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守仁

(明代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教育家,心學集大成者)

鎖定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雲,字伯安,號陽明,又號樂山居士 [30] 浙江餘姚人,出生於餘姚北城(今浙江省寧波市餘姚市陽明街道) [2]  [53]  。明代傑出的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教育家。南京吏部尚書王華之子。 [52] 
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仕於孝宗、武宗、世宗三朝,自刑部主事歷任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接連平定南贛、兩廣盜亂及宸濠之亂,因功獲封“新建伯”,成為明代因軍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另外兩位為靖遠伯王驥和威寧伯王越)。晚年官拜南京兵部尚書左都御史嘉靖七年十一月(1529年1月)逝世,享年五十七歲。明穆宗時追贈新建侯爵,諡號“文成”。萬曆十二年(1584年)從祀於孔廟。 [28] 
王守仁是“心學”的集大成者。其學以“心”為宗,他以“心”為宇宙本體,提出“心即理”的命題,斷言“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倡言“知行合一”説,後專主“致良知”説,認為“良知”即“天理”,強調從內心去體察天理。 [33] 陽明心學”後傳入日本、朝鮮等國。其弟子極眾,世稱“姚江學派”。清代學者王士禎稱讚其“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絕頂,為明(朝)第一流人物”。 [51]  文章博大昌達,行墨間有俊爽之氣。有《王文成公全書》傳世。 [52] 
全    名
王守仁 [39] 
別    名
王雲
王陽明
伯安
陽明
所處時代
明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浙江餘姚北城(今浙江省寧波市餘姚市陽明街道)
出生日期
1472年10月31日
逝世日期
1529年1月9日
主要成就
創立“陽明心學
平定“寧王之亂
平定思田、諸瑤叛亂;剿滅南贛盜賊
主要作品
《王陽明全集》
《傳習錄》
《王文成公全書》
信    仰
心學
爵    位
新建伯→新建侯(贈)
諡    號
文成
稱    號
陽明先生、王文成公、樂山居士

王守仁人物生平

王守仁生而不凡

幼年的王守仁有着良好的家世和優越的學習環境。王守仁之父王華是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狀元,官至南京吏部尚書。在王守仁誕生之前,他的祖母夢見天神衣緋玉,雲中鼓吹,抱一赤子,從天而降。祖父遂為他取名為“雲”,並給他居住的地方起名為“瑞雲樓”。
明憲宗成化八年(1472年),王守仁出生,他的母親懷孕十四個月才分娩。王守仁5歲仍不會説話,但已默記祖父所讀過的書。有一高僧過其家,摸着他的頭説“好個孩兒,可惜道破。”祖父根據《論語·衞靈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為他改名為“守仁”,隨後他就開口説話了。 [1-2] 

王守仁年少有為

清代焦秉貞繪《王陽明像》 清代焦秉貞繪《王陽明像》
十二歲,王守仁就讀書塾。十三歲,母親鄭氏去世。幼年失恃,對他來説是一個很大的挫折,但他志存高遠,心思不同常人。一次與書塾先生討論何為天下最要緊之事,他就不同凡俗,認為“科舉並非第一等要緊事”,天下最要緊的是讀書做一個聖賢之人。
十五歲時,他聽説石英、王勇、石龍(石和尚)、劉通等起義,就屢次試圖上書皇帝,獻策平定農民起義,被父親斥為狂妄。同年,他出遊居庸關山海關一月之久,縱觀塞外,那時已經有經略四方之志。 [2]  [32] 
弘治元年(1488年),王守仁十七歲時,他到南昌與諸養和之女諸氏成婚,可在結婚的當天,大家都找不到他。原來這天他閒逛中遇見一道士在那裏打坐,他就向道士請教,道士給他講了一回養生術,他便與道士相對靜坐忘歸,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把他找回去 [3] 
弘治二年(1489年),王守仁十八歲時,與夫人諸氏返回餘姚,船過廣信,王守仁拜謁婁諒。婁諒向他講授“格物致知”之學,王守仁甚喜。之後他遍讀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謂“物有表裏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學説。為了實踐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決心窮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麼都沒有發現,人卻因此病倒。從此,王守仁對“格物”學説產生了極大的懷疑,這就是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2] 

王守仁步入仕途

弘治五年(1492年),王守仁第一次參加浙江鄉試,與胡世寧孫燧同榜中舉,其後,學業大有長進。但他越來越喜歡談論軍事,並且很會射箭。然而,二十二歲時考進士不中,內閣首輔李東陽對他笑道:“你這次雖然不中狀元,下一次科舉必定會中狀元,試一試為下一次科舉作個狀元賦。”王守仁拿起筆就完成了,朝堂上的元老們都很驚奇他的天賦才能。嫉妒他的人就開始議論説,這個年輕人如狀元及第,必然是目中無人。王守仁二十五歲再次參考科舉,再次落第。他的狀元父親開導他説,此次不中,下次努力就能中了,但他笑道:“你們以不登第為恥,我以不登第卻為之懊惱為恥”。 [2]  [4] 

