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衡

(中國東漢時期科學家、文學家)

鎖定
張衡(78年-139年),字平子,南陽郡西鄂縣(今河南省南陽市石橋鎮)人 [1] 東漢時期傑出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 [23] 
張衡早年曾遊學三輔,進入太學學習,並拒絕孝廉辟命、公府徵召。期間一度為南陽郡主簿,後辭官居家。直到永初五年(111年)應鄧太后徵詔而入京 [26]  歷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間國相等職。晚年因病入朝任尚書,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歲。 [8]  北宋時被追封為西鄂伯。 [7] 
張衡精通天文歷算,曾創作以水力推動的渾天儀,發明能夠探測震源方向的地動儀以及指南車獨飛木雕等九項科技發明 [26]  ,發現日食月食的原因,繪製記錄2500顆星體的星圖;提出“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的觀點,是東漢中期渾天説的代表人物之一,著有《靈憲》《渾儀圖注》等;數學著作有《算罔論》;文學作品以《二京賦》《歸田賦》等為代表,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並稱“漢賦四大家”。由於他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故被後人譽為“木聖 [2]  、“科聖”。由於張衡的貢獻突出,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將月球背面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太陽系中的1802號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原有文集,早已佚失。明人張溥編有《張河間集》。今人輯有《張衡詩文集校注》。 [23] 
概述內圖片來源:蔣兆和繪《張衡像》 [22] 
全    名
張衡
別    名
張平子
平子
封    號
西鄂伯(宋追封)
所處時代
東漢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
出生日期
78年
逝世日期
139年
主要成就
開創中國天文、地理研究之先河
發明地動儀
以其名命名“張衡星”、“張衡環形山”
漢賦四大家之一
主要作品
靈憲
張河間集
歸田賦
二京賦
最高官職
太史令、河間國相、尚書
後世尊稱
木聖、科聖

張衡人物生平

張衡早年遊學

張衡雕像
張衡雕像(4張)
張衡的家族為南陽大姓,其祖父為東漢初年的蜀郡太守張堪。張衡生於建初三年(78年),張衡自小刻苦向學,少年時便會做文章。永元五年(93年),張衡離開家鄉來到三輔(今陝西關中一帶)地區,三輔地區壯麗的山河和宏偉的舊都為其《西京賦》積累了豐富的資料和實地考察的經驗。永元七年(95年),張衡在由三輔到京師雒陽的路途中經過驪山,創作了《温泉賦》,來到雒陽後進入太學深造,研習經學,並得到一批儒學大師的直接或間接的指點,熟識了京師的物態人情,為《東京賦》創作進行了大量的考察和研究工作。他在京師期間交結了一些有志於學的朋友,其中包括他的終生摯友崔瑗。 [27]  在京師遊學期間他相繼完成《七辯》《定情賦》。 [4] 

張衡南陽主簿

蔣兆和繪《張衡像》 蔣兆和繪《張衡像》
永元(89年-105年)年間,張衡曾被推舉為孝廉,但他沒有接受,公府幾次徵召也不到。 [27]  永元十一年(99年),張衡自京師返回南陽。次年,張衡應南陽太守鮑德之請,擔任主簿,掌管文書工作。其間,張衡深受鮑德重用,並代鮑德作《綬笥銘》《司徒呂公誄》《司徒陳公誄》等文。為諷諫承平日久后王侯公卿的過度奢靡,張衡仿照班固的《兩都賦》,殫精竭思十年,終在南陽主簿任上作成《二京賦》(即《西京賦》與《東京賦》)。 [5] 

張衡居家治學

永元十二年(100年),張衡應南陽太守鮑德之請,作了他的主簿,掌管文書工作。永初二年(108年),鮑德調任大司農,張衡辭去主簿職務,專心做學問。其間,張衡已在天文、陰陽、歷算方面都達到很深的造詣,並尤為沉迷研究《玄經》。大將軍鄧騭欣賞張衡的才華,多次徵召他,張衡都不應命。 [5]  永初四年(110年),寫就《南都賦》。 [21] 

張衡官拜郎中

永初五年(111年),全國各地發生蝗災,漢安帝為應對災異,令各級官員舉薦賢才,同時派出公車特徵入京,並表示“朕將親覽焉”。 [28]  張衡因此被徵入京,被拜為郎中。永初六年(112年),與劉珍參議制訂漢家禮儀。 [27]  其間,張衡完成了《與崔瑗書》《太玄經注》《玄圖》《大司農鮑德誄》等作品。元初元年(114年),遷尚書侍郎,著《黃帝飛鳥歷》。
張衡擅長機械,特別用心於天文、陰陽、歷算。平常喜愛揚雄的《太玄經》,對崔瑗説:“我看《太玄》,才知道子云(揚雄字)妙極道數,可與《五經》相比,不僅僅是傳記一類,使人論辯陰陽之事,漢朝得天下二百年來的書啊。再二百年,《太玄經》就會衰微嗎?因為作者的命運必顯一世,這是當然之符驗。漢朝四百年之際,《玄》學還要興起來的呢。” [21] 

