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五胡亂華

鎖定
五胡亂華,指在西晉時期塞外眾多遊牧民族趁西晉八王之亂,國力衰弱之際,陸續建立數個非漢族政權,形成與南方政權對峙的時期。“五胡”主要指匈奴鮮卑五個胡人大部落,但事實上五胡是西晉末各亂華胡人的代表,數目遠非五個。
百餘年間,北方各族及漢人在華北地區建立的國家達數十個,強弱不等、大小各異,其中存在時間較長和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有五胡十六國。後北方被前秦統一,中國呈現出前南北朝特徵。
五胡亂華的時間一般從成漢政權和劉氏政權建立(304年)開始算起 [24]  ,一直到鮮卑北魏統一北方(439年)。581年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並於589年滅陳朝,方使中國結束了300年的動亂和分治。
中國五胡十多個政權中,先有氐族的前秦,後有拓跋鮮卑的北魏統一了整個北方,雖屢經紛爭與分裂,最後還是實現了內部整合,並融合了曾經代表正統的南朝,繼承了秦漢中央集權超大規模國家形態,奠基了融合胡漢的隋唐大一統王朝。 [52] 
中文名
五胡亂華
外文名
Uprising of the Five Barbarians
別    名
五胡入華
發生時間
304年 至 439年
主要人物
李雄
劉淵
主要人物
石勒
冉閔
苻堅
參與民族
匈奴鮮卑
參與政權
前趙後趙前燕前秦後秦
所處時代
五胡十六國
背    景
八王之亂

五胡亂華歷史背景

 五胡亂華  五胡亂華
三國後期由於中原人口劇減,魏晉不斷“招撫五胡”。百年間,內遷的五胡約數百萬人,其中,匈奴70萬,羌人80萬,氐人100萬,鮮卑250萬。西晉“八王之亂”後,北方總人口1500萬,漢人佔三分之一。 [52]  以匈奴、羯、鮮卑、氐、羌為代表的“五胡”紛紛入主中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中原地區的民族構成,民族分佈格局也相應地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西晉初年,曾經是漢族聚居的關隴地區變成了“西北諸郡,皆為戎居”、“關中之人百餘萬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的局面,到西晉末年,關中及以西地區的少數民族人口已經數倍於漢民族的人口。這一時期,少數民族政權更迭頻繁,統治中心不斷轉移,被迫強遷的人口數量多,規模大,民族成分複雜。 [12]  在這種民族大融合中,少數民族逐漸消融在漢民之中,成為漢民族大家庭裏的成員;漢民族也接受了這些民族的某些生活習慣和心理因素。 [56] 
晉惠帝時期的“八王之亂”以後,晉室分裂,國力空虛,民生凋敝,晉朝的軍事力量迅速衰退。在百餘年間,先後由胡人及漢人建立了數十個強弱不等、大小各異的政權,史稱“五胡亂華”。又因為鮮卑北魏末年的史官崔鴻著有《十六國春秋》一書,該書將較具代表性的十六個政權獨立記錄,故又有將這一時期稱為“五胡十六國”、“東晉十六國”者,實則政權的數目遠逾十六個,建立者也不限於胡人,如漢人冉閔建立的魏。 [58] 
在胡人建立獨立政權之前,漢族佔支配地位,是漢尊胡卑,漢人壓迫胡人;胡人政權建立後,胡人佔居支配地位,開始胡尊漢卑,胡人壓迫漢人,甚至稱漢人為兒、奴、狗。胡人多自稱“國人”,以胡人為尊,甚至禁止“胡”等稱呼,如石趙。不僅如此,這些政權還多采用“胡漢分治”,區別對待漢族和胡族。劉淵建立政權後,設大單于單于台管理匈奴等胡人,用的是匈奴舊有的體制;用司隸內史等管理漢人,應該是以西晉的體制為基本。 [13]  五胡亂華和南北朝時期華北的王朝大都是北方民族滲透到中國境內,在中央政府瓦解以後所建立起來的王朝,可以叫做滲透王朝。 [16] 
從“五胡亂華”開始,匈奴、鮮卑、羯、羌等北方少數民族大舉南徙,進入黃河流域與當地漢族人雜居,建立了前趙後趙前燕前秦後秦北魏北齊等數十個國家,歷時300年之久。這一時期的大流動、大遷徙、大雜居,打破了民族的原有格局,使得少數民族與少數民族、少數民族與漢族在空間分佈上產生了變化。從兩晉南北朝以後,匈奴、鮮卑、羯、屠各盧水胡等族的活動便告消匿。雜居的結果是相互融合同化,民(少數民族)中有漢(漢族)、漢中有民,民中有民,主要同化於漢族之中。 [23]  華夏化其實既不特別重視血緣也不重視文化,重視的是政治身份,比如在不在政府的户籍系統裏面,是民還是夷,是附塞蠻夷還是歸義蠻夷。把編户即“民”等同於華夏是總體情形,但有時還有一個過渡階段,即進入了編户,但之前的非華夏身份還會被大家記住,經過幾代之後,這個記憶被慢慢磨平,最終成為正常的民。 [21]  有人誤以為“漢化”就是“同化”,是“大族羣”靠着人口數量的絕對優勢改變“小族羣”的生活方式。但真實歷史是,北方五胡族羣不僅軍事佔優勢,人口數量也佔優勢,完全可以按照老習慣“牧馬中原”,完全可以“胡化”漢人,但他們卻主動選擇了一條“漢化之路”。 [52]  “漢化”不是“被漢人同化”的意思。西漢初期,沒有“漢人”,只有“七國之人”。自漢武帝之後,“漢人”變成了“漢王朝子民”的自稱。漢武帝將秦國的法家制度、魯國的儒家思想、齊國的黃老之術與管子經濟、楚國的文化藝術、韓魏的縱橫刑名、燕趙的軍事制度融為一體,形成了“大一統漢制”。這種制度文明的人,就成了“漢人”。可以説,“漢人”是用政治制度建構“國族”的最早實踐。 [53] 
有學者認為,漢趙、後趙五主即匈奴劉淵、劉聰劉曜和羯族石勒石虎,都是以武力顛覆漢族的西晉、建立少數族新朝的標誌性人物。他們登極前後,利用圖讖宣揚各自政權的合法地位,“五胡”的稱謂大約由此而產生,其最初的涵義,就是指這五位率先入主中原並長期稱帝的“胡”族首領。東晉十六國末期,“胡”的涵義擴展,此前活躍於北方的各主要少數族——匈奴、羯、鮮卑、氐、羌統統被納入其中,“五胡”的新概念形成。 [4]  十六國時期,五胡入主"中國",而晉室則僻居揚越。為與東晉爭正朔,五胡王朝依託中華傳統的夷夏互變、地域以別華夷理念,自居"中國"以示五胡居"中國"而變為華夏;以族類意味濃厚的"揚越"指代東晉,以示晉室居揚越而變為蠻貊。 [5]  五胡到了中原,用了漢族的禮制,就以中夏自居,就稱其他胡人為戎狄,稱南朝政權為“島夷”。 [13] 

五胡亂華主要過程

五胡亂華是由氐族匈奴族揭開序幕。
304年農曆十月,氐族領袖李雄佔成都,自稱“成都王”,史稱成漢 [28]  匈奴貴族劉淵起兵於離石,史稱前趙,是五胡建國的開始。 [29] 
310年,晉懷帝永嘉四年,劉淵死,其子劉聰劉和即位。
311年(永嘉五年)四月,劉聰部下石勒,殲晉軍十多萬人於苦縣寧平城,並俘殺太尉王衍等人。劉聰又遣大將呼延晏率兵攻洛陽,屢敗晉軍,前後殲滅三萬餘人。六月呼延晏到達洛陽,劉曜等人帶兵前來會合,攻破洛陽,史稱“永嘉之禍”或“永嘉之亂”等。
313年,劉聰毒死了晉懷帝。懷帝侄司馬業(或作司馬鄴),在長安登基,是為晉愍帝
316年前趙劉曜攻長安,晉愍帝主動投降。 [25] 
317年晉愍帝被殺,士族王導王敦等,扶植晉朝遠房宗室司馬睿,因司馬睿不願稱帝,於是稱為晉王。 [26]  318年司馬睿在勸説下,於建康登基,為晉元帝 [27]  歷時五十一年的西晉滅亡,東晉開始。

