-
-
全清
-
i
中州
-
上聲
齊微
-
-
-
-
-
銀幾切
-
洪武
-
-
-
次濁
養裏切
oie

動詞釋義

用;任用;使用;運用。[use; take]
《詩·邶風·穀風》:“採葑採菲,無以下體?”
《論語‧微子》:“不使大臣怨乎不以。”
《左傳·成公八年》:“霸主將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長有諸侯乎?”
《左傳·襄公十年》:“我辭禮矣,彼則以之。”
楚辭·涉江》:“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禮記·儒行》:“禮之以,和為貴。”
《論衡·程材》:“洗洿泥者以水,燔腥者用火。”
唐 張説《故洛陽尉馬府君碑》:“王者之師,將德是以。討叛惟武,攜遠在寬。”
灌畦暇語》:“ 無以則有如秦之二世矣乎。”
使;令。 [12-14]  [take] [14]  [24] 
《書‧君奭》:“我不以後人迷。”
孟子·公孫丑上》:“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顯。”
《楚辭·惜誦》:“令五帝以析中兮。” [24] 
《戰國策·秦策一》:“泠向謂秦王曰:‘向欲以齊事王,使攻宋也。宋破,晉國危,安邑王之有也。‘”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願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
西京雜記》卷二:“匈奴入朝,,求美人為閼氏。於是上案圖,以昭君行。”
憑藉;仗恃。 [12]  [14]  [depend on] [14]  [17]  [19] 
《韓非子·五蠹》:“富國以農,距敵恃卒,而貴文學之士。”
《論衡·卜筮》:“天與人同道,欲知天,以人事。”
認為;以為。 [12-14]  [consider as] [14]  [20]  [26]  [27]  [28]  [22]  [23]  [24]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郈孫以可。”
列子·湯問》:“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墨子·非樂上》:“今天下之士君子以吾言不然。”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聞長沙卑濕,自以壽不得長。”
《漢書‧元帝紀》:“人人自以得上意。”
柳宗元《為裴中丞上裴相賀破東平狀》:“竊以自古中興之主,必有命代之臣。”
説。
《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
做;從事。 [12]  [14]  [do] [14]  [26]  [25] 
《詩·大雅·韓奕》:“奄受北國,因以其伯。” [25] 
論語·為政》:“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韓非子·揚權》:“虛而待之,彼自以之。”
及;連及。 [12-14]  [26]  [11] 
《易·小畜》:“九五,有孚攣如,富以其鄰。”
論語·堯曰》:“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
可以;能夠。 [12] 
《詩經·邶風·穀風》:“我有旨蓄,亦以御冬。”
《詩‧齊風‧猗嗟》:“四矢反兮,以御亂兮。”
孟子·滕文公》:“今以見之,大則以王,小則以霸。”
韓非子·揚權》:“以賞者賞,以刑者刑,因其所為,各以自成。”
如;若。
論語》:“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名詞釋義

緣故;原由;原因;道理。 [12-14]  [reason] [14]  [29]  [17]  [20]  [26]  [22]  [25] 
《詩·邶風·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列子·周穆王》:“華子既悟,乃大怒,黜妻罰子,操戈逐儒生。宋人執而問其以。”
無固定職業的人。 [12]  [14]  [unoccupied person] [14]  [25] 
《詩·周頌·載芟》:“侯主侯伯,侯亞侯旅,侯彊侯以。”

代詞釋義

用作代詞。相當於“他、他們”。 [12] 
《墨子·尚賢下》:“是以使百姓皆攸心解體,沮以為善,垂其股肱之力,而不相勞來也。”
《呂氏春秋‧本生》:“非誇以名也,為其實也。”
《禮記·王制》:“山川神祇,有不舉者為不敬,不敬者君削以地;宗廟,有不順者為不孝,不孝者君黜其爵。”
《春秋繁露‧精華》:“以所任賢,謂之主尊國安。”
《論衡·逢遇》:“才高行潔,不可保以必尊貴,能薄操濁,不可保以必卑賤。”
《漢書‧酷吏傳‧尹齊》:“(尹齊)事張湯,湯素稱以為廉。”
表示近指,相當於“這、這樣”。 [12-13]  [20]  [26]  【今湖南瀏陽方言仍有】 [30] 
《論語‧憲問》:“以告者過也。”
禮記·檀弓下》:“天則不雨,而望之愚婦人,於以求之,毋乃已疏乎!”
禮記·射義》:“凡以庶士,大小莫處。” [26] 
《韓非子‧愛臣》:“晉之分也,齊之奪也,皆以羣臣之太富也。夫燕宋之所以弒其君者,皆以類也。”
《戰國策·魏策三》:“以三者,身,上也;河內,其下也。秦未索其下,而王效其上,可乎?”
《史記‧龜策列傳》:“龜見寡人,延頸而前,以何望也?縮頸而復,以何當也?”
代詞。表示疑問,相當於“何”“何處”“哪裏”“什麼”。 [12-13]  [30]  [20]  [25] 
《詩‧召南‧采蘩》:“於以采蘩?於沼於沚。”
《詩·邶風·擊鼓》:“於以盛之?維筐及筥。於以湘之?維錡及釜。”
《孟子·梁惠王上》:“殺人以梃與刃,有以異乎?”
南朝 宋 顏延之 《陽給事誄》:“皇上嘉悼,思存寵異。於以贈之?言登給事。”

副詞釋義

副詞。相當於“益”“更加”。 [12]  [22] 
《呂氏春秋‧觀表》:“魏日以削,秦日益大。”
賈誼《論積貯疏》:“淫侈之俗,日日以長。”
《史記‧秦本紀》:“及其後世,日以驕淫。”
柳宗元《起廢答》:“躄浮圖有師道,少而病躄,日愈以劇。”
副詞。表示同樣,相當於“亦”“也”。 [12] 
《新序·雜事五》:“葉公子高好龍,鈎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
《論衡‧書虛》:“王如舜,事無所改,巡狩所至,以復如舜。”
漢書》:“由漢初定,天下未集,故雖疏屬,以策為王。”
副詞。表示範圍,相當於“惟”“只”。 [12] 
商君書·畫策》:“昔者吳英之世,以伐木殺獸,人民少而木獸多。”
戰國策·齊策四》:“君家所寡有者,以義耳。”
《史記‧韓世家》:“彼韓急則將變而佗從,以未急,故復來耳。”
副詞。表示情態方式,相當於“如此”“這麼”。 [10] 
《論語‧子張》:“叔孫武叔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
《水經注‧江水》:“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用作副詞。相當於“乃是、本是”。
《淮南子·俶真訓》:“其用之也以不用,其不用也而後能用之。”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
相當於“就、便”。
《左傳·昭公元年》:“君子有四時,朝以聽政,晝以訪問,夕以修令,夜以安身。”
荀子·王制》:“若環之無端也,舍是而天下以衰矣。”
相當於“卻”。
九歌·國殤》:“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
荀子·天論》:“日月、星辰、瑞歷,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亂,治亂非天也。”
相當於“只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介詞釋義