張衡初掌太史

元初二年(115年),張衡出任太史令,執掌天文、星曆、術算、典籍等方面。張衡進入到其科學創造最為旺盛、科學成就最為豐碩的時期。元初四年(117年),發明出水力推動的渾天儀。在這期間先後著有《地形圖》《渾儀圖注》《漏水轉渾天儀注》《靈憲》《靈憲圖》《算罔論》等,其中《靈憲》是我國第一部天文學理論著作。 [21] 

張衡任公車令

建光元年(121年),太后鄧綏崩逝,漢安帝親政。 [24]  張衡轉任公車司馬令,掌宮殿中司馬門的警衞和接待工作。其間著有《與特進書》《同周興議歷》《東巡誥》《日蝕上表》等。據《與特進書》和《應間》所述,這期間是張衡在京為官最拂己意、最乖性情的時期。 [27] 

張衡復掌太史

張衡不慕功名富貴,多年不得升遷。順帝永建元年(126年),張衡回任太史令。鑑於時人嘲其“非進取之勢”“以為失志”,張衡當年即創作《應間》一文,表達自己“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夥,而恥智之不博”的情志與從容淡靜的學者本性。 [27]  永建七年(132年),他創造世界上第一架測量地震方向的儀器——地動儀。他還曾創制測量氣象的儀器一候風儀,製造出自動轉向的三輪指南車和自動起飛的木雕。針對當時流行的“讖緯之學”,張衡上奏章《論貢舉疏》,以揭露讖緯的虛妄。這一時期,他還著有《順帝封事》《鴻賦並序》《舞賦並序》《羽獵賦》《陳事疏》等作品。 [21] 

張衡上遷侍中

相關圖集
相關圖集(10張)
陽嘉二年(133年),張衡升任侍中。順帝曾在內廷詢問張衡被天下所痛恨的人,宦官們害怕他説自己的壞話,都用眼睛瞪着他,張衡只能用假話對答後離開內廷。張衡常思如何保全身家性命,認為吉凶禍福,幽暗深微,不易明白,於是作《思玄賦》,以表達和寄託自己的情志。 [6]  漢安帝永初年間,謁者僕射劉珍、校書郎劉騊駼等人曾在東觀撰集《漢記》,因考定漢朝禮儀,上疏請張衡參加討論,但二人很快相繼逝世,張衡一直想完成此事。他出任侍中後便收羅散佚文獻,以圖補充、訂正《漢記》。並指出司馬遷、班固記述的十餘事與文獻不符。張衡還認為王莽本傳只需記載篡漢即可,至於王莽篡漢後的紀年、災祥,可歸入《元后本紀》;他還認為應將更始年號列於光武之前,因為當時人們普遍以更始帝為正統,即使光武帝劉秀都最初在更始帝手下為將,之後才承繼大統。張衡屢次奏陳其主張,但未被採納。此後,他的著述多未被典藏,使得時人極為悔恨。 [25] 

張衡河間為相

張衡常在順帝左右,但並未投靠宦官集團。宦官集團始終視其為禍患,不斷向順帝進讒言。永和二年(137年),張衡被排擠出京,出任河間相。河間王劉政驕奢淫逸,不遵法紀;又有不少豪強之徒,糾集在一起做亂。張衡到任後,嚴整法紀,打擊豪強,暗中探得奸黨名姓,一時收捕,上下肅然,他為政以清廉著稱。但張衡已感朝廷腐敗,難以實現其志,曾寫《怨篇》《四愁詩》抒發其心情。又作有《髑髏賦》《冢賦》。 [21]  永和三年(138年),張衡作《歸田賦》,並上書乞骸骨,恩准還朝,徵拜尚書。翌年,張衡在鬱悶與淒涼的晚年心境中卒於尚書任上,終年六十二歲。 [27] 

張衡主要成就

張衡天學

張衡主張渾天説,主張天是球狀的,像個雞蛋,天相當於蛋殼,大地像蛋黃,天把大地包在當中,大地是平面的,周圍是水,大地浮在水上。 [29]  張衡在東方最早正確説明月食,指出月食是由於地球的影子“暗虛”遮掩了月亮而引起的,並測得日、月的視直徑約為365.25/730度,約等於0.5度,與現今測值相近。 [30]  張衡繪製了星圖,記錄星官124個,星星有2500顆,其中320顆有名字, [31]  指出曆法制定必須根據實測結果,曾在123年參與曆法辯論,反對依據圖讖而制定的“甲寅歷”。 [32]  他根據月亮運行有遲疾的規律,以“九道法”為基礎提出新曆,但未被朝廷採納。 [33]  他提出五星視運動的理論,認為就同一行星而言,其運行軌道與地面時而接近,時而遠離,以“近天則遲,遠天則速”解釋五星運行的快慢。 [30]  張衡將運動緩慢的外行星火星、木星、土星,歸類為陽,將運動較快的內行星水星和金星,歸類為陰。 [34]  張衡沒有認識到北極高度會隨地點而變化,定出北極高度是36度, [35]  他未能認識歲差,因冬至點難以觀測,只從西漢末年所測的舊數值換算,定出冬至點以黃道度量為入鬥宿20度,較當時實際情況偏東超過3度。他定出冬至黃道最遠時去極115度,夏至黃道去極67度,因受儀器所限,數據稍欠精確。 [36] 
張衡撰有《靈憲》,敍述宇宙生成論,其觀點接近西漢《淮南子·天文訓》。他提出宇宙形成的三個階段,首先是“溟滓”,是氣的原始狀態,是“無”的階段,為道的根本;第二是“龐鴻”,是元氣開始發動、連結在一起、混沌不分的狀態;第三是“太元”,元氣分化,有剛柔清濁之分,天地各自形成,陰陽四時變化而生萬物。他認為天圓地平,天是一箇中空的球體,地是半球體,上平下圓,處於天體下半部。八極約長二億三萬二千三百里,南北少一千里,東西多一千里,天地距離和地的厚度,都等於八極的一半。他指出宇宙是無窮無極的, [37]  肯定時間與空間的無限性,提出以“氣”為基本的自然觀,人是元氣的聚合,如水之凝結為冰,人死是元氣消散,如冰塊融化為水,復歸於元氣,與自然成為一體。 [38] 

