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越

(明朝中期將領、詩人)

鎖定
王越(1426年12月3日 [1-2]  -1499年1月12日 [3-4]  ),初名王悦 [5]  ,字世昌。大名府浚縣(今河南浚縣)人。明朝中期將領、詩人。 [137] 
景泰二年(1451年),王越登進士第,授御史。累官右副都御史巡撫大同。明憲宗時官至兵部尚書,總制大同及延綏甘寧軍務。曾三次出塞,收取河套地區,於紅鹽池之戰威寧海之戰中兩次遠襲韃靼。因軍功獲封威寧伯,成為明代因軍功封爵的三位文臣(另兩位為王驥王守仁)之一,世稱“王威寧”。亦為首任三邊總制。成化十九年(1483年),權宦汪直被貶後,王越遭奪爵除名,謫居安陸 [5]  [55]  明孝宗即位後,王越獲赦回鄉。後以左都御史致仕。弘治十年(1497年),起復原職,並加太子太保,總制甘、涼邊務兼巡撫,其後兼制延、寧兩鎮。 [65]  次年,於賀蘭山擊破韃靼,以功進少保太子太傅。旋受命經略哈密事務。 [67]  弘治十一年十二月(1499年1月),王越在甘州逝世,享年七十三歲。追贈太傅諡號“襄敏”,後世稱其為“王襄敏”。 [70] 
王越為明代成化弘治時期西北著名的軍事統帥 [6]  ,身經十餘戰,出奇取勝,動有成算。又提攜後進,籠絡豪俊,深得眾心。唯獨因交結宦官而受士人詬病。王越亦頗具詩才,其詩性情流露,不須雕飾。悲歌感慨,有河朔激壯之音。有《王襄敏集》等傳世,今人輯有《王越集》 [5] 
全    名
王越
別    名
王悦
王襄敏
王威寧
世昌
諡    號
襄敏
封    號
威寧伯
所處時代
明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大名府浚縣
出生日期
1426年12月3日 [1] 
逝世日期
1499年1月12日 [3] 
主要成就
三次出塞,收河套地
主要作品
王襄敏集
最高官職
少保太子太傅、都察院左都御史等→太傅(贈)

王越人物生平

王越早年經歷

王越生於明宣宗宣德元年(1426年)十一月初五日(12月3日)亥時 [2]  ,少年時有感於兩宋之亡、外族入侵之恨,時常憤懣於胸,所以苦讀兵書,希望有所作為 [7]  。他身材修長,力大而善射,涉獵書史,頗有謀略。 [8] 
景泰元年(1450年),王越參加順天府鄉試,中第三名。 [9]  次年,參加會試,登進士第,為第三十三名,與馬文升餘子俊秦紘徐廷章等同科。同年,授浙江道監察御史 [5]  [10] 
景泰三年(1452年),王越奉命巡按四川。 [5] 
景泰四年(1453年),王越的父親王頤去世。王越未待他人接任即回鄉守孝,被都御史彈劾,明代宗朱祁鈺特地原諒了他。 [11]  至景泰七年(1456年),守喪期滿,被起復為山東道監察御史。都察院左都御史寇深頗為欣賞王越,將諸道章奏都交給他處理。 [5] 
天順四年(1460年)七月,被越級提升為山東按察使 [5]  [12]  [13] 
天順七年(1463年),大同巡撫、都御史韓雍召還,明英宗感嘆難有合適的繼任人選,內閣學士李賢於是舉薦王越,英宗召見王越,見其穿着寬衣短袖,舉止敏捷,頗為喜愛,便晉升他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14]  。不久後。受命巡撫大同 [15]  九月,遭母喪,回鄉守孝,被朝廷奪情視事。 [16]  王越赴任後,繕修器甲,精簡兵卒,減課勸商,頗立功績。 [17] 

王越贊理軍務

成化三年(1467年)二月,撫寧侯朱永毛裏孩,王越贊理軍務兼紀功賞。 [18]  三月,韃靼入侵大同大鹽房等地,搶掠人畜,王越調集官軍抵禦,將其斬首二十七級,生擒帖留帖木兒等十二人。 [19]  五月,都指揮李愷等分軍抵禦入境的韃靼,王越與鎮守大同左少監覃璣率軍策應,擊敗韃靼軍,生擒十二人,斬首二十七級。 [20]  同年九月,王越兼任宣府巡撫。 [21-22] 
成化五年(1469年),韃靼侵犯河套地區,延綏巡撫王鋭求援,王越率軍趕赴,在榆林,派遣遊擊將軍許寧出西路龍州、鎮靖諸堡,範瑾出東路神木、鎮羌諸堡,而自己與太監秦剛守榆林城為聲援。明軍各部均獲勝,韃靼軍撤退。 [23] 
成化六年(1470年),此前的捷報上達朝廷,王越引軍回京。回師途中抵達偏頭關,延綏又告警。兵部彈劾其擅自離職,明憲宗下詔赦免王越,命其趕赴延綏為援。敵軍一萬多人分五路入侵,王越命將軍許寧等率軍將其擊退,晉升為右副都御史。 [24]  同年三月,朝廷因阿羅出等擾邊不已,命王越與朱永率軍討伐,破敵於開荒川,諸將追擊逃敵到牛家寨,阿羅出被亂箭射中逃走。王越論功升至都察院右都御史 [25] 
成化七年(1471年),王越因將要西征,辭去大同巡撫之職。憲宗同意,加總督軍務,負責西方戰事。當時韃靼軍有數萬之眾,而明軍能作戰的只有一萬人,又分散防守,無法有效禦敵。王越與朱永便上奏攻、守二策。兵部尚書白圭也以此為難,請求憲宗敕令諸將防守。同年,韃靼軍再次入寇懷遠等諸堡,王越等將其擊退。白圭又請求大舉“搜套”。 [26] 
成化八年(1472年),朝廷派侍郎葉盛至軍商議,當時朱永已被召回,王越以明軍疲勞為由,請求休兵,與葉盛歸還。廷臣認為河套地區不平,三邊(延綏、甘肅、寧夏)終無寧日。當時雖然派遣八萬部隊,但將權不一,迄無成功,宜專遣大將調度。於是在同年五月拜武靖侯趙輔平虜將軍,敕陝西、寧夏、延綏三鎮兵皆受節制,王越總督軍務。但戰事不利 [27]  ,王越、趙輔紛紛上書韃靼勢力強大,必須調遣至少精兵十五萬,否則應退到內地。當時科道紛紛彈劾二人欺謾之罪,恰逢趙輔得病被召還,憲宗命寧晉伯劉聚代任。 [28] 

王越紅鹽池之戰

主詞條:紅鹽池之戰
成化九年(1473年),王越與劉聚在温天嶺擊敗韃靼軍,晉升為都察院左都御史。當時明廷三次調換大將,但都以王越總督軍務。經過數次戰鬥,韃靼軍決定大舉進攻。 [29]  [30] 
同年九月十二日,滿都魯汗及孛羅忽、癿加思蘭留妻子老弱於紅鹽池,大舉深入,直抵秦州安定。王越則繞道率延綏總兵官許寧、遊擊將軍周玉各將四千六百騎為左右哨,從榆林紅兒山出境,晝夜兼行一百八十里,涉白鹽灘。又行進一百五十里,探知韃靼軍老弱俱在紅鹽池,連營五十餘里。王越用計將弱馬分佈陣後,以張聲勢,精壯騎兵佈於陣前,許寧率左隊,周玉率右隊,張開兩翼。又分一千餘精騎埋伏於營側。明軍進至韃靼部營地外二十里許,韃靼集眾來拒。明軍伏兵忽起,前後夾擊,擊敗對方,斬首三百五十五級,獲駝馬牛羊器械無數,並焚其帳篷、廬舍,然後撤軍。滿都魯等回營後,見營帳被毀,舉眾大哭,率軍追擊明軍。王越結陣緩行,又設伏將追軍擊敗。 [29] 
滿都魯等因喪失妻子畜產,自此不敢再居河套地區,率部遠去,西陲從此數年安定,延綏巡撫餘子俊得以全力修建連綿一千七百七十里的“橐駝城” [31]  [30]  直至弘治八年(1495年),韃靼才再次舉眾進入河套住牧 [32] 