介詞。表示對事物的處置,相當於“用”“拿”“把”“將”。 [12]  [14]  [with; by] [15]  [using; taking; by means of] [14]  [16]  [18]  [19]  [26]  [21]  [27]  [23]  [11]  [24] 
《詩‧衞風‧木瓜》:“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
《國語·越語上》:“昔天以越予吳,而吳不受命。”
張衡冢賦》:“降之以福,如水之平。”
李白嘲魯儒》:“問以經濟策,茫如墜煙霧。”
裴廷裕 《東觀奏記》上卷:“墀以手加額於皞,賞其孤直。”
介詞。介紹動作行為賴以實現的工具、手段、材料。相當於“用”“拿”“把”。[with; by] [15]  [using; taking; by means of] [14]  [31]  [29]  [16]  [17]  [18]  [20]  [32]  [26]  [21]  [27]  [28]  [33]  [22]  [23]  [24]  [25] 
《孫子·形》:“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
管子·制分》:“人事荒亂,以十破百;器備不行,以半擊倍。”
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左傳·昭公二十八年》:“願以小人之腹為君子之心,屬厭而已。”
列子·湯問》:“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
《商君書·畫策》:“故以戰去戰,雖戰可也以殺去殺,雖殺可也。以刑去刑,雖重刑可也。”
《莊子·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莊子·人間世》:“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
莊子·讓王》:“今且有人於此,以隨侯之珠彈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則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輕也。”
《孟子·梁惠王上》:何可廢也?以羊易之。”
孟子·公孫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
《孟子·萬章上》:“以意逆志,是為得之。”
《孟子·盡心下》:“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荀子·勸學》:“不道禮憲,以《詩》《書》為之,譬之猶以指測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飡壺也。”
荀子·解蔽》:“彼愚者之定物,以疑決疑,決必不當。夫苟不當,安能無過乎!”
《穀梁傳·僖公二十三年》:“伐國不言圍邑。此言圍邑,何也。不正其以惡報惡也。”
韓非子·難一》:“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
韓非子·外儲説左下》:“以肉去蟻,蟻愈多;以魚驅蠅,蠅愈至。”
韓非子·外儲説右下》:“造父齊王駙駕,以渴服馬,百日而服成。”
呂氏春秋·盡數》:“夫以湯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則止矣。”
韓詩外傳》卷三:“聖人以己度人者也。”
淮南子·原道訓》:“若以湯沃沸,亂乃逾甚。”
淮南子·兵略訓》:“若以水滅火,若以湯沃雪何往而不遂,何之而不用!”
《史記·秦始皇本紀》:“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
鴻門宴》:“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
《史記·伯夷列傳》:“ 登彼西山兮,採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鹽鐵論·錯幣》:“漢初乘弊而不改易,畜利變幣,欲以反本,是猶以煎止燔,以火止沸也。”
説苑·建本》:“人皆知以食愈飢,莫知以學愈愚。”
《論衡·問孔》:“其非宰予也,以大惡細,文語相違,服人如何?”
《漢書·敍傳下》:“ 營平皤皤,立功立論,以不濟可,上諭其信。”
《世説新語·雅量》:“ 可謂以小人之慮,度君子之心。”
北齊 劉晝 《新論·文武》:“今代之人,為武者則非文,為文者則嗤武,各執其所長而相是非,猶以宮笑角,以白非黑,非適才之情,得實之論也。”
李德林 《〈霸朝集〉序》:“以勤補拙,不遑自處。”
《晉書·杜預傳》:“ 故軍中為之謠曰:‘以計代戰一當萬。’”
《晉書·劉毅傳》:“雖孝悌之行,不施朝廷,故門外之事,以義斷恩。”
《漢書·孝成趙皇后傳》“恩之所不能已者,義之所割也” 唐 顏師古 注:“言以義割恩也。”
唐 劉知幾 《史通·雜説上》:豈由以索續組,不類將聖之能者乎?何其乖剌之甚也!”
《新唐書·魏元忠傳》:“敬業畏直搗江都,必將邀我中路,吾今乘勝進,又以逸擊勞,破之必矣!”
雲笈七籤》卷九三:“以功補過,過落而功全;以正易邪,邪忘而正在。”
蘇軾 《〈樂全先生文集〉敍》:“自少出仕,至老而歸,未嘗以言徇物,以色假人。”
中庸》“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 宋 朱熹 注:“以己之心度人之心,未嘗不同,則道之不遠於人者可見。故己之所不欲,則勿以施之於人。”
元 劉壎 《隱居通議·造化》:“正猶岐、雷、俞、扁,不惟參苓之養性,其劫痼攻積,雖烏喙亦所當用,何也?以毒攻毒。”
王守仁傳習錄》卷中:“若不就自己良知上真切體認,如以無星之稱而權輕重,未開之鏡而照妍媸,真所謂以小人之腹而度君子之心矣!”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藝林學山八》:“ 楊以朱忌而毀之,豈以己之心度人之腹乎!”
《醒世恆言·錢秀才錯占鳳凰儔》:“誰知顏俊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此際便是仇人相見,分外眼睜。”
