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孝廉出身,在司徒胡廣徵辟下,舉高第,累遷青州刺史,為政嚴明,郡守縣令大多棄官而去,遷漁陽、蜀郡太守,遷護烏桓校尉,屢次擊破鮮卑入侵,因事免職。永壽二年(156年),鮮卑犯境,拜度遼將軍,敵人聞訊畏服,聲威遠播。入為河南尹,因檢舉不法,受誣免官,在應奉的援救下,獲得赦免。出任司隸校尉時,能使宦官震恐,位列“八俊”之首,有“天下模楷”之稱
[1]
。第一次黨錮之禍時,受迫害下獄,得到赦免回鄉。陳蕃、竇武圖謀誅殺宦官時,遷永樂少府,又被免職。
建寧二年(169年),第二次黨錮之禍爆發後,主動自首,遇害,享年六十。
李膺人物生平
編輯李膺名揚天下
李膺的祖父李修,於漢安帝時任太尉。父親李益,曾任趙國國相。李膺的性格孤高,不善交際,只把同郡的荀淑、陳寔當作師友。最初被舉薦為孝廉,又被司徒胡廣徵召,舉為高第。再升任為青州刺史,青州的郡守縣令都害怕李膺的嚴明,大多在聽到李膺來青州的消息後就棄官而走了。
[4]
李膺著威幽並
李膺後來被徵召,調任為漁陽郡太守。不久,又轉任蜀郡太守,因母親年老請求辭職。被調任護烏桓校尉,當時鮮卑多次侵犯邊境,李膺常常頂着箭石,每次都將其打敗。使得敵人非常畏懼。因公事被免官,回到家鄉綸氏縣居住,教授學生常常達到近千人。南陽人樊陵請求做李膺的門徒,被他謝絕了。樊陵後來依靠阿諛攀附宦官,官至太尉,被有節操的人所羞恥。號稱“荀氏八龍”之一的荀爽曾經去拜訪李膺,便為李膺趕車,回來後高興地説:“今天居然為李君趕車了。”李膺被人敬慕竟到了這種地步。
[4]
永壽二年(156年),鮮卑進犯雲中郡,漢桓帝聽説了李膺的才能,於是又徵召他擔任度遼將軍。最初,羌人擄掠到疏勒、龜茲二國,多次侵擾搶掠張掖、酒泉、雲中各郡,百姓多次遭受他們的殘害。自從李膺到達邊境,羌人聽到消息都感到畏懼屈服。將以前擄掠的男女,統統送還到邊境。從此以後,李膺聲威遠播。
[5]
李膺被誣免職
延熹二年(159年),李膺被徵召為河南尹。當時宛陵郡的豪強羊元羣從北海郡被罷官回來,貪污罪行嚴重,四處搜刮珍寶,連郡舍廁所中的奇巧之物,也用車子拉了回家。李膺上表要審查他的罪行,因為羊元羣賄賂宦官,導致李膺被判為誣告,反而被髮配到左校服役。
[6]
李膺剛正不阿
李膺後來再次升官,被任命為司隸校尉。當時宦官張讓的弟弟張朔擔任野王縣長,貪婪殘暴,無法無天,竟然殺害孕婦,他聽説李膺的威嚴,於是畏罪逃回京師,躲在張讓家的夾柱中。李膺知道後,率領吏卒拆破夾柱捉拿了張朔,將其交付洛陽縣的監獄。錄供完後,便將其正法。
[7]
