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衡

(道教正一派第二代張天師)

鎖定
張衡(96~179年),字靈真,沛國豐縣(今江蘇省徐州豐縣)人。東漢末年天師道第二代天師,留侯張良的後代,天師張道陵長子,漢中太守張魯的父親。
永壽二年(156年),襲教,居於陽平山。光和二年(179),去世,時年八十四歲。
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追贈“正一嗣師太清演教妙道真君”。
中文名
張衡
別    名
字靈真
國    籍
東漢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96年
逝世日期
179年
畢業院校
私塾
職    業
天師
主要成就
道教派系天師道第二代天師
出生地
沛國豐縣(今江蘇省豐縣)
信    仰
道教

張衡人物生平

三國志·張魯本傳》雲:“陵死,子衡行其道”。《歷世真仙體道通鑑》(以下簡稱仙鑑)説:衡少博學,隱居不仕,有大名於天下。精修至道,不與世接。時皇帝聞其有道,欲徵為黃門侍郎,辭而不就。襲教後,居陽平山(今四川彭縣)以經籙教授弟子,克彰正一之道。言約理明,聞者有感。光和二年(179)正月,以祖傳印劍付給張魯,與妻盧氏得道於陽平山。囑付兒子張魯:汝祖以天地為心,生靈為念,誠敬忠孝為本,周行天下除妖孽之害。嗣吾教者,非誠無以得道,非敬無以立德,非忠無以事國,非孝無以事親(見《漢天師世家》)。
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追贈“正一嗣師太清演教妙道真君”。
後世道家一般認為在張衡死後,天師道教權曾一度落入張修之手,中平元年(184年),張角起義時,張修改進天師道為五斗米道,並響應張角的起義。劉焉入蜀時,鎮壓了蜀中的起義軍,收編了張修的五斗米師,封張修為別部司馬。後劉焉令張魯與張修將兵擊漢中太守蘇固。張魯與張修掩殺蘇固後,斷絕斜谷,張魯復襲殺張修,利用張魯祖(張道陵)、父(張衡)兩代的威信,奪回了教權 [1] 