王守仁被貶悟道

主詞條:龍場悟道
弘治十二年(1499年),二十八歲的他參加禮部會試,因考試出色,舉南宮第二人,賜二甲進士第七人,觀政工部。出治葬前威寧伯王越,回朝上疏論西北邊疆防備等八事,隨後授刑部主事,在江北等地決斷囚獄,隨後因病請求歸鄉。弘治十七年(1504年),起用授兵部武選司主事。
貴陽修文陽明洞 貴陽修文陽明洞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宦官劉瑾擅政,並逮捕南京給事中御史戴銑等二十餘人。王守仁上疏論救,而觸怒劉瑾,被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貴陽西北七十里,修文縣治)當龍場驛棧驛丞。同時,他的父親王華也被趕出北京,調任南京吏部尚書
路途中,王守仁被劉瑾派人追殺,偽造跳水自盡躲過一劫。逃過追殺的王守仁暗中到南京面見父親王華,王華對他説:“既然朝廷委命於你,就有責任在身,你還是上任去吧。”隨後他踏上路途,來到貴州龍場,“萬山叢薄,苗、僚雜居”,龍場在當時還是未開化的地區。王守仁沒有氣餒,根據風俗開化教導當地人,受到民眾愛戴。在這個時期,他對《大學》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領悟。王守仁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他在這段時期寫了“教條示龍場諸生”,史稱“龍場悟道”。
正德四年(1509年)閏九月,王守仁謫戍期滿,復官廬陵縣(今江西吉安)知縣。次年八月,劉瑾楊一清聯合宦官張永設計除去,十二月升任南京刑部主事。正德六年(1511年)王守仁隨即被召入京,歷任吏部驗封司主事、署員外郎、吏部文選司主事。正德七年(1512年),歷任吏部考功司郎中、南京太僕寺少卿。 [29]  正德九年(1514年),升任南京鴻臚卿。

王守仁南贛定亂

浚縣大伾山王陽明詩碑 浚縣大伾山王陽明詩碑
正德十一年(1516年)八月,兵部尚書王瓊對王守仁的才能十分賞識,在王瓊的推薦下,王守仁被擢為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巡撫南(安)、贛(州)、汀(州)、漳(州)等地。
當時,江西中南部盜賊蜂擁四起。謝志山佔領橫水、左溪、桶岡,池仲容佔領浰頭,各自稱王,與大庾的陳曰能、樂昌的高快馬、郴州的龔福全等遙相呼應,攻佔、剽掠各處府縣。而福建大帽山的盜賊詹師富等又起兵。前任巡撫文森託病去職。謝志山聯合樂昌的盜賊奪取大庾,進攻南康、贛州,贛縣主簿戰死。守仁到任後,知道官府中有不少人是盜賊的耳目,於是責問年老而狡黠的僕役,僕役渾身哆嗦不敢隱瞞,如實坦白。守仁赦免了他們的罪過,讓他們偵探叛軍的情報,守仁因此掌握了盜賊的動靜。隨後他傳檄福建、廣東會兵一處,首先討伐大帽山的盜賊。王守仁用兵“詭異”、獨斷,素有“狡詐專兵”之名。
正德十二年(1517年)正月,王守仁親自率領精鋭在上杭屯兵,假裝撤退,出敵不意進攻,連破四十餘寨,斬殺、俘獲七千多人。他向朝廷上疏稱,權力太小,無法命令將士。王瓊上奏,給了王守仁旗牌,可以便宜從事。七月,進兵大庾。十月,克左溪、橫水,破巢八十四,斬殺、俘獲六千多人。戰畢,在橫水設置崇義縣。隨後師還贛州,討伐利頭的盜賊,斬殺兩千多人。王守仁率領書生和偏裨,蕩平為患數十年的盜賊,附近的人都驚呼守仁是神。 [2] 
王陽明的一個重要貢獻是在江西的客家人中,恢復了秦漢唐的保伍制度,並立足於漢唐的“父老——子弟兵”制度,建立了一支民兵武裝,重建中國基層的武士制度。 [35]  山賊平定後,王陽明凱旋迴到贛州,頒佈文告,興辦學校,推行《十家牌法》和《南贛鄉約 [47]  ,刻印儒學經典,提高教師待遇,還整修了城內的濂溪書院(這所書院在清末更名為陽明書院)。一時間,南贛地區,書院林立,好鬥逞兇的民風民俗得到改變,南贛風氣為之一新。 [31] 
特別是王陽明對畲族的教化,當時與官府對抗的多為畲民。王陽明通過教化畲民,有效地緩解了社會矛盾。經過王陽明軍事剿撫、保甲監督和鄉約教化的綜合作用,閩粵贛交界處的畲民由此“去蠻化”,“梗化”“頑民”開始“新民向化” [31]  ,大量畲民迅速漢化,融入轉化為福佬人或客家人中。一些不願漢化的畲民,要麼退入更深險的山區,要麼輾轉遷徙至閩東、浙南等地,閩粵贛邊的族羣格局因而發生巨大變化,畲民成為當地的少數族羣。 [36] 
王陽明在閩西贛南粵東平亂之後,各留下一個新縣——平和縣崇義縣和平縣——善後。事實證明,設縣之後,人民安居樂業,平和縣的社會經濟得到很大的發展。人們尊稱王陽明為“縣父”。 [40] 

