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裳

(南宋官員、製圖學家)

鎖定
黃裳(1146-1194年/1190年),字文叔,號兼山,四川隆慶府普城人(今廣元市劍閣縣)。南宋官員、製圖學家。
黃裳在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登進士第,授閬州新井縣(今南部縣西北部)縣尉,因父親病重,他未赴任,後調巴州(今巴中巴州區通江縣尉,因父親去世,他在家守喪期未滿而未赴任,在家潛心研究經傳。乾道九年(1173年),“利州路總領李蘩聞其名,召黃裳到漢中協助催餉。”當時蜀中餉師,名為“和糴”,實為強取,民不得一錢。漢中饑荒嚴重,民不聊生,怨聲載道。黃裳遂賦《漢中行》奉勸,打動了倉部郎中李蘩。李蘩力奏罷糴,百姓歡悦。黃裳曾輔佐過孝宗、光宗、寧宗三朝皇帝,先後任國子博士、中書舍人、侍講禮部尚書等職。
紹熙五年(1194年)七月,寧宗即位,拜黃裳為禮部尚書兼侍講。這時,他已經病得不能入朝勸諫,就躺在牀上寫書面奏章。臨終前不久,他還送給寧宗三句話:“篤於孝愛,勤於學問,薄於嗜好。”死時還口占遺表而卒。終年四十九歲。死後贈資政殿學士。嘉定六年(1213年),諡封“文忠”。 [1] 
黃裳精通天文、地理和製圖學,他繪成的《蘇州石刻天文圖》和《蘇州石刻地理圖》,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 [10] 
全    名
黃裳
別    名
演山先生
文叔
兼山
所處時代
南宋
出生地
四川隆慶府普城
出生日期
1146年
逝世日期
1194年
主要作品
《蘇州石刻天文圖》
《蘇州石刻地理圖》