五胡亂華僑寄法

公元317年,司馬睿在建康建立東晉政權。北方人大批南遷。這些南遷的北方士族和民眾並謂之“僑人”。
東晉王朝為維護北方南逃士族的政治、經濟利益,以鞏固政權,同時也為緩和南北士族矛盾,便採納大臣王導的意見,在南方士族勢力較弱之地,安置僑人,“皆取舊壤之名,僑立郡縣”。這就是後人所謂的“僑寄法”。

五胡亂華人口變遷

長年的戰爭使得中國的人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五胡亂華前北方外族分佈圖 五胡亂華前北方外族分佈圖
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統一全國後,根據《晉書》記載,全國有2,495,804户,16,163,863人。
根據葛劍雄主編的《中國人口史》《中國人口發展史》,由於門閥制度的存在,許多户口被隱藏,西晉的實際户口為在冊户口的2倍多,最高時大約是300年前後,有3500萬人,其中北方2450萬人,南方1050萬人。
東晉建立後,設置了許多僑郡僑縣以安置北方流民。除了南下之外,尚有許多黃河沿線的人投奔涼州張氏政權、遼東慕容氏政權以及幽州王氏。慕容氏積極招納流民,還仿效東晉政府在遼東設置了一些僑縣。
復旦歷史學者葛劍雄認為,由於五胡十六國時期的人口損失僅比東漢末年小一些,谷底時期大約僅剩下三成多的人口 [2] 
根據《十六國春秋》的記載,370年,前秦滅前燕時,從前燕得到245.87萬户,998.79萬口,而前燕的轄區僅僅包括河北、河南、山東和山西的一部分,加上之前屬於前燕管轄的秦隴地區和前涼管轄的河西地區,當時北方實際人口至少也有1300萬了。
東晉方面,由於西晉末南方已經有近千萬人口,雖然東晉建立後尚在境內有一些戰爭,人口有一定損失,但這些損失都被北方南下的流民補充,所以人口仍然維持在千萬以上。

五胡亂華主要政權

囯名
政治中心
年限
立國者
末任君主
滅亡者
丘漢
江夏
303—304
東晉帝國
成都
304—347
東晉帝國
離石--平陽-長安
304—329
攝政太子劉熙
後趙
昌黎-棘城-龍城-薊城-鄴城
308—370
前秦
芒蕩漢
馬蘭山
309—309
東晉帝國
略陽公國
略陽
310—319
蒲洪
蒲洪
東晉帝國
胡楚公國
竟陵
312—319
杜曾
東晉帝國
虛除秦王國
隴右
316—320
虛除權渠
前趙
遼西公國
令支
318—338
段末秠
段遼
前燕
襄國-鄴城
319—351
石祇
冉魏
姑臧
320—376
張天錫
前秦
句渠秦王國
陰密
320—320
句渠知
前趙
陳涼王國
上邽
322—323
陳安
前趙
後遼東公國
平郭
333—336
慕容仁
前燕
侯子光公國
杜南山
337—337
侯子光
後趙
範賁公國
成都
347—349
範賁
東晉帝國
黃韜公國
豫章
348—348
黃韜
東晉帝國
鄴城
350—352
冉智
前燕
段齊王國
廣固
350—356
段龕
前燕
枋頭-長安-晉陽
350—394
苻崇
西秦
劉顯公國
襄國
351—352
劉顯
冉魏
張秦王國
宜秋
352—352
張琚
張琚
前秦
段勤公國
繹幕
352—352
段勤
前燕
魯口
352—354
呂護
前燕
蘇林公國
無極
352—352
蘇林
蘇林
前燕
劉晉王國
平陽
353—353
劉康
劉康
前秦
北成都王國
南鄭
365—366
司馬勳
司馬勳
東晉帝國
弘漢王國
廣漢
370—370
李弘
李弘
東晉帝國
張蜀王國
綿竹
374—374
張育
張育
東晉帝國
中山-龍城
384—409
慕容垂
慕容盛
北燕
龍城
409-431
馮跋
馮宏
北魏
華陰-阿房-長安-聞喜-長子
384—394
慕容泓
慕容永
後燕
長安-隴西
384—417
武昭帝姚萇
姚泓
東晉帝國
鮮于趙王國
行唐
385—385
鮮于乞
翟成
後燕
勇士堡-金城-西城-苑川
385—400
乞伏國仁
乞伏乾歸
後秦
度支山-枹罕-南安
409—431
乞伏乾歸
乞伏暮末
夏國
姑臧
386—403
懿武帝呂光
呂隆
後秦
後匈奴王國
西平
387—?
康寧
黎陽-滑台
388—392
翟遼
翟釗
後燕
劉黎公國
皇丘
389—389
劉黎
劉黎
東晉帝國
魏揭飛王國
杏城郊
389—389
魏揭飛
魏揭飛
後秦
法長公國
白狼城
390—390
法長
法長
後燕
竇秦王國
野人堡
393—393
竇衝
竇衝
後秦
廉川-金城-樂都-西平-姑臧
397—414
禿髮烏孤
禿髮褥襢
西秦
張掖-姑臧
397—439
段業
沮渠牧犍
北魏
滑台-廣固
398—410
慕容德
慕容超
東晉帝國
南烏桓王國
南皮
398—399
張超
張超
北魏
廣秦
乞活堡
399—399
苻廣
苻廣
南燕
酒泉-敦煌
400—421
李暠
李恂
北涼
張翹王國
行唐
402—402
張翹
張翹
北魏
王始公國
泰山
403—403
王始
南燕
建康-江陵-溳縣
403—405
桓玄
桓振
東晉帝國
譙蜀王國
成都
405—413
譙縱
譙縱
東晉帝國
統萬-上邽-平涼
407—431
赫連勃勃
赫連定
吐谷渾汗國
曹龍汗國
蒲子
413—413
曹龍
曹龍
北魏
北晉王國
河西
414—414
司馬順宰
司馬順宰
北魏
率善王國
上黨-河內
415—416
劉虎
北魏
曹弘汗國
平陽
416—416
曹弘
曹弘
後秦
洮陽公國
洮陽
417—419
彭利和
彭利和
北涼
〔注〕以上泛泛言之“國”,有待進一步考證。

