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杜喬

(東漢名臣)

鎖定
杜喬(?—147年),字叔榮。河內林慮(今河南林州)人 [1]  。東漢時期名臣,與李固齊名。年輕時為諸生,受司徒楊震徵辟。歷任南郡太守、東海國相侍中等職,漢安元年(142年)以侍中職守光祿大夫,奉命與七使巡行天下,彈劾不法。回京後,杜喬接連擔任太子太傅、大司農、光祿勳,對梁冀家族擅權不法的行為極為厭惡,多次上疏彈劾梁冀及其親信,受到梁冀的忌恨。建和元年(147年),杜喬升任太尉,旋即受宦官及梁冀誣陷,下獄而死。
概述內圖片來源 [2] 
本    名
杜喬
別    名
杜侍中
叔榮
所處時代
東漢
民族族羣
漢人
出生地
河內林慮(今河南林州)
逝世日期
147年
主要作品
《上書諫封梁冀子弟及中常侍等》
主要成就
彈劾污吏,不屈梁冀
官    職
侍中、光祿勳、太尉

杜喬人物生平

杜喬巡行兗州

杜喬出身官宦世家,祖上累世為二千石官員。杜喬少年好學,研習《韓詩》、《京氏易》、《歐陽尚書》,以孝行而聞名。雖然是官宦子弟,卻常徒步挑擔求師學習。 [3]  年輕時為諸生,受司徒楊震徵辟。經逐漸遷升擔任南郡太守,調任東海國相,入朝授任侍中 [4] 
漢安元年(公元142年)八月二十一日,朝廷派杜喬等八使分別到各州郡進行視察,表揚有德行和忠於職守的地方官吏。對於貪贓枉法的人,屬於刺史、郡太守等二千石以上的官吏,將他們的罪行用驛馬迅速上奏朝廷;屬於縣令、縣長及以下的官吏,便就地直接逮捕法辦。 [5]  杜喬以侍中之職代理光祿大夫,受命巡察兗州。他上表奏稱太山太守李固政績為天下第一;陳留太守梁讓(梁冀之叔)、濟陰太守汜宮、濟北太守崔瑗(崔瑗實際上並未貪污,但二人都與梁冀有聯繫)。杜喬回京後,授任太子太傅,升任大司農 [6] 

杜喬不畏梁冀

當時梁冀的子弟五人以及一些中常侍都沒有什麼功勞卻蒙受封賞,杜喬上書勸諫,但順帝並未聽從。 [7]  益州刺史種暠彈劾永昌太守劉君世送金蛇給梁冀,事情被發覺,金蛇被交付到大司農處。梁冀向杜喬借了看看,杜喬不肯,梁冀開始懷恨。杜喬後接連升遷至大鴻臚。這時梁冀的小女兒死了,順帝令公卿都去送喪,只有杜喬一個人獨不去,梁冀更加恨了他。 [8]  杜喬此後升任光祿勳 [9] 

杜喬堅持立嗣

本初元年(公元146年),漢質帝被梁冀毒害。在商議確定繼承帝位的人選時,杜喬與李固、胡廣趙戒等羣臣都歸心於清河王劉蒜。但梁冀聽從中常侍曹騰建議,不立劉蒜,在第二次商議時,厲聲陳説此事不可行,羣臣都害怕,唯獨李固和杜喬仍堅持原來的主張。 [10] 
建和元年(公元147年)六月,杜喬接替胡廣任太尉。桓帝賜梁冀及其親屬、宦官等人爵位食邑,杜喬上疏勸阻。奏章呈上後,桓帝沒有理睬。八月,漢桓帝準備納梁冀的妹妹為後,梁冀想要用厚禮迎接他的妹妹,杜喬根據舊的典章阻止。又梁冀託杜喬舉汜宮為尚書,杜喬認為汜宮贓罪事實俱在,也不肯用,因此大大牴觸了梁冀的意旨。先是,李固被罷廢,朝廷內外喪氣,羣臣害怕,戰戰兢兢,只有杜喬正色不敢犯。因此,朝廷和百姓都依賴並寄希望於他。九月,梁冀託口京師地震將其免官。 [11-12] 