張衡地學

地動儀結構 地動儀結構
132年,張衡發明和製造了世界第一部驗震器“候風地動儀”,其形狀像圓形酒甕,斷面直徑八尺,其內中央置有一根很重的柱子,稱“都柱”,可以向八個方向傾側或傾擺;酒甕外部的八個方向各有一個龍頭,龍頭下各有一隻蟾蜍,張口對着龍頭,八條龍各口含銅丸一顆,當都柱向某一方傾側時,該方向的龍口張開,銅丸落下,掉入蟾蜍口中。地震發生時,只有震源方向上的龍頭張口,據此可知地震的方向。134年隴西地震,雒陽並無震感,但一個龍口掉出銅丸,其後傳來隴西地震的消息,證實其功效。 [39]  而候風地動儀所謂的“候風”,是指測定風的變化,地震被認為是陰陽兩氣相搏而形成,氣的變化會產生風,哪個地方有地震,哪個方向就有氣的變化,就有風來可以測到。候風地動儀流傳到隋代,北朝信都芳、隋代臨孝恭都有研究,到唐代失傳。 [31] 
地動儀利用物體的慣性來測震,學界對其構造有兩種主流看法。其一認為,都柱是個掛起的懸擺,又重又粗,都柱下有一小銅球,組成觸發機制,在地震波水平運動中,都柱移位,小銅球脱落,撞擊機關,又或都柱帶動八條向八個方位伸出去的臂,連接扛杆,當都柱向某一方向擺動時,龍口就會張開。另一種觀點是,都柱是一種倒立的震擺,附有重錘,安裝在底座上,周圍有八組機械裝置,一旦地震,重錘傾側,都柱失去平衡,觸道機械裝置,使相應的龍口張開。日本學者曾以直立震擺式的地動儀模型做實驗,證明地震初震很強的話,銅丸會因初到的縱波而落下,確定地震的方向;但其他學者卻指出,直立震擺的傾倒方向有隨機性,對震動反應遲鈍,沒有驗震作用,直立震擺底部所用的彈簧,也不可能是漢代技術水平的產物,而懸擺式的地動儀模型,則通過中國地震學者用振動台模擬地震狀態的試驗,得到中國學術界的認可。 [39]  張衡地動儀比直至19世紀前期西方的水銀地震儀更先進, [31]  亦有個別學者質疑《後漢書》中有關地動儀的記載,指出從現代地震學的觀點看,若單獨一個儀器,僅在一個地點進行測量,難以測定震源。 [37]  近年來,又有學者認定都柱是精密的、小“着地面”的立柱。 [40]  另有學者提出複合物理擺加機械槓桿放大的地動儀復原技術方案。 [41] 
116年,張衡繪製和呈獻地圖“地形圖”,流傳到唐代。李約瑟推測張衡曾運用計裏畫方的網格繪圖,但此説受其他學者質疑。 [42] 