五胡亂華大事年表

304年,益州氐族難民領袖李雄,於成都稱成都王,建立成帝國。匈奴左賢王劉淵于山西離石稱漢王 [46]  ,建立前趙。
306年,成李雄自稱皇帝,國號“大成”。 [30] 
307年,晉東海王司馬越毒死惠帝司馬衷,立懷帝司馬熾,八王之亂結束。鮮卑慕容廆自稱大單于 [47] 石勒投效前趙。
308年,前趙劉淵正式稱帝。
309年,前趙帝劉淵遷都平陽,領有山西中部地區。 八月,前趙劉聰第一次進攻洛陽,戰敗。十月,前趙劉聰第二次進攻洛陽,戰敗 。
310年,前趙帝劉淵死,子劉和繼位,劉聰殺劉和,篡位。
311年六月,前趙劉聰、劉曜等攻陷晉王朝首都洛陽,擄晉懷帝司馬熾,史稱「永嘉之禍」。洛陽陷落後,晉帝國建立五個行台。
312年,石勒進軍河南新蔡葛陂,準備攻擊晉朝琅邪王司馬睿,不利,率軍北返,攻陷河北襄國鄴城,吞併冀州。
313年,二月,前趙劉聰殺晉懷帝司馬熾。四月,晉朝秦王司馬鄴在長安即位,是為晉愍帝祖逖擊楫渡江北伐,收復河南地區。
314年,石勒攻殺晉幽州刺史王浚,吞併幽州。前趙劉曜第一次進攻長安,失敗。
315年,前趙將領曹嶷佔領青州。
316年,十一月,前趙劉曜第二次進攻長安,攻陷。晉愍帝司馬鄴投降,吞併關中地區,西晉結束。 十二月,石勒擊敗幷州刺史劉琨,佔領幷州。劉琨投奔遼西鮮卑段氏,後被殺。
地圖 地圖
317年,三月,琅邪王司馬睿稱晉王,是為晉元帝,東晉開始。 十二月,前趙帝劉聰殺晉愍帝司馬鄴。
318年,司馬睿正式稱帝。 七月,劉聰死,子劉粲繼位。大將軍靳準發動政變,殺劉粲及所有匈奴劉姓皇族,自立為天王。十月劉曜稱帝,任石勒為大司馬、大將軍。十二月,喬泰、王騰、靳康等合謀殺了靳準,推舉靳明為主。 [31] 
319年,石勒在襄國稱趙王,原前趙分裂為二,兩趙並立,後趙建立。晉平州刺史崔毖攻鮮卑慕容廆,失敗。慕容廆攻陷平州。
320年 ,晉涼州刺史張寔被殺,弟張茂繼位,前涼王國建立。東晉豫州刺史祖逖與後趙石勒隔黃河對峙。
321年,後趙石虎擊敗遼西段氏,河北、山西盡入後趙版圖。 東晉北伐大將祖逖逝世。東晉封慕容廆為遼東公。
322年,東晉大將王敦叛變,攻陷首都建康。 七月,後趙石虎攻陷兗州。東晉元帝司馬睿死,子明帝司馬紹繼位。
323年,成帝國完全控制四川地區。 後趙石虎攻陷廣固,殺曹嶷,吞併青州
324年,後趙軍攻陷前趙洛陽,從此兩趙相攻不絕。 五月,前涼張茂死,侄張駿繼位。東晉王敦病死,蘇峻等平定王敦之亂。
地圖 地圖
325年六月,前趙劉曜攻擊後趙洛陽,被石虎擊敗。東晉河南淮北地區落入後趙帝國之手。東晉明帝司馬紹死,子成帝司馬衍繼位。
327年,前趙攻擊前涼國,取黃河以南地。 東晉將領蘇峻叛變。
328年,東晉温嶠陶侃起兵勤王,攻擊蘇峻。 後趙石虎攻河東,前趙帝劉曜擊敗之。劉曜乘勝率軍包圍洛陽城。十二月,後趙石勒與前趙劉曜決戰於洛陽。前趙軍大敗,劉曜被擒,後被殺。
329年,前趙太子劉熙劉胤等,放棄長安,西遷上邽。東晉温嶠、陶侃平定蘇峻之亂。劉胤反攻長安,石虎大破前趙軍。石虎追擊,攻陷上邽,斬劉熙,滅前趙。後趙吞併關中,統一華北大部分地區(涼州張氏、遼東慕容氏除外)。
330年,二月後趙石勒稱大趙天王 [32]  ,九月正式稱帝 [33] 
333年 ,成漢大將軍李壽攻陷寧州(雲南),吞併雲貴地區,疆域如三國蜀漢。 七月,後趙帝石勒死,太子石弘繼位。晉遼東公慕容廆逝世,子慕容皝繼位。
334年, 成漢帝李雄死,太子李班繼位。十月,李期殺李班,篡位。後趙石虎殺石弘,篡位。
335年 ,後趙尊高僧佛圖澄。 前涼張駿併吞西域地區。
337年,十月十八日,慕容皝稱燕王,前燕建立。
338年 ,三月,後趙石虎與前燕聯軍滅遼西段氏。成漢李壽廢李期,自立為帝。五月,後趙大軍攻擊前燕,包圍首都棘城(遼寧錦州),後趙軍大敗。
339年,東晉軍攻擊成漢,收復寧州(雲南省)。後趙石閔攻東晉邾城(湖北黃岡),晉軍大敗。
342年,前燕遷都龍城(遼寧朝陽),攻打高句麗王國,攻陷首都國內城。 後趙石虎在鄴城、長安、洛陽大建宮殿,暴虐奢侈,人民苦不堪言。 東晉成帝司馬衍死,弟康帝司馬嶽繼位。
343年,成漢帝李壽死,太子李勢繼位。
344年,前燕慕容皝消滅鮮卑宇文部落,統一東北地區。 東晉康帝司馬嶽死,子穆帝司馬聃繼位。
345年,十二月,前涼王國擊敗焉耆,疆域包括甘肅大部、西域。
346年,前燕軍攻破夫餘王國。 前涼王張駿逝世,子張重華繼位。 後趙軍攻擊前涼,被前涼擊敗。 成漢帝國內亂,東晉桓温西征,攻擊成漢帝國。
347年,東晉大將桓温攻陷成都,李勢主動投降 [34]  ,滅成漢帝國。 後趙帝國再度攻擊前涼王國,後趙軍大敗。
348年,後趙太子石宣殺兄弟石韜,石虎酷刑殺石宣。前燕王慕容皝死,子慕容儁繼位。
349年,後趙石虎正式稱皇帝。四月,石虎死,太子石世繼位。皇子石遵殺石世,篡位。諸子內爭,後趙帝國開始大亂。東晉褚裒北伐失敗。十一月,後趙石鑑殺石遵,篡位。 後趙石閔屠殺胡人二十餘萬。
350年,冉閔殺石鑑,在鄴城建立冉魏帝國。羌族姚義仲、氐族苻洪爭入關中,苻洪擊敗姚義仲。苻洪死,子苻健進入關中。二月,前燕帝國南下,吞併幽州等地(北京地區)。後趙石祗稱帝於襄國,攻冉魏帝國,大敗。九月,前燕軍攻陷冀州中部。十一月,冉閔攻後趙。
351年,苻健在長安稱王,前秦建立。冉閔大敗石袛的將領劉顯,劉顯殺石祗,後趙帝國滅亡。五月,兗州青州復歸東晉。八月,冉魏帝國黃河以南諸州郡,歸附東晉。東晉收復河南淮北之地。
352年,前秦苻健正式稱帝。 四月,冉閔與前燕慕容恪決戰於常山(河北正定),冉閔兵敗被殺。八月,前燕軍攻陷鄴城,冉魏帝國滅亡。十一月,前燕慕容儁於薊城稱帝。
353年,東晉殷浩北伐失敗。 十一月,前涼王張重華死,子張曜靈繼位。十二月,張祚廢之,自立為涼公。 [35] 
東晉桓温北伐
東晉桓温北伐(2張)
354年,一月,張祚自稱涼王。 [36]  二月,東晉桓温第一次北伐,進攻前秦。 六月,前秦與東晉長安白鹿原會戰,晉軍戰敗,撤退,北伐失敗。