張讓因而向桓帝訴冤,桓帝下詔召李膺入殿,並親自到廊上責問李膺為什麼先斬後奏。李膺回答説:“昔日晉文公捉拿衞成公回到京城,《春秋》肯定他的行為。《禮記》上説‘公族犯了罪,國君即使説寬赦他,官吏也嚴守法律不聽從’。從前孔子做魯國的司寇七天就殺掉了少正卯。如今我到職已滿十天,私心害怕因辦事遲滯而造成過失,沒有想到卻獲了辦案過速的罪。臣的確知道自己的罪責,死期就要到了。特請求寬留我五天,限期滅盡大惡,回來受烹煮之刑,這是我生的本願啊!”桓帝沒有再説什麼,回過頭來對張讓説:“這是你弟弟的罪過,司隸(指李膺)有什麼過失?”便打發李膺出去。從此各個黃門、常侍都屈身斂跡不敢出聲氣,休假時也不敢再出宮。桓帝詫異地問是什麼原因,他們都叩頭流淚説:“怕李校尉。”當時,朝廷一天比一天紊亂,綱紀敗壞,只有李膺獨自保持風采,憑藉聲名自我清高。士人有被他接待的,當時叫做登龍門。
[7]
李膺免官回鄉
延熹九年(166年),第一次黨錮之禍爆發,李膺遭到迫害。當朝廷察究核實李膺的罪狀時,要經太尉、司徒、司空三府案驗,太尉陳蕃拒絕受理。説:“現在考糾案驗的,都是海內人們讚譽的憂心國事、忠誠無私的大臣。這樣的人即使下傳十世還是應該寬恕他們,難道罪名不明就應該逮捕拷打嗎?”便不肯在案卷上簽名。桓帝聽後,更加發怒,把李膺等關押到黃門北寺獄。因為李膺等人的案件牽涉到一些宦官的子弟,使得宦官們大多感到畏懼,請求桓帝按照天時大赦。桓帝於是下詔大赦天下,李膺也被免官回鄉,住在陽城山中。天下的士大夫都認為李膺的道德高尚,朝廷污穢骯髒。不久,太尉陳蕃被免職,朝廷和士大夫都有意要李膺出任太尉。荀爽擔心李膺名氣太高而惹禍,想讓他容忍保全性命於亂世,寫信給他,勸他最好能隱居不仕,來躲避禍亂。
[8]
李膺禍起遇害
永康元年(167年),桓帝駕崩,漢靈帝即位,陳蕃任太傅,與外戚、大將軍竇武共同主持朝政。陳蕃、竇武合謀誅殺宦官,任用天下名士,以李膺任長樂少府。不久,陳蕃、竇武的密謀泄露失敗,李膺等人又被免官。
[10]
建寧二年(169年),第二次黨錮之禍發生,朝廷開始逮捕與之有牽連的黨人。同鄉人對李膺説:“可以走了。”李膺回答説:“侍奉君主不躲避災難,有罪不逃脱刑罰。這是我的節操。我已經六十歲了,死和生都由命中註定,能跑到什麼地方去呢?”便主動到朝廷詔令指定的監獄中去,被拷打而死。他的妻子兒女被流放邊境,他的門生、故吏和他們的父兄,都被禁錮,不準做官。
[10]
李膺主要影響
編輯李膺歷史評價
編輯劉陶:“竊見故冀州刺史南陽朱穆,前烏桓校尉臣同郡李膺,皆履正清平,貞高絕俗。穆前在冀州,奉憲操平,摧破奸黨,掃清萬里。膺歷典牧守,正身率下,及掌戎馬,威揚朔北。斯實中興之良佐,國家之柱臣也。宜還本朝,挾輔王室,上齊七燿,下鎮萬國。”
[12]
應奉:“膺著威幽、並,遺愛度遼。”
[13]
陳蕃:“聰明亮達,文武兼姿,臣不如弛刑徒李膺。”
[14]
皇甫規:“李膺、王暢、孔翊,潔身守禮,終無宰相之階。”
[15]
范曄:
- 李膺振拔污險之中,藴義生風,以鼓動流俗,激素行以恥威權,立廉尚以振貴勢,使天下之士奮迅感概,波盪而從之,幽深牢破室族而不顧,至於子伏其死而母歡其義。壯矣哉!子曰:“道之將廢也與?命也!”