張衡文學

張衡紀念郵票 張衡紀念郵票
張衡是辭賦名家,將漢賦推向高峯,由歌功頌德的辭賦發展為抒情小賦。《西京賦》假借憑虛公子之口,描寫長安地理形勢、漢高祖的定都、西都的豪華、宮殿的宏偉、城廓的寬大、市場的繁榮、商賈的欺詐、遊俠的作風、園林中的遊獵,《東京賦》則假借安處先生之口追溯歷史,從周、秦、兩漢各代帝王,讚頌漢高祖、漢文帝、漢武帝等,描寫雒陽形勝和漢室儀軌;二賦也描述宗教活動和民間風俗, [37]  如持守色戒的西域僧人、 [49]  雜技歌舞等“百戲”表演、驅邪的大儺儀式,有其史料價值,可補正史的不足;《西京賦》即為南北朝《三輔黃圖》和北宋宋敏求《長安志》多次引用,以説明長安面貌。 [50]  《二京賦》引用不少五經句子,文句為何晏《景福殿賦》、左思《蜀都賦》等後世辭賦襲用。 [51]  《南都賦》則盛讚當時被朝廷忽略的南陽城,但形式較呆板笨拙,語言則較艱深晦澀。 [52]  有學者認為《二京賦》並不以“諷諫”為主題,是辭賦創作由“諷諫”轉“頌美”轉變的標誌。 [53] 
張衡《思玄賦》是抒情表志的作品,發表自己的理想,模仿楚辭《遠遊》和班固的《幽通賦》,重複屈原在《遠遊》中的尋求,先去東、南、北三方,登上蓬萊,在瀛州採芝,又去拜會西王母,上了仙宮“瓊宮”,盡享聲色之娛,然後回到故鄉。 [54]  張衡深受楚辭影響,常引用楚地傳統的神話,《思玄賦》引用最多的就是楚辭。《歸田賦》開拓辭賦中田園歸隱的主題,表達其退隱之心,反對宦官當權,政治腐敗而自己無力拯救,有不願同流合污之意,文中讚美民間的田園生活,山水景色使人心曠神怡,是漢賦中罕見的短篇,啓導陶淵明《歸去來辭》等後世抒發歸隱之情的作品, [55]  所寫自然風景歡樂和諧,也啓導王羲之《蘭亭集序》等後世文章, [56]  文中道家思想鮮明,可説是後世玄言詩的先驅。 [57]  《髑髏賦》以對話體擴充鋪陳《莊子·至樂》篇中的寓言,賦中的髑髏就是莊子。 [58] 
河南南陽張衡博物館
河南南陽張衡博物館(2張)
有後人批評張衡的辭賦缺乏獨創性,主要模仿前人著作,如《二京賦》模仿班固《兩都賦》,《南都賦》模仿揚雄《蜀都賦》,《應間》模仿東方朔《答客難》,《七辯》則模仿枚乘《七發》。 [37]  但張衡的辭賦在句式、結構佈局上的創變,以及在題材、小品化、語言風格、結構立意上的新探索,一改傳統賦風,深深影響着漢末魏晉的辭賦創作;其《七辯》與傅毅《七激》改傳統“問疾”主旨為“招隱”,在主題、風格和形式上都對後世產生了巨大影響。 [59] 
詩歌方面,張衡創作七言古詩《四愁詩》,脱離了楚歌的句式,接近純粹的七言詩, [60]  屈原以“香草美人”隱喻政治關係的表現手法,經由張衡的運用與發揮,形成一種重要的詩歌表達模式。 [59]  張衡《同聲歌》則是新娘向新郎的傾訴,描寫新婚的優美,詩中還提到房中術著作《素女經》的內容。 [61] 

張衡思想

在政治上,張衡堅持批判現實,對宮廷政治的污濁奸詐深感憂憤,反對王侯貴族的奢侈生活。 [62]  他受道家思想影響,主張無為,有人生無常、遁隱厭世的思想,企圖超越世俗生活,其宇宙論也體現道家觀念,晩期作品《思玄賦》道家傾向更強。張衡繼承了西漢儒家董仲舒的災異、天人感應之説,認為星象變異和地震等災異,是上天對世人和朝廷的譴告,這促使他製造更精密的儀器去認識宇宙和偵測地震,以察知天意;但他反對讖緯預言,曾上《請禁絕圖讖疏》,指出圖讖弄虛作假,為迎合當權者而偽造。他推崇西漢揚雄的《太玄》, [38]  認為“玄”是宇宙的根本原理,《太玄》一書深奧而難以理解。他相信天上有許多神、星神、四方神、天皇等等,不但天上有神,山林原野都有神靈,天體的組織,則與地上朝廷政府的組織相對應, [37]  月亮上有蟾蜍,由嫦娥所變, [34]  星星會影響人的命運。 [31]  張衡熟悉“風角”之術,認為可透過觀風而知禍福, [63]  相信占卜,宇宙間有某種神秘力量,絕非所有事物都可用理性解釋。 [54] 

張衡機械

河南南陽張衡博物館內渾天儀
河南南陽張衡博物館內渾天儀(3張)
張衡改進西漢耿壽昌的設計,製造了渾天儀, [46]  並著有《渾天儀》一卷加以解説。渾天儀一具安裝在室內,一具安裝在觀測台“靈台”之上。渾天儀以銅鑄造,是空心球體,直徑約五尺,上畫二十八宿、中外星官及黃道、赤道;天球半露在地平圈上,半隱在地平圈下,天軸則支架在子午圈上,天球可繞天軸自行轉動,與實際天球運動相一致,可預報天體運動情況。 [29]  其外安裝了地平環、赤道環和子午環,內部設置四遊環。有學者認為,張衡的渾天儀上面裝置了可以眺望天體位置的望筒,兼具演示和觀測效用。 [34]  也有學者認為,此渾天儀沒有望筒,只有演示作用,性質上是天球儀。 [33]  渾天儀每日均勻地繞中軸旋轉一週,以滴水為原動力, [30]  與漏刻相連,水不斷定量而緩緩地流入刻漏的水斗中。水斗原是靜止不動的,當注水達到某個分量時,其重量就勝過渾天儀和齒輪的阻力,凸耳使齒輪轉動一齒,然後抵住下一齒而再次靜止下來,通過齒輪傳動而使渾天儀緩慢地旋轉。張衡所造渾天儀在五胡亂華中毀壞;在西方,類似能自動旋轉的渾象在16世紀才出現。 [47] 
除渾天儀和候風地動儀以外,張衡還發明瞭指南車、“獨飛木雕”和機械日曆,並改良了漏刻的構造。指南車是雙輪馬車,內置齒輪裝置,即使行駛時多次轉向,車上人像亦永遠指向正南;張衡所造指南車在漢末戰亂中被毀。自飛木雕是一隻木鳥,有羽翼,腹內有機械,能飛起,張衡《應間》曾提到這隻能飛的木雕:“木雕猶能獨飛”。李約瑟推測自飛木雕以彈簧為動力,有推動直升陀螺的螺旋槳。張衡在漏刻使用虹吸管(稱為“玉虯”),代替壺底的漏咀,並在貯水壺和受水壺之間加入一個補償壺,使計時更準確;受水壺蓋上鑄有個小塑像,左手持着可以上下浮動的垂直指示杆(“漏箭”),右手則指向指示杆上的刻度。 [31]  [47]  機械日曆“瑞輪蓂莢”像渾天儀一樣,都是水力推動的,能顯示月相和朔望月的天數。 [48]  有學者認為“候風地動儀”其實是指風向儀和地動儀兩種儀器,這種風向儀是鳥狀的,能隨風轉動。 [30] 