王守仁寧王之亂

主詞條:寧王之亂
問津書院名宦祠王陽明供像 問津書院名宦祠王陽明供像
正德十四年(1519年),寧王朱宸濠發動叛亂。據説,消息傳到北京後,朝中大臣震驚不已,只有王瓊卻十分自信地説:“王伯安在江西,肯定會擒獲叛賊。”
當時,王守仁正準備前往福建平定那裏的叛亂。行至江西吉安與南昌之間的豐城,王守仁得到朱宸濠叛亂的消息,立即趕往吉安,募集義兵,發出檄文,出兵征討。一開始,王守仁來了個疑兵之計。他深知如果寧王順長江東下,那麼南京肯定保不住。作為留都的南京丟了,叛軍在政治上就會佔有一定的主動,平叛就會有困難。
王守仁平定盜賊後兵符已上交兵部,手中無兵。在江西境內的朝廷官吏都來幫助守仁,又在袁州(今江西宜春)聚集各府縣士兵,徵調軍糧、製造兵械船隻。
王守仁假裝傳檄各地至江西勤王,在南昌到處張貼假檄迷惑宸濠,聲稱朝廷派了邊兵和京兵共八萬人,會同自己在南贛的部隊以及湖廣、兩廣的部隊,號稱十六萬,準備進攻寧王的老巢南昌。為爭取時間集結軍隊,又寫蠟書讓朱宸濠的偽相李士實、劉養正勸宸濠發兵攻打南京,又故意泄露給宸濠。此時,李、劉二人果然勸宸濠進兵南京,宸濠大疑,按兵不動。
寧王猶疑不定,等了十多天,探知朝廷根本沒有派那麼多的兵來,才沿江東下,攻下九江、南康(今江西星子)兩城,逼近安慶。而在朱宸濠率兵六萬自九江沿江而下、窺伺南京的時候,王守仁已經率領倉促組建的八萬平叛軍,直搗寧王的老巢——南昌,迫使朱宸濠回援。當時有人建議王守仁往救安慶,他不肯,分析説:如果救安慶,與寧王主力相持江上,而南康和九江的敵人就會乘虛攻我後背,我們腹背受敵;而我們直搗南昌,南昌守備空虛,我們的軍隊鋭氣正足,必可一舉而下;寧王必定回救,到時我們迎頭痛擊,肯定會取勝。後來的事實果如王守仁所料。
此時守仁大軍已集結完畢。宸濠精鋭都前往安慶,留守南昌的兵力空虛,守仁率兵攻打南昌,宸濠回兵救南昌。最終雙方在鄱陽湖決戰,經過三天的激戰,寧王戰敗被俘,寧王叛亂歷時35天后宣告結束。 [2] 
然而,平叛大功卻沒有得到武宗的認同。武宗身邊的佞幸之臣,平時與寧王交往密切,心態極端複雜。一些佞幸之臣希望王守仁將朱宸濠釋放,然後再讓已經南巡的武宗親自“擒獲”朱宸濠,以滿足武宗的虛榮心。面對這樣複雜的情勢,王守仁急流勇退。他將朱宸濠交付當時尚屬正直的太監張永,然後稱病,以避免捲入更多的政治事端中。所以,終武宗一朝,王守仁平叛之功沒有得到朝廷的封賞。直到世宗即位以後,王守仁才加官晉爵。