陳普:“鳳麟自古待明時,磯蝨何堪論是非。可是首陽可埋骨,爭知人怨首陽希。”
[27]
李光地:“李元禮為司隸校尉,宦官之弟已避入柱中,便當住手,乘此以懾羣小足矣。何必破柱殺之,以致激變。”
[29]
蔡東藩:
- 惟李膺杜密範滂諸人,不知韜晦待時,徒以一朝之標榜,禍及身家,株連親友,是豈不可以已乎? [19]
李膺軼事典故
編輯李膺李膺門
李膺李郭同舟
郭泰在洛陽遊學,見到了時任河南尹的李膺,李膺對他大加讚賞,於二人於是結為好友,名震京師。後來他要回鄉,士大夫送他到河邊,有幾千輛馬車。但郭泰只與李膺同船過河,眾賓客望見他倆,好像神仙一般。
[21]
後以“李郭同舟”等比喻知己相處,不分貴賤,親密無間。
李膺嚴於攝下
人們一起談論陳蕃和李膺的成就和德行,卻決定不了誰先誰後。大儒蔡邕評論道:“陳仲舉敢於冒犯天子,李元禮嚴於整飭下屬。冒犯天子難,整飭下屬容易。”於是陳蕃的名次就排在三君之後,李膺排在八俊之前。
[22]
李膺人際關係
編輯李膺宗親
先祖:老子,春秋時期思想家。
[23]
父親:李益,官至趙國國相。
[1]
兒子:李瓚,官至東平國相。
[24]
孫子:李宣,後歸附曹操。
[1]
李膺姻親
李膺史料索引
編輯《後漢紀》及《東觀漢記·卷三》亦有記載。
- 參考資料
-
- 1. 《後漢書·卷六十七·黨錮列傳第五十七》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3-23]
- 2. 歷代名臣像 .國學圖庫[引用日期2014-01-15]
- 3. 李膺像取自明代王圻輯,萬曆刻《三才圖會》。
- 4. 《後漢書·卷六十七·黨錮列傳第五十七》:李膺字元禮,潁川襄城人也。祖父脩,安帝時為太尉。父益,趙國相。膺性簡亢,無所交接,唯以同郡荀淑、陳寔為師友。初舉孝廉,為司徒胡廣所闢,舉高第,再遷青州刺史。守令畏威明,多望風棄官。復徵,再遷漁陽太守。尋轉蜀郡太守,以母老乞不之官。轉護烏桓校尉。鮮卑數犯塞,膺常蒙矢石,每破走之,虜甚憚懾。以公事免官,還居綸氏,教授常千人。南陽樊陵求為門徒,膺謝不受。陵後以阿附宦官,致位太尉,為節志者所羞。荀爽嘗就謁膺,因為其御,既還,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其見慕如此。
- 5. 《後漢書·卷六十七·黨錮列傳第五十七》:永壽二年,鮮卑寇雲中,桓帝聞膺能,乃復徵為度遼將軍。先是,羌虜及疏勒、龜茲數出攻抄張掖、酒泉、雲中諸郡,百姓屢被其害。自膺到邊,皆望風懼服,先所掠男女,悉送還塞下。自是之後,聲振遠域。
- 6. 《後漢書·卷六十七·黨錮列傳第五十七》:延熹二年徵,再遷河南尹。時宛陵大姓羊元羣罷北海郡,臧罪狼籍,郡舍 溷軒有奇巧,乃載之以歸。膺表欲按其罪,元羣行賂宦豎,膺反坐輸作左校。初,膺與廷尉馮緄、大司農劉祐等共同心志,糾罰奸幸,緄、祐時亦得罪輸作。司隸校尉應奉上疏理膺等曰......書奏,乃悉免其刑。
- 7. 《後漢書·卷六十七·黨錮列傳第五十七》:再遷,復拜司隸校尉。時,張讓弟朔為野王令,貧殘無道,至乃殺孕婦,聞膺厲威嚴,懼罪逃還京師,因匿兄讓弟舍,藏於合柱中。膺知其狀,率將吏卒破柱取朔,付洛陽獄。受辭畢,即殺之。讓訴冤於帝,詔膺八殿,御親臨軒,詰以不先請便加誅闢之意。膺對曰:“昔晉文公執衞成公歸於京師,《春秋》是焉。《禮》雲公族有罪,雖曰宥之,有司執憲不從。昔仲尼為魯司寇,七日而誅少正卯。今臣到官已積一旬,私懼以稽留為愆,不意獲速疾之罪。誠自知釁責,死不旋踵,特乞留五日,克殄元惡,退就鼎鑊,始生之意也。“帝無復言,顧謂讓曰:”此汝弟之罪,司隸何愆?“乃遣出之。自此諸黃門常侍皆鞠躬屏氣,休沐不敢復出宮省。帝怪問其故,並叩頭泣曰:”畏李校尉。是時,朝廷日亂,綱紀穨阤,膺獨持風裁,以聲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為登龍門。
- 8. 《後漢書·卷六十七·黨錮列傳第五十七》:及遭黨事,當考實膺等。案經三府,太尉陳蕃卻之。曰:“今所考案,皆海內人譽,憂國忠公之臣。此等猶將十世宥也,豈有罪名不章而致收掠者乎?”不肯平署。帝愈怒,遂下膺等於黃門北寺獄。膺等頗引宦官子弟,宦官多懼,請帝以天時宜赦,於是大赦天下。膺免歸鄉里,居陽城山中,天下士大夫皆高尚其道,而污穢朝廷。及陳蕃免太尉,朝野屬意於膺,荀爽恐其名高致禍,欲令屈節以全亂世,為書貽曰:“久廢過庭,不聞善誘,陟岵瞻望,惟日為歲。知以直道不容於時,悦山樂水,家於陽城。道近路夷,當即聘問,天狀嬰疾,闕於所仰。頃聞上帝震怒,貶黜鼎臣,人鬼同謀,以為天子當貞觀二五,利見大人,不謂夷之初旦,明而未融,虹蜺揚輝,棄和取同。方今天地氣閉,大人休否,智者見險,投以遠害。雖匱人望,內合私願。想甚欣然,不為恨也。願怡神無事,偃息衡門,任其飛沈,與時抑揚。”