張衡數學

紀清遠繪《南陽張衡》 紀清遠繪《南陽張衡》
130年前後,張衡完成推算圓周率。據三國時劉徽《九章算術注》,張衡認為立方體及其內接球體積之比,是8:5,由立圓術公式推求圓周率,得出圓周率是10的平方根。 [31]  南北朝祖𣈶《渾天論》則提到張衡提出的另一個數字:736/232=3.1724。 [37]  另有學者認為今本文獻有衍文,張衡的數字其實是較準確的730/232=3.1466, [43]  此説未被廣泛接受。張衡的圓周率數字頗為粗疏,受劉徽嚴詞批評,西漢末年劉歆指出圓周率為3.1547,已比張衡更準確;但張衡的計算並非倚靠實測,是基於理念,仍有開創性的貢獻。 [44]  張衡也曾研究球體體積,但沒有重大進展。 [45] 

張衡歷史評價

張衡雕像 張衡雕像
崔瑗:① 數術窮天地,製作侔造化。② 於惟張君,資質懿豐,德茂材羨,高明顯融。焉所不學,亦何不師,盈科而逝,成章乃達。一物不知,實以為恥,聞一善言,不勝其喜。包羅品類,稟授無形,酌焉不竭,衝而復盈。廩廩其庶,亹亹其幾,膺數命世,紹聖作師。苟華必實,令德惟恭,柔嘉伊則,孝友祗容。允出在茲,維帝念功,往才女諧,化洽民雍。愍天不弔,降此咎兇,哲人其萎,罔不時恫。紀於銘勒,永終譽兮,死而不朽,芳烈著兮。 [10] 
禰衡:南嶽有精,君誕其姿;清和有理,君達其機。故能下筆繡辭,揚手文飛。昔伊尹值湯,呂望遇旦,嗟矣君生,而獨值漢。蒼蠅爭飛,鳳凰已散,元龜可羈,河龍可絆。石堅而朽,星華而滅,惟道興隆,悠永靡絕。君音永浮,河水有竭。君聲永流,旦光沒發。餘生雖後,身亦存遊,士貴知已,君其勿憂。 [11] 
夏侯湛:奕奕張生,秉德淑清。研深綜理,思俊才英。實掌天地,幽贊神明。冠曩興美,傾漢流聲。匪唯天象,亦垂人文。有炳其猶,有鑠其新。仰鑑遺籍,馳心哲人。殊世投好,百載交神。奉命南邦,行出爾塗。(闕一字)及隧首,輟駕前衢。徘徊崇碑,逍遙故墟。企仰網瞻,長懷焉如。昔在先賢,唯德作友。古而無死,願言攜手。世則茲泯,道乃(闕二字)。在珠詠隋,於璧稱和。戢寶無雕,人壽幾何?望兼京台,思逾俟河。 [12] 
范曄後漢書》:①崔瑗之稱平子曰’數術窮天地,製作侔造化‘。斯致可得而言歟!推其圍範兩儀,天地無所藴其靈;運情機物,有生不能參其智。故知思引淵微,人之上術。記曰:’德成而上,蓺成而下。‘量斯思也,豈夫蓺而已哉?何德之損乎! [8]  ② 三才理通,人靈多蔽。近推形算,遠抽深滯。不有玄慮,孰能昭晰? [8]  ③ 若李固周舉之淵謨弘深,左雄黃瓊之政事貞固,桓焉楊厚以儒學進,崔瑗馬融以文章顯,吳祐蘇章種暠欒巴牧民之良幹,龐參虞詡將帥之宏規,王龔張皓虛心以推士,張綱杜喬直道以糾違,郎顗陰陽詳密,張衡機術特妙,東京之士,於茲盛焉。 [13] 
張彥遠:今分為三古以定貴賤,以漢、魏三國為上古,則趙岐、劉褻、蔡邕、張衡、曹髦楊修桓範徐邈曹不興諸葛亮之流是也。 [14] 
鄭谷:張平子才高過人,性巧,明天象,善畫。
歸有光:賈生之通達,蔡邕之文學,張衡之精思,卓茂之循良,李膺之高節,黃憲之雅度,鄧禹之功勳,有不可一二數者。 [15] 
王夫之何休鄭玄之治經術,京房襄楷、郎顗、張衡之論治道,始以鬼魅妖孽之影響亂六籍。而上動天子,下鼓學士,曰此聖人之本天以治人也。 [16] 
郭沫若:張衡(79-139)東漢末葉傑出的文學家,他的兩京賦在漢代文學中有優越地位。但在天文方面,他也有獨到成就。年四十時(公元117年)製成渾天儀,以觀察天體運行。其後十五年,又製成候風地動儀,以測候地震。如此全面發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見,萬祀千齡,令人敬仰。