王越總制三邊

成化十年(1474年),朝廷商議設總制府於固原,舉定西侯蔣琬為總兵官,王越提督軍務,控制延綏、寧夏、甘肅三邊,總兵、巡撫均聽從其節制。後下詔罷免蔣琬,以王越代任,至此三邊設總制(參見詞條三邊總制)。朝廷後論功,加封王越為太子少保。當時紀功郎中張謹、兵科給事中郭鏜等彈劾其濫殺冒功,王越正認為功大賞薄,聽聞此言後更加怏怏不樂,於是稱病還朝。 [33] 
成化十一年(1475年),王越與左都御史李賓同掌都察院事,兼督十二團營。太監汪直掌管西廠用事,與王越結交。王越在朝廷上遇到反對汪直的大學士劉吉劉珝,稱:“汪直行事也頗為公正。像黃賜司禮監太監)專權受賄,不是汪直不能將他除去。商(商輅)、萬(萬安)居官已久,對事理對錯多有忌憚。兩公(劉吉、劉珝)入閣才幾日,怎麼也做這種事?”劉吉則答道:“我們這些人所説的,不是為了自身謀利。假使汪直行事都很公正,那朝廷設置公卿大夫又有什麼用?”王越不作回答。 [34] 
成化十三年(1477年),兵部尚書項忠被罷免,王越應當升遷,但朝廷卻將此職授予陝西巡撫餘子俊。王越感到不平,請解營務,憲宗優詔不許。他又通過御史自陳屢次的戰功,被原兵部尚書白圭壓下。餘子俊亦稱王越賞不酬功,“此捷(指紅鹽池之戰)從前所無” [35]  ,憲宗於是進王越為兵部尚書,仍掌都察院事,加太子太保 [36] 

王越奇襲威寧海

主詞條:威寧海之戰
成化十六年(1480年)正月,據延綏鎮守太監張選報,韃靼亦思馬因將要犯邊。正月十六日,憲宗命朱永為平虜將軍總兵官,由汪直監軍,王越提督軍務,前往討亦思馬因。二月,明軍出大同,王越説服汪直奏請朱永率大軍從南路走,自己與汪直沿邊境往榆林。 [37]  後偵知韃靼已西遷至威寧海子(今內蒙古正黃旗察哈爾南),便於同月二十二日盡調京營及大同、宣府兩鎮精兵兩萬一千人出孤店關(今山西大同東北),晝伏夜行二十七日至貓兒莊。時天降大風雪,王越、汪直率精騎連夜奔襲至威寧海,至次日黎明時韃靼猶未發覺,明軍縱兵掩殺,獲大勝。達延汗巴圖蒙克(小王子)僅以身逃。此役,明軍生擒幼男婦女一百七十餘一人,斬首四百三十七級,獲旗纛十二面,馬、駝、牛、羊共六千餘隻,盔甲、弓箭、皮襖等一萬餘件。 [38]  [39] 
三月,憲宗論功行賞,升王越之子、百户王時為正千户 [40]  同月,憲宗下詔封王越為威寧伯。王越受封伯爵後,本不該再兼領都察院職務,但王越不願就列西班。御史許進等人稱頌王越的功勞,援引王驥楊善的例子,請求憲宗仍讓王越領都察院事,並提督團營。憲宗同意。 [41] 
四月,憲宗正式賜王越誥券,封他為奉天翊衞推誠宣力守正文臣、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威寧伯,食祿一千二百石,允其世襲,並追封其家族三代官爵。 [42] 

王越追戰黑石崖

成化十七年(1481年)二月,韃靼從海東山等地入明境剽掠,王越再次與汪直、朱永出大同,於黑石崖追上並打敗韃靼,生擒十人,斬首一百十三級人,獲馬七百二十九匹,器械六千二百餘件。憲宗以此功升王越之子王時為都指揮僉事。後更進拜太子太傅,增歲祿四百石。按明制,文臣不得封公侯。王越以勳臣之例比照,改掌前軍都督府,總五軍營兵,仍提督團營,並蔭封其年僅八歲的兒子王昕為錦衣衞百户,予世襲。 [43]  [44]  [45] 
同年五月,宣府告警。憲宗命汪直總督軍務,王越佩平胡將軍印,充任總兵官,統京軍精鋭三千征剿韃靼。 [46]  因韃靼軍退,王越等請班師,憲宗不允。 [47]  不久後,大同總兵官孫鉞去世,憲宗命王越接替其任職,而命汪直總鎮大同、宣府,召回京營將士。 [48] 

王越延綏大捷

成化十八年(1482年)六月,韃靼入寇延綏等處,王越與汪直調兵援助。因兵部尚書餘子俊在延綏修築邊牆,韃靼入境後被明軍衝散,為城牆濠溝所困,遭遇大敗。史稱:“是役也,斬獲最多。……然自是無敢復輕犯邊者,延綏軍民頗得息肩雲。” [49]  但憲宗僅增王越歲祿五十石。 [50]  [51] 
閏八月,內閣大學士萬安等人商議,唯恐汪直為王越所誘使,以求再獲任用,於是向憲宗進言,調王越鎮守延綏,而令原來的延綏守將許寧鎮守大同。 [52-53]  臨行時,王越對前來送行的巡撫郭鏜説:“許寧雖然屢經戰陣,安分守己,撫慰下屬,但並不是統軍之才。朝廷重用許寧,一定要壞事,您要謹慎啊。”後許寧與處處汪直爭權,每事必違,且剛愎自用。至次年,汪直被調往南京,許寧在大同大敗於韃靼。朝臣都知道敗在不該調走汪直、王越,害怕憲宗責怪,只推説是因為調兵未集,與滿朝科道官一起瞞下敗績。直到一年後,終究人心不平,才有人將實情報給憲宗。憲宗聞訊後大怒,命錦衣衞執許寧、郭鏜與鎮守太監蔡新於午門前門。後免其死罪,改為各降官六級,永不起用。郭鏜被貶謫後,才將許寧當初的行事詳細説出,並佩服王越的先見之明。 [54] 

王越累功起嫉

成化十九年(1483年),汪直得罪,王越亦被下詔奪爵除名,謫居安陸,三子以功蔭得官者,都被削籍 [55]  王越在聽説使者抵達後,一度想要自殺,後來發現敕令中有從輕處分的言語時,才稍感自安。 [56] 
王越自負豪傑,高傲自如,為禮法之士所忌恨。他的飲食供奉模擬王者,射獵聲樂恣意享受,即使被謫遷也未減損。在王越獲罪時,朝臣中有不少人認為對他的處分過重,但終究無人為他陳情。 [57] 
成化二十年(1484年),王越於安陸結屋山岩下閉户讀書。 [5] 
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七月,王越上疏向朝廷訴冤,未果。 [5]  [58] 

王越直搗賀蘭

弘治元年(1488年),明孝宗朱祐樘剛剛即位,王越再次上疏訴冤,得以獲赦回鄉。 [5]  [59] 
弘治七年(1494年),因王越多次訟冤,孝宗詔恢復王越都察院左都御史之銜,命其致仕,並復授其子王春、王時分別為正千户、百户。 [60-61] 
弘治九年(1495年)閏三月,孝宗召王越掌都察院事。 [62]  因吏科都給事中季源等反對,孝宗不得不收回成命。 [63]  土魯番哈密,韃靼達延汗攻掠大同、宣府,邊境告急,監察御史楊遜、户部辦事進士馬文盛等均上疏舉薦王越。 [5] 
弘治十年(1497年),小王子屢次擾邊,陝西三邊大擾,廷議復設總制官,先後會舉七人,均未合孝宗心意。吏部尚書屠滽想舉薦王越,對馬文升説:“此重任必須要用這類人來擔當。”遂將王越列名上書,孝宗準允 [64]  ,便復王越原職,加封太子太保,總制甘、涼邊務,兼巡撫。王越稱甘肅鎮兵弱,不用延綏、寧夏兩鎮兵難以克敵。後請兼制延綏、寧夏兩鎮,並解此前所兼巡撫職。 [65] 
弘治十一年(1498年),孝宗敕諭王越,命其速攻賀蘭山,以防止韃靼長期佔據此地,侵擾邊關,招引其餘部族寇邊。 [66]  王越於同年七月分三路進兵,直搗賀蘭山:命延綏副總兵、都指揮同知朱瑾領兵二千出南路;寧夏鎮守太監張僴及總兵官、都督同知李俊領兵二千出中路;副總兵、都指揮使張安及監槍右監丞郝善領兵二千出北路。王越居中總制,另命張安、郝善部分為二哨。北、南二哨分別於花果園、蒲草溝擊敗韃靼軍,斬首二十級(包含一名酋長)。二哨合兵追擊至大把都,韃靼軍分為三部突擊,試圖衝散明軍。明軍下馬以槍銃回擊,韃靼軍稍稍退卻,明軍乘勢急擊,斬首十級。日晡時分,張安收兵返回,並在路旁設伏,韃靼軍來襲,遭遇伏兵,被迫撤退。郝善率軍攔截韃靼軍退路,又追斬首級八級。其後再追至柳溝(今寧夏平羅西北),斬首三級,韃靼軍向西敗逃,明軍才回到寧夏城。此役,明軍共斬首四十二級,俘獲馬、駱駝兩百四十一隻、牛羊及器仗數千。孝宗獲悉捷報後,進王越為少保兼太子太傅,其餘兼任如舊。 [67]  [68] 
八月,因土魯番速檀馬哈木上書謝罪並歸還先前被擄的哈密忠順王陝巴,孝宗乃以王越總制甘、涼等處邊務,負責經略哈密。王越針對土魯番擊破哈密的形勢,奏議道:“哈密不可放棄,陝巴也不能放棄,應該恢復其舊封,讓他先返回哈密,斟酌賜予哈密一些修城建房的費用,賞賜三種番人(回回畏兀兒哈剌灰)及赤斤罕東、小禿列、乜克力諸部財物,以嘉賞他們之前的功績,並觀察其日後的表現。”孝宗允准,遂復封陝巴為忠順王。 [69] 