黃裳人物生平

南宋紹興十六年(1146年),黃裳出生於劍州普成縣(今四川劍閣縣王河鎮)一個普通農家。 [3] 
紹興二十一年(1151),黃裳進入私塾讀書。他的天賦很好,十二歲進入縣學,讀、誦、講、寫樣樣精通。課餘,他對《易經》等書籍涉獵較多。 [3] 
乾道四年(1168年),黃裳參加鄉試,考中舉人。 [3] 
乾道五年(1169年),黃裳考中進士,為二甲進士前50名。 [3]  被任命為閬州新井縣(今四川南充南部縣西北部等區域)縣尉。因父親病重,他未赴任,後調巴州(今巴中巴州區)通江縣尉,因父親去世,他在家守喪期未滿而未赴任,在家潛心研究經傳。 [1]  [3-4] 
乾道九年(1173年),利州路總領李蘩聞其名,召黃裳到漢中協助催餉。當時蜀中餉師,名為“和糴”,實為強取,民不得一錢。漢中饑荒嚴重,民不聊生,怨聲載道。黃裳遂賦《漢中行》奉勸,打動了李蘩。李蘩上奏,取消了和糴,給百姓帶來了便利。 [1]  [5] 
淳熙九年(1182年),黃裳就任興元府錄事參軍。由於黃裳“治獄”政績突出,很快在蜀地引起了轟動,給剛上任的四川制置使留正留下了深刻印象。
淳熙十年(1183年)春,朝廷詔定討論蜀中兵民大計,留正薦舉黃裳參加朝廷召對。黃裳的對論切中要害,被宋孝宗採納,由宋孝宗欽定升為國子博士。黃裳一干又是四年,孝宗正要給他升職時,這時家書告急,其母病故,他便告假回家奔喪。
紹熙元年(1190年)正月,守喪期滿的黃裳還朝,舉家到了臨安,這時孝宗已經退位,禪讓給光宗。黃裳向光宗進獻了治國安邦的施政奏章,提出“定行都”“課吏治”“設重鎮”等三項振興國家的主張。他提議在建康(今南京)建立行都,以便出攻入守。“課吏治”,就是按一定的標準設置機構和官吏,不能冗繁,就是“精兵簡政”。黃裳建議在漢中、囊陽、江陵、鄂渚(今武昌市)、京口(今鎮江市)設立五個重鎮,分派大將固守,建立起一條牢固的防線,保障南方不受侵犯。同時富國強兵,爭取收復失地,統一國家。
奏章得到宋光宗的重視,升他為太學博士。不久,改任秘書郎,又親擢他為嘉王府翊善,主要任務是為太子講學。由於黃裳在嘉王府教授太子嘉王趙擴有方,輔佐光宗治理朝政有功,第二年,又被擢升為起居舍人,兼任翊善。數月後,又被擢升為中書舍人兼翊善。光宗認為黃裳是耿介之士,又提升黃裳任給事中。到任一月餘,由於黃裳在辦理封駁中,即便皇親國戚也一視同仁,朝廷又改任他為兵部侍郎,未到職。因朝中要舉行殿試,光宗親自擢升他為同知貢舉,兼任侍講。
紹熙二年(1191年),黃裳晉升為起居舍人。在這期間,黃裳為了使他的政見易被宋光宗接受,並加強君王收復失地的決心,黃裳精心繪製八幅圖呈送宋光宗觀看。這八幅圖是:太極圖、三才本性圖、皇帝王伯學術圖、九流學術圖、天文圖、地理圖、帝王紹運圖、百官圖。
紹熙四年(1193年),黃裳晉升為給事中兼侍講。他經常勸諫君王,在處理人的時候注意八件事;念恩、釋怨、辨讒、去疑、責己、畏天、防亂、改過。這些話的意思是:在懲罰身邊親近之人時,只能按罪過的輕重量刑,不能因為他過去對自己有恩情而減刑;在處罰疏遠的人時,要排除過去對他的怨恨之心;不管處罰什麼人,都要弄清其罪證是否確實,有沒有被人誣陷和誹謗的情形,凡事都要重證據,不要單憑懷疑之心就隨便處罰人;在處罰下級的時候,要責備自己;凡處罰人都要看是否合符天意順從民心;要防備因處罰不公正而出亂子;處罰人並不是目的,而是要教育人改過自新。
紹熙五年(1194年)七月,宋寧宗即位,拜黃裳為禮部尚書兼侍讀。此時黃裳的背瘡復發,已困牀不起,禮部尚書官職詔令已下,可是不能到職。他躺在牀上寫書面奏章,臨死前不久,他還送給宋寧宗三句話:“篤於孝愛,勤於學問,薄於嗜好”。直到死時,還口占遺表而卒。終年49歲。死後贈資政殿學士,賻恤加厚;贈絹五千匹,錢幣五十萬緡;外加衣衾棺及殯葬費、運靈柩的一切支付。
黃裳靈柩由監葬官左史劉光祖護送回四川隆慶府(1191年劍州升為隆慶府)普成縣,後葬於普城東郊(今劍閣縣公興鎮九龍村公子梁下)。黃裳的葬禮、墳墓的修建規格與宰相等同,所以墓碑高大,鄉里人稱黃裳的墳塋為“黃夫子墳”。
嘉定六年(1213年),贈黃裳諡號“忠文”,黃裳的父母及子孫均獲封贈。宋理宗嘉定年間諡封“文忠”。