355年六月,前秦帝苻健死,太子苻生繼位。 前涼王國政變,涼王張祚被殺,張玄靚繼位。
356年,東晉桓温第二次北伐,收復洛陽。 前燕慕容恪攻陷青州廣固,吞併青州。
357年,苻生暴虐好殺。六月,苻堅殺苻生,自立為天王。 幷州地方首領張平,歸降東晉,東晉名義收復幷州(山西省)。
358年,苻堅擊敗幷州張平,張平降前燕。 苻堅開始重用王猛
359年,東晉謝萬北伐前燕失敗。河南淮北諸州郡落入前燕之手。
360年,前燕帝慕容儁死,太子慕容暐繼位。 [48]  河套匈奴劉衞辰歸降前秦。 東晉謝安出仕。
地圖 地圖
361年,穆帝司馬聃死,司馬衍子哀帝司馬丕繼位。
362年,前燕軍攻東晉洛陽。
363年,前涼張天錫殺張玄靚自立。
364年,前燕軍攻陷東晉洛陽。
365年,哀帝司馬丕死,司馬衍次子司馬奕繼位。
367年,十月,前秦五位公爵聯合起兵叛變。
368年,王猛平定五公爵叛變。 前燕貴族將人民大量納入“蔭户”,以致財政困難,前燕帝國開始衰敗。
369年,桓温第三次北伐,軍抵枋頭。前燕慕容垂迎擊,晉軍大敗,桓温撤退。十一月,前燕慕容垂遭忌,投奔前秦。
370年,前秦宰相王猛率軍攻擊前燕,十月,前秦、前燕決戰壺關。前燕軍大敗,被殺被俘十五萬餘人。 十一月,王猛攻陷鄴城,俘慕容暐,前燕滅亡。
371年,東晉大司馬桓温廢黜皇帝司馬奕,立簡文帝司馬昱
372年,東晉簡文帝司馬昱逝世,孝武帝司馬曜(字昌明)繼位。
373年,東晉大司馬桓温逝世。謝安執政。 冬季,前秦軍攻佔東晉梁、益二州,吞併四川、漢中地區。前秦宰相王猛逝世。
376年,八月,前秦軍攻陷姑臧張天錫投降 [37]  ,前涼王國滅亡。前秦三路大軍攻陷代國(北魏前身)位於的都城盛樂,代王拓跋什翼犍撤軍,後雖返回,但很快在內亂中被殺, [9]  前秦趁機再次發兵,代國滅亡。 [7-8]  [10-11]  至此,前秦統一華北,與東晉南北對峙。
378年,前秦苻丕攻陷東晉襄陽
379年,前秦軍攻彭城,東晉謝玄北府兵團擊敗之。前秦併吞淮北。
382年,前秦苻堅派大將呂光征討西域。
383年,五月,東晉桓衝北伐,反擊前秦軍。 八月,前秦苻堅總攻東晉。東晉謝玄、謝石北府兵團抵禦。十月,淝水之戰,前秦軍不戰而潰,苻堅負傷率殘兵抵洛陽。十二月,慕容垂起兵,至鄴城。
384年正月,慕容垂稱燕王,後燕建立。東晉反攻前秦,收復漢水流域、河南淮北諸州郡。慕容泓叛前秦,自稱濟北王,西燕建立。慕容泓被殺,慕容衝繼位,率軍進攻長安。羌族姚萇自稱萬年秦王,後秦建立。北方再度大分裂。呂光擊敗龜茲國,平定西域。九月,東晉北府兵收復兗州、徐州、青州。
地圖 地圖
385年五月,苻堅撤出長安,西燕軍攻陷長安。苻堅至五將山,被姚萇俘虜, 不久被殺。苻丕撤出鄴城,於晉陽繼位。乞伏國仁叛變前秦獨立,建西秦王國。後燕軍陷鄴城,定都中山。東晉收復益州。呂光進入涼州。
386年,拓跋珪稱代王,北魏帝國建立(北朝開始)。後燕慕容垂稱帝。西燕慕容衝被殺,段隨繼任燕王,段隨為慕容永所殺,立慕容顗,放棄長安,率四十萬鮮卑人東遷。慕容顗被殺,慕容瑤繼位稱帝。慕容永殺慕容瑤,立慕容忠為帝,西燕東遷至長子。慕容忠被殺,慕容永繼位。西燕軍與前秦苻丕大戰,前秦軍大敗,幷州全屬西燕。苻丕逃亡,被晉軍殺死,前秦苻登隴縣稱帝,後秦姚萇入長安,與前秦攻佔不休。呂光建立後涼王國。東晉收復黃河以南、山東半島失土。
387年,後燕帝慕容垂吞併山東半島地區。
388年,西秦乞伏國仁死,子乞伏乾歸繼位。
389年,東晉帝司馬曜之弟司馬道子專政,政治開始衰敗。
390年,西燕慕容永攻洛陽,被晉軍朱序擊退。
地圖 地圖
391年,西燕慕容永再攻洛陽,被晉軍擊退。
392年,後涼王呂光派軍攻西秦,被西秦軍擊敗。
393年,十一月,後燕帝慕容垂率軍攻西燕。 後秦帝姚萇死。
394年四月,前秦帝苻登與後秦大戰,前秦敗,退入馬毛山。 五月,太子姚興繼位 [38]  ,後燕軍進入太行山,與西燕軍大戰,西燕軍大敗,後燕佔領晉陽。 七月,前秦帝苻登與後秦帝姚興戰於馬毛山,苻登死。前秦太子苻崇於湟中(青海西寧)繼位。 八月,後燕攻陷長子,斬慕容永,滅西燕帝國。後燕取得幷州,為帝國疆域最大時期。 十月,前秦帝苻崇攻西秦乞伏王國,兵敗被殺,前秦帝國滅亡。
395年十一月,後燕與北魏參合坡之役,後燕軍戰敗,四、五萬士卒被拓跋珪坑殺。
396年,三月,後燕再攻北魏,慕容垂病逝。四月,太子慕容寶繼位。 [39]  北魏拓跋珪攻陷晉陽,取得幷州。 後燕內鬥越演越烈,開始衰退。拓跋珪率大軍進攻後燕河北地區,河北僅餘中山(定州)、鄴城(臨漳)、信都(冀縣)仍屬後燕。東晉孝武帝司馬曜被妃子悶死。太子司馬德宗繼位,是為晉安帝。
397年一月,北魏攻陷信都。後涼呂光軍攻西秦,大敗。禿髮烏孤叛後涼獨立,建南涼王國。三月,後燕帝慕容寶撤出中山。七月慕容詳慕容麟先後於中山稱帝。盧水胡沮渠蒙遜沮渠男成段業為首領,建立北涼王國。十月,拓跋珪擊敗慕容麟,佔領中山。
398年一月,後燕慕容德放棄鄴城,南下滑台南燕帝國建立。北魏帝國完全佔領河北地區。 四月,龍城乙連兵變,後燕帝慕容寶被殺。十月,慕容盛繼位稱帝,後燕退居東北地區。東晉內亂,殷仲堪桓玄等叛變。十二月,北魏拓跋珪正式稱帝。東晉變民孫恩起兵。
399年,南涼禿髮烏孤由金城(蘭州)遷都樂都(青海)。南燕王慕容德佔領青州、兗州地區。南涼禿髮烏孤死,弟禿髮利鹿孤繼位。後秦軍攻陷東晉洛陽,吞併河南諸郡。東晉桓玄擊敗殷仲堪,獨霸荊、江、雍三州。後涼王呂光死,太子呂紹繼位。呂纂政變,呂紹自殺,呂纂自立為王。
400年,後秦軍攻西秦乞伏王國,西秦滅亡。 敦煌李暠叛北涼沮渠,建立西涼。南燕慕容德於青州廣固稱帝。
401年,後涼呂纂被殺,呂隆繼位,即位涼王。 [40]  三月,東晉劉裕擊敗孫恩變民。 五月,北涼沮渠蒙遜殺段業。六月,沮渠蒙遜被推舉為張掖公。 [41]  [51]  後秦對後涼發動總攻,包圍首都姑臧(甘肅武威)。八月,後燕慕容盛被殺,慕容熙繼位。