翦伯贊中國史綱要》:渾天説的代表人物,是東漢的太史令張衡。張衡是有名的文學家,又是反讖緯的思想家,也是傑出的科學家。
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王充的著作,有益於科學思想,張衡的發明,推進了科學知識。論衡與地動儀是東漢兩大創造,王充與張衡是東漢文化界的兩個偉人。
白壽彝:張衡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偉大的科學家和文學家。他的文學創作反映了他在仕途生活中遭受的曲折和坎坷,他在辭賦、詩歌和散文等方面都有優秀的業績,表現了獨創性。 [17] 
郭沫若:如此全面發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上亦所罕見。萬祠千齡,令人敬仰。 [21] 
錢偉長:張衡創渾天學説,作渾天儀......其精巧為以前中外所未有。張衡不但對於天文有很好的成就,他還發明瞭候風地動儀。同時,他也是有數的文學家和藝術家。他死後崔瑗為之撰碑説他‘數術窮天地,製作侔造化。’無疑地像張衡這樣人,在任何時代,統可成為一個鳳毛麟角的人......張衡創造了渾天學説,説明天象的運行原則。根據他所測繪的星圖——‘靈憲圖’這便是現代‘假天儀’的原始鼻祖。遠在機械工業發展前約二千年的祖國,竟能發明製作出這樣精巧的儀器,真是驚人而值得我們崇拜了。漢代學者蔡邕參觀了這個儀器,曾經有願意終生偃卧在渾天儀裏的感嘆,足見張衡的偉大和渾天儀的精巧絕倫了。
河南南陽張衡博物館
河南南陽張衡博物館(3張)
賴家度:張衡在一生中,努力學習,刻苦鑽研,毫不倦怠和自滿,精益求精的前進。不論在知識領域的那一方面,他的造詣都是廣博而精深的;文學藝術上有他的優秀作品,天文歷算上有他的綜合研究,機械製造上有他的特殊技巧,而在學術思想上他曾堅持着反圖讖的鬥爭,在政治實踐上他也曾有積極而進步的活動;尤其在自然科學方面,他有如渾天儀和地動儀等的空前發明。這些豐富而珍貴的勞績,在我們祖國和全世界的科學史上都佔着崇高的地位,值得我們紀念和學習。
嚴濟慈:精儀揭天地,科聖著千秋。
《恆星物理》:張衡‘在人類文化早期發展的時期就有實驗科學上的偉大發現,實為不可思議的奇蹟。’
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張衡兩度任太史令,是中國古代宇宙結構理論渾天説的代表。

張衡軼事典故

足繪怪獸
《歷代名畫記》記載了一個關於張衡用“足趾畫怪獸”的傳説:張衡聽説建州浦城水中有豕身人首的怪獸,於是前往畫它。但這個怪獸怕人畫它,所以潛在潭中不出來。張衡於是扔掉紙筆,怪獸就出來了,他悄悄地用足趾畫下怪獸的行狀。用足趾寫生雖然是傳説,但也可見當時張衡的畫名是不低的。 [9] 

張衡人際關係

張衡親屬

  • 先祖
張衡先祖可追溯至晉國貴族解張(字張侯),其後代開始以張為姓。三家分晉後,張氏族人世居韓國,漢初名相張良即為其後裔。 [27] 
  • 祖父
張堪,字君遊。東漢初年官至蜀郡太守。 [3] 
  • 後代
張輔,字世偉,西晉秦州刺史,封宜昌亭侯。 [18] 

張衡友人

  • 鮑德
鮑德在南陽太守任上邀請張衡出任主簿,後拜大司農。張衡在《綬笥銘》中稱頌鮑氏之德,在《南陽文學儒林書贊》中誇讚他的政績。 [27] 
  • 崔瑗
崔瑗與張衡同庚,是張衡的摯友。二人相識于衡初遊京師“觀太學”時,自此相交日密,張衡有《與崔瑗書》論學術之道。崔瑗在張衡去世後曾作《張平子碑》。 [27] 

