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照相底片

鎖定
照相底片也就是照相膠片膠片就是銀鹽感光膠片,也叫菲林。由PC/PP/PET/PVC料製作而成。照相底片是將鹵化銀塗抹在乙酸片基上,當有光線照射到鹵化銀上時,鹵化銀轉變為黑色的銀,經顯影工藝後固定於片基,成為我們常見到黑白負片。彩色負片則塗抹了三層鹵化銀以表現三原色。除了負片之外還有正片及一次成像底片等等。
中文名
照相底片
外文名
Photographic film
別    名
膠片
別    名
菲林
材    料
PC/PP/PET/PVC
用    途
照片,備用,留念
常    見
黑白底片、彩色底片和紅外線底片

照相底片簡介

照相的底片也就是人們常常所説的顛倒黑白,因為照相機本身就是運用物體放置於凸透鏡 2 倍的焦距之外的,因此,照相底片中的人和像實際上是相互顛倒的。而底片中塗抹上了感光劑,人在照相的過程中, 因為淺色部分的反射光能力比較強,反射光進到相機的暗箱以及底片中的感光劑出現了光化作用,且深顏色的部分吸收光源的能力比較高,僅僅有較少的反射光射進底片,如此一來,這種淺顏色的部分在膠片中的感光非常強,而深顏色的部分與淺顏色部分感光剛好相反,比較弱。在沖洗膠片的過程中,感光比較弱的部分的感光劑很容易被沖洗
乾淨,因而,基本上是呈現的淺顏色的。而感光比較強的部分出現了光化反應而沖洗不乾淨,因而,呈現出來的顏色就是深顏色 [1] 

照相底片照相底片的發展歷史

美國電影業的發達,刺激感光材料生產技術的快速發展。美國感光技術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底片的名牌有美國柯達(Kodak),歐洲愛克發(Agfa)和日本的富士(Fuji)。
中國的國產照相材料工業始於40年代。南洋歸國華僑在創辦廣東汕頭公元照相材料廠,生產公元牌黑白膠片膠捲和相紙。此後上海,保定也生產黑白照相材料。
中國的彩色攝影技術研發起步太晚,70年代保定開始試產彩色膠捲。由於質量太差,又缺乏配套的照相機和衝曬機工業支持,喪失生存空間。80年代中期,外國彩色照相材料大舉進入中國,雄霸中國市場20多年.中國的照相材料工業完全衰敗.
到了21世紀,電腦科技的突飛猛進和ccd的發明促使數字成像技術日益普及,也促使感光化學工業的徹底沒落。
採用底片攝影的人已經不多了,雖然底片有其無可取代的優點,例如135底片面積就比多數數碼相機感光板(數字介質)大,如果要製作大幅照片,仍然是用底片較佳,另外底片圖像層次感較強、色彩自然(模擬產生的色彩)、圖質細膩(像素高)、寬容度大(容易保留亮部或暗部細節)等,其成象質素較數碼相機為佳。尤其在光線暗的情況下,會需要長時間曝光拍攝,或在沖洗底片時作增感顯影(提高顯影液濃度或拉長顯影時間),例如Kodak Tri-X 400增感顯影至iso 1600,甚至Kodak T-max p3200增感顯影至iso 6400也有不錯的畫質,然而長時間曝光在數碼攝影上會產生大量噪聲,因此有部分攝影師仍堅持使用底片拍攝。
雖然用底片拍攝能製作素質高的相片,但是需要熟習暗房技巧,一般來説快沖印店難以充分發揮底片的優點,所以用底片攝影者應該親自沖印相片,例如可以在印放相片的時候實行分區曝光,自行調整相片反差及裁剪,另外也因為黑白沖印所用的藥水毒性遠較彩色沖印低,並且沖印過程較簡單,所以很多人在黑白暗房作手工沖印,彩色底片多數用自動沖印機器來避免接觸彩色沖印的藥水,不過手工沖印的素質比自動沖印機器佳。
數碼攝影在成像、存儲、傳送、收藏和檢索等方面,有底片攝影無可比擬的巨大優勢.接收者可以通過網絡看到千里外鏡頭內的現場.一火柴盒存儲器存儲的相片,用膠片足夠堆積一間房。
隨着數字技術的發展,底片市場逐年萎縮,但是由於底片數字化的存在,加之底片攝影在大畫幅攝影領域的優勢,以及底片獨特的“髮色”(指底片更加逼真的顏色),底片攝影可能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與數碼攝影處於共存狀態。

照相底片分類

照相底片片幅大小

有常用的120型(中底片)、135型(最常用,底片寬 35mm)、110型(小型匣式)等,還有另外為拍攝廣告或大型海報而設的諸如4"x5"或8"x10"大幅底片。
60年代以前,常用的底片規格是120型。此後由於鏡頭生產技術的發展,中下價135照相機鏡頭質量大大提高,135型底片開始普及。直至70年代彩色攝影技術成熟,全自動的135彩色衝片曬相機充斥市面,120型底片正式被取代。

照相底片感光類型

有黑白底片、彩色底片、紅外線底片及X光底片等。而彩色底片因應不同的光源色温,又分為日光片與燈光片,若用燈光片拍攝日光下的景物,則相片色調會偏藍,反之則偏黃。

照相底片包裝方式

又可分為軟片硬片。製成長條卷狀的軟片又稱膠捲。 120型膠捲可以拍攝12張6x6,俗稱2吋半的底片。用一條較長的不透光紙捲起,一頭插在鐵片做的軸心上。紙向裏面黑色,向外黃色 (也有粉紅色綠色),印有1到12字樣。照相機後背有小窗孔,擰轉卷片把手或卷片鈕,看到號碼對正窗孔就是到了預定位置。 135型膠捲可以拍攝36張俗稱1吋的底片。片基上打有齒孔(見圖),相機內有齒輪勾住齒孔,拍攝時擰轉把手過片。

