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融自少“美辭貌,有俊才”,早年隨儒士摯恂遊學,以數次拒絕朝廷辟命而名重關西。漢安帝時,馬融入仕大將軍鄧騭幕府,歷任校書郎、郡功曹、議郎、大將軍從事中郎及武都、南郡太守等職,後因得罪大將軍梁冀而被剃髮流放,途中自殺未遂,得以免罪召還。再任議郎,又在東觀校勘儒學典籍,後因病離職。漢桓帝延熹九年(166年),馬融去世,年八十八。唐代時配享孔子,宋代時被追封為扶風伯
[1]
。
- 本 名
- 馬融
- 別 名
- 馬南郡
- 字
- 季長
- 所處時代
- 東漢
- 民族族羣
- 漢族
- 出生日期
- 79年
- 逝世日期
- 166年
- 主要作品
- 《春秋三傳異同説》等
- 主要成就
- 遍注羣經,傳播儒術
- 籍 貫
- 扶風茂陵
- 官 職
- 南郡太守
- 追 封
- 扶風伯
- 弟 子
- 盧植、鄭玄等
馬融人物生平
編輯馬融博通經籍
馬融字季長,是將作大匠馬嚴的兒子,其從祖為東漢名將馬援,他的言語和姿態優美,有才華,善於言辭。之前,京兆人摯恂隱居南山,用儒術教授門徒,不應州郡徵聘,名聞關西地區。馬融跟從他遊學,博通經書。摯恂很欣賞馬融的才華,於是把女兒嫁給了他。
[4]
馬融初入仕途
永初二年(108年),大將軍鄧騭聽聞馬融的名聲,於是召他任舍人,但馬融並不喜歡此職,就沒有應命。客居在涼州的武都、漢陽二郡間。當時羌人突起,擾亂邊境。米價飛漲,自函谷關以西,路上餓死的人一個接一個。馬融也遭受飢困,就後悔了起來,對他的朋友説:“古人有言‘左手據天下之圖,右手割其喉,這種以名害生的事,愚夫也不幹。’這是為什麼呢?生是最可貴的。現在為了怕鄉曲之士恥笑,使無價的身體受到摧殘,這不符合老莊的道理。”於是應鄧騭的徵召出仕。
[5]
永初四年(110年),馬融被拜為校書郎,到東觀典校秘藏書籍。當時,鄧太后掌權,鄧騭兄弟輔政。一般淺見的儒生學士,都認為文德可興,武功宜廢,於是停止了練武的制度,不講戰陣之法。因此猾賊蜂起,乘國家無備。馬融對此大為不滿,認為文武之道,是聖賢所重視的,金、木、水、火、土,人們把它們並用,任何一個都不可廢,怎能不講武功?
[6]
馬融上疏遭錮
元初二年(115年,另有元初四年、元初五年等説
[35]
),馬融上《廣成頌》來諷諫朝廷。《廣成頌》送上後,得罪了當權的鄧氏。馬融只得呆在東觀,十年不得升遷。馬融後來因為侄子去世,於是請罪歸家。鄧太后聽説後大怒,認為馬融不遵從朝廷的命令,想在州郡做官,於是下令禁止馬融為官。
[7]
陽嘉二年(133年),朝廷下詔命羣臣推舉敦樸之人,城門校尉岑起舉薦馬融,馬融趕赴徵召,經考核出任議郎。又被大將軍梁商任命為自己的從事中郎,後升任武都太守。當時西羌反叛,徵西將軍馬賢與護羌校尉胡疇率軍征討,但卻拖延不進。馬融知道馬賢必敗,於是上疏請求允許自己率關東兵五千進攻,但朝廷沒有聽從。馬融又上疏認為羌人和北方少數民族,可能會來侵擾,應做好準備。不久,隴西郡的羌人造反,烏桓侵掠上郡,都如馬融所預料的。
[10]
馬融屈於權貴
馬融後經三次遷升,至漢桓帝在位時任南郡太守。之前,馬融因一些事得罪了大將軍梁冀,梁冀暗示有關部門誣告馬融在郡裏貪污,他於是被免職剃髮,流放至朔方郡。馬融自殺未遂,得以免罪召還。再任議郎,又在東觀校勘儒學典籍,並參與續寫《漢記》(史稱《東觀漢記》),後來因病離職。
[11]
當初,馬融被鄧氏懲辦,便不敢再觸犯權貴,後來又為梁冀起草陷害太尉李固的奏摺,被吳祐斥責説:“李公的罪,成於您的手下。李公如果遭到誅殺,您有什麼面目見天下人呢?”他又為梁冀作大將軍《西第頌》,因此頗為正直之士所不恥。
[12-13]
馬融高齡而終
馬融主要影響
編輯馬融經學