王越飲恨而沒

就在王越得勝的同時,受孝宗寵愛的宦官李廣得罪自殺,諫官連續上章彈劾,指責王越為李廣同黨。孝宗雖對此事不加過問,但王越聞言後,內心卻憂恨交加,最終於弘治十一年十二月一日(1499年1月12日)在甘州(今甘肅張掖)逝世,享年七十三歲。孝宗聞訊後,為他輟朝一日,追贈太傅諡號“襄敏”,並諭令九壇告祭,蔭補王越之孫王烜為國子生。除此之外,朝廷還派進士王守仁負責督造王越的墳墓。 [3]  [5]  [70-71] 
在明代顧其言的《皇明百將列傳評林》及黃道周所著的《廣名將傳》中,王越均位列其中。 [105] 

王越主要影響

王越軍事

  • 用兵方略
王越為明代成化、弘治時期西北著名軍事統帥 [6]  ,他姿表奇偉,議論風發,出奇取勝,動有成算。獎賞拔擢士卒,聚集豪俊之才,用財如流水,因此人們樂於為他所用。 [72] 
王越守邊時,多挑選鋭卒作為心腹將領,親自與敵軍搏鬥。他又常常派人偵查敵軍的輜重,率軍邀擊劫掠,或剪除敵軍少量的騎兵,因此屢立戰功。 [73]  他在世時,眾人大多責備他貪功。等到他死後,將士驕惰,冒功浪費軍餉更加厲害,其後的邊臣始終沒有超過王越的。 [74] 
  • 軍事活動
王越巡撫大同時,修甲練兵,減課勸商,頗立功績。 [17]  成化三年(1467年),隨撫寧侯朱永毛裏孩 [18]  並兩次擊敗韃靼入侵 [19]  [20]  [22]  成化五年(1469年),擊退侵犯河套的韃靼軍。 [23]  次年,延綏告警,王越再命將軍許寧等將其擊退。 [24]  三月,與朱永於開荒川敗阿羅出。 [25]  成化七年(1471年),韃靼軍再次入寇懷遠等諸堡,王越等將其擊退。 [26]  成化九年(1473年),王越與寧晉伯劉聚在温天嶺擊敗韃靼軍。九月,滿都魯汗及孛羅忽、癿加思蘭留妻子老弱於紅鹽池,大舉深入。王越乘滿都魯汗等大舉深入之機,率騎兵襲擊韃靼老弱所在的紅鹽池,斬首三百五十五級。 [29]  此役後,滿都魯等不敢再居河套地區,西陲從此數年安定 [31]  [30]  成化十六年(1480年)二月,王越與太監汪直率精騎襲擊韃靼所在的威寧海(今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察哈爾右翼前旗黃旗海),獲大勝,斬首四百三十七級。 [38]  [39]  成化十七年(1481年)二月,韃靼入境剽掠,王越於黑石崖追敗韃靼,斬首一百十三級人。 [43]  [44]  成化十八年(1482年)六月,韃靼入寇延綏等處,王越與汪直調兵援助。韃靼被明軍衝散,為城牆濠溝所困,遭遇大敗。 [49]  [50]  [51]  弘治十年(1497年),達延汗屢次擾邊,王越總制三邊,奉命征討。 [65]  次年,於賀蘭山大破韃靼,斬首四十二級。 [67]  [68]  八月,又負責經略哈密事宜,王越針對土魯番擊破哈密的形勢,建議恢復先前被擄的哈密王陝巴爵位,明孝宗於是復封陝巴為忠順王。 [69] 

王越文學

王越頗具詩才。其詩直追盛唐,文章遠溯秦漢,推崇《詩》《》。在“台閣體”盛行之時,他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對明代前、後七子,特別是公安、竟陵文學均有較大影響。其詩文在明時頗受推崇,明代的文學家對其詩文也多有評論: [5] 
  • 李東陽稱其“為歌詩雄邁跌宕,若不屑意”。 [75] 
  • 崔銑謂:“為詩跌宕快樂,爽能道人意中事,聞者解頤。” [76] 
  • 吳洪為《王太傅集》作序時稱:“公生當其會,具豪傑之才,而文不經思慮,動數千百言,縱橫張馳,不失其正。詩尤明易通暢,不事艱刻,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然氣勢雄偉,文思煥發,如長虹亙天,光焰萬丈,可以追逐李杜諸人,其餘莫能及也。則公豈非應期而出,為一代英才者乎?” [5] 
  • 楊儀在正德本《王太傅詩選序》中謂:“其音調流麗而清婉,視晚唐諸子何讓焉!” [5] 
  • 錢謙益稱其詩“酒酣命筆,一掃千言,使人有橫槊磨盾、悲歌出塞之思。”
  • 沈德潛在《明詩別裁集》中評價道:“威寧詩性情流露,不須雕飾,如‘發為胡笳吹作雪,心因烽火煉成丹’,極悲歌感慨之致,然雲雅音則未也。” [77] 
  • 徐<火勃>在《筆精》中評價“公詩氣魄雄壯,不事磨鍊,自見遠大”。 [78] 

