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星圖

(天文學名詞)

鎖定
星圖(star atlas),是恆星觀測的一種形象記錄,它是天文學上用來認星和指示位置的一種重要工具。星圖是不同於傳統地理圖集或者天體照片,也就是説,星圖是把夜空中持久的特徵精確描述或繪製,例如恆星、恆星組成的星座、銀河系、星雲、星團和其它河外星系的繪圖集;亦即是“星星的地圖”。
中文名
星圖
外文名
star atlas
釋    義
恆星觀測的一種形象記錄
隸屬學科
天文學
其他稱謂
星星的地圖
西方星圖起源
古代希臘、羅馬時期
最古老星圖
敦煌星圖是世界現存最古老的星圖

星圖定義

全天星圖 全天星圖
①將恆星的球面視位置投影在平面所構成的圖。公元940年前後繪製在絹上的“敦煌星圖”,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星圖。宋代黃裳所作,於宋理宗淳祐七年(1247年)建立的石刻“天文圖”,現存蘇州,也是最早的星圖之一。
②將天體(恆星、星雲、星系等)用廣角天體照相儀拍攝在天文照相底片上覆制而成的圖,叫做“照相星圖”或“照相天圖”。
星圖將天體的球面視位置投影於平面而繪成的圖﹐表示它們的位置﹑亮度和形態。它是天文觀測的基本工具之一。星圖種類繁多﹐有的用來辨認星星﹐有的用來證認某天體(或天象)﹐有的用來對比發生的變異等等。有的星圖只繪出恆星﹐有的星圖則繪出各種天體。按使用對象分﹐有的供天文工作者使用﹐有的供天文愛好者使用。近世出版的星圖按出版形式分為圖冊和掛圖。星圖的方位是:上北下南,左東右西。

星圖種類

星圖道主要分為四種:四季星圖、每月星圖、旋轉星圖及全天星圖。
活動星圖是一種使用起來十分簡單方便的星圖。它由底盤和上盤兩個圓盤組成。底盤可繞中心旋轉,上面畫有較亮的恆星與星座,盤周有座標,並註明月份和日期。上盤有地平圈和東西南北四個方位的切口,盤周還注有時刻。使用時,旋轉底盤,使底盤上的當日日期與上盤的觀測時刻對準,這時上盤地平圈切口內顯露出來的部分就與當時可以看見的星空相同。把活動星圖舉到頭頂上,使星圖的南北方向與地面上的南北方向一致,就可以對照星圖認識星空了。
四季星空圖是將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星空分別繪製在四張圖上。這是按照從天頂將天體垂直投影到地面上來繪製的,因此四張星圖都是圓形的。圓的邊沿上標明瞭對應的地理緯度,以及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圓的中心是頭頂上空,即天頂。四季星空圖中的恆星一般只繪到3等或4等,個別開本大一些的圖可能繪到5等。因為暗星沒有畫出來,亮星更顯突出,初學者使用起來也更方便。
星圖 星圖 [1]
全天星圖則是將整個星空全部分區分片詳細繪製出來的星圖。這類星圖對於那些已經比較熟悉星空,並且打算進一步觀測雙星、變星、星雲、星團、星系,或者是準備尋找新彗星的那些天文愛好者是非常必要的。 [2] 
  • 描繪
要注意的是,一些顯著移動的天體如行星、彗星小行星月球是不會標示在星圖上的,除非是特別針對某些天象而標示繪製的。
一般天文愛好者在城市尋找深空天體,只需要六至七等以上的星圖已滿足其需要(另外,一般初學星空辨認多以旋轉星圖為主,星點數不多以容易辨認星座與其內的主星);若需要較精確確定天體位置、尋找彗星或者一些需要較精確的特殊用途時,則需要有標示更暗恆星深空天體的星圖。
  • 歷史
古時的星圖最初只以小圓圈或一樣的圓點附以連線表示星官與星座,如敦煌星圖,後期才陸續加上標示黃道、銀道等等參考線。
為了精確標定恆星與各類天體位置,在現今的較專業星圖上,一定標有赤經線、赤緯線、黃道與銀度並標示確切依據的曆元。而星點則以由大至小的黑點代表亮度的光暗(並附有星點亮度示意),星點旁標示其西方星名與星座界線,在簡單的或者索引圖上並標示有星座連線;星雲與星團以輪廓界線或圖例標示;銀河則以虛線或淡白色(淡灰色)勾劃出來。
  • 發展
星圖 星圖
十四世紀以前的星圖﹐只有中國保存下來。
三國時代﹐吳國陳卓在公元270年左右將甘德石申巫咸三家所觀測的恆星﹐用不同方式繪在同一圖上﹐有星1﹐464顆。此星圖雖已失傳﹐但從絹制敦煌星圖上可知其大概。蘇州石刻天文圖是根據北宋元豐年間(公元1078~1085年)的觀測結果刻制的。《新儀象法要》中所載星圖繪製於1088年﹐但所依據的觀測結果與蘇州石刻天文圖相同。
望遠鏡發明以後﹐歐洲較早的星圖是赫維留所編《天文圖志》(1657~1690年)中的54幅星圖。赫維留的星圖經弗蘭斯提德重新修訂﹐於1725年再版﹐繪有2﹐866顆星。1863年出版的《波恩星圖》是早期著名的星圖。
星圖上一般有座標﹐大多數星圖用赤經﹑赤緯(見天球座標系)。也有使用黃道座標的黃道帶星圖﹐這種星圖對於觀測黃道光﹑對日照十分方便。也有使用銀道座標的銀河星圖﹐用於研究銀河系恆星分佈等。各種星圖的歷元也各不相同﹐如1900.0﹑1950.0﹑2000.0。有的星圖用不同顏色表示有關特徵。此外﹐還有各種射電巡天圖﹐紅外﹑紫外﹑X和γ等波段巡天圖﹐以及各種氣體星雲圖﹑星系圖集等等。
1758年,法國天文學家梅西葉在搜索彗星時發現了金牛座蟹狀星雲。從那以後,他專門致力於觀測星雲狀天體,發現了許多星雲、星團和星系並匯成了梅西葉星表。在星表中,每個天體都用M做字頭再加以編號。如蟹狀星雲為M1。表中所列天體共110個,亮度大多在10等以內,使用小型天文望遠鏡都可以看到。天文學家使用的是《星雲星團新總表》,簡稱NGC星表,表中包括星雲星團星系7840個;還有NGC星表的補表,簡稱IC星表,包括星雲星團星系5836個。梅西葉星表中的110個M天體是NGC和IC星表中的精華,也是天空中最壯觀最漂亮的天體。許多M天體是天文學家研究天體演化過程的活樣本。如,從M1星雲獲得恆星晚期演化的寶貴信息,通過M8、M16M42獲得恆星誕生過程的壯觀景像。