杜喬受誣而死

宦官唐衡左悺等人共同在桓帝面前誣陷杜喬説:“皇上以前當即位的時候,杜喬與李固反對,説皇上不配奉祀漢朝的宗廟,繼承皇位。”桓帝也恨了他。清河王蒜事發生以後,梁冀暗示管事人彈劾杜喬及李固與劉鮪勾結,請逮捕法辦。梁太后平素知道杜喬忠心耿耿,只免了他官罷了。梁冀更加發怒,派人威脅杜喬説:“早自殺,妻子可得保全。”杜喬不肯。第二天梁冀派騎兵到他家,聽不見哭聲,就把他逮捕了,死在監獄中。妻子回到老家去了。杜喬與李固都露屍於城北,家屬朋友都不敢去看。 [13] 
杜喬的舊吏楊匡聽説此事後,號哭星夜趕到洛陽,戴着原來的赤幘,假裝夏門亭吏,守衞屍體,驅趕蒼蠅蚊子,共十二天,司隸都官從事把他捉了報告朝廷。梁太后認為他有義氣,不論罪。楊匡於是帶着鐵鑕去朝廷上書,並且請求收李固與杜喬的屍體。太后答應了他的請求。楊匡用禮殯殮,送杜喬的棺槨還家,葬送守服後,隱居不仕。 [14] 

杜喬歷史評價

李固:侍中杜喬,學深行直,當世良臣,久託疾病,可敕令起。 [15] 
黃瓊:故太尉李固、杜喬,忠以直言,德以輔政,念國亡身,隕歿為報,而坐陳國議,遂見殘滅。賢愚切痛,海內傷懼。 [16] 
竇武:如忠臣李固、杜喬,在朝必竭忠奉之節,覺其奸萌,因造妖言,陷之禍門。陛下不察,加以大戮,冤感皇天,痛入后土,賢愚悲悼,小大傷摧。 [17] 
范曄:①若李固周舉之淵謨弘深,左雄黃瓊之政事貞固,桓焉楊厚以儒學進,崔瑗馬融以文章顯,吳祐蘇章種暠欒巴牧民之良幹,龐參虞詡將帥之宏規,王龔、張皓虛心以推士,張綱、杜喬直道以糾違,郎顗陰陽詳密,張衡機術特妙,東京之士,於茲盛焉。 [18]  ②李、杜司職,朋心合力。致主文、宣,抗情伊、稷。道亡時晦,終離罔極。燮同趙孤,世載弦直。 [19] 
蘇轍:衝帝之亡也,固欲立清河王蒜,梁冀不從而立質帝。質帝之亡也,固復以清河為請,與胡廣、趙戒同謀。廣、戒懼而中變,固獨與杜喬爭之。 [20] 
司馬光:①自李固之廢,內外喪氣,羣臣側足而立,唯喬正色無所回橈,由是朝野皆倚望焉。 [21]  ②自三代既亡,風化之美,未有若東漢之盛者也。及孝和以降,貴戚擅權,嬖倖用事,賞罰無章,賄賂公行,賢愚渾餚,是非顛倒,可謂亂矣。然猶綿綿不至於亡者,上則有公卿、大夫袁安、楊震、李固、杜喬、陳蕃、李膺之徒面引廷爭,用公義以扶其危,下則有布衣之士符融、郭泰、範滂、許邵之流,立私論以救其敗。是以政治雖濁而風俗不衰,至有觸冒斧鉞,僵仆於前,而忠義奮發,繼起於後,隨踵就戮,視死如歸。 [22] 
劉祁:及桓、靈之世,朝政淆亂,奸臣擅權,士風激厲,以敢為敢言相尚,故爭樹名節,袁安、楊震、李固、杜喬、陳蕃之徒抗於朝,郭泰、範滂、岑晊、張儉之徒議於野,國勢雖亡,而公議具存,猶能使亂臣賊子有所畏忌。 [23] 
秦觀:梁冀擅命,固與杜喬以死抗之,而天下靡然,以殺身成仁為俗矣。 [24] 
呂中:東漢、李唐所以有女主、宦官、外戚之禍者,以立天子之權盡出其手,雖李固、杜喬、裴度、鄭覃之徒不能正之也。 [25] 
王夫之:蕭、曹、房、杜之治也;劉向、朱雲、李固、杜喬、張九齡、陸贄之貞也;孔融、王經、段秀實之烈也;反此而為權奸、為宦寺、為外戚、為佞幸、為掊克之惡以敗亡人國家也;漢文、景、光武、唐太宗之安定天下也;其後世之驕奢淫泆自貽敗亡也:漢高之興,項羽之亡,八王之亂,李、郭之功;史已詳紀之,匹夫匹婦聞而與知之。 [26] 
蔡東藩:李固、杜喬,號稱忠直,而於質帝遇毒之時,既不能拚生討賊,復不能避禍歸田,得毋忠有餘而智不足者耶?然無辜被害,遠近呼冤,彼蒼亦隱為垂憐。特生郭亮、董班、楊匡諸義士,拚死收骸,復有李女文姬,智能料事,明足知人,託孤弟於王成之手,而遺嗣得全。待至梁氏族滅,而李杜之後裔猶存,為善者其亦可無懼歟? [27] 