王越歷史評價

朱見深:“或撫臨雲內,或總鎮關西。在邊來往者十二三年,兵民鹹沐其惠;與賊攻戰者百九十合,戎王亦在所殪。計武烈,不減漢朝之衞霍(衞青霍去病);論文事,無慚宋室之範韓(范仲淹韓琦)。” [5]  《王越集》引
餘子俊:“越忘身家,統領孤軍,深入虜境,此捷(紅鹽池之戰)從前所無。”(《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引 [35] 
李坡:“不厲而威,真君子人也。” [79] 《朝鮮王朝實錄·成宗實錄》引
劉珝:“劉子交世昌有年矣,不獨知世昌可文可武,其於遠近、大小、輕重之任,亦無弗可者。靖遠之後,宜相繼而伯、而侯者。” [5]  《古直先生文集·贈王太保序》
楊遜:若致仕都御史王越能文能武,有智有謀。曩有威寧之功,反造惹釁之謗。即今年雖老而謀猷甚壯,時未用而忠義常存。 [5]  《王越集》引《年譜》
屠滽:“其風姿也,燕頷虎頭;其文采也,錦心繡腹;其才氣也,海漲江奔;其膽略也,雷厲風肅…與世若公者,幾何人哉?功在社稷,而時為佯狂以混俗;名滿海宇,而時為收斂若拘蹙。及其慷慨論事,啓談天之口;指揮三軍,躍躡鰲之足。以摧奸而必欲斷其頭,以靖寇而必欲食其肉,則萬夫莫敢於抗鋒,九牛僅勝乎一掬。於乎,豪傑之士如公者,舉世能幾何人哉?” [80] 《祭太傅王襄敏公文》
李東陽:“大伾降神,鍾為偉人。白簡廷執,行台外巡。握機馭兵,出御戎虜。設奇制勝,孰敢予侮?崇階累遷,一品而極。分符錫號,封以大國。孫居南陲,言歸舊鄉。王事有程,載趣其裝。帝曰汝能,紓我西顧。老弗辭難,驅彼長路。靈夏近郊,誓搗胡穴。玉關故鎮,謀計國絕。勳未大成,志則有餘。飲恨而沒,天其監予。文以致身,武以樹績。時其卷舒,胡我失得。揮曦耀星,躍冶之精。欻風震霆,擲地之聲。或棄弗試,其氣勃鬱。上幹於霄,中殷於室。茫茫大津,旁接雲霧。劃然一飛,終返其故。偉哉斯人,茲物是方。永閟其藏,地下之光。” [75]  懷麓堂集·王公墓誌銘》
  • 越用兵善出奇方,虜入寇,陽若不聞,伺其得利稍怠,乃伏兵歸路邀殺之,故多勝無敗,尤善用人,所部將士,率一時謀勇,皆不次拔擢之,其親識貴家子弟間,亦在軍中,俱以功升武官。 [81] 《大明孝宗敬皇帝實錄》
  • 越姿表奇邁,聰慧絕人。慷慨自許,事一見即決。久膺帥寄,凡邊徼險易、虜情真偽、將士強弱,歷歷在胸臆。遇敵意度安閒,計定而後發,顛倒才智中,自為操縱,而人樂為之用。其所拔擢,後往往多為名將。賦詩、屬文草奏、判案,雖倉卒立就,俊逸可觀。但急於功利,自負其才,至破崖岸為之,中多機變,人莫能測,坐是為士論所非。然河套、賀蘭之捷實有功於邊,論者概指為開釁生事,亦過矣。自後守邊出帥者,多庸懦無能,而冒功費財者滋甚。求如越比蓋,亦難其人焉。 [81] 《大明孝宗敬皇帝實錄》
王鏊:“所謂出奇者,何也?臣聞兵法以正合、以奇勝,自古用兵,未有不用奇兵而能勝者也。況於北虜,尤難以力較,只可以計破。國之名將,如楊洪之在大同,常以刼營取勝。近者王越之於紅鹽池,亦用此術。此最為可恨,而議者以為兵出非正,往往黜其功。夫兵者詭道也,況今邊人,摧破之餘,望風驚疑,無有固志。但能痛殺一陣,則可以生中國之氣,壯邊人之膽,尚安論其正不正哉?” [82] 《上邊議八事》
  • 大明御天,道邁千古。復我文明,放彼醜虜。文皇至勤,立馬陰玄。敻哉大漠,絕卻狼煙。惟豐而解,惟愚是事。窟虎堂階,謂可馴只。英英太傅,天子才雄。肅台秉憲,荒徼治戎。兵不大創,虜侮不絕。我甲我胄,往搗其穴。虜曰遯巳,西域底寧。二十餘禩,庶幾寢兵。嗟兵猶火,焚自不戢。奇事生疑,累功起嫉。滔滔漢江,公宅其瀕。吉祥載酒,句泣鬼神。邊再不寧,勤公載託。嗟公老矣,遽翻冥漠。嗟嗟驕虜,今熾如炎。誰其邇之,不畏其惔。軍亦罷止,官靡資止。疇扣天閽,起公夷止。 [76] 洹詞
  • 少聞世昌文武大略,比入翰林,人多言其任術不足數,及修《泰陵實錄》,得見國史,知其塞上功甚偉。 [83]  《吾學編》引
許誥:“王世昌越雖尚權譎,而文事武備皆有可觀。” [84] 兩湖麈談錄
石椂:“太傅黎陽王公,以間世之才,無施不可。故其事功之餘,往往出其性情之所得者,形之於詩,明易疏暢,不務深刻,商呂格調,其白太傅(白居易)之流亞歟!”(《王太傅詩選後序》 [5] 
  • 威寧出塞,俘馘甚多,自永樂以來,唯此奪其氣,一時君臣忌功,百方誣訕,皆非實事也,汪直自敬憚威寧,威寧不峻拒之,亦未為過。後人以威寧比陳鉞,何其忍也? [85] 國榷》引
  • 威寧之捷,足稱敵愾。顧茲饞口,反謂貪功;刀筆因而舞文,干城為之解體。(《皇明北虜考》 [86] 
王璜:“雲起一代傑,奮起際重熙。(闕兩字)才難及,深沉武更奇。……(闕三字)靈劍,英雄萬古悲。” [5]  《王越集》引《襄敏公墓》
劉時雍:“人皆謂王世昌智,以予言之,天下第一不智者此人也。以如此聰明,如此才力,卻不用以為善。及在顯位,又不自重,阿附權宦,以取功名。名節既壞,而所得爵位,畢竟削奪,為天下笑。豈非不智而何?” [87] 菽園雜記》引
鄧球:“籲若襄敏者,可不謂人傑歟!若乃屈膝長佞,喜功生邊,君子弗述也。”(《皇明泳化類編》 [88] 
  • 孝廟時,最多名臣。……方鎮則秦襄毅公紘(秦紘)、楊文襄公一清(楊一清)、張簡肅公敷華(張敷華)、王襄敏公越。 [89]  《弇州續稿》
  • 當越時,天下鹹貴其才而穢其行,夫以越之阿私中人,啓邊釁耗國本,即有功,細不掩罪,何貴哉,然至於今,西北邊稱良將,毋如越者,楊一清王瓊,方之蔑如也,使居明世,亦可以鞭棰使哉。 [89]  《弇州續稿》
  • 越詩多敍塞上情致,如田家作苦歌以自勞,可未悲盡。 [90] 《明詩評》
  • 王靖遠驥、王威甯越,皆以進士累官尚書、左都御史,而一掛平蠻將軍印,一掛平胡及靖虜副將軍印,蓋不止總督而已也。……其事至奇,故特標著之。 [91] 皇明奇事述
  • 嗟夫!越誠良將哉! [92] 名卿績紀
  • 然王越、楊善,爵安可以不復,祿又安可以不世也? [93] 續藏書
  • 妙絕人才,難有難逢。 [94]  《續藏書》
屠隆:“韓襄毅雍(韓雍)、威寧王襄敏越、楊文襄一清(楊一清)、楊武襄洪(楊洪)英風雄略,頤指萬夫,鞭撻夷虜,開展疆域,亦命世之傑也。” [95] 古今圖書集成》引《明朝人物》
尹守衡:“今人之訾越者,以彼好附權鐺故。彼自愉快其功名,且欲逃名於縉紳君子,尚安得以縉紳之功令而苛責之也。” [96]  《明史竊》
  • 是年(景泰四年)巡按陝西御史王越聞父喪,不候新任御史戚寧交代,為右都御史羅通所糾,命宥之。以王威寧生平有此一事,人固不可量。 [97] 萬曆野獲編補遺
  • 文臣以勳勞開五等者,自正統王靖遠(王驥)後,在天順則吳縣之徐封武功(徐有貞)、成化則浚縣之王封威寧。一以天文兼技擊,一以騎射兼結納。然皆傾危捭闔,爵不及竟其身。 [98] 萬曆野獲編
  • 時大虜入套未久,儘可驅逐,而當時葉文莊(葉盛)、倪文毅(倪嶽)、王襄敏,俱一時名臣,其議論已畏縮如此。 [98] 《萬曆野獲編》
何喬遠:“予嘗至粵西,粵西人至今不敢名韓公(韓雍)名,乃亦嘗坐通中官。貶王越比於汪直奸邪矣,弘治之朝,其功乃見,夫才略之士,烏可繩邪?” [99] 名山藏
  • 平蔡乘雪,奪昆關乘雨,破大同虜乘風,而皆以夜,所謂出其不意也。威寧恩結千户,是大手段,至推功小卒,即淮陰(韓信)北面左車,意何以加此!文臣中哪得此等快士!其雄略又出韓襄毅(韓雍)、楊文襄(楊一清)上矣,百陳鉞何敢望之!而阿醜以“兩鉞”為戲,老、韓(指老子韓非子於《史記》中同傳)同傳,非公論也! [100] 智囊全集
  • 越一時應變之機,從容克濟,有古名將之風。(《智囊全集》
陳子龍:“其後雖以拘於科目,竟分兩途,然英、景時則有王驥、于謙,憲,孝時則有韓雍、王越,武、世時則有王守仁、楊一清之屬,大者列五等,小者擁旄節,此皆起家書生者也。” [101] 《兵家言·序》
郝瀛:“公天挺人豪,其氣完,其神裕,故其建立韡蓋,出將入相,文武全才,非徒以文見也。”(《王襄敏公集題辭》 [5] 
王鳳竹:“威寧公塞上卻虜,身冒矢石功,勝七十餘戰,邊人抵今談之,莫不勃勃傾竦動色。”(《黎陽王襄敏公全集序》 [5] 
但貴元:“元自髫齡時,已聞浚有襄敏公,為昭代名世人傑也。”(《刻王襄敏公文集後跋》 [5] 
  • 王威寧所作詩,皆粗豪震盪如其人。 [102] 堯山堂外紀
  • 王威寧尤善詞曲。 [102] 《堯山堂外紀》
談遷:“越真良將才。又精吏事,判案草奏,口占授吏,曲當理情。為詩跌宕快爽,能道人意中事。在院,舉御史屠滽、侶鍾、楊守隨、王濬可大用,後皆著名。”(國榷 [29] 
吳易:“威寧熊羆姿,高視氣敵萬。脱略繩墨外,勇智走飛電。大廷吐奇言,排閶怒風旋。威聲動異域,瑰特震所見。目屬膺帝心,短袂故上殿。帝曰快御史,為朕將而弁。所部皆鷹騰,公也身搏戰。搗虛握勝策,入穴虎乃困。一炬紅鹽池,冰天千帳爓。烽消玉關煙,雪卷陰山片。轅門正高會,琵琶奏哀豔。戰士挾秦姝,頓使死力賤。豁達籠豪英,出沒神鬼眩。丈夫重勳名,志豈在鐵券?絕塞懸孤臣,中援何足玷?慘淡黃金印,零落白羽扇。風塵暗不開,北顧撫長劍。” [103] 《明詩別裁集》引《威寧伯王襄敏公越》
孫奇逢:“威寧得力處在用直,而其受敗處亦在用直,功過足相當。惜後之人無有能用賢者。元氣斫喪,宗社淪亡,因憶楊忠敏(楊善)、王威寧,乃國家最有用之人,末可輕訾議也。” [104] 畿輔人物考
黃道周:“王越文臣,偏長於武。視師延綏,以將自許。斬獲佔多,論功誰阻。諜賊威寧,乘風襲取。功成捷聞,威寧封補。師過秦王,賜宴歌舞。吠犬自陳,乞其伎女。雪夜擁爐,麗姬環處。將詷敵還,命之入語。語敵詳明,飲以金縷。再語得情,金卮賜之。語終入神,麗姝乞汝。所以士心,死於為主。” [105]  廣名將傳
張岱:“王越亦偉男子哉!思肘後懸斗大黃金印,是以汲汲於功名之途,未免委蛇,不惜屈身出人胯下,豈非為熟中所累乎?然觀其雪夜琵琶,以美姬賜壯士,又豈齷齪子之所能為!故其出師異域,屢建功,要非幸致者矣。用人之智,去其詐,彼將帥之臣,奈何深求之邪!” [106] 石匱書
查繼佐:“持之者非其人耳。二斧故能批賊,曰:非二鉞無能為。或曰:匪直,二鉞無能為。此時直權無不可,故借一麾而萬里靡伏,抗直而能坐制塞外者,無之矣。” [107] 罪惟錄
  • 一國之大事,惟在戎索。董正六師,以匡王國,惟大司馬(兵部尚書)是賴。強本弱枝,制變弭患。雖事難隃度,而枕蓆度師。或躬親簡練,而旌麾改色。本朝如於忠肅(于謙)、王莊毅(王竑)、項襄毅(項忠)、餘肅敏(餘子俊)、馬端肅(馬文升)、劉忠宣(劉大夏)、王恭襄(王瓊)、李康惠(李承勳)、王康毅(王憲)、王襄敏、楊襄毅(楊博),諸公之在樞密,尤為矯矯。 [108] 皇明經世文編·凡例》
  • 一國家外夷之患,北虜為急,兩粵次之,滇蜀又次之,倭夷又次之,西羌又次之。誠欲九塞塵清,四隅海燕。方叔召虎,一時鹹慕風采,奕世猶仰威名。指受方略,半系督撫。如北摧勁虜,則詳於王威寧。 [108] 《皇明經世文編·凡例》
顧其言:“孫子曰: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越夜襲威寧而俘斬虜寇。又曰:形之敵必從之,越揮兵上山,而賊不敢擊是也。” [110]  《皇明百將列傳評林》
張燧:“然終越之世,凡再起而竟不得復爵,亦冤矣。” [111] 千百年眼
  • 威寧伯王越,黨汪直進用,居恆豪華自奉若侯王,而御軍能恤下,財往來若流水不之問,籠罩豪傑不知所從,人皆願為之死,機事閃倏出沒變幻。(荷牐叢談 [112] 
  • 越而在汪太監手乎? [113] 《荷牐叢談》
谷應泰:“憲宗時,楊琚請建一十三城堡,七十四墩台。李文達(李賢)又以中(闕一字)力贊。乃三帥(朱永趙輔劉聚)授劍,或輿疾徵還,或遷延不出。惟王越深入紅鹽池,焚其廬帳,劫其器甲,賊喪失妻孥,相顧慟哭。而大師不繼,虎牢一關,卒為楚有;河西數郡,折為秦臣。”(明史紀事本末 [114] 
吳景旭:“或以偕汪直出塞,致開邊釁,士論少之。鄭淡泉(鄭曉)謂:“汪直自敬憚威寧,威寧不峻拒之,亦未為過也。”可稱知心之論。” [109] 歷代詩話
張廷玉等:“人非有才之難,而善用其才之難。王驥、王越之將兵,楊善之奉使,徐有貞之治河,其才皆有過人者。假使隨流平進,以幹略自奮,不失為名卿大夫。而顧以躁於進取,依附攀援,雖剖符受封,在文臣為希世之遇,而譽望因之隳損,甚亦不免削奪。名節所繫,可不重哉!” [115] 明史
嚴遂成:“榆林雪夜醉飛觴,絃索金巵侍兩行。氈帳雙環酬死士,陰山百戰縛生王。中官門下愁金膝,老淚風前泣箭瘡。惆悵灞陵逢醉尉,胡笳吹滿鬢邊霜。” [117] 《明史雜詠》
紀昀等:“越本魁傑之才,其詩文有河朔激壯之音,而往往傷於粗率。”(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116] 
蔡東藩:“王越、陳鉞等,倚直勢以橫行,朝臣豈無聞見?” [118] 明史演義
  • 15世紀後期幾個最能幹的軍事領袖像16世紀初期最著名的王守仁(哲學家王陽明)那樣,都是科舉出身和從其他行政職務轉任軍事領導的人;突出的例子有:韓雍(1422—1478年)、王越(1426—1499年)、項忠(1421—1502年)和馬文升(1426—1510年)。 [119] 劍橋中國明代史
  • 王越雖然科舉出身,卻是軍人集團中最能幹的人;儘管與宦官和聲名狼藉的朝臣有聯繫,他卻是一個傑出的戰地指揮官和軍事行政長官……王越(1426—1499年)是明朝僅有的四名因軍功而被封為伯爵的文官之一……王越征戰雖然殘酷無情,卻打得很出色。 [119] 《劍橋中國明代史》
夏承燾:“王越是一位老詩人,是一位有文學修養的大將,身份和岳飛很相似。” [138] 