星圖星圖的作用

星圖 星圖
星圖對天文學家們就像地圖對旅遊者一樣極為有用,天空也有自己的網格系統標量天體的位置,就像地球上的經緯線。還有一種使用了幾千年的認識天空的方法那就是記住星座或星羣。地球旋轉時,天空像在沿着相反的方向旋轉。在兩極,天體由於觀察者所在的緯度不同而按相應不同的角度升起和落下。從赤道看去,天空中一切事物都是可見的,但在其他緯度,其中一部分事物常常會隱藏起來。天體四散分佈,從地球上看去它們都包圍着地球。人們把它們想像成一個巨大的球體,稱為天球。天球上有網格,有南北極和赤道,它們都與地球上的各個部位相對應。比如天球的北極對應地球的北極。天球在我們周圍起伏延伸,而星圖卻是平的。這就意味着一些天體的位置會被歪曲。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少這種歪曲,天空被劃分成一個個部分,有點像把橘子切開後再壓平一樣。星圖中大小不同的圓點表示我們看到的天體的亮度,這只是一個大致的表達。我們所看到的亮度並不表示天體距離我們是遠是近,或是大是小。使用星圖時將一端對着自己的頭頂,另一端對着南(北)地平線方向。星圖會告訴你此一時刻可以看到的天體有哪些。因為南北半球看到的情況是不一樣的,同時因為靠近星圖底部的天體都處於地平線附近,可能因種種原因會看不到。所以在選用星圖時要清楚自己所在的緯度。 [5] 

星圖西方星圖

西方古典星圖起源於古代希臘羅馬時期,發展於文藝復興之後的16世紀,並於16世紀下半葉至18世紀達到鼎盛。這些星圖中通常都繪出了與神話傳説有關的圖案,當時的天文學家常用天體在星座圖案上的位置,而不是它們的座標來確定它們本身的位置,因此很多古典星圖只標出了粗略的座標網格。早期較著名的古典星圖是由中世紀的僧侶Geruvigus於公元1000年前後繪製的,它由哈利父子收集,現存於大英博物館Geruvigus星圖風格古樸,與後期的古典星圖相比顯得粗糙了一些,但它對於以後的星圖畫家的影響卻很大,從很多圖上都能看到它的影子。 [4] 

星圖現代星圖

  • Bright Star Atlas - Wil Tirion(恆星亮度在6.5等以上)
  • Cambridge Star Atlas - Wil Tirion(恆星亮度在6.5等以上)
  • Norton's Star Atlas and Reference Handbook - Ed. Ian Ridpath (stars to magnitude 6.5)
  • 星圖手冊:Norton's Star Atlas and Reference Handbook的中文版。
  • Guide to Stars & Planets - Ian Ridpath and Wil Tirion(恆星亮度在6.5等以上)
  • Pocket Sky Atlas - Roger Sinnott(恆星亮度在7.5等以上)
  • Deep Sky Reiseatlas - Michael Feiler, Philip Noack(Telrad Finder Charts -恆星亮度在7.5等以上)
  • Atlas Coeli Skalnate Pleso (Atlas of the Heavens) 1950.0 - Antonin Becvar(恆星亮度在7.75等以上),已絕版。
  • SkyAtlas 2000.0, second edition - Wil Tirion & Roger Sinnott(恆星亮度在8.5等以上)
  • Uranometria 2000.0 Deep Sky Atlas - Wil Tirion, Barry Rappaport, Will Remaklus(恆星亮度在9.7等以上)
  • 千禧年星圖 - Roger Sinnott, Michael Perryman (stars to magnitude 11)
  • Field Guide to the Stars and Planets - Jay M. Pasachoff, Wil Tirion charts (reduced size with a full Tirion sky atlas)
  • SkyGX(還在準備中)- Christopher Watson (stars to magnitude 12) [3] 
參考資料
  • 1.    星圖  .青空天文社[引用日期2013-03-19]
  • 2.    各式各樣的星圖   .青空天文社[引用日期2013-03-19]
  • 3.    von Spaeth, Ove. Dating the Oldest Egyptian Star Map. Centaurus International Magazine of the History of Mathemat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0, 159–179
  • 4.    North, John. The Norton History of Astronomy and Cosmology. New York and London: W.W. Norton & Company. 1995: 30–31.
  • 5.    Schaefer, Bradley E. The epoch of the constellations on the Farnese Atlas and their origin in Hipparchus's lost catalogue.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Astronomy. May 2005, 167–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