杜喬史書記載

後漢書·卷六十三·李杜列傳第五十三》 [19] 
資治通鑑·卷第五十二·漢紀四十四》
《資治通鑑·卷第五十三·漢紀四十五》

杜喬個人作品

全後漢文》收錄有一篇《上書諫封梁冀子弟及中常侍等》。 [28] 
參考資料
  • 1.    《後漢書·卷六十三·李杜列傳第五十三》:杜喬字叔榮,河內林慮人也。
  • 2.    杜喬半身像取自清顧沅輯,道光十年刻本《古聖賢像傳略》。
  • 3.    《後漢書·卷六十三·李杜列傳第五十三》李賢注引《續漢書》:累祖吏二千石。喬少好學,治《韓詩》、《京氏易》、《歐陽尚書》,以孝稱。雖二千石子,常步擔求師。
  • 4.    《後漢書·卷六十三·李杜列傳第五十三》:少為諸生,舉孝廉,闢司徒楊震府。稍遷為南郡太守,轉東海相,入拜侍中。
  • 5.    《資治通鑑·卷第五十二·漢紀四十四》:丁卯,遺侍中河內杜喬、周舉、守光祿大夫周栩、馮羨、魏郡欒巴、張綱、郭遵、劉班分行州郡,表賢良,顯忠勤;其貪污有罪者,刺史、二千石驛馬上之,墨綬以下便輒收舉。
  • 6.    《後漢書·卷六十三·李杜列傳第五十三》:漢安元年,以喬守光祿大夫,使徇察兗州。表奏太山太守李固政為天下第一;陳留太守梁讓、濟陰太守汜宮、濟北相崔瑗等臧罪千萬以上。讓即大將軍梁冀季父,宮、瑗皆冀所善。還,拜太子太傅,遷大司農
  • 7.    《後漢書·卷六十三·李杜列傳第五十三》:時,梁冀子弟五人及中常侍等以無功並封,喬上書諫曰:“陛下越從籓臣,龍飛即位,天人矚心,萬邦攸賴。不急忠賢之禮,而先左右之封,傷善害德,興長佞諛。臣聞古之明君,褒罰必以功過;末世暗主,誅賞各緣其私。今梁氏一門,宦者微孽,並帶無功之紱,裂勞臣之土,其為乖濫,胡可勝言!夫有功不賞,為善失其望;奸回不詰,為惡肆其兇。故陳資斧而人靡畏,班爵位而物無勸。苟遂斯道,豈伊傷政,為亂而已,喪身亡國,可不慎哉!”書奏不省。
  • 8.    《資治通鑑·卷第五十二·漢紀四十四》:金蛇輸司農,冀從大司農杜喬借觀之,喬不肯與;冀小女死,令公卿會喪,喬獨不往,冀由是銜之。
  • 9.    《後漢書·卷六十三·李杜列傳第五十三》:益州刺史種暠舉劾永昌太守劉君世以金蛇遺梁冀,事發覺,以蛇輸司農。冀從喬借觀之,喬不肯與,冀始為恨。累遷大鴻臚。時,冀小女死,令公卿會喪,喬獨不往,冀又銜之。
  • 10.    《資治通鑑·卷第五十三·漢紀四十五》:冀得書,乃召三公、中二千石、列侯,大議所立。固、廣、戒及大鴻臚杜喬皆以為清河王蒜明德著聞,又屬最尊親,宜立為嗣,朝臣莫不歸心。而中常侍曹騰嘗謁蒜,蒜不為禮,宦者由此惡之。初,平原王冀既貶歸河間,其父請分蠡吾縣以侯之;順帝許之。翼卒,子志嗣;梁太后欲以女弟妻志,徵到夏門亭。會帝崩,梁冀欲立志。眾論既異,憤憤不得意,而未有以相奪。曹騰等聞之,夜往説冀曰:“將軍累世有椒房之親,東攝萬機,賓客縱橫,多有過差。清河王嚴明,若果立,則將軍受禍不久矣!不如立蠡吾侯,富貴可長保也。”冀然其言,明日,重會公卿,冀意氣兇兇,言辭激切,自胡廣、趙戒以下莫不懾憚,皆曰:“惟大將軍令!”獨李固、杜喬堅守本議。
  • 11.    《後漢書·卷六十三·李杜列傳第五十三》:遷光祿勳。建和元年,代胡廣為太尉。桓帝將納梁冀未,冀欲令以厚禮迎之,喬據執舊典,不聽。又冀屬喬舉汜宮為尚書,喬以宮臧罪明著,遂不肯用,因此日懺於冀。先是李固見廢,內外喪氣,羣臣側足而立,唯喬正色無所回橈。由是海內嘆息,朝野瞻望焉。在位數月,以地震免。