王越軼事典故

王越二鉞

宦官阿醜擅長在明憲宗面前表演詼諧劇,一次,阿醜扮成汪直的樣子,手持雙斧踉蹌而行,有人上前詢問,阿醜説道:“我統領軍隊,只倚仗這雙斧而已。”那人又問:“雙斧叫什麼名字?”阿醜回答:“叫王越、陳鉞。”憲宗看後,微笑不語,似有所悟。 [122] 

王越相貌豐偉

王越儀表堂堂,相貌豐偉。明人顧起元《客坐贅語》卷八“名公像”條,有對王越的品評,謂“王襄敏公廣額豐頤,而骨氣峻拔,有威重,印堂中直紋五條,右頤有一黑子,音吐如鍾。” [6] 

王越揚卷朝鮮

相傳王越參加廷試時,有旋風颳起吹走了他的卷子,經監試向御史請求重新給他試卷,王越才在原稿完成。 [123-124]  第二年,朝鮮使者嚮明朝進貢時,呈上了王越的試卷,原來他的卷子被大風吹到了朝鮮,算命的人稱此為“封侯萬里”的徵兆。 [125-126] 

王越善得軍心

王越出任大同巡撫時,一天,天下大雪,王越剛坐在地爐邊,命歌妓們彈奏琵琶侍候飲酒時。正巧有一個千户從敵營虜地偵察敵情回來,王越立即召他入府,仔細的詢問他有關虜地的情勢,心情愉快的説:“好冷的天呀!”手持金酒杯邊喝邊談,又命歌妓彈奏琵琶佐酒。兩人愈談愈高興,王越就順手把金盃送給千户,接着兩人又天南地北的話家常,氣氛愉快,王越指着歌妓中最美豔的一位對千户説:“喜歡嗎?送給你。”從此千户對王越竭盡忠誠的效命,他後來累官至指揮。 [127] 
某夜,王越命人突襲敵人營地。快到達時,突然颳起風暴,讓人眼睛都睜不開。眾人都覺得時機不對想回營。有一名老兵上前説:“這是天助我軍也!我們來到敵營,天颳大風讓敵軍守衞無法察覺我們侵入,等到我們完成任務歸營,正好遇上入城掠奪的敵軍,而我們位於上風處,順風而行,敵人卻逆風而行,這是風助我軍也。”王越一聽立即下馬拜謝。得勝後,立刻升小兵為千户。 [128] 

王越鎮定處事

王越的膽量與智慧過人。他曾與保國公朱永率千人巡邊,敵軍突然來到。朱永想逃跑,王越加以阻止,下令列陣自保,敵軍疑惑不敢前進。至傍晚時,王越令騎兵都下馬,銜枚魚貫而行,自己則率驍勇之士殿後,從山後行走五十里抵達城堡。第二天,才對朱永説:“我們一動,敵人就會追擊,就沒有我們這些人了,我不動,是表示閒暇來迷惑他們。下馬行走,沒有軍隊行進的聲音,是讓敵人無法察覺罷了。” [129] 

王越求妓秦王

王越曾經西行,拜謁秦王(或為朱公錫)。秦王設宴招待,並召來歌妓奏樂。王越對秦王説:“下官擔任大王的吠犬很久了,難道沒有用來酬勞我的東西嗎?”因而向秦王求取所有的歌妓,攜帶離開。 [130] 

王越薦賢待人

王越曾推薦楊守隨佀鍾屠滽等人,他們都有名於世。他和睦家族、敦睦故舊,賑濟窮困、撫卹貧苦,惟恐做不到。 [72] 