王守仁守制講學

清·沈俊繪《新建伯贈侯王文成公像》 清·沈俊繪《新建伯贈侯王文成公像》 [5]
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世宗即位,由藩王入繼大統的世宗,在對王守仁有過短暫的賞識之後,便對這位非常能幹的臣子採取了冷漠的態度。在世宗即位之際,王守仁因父老請歸,世宗説王守仁有擒賊平亂之大功,正要論功行賞,不許他辭官。同年七、八月,先升其為南京兵部尚書,不許他推辭,稍後又准許他順路回去探視父親。不久,加封王守仁為新建伯,世襲。
嘉靖元年(1522年),父親王華去世,王守仁回鄉守制。
嘉靖三年(1524年),他受邀在稽山書院講學;嘉靖四年(1525年),又在紹興創建陽明書院,其弟子亦開始講學,傳播“王學”。同年,原配夫人諸氏去世,王守仁續娶張氏,並於次年喜得一子。 [4] 
錢德洪等人編的《王陽明年譜》記載:“龍山公(王華)常思山陰山水佳麗,復自姚徙越城之光相坊居之。”
關於王陽明一家遷居紹興的時間,學術界眾説紛紜,有“王華考中狀元徙居説”、“正德五年徙居説”、“伯府第建成徙居説”等,王華、王陽明後世家事及分徙情況亦是説法眾多。
紹興光相橋王氏族人王謀文於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編有《姚江王氏宗譜》,現存殘譜三冊。
譜中《重修王氏家廟碑記》記載:“質庵公自達溪遷餘姚之秘圖山,八傳至海日公冢宰致仕,愛會稽山水卜築山陰,迨文成公用平濠功爵錫躬圭,建裏第於朝京坊,遂立家廟於其東。”
《贈吏部尚書龍山先生傳》記載:“逆瑾竊柄,士大夫爭奔走其門,先生獨不往,瑾銜之,出為南京吏部尚書,推尋禮部舊事,勒令致仕,即歸,卜居山陰光相橋。”
根據此譜記載,王華遷往紹興及王陽明建伯府的時間明朗,王華遷居紹興為明正德二年(1507)九月致仕歸裏之後,即王陽明36歲之後。而王陽明建伯府則在平定寧王、封新建伯之後。 [37] 
嘉靖六年(1527年)九月,在赴廣西平叛前夜,他在天泉橋留心學四句教法: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王守仁總督兩廣

王守仁立像 王守仁立像 [6]
嘉靖六年(1527年),思恩、田州的民族首領盧蘇、王受造反。總督姚鏌不能平定,於是下詔讓守仁以原先的官職兼左都御史,總督兩廣兼巡撫。黃綰藉此機會上書爭辯守仁的功績,請賜給他鐵券和歲祿,並敍錄平定寧王叛亂功臣,世宗都答應。十二月,守仁軍至思恩,盧蘇、王受早就聽聞了守仁平定盜賊和叛亂,十分害怕,投降了王守仁。
嘉靖七年(1528年)二月,王守仁率湖廣兵抵達南寧,而盧蘇、王受剛歸降,願意立功自贖。王守仁於是派遣大臣商議,並命湖廣僉事汪溱、廣西副使翁素、僉事吳天挺及參將張經、都指揮謝佩監湖廣土兵,襲剿斷藤峽叛軍。此後仍然總督分永順兵進剿牛腸等寨,保靖兵進剿六寺等寨,約好以四月初二各至抵達地點。
當時,叛軍聽聞明軍檄湖廣土兵抵達,均逃匿深險之中;又聽聞盧蘇、王受歸降,王守仁進駐南寧,故以為王守仁以散遣諸兵佈陣,於是防備弛緩。至此,湖廣兵皆偃旗卧鼓馳馬抵達,與明軍一同突進,四面夾擊。叛軍大敗,於是退守保仙女大山,據險結寨。官軍攀木緣崖仰攻,並隨後連連攻破油榨、石壁、大陂等地,直擊斷藤峽。隨後王守仁密檄諸將移兵剿仙台等賊,分永順兵、保靖兵各自進剿,約定在五月十三日抵達巢穴。叛軍退守永安力山,仍然被王守仁圍困的大軍打敗,潰軍為副將沈希儀斬殺。至此,斷藤峽叛軍幾乎全盡。 [2] 

王守仁病逝歸途

平亂後,王守仁因肺病加重,向朝廷上疏乞求告老還鄉,推薦勳陽巡撫林富代替自己,不等朝廷的批覆就回去了。 [2] 
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卯時(1529年1月9日8時)病逝於江西南安府大庾縣青龍港 [38]  (今江西省大餘縣境內)舟中。 [28]  臨終之際,弟子問他有何遺言,他説:“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喪過江西境內,軍民都穿着麻衣哭送守仁。先前因平定寧王叛亂封特進光祿大夫、柱國、新建伯。隆慶時追贈新建侯,諡文成。萬曆十二年從祀於孔廟。 [2-3] 

王守仁主要影響

王守仁軍政

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守仁恩威並施,平定為患江西數十年的民變禍亂。
正德十四年(1519年),王守仁在鄱陽湖中仿效赤壁之戰,平定洪都的寧王朱宸濠之亂。
嘉靖七年(1528年),平定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瑤叛亂和斷藤峽盜賊。