馬融長期在東觀校書著述,為他能綜合各家之學,遍注古文經典,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他善於吸取前人的學術研究成果,他曾經想註解《左氏春秋》,見了賈逵、鄭眾的註解,就説:“賈君精而不博,鄭君博而不精。有精有博,我沒有什麼説的了。”他綜合了賈、鄭二家的優點,撰成《春秋三傳異同説》,是《春秋》學集大成的一部專著。馬融還曾與北地太守劉環討論過《春秋》學的一些分歧問題。據考證,馬融注《易》源於《費氏易》,又雜採子夏之説以及孟氏、梁丘氏、京房氏諸家《易》學。注《尚書》,取鄭氏父子和賈逵之説。注《詩》,除《毛氏詩》外,兼採《韓詩》。此外,馬融還注《三禮》《孝經》《論語》《老子》《淮南子》《離騷》《列女傳》等。
[2]
馬融教學
馬融才高,學識淵博,是當世的通儒。他教授門徒,常有千人之多。涿郡人盧植、北海人鄭玄,都是他的學生。馬融性格放達任性,不為儒者的小節所拘。他的房屋器用衣物,都崇尚奢侈,常常坐高堂,掛紅紗帳,前面教授門徒,帳後設置女樂。他的弟子按順序傳授,很少有進入室內的。
[15]
馬融還擅長鼓琴,好吹笛,任性而為,“不拘儒者之節”。
馬融歷史評價
編輯華嶠:
昔劉向父子,世典史籍;馬融通博,三入東觀。
劉峻:馬融海內大儒,被服仁義。
[21]
劉勰:馬融鴻儒,思洽識高,吐納經範,華實相扶。
[22]
徐鈞:士迫飢寒已變初,權門寧免曳長裾。帳紗所學明何事,卻陷忠良草奏書。
[25]
陳元靚:季長慱洽,為世通儒。名立訓傳,善誘生徒。東觀文炳,南國化孚。躬圭之贈,明我弁符。
[1]
《日知錄集釋》:揚雄之事莽,戴聖之贓吏,馬融之附勢,王肅之畫篡逆策,吳澄之忘宋仕元,俱無容平反。
[26]
劉體信:班昭續成《漢書》,馬融在當時,亦博學者,請伏閣從班昭受句讀,其識見過後人遠矣偉矣。
[27]
《劍橋中國秦漢史》:我們可以看出一種開始脱離帝國太學的趨勢,這在後來出現於東漢的獨立的經學研究的私家學校中反映了出來,這些學校以馬融(79—166年)和鄭玄(127—200年)辦的最為著名。
[28]
馬融軼事典故
編輯據《世説新語》記載:鄭玄在馬融門下求學時,過了三年也沒見到馬融,只是由馬融的高才弟子為他講授罷了。馬融曾用渾天算法演算,結果不符,弟子們也沒有誰能解釋。有人説鄭玄能演算,馬融便叫他來,要他演算,鄭玄一算就解決了,大家都很驚奇佩服他。等到鄭玄學業完成,辭別回家,馬融隨即喟嘆禮和樂的中心都將要轉移到東方去了,擔心鄭玄會獨享盛名,心裏很忌恨他。鄭玄也猜測馬融會來追趕,便走到橋底下,在水裏墊着木板鞋坐着。馬融果然旋轉式盤占卜鄭玄蹤跡,然後告訴身邊的人説:“鄭玄在土下、水上,靠着木頭,這表明一定是死了。”便決定不去追趕。鄭玄終於因此得免一死。
[30]
馬融人際關係
編輯馬融叔祖
馬援,東漢開國功臣、名將,官至伏波將軍,封新息侯,死後追諡“忠成”。
[31]
祖父
馬餘,馬援的兄長。
馬融父親
馬融兄弟
- 兄長
- 弟弟
馬融配偶
摯氏,儒士摯恂之女。
[18]
馬融女兒
馬芝,馬倫之妹。
[32]
馬融侄婿
馬融族孫
馬融主要作品
編輯據《後漢書·馬融傳》載,他著有賦、頌、碑、誄、書、記、表、奏、七言、琴歌、對策、遺令,共二十一篇。
[16]
馬融的經學著作多已散佚。清人編的《玉函山房叢書》《漢學堂叢書》都有輯錄。另有賦頌等作品,有集已佚,明人輯有《馬季長集》。
[2]
馬融善鼓琴,好吹笛,據《昭明文選》載,他作有《長笛賦》。
馬融後世紀念
編輯- 後世追崇
- 馬援祠
馬援祠遺址建於清代,位於陝西咸陽市楊陵區五泉鎮畢公村。祠中有很多馬氏後裔緬懷先祖所立下的石碑,中國楊凌馬援故里海內外聯誼總會也設立在這裏。祠裏供奉着馬援、馬融、馬超三位著名歷史人物。在馬援祠內,立着一塊馬援故里碑,為康熙三十六年所立功德碑。碑高1.86米,碑首浮雕二龍戲珠圖案,碑額印刻篆書“皇清”二字,碑文記述了馬融、馬援、馬超的生平概況。