王越三王伯爵

弘治十二年(1499年),明孝宗命當時剛中進士王守仁護送王越靈柩回浚縣安葬,並負責督造王越墓。王守仁在浚縣時曾告訴別人,説自己幼時夢到王越把征戰威寧海時的寶劍贈予自己,沒想到如今竟能督造王越墓。督造完成後,王越之子為表示感謝,真的把王越佩過的寶劍贈給了王守仁。 [131]  而後來王守仁也因戰功封新建伯。
明代僅有的三位以戰功封爵的文臣都姓王(王驥、王越、王守仁),威名超越其餘諸文臣封伯者。明人王世貞對此感嘆不已,曾連批:“大奇!大奇!” [132] 

王越人際關係

關係
姓名
簡介
曾祖
王顯道
曾被表彰為“義民”,後累贈太傅、威寧伯,復贈光祿大夫、柱國、太子太保、左都御史。
祖父
王恕
任醫學訓科,後累贈太傅、威寧伯,復贈光祿大夫、柱國、太子太保、左都御史。
父親
王頤
累贈太傅、威寧伯,復贈光祿大夫、柱國、太子太保、左都御史。
配偶
孫氏
正妻,獲贈夫人。
孫氏
繼室,獲贈淑人
陳氏
再繼室,獲贈夫人。
長子
王春
任錦衣衞指揮僉事
次子
王時
任錦衣衞指揮僉事。
三子
王昊
因父勳為錦衣衞百户
四子
王昕
因父勳為錦衣衞百户。
長女
——
生平不詳。
次女
王氏
嫁河南都指揮梁瑤。
幼女
——
生平不詳。
孫子
王煜
生平不詳。
王烜
於王越去世後蔭補為國子生。
王炤
生平不詳。
王炳
生平不詳。
王焞
生平不詳。
王煉
生平不詳。
王煥
生平不詳。
王燫
生平不詳。
孫女
王氏
嫁國子生李繼先。
王氏
嫁府軍衞指揮李隆。
孫女三人
——
生平不詳。
以上內容來源 [75] 

王越主要作品

王越博學能文,長詩善賦,作詩、詞、賦、文數百篇。《皇明經世文編》收錄有《王威寧文集》。 [120]  錢謙益在《列朝詩集》丙集之三中,錄有王越的作品十五首。又有《黎陽王襄敏公集》。今人趙長海有《王越集》 [5] 
體裁
作品摘選
《與李佈政彥碩馮僉憲景陽對酌》《次趙廣文韻》《次韻答馬大理天祿》《獨坐感懷》《走筆送謝大參》《丁亥中秋》《寄王宗貫冢宰》《自詠》《春寒》《謝安圖》《長安懷古》《過紅石山》《夜坐》《寄王司馬公度》《村樂》 [121] 
奏疏
《屯御疏》《處置邊務疏》《平賀蘭山後報捷書》《處置夷情復國土以繼封爵疏》《禦寇方略疏》 [121] 