張衡現存作品

張衡原有文集,今已散佚。《漢詩》輯錄有其詩歌九篇。 [65]  《隋書·經籍志》有《張衡集》14卷,久佚。明人張溥編有《張河間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全後漢文》卷52—55輯錄有其詩賦奏疏。 [66-67]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有今人張震澤注《張衡詩文集校注》。
張衡現存作品可分為“”“文學”“科技”三類,其中“政史”類作品有《上順帝封事》《上陳事疏》《論貢舉疏》《請禁絕圖激疏》《陽嘉二年京師地震對策》《日蝕上表》《上疏請專事東觀收檢遺文》《表求合正三史》《條上司馬遷班固所敍不合事》。“科技”類作品有《靈憲》《渾天儀》《玄圖》《歷議》。“文學”類作品有“詩”五篇:《四愁詩》《同聲歌》《怨篇》(亦題《怨詩》)《歌》(亦稱《陽春歌》,或稱《定情歌》)、《殘旬》;另有“七言”《定情賦系歌》《舞賦系歌》《思玄賦系歌》,“四言”《思玄賦系歌》、《東巡誥系歌》;賦十二篇:《温泉賦》《二京賦》《南都賦》《思玄賦》《歸田賦》《侗骰賦》《冢賦》《舞賦》《羽獵賦》《定情賦》《扇賦》《鴻賦》,“文”兩篇:《應間》、《七辯》(實為類賦之文),“銘”一篇:《綬笥銘》,“誥”一篇:《東巡誥》,“誄”三篇:《司徒呂公誄》《司空陳公誄》《大司農鮑德誄》,“書” 兩篇:《與崔媛書》《與特進書》,“贊”一篇:《南陽文學儒林書贊》。 [27] 

張衡後世紀念

張衡墓葬

張衡墓位於河南省南陽市北25公里石橋鎮南小石橋村西20米處。據史料記載,漢代時陵園建造宏偉,翁仲、石獸對立,祠廟巍峨壯觀。後經戰亂,以往勝蹟蕩然無存。1956年,重修張衡墓園與“平子讀書枱”。墓園面積12000多平方米,墓室封土高8米,周長79米,在高大的古墓周圍遍植松柏。墓前的明、清石碑加蓋了碑樓,於墓前立方碑1座,碑文為郭沫若撰寫。墓北讀書枱遺址,亦重新建台立碑。 [19]  張衡墓為國務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張衡其它

為了紀念張衡的功績,聯合國天文組織於1970年將月球背面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又於1977年將小行星1802命名為“張衡星”。2003年,國際小行星中心為紀念張衡及其誕生地,將小行星9092命名為“南陽星”。中國天文學會設立“張衡特殊貢獻獎”,2002年首次頒發。還有一種銅鋅合金的天然礦物亦以張衡命名,即張衡礦。 [64] 
深圳市龍崗區坂田街道華為基地內有張衡路,上海市浦東新區張江高科技園區有張衡路,河南省南陽市卧龍區有張衡大道

張衡影視形象

1983年電影《張衡》:許還山飾演張衡。
2012年電影《漢太尉楊震》:陳兵飾演張衡。 [20] 