402年,東晉司馬元顯討伐桓玄,桓玄殺司馬元顯,進入建康。 南涼禿髮利鹿孤死,禿髮傉檀繼位。 [49]  高句麗王國攻擊後燕帝國,吞併遼東半島。北魏帝拓跋珪攻後秦河東,後秦軍大敗。東晉變民孫恩死,盧循繼立。
403年,南涼禿髮、北涼沮渠、後秦聯軍包圍後涼姑臧,呂隆投降後秦,後涼滅亡。後秦帝國最盛期。 十一月,桓玄叛變,篡東晉帝位,稱楚皇帝。
404年,二月,劉裕等於京口起兵,討伐桓玄,進攻首都建康 。三月,桓玄退出建康。五月,桓玄死。十月,東晉變民盧循攻陷南海郡
405年,一月,北府兵團攻陷江陵,平桓玄之亂。 後秦姚興尊高僧鳩摩羅什為國師。益州兵變,刺史毛璩被殺,譙縱自稱成都王,西蜀王國建立。全中國九國並立。九月,南燕帝慕容德死,慕容超繼位。
406年,南涼禿髮吞併後秦姑臧。十一月,南涼王國遷都姑臧。 南燕帝國爆發內鬥。
407年,河套匈奴劉勃勃(即赫連勃勃 [42] 後秦獨立,夏國建立,全中國十國並立。後秦僅剩關中、河南地區 。七月,慕容雲(高雲)殺慕容熙,號北燕。慕容雲恢復姓高(原為高句麗人,慕容寶養子)。南涼攻北涼,失敗。赫連勃勃攻後秦,十一月攻南涼。後秦、南涼軍慘敗。
408年,七月,後秦軍討伐夏國、南涼失敗。東晉討伐西蜀王國失敗。南涼禿髮傉檀稱王。
409年,二月,南燕軍攻東晉徐州。四月,劉裕第一次北伐,攻擊南燕。乞伏乾歸後秦復國,西秦重建(已亡國八年)。此時全中國十一國並立,為最亂之時期。北燕高雲被殺,馮跋繼立(此時北燕僅領有遼西地區)。十月,北魏道武帝拓跋珪被其子拓跋紹所殺,太子拓跋嗣殺拓跋紹,繼位,是為明元帝。
410年,二月,東晉劉裕攻陷廣固,殺慕容超,滅南燕。五月,南涼禿髮傉檀三攻北涼沮渠,失敗,北涼攻姑臧。五月,東晉廣州變民盧循、徐道覆北攻建康。七月,劉裕追擊變民軍。九月,東晉劉裕大軍討伐徐道覆。十一月,晉軍包圍廣州
411年,二月,晉軍攻陷始興,殺徐道覆。三月,平盧循之亂。北涼沮渠蒙遜攻陷南涼首都姑臧。北涼攻西涼,失敗。
412年六月,西秦政變,乞伏乾歸被殺。八月,乞伏熾磐平亂 [50]  ,繼位。十月,東晉劉裕攻殺劉毅。十二月,東晉朱齡石攻西蜀王國。
413年,夏國赫連勃勃建統萬城(陝西靖邊)。 南涼攻北涼,大敗。七月,東晉朱齡石攻陷成都,殺譙縱,滅西蜀王國。東晉收復四川地區。
414年,乞伏西秦襲擊南涼首都樂都,攻陷。禿髮傉檀投降西秦,一年後被殺。南涼滅亡。
415年四月,劉裕擊敗司馬休之,攻克江陵。司馬休之敗逃。夏國赫連勃勃攻後秦,坑殺後秦軍二萬人。西秦、北涼相攻不絕。
416年二月,西秦、北涼和解。後秦天王姚興死,太子姚泓繼位,皇族相爭,後秦國內大亂。後秦、夏國、仇池氐互相混戰。八月,東晉太尉劉裕第二次北伐,攻克洛陽。
417年二月,西涼公李暠死,子李歆繼位。 三月,東晉軍進潼關,擊敗後秦軍。北涼沮渠三萬大軍攻西涼,戰敗。八月,東晉軍攻克長安,姚泓出降,後秦滅亡。十一月,留守劉穆之死,劉裕返建康,其子劉義符等留守。
418年,夏國大軍南下,進逼渭水。十一月,晉軍諸將內訌,關中大亂。夏國軍攻陷長安,吞併關中地區。北涼沮渠再攻西涼,不成。夏國赫連勃勃於長安稱帝。 十二月,東晉劉裕殺東晉安帝司馬德宗,立恭帝司馬德文
419年,東晉太尉劉裕進封宋王。
420年六月,東晉恭帝司馬德文退位,劉裕稱帝,是為宋武帝,建立劉宋帝國,東晉滅亡,南方進入南朝時代。北涼沮渠蒙遜攻西涼,殺李歆,攻陷酒泉,李恂繼位。
421年,北涼攻陷敦煌,李恂自殺,西涼滅亡。劉宋帝劉裕派人悶死晉恭帝司馬德文。
422年,劉宋武帝劉裕死,少帝劉義符繼位。十一月,北魏帝拓跋嗣攻劉宋帝國,第一次南北大戰爆發。
423年,北魏開始在首都平城北方修建長城。四月,虎牢戰役,北魏猛攻,攻克。北魏攻陷劉宋司、兗、豫三州。十一月,北魏帝拓跋嗣死,太子拓跋燾繼位,是為太武帝,尊崇道士寇謙之
425年五月,劉宋政變,廢殺皇帝劉義符。八月,改立劉義隆,是為宋文帝。夏國帝赫連勃勃死,子赫連昌繼位。 [43]  柔然大舉進攻北魏,被擊退。十月,北魏分兵五路兵伐柔然,從此,拉開了北魏對柔然戰略反攻的序幕。
426年二月,謝晦反抗劉宋中央失敗,被殺。西秦、北涼、夏國互相混戰。十月,北魏帝拓跋燾親征夏國。十二月,北魏攻陷夏國長安,取得關中地區。
427年五月,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穿越黃河,指揮了北魏攻夏統萬城之戰。七月,攻陷統萬城。夏國帝赫連昌走上邽。
428年,二月,北魏軍攻陷上邽,俘赫連昌。 [44]  赫連定繼位 [45]  ,遷都平涼。 五月,西秦王乞伏熾盤死,子乞伏暮末繼位。
429年,北涼、西秦相攻。北魏太武帝重擊柔然汗國,參見北魏破柔然之戰
430年,劉宋北伐,第二次南北大戰爆發。 北燕政變,馮跋死,馮弘逼太子馮翼自殺,自立為王。九月,北魏攻夏國首都平涼。十二月,攻陷平涼。十一月,北魏軍反擊劉宋北伐軍,拓跋燾領軍擊潰了劉宋軍隊主力劉彥之所部。
431年,夏國帝赫連定攻西秦南安(隴西縣),乞伏暮末出降,西秦滅亡。赫連定屠殺乞伏家族。 劉宋北伐大將檀道濟糧盡撤退。北魏完全奪取了黃河四重鎮:洛陽,金鏞,滑台,虎牢。夏國帝赫連定西遷,被吐谷渾國突擊,赫連定被擒,夏國滅亡。
432年七月,北魏攻北燕,北燕戰敗。 吐谷渾獻赫連定與北魏,北魏殺之。
433年,北涼王沮渠蒙遜死,子沮渠牧犍(茂虔)繼位。
434年二月,北魏、劉宋漢中爭奪戰,參見古弼的百科。
435年七月,北魏軍攻北燕,兵臨城下。
436年,南朝宋文帝劉義隆誣殺檀道濟。 五月,北燕馮弘棄龍城投奔高句麗王國,北燕滅亡。
438年,高句麗長壽王高璉殺馮弘。
439年,九月,北魏帝拓跋燾率軍包圍姑臧,沮渠牧犍出降,北涼滅亡。北魏帝國統一華北,135年的五胡亂華時代結束。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第三任),南朝宋文帝劉義隆(第三任),南北對峙,正式進入南北朝時代。