王越史料索引

  • 《王越墓誌銘》 [75] 
  • 《明孝宗實錄》 [81] 
  • 《王越神道碑》 [76] 
  • 《畜德錄》 [133] 
  • 吾學編·卷四十五》 [83] 
  • 《明詞林人物考·王越傳》 [134] 
  • 《威寧伯王公越傳》 [135] 
  • 《皇明泳化類編》 [88] 
  • 名卿績紀 [92] 
  • 續藏書·卷十三·太傅威寧伯王襄敏公》 [94] 
  • 《明史竊·卷七十一》 [96] 
  • 名山藏·卷六十五》 [99] 
  • 堯山堂外紀·卷八十三·國朝》 [102] 
  • 石匱書
  • 筆精 [78] 
  • 《五邊典則》 [136] 
  • 國榷 [29] 
  • 罪惟錄
  • 《皇明百將列傳評林·卷三》 [110] 
  • 千百年眼·卷十二·王威寧御士》 [111] 
  • 《荷牐雜談·卷二》 [113] 
  • 明史稿·列傳四十一》
  • 明史·卷一百七十一·列傳第五十九》 [115] 
參考資料
  • 1.    《王越墓誌銘》:公生宣德丙午十一月五日,壽七十有三。
  • 2.    《王越年譜》:十一月初五亥時,生公於浚縣。
  • 3.    《大明孝宗敬皇帝實錄·卷一百四十五》:(弘治十一年十二月壬辰朔)總制三邊少保兼太子太傅、左都御史王越卒。
  • 4.    《王越墓誌銘》:疏上數月未報,公慮泄事機,焦勞過度,遂成疾而卒,戊午十二月一日也。
  • 5.    趙長海(校注).《王越集》.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9
  • 6.    趙長海,《明代著名大將王越史事考》
  • 7.    《王襄敏集》:寒窗苦讀之歲,手不釋卷,感兩宋之亡,胡虜入侵之恨,時常憤懣於胸,故苦讀兵書,以期有所為。
  • 8.    《明史·卷一百七十一·列傳第五十九》:長身,多力善射。涉書史,有大略。
  • 9.    《王越年譜》:庚午,公年二十五歲,以《易經》中順天府鄉試第三名。
  • 10.    《明史·卷一百七十一·列傳第五十九》:登景泰二年進士。
  • 11.    《明史·卷一百七十一·列傳第五十九》:授御史,出按陝西。聞父訃,不俟代輒歸,為都御史所劾。帝特原之。
  • 12.    《明史·卷一百七十一·列傳第五十九》:天順初,起掌諸道章奏,超拜山東按察使。
  • 13.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三百十七》:(天順四年七月)升山東道監察御史王越為山東按察司按察使。
  • 14.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三百五十四》:(天順七年七月)升山東按察司按察使王越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 15.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三百五十五》:(天順七年閏七月)己未,命右副都御史陳價巡撫寧夏、王越巡撫大同。
  • 16.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三百五十七》:(天順七年九月)乙亥,吏部言:巡撫大同、右副都御史王越丁母憂,宜從其請如例守制。上曰:今適用人整飭邊務,其令越奔喪,仍舊巡撫。
  • 17.    《明史·卷一百七十一·列傳第五十九》:七年,大同巡撫都御史韓雍召還,帝難其代,喟然曰:“安得如雍者而任之。”李賢薦越,召見。越偉服短袂,進止便利。帝喜,擢右副都御史以行。甫至,遭母憂,奪情視事。越乃繕器甲,簡卒伍,修堡寨,減課勸商,為經久計。
  • 18.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三十九》:(成化三年二月)癸卯,命巡撫大同、右副都御史王越贊理軍務兼紀功賞,巡按御史常振止於楊信軍前紀功,蓋初已命振總紀功賞,至是從撫寧侯朱永等之請,並委越焉。
  • 19.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四十》:(成化三年三月)達賊入大同大鹽房等處,搶掠人畜,巡撫大同、都御史王越等調領官軍御之,斬首二十七顆,生擒帖留帖木兒等一十二人。
  • 20.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四十二》:(成化三年五月)丁卯,鎮守大同左少監覃璣奏:達賊大勢入境,官軍分為四路,都指揮李愷等為左哨都指揮,馬儀等為右哨,修武伯沈煜、都督僉事張瑀由中路,臣偕都御史王越等隨後策應,屢與賊戰,殺敗賊眾,生擒一十二人,斬首二十七顆,獲鞍馬一百二十匹,弓箭什物無算,詔覃璣等三員俱升一級,沈煜等三員宜從厚賞,餘官軍升賞有差。
  • 21.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四十六》:(成化三年九月)壬申,命巡撫大同右副都御史王越兼巡撫宣府地方。
  • 22.    《明史·卷一百七十一·列傳第五十九》:成化三年,撫寧侯朱永徵毛裏孩,以越贊理軍務。其秋,兼巡撫宣府。
  • 23.    《明史·卷一百七十一·列傳第五十九》:五年冬,寇入河套,延綏巡撫王鋭請濟師,詔越帥師赴之。……越至榆林,遣遊擊將軍許寧出西路龍州、鎮靖諸堡,範瑾出東路神木、鎮羌諸堡,而自與中官秦剛按榆林城為聲援。寧戰黎家澗,瑾戰崖窯川,皆捷;右參將神英又破敵於鎮羌,寇乃退。
  • 24.    《明史·卷一百七十一·列傳第五十九》:明年正月以捷聞,越引還。抵偏頭關,延綏告警。兵部劾越擅還。詔弗罪,而令越屯延綏近地為援。寇萬餘騎五路入掠,越令寧等擊退之。進右副都御史。
  • 25.    《明史·卷一百七十一·列傳第五十九》:是年三月,朝廷以阿羅出等擾邊不止,拜撫寧侯朱永為將軍,與越共圖之。破敵開荒川,諸將追奔至牛家寨,阿羅出中流矢走。論功,進右都御史。
  • 26.    《明史·卷一百七十一·列傳第五十九》:又明年,越以方西征,辭大同巡撫。詔聽之,加總督軍務,專辦西事。然是時寇數萬,而官軍堪戰者僅萬人,又分散防守,勢不敵。永、越乃條上戰、守二策。尚書白圭亦難之,請敕諸將守。其年,寇復連入懷遠諸堡,永、越御卻之。圭復請大舉搜套。
  • 27.    《明史·卷一百七十一·列傳第五十九》:明年遣侍郎葉盛至軍議。時永已召還,越以士卒衣裝盡壞,馬死過半,請且休兵,與盛偕還。而廷議以套不滅,三邊終無寧歲;先所調諸軍已逾八萬,將權不一,迄無成功。宜專遣大將調度。乃拜武靖侯趙輔為平虜將軍,敕陝西、寧夏、延綏三鎮兵皆受節制,越總督軍務。比至,寇方深入環慶、固原飽掠,軍竟無功。
  • 28.    《明史·卷一百七十一·列傳第五十九》:越、輔以滿都魯、孛羅忽、癿加思蘭方強盛,勢未可破,乃奏言:“欲窮搜河套,非調精兵十五萬不可。今饋餉煩勞,公私困竭,重加科斂,內釁可虞。宜姑事退守,散遣士馬,量留精鋭,就糧鄜、延,沿邊軍民悉令內徙。其寇所出沒之所,多置烽燧,鑿塹築牆,以為保障。”奏上,廷議不決。越等又奏:“寇知我軍大集,移營近河,潛謀北渡,殆不戰自屈。但山、陝荒旱,芻糧缺供,邊地早寒,凍餒相繼。以時度之,攻取實難,請從防守之策,臣等亦暫還朝。”於是部科諸臣劾越、輔欺謾。會輔有疾,召還,以寧晉伯劉聚代。
  • 29.    談遷.《國榷》:中華書局,1958-12
  • 30.    《明史·卷一百七十一·列傳第五十九》:明年,越與聚敗寇温天嶺,進左都御史。是時三遣大將,皆以越總督軍務。寇每入,小擊輒去,軍罷即復來,率一歲數入。將士益玩寇,而寇勢轉熾。其年九月,滿都魯及孛羅忽、癿加思蘭留妻子老弱於紅鹽池,大舉深入,直抵秦州、安定諸州縣。越策寇盡鋭西,不備東偏,乃率延綏總兵官許寧、遊擊將軍周玉各將五千騎為左右哨,出榆林,逾紅兒山,涉白鹽灘,兩晝夜行八百里。將至,暴風起,塵翳目。一老卒前曰:“天讚我也。去而風,使敵不覺。還軍,遇歸寇,處下風。乘風擊之,蔑不勝矣。”越遽下馬拜之,擢為千户。分兵千為十覆,而身率寧、玉張兩翼,薄其營,大破之。擒斬三百五十,獲駝馬器械無算,焚其廬帳而還。及滿都魯等飽掠歸,則妻子畜產已蕩盡,相顧痛哭。自是遠徙北去,不敢復居河套,西陲息肩者數年。
  • 31.    《明史·卷一百七十八·列傳第六十六》:寇以搗巢故遠徙,不敢復居套。內地患稍息,子俊得一意興役。東起清水營,西抵花馬池,延袤千七百七十里,鑿崖築牆,掘塹其下,連比不絕。
  • 32.    《明史紀事本末·卷五十八·議復河套》:至是捷,賊內失其孥,相與悲泣,渡河北去,患少弭。孝宗弘治八年,北部復擁眾入河套住牧。
  • 33.    《明史·卷一百七十一·列傳第五十九》:十年春,廷議設總制府於固原,舉定西侯蔣琬為總兵官,越提督軍務,控制延綏、寧夏、甘肅三邊。總兵、巡撫而下,並聽節制。詔罷琬,即以越任之,三邊設總制自此始。論功,加太子少保,增俸一級。紀功郎中張謹、兵科給事中郭鏜等論劉聚等濫殺冒功,並劾越妄奏。越方自以功大賞薄,遂怏怏,稱疾還朝。
  • 34.    《明史·卷一百七十一·列傳第五十九》:明年與左都御史李賓同掌院事,兼督十二團營。越素以才自喜,不修小節,為朝議所齮。至是乃破名檢,與羣小關通。奸人韋英者,以官奴從徵延綏,冒功得百户。汪直掌西廠用事,英為爪牙,趙因英自結於直。內閣論罷西廠,越遇大學士劉吉、劉珝於朝,顯謂之曰:“汪直行事亦甚公。如黃賜專權納賂,非直不能去。商、萬在事久,是非多有所忌憚。二公入閣幾日,何亦為此?”珝曰:“吾輩所言,非為身謀。使值行事皆公,朝廷置公卿大夫何為?”越不能對。
  • 35.    《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之一百七十三》  .中國社會科學網[引用日期2016-06-17]
  • 36.    《明史·卷一百七十一·列傳第五十九》:兵部尚書項忠罷,越當遷,而朝命予陝西巡撫餘子俊。越彌不平,請解營務,優詔不許。因自陳搗巢功,為故尚書白圭所抑,從徵將士多未錄,乞移所加官酬之。子俊亦言越賞不酬功,乃進兵部尚書,仍掌院事。尋加太子太保。
  • 37.    《明史·卷三百二十七·列傳第二百十五》:十六年春,邊將上言,傳聞敵將渡河,遽以永為將軍。直與越督師至邊,未及期,襲敵於威寧海子,大破之,又敗之於大同。
  • 38.    《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二百一》:丙戌,監督軍務、太監汪直,提督軍務、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左都御史王越奏威寧海子之捷,雲:自二月二十二日,選調京營大同宣府官軍二萬一千出自孤店關,夜行晝伏二十七日至貓兒莊,分為數道,值大風雨雪,天地昏暗,急趣前進,黎明去威寧海子不數里,虜猶不覺,因縱兵掩殺,生擒幼男婦女一百七十一,斬級四百三十七,獲旗纛十二、馬一千八十五、駝三十一、牛一百七十六、羊五千一百,盔甲、弓箭、皮襖之類一萬有奇。