王守仁思想

陽明先生 陽明先生
王守仁的哲學思想,是與朱熹的著作尤其是其《大學章句》的對話過程之中形成的。“龍場悟道”事件讓他確信,“道”乃人人自足之物,故格物工夫只須扣緊在自家身心上進行。“格”,正也,正其不正以歸於正,格物即是格“心之物”。“物”在王守仁那裏是“行為物”,不出乎吾人對待自我、他人與天地萬物等種種行為,而這些行為乃由“心”所發的“意”所造就(“意之所在便是物”),故格物的關鍵在於“誠意”。“誠意”是“聖門教人用功第一義”,聖門工夫就是“立誠”工夫:“意”用於事親,即“事親”便是一物,而事親之“意”純乎天理而無人偽之雜,即是“至善”,可以説,“格物”只是“誠意”或“立誠”的實現途徑,這是王守仁自滁陽至南贛期間的基本思想。在心上做格物工夫,此亦可説格物即是“格心”,其理論前提自是“心即理”以及相關的“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心外無義”“心外無善”一系列命題。在王守仁看來,能“誠意”,則吾人本具的好善惡惡的道德意志如如而在,知善則必為,知惡則必去,“知行本體”原為一體,知而不行,只是此本體被遮蔽,去此遮蔽即可“知行合一”。 [54] 
正德十五年(1520年)前後,王守仁正式揭櫫“致良知”宗旨,其工夫之重點由“誠意”轉向“致知”:“不務於誠意,而徒以格物者,謂之支;不事于格物而徒以誠意者,謂之虛;不本於致知而徒以格物誠意者,謂之妄。”工夫如不落實於“誠意”上,“格物”便於身心脱落,故為支離,在陽明看來,朱子學即有此弊;不就“格物”去“誠意”,“誠意”失卻“事上磨鍊”一環,故為“蹈虛”,在陽明看來,佛、道二教即有此弊;離開“致知”這一根本,何為善、何為惡,又如何為善去惡,皆無從確定,“格物誠意”難免流於“妄”。“良知”作為心之本體,既是能愛能敬、知孝知悌的道德稟賦,同時又是知是知非的道德判斷原則(“天則”“天理”“是非之心”),故心之發(“意念”)有善有不善,而良知無有不自知者:如發於能敬能愛、知孝知悌之稟賦,則知其為善而將之“充拓得盡”“擴充到底”“至其極”;如發於私慾,則知其為惡而將之徹底遏制,此即“致良知”的工夫。“致良知”在根本上即是“依着”(“循着”)“良知”知善知惡、好善惡惡之指向而行動、實踐,此又體現了“知行合一”之精神。於是在朱子那裏尊德性道問學、致知與誠意、存養與省察、約禮與博文、惟一與惟精等“兩輪一體”的工夫統攝為無先後、無內外、一元的致良知工夫。 [54] 
此外,王守仁反對把孔、孟的儒家思想看成是一成不變的戒律,反對盲目地服從封建的倫理道德,而強調個人的能動性,他提出的“致良知”的哲學命題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論,具有要求衝破封建思想禁錮、呼籲思想和個性解放的意義。王陽明廣收門徒,宣傳他的思想主張,史稱“陽明學派”(又稱“姚江學派”)。他的著作有《王文成公全書》三十八卷行世,被學術界評價為“中國封建中世紀社會後期出現的、最早的啓蒙哲學”。 [7] 
陽明學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學説之一,後傳於日本,對日本及東亞都有較大影響。陽明心學是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學説之一。陽明心學不是唯心之學,也不僅僅是心理之學,而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既強調道法自然,又主張天人合一,更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等一系列哲學思想之集大成,通過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核心概念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統一、主體與客體的統一和內聖與外王的統一。站在今天新的歷史方位上,傳承發揚陽明心學,有着重大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9] 