黃裳主要影響

黃裳政治

淳熙五年(1178年。一説為乾道九年,即1173年),利州路總領李蘩(後為四川總領)慕才召見通江縣尉黃裳。黃裳騎驢兼步行,一路上,他了解到農民租税捐重之苦,耳聞目睹了官吏不擇手段催收“和糴”的悽慘景象,便大膽寫下長詩《漢中行》。“和糴”是依據宋朝《常平倉法》,由官府出錢做糴本,在夏秋糧價低時,由國家向農户買回的一種強制性收糧律法。除“和糴”外,當時還有“官糴”(朝廷直接攤派的賣糧任務)。《漢中行》中寫道:“行人嘆息風光好,居人生計何草草......禾稼登場雖滿眼,十有八九歸徵求......歲飢人無食,餓者頗亦稠......時塗苟如此,人生不如死......”筆法頗似大詩人杜甫,讀來令人感慨萬端。黃裳深知李蘩與他初次會面意味着什麼,且這位總領職責就是抓賦税收入,但他還是在與李總領見面的同時把矛頭直指弊政的諷諫詩一併送了上去。
李蘩是位優秀的士大夫,他不但沒有責怪黃裳,反而覺得這首直言不諱的詩作句句在理,於是親自寫出“罷糴”的奏章,很快御批獲准。接着又與黃裳一起商討“罷糴”事宜,與時任四川制置史的范成大一起,寫成11條“罷糴”奏章,經孝宗皇帝核准,於淳熙四年(1177)五月初一施行,並準罷整個四川的“和糴”。罷糴獲准後,人們奔走慶賀,一片歡騰。黃裳又寫出《罷糴行》。兩首詩道出了廣大受苦農民的心聲,膾炙人口,在漢中、通江、劍州遍為流傳。
應詔策論,輔佐二帝。
淳熙十年(1183年),黃裳赴宋都臨安參加孝宗皇帝主持的“策論”。面對《論蜀兵民大計》這個題目,黃裳指出了潛在的危機,用事實直陳四川民窮兵困的困境與原因;為固守邊防,減輕折騰,他對“常年救濟”提出了“豐欠互補”“豐兇迭用”的新理論;還對邊防軍事的職責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孝宗皇帝十分滿意。
黃裳為母守喪返京時,光宗剛剛登基,朝廷輿論一片混亂。黃裳敏鋭地感到應當向朝廷提出正確的治國策略。於是他在拜會了幾位有識之士後,連夜向光宗撰奏了洋洋灑灑數千言的《大業守成,當恢張制度為先疏》。文章提出,朝綱鬆弛,應當先正國法、朝規。接着列舉了宋太祖以來在治理宮廷、家庭,處理國是方面的弊端和教訓,提出了三項振興國家的新主張:“定行都”、“課吏治”、“設重鎮”。他説,“中興規模與守成不同,出攻入守,當據便利之勢,不可不定行都;富國強兵,當求功利之實,不可不課吏治;悍內御外,當有緩急之備,不可不立重鎮。”他提議在建康(今南京)建立行都,以便出攻入守。“課吏治”,就是按一定的標準設置機構和官吏,不能冗繁,就是“精兵簡政”。黃裳建議在漢中、囊陽、江陵、鄂渚(今武昌市)、京口(今鎮江市)設立五個重鎮,分派大將固守,建立起一條牢固的防線,保障南方不受侵犯。同時富國強兵,爭取收復失地,統一國家。這些正確的政治主張,體現了一個成熟政治家的思想和戰略眼光。黃裳的這篇系統談論治國要領的奏章,得到光宗的高度重視,光宗把條文錄在簡記上,備作施政要旨。
卧病勸諫,鞠躬盡瘁。
寧宗即位時,黃裳已病入膏肓,他就在病牀上寫奏疏,教導皇帝如何治理國家。他説:“陛下佈政天下,論行為,倡淳樸而抑浮華;論用人,貴忠良而鄙邪佞;論制度,絕奢靡而崇儉約;論物產,重谷帛而次珍奇。”他還送給寧宗皇帝三句話:“篤於孝愛,勤於學問,薄於嗜好。”這些教誨讓寧宗受益終身,也折射出黃裳政治家的膽識和忠誠。