張衡家族成員

除正史三國志後漢書及其他常見野史以外,家族資料多出於漢天師世家歷世真仙體道通鑑歷代神仙通鑑張氏全譜
世系
張良一一張不疑一一張高一一張通一一張無妄一一張里仁一一張覺一一張起一一張翳(字大順)。
父母
張陵或作“張道陵”,字輔漢,天師道創始者,正一真人,第一代天師。
孫氏:貞女,一雲雍氏,名不詳。張陵之妻,生有二子四女。子為:衡、權;女為:文姬、文光、賢、芝。
張道聖:張大順子,僅記於《張氏全譜》,與張道宏的長幼不明。
張道宏:張大順子,僅記於《張氏全譜》,曾任兗州太守,後隱居,與張道聖的長幼不明。
張陵六子女長幼順為:張文姬,張衡,張權,張文光,張賢姬,張芳芝
《歷代神仙通鑑》雲:(孫氏)始生女,名文姬;既生子衡。越三年,又生子權,復連生三女,曰文光、賢姬、芳芝。
張文姬:張道陵之長女,張衡之姐,適陳郡(一作陳州)袁公之子,家豪、好道,成婚最久,久之白日抱五兒昇天。
張權:《張氏全譜》作張機,比張衡小的弟弟,娶妻王氏其他信息不詳。
張文光:張道陵之次女,為廣陵王妃。
張賢:字賢姬,天師張道陵之第三女,為燕王妃,好道,集真人之法,久之白日昇天(一雲勸燕王修真不從,即乃飛昇。)。
張芝:字芳芝,天師張道陵之第四女,多得道術,出家魏公曹操第二子(一雲第三子),夫故犯父諱,遂鬱鬱不樂於家,於宅後白日飛昇。
妻子
盧氏:名不詳,貞靜,張魯、張衞、張愧、張玉蘭、張徵之母,以道術養生,有少容,因張魯不聽劉璋之命而與子張徵一起被劉璋所殺。通稱:張魯母、盧夫人。
子女
張衡四子一女長幼順為:張魯,張衞,張愧;張玉蘭與張徵的長幼不明。
張魯:字公祺(或作“公期”、“公棋”、“公旗”),張衡之長子,天師道系師,歸降曹操後為鎮南將軍
張衞:字公則,一般認為系張衡次子,張魯之弟、張愧之兄,隨張魯投降曹操後為昭義將軍。
張愧:字公仁,一作張傀,一般認為系張衡第三子。張魯、張衞之弟,隨張魯投降曹操後為南郡太守。
張玉蘭:張衡之女,一云為張魯之女,幼而潔素,不茹葷血。
張徵:張衡之子,張魯之弟,因張魯不聽劉璋之命而與母親盧氏一起被劉璋所殺。其名僅見於《張氏全譜》。
張富:字元微,張魯長子,闢丞相掾給事,黃門侍郎,歷漢中太守,封昌亭侯。久之,得道,尸解而去。《歷世真仙體道通鑑》中作張滋
張廣:字嗣宗,《太平御覽》引《魏志》所載為張魯次子,《張氏全譜》作張旅歷
張永:字齡宗,張魯第三子(一云為次子),或與張廣為同一人。歷奉車都尉議郎,封樓亭侯,得道尸解。《張氏全譜》中作張永曆
張盛:字元宗,張魯第四子(一云為第三子),天師道第四代天師。魏初至鄱陽龍虎山傳揚道教,四方學道者日眾。道教歷代天師均在江西龍虎山傳教即自張盛始。《張氏全譜》中作張盛歷
張溢:字立宗,張魯第五子(一雲第四子),仕歷牙門將軍,駙馬都尉討寇將軍,漢中、南鄭太守,閬中侯。久之,得道尸解,《張氏全譜》作張溢歷
張巨:字儒宗,張魯第六子(一雲第五子),仕歷侍御史、安南正參、義陽太守。久之,得道尸解,《張氏全譜》作張巨歷
張夢得,字文宗,七子,歷諫議大夫宗正,得道尸解。
張氏:張魯之女,後來嫁給曹操之子曹宇
曾孫
張昭成:字道融,張盛之長子也,天師道第五代天師。學道不懈,每端坐室中,出神數百里外,能馴虎豹,而屍温温如生。既葬,冢上生菌數千。一日,居人見鶴穿墓而出,有彩雲盛之。後開墓視之,唯冠履在焉[一雲:晉初得道,至成帝鹹康年中仙去]。

張衡相關記載

卷十九·張衡傳
嗣師張衡,字靈真,張正一真人長子也(一雲字子平,頗精元象,學道。繼出,仕漢為隴西刺史,遷侍中)。少博學,隱居不仕,有大名於天下。時,帝聞其有道,徵為黃門侍郎,不就,不關世務,吐納不食。於漢靈帝光和二年己未正月二十三日,以真人之法付子,師與妻盧氏得道陽平山,白日飛昇。
《漢天師世家》
二代嗣師,諱衡,字靈真。精修至道,不與世接。被徵為黃門侍郎,不就。永壽二年,襲教居陽平山,歲以經錄授弟子,克彰正一之道。言約理朗,聞者有感。漢光和己未年正月(179年),以印劍付子魯,曰:汝祖以天地為心,生靈為念,誠敬忠孝為本,周行天下,除妖孽之為民害者,是以親遇聖師,建立大教。嗣吾教者,非誠無以得道,非敬無以立德,非忠無以事君,非孝無以事親。汝其遞相傳授,世承人倫,世遵成訓。於是率諸弟子拜日:祖師志願弘博,因家立教,永世為宗,綠與道符,身為法嗣,承先啓後,厥任為難,敢不只勤用弘玄化。言畢,與妻盧氏於陽平山,白日上升。大元至大元年,武宗皇帝制曰:蓋聞古先哲王,莫不以清靜寧民為本。公孫有大院之訪,陶唐有汾水之往,所以博求至理,在囿天下也。朕甚慕之。天師正一之教,其幾是乎。今有司以嗣師位號為請,惟師嗣守道器,遺榮衝引,尚安事名。然繼宗開緒納俗安善之邊,不可不表也。宜有顯稱,以致遐仰。可贈正一嗣師太清演教鈔道真君。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