王守仁人物評價

王守仁像 王守仁像
朱載坖:兩肩正氣,一代偉人,具撥亂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賞,朕甚憫焉!因念勳賢,重申盟誓。
徐渭:王羲之“以書掩其人”,王守仁則“以人掩其書” 。
朱彝尊:詩筆清婉,書法尤通神,足為臨池之模範。
王世貞:①伯安之為詩,少年有意求工,而為才所使,不能深造而衷於法;晚年盡舉而歸之道,而尚為少年意象所牽,率不能深融而出於自然。其自負若兩得。 [10]  ②文章之最達者,則無過宋文憲濂、楊文貞士奇、李文正東陽、王文成守仁。 [11]  ③理學之逃,陽明造基。 [11]  ④王伯安如食哀家梨,吻咽快爽不可言;又如飛瀑布巖,一瀉千尺,無淵渟沉冥之致。 [11] 
李贄:陽明先生在江西與孫、許同時,則為江西三忠臣。先生又與胡端敏、孫忠烈同舉鄉薦,曾聞夜半時有巨人文場東西立,大言曰:“三人好作事!”已忽不見,則在浙江又為三大人矣。且夫古之立大功者亦誠多有,但未有旬日之間不待請兵請糧而即擒反者,此唯先生能之。然古今亦未有失一朝廷即時有一朝廷,若不見有朝廷為胡虜所留者。舉朝晏然,三邊晏然,大同城不得入,居庸城不得入,即至通州城下亦如無有,此則於少保之勳千載所不可誣也。若英宗北狩,楊善徒手片言單詞,歡喜也先,遂令也先即時遣人隨善護送上皇來歸。以餘觀之,古唯廝養卒,今僅有楊善耳。籲!以善視養卒,則養卒又不足言矣。此皆今古大功,未易指屈,則先生與於與楊又為千古三大功臣焉者也。嗚呼!天生先生豈易也耶!在江西為三大忠,在浙江為三大人,在今古為三大功,而況理學又足繼孔聖之統者哉? [12] 
張岱:陽明先生創良知之説,為暗室一炬。
沈德符:惟王文成以理學建安壤,遂開國封,固書生之希固書生之希構矣...乃知王文成真天植異稟,其用兵幾同韓、白(韓信、白起),而見羅亦以良知餘唾,妄希茅土,且兼十哲三良而有之,亦不知量矣。 [13] 
黃宗羲:王陽明可謂‘震霆啓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來,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
黃景昉:王新建(守仁)能用度外人,收羅甚富,如致仕縣丞、捕盜老人、報效生員、儒士、義官、義民、殺手、打手等,皆在籠絡奔走中,即土目亦為心死。大都眼高襟豁,從學問澄徹來。
《陽明先生遺像冊》-王陽明畫像 《陽明先生遺像冊》-王陽明畫像 [14]
魏禧:陽明先生以道德之事功,為三百年一人。
王士禎:王文成公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絕頂。
紀昀:守仁勳業氣節,卓然見諸施行,而為文博大昌達,詩亦秀逸有致,不獨事功可稱,其文章自足傳世也。
張廷玉:①陽明之學既出,天下宗朱(熹)者,無復幾人矣。 [15]  ②王守仁始以直節著。比任疆事,提弱卒,從諸書生掃積年逋寇,平定孽籓。終明之世,文臣用兵制勝,未有如守仁者也。當危疑之際,神明愈定,智慮無遺,雖由天資高,其亦有得於中者歟。矜其創穫,標異儒先,卒為學者譏。 [2] 
曾國藩: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 [4] 
鄧之成:陽明以事功顯,故其學最為紮實有用。
嚴復:①夫陽明之學,主致良知。而以知行合一、必有事焉,為其功夫之節目。②獨陽明之學,簡徑捷易,高明往往喜之。
梁啓超:①他在近代學術界中,極具偉大,軍事上、政治上,多有很大的勳業。②陽明是一位豪傑之士,他的學術像打藥針一般令人興奮,所以能做五百年道學結束,吐很大光芒。
章太炎:①文成以內過非人所證,故付之於良知,以發於事業者或為時位阻,故言‘行之明覺精察處即知,知之真切篤實處即行’,於是有知行合一之説。②文成之術,非貴其能從政也,貴乎敢直其身,敢行其意也。
孫中山:日本的舊文明皆由中國傳入,五十年前維新諸豪傑,沉醉於中國哲學大家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説。
蔡元培:明之中葉王陽明出,中興陸學,而思想界之氣象又一新焉。
三島毅:憶昔陽明講學堂,震天動地活機藏。龍崗山上一輪月,仰見良知千古光。
東鄉平八郎:一生低首拜陽明。 [3] 
高瀨武次郎:我邦陽明學之特色,在其有活動的事業家,乃至維新諸豪傑震天動地之偉業,殆無一不由於王學所賜予。
岡田武彥:修文的龍場是王陽明大徹大悟,並形成思想體系的聖地…陽明學最有東方文化的特點,它簡易樸實,不僅便於學習掌握,而且易於實踐執行。在人類這個大家庭裏,不分種族,不分老幼,都能理解和實踐陽明的良知之學。
胡哲敷:五百年來,能把學問在事業上表現出來的,只有兩人:一為明朝的王守仁,一則清朝的曾國藩。 [16] 
郭沫若:王陽明對於教育方面也有他獨到的主張,而他的主張與近代進步的教育學説每多一致。他在中國的思想史乃至日本的思想史上曾經發生過很大的影響。 [17] 
錢穆:①陽明思想的價值在於他以一種全新的方式解決了宋儒留下的‘萬物一體’和‘變化氣質’的問題…良知既是人心又是天理,能把心與物、知與行統一起來,泯合朱子偏於外、陸子偏於內的片面性,解決宋儒遺留下來的問題。②陽明以不世出之天姿,演暢此愚夫愚婦與知與能的真理,其自身之道德、功業、文章均已冠絕當代,卓立千古,而所至又汲汲以聚徒講學為性命,若飢渴之不能一刻耐,故其學風淹被之廣,漸漬之深,在宋明學者中,乃莫與倫比。
張岱年:陽明宣揚‘知行合一’,強調躬行實踐的重要,更提出“致良知”學説,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提倡獨立思考具有深刻的意義。
王守仁題跋像 王守仁題跋像 [18]
杜維明:①王陽明繼承和發揚光大了中國儒學特有的人文精神。他提出‘仁者要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就是要創造人與自然的和諧;他提出‘知行合一’,就是要創造人與社會的和諧;他提出致良知,就是要創造人與自身的和諧。②近五百年來,儒家的源頭活水,就在王陽明。 [4] 
餘秋雨:中國歷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兩方面都臻於極致的卻廖若晨星…….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陽明的出現 ,才能讓奇蹟真正產生……王陽明一直被人們詬病的哲學在我看來是中華民族智能發展史上的一大成就,能夠有資格給予批評的人其實並不太多。 [19] 