介詞。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式、依憑,相當於“依”“按”“憑”“順”“按照”。 [12]  [14]  [according to] [15]  [in accordance with; by] [14]  [31]  [29]  [16]  [17]  [20]  [32]  [26]  [21]  [27]  [34]  [33]  [22]  [11] 
《易‧繫辭上》:“方以類聚,物以羣分。”
管子·幼官》:“藪澤以時禁發之。”
《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荀子·正論》:“治古不然,凡爵列、官職、賞慶、刑罰皆報也,以類相從者也。”
《戰國策·趙策二》:“諺曰:‘以書為御者,不盡於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達於事之變。’”
《史記·刺客列傳》:“諸樊知季子札賢而不立太子,以次傳三弟,欲卒致國於季子札。”
應劭風俗通義·愆禮》:”南陽張伯大,鄧子敬小伯大三年,以兄禮事之。”
《後漢書·荀彧傳》:“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
介詞。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處所、範圍,相當於“在”“於”。 [12-14]  [at (a certain time); on (a fixed date)] [15]  [in] [14]  [31]  [29]  [16]  [17]  [18]  [20]  [26]  [21]  [27]  [28]  [23]  [24] 
《史記·平原君列傳》:“平原君以趙孝成王十五年卒。”
《論衡·偶會》:“夫物以春生夏長,秋而熟老。”
六國論》:“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
信陵君竊符救趙》:“請數公子行日,以至晉鄙軍之日北鄉向剄。”
《資治通鑑·赤壁之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陸俱下。”
介詞。表示行動或變化的起點,相當於“從”“自”“由”。 [12-13]  [from] [14]  [20] 
《墨子‧迎敵詞》:“敵以東方來,迎之東壇。”
《史記‧西南夷列傳》:“今以長沙、豫章往,水道多,絕難行。”
王符《潛夫論·遏利》:“自古於今,上以天子,下至庶人,蔑有好利而不亡者,好義而不彰者也。”
介詞。表示行為產生的原因,相當於“因”“因為”“由於”。 [12]  [14]  [because of] [14-15]  [31]  [29]  [16]  [17]  [18]  [20]  [32]  [26]  [21]  [27]  [33]  [22]  [24]  [25]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孟子·萬章上》:“説《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
莊子·讓王》:“能尊生者,雖貴富,不以養傷身;雖貧賤,不以利累形。”
《韓非子‧喻老》:“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
《晉書·卞壼傳》:“宜一切班下,不得以私廢公。”
介詞。介紹論事的對象、依據及標準,相當於“以……論”“就……論”“論……”。 [12-13]  [26]  [23] 
《左傳·宣公四年》:“以賢,則去疾不足;以順,則公子堅長。”
《公羊傳·隱公元年》:“立適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孟子·萬章下》:“以位,則子,君也;我,臣也;何敢與君友也?以德,則子事我者也,奚可以與我友?”
介詞。表示動作行為的憑藉或前提。相當於“憑”“根據”。 [13]  [20]  [28]  [22]  [23] 
《詩·大雅·韓奕》:“以先祖受命,因時百蠻。”
韓非子·顯學》:“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今以秦之強而先割十五都予趙,趙豈敢留璧而得罪於大王乎?”
漢 阮瑀 《為曹公作書與孫權》:“徒通變思深,以微知著耳。”
《三國志·魏志·杜恕傳》:“中朝苟乏人,兼才者勢不獨多。以此推之,知國家以人擇官,不為官擇人也。”
《後漢書·荀彧傳》:“會張邈陳宮兗州反操,而潛迎呂布。”
宋 蘇軾《張文定公墓誌銘》:“發民築城,日夜不得休息,民大驚擾,爭遷居城中。男女昏會,不復以年。”
周煇 《清波雜誌》卷六:“ 以此類推之,豈識世事艱難!”
《禮記·禮運》:“故聖人耐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闢於其義,明於其利,達於其患,然後能為之。” 陳澔 集説:“非意之,謂非以私意臆度而為之也。”
歸有光項脊軒志》:“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介詞。介紹具有的身份或資格。 [13]  [20]  [28]  [23]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齊使者如梁,孫臏刑徒陰見,説齊使。”
《史記·衞將軍驃騎列傳》:“將軍蘇建,杜陵人,以校尉從衞將軍青,有功,為平陵侯。”
《漢書·李廣傳》:“廣以良家子從軍擊胡。”
介詞。表示動作行為所涉及的對象,相當於“與”“同”。 [13]  [25] 
《儀禮·鄉射禮》:“主人以賓揖,先入。”
三國志》:“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
《敦煌變文集·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長者手中執得飯,過以闍梨發大願,非但和尚奉慈親,合獄罪人皆飽滿。”
文天祥指南錄·後序》:“即具以北虛實告東西二閫,約以連兵大舉。”
引出動作行為的所由。相當於“自、從、由”。
韓非子·五蠹》:“以是言之,夫仁義辯智,非所以持國也。”
呂氏春秋》:“有道之士,貴以近知遠,,以今知古,以所見知所不見。”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卒以此見懷王之終不悟也。”
引出動作行為的目的。相當於“為、為了”。
孔雀東南飛》:“以此下心意,慎勿違吾語。”