- 9. 《後漢書·卷六十七·黨錮列傳第五十七》:邪枉熾結,海內希風之流,遂共相標榜,指天下名士,為之稱號……李膺、荀翌、杜密、王暢、劉祐、魏朗、趙典、朱寓為“八俊”。
- 10. 《後漢書·卷六十七·黨錮列傳第五十七》:頃之,帝崩。陳蕃為太傅,與大將軍竇武共秉朝政,連謀誅諸宦官,故引用天下名士,乃以膺為長樂少府。及陳、竇之敗,膺等復廢。後張儉事起,收捕鈎黨,鄉人謂膺曰:“可去矣”。對曰:“事不辭難,罪不逃刑,臣之節也。吾年已六十,死生有命,去將安之?”乃詣詔獄。考死,妻子徙邊,門生、故吏及其父兄,並被禁錮。
- 11. 半身像取自清顧沅輯,道光十年刻本《古聖賢像傳略》。
- 12. 《後漢書·卷五十七·杜欒劉李劉謝列傳第四十七》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1-17]
- 13. 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卷五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1-17]
- 14. 《後漢書·卷六十六·陳王列傳第五十六》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1-15]
- 15. 《後漢書·卷六十五·皇甫張段列傳第五十五》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1-15]
- 16. 忤內侍朱穆遭囚 就外任陳龜拜表 .中華五千年[引用日期2014-01-16]
- 17. 導後進望重郭林宗 易中宮幽死鄧皇后 .中華五千年[引用日期2014-01-16]
- 18. 激軍心焚營施巧計 信讒構嚴詔捕名賢 .中華五千年[引用日期2014-01-16]
- 19. 段熲百戰平羌種 曹節一網殄名流 .中華五千年[引用日期2014-01-16]
- 20. 典故 登龍(李膺) .搜韻[引用日期2014-01-16]
- 21. 《後漢書·卷六十八·郭符許列傳第五十八》:乃遊於洛陽。始見河南尹李膺,膺大奇之,遂相友善,於是名震京師。後歸鄉里,衣冠諸儒送至河上,車數千兩。林宗唯與李膺同舟而濟,士賓望之,以為神仙焉。
- 22. 《世説新語·品藻》:汝南陳仲舉、潁川李元禮二人,共論其功德,不能定先後。蔡伯喈評之曰:“陳仲舉強於犯上,李元禮嚴於攝下。犯上難,攝下易。”仲舉遂在三君之下,元禮居八俊之上。
- 23. 《後漢書·卷七十·鄭孔荀列傳第六十》:年十歲,隨父詣京師。時,河南尹李膺以簡重自居,不妄接士賓客,敕外自非當世名人及與通家,皆不得白。融欲觀其人,故造膺門。語門者曰:“我是李君通家子弟。”門者言之。膺請融,問曰:“高明祖父嘗與僕有恩舊乎?”融曰:“然。先君孔子與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義,而相師友,則融與君累世通家。”眾坐莫不嘆息。太中大夫陳煒後至,坐中以告煒。煒曰:“夫人小而聰了,大未必奇。”融應聲曰:“觀君所言,將不早惠乎?”膺大笑曰:“高明必為偉器。”
- 24. 《後漢書·卷六十七·黨錮列傳第五十七》:膺子瓚,位至東平相。
- 25. 《後漢書·卷六十二·荀韓鍾陳列傳第五十二》:膺祖太尉脩,常言:“瑾似我家性,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復以膺妹妻之。
- 26. 《世説新語箋疏·品藻第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9-14]
- 27. 《全宋詩·卷三十》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09-14]
- 28. 《震川先生制科文》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09-14]
- 29. 《榕村語錄·卷二十二》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09-14]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