王守仁個人作品

王守仁文學

古文觀止》中收錄有王守仁的名篇《瘞旅文》。王守仁早年作詩刻意求工整,晚年融會哲理。 [20] 

王守仁書法

王守仁在書法作品以行草為主。他的書法主要師承王羲之,兼參歐陽詢黃庭堅的骨法。他將心學融入書法,豐富了中國的書法理論。

王守仁著作

大學問》、《王陽明全集》、《傳習錄
作品收錄於《明史 [2]  [8]  、《古文觀止

王守仁軼事典故

王守仁巧避災禍

寧王之亂”平定後,聖駕忽又出巡,奸宦的心意難測,王守仁感到非常憂慮。正好京師有兩位宦官來到浙江,王守仁設宴於鎮海樓款待他們。酒喝到一半,王守仁把旁人斥退,又移走樓梯,拿出兩箱書簡,都是兩人交往寧王的證據,王守仁全數交給了他們。兩個宦官感謝不已。王守仁始終未遭禍害,多得自這兩個宦官維護之力。假使此時王守仁持書簡來挾制他們,那麼仇怨便更深,而禍害也將無窮。

王守仁降服王畿

王畿年少時豪放率性 ,日日在酒肆博場中,每天都涉足酒樓茶館和賭場。王守仁很早就想結識他,可是始終沒有適當的機會。於是,王守仁每天命弟子勤練各種賭技及唱歌喝酒,然後暗暗派一名弟子尾隨王畿到酒樓,對王畿表示願意與他賭一局。王畿笑着説:“腐儒也會賭博嗎? ”王守仁的弟子説:“我們老師門下每天都在賭。”王畿不由大感驚奇,就要求見王守仁。一見王守仁的面,立刻表示願意成為王守仁的弟子,成為王門七派中“浙中派”創始人。

王守仁智服北軍

寧王之亂髮生後,宦官張忠、朱泰等人極力勤誘武帝親征。這時王守仁擒獲朱宸濠的捷報已傳抵京城。張、朱等奸臣不免大失所望,一面在朝中故意散播流言中傷王守仁,一面縱容北軍不守軍紀並肆意謾罵,甚至故意離間,想引發北軍謀叛。王守仁面對這種情況,不但不為他們的言行所惱怒,反而更加以禮相待,他先命巡捕官曉諭城中百姓搬遷到鄉下暫住,只派老弱體衰的僕人看守屋舍,繼而重重犒賞前來的北軍。但朱泰等人事先已訓令北軍,不得接受王守仁的犒賞,於是王守仁便傳示百姓:北軍離鄉甚遠,內心苦楚,百姓應克盡地主之禮,厚待北軍。於是百姓凡外出遇北軍有喪,一律停車致意並奉奠儀,長聲嘆息後才離去。
經過一段日子,北軍都被當地百姓的盛情所感動。時冬至節將至,王守仁命百姓在城中舉行祭典,超渡亡魂。百姓因剛經歷朱宸濠兵變的戰亂,因此以酒哭吊亡魂祭拜死者的哀泣聲不絕於耳。北軍聽了,無不勾起思鄉的情懷,紛紛流着淚要求返鄉。

王守仁親屬成員

曾祖父:王世傑(一説王傑 [21] 
祖父:王天敍(一説王倫 [21] 
父親王華(官至南京吏部尚書)
岳父:諸養和
夫人:諸氏(原配,諸養和之女)、張氏(繼室,生王正億)
弟弟:王守儉、王守文、王守章
妹夫:徐愛(王守仁最早的入室弟子之一) [34] 
兒子:王正憲(侄子,嗣子)、王正億(長子)
孫子王承勳、王承學、王承恩
曾孫:王先進、王先達、王先通、王先鋐、王先鐸
玄孫:王業洵(王先進嗣子)、王業弘(王先達子) [2]  [22] 

王守仁後世紀念

王守仁故居

王守仁故居
王守仁故居(55張)
王守仁故居,位於浙江省餘姚市餘姚鎮龍泉山北麓武勝門路。明成化八年(1472年),王守仁誕生於此。故居內各大建築按中軸線由南往北依次為門廳、轎廳、磚雕門樓、大廳、瑞雲樓、後罩屋。大廳兩側各有側屋。故居總佔地面積4800平方米。其中瑞雲樓是王守仁當年出生的地方,已修復如初,並闢為王守仁史蹟陳列館。大廳為王氏家人議事及重要慶典活動場所。其它建築如磚雕門樓,轎廳等歷經歲月滄桑,仍保持了原有風貌。1997年3月被公佈為餘姚市文物保護單位。 [23] 