連詞釋義

連詞。表示並列關係,相當於“和”“而”。 [12-14]  [and; as well as] [14-15]  [31]  [29]  [16]  [17]  [18]  [19]  [26]  [21]  [27]  [33]  [11]  [24]  [25] 
《易·鼎》:“得妾以其子,無咎。”
《詩‧大雅‧皇矣》:“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不長夏以革。”
《左傳·襄公二十年》:“賦《常棣》之七章以卒。”
論語·為政》:“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
《商君書·開塞》:“古之民樸以厚,今之民巧以偽。”
《公孫龍子·通變論》:“青以白非黃白以青非碧。”
禮記·月令》:“〔孟夏之月〕其器高以粗。” [26] 
《楚辭·離騷》:“苟餘情其信姱以練要兮。”又:“眾皆競進以貪婪兮。” [24] 
《楚辭·九章》:“深林杳以冥冥兮,猿狖之所居。”
説苑·臣術》:“任重道遠以險,而牛何以肥也? ” [20] 
《論衡‧自紀》:“文必麗以好,言必辯以巧。”
漢 朱穆《鬱金賦》:“眾華爛以俱發,鬱金邈其無雙。” [19] 
《潛夫論·愛日》:“治國之日舒以長, 故其民閒暇而有餘力。” [20] 
三國 魏 曹睿樂府詩》二首之一:“東西安所之,徘徊以彷徨。” [20] 
《魏書·李順傳》:“卿往積歲,洞鑑廢興,若朕此年行師,當克以不?”
《北史·元禎傳》:“ 禎告諸蠻曰:‘爾鄉里作賊如此,合死以不?’”
韓愈送楊少尹序》:“不知楊侯去時,城門外送者幾人?車幾兩?馬幾匹?道邊觀者亦有嘆息知其為賢以否?”
唐 韓愈 《送孟東野序》:“就其善鳴者,其聲清以浮,其節數 以急,其辭淫以哀,其志弛以肆。”
《舊唐書·虢王鳳傳》:“ 融私使問其所親成均助教高子貢曰:‘可入朝以否?’子貢報曰:‘來必取死。’”
連詞。表示順接關係,用於兩個動作之間,前者為後者的手段或方式,後者為前者的目的或結果,相當於“而”。 [12]  [14]  [20]  [27]  [22] 
《詩‧邶風‧燕燕》:“瞻望弗及,佇立以泣。”
《山海經‧海外西經》:“操干鏚以舞。”
唐 柳宗元《三戒‧黔之驢》:“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 [12] 
連詞。表示條件關係,相當於“則”“那麼”。 [12]  [14]  [then] [14] 
《戰國策‧齊策一》:“戰而不勝,以亡隨其後。”
《史記‧楚世家》:“見鳥六雙,以王何取?”
連詞。表示承接關係,相當於“而”。 [13]  [and; as well as] [15]  [17]  [20]  [28]  [23]  [24] 
《書·金縢》:“秋,大熟,未獲,天大雷電以風。”
連詞。表示承接關係,相當於“則”。 [13] 
國語·吳語》:“今大夫老,而又不自安恬逸,而處以念惡,出則罪吾眾。”
《文子·上義》:“故有道以御人,無道則制於人。”
連詞。表示因果關係,相當於“因為”“由於”。 [13]  [20]  [34]  [28]  [22]  [23] 
論語》:“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
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信陵君竊符救趙》)
唐 柳宗元 《小石潭記》:“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宋 洪邁《容齋三筆·奸鬼為人禍》:“隋文帝以子秦孝王俊有疾,馳召名醫許智藏。”
連詞。表示因果關係,相當於“因而”“因此”。 [12-13]  [23] 
禮記·緇衣》:“昔吾有先正,其言明且清,國家以寧,都邑以成,庶民以生。”
《韓非子‧奸劫弒臣》:“孝公得商君,地以廣,兵以強。”
李斯諫逐客書》:“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
《列女傳·衞二亂女》:“南子惑淫,宋朝是親,譖彼蒯聵,使之出奔。悝母亦嬖,出入兩君,二亂交錯,鹹以滅身。”
《漢書‧溝洫志》:“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
三國 蜀 諸葛亮出師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世説新語·讒險》:“國寶謂緒於己有隱,果情好日疏,讒言以息。”
唐 韓愈《唐故秘書少監獨孤府君墓誌銘》:“其後,上將有所相,不可於眾。君與起居舍人李約交章指摘,事以不行。”
馮夢龍《智囊補·兵智·項梁》:“每有大繇役及喪,梁嘗主辦,陰以兵法部勒賓客子弟,以知其能,後果舉事。”按“以”《史記·項羽本紀》作“以是”。
連詞。表示目的關係,相當於“去”“用來”“目的在於”等。 [12]  [14]  [in order to; so as to] [15]  [for] [14]  [31]  [29]  [16]  [17]  [18]  [20]  [32]  [21]  [28]  [35]  [33]  [22]  [23]  [25] 
《書‧泰誓下》:“作奇技淫巧以悦婦人。”
《詩·鄘風·定之方中》: “升彼虛矣,以望楚矣。” [25] 
《詩·大雅·烝民》: “既明且哲, 以保其身。” [25] 
《詩·周頌·有客》:“言授之縶,以縶其馬。” [25] 
《左傳·襄公十七年》:“吾儕小人,皆有闔廬以闢燥濕寒暑。” [20] 
《韓非子·五蠹》:“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羣害。”
孔安國 《書大序》:“古者伏犧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20]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
漢 曹操《步出夏門行》:“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並序》:“悦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
世説新語·傷逝》:“王好驢鳴,可各作一聲以送之。”
唐 柳宗元 《捕蛇者説》:“故為之説,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20] 
清 劉開 《問説》:“詢天下之異文鄙事以快言論。”
連詞。表示假設關係,相當於“如”“如果”。 [12-13] 
《戰國策‧楚策一》:“五國以破秦,必南圖楚。”
韓詩外傳》卷八:“御曰:‘此是螳螂也,其為蟲知進而不知退,不量力而輕就敵。’莊公曰:‘以為人,必為天下勇士矣!’”
《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今郡守之權,非特六卿之重也;地幾千裏,非特閭巷之資也;甲兵器械,非特棘矜之用也。以遭萬世之變,則不可稱諱也。”
唐 柳宗元《捕蛇者説》:“觸草木,盡死;以齧人,無御之者。”
連詞。表示轉折關係,相當於“卻”。 [13]  [23] 
《淮南子·泛論訓》:“堯無百户之郭,舜無置錐之地,以有天下。”

助詞釋義

助詞。用在單純方位詞時間詞前,表示時間、方位、方向、數量、質量、範圍之類的界限。 [12-14]  [31]  [29]  [16]  [17]  [18]  [20]  [32]  [26]  [27]  [28]  [33]  [22]  [23] 
《論語‧雍也》:“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昔丐之祖,自虞以上為陶唐氏。”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自今以往,兵其少弭矣。”
左傳·昭公十三年》:“志業於好,講禮於等,示威於眾,昭明於神,自古以來,未之或失也。”
《史記·孝文本紀》:“(宋昌)至渭橋,丞相以下皆迎。”
《史記·留侯世家》:“漢王下馬踞鞍而問曰:‘吾欲捐關以東等棄之,誰可與共功者?’”
《史記·商君列傳》:“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
《後漢書·逸民傳序》:“是以堯稱則天,不屈潁陽之高;武盡美矣,終全孤竹之絜。自茲以降,風流彌繁。”
尚仲賢氣英布》:“(小官)權留麾下,替他掌百官之朝參,通各國之使命,以外運籌設計,讓之張良,點將出師,屬之韓信,皆與小官無涉。”
助詞。加在句中,表示語氣的舒緩或調整節奏。 [12]  [14]  [22]  [23]  [24] 
《詩‧邶風‧柏舟》:“微我無酒,以敖以遊。
《詩·邶風·穀風》:“習習穀風,以陰以雨。”
《楚辭·離騷》:“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曹操《短歌行》:“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助詞。表示語氣,用於句末,相當於“矣”。 [12-14] 
《呂氏春秋·適音》:“四欲之得也,在於勝理。勝理以治身,則生全以。”
戰國策·楚策四》:“夫黃鵠其小者也,蔡靈侯之事因是以。”
助詞。相當於“所”。 [12] 
《晏子春秋‧內篇問下十九》:“不阿以私,不誣所能。”
助詞。用在體詞性結構後,表示原因。
《公羊傳·隱公元年》:“桓何以貴?母貴也。母貴則子何以貴?子以母貴,母以子貴。”
助詞。表示修飾關係,相當於“地”。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劉禹錫賀門下裴相公啓》:“繡斧既定,袞衣以歸。”
全力以赴。
用作助詞。用再某些單音詞後,作詞尾,補足音節。
《左傳·隱公四年》:“眾叛親離,難以濟矣。”
《國語·勾踐滅吳》:“寡人之師徒,不足以辱君矣。”
柳宗元設漁者對智伯》:“智伯不悦,然終以不寤。”。