照相底片尺寸

毫米(8mm):8毫米是最窄小尺寸的底片。1932年問世,用於拍攝業餘及家庭影片,由於底片及衝片成本低廉,許多前衞及地下電影也愛用8毫米寬電影底片。自1960年代中期起,8毫米寬的電影底片逐漸為超8毫米電影底片所取代。
@超8毫米(Super 8):於1965年問世,8毫米寬,但是品質較標準8毫米尺寸佳,畫面也較大,現已大量取代8毫米底片。最常用於教育、營銷、工業培訓及家庭電影領域,亦為原創相機底片及16釐米底片原作的縮小沖印。
@16毫米(16mm):寬度為16毫米的底片。在無聲電影裏,16毫米底片兩邊都有排孔;而有聲電影則只有一面排孔,另一面則作為音軌。這類底片於1923年引進業餘者市場,並逐漸發展成為非針對一般戲院上映之家庭電影製片者的常用媒材。這類尺寸的底片多用於獨立短片、紀錄片及教育性用途影片。[2]
超16毫米(Super 16mm):1971年問世,超16毫米電影底片的畫面比標準16毫米電影底片大40-46%。由於成本較便宜,超16毫米影片時常被放大至35釐米以便在電影院播放。
@35毫米(35mm):寬度為35毫米,每個畫格每面有4個排孔,一呎由16個畫格組成。這種底片從電影發展最早期開始,即是專業電影攝製的標準尺寸底片。
@65毫米(65mm):65毫米寬,兩面皆有底片鏈輪定位孔。通常為了電影院上映而轉換成70毫米投影片。
@70毫米(70mm):70毫米寬,兩面皆有底片鏈輪定位孔。利用35毫米或65毫米底片所拍攝的電影,可轉換放大成70毫米寬底片,以便在電影院寬屏幕播放及發行。

照相底片感光性能

感光性能包括:感光度、反差、灰霧、寬容度、最高密度、解象力、顆粒度、感色性等。

照相底片感光度

感光度是照相底片對光的敏感程度,也是膠片所具有感光能力和標誌。膠片在光線很弱的情況下就能感光,稱高速感光度(快速)膠片;相反感光度低的膠片,則須在光線較強的場合下拍攝,如果在同一光線的條件下,使用不同感光度的膠捲拍攝,其照相機的光圈或快門速度就應該有所變化,也就是説,高光感光度的膠捲,光圈要小些快門速度要快些;低感光度的膠捲則相反,光圈要大些或快門速度要慢些。膠捲感光度以ASA或ISO表示(ASA和ISO指的是不同的標準)。它顯示了一種膠捲對光線的敏感度,膠捲感光度從ISO25到ISO6400都有。膠捲感光度愈高,對光線愈加敏感,可在微弱光源下拍照;但是感光度愈高、顆粒愈粗,放大後的照片將顯得愈粗糙。高感光度膠捲(ISO400以上)常用於櫥窗、室內、夜景或舞台攝影。感光度愈低的膠捲顆粒愈細、質感愈佳,但所需光線愈多,拍攝時必須光線良好或使用三腳架。低感光度膠捲(ISO100以下)適合人像或風景攝影。

照相底片反差

反差是指拍攝後的影像的明暗程度與原景物的明暗程度的比值。如果我們用膠捲把被攝物的明暗度正確的反映再底片上,我們則稱其反差為1 ;如底片大於被攝物,則大於1。我們看圖會明白一些。照片從左到右反差逐漸加大。一般來説反差大可以給人震撼力,但會使其不真實。反差是可以除和膠捲本身有關外,還和沖洗有關。

照相底片灰霧

灰霧就是膠捲不經過曝光,顯影后產生的灰密度,反映在照片上就是使照片過亮,灰霧是越小越好的,產生灰霧有膠捲本身的原因,也有曝光時不準,沖洗不當等原因。

照相底片寬容度

寬容度是指膠捲表達被攝物全部亮度間距的能力。一般説來,膠捲的寬容度是有限的,是小於真實景物的。所以,在拍攝時經常會遇到景物反差過大的情況,這時,就要選擇一個範圍,一個要用膠捲表達的範圍。設景物從最暗到最亮有200級,而的膠捲只可以表達100級,則如果選擇了1~100,那麼在100~200的那些景物在膠捲上就只會是一邊白,也就是所説的丟失了層次。此為其一,還有一點,對於彩色膠捲,雖然有很大的寬容度,但可以最正確表達層次,顏色的範圍很小,這就是什麼要準確曝光的願因,差了半檔,效果就 會不一樣。

照相底片最高密度

最高密度就是膠捲可以黑的最高程度。

照相底片解像力

解像力指膠捲對被攝物細部清晰辨別的能力。簡單的説就是在單位面積內可以表示出的可分別的線的數量。

照相底片顆粒度

顆粒度指膠捲經曝光、顯影后現成影像的銀粒的大小。注意此與解像力是不同的。雖然顆粒度小對解象力有好處,但就像兩條線,雖然線是很細,但如果距離近且線間的顏色和線相差不多,我們也是不可以將它們分開的。

照相底片感色性

膠捲對不同色光的敏感度是不一樣的,這也是評價彩色膠捲的一項標準。愛克髮膠卷偏紅,就是指他經過整個曝光,顯影后對紅色過於敏感。使色彩失真 [2] 
參考資料
  • 1.    鍾可一. 照相底片的物理學解析[J]. 經貿實踐,2016,(22):188. [2017-10-02].
  • 2.    鄭世才, 李衍. 第五專題 膠片的感光性能與選用[J]. 無損檢測, 1992(5):143-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