王守仁陵墓

王守仁墓 王守仁墓
王守仁墓,位於浙江省紹興市紹興縣書法聖地蘭亭鎮以南2裏許的仙暇山莊內。王守仁墓坐北朝南,背依山崗,順依山勢,逐級升高,視野開闊,風水特佳。墓冢直徑10米,墓道全長70餘米,百餘級台階,四層平台,全部用石材精心雕刻而成,氣勢雄偉,是浙江地區較典型的明代墓葬建築。墓地近2000平方米的山麓地帶,數十棵合抱古松環侍左右,營建了莊嚴肅穆的環境氛圍。
墓始建於明嘉靖八年(1529年),清康熙、乾隆年間曾多次修葺。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高宗弘曆南幸,作過一次修繕,御賜“名世真才”題額並建四柱沖天式石牌坊於墓前。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駐紹部隊將領陶廣樹立墓碑。1988-1989年紹興縣文物保護管理所投資20餘萬元,對王守仁墓進行了全面整修。 [24] 

王守仁鉅野蓮花石塔

鉅野縣萬豐鎮侯堂王莊,豎立着一座御賜蓮花石塔,據説這座古塔是隆慶皇帝御賜修建的,而石塔底座刻着的王守仁、王守仕駿馬渡船征戰圖,歷經四百多年風雨侵蝕,依然清晰可辨。 [50]  石塔通高僅5米,由塔基、部分塔身及碩大的葫蘆形寶頂組成。塔身上雕刻的竹節昂立,蓮花千姿百態,均栩栩如生。據王家人介紹,竹喻指王守仁堂伯王倫;塔頂端的芽腰石葫蘆,象徵着王氏世代“懸壺濟世”;而塔的底部,刻有王守仁和堂兄弟王守仕的駿馬渡船征戰圖,畫的則是王守仁和王守仕南方剿匪及“宸濠之亂”大戰的情形。 [50] 

王守仁紹興紀念館

紹興市王陽明紀念館 紹興市王陽明紀念館
浙江省紹興市王陽明紀念館主要展現陽明心學的發展歷程,並設有影廳、報告廳、研學遊教室等,是一處集文商旅有機結合的遊學聖地。 [46] 

王守仁貴州陽明洞

修文縣王陽明紀念館 修文縣王陽明紀念館
陽明洞古建築羣位於貴州省貴陽市修文縣城,因明代(1508年至1510年)著名哲學家、教育家王陽明在這裏一心研學傳學而名揚中外。1982年,陽明洞被省政府列為全省首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4]  修文縣王陽明紀念館始建於1999年,佔地3000餘平方,展廳面積800平方,陳列有“王陽明生平”,2011年12月對外免費開放,是全國紀念陽明先生最大專題紀念館。 [45] 

王守仁贛州陽明書院

贛州陽明書院 贛州陽明書院
贛州陽明書院坐落於江西省贛州市西津路8號,是對王陽明心學進行研究、挖掘、傳揚的專業書院,目前,書院內涉及王陽明的各類藏書已達5000餘冊。 [41] 

王守仁崇義縣博物館

崇義縣博物館 崇義縣博物館
江西省贛州市崇義縣為了紀念王陽明,興建了崇義縣博物館,是崇義縣向外展示“陽明之城,王學聖地”。 [43] 

王守仁廣東陽明公園

陽明公園 陽明公園
陽明公園(陽明博物館)位於廣東省河源市和平縣城東山嶺。公園內建有陽明博物館,佔地面積3000平方米,內陳列王陽明與和平有關史蹟、文物資料、民間傳説等。 [42] 

王守仁漳州市平和縣

王陽明神像出巡九峯城 王陽明神像出巡九峯城
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已投資近100萬元,在山格鎮隆慶村建成了王陽明事蹟陳列館 [48]  。平和縣九峯鎮有一個民俗活動——王陽明神像出巡九峯城。每年正月初十,九峯民眾在“明新建伯文成王夫子神位”牌的指引下,都會抬着王陽明塑像金身出巡,環繞古鎮一圈,以紀念平和縣“建縣之父”王陽明。 [40] 

王守仁藝術形象

王守仁文學形象

高興宇《王陽明 [25] 
呂崢《明朝一哥王陽明 [26] 
霧滿攔江《神奇聖人王陽明

王守仁影視形象

2005年電視劇《正德演義》:王宇飾王陽明
2005年電視劇《劍出江南》:劉子峯飾王陽明
2007年電視劇《夜來風雨》:張晨光飾演王陽明;
2010年電影《龍鳳店》:王宇飾王陽明
2011年電視劇《王陽明》:陸劍民飾演王陽明。 [27] 
2023年電視劇《天下正道》:吳卓翰飾演王陽明。 [4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