後綴釋義

動詞後綴。 [14]  [26] 
《論語·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通假字釋義

通“已”。完結;停止;止。 [12] 
《孟子·梁惠王上》:“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
墨子·號令》:“事以,各以其記取之。”
《禮記‧檀弓下》:“則豈不得以?”
應劭《風俗通‧聲音》:“不驕不溢,好禮不以。”
通“已”。副詞。表示完成,相當於“既”“已經”。 [12-14]  [30]  [19]  [20]  [26]  [22]  [23]  [24] 
《國語·晉語四》:“其聞之者,吾以除之矣。”
《墨子·節葬下》:“財以成者,扶而埋之;後得生者,而久禁之。”
《漢書·張敞傳》:“今兩侯以出。”
晉 潘岳 《關中詩》:“愧無獻納,屍素以甚。”
《北史·宇文護傳》:“吾念十九入汝家,今以八十矣,凡生汝輩三男二女。”
王安石送江寧彭給事赴闕》:“未信逸身今以老,且當憂國每如惔。”
通“已”。不許,不同意。
枚乘七發》:“誠必不悔,決絕以諾。”

其他特殊釋義

詞性有爭議
表示處置或主使。相當於“帶着”“率領”。 [20]  [23] 
《左傳·僖公五年》:“宮之奇以其族行。”
《史記·晉世家》:“裏克、邳鄭欲內重耳,以三公子之徒作亂。”
明 馮夢龍《智囊補·察智·於文傳》:“王誘妾以兒來,尋逐妾,殺兒,焚之。”
為(wèi),為了。
《左傳·定公十年》:“所以事君,封疆社稷是以。”
杜預注:“以,猶為也。”
楊伯峻注:“意謂為國家土地之安全,於是事齊。”
是否通假有爭議
有。
《管子‧治國》:“今也倉廩虛而民無積,農民以鬻子者。”
《楚辭·九辯》:“豈不鬱陶而思君兮,君之門以九重。”
戰國策·楚策四》:“今楚國雖小,絕長續短,猶以數千裏,豈特百里哉?”
《漢書·婁敬傳》:“妾唯以一太子、一女,奈何棄之匈奴!”。
漢 趙曄《吳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傳》:“季札使還,至吳,闔閭以位讓,季札曰:‘苟前君無廢,社稷以奉,君也。吾誰怨乎?’”“社稷以奉”,《史記·吳太伯世家》作“社稷有奉”。
《纂異記》(《太平廣記》卷五十引):“坐以何難?但不利於君耳。”
又。
《晏子春秋‧內篇諫下十五》:“君之魂魄亡矣,以誰與圖霸哉?”
《左傳·成公十六年》:“舊不必良,以犯天忌,我必克之。”
淮南子·人間訓》:“民春以力耕,暑以強耘,秋以收斂,冬間無事,以伐林而積之。”王念孫《讀書雜誌·淮南內篇十八》:“‘以伐林而積之’,當從《太平御覽》所引,作‘又伐林而積之’。” [12] 
副詞。表示程度深,相當於“太”“甚”。 [12-14]  [20]  [26] 
孟子·滕文公》:“三月無君則吊,不以急乎?”。朱熹注:“以、已通,太也。”
《公羊傳·莊公元年》:“羣公子之舍,則以卑矣。”
《史記·伍子胥列傳》:“子之報仇,其以甚乎?”
唐 韓愈 《贈張童子序》:“人皆謂童子耳目明達,神氣以靈,餘亦偉童子之獨出於等夷也。”
其他
介詞。表示比較,相當於“算是”“要數”。 [12]  [28] 
李涵秋廣陵潮》第七十回:“內中尤以饒老三快樂無比,跳得有幾尺高。”
魯迅《書信‧致楊霽雲》:“我當按時往候,其時間以下午為佳。”
毛澤東《實踐論》:“其中,尤以各種形式的階級鬥爭,給予人的認識發展以深刻的影響。” [12] 
以色列的簡稱。[Israel] [14] 
1967年6月15日《參考消息》第3版《美企圖在中東搞一項“靈活的雙邊政策”》:“他們説,這種競爭是緩和在很遠的將來代替阿以衝突的最好途徑。”
1972年9月10日《人民日報》第6版《蘇修報刊粗暴攻擊埃及和其他阿拉伯國家 對維護國家主權、不滿和反對蘇修在中東推行侵略擴張政策的國家進行攻擊,又一次暴露了社會帝國主義的醜惡嘴臉》:“阿拉伯國家內的某些集團拒絕阿以衝突的政治解決皆出於此。”
相當於“才”。
《後漢書·列女傳》:“一絲而累,以至於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
蘇洵六國論》:“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
姓。[a surname] [15] 

讀sì時

通“似”。 [12]  [17] 
《易·明夷》:“內難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
《莊子·馬蹄》:“夫赫胥氏之時,民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遊,民能以此矣。”
《漢書‧高帝紀上》:“鄉者夫人兒子皆以君。”

相關爭議

關於表程度深的“以”是否通“已”的問題
標通假:
  • 孟子·滕文公》朱熹注
  • 2007年徐復等編《古代漢語大詞典》 [26] 
不標通假:
  • 1996年張玉金主編《古今漢語虛詞大辭典》 [20] 
  • 《漢語大字典》第二版 [12] 
關於表處置或主使義的“以”的詞性
定為介詞:
  • 1996年張玉金主編《古今漢語虛詞大辭典》 [20] 
  • 《漢語大詞典》 [13] 
  • 2014年毛遠明《漢魏六朝碑刻異體字典·下冊》 [23] 
不定為介詞:
  • 《漢語大字典》第二版 [12] 
主流權威辭書未予收錄的存疑釋義
肯定副詞。可譯為“的確”。 [20] 
介詞。相當於“於”。 [22] 
沈括《夢溪筆談·藥議》:“豈可一切拘以定月哉!”
連詞。以致。 [22] 
六國論》:“日割月削,以趨於亡。”
提攜、致送。 [11] 
結構助詞。表從屬,相當於“的”。 [24] 
《楚辭·離騷》:“依前聖以節中兮,喟憑心而歷茲。”
《楚辭·悲回風》:“隱㞶山以清江。” 《列子音義》作“隱汶山之清江”。㞶山即岷山,清江即岷江。因其水澄清,故名。岷山是岷江的發源地,故此句乃想象又至岷山清江之旁。 [24] 
動詞。與。 [25] 
邶風·穀風》三章: “宴爾新昏,不我屑以。”《集傳》: “以,與……不以我為法而與 之耳。” 《通釋》: “以猶與也。‘不我屑以’ ,謂不我肯與。” [25] 
給予。 [25] 
小雅·小明》四章:“神之聽之,式谷以女。” 《集傳》:“則 神之聽之,而以谷祿與女矣。”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一: “以,與也。” 用此例。 [25] 
相當於“於”“對”對於”。 [25] 
《詩·小雅·小明》:“神之聽之,式谷以女。”《古今虛字集釋》卷一: “以,猶於也……言用善於汝也。” [25] 
孔子家語》:“堯舜篤恭,以王天下。’其稱之也,曰:‘宜為國老。’”