五胡亂華事件影響

五胡從來提倡多族羣混居。兩漢時的遊牧族羣尚由酋長與漢廷官吏雙重管理,而五胡自己發展出的人口政策,則是更徹底的大遷徙、大融合、大編户。五胡大規模移民竟達50餘次,動輒百萬,且都是在核心區域。北魏更徹底,直接喊出了“離散諸部,分土定居”的口號,打破部族酋長制,實行編户齊民。 [54] 
西晉少數民族內遷形勢圖 西晉少數民族內遷形勢圖
五胡亂華時,又有大量的西北諸胡和北方的鮮卑遷入中原。原先在中原地區的士族、仕人、農民、手工業者、商賈等也紛紛逃亡到南方去,他們極大地促進了當地的經濟和文化發展,使江淮和江南地區日漸富庶和繁華。在南方,非漢民族是佔壓倒性多數的。 [20]  南遷漢人主要集中在荊、揚、梁、益諸州,以長江上游的成都平原,江漢流域的襄陽、江陵、武昌以及長江下游今江蘇的淮陰、揚州、南京、鎮江、常州一線為最多。 [22]  遷到南方的中原部族與當地的人民和百越各族相融合,形成了一種包含江南特質的新興文化。隨着政治中心的南移,加之漢族人口不斷進入南方少數民族聚落區,南方少數民族如山越、俚、僚、蠻等族也不斷出居平地,與漢族成犬牙交錯居住的態勢。如東吳征服散居於今蘇南,皖南,浙、贛兩省山區的山越後,將越人從深山險阻之間遷出至平地與漢族雜居並逐漸融合。蠻族人民不斷從山谷出居到江、淮、汝、潁之間以及沔水南北,長期和漢族人民交錯雜居,到隋唐之際基本上和漢族融合。蜀地的僚人絕大多數先後融入當地漢族居民中,隋唐以後,僅在川黔交界的部分山區還有少數僚人居留的記載。這一時期,居住在嶺南地區的大部分俚人也和漢人雜居,同為國家編户。 [12]  華南地區的先民,則在漫長而又複雜的歷史演變中,一部分受華夏中原文化影響,與南遷漢人長期相互融合,形成南方漢人與南方漢語,另外一部分則逐漸演化為現在的侗台人羣。 [18] 
第3世紀末,當西晉內部爆發了血腥的權力鬥爭和內戰時,朝廷不能有效地控制境內的遊牧民族,這些遊牧民族藉此起兵反抗中國的統治,引發了長達300年的戰爭。在此時期,南方建立了以建康為首都的5個政權,北方留給遊牧民族先後建立了超過20個以上的政權。 [1]  幾乎平均11年便有一次朝代更替,成為秦以後中國古代分裂時間最長、動亂頻率最高的歷史時期。因此,常被史學家稱之為“亂世”。華北的六族(漢族、匈奴、鮮卑、羯、羌、氐)之間進行了長期混戰和廝殺。五胡亂華的後期,鮮卑族拓拔部最終獲取勝利,建立北魏之後逐漸統治華北地區,遂開始了後來的孝文帝改革。中國境內的五胡基本失去了獨立的族羣身份,融入到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中。 [13] 
政治上的不穩定,必然導致頻繁的戰爭。東晉十六國時期,北方民族與漢族之間,以及它們相互之間的戰爭連年不斷,持續近150年之久。如自季龍末年,而閔盡散倉庫以樹私恩。與羌胡相攻,無月不戰。青、雍、幽、荊州徙户及諸氐、羌、胡、蠻數百餘萬,各還本土,道路交錯,互相殺掠,且飢疫死亡,其能達者十有二三。諸夏紛亂,無復農者。 [57] 
北魏“孝昌之際(公元525年),亂離尤甚。恆代而北,盡為丘墟;崤潼已西,煙火斷絕。齊方全趙,死於亂麻,於是民生耗減,且將大半”。這種毀滅性戰爭的結果,便是“人皆相食”、“白骨遍野”、“千里無煙爨之氣,華夏無冠帶之人”。統治階級之間的爭權奪利,加上對人民的殘酷剝削,使得“民盡流離,邑皆荒毀,由是劫抄蜂起,盜竊羣行”,貧民起義層出不窮。南北朝時,南北方發生了多地大量的的流民大起義與農民戰爭。長期的戰爭不僅加劇了社會的動盪不安,而且造成社會經濟的大破壞,大倒退。 [3]  漢人在飲食起居乃至風俗等日常生活方面借鑑胡人不少,胡人同樣也借鑑漢人。中國雖然胡化現象突出,但在文明最核心的框架上仍然保持了漢族制度的主體。 [14]  中唐以後,以五胡為代表的魏晉時期進入中原的少數民族與華夏之間的界限消弭了。比如白居易、元稹、劉禹錫、獨孤及等著名文人,其先世都是胡族,有大量文字流傳下來,涉及生活的各個方面,但基本上讀不到任何種族身份的色彩。 [15]  張學鋒認為,隋唐帝國的人與漢帝國的人,並不相同,應該稱之為“隋唐人”。在漢代以後,即魏晉南北朝時代的人,就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也就是説,在魏晉南北朝時代,胡漢通婚等現象,最終導致兩者合為一體,是一股大的歷史潮流。如果説胡族已經漢化,那麼也可以説漢族已經被胡化,漢帝國式的胡漢分類,不再符合新時代的區分標準。 [19]  胡族帶來的並不僅是軍事力因素,風俗習慣以及制度等社會各方面都可以看到來自北方的影響,例如騎馬的風俗、女性的活躍等等。而這些因素又與中國社會的固有元素相混合,最終作為中國社會的新樣態而沉澱下來。 [20] 
漢代以後,少數民族不時入主中原,大規模融入漢族。如西晉末年,鮮卑、羯、氐、羌和匈奴5個少數民族乘亂進入中原,分別建立了十幾個政權,史稱“五胡十六國”。 [17]  經三百年不停歇地混居融合,胡漢族羣最終形成了新的民族共同體——隋人與唐人。今日中國人,其血脈都是胡漢融合,即便是漢人也是商周時諸夏與周邊各族羣融合成的大族羣。在這樣的大融合中,不是誰同化誰,而是多方的互化。政權旋生旋滅,族羣旋起旋落,由於任何族羣上台都堅持混居融合政策,“漢人”數量也就越融越多了。 [6]  隋唐政權繼承了北朝多元文化的基礎,楊隋和李唐甚至被稱為是“胡化了的漢族政治集團”。朱熹就曾説“唐源流出於夷狄”,宋末元初的鄭思肖也説,“李唐為《晉·載記》涼武昭王李暠七世孫,實夷狄之裔”。 [16]  隋文帝長期生活在鮮卑人之中,並娶匈奴鮮卑化之獨孤氏為妻。唐太宗的祖父娶獨孤氏為妻,其父李淵則娶鮮卑紇豆陵氏(竇氏)為妻,自己娶鮮卑長孫氏為妻。 [55] 
參考資料
  • 1.    張斌編,《中國文化史第六講:血沃大地 文化融合 》,西安交通大學附屬中學,2012
  • 2.    周伯戡《佛教初傳流佈中國考》
  • 3.    東晉 南朝  .中華[引用日期2015-02-28]
  • 4.    從五主到五族:“五胡”稱謂探源  .中國社會科學網[引用日期2021-05-25]
  • 5.    自居“中國”與重定華夷:五胡王朝的“中國”觀  .知網[引用日期2021-05-25]
  • 6.    中國五胡入華與歐洲蠻族入侵  .中國新聞網[引用日期2021-05-25]
  • 7.    《魏書·卷十三·列傳第一》:三十九年,苻堅遣其大司馬苻洛率眾二十萬及朱彤、張蠔、鄧羌等諸道來寇,侵逼南境。冬十一月,白部、獨孤部御之,敗績。南部大人劉庫仁走雲中。帝復遣庫仁率騎十萬逆戰於石子嶺,王師不利。帝時不豫,羣臣莫可任者,乃率國人避於陰山之北。高車雜種盡叛,四面寇鈔,不得芻牧。復度漠南。堅軍稍退,乃還。十二月,至雲中,旬有二日,帝崩,時年五十七。太祖即位,尊曰高祖。
  • 8.    《魏書·卷十五·列傳第三》:初,昭成以弟孤讓國,乃以半部授孤。孤卒,子斤失職懷怨,欲伺隙為亂。是時,獻明皇帝及秦明王翰皆先終,太祖年六歲,昭成不豫,慕容後子閼婆等雖長,而國統未定。斤因是説實君曰:“帝將立慕容所生,而懼汝為變,欲先殺汝,是以頃日以來,諸子戎服,夜持兵仗,繞汝廬舍,伺便將發。吾愍而相告。”時苻洛等軍猶在君子津,夜常警備,諸皇子挾仗傍徨廬舍之間。實君視察,以斤言為信,乃率其屬盡害諸皇子,昭成亦暴崩。其夜,諸皇子婦及人奔告苻洛軍。堅將李柔、張蠔勒兵內逼,部從離散。苻堅聞之,召燕鳳問其故,以狀對。堅曰:“天下之惡一也。”乃執實君及斤,轘之於長安西市。