黃裳教育

黃裳潛心鑽研文史和經義理學,主攻天文地理,學問得到長足進步。四川總領趙公説得知後,指派一批優秀的弟子到黃裳門下讀書。消息傳出後,通江學舍裏一批學子也聚集在黃裳的門下。黃裳每天到學舍講經,晚上回到住處靜默精思,常常通宵苦讀細研。不出幾年,黃裳為通江地區培養了大批人才,後來不少人中舉,登進士,任縣令、知府等。
嘉王府翊善的官職給他提供了全面展現一個大教育家才能的大舞台。被光宗封為嘉王的二皇子趙擴,生性淳樸,温順寡言,智商平庸,在他身上很難看出帝王氣概。為其教學,黃裳感到責任很大、壓力很重。遵循孔子的教育方法,黃裳反複製定教法學法,決定對嘉王的教育先從“禮”、“性”着眼,從《十三經》中挑選出重點篇章列作教程,再列出儒家學説中有關“心”“性”論著,以及《左氏春秋》中的大量篇目,作為教學內容。他語言直率,完全以一副嚴師的姿態出現 在嘉王面前。為了使嘉王掌握到包括歷史、政治、自然、社會多門學科的相關知識,黃裳用一年多時間製作了八種教學圖案,即《太極圖》《三才本性圖》《天文圖》《地理圖》《王霸學術圖》《九流學術圖》《帝王紹運圖》《百官文武圖》,併為每張圖陳述了要旨。黃裳十分關注嘉王的一言一行,凡遇嘉王進步,都表彰稱讚,發現言行不合的,便一針見血地指出。稍後,黃裳升任要職,仍兼任嘉王的翊善、侍講,他始終把培養教育嘉王當作崇高的責任,總是精心授業,不斷調教,深受光宗的賞識和感激。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黃裳近五年的苦心教授,嘉王趙擴終於學問大增,很有底氣地登上皇帝寶座,成為一位中國歷史上較有作為的君主。
歸納起來,黃裳講學有這麼幾個特點,一是他知識淵博,領域寬泛,講授時常常引經據典,融會貫通,生動形象;二是書本知識與社會現實聯繫緊密,注重史實例證的援引列舉,針對性、思辨性很強;三是創新方法,用圖案、模型教學,直觀形象,易學易記,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四是特別注重學生的品性和人格理想的教育,並以自己做人做事做學問的風範浸潤和影響弟子們的言行。

黃裳科學

《天文圖》是黃裳教授嘉王趙擴使用的八幅教學掛圖之一,於宋光宗紹熙元年(1190)繪製成。黃裳運用多年學習研究天文學和星占學知識,結合自己反覆觀測星象的實踐經驗繪製而成的這幅圖,全圖共繪恆星1440顆。而宋景年觀測的恆星僅為1322顆;歐洲直到15世紀,著錄於星圖和星表星數只有1022顆。《天文圖》是世界上現存星數最多、時間最早、準確度較高的星圖,對研究古代恆星和論證現代恆星提供了十分寶貴的史料。
1247年,《天文圖》和《地理圖》、《帝王紹運圖》由蘇州著名石刻師王致遠刻在石碑上而得以流傳至今(其餘5幅教學圖已失傳),其中,天文圖、地理圖是當今世界天文學和地理學的奇珍。
《天文圖》奠定了他在古代世界科學史上的重要地位。英國科學家李約瑟在其鉅著《中國科學技術史》中高度讚揚了黃裳的《天文圖》,評價黃裳繪製的《天文圖》比歐洲領先三百多年,稱他是古代著名天文科學家。黃裳撰寫的《天文圖説》曾被譯成英、德、法等多國文字出版。《天文圖》碑現存江蘇蘇州市孔廟碑刻陳列館,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複製《天文圖》碑,由文化部於當年9月禮送台灣自然博物館陳列,成為海峽兩岸人民友誼的象徵和標記。1992年出版的《劍閣縣誌》,專題介紹了黃裳的科學成就,並採用了他的《天文圖》和《天文圖説》的資料。