其他信息

“以”後面的賓語有時省略。如:
《左傳·襄公二十一年》:“聊以卒歲。”
《史記·魏公子列傳》:“侯生攝敝衣冠,直上載公子上坐,不讓,欲以觀公子。”
《後漢書·竇武傳》:“長女選入掖庭,桓帝以為貴人。”
《後漢書·張奐傳》:“奐於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馬如羊,不以入廄;使金 如粟,不以入懷。’悉以還之。” [20] 
潘岳秋興賦》:“逍遙乎山川之阿,放曠乎人間之世。優哉遊哉,聊以卒歲。”
唐 韋嗣立 《請崇學校疏》:“人無固志,罕有執不撓之懷,徇至公之節,偷安苟免,聊以卒歲。”
宋 王讜 《唐語林·政事下》:“他工輩以程藝天下無雙,欲以動上意。”
清 任安上 《與吳拜經書》:“《敍事解疑》一帙,珍之五十一年矣,以為枕中鴻寶,足佐千秋秘笈。”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隱士》:“凡是有名的隱士,他總是已經有了‘悠哉遊哉,聊以卒歲’的幸福的。”
毛澤東 《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此種農民,每年勞動結果,自己可得一半。不足部分,可以種雜糧、撈魚蝦、飼雞豕,或出賣一部分勞動力勉強維持生活,於艱難竭蹶之中,存聊以卒歲之想。”
“以”有時放在賓語之後構成倒裝。如:文以載道、一言以蔽之、何以、一以貫之、夜以繼日。
《易·謙》:“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
《詩·召南·行露》:“誰謂雀無角?何以穿我屋。”
《詩·大雅·瞻卬》:“天何以刺?何神不富?”
論語·為政》:“《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論語·里仁》:“吾道一以貫之。”
《左傳·僖公四年》:“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 [20] 
《左傳·成公八年》:“信以行義,義以成命,小國所望而懷也。”
孟子·離婁下》:“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
《史記·項羽本紀》:“及楚擊秦,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
《史記·吳王濞列傳》:“夜以繼日,三十餘年矣。”
《漢書·王莽傳上》:“而公包其終始,一以貫之,可謂備矣。”
《南史·陳後主紀》:“任其性,不爾何以過日?”
劉知幾 《史通·論贊》:“必備加擊難,則五車難盡。故略陳梗概,一言以蔽之。”
韓愈 《秋懷》詩之七:“我無汲汲志,何以有此憾?”
陳師道 《擬御試武舉策》:“逸以待勞,久以待變,亡費而有備,可謂善矣。”
宋 韓淲 《澗泉日記》卷中:“萬物雖殊,而其情可類,所謂一以貫之者。”
揭傒斯 《常州通真觀修造記》:“趨事赴功,夜以繼日,涉時歷月,道潰於成。”
劉基 《敬齋箴》:“先王有言曰:‘經禮三百,曲禮三千,一言以蔽之,曰:“毋不敬。”’”
高啓卧東館簡諸友生》詩:“何以度茲運?相勗蹈其常。”
李贄 《又答石陽太守》:“此數老之學所以能繼千聖之絕,而同歸於‘一以貫之’之旨也。”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史書佔畢一》:“夫李延壽嘗與修諸史矣,胡以弗《南》《北》若也?”
明 胡應麟 《四部正訛下》:“胡以弗託之温韋諸子,而託之偓?”
盧象升 《遵旨照款再奏疏》:“蓋以塞馬如風,苗頭雖見於西,未必不折而東,我須逸以待勞,靜以制動,萬不可為其所誘,顧彼失此。”
侯方域為司徒公與寧南侯書》:“而無如市井倉皇,訛以滋訛,幾於三人成虎。”
《續資治通鑑·宋孝宗隆興元年》:“琚固辭,金主曰:‘卿之才望,無不可者,何以辭為!’”
夏燮 《中西紀事·海疆殉難記上》:“夷兵再卻再進,我軍無不一以當百,自辰至申,飢不得食,渴不得飲,誓死格鬥。”
曾國藩 《致劉孟容書》:“周濂溪氏稱文以載道,而以虛車譏俗儒。夫虛車誠不可,無車又可以行遠乎?”
清 潘榮陛 《帝京歲時紀勝·鬥鵪鶉》:“夜以繼日,毫不知倦。”
楊玉如 《辛亥革命先著記》第六章第二節:“況漢口有極大市街,依託掩護,逸以待勞,持久之力,明如指掌。”
魯迅 《集外集拾遺·幫忙文學與幫閒文學》:“今日文學最巧妙的有所謂為藝術而藝術派。這一派在五四運動時代,確是革命的,因為當時是向‘文以載道’説進攻的。”
郭沫若 《北伐途次》二:“夜以繼日地工作了好幾天。”
郭沫若 《斷斷集·旋轉乾坤論》:“普天下的男子凡是在戀愛的時候,他的‘卑以自牧’的情懷都不亞於張生。”
朱自清 《經典常談》十三:“到了《紅樓夢》,組織才更嚴密了;全書只是一個家庭的故事。雖然包羅萬有,而能‘一以貫之’。”
丁玲 《韋護》第三章:“他們日以繼夜,夜以繼日,棲在小房子裏。”
曹禺 《王昭君》第一幕:“你們要目不斜視,耳不旁聽,口不亂問,心不亂想,一言以蔽之,女人就得象個女人的樣子。”
陳其通 《萬水千山》第一幕:“我們從瑞金突圍出來已經兩個多月了,日以繼夜的死打硬拼,把七萬多紅軍,拼的只乘下三萬多人了。