  • 9.    《十六國春秋》:十二月還至漠中帝病益篤繼嗣未定世子獻明帝[諱寔]早卒太祖[諱珪獻明帝子]尚幼諸子每夜執兵警衞以備秦兵其族子斤説庻長子寔君曰王將立慕容妃之子欲先殺汝故頃來諸子每夜戎服以兵遶廬帳伺便將發耳寔君信之旬有二日遂殺諸弟而弒帝國中大亂
  • 10.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四·晉紀二十六》:劉衞辰為代所逼,求救於秦,秦王堅以幽州刺史行唐公洛為北討大都督,帥幽、冀兵十萬擊代;使幷州刺史俱難、鎮軍將軍鄧羌、尚書趙遷、李柔、前將軍硃肜、前禁將軍張蠔、右禁將軍郭慶帥步騎二十萬,東出和龍,西出上都,皆與洛會,以衞辰為鄉導。洛,菁之弟也。······代王什翼犍使白部、獨孤部南御秦兵,皆不勝,又使南部大人劉庫仁將十萬騎御之。庫仁者,衞辰之族,什翼犍之甥也,與秦兵戰於石子嶺,庫仁大敗。什翼犍病,不能自將,乃帥諸部奔陰山之北。高車雜種盡叛,四面寇鈔,不得芻牧,什翼犍復渡漠南。聞秦兵稍退,十二月,什翼犍還雲中。初,什翼犍分國之半以授弟孤,孤卒,子斤失職怨望。世子寔及弟翰早卒,寔子珪尚幼,慕容妃之子閼婆、壽鳩、紇根、地幹、力真、窟咄皆長,繼嗣未定。時秦兵尚在君子津,諸子每夜執兵警衞。斤因説什翼犍之庶長子寔君曰:“王將立慕容妃之子,欲先殺汝,故頃來諸子每夜戎服,以兵繞廬帳,伺便將發耳。”寔君信之,遂殺諸弟,並弒什翼犍。是夜,諸子婦及部人奔告秦軍,秦李柔、張蠔勒兵趨雲中;部眾逃潰,國中大亂。珪母賀氏以珪走依賀訥。訥,野幹之子也。秦王堅召代長史燕鳳,問代所以亂故,鳳具以狀對。堅曰:“天下之惡一也。”乃執寔君及斤,至長安,車裂之。堅欲遷珪於長安,鳳固請曰:“代王初亡,羣下叛散,遺孫衝幼,莫相統攝。其別部大人劉庫仁,勇而有智;鐵弗衞辰,狡猾多變,皆不可獨任。宜分諸部為二,令此兩人統之;兩人素有深仇,其勢莫敢先發。俟其孫稍長,引而立之,是陛下有存亡繼絕之德於代,使其子子孫孫永為不侵不叛之臣,此安邊之良策也。”堅從之,分代民為二部,自河以東屬庫仁,自河以西屬衞辰,各拜官爵,使統其眾。賀氏以珪歸獨孤部,與南部大人長孫嵩、元佗等皆依庫仁。行唐公洛以什翼犍子窟咄年長,遷之長安。堅使窟咄入太學讀書。
  • 11.    國學原典·史部·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四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1-06-01]
  • 12.    中國民族分佈格局的形成及歷史演變  .中國社會科學網[引用日期2021-06-01]
  • 13.    3-6世紀中西曆史及文明發展比較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網[引用日期2021-06-01]
  • 14.    3-6世紀中西曆史及文明發展比較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網[引用日期2021-06-01]
  • 15.    仇鹿鳴談中古士族社會  .中國社會科學網[引用日期2021-06-01]
  • 16.    關於中國古代華夷關係演變規律的理性思考  .中國社會科學網[引用日期2021-06-01]
  • 17.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及其歷史基礎  .中國社會科學網[引用日期2021-06-01]
  • 18.    語言與基因:論南島語族的起源與擴散  .中國社會科學網[引用日期2021-06-01]
  • 19.    魏晉政治與族羣︱中世的起點:五胡十六國  .澎湃新聞[引用日期2021-06-01]
  • 20.    漢民族是如何形成的  .澎湃新聞[引用日期2021-06-01]
  • 21.    胡鴻:“蠻夷”如何變身“華夏”  .澎湃新聞[引用日期2021-06-01]
  • 22.    中國民族分佈格局的形成及歷史演變  .中國民俗學網[引用日期2021-06-04]
  • 23.    確立“三個自信” 做好民族工作  .中國社會科學網[引用日期2021-06-04]
  • 24.    司馬光.《資治通鑑》:中華書局,2009-05-01:第一卷“今晉大夫暴蔑其君,剖分晉國,天子既不能討,又寵秩之,使列於諸侯,是區區之名分復不能守而並棄之也。”
  • 25.    司馬光.《資治通鑑》:中華書局,2009-05-01:《晉紀》316年【12段】“使侍中宗敞送降箋於曜””
  • 26.    司馬光.《資治通鑑》:中華書局,2009-05-01:《晉紀》317年【4段】原文“等乃請依魏、晉故事,稱晉王;許之。”
  • 27.    司馬光.《資治通鑑》:中華書局,2009-05-01:《晉紀》318年【2段】原文“丙辰,王即皇帝位,百官皆陪列。”
  • 28.    司馬光.《資治通鑑》:中華書局,2009-05-01:《資治通鑑》《晉紀》304年【15段】原文“冬,十月,雄即成都王位,大赦,改元建興。”
  • 29.    《資治通鑑·晉紀304年》“劉淵遷都左國城,胡、晉歸之者愈眾。淵謂羣臣曰:“昔漢有天下久長,恩結於民。吾,漢氏之甥,約為兄弟。兄亡弟紹,不亦可乎!”乃建國號曰漢。劉宣等請上尊號,淵曰:“今四方未定,且可依高祖稱漢王。”於是即漢王位,大赦,改元曰元熙。追尊安樂公禪為孝懷皇帝,作漢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立其妻呼延氏為王后。以右賢王宣為丞相,崔遊為御史大夫,左於陸王宏為太尉,範隆為大鴻臚,硃紀為太常,上常崔懿之、後部人陳元達皆為黃門郎,族子曜為建武將軍;遊固辭不就。”
  • 30.    司馬光.《資治通鑑》:中華書局,2009-05-01:《晉紀》306年【8段】原文“成都王雄即皇帝位,大赦,改元曰晏平,國號大成。”
  • 31.    司馬光.《資治通鑑》:中華書局,2009-05-01:《晉紀》318年【18段】原文“冬,十月,曜至赤壁。太保呼延晏等自平陽歸之,與太傅朱紀等共上尊號。曜即皇帝位,大赦,惟靳準一門不在赦例。”
  • 32.    司馬光.《資治通鑑》:中華書局,2009-05-01:《晉紀》330年【2段】原文“二月,後趙羣臣請後趙王勒即皇帝位;勒乃稱大趙天王,行皇帝事。”
  • 33.    司馬光.《資治通鑑》:中華書局,2009-05-01:《晉紀》330年【7段】原文“趙羣臣固請正尊號,秋,九月,趙王勒即皇帝位。大赦,改元建平。”
  • 34.    司馬光.《資治通鑑》:中華書局,2009-05-01:《晉紀》347年【1段】原文“勢夜開東門走,至葭萌,使散騎常侍王幼送降文於温,自稱“略陽李勢叩頭死罪,”尋輿櫬面縛詣軍門。”
  • 35.    司馬光.《資治通鑑》:中華書局,2009-05-01:《晉紀》353年【19段】原文“張祚先得幸於重華之母馬氏,馬氏許之,乃廢張曜靈為涼寧侯,立祚為大都督、大將軍、涼州牧、涼公。”
  • 36.    司馬光.《資治通鑑》:中華書局,2009-05-01:《晉紀》354年【1段】原文“春,正月,張祚自稱涼王,改建興四十二年為和平元年”
  • 37.    司馬光.《資治通鑑》:中華書局,2009-05-01:《晉紀》376年【5段】原文“甲午,秦兵至姑臧,天錫素車白馬,面縛輿櫬,降於軍門。”
  • 38.    司馬光.《資治通鑑》:中華書局,2009-05-01:《晉紀》394年【7段】原文“後秦太子興始發喪,即皇帝位於槐裏,大赦,改元皇初”