  • 12.    《資治通鑑·卷第五十三·漢紀四十五》:詔以定策功,益封梁冀萬三千户,封冀弟不疑為潁陽侯,蒙為西平侯,冀子胤為襄邑侯,胡廣為安樂侯,趙戒為廚亭侯,袁湯為安國侯。又封中常侍劉廣等皆為列侯。杜喬諫曰:“古之明君,皆以用賢、賞罰為務。失國之主,其朝豈無貞幹之臣,典誥之篇哉?患得賢不用其謀,韜書不施其教,聞善不信其義,聽讒不審其理也。陛下自籓臣即位,天人屬心,不急忠賢之禮而先左右之封,梁氏一門,宦者微孽,並帶無功之紱,裂勞臣之土,其為乖濫,胡可勝言!夫有功不賞,為善失其望;奸回不詰,為惡肆其兇。故陳資斧而人靡畏,班爵位而物無勸。苟遂斯道,豈伊傷政為亂而已,喪身亡國,可不慎哉!”書奏,不省。
  • 13.    《後漢書·卷六十三·李杜列傳第五十三》:宦者唐衡、左悺等因共譖於帝曰:“陛下前當即位,喬與李固抗議言上不堪奉漢宗祀。”帝亦怨之。及清河王蒜事起,梁冀遂諷有司劾喬及李固與劉鮪等交通,請逮案罪。而梁太后素知喬忠,但策免而已。冀愈怒,使人脅喬曰:“早從宜,妻子可得全。”喬不肯。明日冀遣騎至其門,不聞哭者,遂白執系之,死獄中。妻、子歸故郡。與李固俱暴屍於城北,家屬故人莫敢視者。
  • 14.    《後漢書·卷六十三·李杜列傳第五十三》:喬故掾陳留楊匡聞之,號泣星行到洛陽,乃著故赤幘,託為夏門亭吏,守衞屍喪,驅護蠅蟲,積十二日,都官從事執之以聞。梁太后義而不罪。匡於是帶鈇鑕詣闕上書,並乞李、杜二公骸骨。太后許之。成禮殯殮,送喬喪還家,葬送行服,隱匿不仕。
  • 15.    《全後漢文·卷四十八》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4-11-09]
  • 16.    《後漢書·卷六十一·左周黃列傳第五十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11-09]
  • 17.    《全後漢文·卷十六》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4-11-09]
  • 18.    《後漢書·卷五十六·張王種陳列傳第四十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1-09]
  • 19.    《後漢書·卷六十三·李杜列傳第五十三》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11-09]
  • 20.    《欒城後集·卷八》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4-11-09]
  • 21.    《資治通鑑·卷第五十三·漢紀四十五》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11-17]
  • 22.    《資治通鑑·卷第六十八·漢紀六十》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02-24]
  • 23.    《歸潛志》  .是何年[引用日期2014-11-09]
  • 24.    《歷代名賢確論·卷五十一》
  • 25.    《宋史全文·卷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1-25]
  • 26.    《讀通鑑論·卷末·敍論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1-09]
  • 27.    父死弟孤文姬託命 夫驕妻悍孫壽肆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1-09]
  • 28.    《全後漢文·卷五十八》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4-11-0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