關聯字

以、與
以、似
以、其
以、謂
以、已

重要詞語

以時

按一定的時間。
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及時,即時。
《漢書·匡衡傳》:“不以時白奏行罰,而阿諛曲從,附下罔上,無大臣輔政之義。”
元稹 《招討鎮州制》:“如王廷湊遂迷不寤,諸道宜便進軍,以時翦滅。”
宋 曾鞏 《本朝政要策·義倉》:“宋興,乾德之初,天子哀歲不登,而倉吏不以時出與民。”

以是

因此。
《莊子·養生主》:“天之生是使獨也,人之貌有與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新唐書·藩鎮傳·吳元濟》:“又嘗敗韓全義於頔,以是兵驕無所憚。”
張居正 《乞鑑別忠邪以定國是疏》:“又務綜核名實,搜剔隱奸,推轂善良,摧抑浮競,以是大不便於小人。”
猶言用這,拿這。
《禮記·禮運》:“《坤乾》之義,《夏時》之等,吾以是觀之: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及其死也,升屋而號。”

是以

連詞。因此;所以。
老子》:“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莊子·養生主》:“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
蘇舜欽 《火疏》:“明君不諱過失而納忠,是以懷策者必吐上前,蓄冤者無至腹誹。”
蘇軾石鐘山記》:“餘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紅樓夢》第八十回:“皆因血分中有病,是以並無胎孕。”

相關詞語擴展

介詞。介紹動作行為賴以實現的工具、手段、材料。相當於“用”“拿”“把”。相關詞語:
【以銖程鎰】
明 姚士麟 《見只編捲上:“ 然昭烈世系甚明,猶覺以銖程鎰。”
【以白詆青】
袁枚隨園詩話》卷五:“所謂以宮笑角,以白詆青者,謂之陋儒。”
【以德報怨】
《北史·韓褒傳》:“所獲賊眾,不足為多,俘而辱之,但益其忿耳。請一切放還,以德報怨。”
【以火救火】
淮南子·兵略訓》:“己未能治也,而攻人之亂,是猶以火救火,以水應水也,何所能制!”
《綱鑑會篹》卷十二:“方 呂氏 欲王諸 呂 , 勃 ( 周勃 )當執盟書以力諫可也,胡為倡欲言無不可之言,以火救火,益增其酷,奚取社稷臣為哉!”
【以暴易暴】
唐 劉知幾 《史通·雜説下》:“夫以暴易暴,古人以為嗤。”
蒲松齡 《聊齋志異·週三》:“吏轉念:去一狐,得一狐,是以暴易暴也。”
【以意逆志】
胡仔 《苕溪漁隱叢話前集·杜少陵六》引 宋 葉夢得石林詩話》:“長篇最難,晉魏以前,詩無過十韻者,蓋常使人以意逆志,初不以敍事傾倒為工。”
【以毒攻毒】1
陶宗儀 《輟耕錄·骨咄犀》:“骨咄犀,蛇角也,其性至毒,而能解毒,蓋以毒攻毒也。”
【以毒攻毒】2
紅樓夢》第四二回:“ 這個叫做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法子。”
助詞。用在單純方位詞或者時間詞前,表示時間、方位、方向、數量、質量、範圍之類的界限。相關詞語:
【以來】
《孟子·公孫丑上》:“自有生民以來,未有孔子也。”
《陳書·世祖紀》:“自喪亂以來,十有餘載,編户凋亡,萬不遺一。”
宋 蘇軾 《東坡志林·遊士失職之禍》:“魏晉以來出於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於科舉。”
【以後】
《後漢書·列女傳序》:“故自中興以後,綜其成事,述為《列女篇》。”
司馬光 《論西夏札子》:“自今以後,貢獻賜予,悉如舊規。”
顧炎武 《菰中隨筆》:“萬曆以後,士子但讀時文,不知用字所本。”
【以上】1
《穀梁傳·僖公二年》:“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國之後,此中知以上乃能慮之。”
陳鵠耆舊續聞》卷四:“天禧元年八月敕,自今兩省、諫舍、宗室、將軍以上,許乘狨毛煖座。”
【以上】2
李漁 《閒情偶寄·詞曲·結構》:“豈《西廂》以前別有跳牆之張珙 ,《琵琶》以上另有剪髮之趙五娘乎?”
【以前】
《戰國策·趙策四》:“今三世以前,至於趙之為趙 ,趙主之子孫侯者,其繼有在者乎?”
宋 司馬光 《申明役法札子》:“其諸色役人,並依熙寧元年以前舊法人數,委令佐揭簿定差。”
清 李漁 《閒情偶寄·頤養·行樂》:“想到此處,便覺魂趨夢繞,膽怯心驚,較之未睡以前更加煩躁。”
【以下】1
宋 蘇軾 《策別二十一》:“民之願為兵者,皆三十以下則收。”
【以下】2
陳鵠 《耆舊續聞》卷二:“ 西漢自王褒以下,文字專事詞藻,不復簡古。”
清 嚴有禧 《漱華隨筆·諡法》:“漢晉以下,已多失之,然猶付之公議,有不當,則博士駁正之。”
【以往】
《史記·刺客列傳》:“酒酣以往,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於市中。”
【以內】
《二刻拍案驚奇》卷十:“ 朱三年紀三十以內,人物盡也濟楚。”
【有生以來】
紅樓夢》第一一八回:“當此聖世,咱們世受國恩,祖父錦衣玉食;況你自有生以來,自去世的老太太,以及老爺太太,視如珍寶。”