  • 39.    司馬光.《資治通鑑》:中華書局,2009-05-01:《晉紀》396年【4段】原文“壬寅,太子寶即位,大赦,攻元永康。”
  • 40.    司馬光.《資治通鑑》:中華書局,2009-05-01:《晉紀》401年【11段】原文“涼王隆多殺豪望以立威名,內外囂然,人不自保。”
  • 41.    司馬光.《資治通鑑》:中華書局,2009-05-01:《晉紀》401年【13段】原文“梁中庸等共推沮渠蒙遜為大都督、大將軍、涼州牧、張掖公,赦其境內,改元永安。”
  • 42.    司馬光.《資治通鑑》:中華書局,2009-05-01:《晉紀》413年【7段】原文“勃勃自謂其祖從母姓為劉,非禮也。古人氏族無常,乃改姓赫連氏,言帝王系天為子”
  • 43.    司馬光.《資治通鑑》:中華書局,2009-05-01:《晉紀》425年【11段】原文“八月,夏武烈帝殂,葬嘉平陵,廟號世祖;太子昌即皇帝位。大赦,改元承光。”
  • 44.    司馬光.《資治通鑑》:中華書局,2009-05-01:《晉紀》428年【5段】原文“頡追之,夏主馬蹶而墜,遂擒之。”
  • 45.    司馬光.《資治通鑑》:中華書局,2009-05-01:《晉紀》428年【5段】原文“夏大將軍、領司徒、平原王定收其餘眾數萬,奔還平涼,即皇帝位,大赦,改元勝光。”
  • 46.    6.《資治通鑑》《晉紀》304年 ①【 淵至左國城,劉宣等上大單于之號,二旬之間,有眾五萬,都於離石,以聰為鹿蠡王。遣左於陸王宏帥精騎五千,會穎將王粹拒東嬴公騰。粹已為騰所敗,宏無及而歸。】 ②【劉淵遷都左國城,胡、晉歸之者愈眾。淵謂羣臣曰:“昔漢有天下久長,恩結於民。吾,漢氏之甥,約為兄弟。兄亡弟紹,不亦可乎!”乃建國號曰漢。劉宣等請上尊號,淵曰:“今四方未定,且可依高祖稱漢王。”於是即漢王位,大赦,改元曰元熙。追尊安樂公禪為孝懷皇帝,作漢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立其妻呼延氏為王后。以右賢王宣為丞相,崔遊為御史大夫,左於陸王宏為太尉,範隆為大鴻臚,硃紀為太常,上常崔懿之、後部人陳元達皆為黃門郎,族子曜為建武將軍;遊固辭不就。】
  • 47.    《資治通鑑》《晉紀》307年 “慕容廆自稱鮮卑大單于。拓跋祿官卒,弟猗盧總攝三部,與廆通好。”
  • 48.    《資治通鑑》《晉紀》360年 十一月,封桓温為南郡公,温弟衝為豐城縣公,子濟為臨賀縣公。燕太宰恪欲以李績為右僕射,燕主不許。恪屢以為請,暐曰:“萬機之事,皆委之叔父,伯陽一人,暐請獨裁。”出為章武太守,以憂卒。
  • 49.    《資治通鑑》《晉紀》402年 河西王禿髮利鹿孤寢疾,遣令以國事授弟傉檀。初,禿髮思復鞬愛重傉檀,謂諸子曰:“傉檀器識,非汝曹所及也。”故諸兄不以傳子而傳於弟。利鹿孤在位,垂拱而已,軍國大事皆委於傉檀。利鹿孤卒,傉檀襲位,更稱涼王,改元弘昌,遷於樂都,諡利鹿孤曰康王。
  • 50.    《資治通鑑》《晉紀》412年 八月,乞伏熾磐自稱大將軍、河南王,大赦,改元永康;葬乾歸於枹罕,諡曰武元王,廟號高祖。皇后王氏崩。
  • 51.    《資治通鑑》《晉紀》401年 六月,甲戌,孫恩浮海奄至丹徒,戰士十餘萬,樓船千餘艘,建康震駭。乙亥,內外戒嚴,百官入居省內。冠軍將軍高素等守石頭,輔國將軍劉襲柵斷淮口,丹陽尹司馬恢之戍南岸,冠軍將軍桓謙等備白石,左衞將軍王嘏等屯中堂,徵豫州刺史譙王尚之入衞京師。   劉牢之自山陰引兵邀擊恩,未至而恩已過,乃使劉裕自海鹽入援。裕兵不滿千人,倍道兼行,與恩俱至丹徒。裕眾既少,加以涉遠疲勞,而丹徒守軍莫有鬥志。恩帥眾鼓譟,登蒜山,居民皆荷擔而立。裕帥所領奔擊,大破之,投崖赴水死者甚眾,恩狼狽僅得還船。然恩猶恃其眾,尋復整兵徑向京師。後將軍元顯帥兵拒戰,頻不利。會稽王道子無他謀略,唯日禱蔣侯廟。恩來漸近,百姓恟懼。譙王尚之帥精鋭馳至,徑屯積弩堂。恩樓船高大,溯風不得疾行,數日乃至白石。恩本以諸軍分散,欲掩不備;既而知尚之在建康,復聞劉牢之已還,至新洲,不敢進而去,浮海北走鬱洲。恩別將攻陷廣陵,殺三千人。寧朔將軍高雅之擊恩於鬱洲,為恩所執。   桓玄厲兵訓卒,常伺朝廷之隙,聞孫恩逼京師,建牙聚眾,上疏請討之。元顯大懼。會恩退,元顯以詔書止之,玄乃解嚴。   梁中庸等共推沮渠蒙遜為大都督、大將軍、涼州牧、張掖公,赦其境內,改元永安。蒙遜署從兄伏奴為張掖太守、和平侯,弟挐為建忠將軍、都谷侯,田昂為西郡太守,臧莫孩為輔國將軍,房晷、梁中庸為左、右長史,張騭、謝正禮為左右司馬。擢任賢才,文武鹹悦。   河西王利鹿孤命羣臣極言得失。西曹從事史暠曰:“陛下命將出徵,往無不捷。然不以綏寧為先,唯以徙民為務;民安土重遷,故多離叛,此所以斬將拔城而地不加廣也。”利鹿孤善之。
  • 52.    中國五胡入華與歐洲蠻族入侵  .人民政協網[引用日期2021-11-14]
  • 53.    中國五胡入華與歐洲蠻族入侵  .人民政協網[引用日期2021-11-14]
  • 54.    中國五胡入華與歐洲蠻族入侵  .人民政協網[引用日期2021-11-14]
  • 55.    關於中國古代華夷關係演變規律的理性思考  .中國社會科學網[引用日期2021-11-14]
  • 56.    隋唐時期胡服對中原服飾的影響  .中國社會科學網[引用日期2021-11-14]
  • 57.    《晉書·卷一百七·載記第七》:閔率步騎十萬攻石祗於襄國,署其子太原王胤為大單于、驃騎大將軍,以降胡一千配為麾下。光祿大夫韋謏啓諫甚切,閔覽之大怒,誅謏及其子孫。閔攻襄國百餘日,為土山地道,築室反耕。祗大懼,去皇帝之號,稱趙王,遣使詣慕容俊、姚弋仲以乞師。會石琨自冀州援祗,弋仲復遣其子襄率騎三萬八千至自滆頭,俊遣將軍悦綰率甲卒三萬自龍城,三方勁卒合十餘萬。閔遣車騎胡睦距襄下場長蘆,將軍孫威候琨於黃丘,皆為敵所敗,士卒略盡,睦、威單騎而還。琨等軍且至,閔將出擊之,衞將軍王泰諫曰:“窮寇固迷,希望外援。今強救雲集,欲吾出戰,腹背擊我。宜固壘勿出,觀勢而動,以挫其謀。今陛下親戎,如失萬全,大事去矣。請慎無出,臣請率諸將為陛下滅之。”閔將從之,道士法饒進曰:“太白經昴,當殺胡王,一戰百克,不可失也。”閔攘袂大言曰:“吾戰決矣,敢諫者斬!”於是盡眾出戰。姚襄、悦綰、石琨等三面攻之,祗衝其後,閔師大敗。閔潛於襄國行宮,與十餘騎奔鄴。降胡慄特康等執冉胤及左僕射劉琦等送於祗,盡殺之。司空石璞、尚書令徐機、車騎胡睦、侍中李琳、中書監盧諶、少府王鬱、尚書劉欽、劉休等諸將士死者十餘萬人,於是人物殲矣。賊盜蜂起,司、冀大飢,人相食。自季龍末年而閔盡散倉庫以樹私恩。與羌胡相攻,無月不戰。青、雍、幽、荊州徙户及諸氐、羌、胡、蠻數百餘萬,各還本土,道路交錯,互相殺掠,且飢疫死亡,其能達者十有二三。諸夏紛亂,無復農者。閔悔之,誅法饒父子,支解之,贈韋謏大司徒。
  • 58.    《晉書·卷一百七·載記第七》:永和六年,殺石鑑,其司徒申鍾、司空郎闓等四十八人上尊號於閔,閔固讓李農,農以死固請,於是僣即皇帝位於南郊,大赦,改元曰永興,國號大魏,複姓冉氏。追尊其祖隆元皇帝,考瞻烈祖高皇帝,尊母王氏為皇太后,立妻董氏為皇后,子智為皇太子。以李農為太宰、領太尉、錄尚書事,封齊王,農諸子皆封為縣公。封其子胤、明、裕皆為王。文武進位三等,封爵有差。遣使者持節赦諸屯結,皆不從。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