馬融史料索引
編輯《後漢書·卷六十上·馬融列傳第五十上》
[18]
《東觀漢記》
《資治通鑑》
- 參考資料
-
- 1. 《事林廣記後集》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8-12-25]
- 2. 儒家文獻資料彙編—馬融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2-24]
- 3. 馬融像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 4. 《後漢書·卷六十上·馬融列傳第五十上》:馬融字季長,扶風茂陵人也,將作大匠嚴之子。為人美辭貌,有俊才。初,京兆摯恂以儒術教授,隱於南山,不應徵聘,名重關西,融從其遊學,博通經籍。恂奇融才,以女妻之。
- 5. 《後漢書·卷六十上·馬融列傳第五十上》:永初二年,大將軍鄧騭聞融名,召為舍人,非其好也,遂不應命,客於涼州武都,漢陽界中。會羌虜飆起,邊方擾亂,米穀踴貴,自關以西,道殣相望。融既飢因,乃悔而嘆息,謂其友人曰:“古人有言:'左手據天下之圖,右手刎其喉,愚夫不為。'所以然者,生貴於天下也。今以曲俗咫尺之羞,滅無貲之軀,殆非老、莊所謂也。”故往應騭召。
- 6. 《後漢書·卷六十上·馬融列傳第五十上》:四年,拜為校書郎中,詣東觀典校秘書。是時鄧太后監朝,騭兄弟輔政。而俗儒世士,以為文德可興,武功宜廢,遂寢蒐狩之禮,息戰陳之法,故猾賊從橫,乘此無備。融乃感激,以為文武之道,聖賢不墜,五才之用,無或可廢。
- 7. 《後漢書·卷六十上·馬融列傳第五十上》:元初二年,上《廣成頌》以諷諫。其辭曰:......頌奏,忤鄧氏,滯於東觀,十年不得調。因兄子喪自劾歸。太后聞之怒,謂融羞薄詔除,欲仕州郡,遂令禁錮之。
- 8. 《後漢書·卷六十上·馬融列傳第五十上》:太后崩,安帝親政,召還郎署,覆在講部。出為河間王廄長史。時車駕東巡岱宗,融上《東巡頌》帝奇其文,召拜郎中。
- 9. 《後漢書·卷六十上·馬融列傳第五十上》:及北鄉侯即位,融移病去,為郡功曹。
- 10. 《後漢書·卷六十上·馬融列傳第五十上》:陽嘉二年,詔舉敦樸,城門校尉岑起舉融,徵詣公車,對策,拜議郎。大將軍梁商表為從事中郎,轉武都太守。時西羌反叛,徵西將軍馬賢與護羌校尉胡疇徵之,而稽久不進。融知其將敗,上疏乞自效,曰:今雜種諸羌轉相抄盜,宜及其未並,亟遣深入,破其支黨,而馬賢等處處留滯。羌胡百里望塵,千里聽聲,今逃匿避回,漏出其後,則必侵寇三輔,為民大害。臣願請賢所不可用關東兵五千,裁假部隊之號,盡力率厲,埋根行首,以先吏士,三旬之中,必克破之。臣少習學藝,不更武職,猥陳此言,必受誣罔之辜。昔毛遂廝養,為眾所蚩,終以一言,克定從要。臣懼賢等專守一城,言攻於西而羌出於東,且其將士必有高克潰叛之變。朝廷不能用。又陳:“星孛參、畢,參西方之宿,畢為邊兵,至於分野,幷州是也。西戎北狄,殆將起乎!宜備二方。”尋而隴西羌反,烏桓寇上郡,皆卒如融言。
- 11. 《後漢書·卷六十上·馬融列傳第五十上》:三遷,桓帝時為南郡太守。先是融有事忤大將軍梁冀旨,冀諷有司奏融在郡貪濁,免官,髡徙朔方。自刺不殊,得赦還,復拜議郎,重在東觀著述,以病去官。
- 12. 《後漢書·卷六十上·馬融列傳第五十上》:初,融懲於鄧氏,不敢復違忤勢家,遂為梁冀草奏李固,又作大將軍《西第頌》,以此頗為正直所羞。
- 13. 《後漢書·卷六十四·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及冀誣奏太尉李固,祐聞而請見,與冀爭之,不聽。時扶風馬融在坐,為冀章草,祐因謂融曰:“李公之罪,成於卿手。李公即誅,卿何面目見天下之人乎?”