張衡史料索引

范曄後漢書·卷五十九·張衡列傳第四十九》 [8] 
參考資料
  • 1.    《後漢書·卷五十九·張衡列傳第四十九》: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也。
  • 2.    葛洪《抱朴子·辨問》:善刻削之尤巧者,則謂之木聖,故張衡、馬鈞於今有木聖之名焉。
  • 3.    《後漢書·卷五十九·張衡列傳第四十九》:世為著姓。祖父堪,蜀郡太守。
  • 4.    《後漢書·卷三十一·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第二十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4-28]
  • 5.    《後漢書·卷五十九·張衡列傳第四十九》: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闢公府不就。時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因以諷諫。精思傅會,十年乃成。文多故不載。大將軍鄧騭奇其才,累召不應。衡善機巧尤致思於天文陰陽曆算,常好玄經。
  • 6.    《後漢書·卷五十九·張衡列傳第四十九》:後遷侍中,帝引在帷幄,諷議左右。嘗問衡天下所疾惡者。宦官懼其毀己,皆共目之,衡乃詭對而出。閹豎恐終為其患,遂共讒之。衡常思圖身之事,以為吉凶倚伏,幽微難明,乃作思玄賦,以宣寄情志。
  • 7.    《宋史·卷一百五·志第五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9-14]
  • 8.    《後漢書·卷五十九·張衡列傳第四十九》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4-30]
  • 9.    歷代名畫記  .中國書法資訊網[引用日期2014-05-01]
  • 10.    《全後漢文·卷四十五》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4-04-28]
  • 11.    《全後漢文·卷八十七》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4-04-28]
  • 12.    《全晉文·卷六十九》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4-04-28]
  • 13.    《後漢書·卷五十六·張王種陳列傳第四十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4-27]
  • 14.    歷代名畫記  .中國書法資訊網[引用日期2014-06-25]
  • 15.    震川先生制科文  .文獻網[引用日期2014-06-11]
  • 16.    《讀通鑑論·卷八·靈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7-21]
  • 17.    白壽彝,《中國通史·第四卷·中古時代·秦漢時期(下冊)》第三十二章
  • 18.    《晉書·卷六十·列傳第三十》:張輔,字世偉,南陽西鄂人,漢河間相衡之後也。
  • 19.    張衡墓  .中華五千年[引用日期2014-04-29]
  • 20.    漢太尉楊震  .1905電影網[引用日期2021-11-13]
  • 21.    東漢·張衡  .南陽市卧龍區人民政府官方網站[引用日期2023-03-08]
  • 22.    蔣兆和 繪.蔣兆和畫集 上: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05-12:191
  • 23.    張衡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引用日期2023-08-31]
  • 24.    《後漢書·皇后紀下》:“建光元年,鄧太后崩,帝始親政事。”
  • 25.    《後漢書·張衡列傳》:“永初中,謁者僕射劉珍、校書郎劉騊駼等著作東觀,撰集《漢記》,因定漢家禮儀,上言請衡參論其事,會並卒,而衡常嘆息,欲終成之。及為侍中,上疏請得專事東觀,收撿遺文,畢力補綴。又條上司馬遷、班固所敍與典籍不合者十餘事。又以為王莽本傳但應載篡事而已,至於編年月,紀災祥,宜為元后本紀。又更始居位,人無異望。光武初為其將,然後即真,宜以更始之號建於光武之初。書數上,竟不聽。及後之著述,多不詳典,時人追恨之。”
  • 26.    馬雲泰,馬長德.論張衡的科學技術成就[J].南陽理工學院學報,2016,8(03):123-128.
  • 27.    許結.張衡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33-90
  • 28.    《後漢書·孝安帝紀》:公卿大夫將何以匡救,濟斯艱厄,承天誡哉?蓋為政之本,莫若得人,褒賢顯善,聖制所先。"濟濟多士,文王以寧"。思得忠良正直之臣,以輔不逮。其令三公、特進、侯、中二千石、二千石、郡守、諸侯相舉賢良方正、不道術、達於政化、能直言極諫之士各一人,及至孝與眾卓異者,並遣詣公車,朕將親覽焉。”
  • 29.    (日)藪內清.中國·科學·文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53-55
  • 30.    杜石然,範楚玉.中國科學技術史稿.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179-193
  • 31.    《中國科學技術史》翻譯小組.中國科學技術史 第4卷 天學.北京:中華書局,1978:217-362
  • 32.    彭林,黃樸民.中國思想史參考資料集 先秦至魏晉南北朝卷.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223
  • 33.    劉俊文.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 第10卷 科學技術.北京:中華書局,1992:29-51
  • 34.    橋本敬造.中國占星術的世界.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27-39
  • 35.    宋正海,孫關龍.圖説中國古代科技成就.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50
  • 36.    孫小淳.關於漢代的黃道座標測量及其天文學意義:自然科學史研究,2000:143-154
  • 37.    雷立柏(Leopold Leeb).張衡 科學與宗教.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11-251
  • 38.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 第3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93-298
  • 39.    馮鋭.科學,激活了張衡地動儀:物理,2009:476-488
  • 40.    胡寧生.張衡地動儀立柱驗震的復原與研究:中國科技史雜誌,2020:425-434
  • 41.    盧永,孫振強,鄭江蓉.張衡地動儀工作原理探究:防災減災工程學報,2023:1176-1182
  • 42.    (美)餘定國.中國地圖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79-135
  • 43.    錢寶琮.中國數學史.北京:科學出版社,1964:66
  • 44.    莫紹揆.論張衡的圓周率: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6:359-362
  • 45.    杜石然.數學 社會 歷史.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397
  • 46.    張衡特殊貢獻獎  .新竹清華大學官網[引用日期2024-01-09]
  • 47.    (英)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 第4卷 第二分冊 機械工程.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315-683
  • 48.    戴念祖.中華文化通志 物理與機械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363
  • 49.    鐮田茂雄.中國佛教通史 第一卷.高雄:佛光出版社,1991:128
  • 50.    何沛雄.《兩都賦》和《二京賦》的歷史價值:文史哲,1990:15-20
  • 51.    柳存仁.和風堂新文集 下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7:851-883
  • 52.    龔克昌.漢賦研究.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84:177
  • 53.    陳望衡.大漢帝國的壯麗讚歌——張衡《二京賦》中的主題辯:人文雜誌,2019:74-79
  • 54.    魯惟一.漢代的信仰、神話和理性.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42-123
  • 55.    小尾郊一.中國文學中表現的自然與自然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22
  • 56.    顧彬.中國文人的自然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62
  • 57.    柳無忌.中國文學新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47
  • 58.    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追憶 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43-45
  • 59.    郭建勳,李慧.論張衡在詩賦形制表現上的創新: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88-92
  • 60.    楊樹增,陳桐生,王傳飛.絕代風華——漢代文人的生命感嘆.台北:雲龍出版社,2003:246
  • 61.    高羅佩.中國古代房內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103-105
  • 62.    (日)岡村繁.周漢文學史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27-237
  • 63.    (英) 魯惟一.漢代的信仰、神話和理性.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13-123
  • 64.    王奎仁.新礦物——張衡礦:礦物學報,1986:220-223
  • 65.    《漢詩·卷六》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24-04-17]
  • 66.    《全後漢文·卷五十二》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24-04-17]
  • 67.    《全後漢文·卷五十五》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24-04-1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