黃裳思想

黃裳注重思考,提出了不少新觀點新論述,成為理學中舉足輕重的人物,對南宋及後世都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北宋到南宋中期,思想學術界出現了難得的繁榮氛圍,黃裳出自強烈的愛國主義之心,立志恢復國家(宋)失去的半壁河山,於是順應當時的思潮,提出“三才本性論”和“三心論”、“持心説”等哲學思想
天地人,謂之三才,本已為先儒所定論。黃裳從儒家的典籍出發,結合自己的實踐和研究,提出“三才本性論”。他在《天文圖説》中雲:“太極未判,天地人三才涵於其中。”“太極即判,輕清者為天,重濁者為地,清濁者為人。輕清者氣也,重濁者形也,形氣合者人也。”這是源於古人最簡單的宇宙觀。他説:“天時有否泰,地載德厚薄。”認為天與地都是有情緒的,能區分善惡,天主宰地上萬物,地上的一切都任隨天意而存亡;而人道,自然是封建倫理綱常。由此可見,黃裳把天空説成是氣,把地球看作天體,把“氣”看作天地人三才的本源,是唯物主義的認識;但他遵循古人“天人相通”“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的理論,把天擬人化,把封建倫理綱常説成是天理,這樣就給天地人三才塗上一層神秘的色彩。
如何使人達到道心的境界呢?黃裳提出“三心論”,即私心、勝心、忿心。紹熙三年,黃裳晉諫光宗説:“自古人君不能從諫者,其弊有三:一曰私心,二曰勝心,三曰忿心。”接着他解釋道:“事苟不出於公,而以己見執之,謂之私心;私心生,則以諫者為病,而求以勝之;勝心生,則以諫者為仇,而求以逐之。因私而生勝,因勝而生忿,忿心生,則事有不得其理者焉。”
那麼,又如何使用心的方法呢?黃裳説:“使人主之心,常知禮、知危、知亡,則又豈肯須臾自放於安逸之地?”要皇上“持一心,則始終如一。”其用意,是要皇帝努力剋制自己的私心,在自己的心靈裏構建一座屬於道心的聖潔天堂。
黃裳的許多實踐和論述,特別是他作為主戰派中最堅定分子的思想闡發,無不閃爍着他的愛國主義思想火花。還要提及的是他繪製的給嘉王教學用的《地理圖》,圖上標明瞭路、府、州建置,有山脈、河流和森林。圖為立體,東西南北方位,與現代座標相同。地名加方框,水名加圓框,山脈、森林,採用象形繪製。要知道,他繪圖的時候,宋朝的領土已經是半壁河山。大散關黃河中下游以北,都屬於金國的領土,連宋朝開國時所建的國都汴京(今河南開封)也失了,只好遷都到了臨安。但是,黃裳仍堅持祖國領土完整的思想,把金所佔領的土地也繪在圖上,這無疑是他愛國主義思想的重要體現。
黃裳的學術思想是繼承和發揚了儒家學説,同時融匯了佛、道學説,屬於理學範疇。其思想梗概,既有唯物的,又間雜唯心的,在當時學派林立的條件下,他有很強的獨立性和綜合性,不愧為一位“知行合一”的思想家。

黃裳歷史評價

宋史》:①少穎異,能屬文。②益務進學,文詞迥出流輩。③裳為人簡易端純,每講讀,隨事納忠,上援古義,下揆人情,氣平而辭切,事該而理盡。篤於孝友,與人言傾盡底藴。恥一書不讀,一物不知。推賢樂善,出乎天性。所為文,明白條達。有《王府春秋講義》及《兼山集》,論天人之理,性命之源,皆足以發明伊、洛之旨。④彭龜年、黃裳、羅點以青宮師保之舊,盡言無隱。黃度、林大中亦能守正不阿,進退裕如。此數臣者,皆能推明所學,務引君以當道,可謂粹然君子矣。 [2] 
明末清初思想家黃宗羲:先生為人簡易端純,每講讀,隨事納忠,氣平而辭切,事該而理盡。與人言,傾盡底藴。恥一書不讀,一物不知。所為文,明白條達。有《王府春秋講義》及《兼山集》,論天人之理,性命之源,皆足以發明伊、洛之旨。(《宋元學案·卷七十二·二江諸儒學案》) [9] 