- 14. 《後漢書·卷六十上·馬融列傳第五十上》:年八十八,延熹九年卒於家。遺令薄葬。
- 15. 《後漢書·卷六十上·馬融列傳第五十上》:融才高博洽,為世通儒,教養諸生,常有千數。涿郡盧植,北海鄭玄,皆其徒也。善鼓琴,好吹笛,達生任性,不拘儒者之節。居字器服,多存侈飾。嘗坐高堂,施絳紗帳,前授生徒,後列女樂,弟子以次相傳,鮮有入其室者。
- 16. 《後漢書·卷六十上·馬融列傳第五十上》:嘗欲訓《左氏春秋》,及見賈逵、鄭眾注,乃曰:“賈君精而不博,鄭君博而不精。既精既博,吾何加焉!”但著《三傳異同説》。注《孝經》、《論語》、《詩》、《易》、《三禮》、《尚書》、《列女傳》、《老子》、《淮南子》、《離騷》,所著賦、頌、碑、誄、書、記、表、奏、七言、琴歌、對策、遺令,凡二十一篇。
- 17. 《全晉文·卷六十六》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4-06-20]
- 18. 《後漢書·卷六十上·馬融列傳第五十上》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2-24]
- 19. 《後漢書·卷六十下·蔡邕列傳第五十下》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2-24]
- 20. 《後漢書·卷六十一·左周黃列傳第五十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2-13]
- 21. 《世説新語箋疏·文學第四》 .世説新語精讀[引用日期2014-05-05]
- 22. 《文心雕龍·才略第四十七》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8-30]
- 23. 《全唐文·卷八百八十五》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6-04-27]
- 24. 《容齋隨筆·卷四》
- 25. 詩·徐鈞詩選 .文獻網[引用日期2014-05-05]
- 26. 《日知錄集釋》 .是何年[引用日期2014-11-14]
- 27. 《萇楚齋續筆·卷十》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6-04-30]
- 28. 學派的發展和官學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1-22]
- 29. 《新唐書·卷十五·志第五·禮樂五·吉禮五》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11-23]
- 30. 《世説新語·文學第四》:鄭玄在馬融門下,三年不得相見,高足弟子傳授而已。嘗算渾天不合,諸弟子莫能解。或言玄能者,融召令算,一轉便決,眾鹹駭服。及玄業成辭歸,既而融有禮樂皆東之嘆,恐玄擅名而心忌焉。玄亦疑有追,乃坐橋下,在水上據展。融果轉式逐之,告左右曰:“玄在土下水上而據木,此必死矣。”遂罷追。玄竟以得免。
- 31. 《後漢書·卷二十四·馬援列傳第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5-05]
- 32. 《後漢書·卷八十四·列女傳第七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7-31]
- 33. 《後漢書·卷六十四·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岐少明經,有才藝,娶扶風馬融兄女。
- 34. 《後漢書·卷六十四·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族孫日磾,獻帝時位至太傅。
- 35. [1]楊鑑生.馬融《廣成頌》作年考[J].商丘師範學院學報,2022,38(07):65-67. .中國知網[引用日期2022-09-23]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