常見詞組

1、【以便】〈連〉用在下半句話的開頭,表示使下文所説的目的容易實現:請在信封上寫清郵政編碼,~迅速投遞。
2、【以次】——〈副〉依照次序:~入座。——〈名〉次序在某處以後的;以下:~各章,內容從略。
3、【以前】〈名〉方位詞。現 在或所説某時之前的時期:解放~;三年~;很久~;~他在這裏工作過。
4、【以後】〈名〉方位詞。現 在或所説某時之後的時期:從今~;五年~;畢業~;~我們還要進一步研究這個問題。
5、【以還】〈名〉過去某個時期以後:隋唐~,方興科舉。
6、【以及】〈連〉連接並列的詞或詞組(“ 以及 ” 前面往往是主要的):院子裏種着大麗花矢車菊夾竹桃~其他的花木。
7、【以近】〈名〉指鐵路、公路、航空等路線上比某個車站或機場近的。例如從北京經過石家莊鄭州到武漢,石家莊、鄭州都是武漢以近的地方。
8、【以遠】〈名〉指鐵路、公路、航空等路線上比某個車站或機場遠的。例如從北京經過濟南往南去上海或往東去青島,上海和青島都是濟南以遠的地方。
9、【以來】〈名〉方位詞。表示從過去某時期直到現在的一段時期:自古~;長期~;有生~;改革開放~。
10、【以免】〈連〉用在下半句話的開頭,表示目的是使下文所説的情況不至於發生:加強安全措施,~發生工傷事故
11、【以期】〈連〉用在下半句話的開頭,表示下文是前半句話所説希望達到的目的:再接再厲,~全勝。
12、【以下】〈名〉方位詞。——表示位置、次序、數目等在某一點之下:氣温已經下降到零度~。——指下面的(話):~就要談談具體辦法。
13、【以上】〈名〉方位詞。——表示位置、次序、數目等在某一點之上:半山~石級更陡;縣級~幹部。——指前面的(話):~所説的是總的原則,下面講具體做法。
14、【以外】〈名〉方位詞。在一定的時間、處所、數量、範圍的界限之外:十天~;辦公室~;五步~;除此~,還有一點要注意。
15、【以內】〈名〉方位詞。在一定時間、處所、數量、範圍的界限之內:本 年~;長城~;五十人~。
16、【以往】〈名〉從前;以前:產品的質量比~大有提高;這地方~是一片荒野。
17、【以為】〈動〉認為:不~然;這部電影我~很有教育意義;我~是誰呢,原來是你。
18、【以至】〈連〉——表示時間、數量、程度、範圍上的延伸: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用在下半句話的開頭,表示由於上文所説的動作、情況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結果:他非常專心地寫生,~颳起大風來也不理會;形勢的發展十分迅速,~使很多人感到驚奇。也説以至於。
19、【以至於】〈連〉以至。
20、【以致】〈連〉用在下半句話的開頭,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結果(多指不好的結果):他事先沒有充分調查研究,~做出了錯誤的結論。
21、【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用你的矛來刺你的盾。比喻用對方的觀點、方法、言論等來反駁對方。
22、【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比喻用對方所使用的手段還擊對方。
23、【以暴易暴】:用兇暴的代替兇暴的。表示統治者雖然改換了,可是暴虐的統治依然不變。
24、【以身試法】:用自己的行為來試法律的威力。指明知法律的規定而還要去做觸犯法律的事。
25、【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行動做出榜樣。
26、【以湯沃雪】:——把開水澆在雪上,雪很快就融化。比喻輕而易舉。用沸熱的水澆雪,雪立刻融化。比喻立見功效。
27、【以人廢言】:因為某人不好或不喜歡某人而不管他的話是否有道理,概不聽取。
28、【以人為本】:指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人民羣眾的多方面需求,切實保障其經濟、政治、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
29、【以鄰為壑】:《孟子·告子下》:“ 禹以四海為壑,今吾子以鄰國為壑。” 意思是把鄰國當作排泄洪水的大水坑。後比喻把困難或災禍推給別人。文天祥《知潮州寺丞東巖先生洪公行狀》:“ 公智慮深達,如宿將持重,而規畫綿絡,不以鄰為壑也。”
30、【以卵擊石】:用蛋打石頭。比喻不自量力,自取滅亡。也説以卵投石。
31、【以卵投石】:以卵擊石。
32、【以貌取人】:只根據外表來判斷人的品質或能力。
33、【以儆效尤】:用對一個壞人或一件壞事的嚴肅處理來警告那些學做壞事的人。
34、【以己度人】:拿自己的心思來衡量或揣度別人。
35、【以德報怨】:用恩惠回報別人對自己的怨恨。
36、【以毒攻毒】:用毒藥來治療毒瘡等疾病。比喻利用惡人來制惡人,或利用不良事物本身的矛盾來反對不良事物。
37、【以訛傳訛】:把本來就不正確的話又錯誤地傳出去,結果越傳越錯。
38、【以怨報德】:用怨恨回報別人對自己的恩惠。
39、【以逸待勞】:指作戰的時候採取守勢,養精蓄鋭,等待來攻的敵人疲勞後再出擊。
40、【以一當十】:一個人抵擋十個人。形容勇敢善戰,以少勝多。
41、【以直報怨】:以正直之道對待有仇隙的人,不進行報復。《論語·憲問》:“ 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42、【以指撓沸】:用手指去攪煮沸的水。比喻不自量力。《荀子·議兵》:“ 以桀詐堯,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撓沸。”
43、【以湯止沸】:亦作【 以湯沃沸】。比喻糾正錯誤的方法不對,不但無濟於事,反而助長錯誤。《淮南子·原道》:“ 若以湯沃沸,亂乃甚逾。”《漢書·禮樂志》:“ 如以湯止沸,沸俞(逾)甚而無益。”
44、【以莛撞鐘】:亦作【以莛叩鐘】。莛,草本植物的莖。用草莖敲鐘,力小沒有聲響。比喻才疏學淺之人向高明的人請教,得不到回答。也比喻淺陋者做不自量力的事。東方朔答客難》:“ 以管窺天,以蠡測海,以莛撞鐘,豈能通其條貫,考其文理,發其音聲哉!”《鏡花緣》第十六回:“ 今欲上質高賢,又恐語涉淺陋,未免以莛叩鐘,自覺唐突。”
45、【以蠡測海】:蠡,盛水的瓢。用瓢來量海水。比喻見聞淺陋。東方朔《答客難》:“ 以管窺天,以蠡測海,以莛撞鐘,豈能通其條貫,考其文理,發其音聲哉!”
46、【以狸餌鼠】:亦作【以狸致鼠】。狸,貓。餌,誘。用貓來誘捕老鼠。比喻方法不對頭,毫無成功的希望。《商君書·農戰》:“ 我不以貨事上而求遷者,則如以狸餌鼠爾,必不冀矣。” 《呂氏春秋·功名》:“ 以狸致鼠,以冰致蠅,雖工不能。”
47、【以珠彈雀】:用寶珠彈麻雀。比喻做事不權衡輕重,得不償失。《莊子·讓王》:“ 以隋侯之珠,彈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則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輕也。”
48、【嗤之以鼻】:嗤:譏笑。用鼻子吭聲冷笑。表示輕蔑。《後漢書·樊宏傳》:“嘗欲作器物,先種梓漆,時人嗤之。”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