黃裳主要作品

著有《王府春秋講義》《樂記論》一卷、《兼山家學》《兼山集》四十卷行世。其論天人之理、性命之源,皆足以闡發二程理學之旨。惜諸書今失。《典地紀勝》《劍州志》錄其詩二首,《宋代蜀文輯存》錄其文十二篇。 [8] 

黃裳軼事典故

黃裳還珠
青年時代時,黃裳有一次到城裏辦事,夜宿在一家小旅店裏。上牀剛躺下,用手一摸,席子下面有一個硬邦邦的東西。他揭開席子一看,原來是一個布袋,裏面裝滿了珍珠,一下子把他驚呆了。他想這可能是失主的全部積蓄,如果留下這不義之財,自己一輩子都會受到良心譴責,所以決定歸還珍珠。第二天一早醒來,他立刻從店裏借來筆墨,在留言牆上寫道:某年某月某日,隆慶府普成人黃裳曾住此店某某號房。臨行前,他對店主説:“如果有人到貴店來找珍珠,你就請他到城裏去找我。”詳細地向店主記錄了自己在城裏的地址。他到城裏沒過幾天,就有失主來找他。在對證無誤後,黃裳痛快地把珍珠還給了失主。失主非常感激,想送給黃裳幾顆珠子作為謝禮,卻被黃裳謝絕了。這事傳揚出去後,人們都稱讚黃裳是個德才兼備的好書生。 [6] 

黃裳後世紀念

兼山書院位於州署東北,以黃裳的號“兼山”為名,原址在城南,建於元至順三年(1332年)。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劍州知州李璧將其改建於州城東,以廣文教,後毀於明末戰火。清雍正五年(1727年),知州李梅賓於州學前重建兼山書院。道光十六年(1836年),知州張嗣居遷建於州城小東門內(即今劍閣縣成人教育中心)。書院建築坐北朝南,佔地1118平方米,現僅存正堂和廂房。正堂面闊17.9米,左右廂房均面闊六間,進深三間,為懸山頂,抬梁式樑架結構。 [7]  明清時期,在修建和重建兼山書院的同時,還整修了黃裳讀書枱和講書枱。兼山墓和碑記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破壞,講書枱、讀書枱尚存遺址。

黃裳史料索引

《宋史·卷三百九十三·列傳第一百五十二》 [2] 
參考資料
  • 1.    廣元丨從蜀道走出去的禮部尚書  .人民網[引用日期2022-01-22]
  • 2.    卷三百九十三 列傳第一百五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4-22]
  • 3.    黃姓(44)|南宋官員、製圖學家黃裳:四川劍閣人 繪製的天文圖為世界之最  .封面新聞百家號[引用日期2022-04-22]
  • 4.    《宋史·卷三百九十三·列傳第一百五十二》:登乾道五年進士第,調巴州通江尉。
  • 5.    《宋史·卷三百九十三·列傳第一百五十二》:時蜀中餉師,名為和糴,實則取民。裳賦《漢中行》,諷總領李蘩,蘩為罷糴,民便之。
  • 6.    宮志峯,王洪禹,史志遠主編.“八榮八恥”的故事 第6卷 以誠實守信為榮 以見利忘義為恥:山東人民出版社,2008.09:第149頁
  • 7.    丁援,馬志亮,許穎著.文化線路在中國:東方出版中心,2020.07:第179頁
  • 8.    王小紅.巴蜀歷代文化名人辭典 古代卷: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07:第185頁
  • 9.    沈善洪主編.黃宗羲全集 第5冊 宋元學案 3: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03:第894-895頁
  • 10.    宋鴻德等編著.中國古代測繪史話:測繪出版社,1993.06:第14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