  • 39.    《明史·卷一百七十一·列傳第五十九》:十六年春,延綏守臣奏寇潛渡河入靖虜,越乃説直出師。詔拜保國公朱永為平虜將軍,直監軍,而越提督軍務。越説直令永率大軍由南路,己與直將輕騎循塞垣而西,俱會榆林。越至大同,聞敵帳在威寧海子,則盡選宣、大兩鎮兵二萬,出孤店,潛行至貓兒莊,分數道。值大風雨雪晦冥,進至威寧,寇猶不覺,掩擊大破之。斬首四百三十餘級,獲馬駝牛羊六千,師不至榆林而還。永所出道迂,不見敵,無功。
  • 40.    《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二百一》:捷聞,上以直等能運謀出境殺賊,即賜敕獎勵之,而升其報捷者人二級,錦衣衞副千户汪鈺為指揮僉事,百户王時為正千户,鈺,直之養子,時,越之子也。
  • 41.    《明史·卷一百七十一·列傳第五十九》:由是封越威寧伯,世襲,歲祿千二百石。越受封,不當復領都察院,而越不欲就西班。御史許進等頌其功,引王驥、楊善例,請仍領院事,提督團營。從之。
  • 42.    《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二百二》:甲寅,賜太子太保、威寧伯兼都察院左都御史王越誥券,封奉天翊衞推誠宣力守正文臣、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威寧伯,食祿一千二百石,本身免二死,子孫世襲,仍追封三代。
  • 43.    《明史·卷一百七十一·列傳第五十九》:明年復與直、永帥師出大同。適寇入掠,追擊至黑石崖,擒斬百二十餘人,獲馬七百匹。進太子太傅,增歲祿四百石。明制,文臣不得封公侯。越從勳臣例,改掌前軍都督府,總五軍營兵,督團營如故。
  • 44.    《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二百十三》:先是,直等奏:二月初八日,虜從海東山等墩入境剽掠,臣等分佈官軍截殺,追至黑石崖等處,生擒虜賊十人,斬首一百十三級,獲馬七百二十九匹,器械六千二百餘件。上命降敕獎勵之,升報捷錦衣衞指揮使汪鈺為都指揮同知,指揮同知王時為都指揮僉事,正千户朱暟為指揮同知。……至是,又俘獻下兵部,論功,直歲加食米三百石,永世襲公爵,越加升太子太傅,歲增祿米四百石,本色三百石、折色一百石,掌前軍都督府事,總五軍營兵,提督團營操練,仍蔭其一子為錦衣衞,世襲百户。
  • 45.    《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二百十三》:命王昕為錦衣衞百户,昕,越之子也,以越蔭授職,時年始八歲。
  • 46.    《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二百十五》:命太監汪直監督軍務,威寧伯王越佩平胡將軍印、充總兵官,率兵三千,赴宣府調度擊賊。
  • 47.    《明史·卷一百七十一·列傳第五十九》:其年五月,宣府告警,命佩平胡將軍印,充總兵官。復以直監督軍務,率京軍萬人赴之。比至,寇已去,因留屯其地。至冬,而直為其儕所間,寵衰。越等再請班師,不許。
  • 48.    《明史·卷一百七十一·列傳第五十九》:已,大同總兵官孫鉞卒,即命越代之,而以直總鎮大同、宣府,悉召京營將士還。
  • 49.    《明史·卷一百七十八·列傳第六十六》:子俊之築邊牆也,或疑沙土易傾,寇至未可恃。至十八年,寇入犯,許寧等逐之。寇扼於牆塹,散漫不得出,遂大衄,邊人益思子俊功。
  • 50.    《明史·卷一百七十一·列傳第五十九》:明年,寇犯延綏。越等調兵援之,頗有斬獲,益祿五十石。
  • 51.    《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二百二十八》:壬寅,虜寇入延綏、河西、清水營等處,監督軍務、太監汪直、總兵官、威寧伯王越調兵分御之,宣府遊擊將軍、都指揮使劉寧敗之於塔兒山,生擒四人,斬首百六級。參將、都指揮同知支玉、右副都御史何喬新等敗之於天窊梁中觜,斬首七十七級。千户白道山等敗之於木瓜園,斬首十五級。延綏總兵官、署都督同知許寧等敗之於三里塔等處,生擒二人,斬首百一十九級。大同參將周璽、遊擊將軍董昇、鎮守太監陳政、巡撫、右僉都御史郭鏜、總兵、都督朱鑑等敗之於黑石崖等處,斬首三十級。…加直米歲二十四石,越歲祿五十石。……是役也,斬獲最多,蓋由尚書餘子俊鏟削邊牆,虜入,為官軍所逐,漫散而不得出路故也。然自是無敢復輕犯邊者,延綏軍民頗得息肩雲。
  • 52.    《明史·卷一百七十一·列傳第五十九》:大學士萬安等以越有智計,恐誘直復進,乃請調越延綏以離之。
  • 53.    《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二百三十一》:調威寧伯王越鎮守延綏,都督同知許寧鎮守大同。時汪直與王越既俱留鎮大同,內閣大學士萬安等議恐直為越所誘,以求複用,乃言於上,調越,以寧易之。
  • 54.    《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二百五十二》:壬寅,大同總兵官、都督同知許寧、巡撫、右僉都御史郭鏜、鎮守內官蔡新俱有罪,下獄降官。時鏜調遼東,巡撫寧新被召還京,上以去年大同失機,命三法司、錦衣衞執寧、新於午門前門狀,錦衣衞即遣人執鏜以來。……有旨:寧等俱受邊方重託,卻輕率進兵,折損官軍。致虜賊肆無畏憚,剽掠邊民。情犯深重,本當處死,姑從輕發落。寧、鏜各降官六級,新到任未久,降三級,寧降羽林左衞,帶俸。指揮同知鏜降四川射洪縣知縣。初,寧與威寧伯王越更調鎮守也,郭鏜送越行,越曰:“許寧雖經戰陣,守己撫下。然非充馭才,朝廷重用之,必壞事,公其慎之。”寧至大同,因與太監爭坐不和,每事違拗,悻悻自用。……鏜默然,猶以其為宿將不知慮,但以不和奏,調汪直於南京。既而虜酋小王子率眾大至,烽火日夜不絕,寧乃遣劉寧、董昇營於西山,周璽屯於懷仁,己與鏜及蔡新等斂兵城守,欲伺虜入掠勢,分各相機邀擊之。……既至虜騎四合,大戰,將士死者千餘人,虜亦多死者,橫屍蔽野。……時當道者皆聞其敗,以新調汪直、王越非計,恐責有歸所。乃謬以調兵未集,眾寡不敵為辭,請降敕獎勵之。而科道官亦無一人言及者,冀寧勉圖後效,以掩前罪也。…至是,月久人心積不能平,有以其實上聞者。上怒,遂執而罪之,並責科道官不早言。鏜既降,道寧之事甚悉,且越服之先見。
  • 55.    《明史·卷一百七十一·列傳第五十九》:明年,直得罪,言官並劾越。詔奪爵除名,謫居安陸,三子以功廕得官者,皆削籍,且使使齎敕諭之。
  • 56.    《明史·卷一百七十一·列傳第五十九》:越聞使至,欲自裁,見敕有從輕語,乃稍自安。
  • 57.    《明史·卷一百七十一·列傳第五十九》:越既為禮法士所疾,自負豪傑,驁然自如。飲食供奉擬王者,射獵聲樂自恣,雖謫徙不少衰。故其得罪,時議頗謂太過,而竟無白之者。
  • 58.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二百六十八》:(成化二十一年七月)丙辰,湖廣安陸州民王越上奏自陳誣枉,章下刑部,具始末覆奏,得旨:越前事已經多官會議,朝廷既從輕行遣,所奏置之。
  • 59.    《明史·卷一百七十一·列傳第五十九》:孝宗立,赦還。
  • 60.    《明史·卷一百七十一·列傳第五十九》:弘治七年,越屢疏訟冤。詔復左都御史,致仕。
  • 61.    《大明孝宗敬皇帝實錄·卷八十五》:(弘治七年二月)復王越為都察院右都御史,致仕。……既而越累疏稱冤,上命廷臣會議,議者不能執,並錄其功過以請,乃得是命,並復其子春為正千户、時仍為百户,俱原衞所帶俸。
  • 62.    《大明孝宗敬皇帝實錄·卷一百十一》:(弘治九年閏三月)丁卯,召致仕、都察院左都御史王越掌都察院事.
  • 63.    《大明孝宗敬皇帝實錄·卷一百十二》:(弘治九年四月)吏科都給事中季源等言;……及命下之日,不用,會推四人,乃假傳奉起用王越。人心驚駭,眾論沸騰。……奏入,復有旨令,會多官議,吏部會議,具陳越前後履歷功罪,且請從科道言,收回成命。上命越仍舊致仕。
  • 64.    《明史竊·卷七十一》:吏部屠滽欲薦越,謂馬文升曰:“此擔須用此輩人擔。”遂以越名上。上曰:“越老尚可將也。”
  • 65.    《明史·卷一百七十一·列傳第五十九》:十年冬寇犯甘肅。廷議復設總制官,先後會舉七人,不稱旨。吏部尚書屠滽以越名上,乃詔起原官,加太子太保,總制甘、涼邊務兼巡撫。越言甘鎮兵弱,非籍延、寧兩鎮兵難以克敵,請兼制兩鎮,解巡撫事。從之。
  • 66.    《大明孝宗敬皇帝實錄·卷一百三十九》:弘治十一年七月……先是,敕諭總制越雲:賀蘭山後,乃虜賊巢穴。累次寇邊,皆自彼而入。使其住居年久,熟知地方,或誘引北虜大眾。或招來野乜克力等夷,為患不小。爾須運謀追剿,母令滋蔓。
  • 67.    《明史·卷一百七十一·列傳第五十九》:明年,越以寇巢賀蘭山後,數擾邊,乃分兵三路進剿。斬四十三級,獲馬駝百餘。加少保,兼太子太傅。
  • 68.    《明孝宗敬皇帝實錄·卷一百三十九》:越自寧夏遣將分路發兵:延綏副總兵、都指揮同知朱瑾領兵二千出南路,寧夏鎮守太監張僴、總兵官、都督同知李俊領兵二千出中路,副總兵、都指揮使張安、監槍右監丞郝善領兵二千出北路。越居中制之,張安、郝善分為二哨。北哨行五十餘里,至花果園遇賊,擊之,斬十三級。南哨至蒲草溝,賊望見,畜產遍野,棄不顧,急從沙窩遁去,七人不及走,斬之,其一人衣甲居幙甚整,意其酋也。合兵追至大把都,賊集其眾,分為三面,併力馳突。我軍下馬用槍銃御之,賊稍卻,騎乘勢急擊之,斬十級。日晡,張安收兵回,伏兵道傍,賊來襲,遇伏走,郝善領兵截其去路,復追斬八級。又追至柳溝兒,斬三級,賊西遁,乃還寧夏城。凡得賊首四十二,駱駝十九,馬百二十二,牛羊器仗千數。……因加越少保兼太子太傅,左都御史如故。
  • 69.    《明史·卷一百七十一·列傳第五十九》:遂條上制置哈密事宜。
  • 70.    《少保兼太子太傅都察院左都御史贈太傅諡襄敏王公神道碑》:襄敏公以弘治戊午十二月一日卒於邊,上震悼為輟朝一日,巳錫贈諡,遣官治葬事。
  • 71.    《明史·卷一百七十一·列傳第五十九》:會李廣得罪死,言官連章劾廣黨,皆及越。越聞憂恨,其冬卒於甘州。贈太傅,諡襄敏。
  • 72.    《明史·卷一百七十一·列傳第五十九》:越姿表奇偉,議論飆舉。久歷邊陲,身經十餘戰,知敵情偽及將士勇怯,出奇制勝,動有成算。獎拔士類,籠罩豪俊,用財若流水,以故人樂為用。又嘗薦楊守隨、佀鍾、屠滽輩,皆有名於世。睦族敦舊,振窮恤貧,如恐不及。
  • 73.    《明史·卷一百七十一·列傳第五十九》:越始多選跳蕩士為腹心將,親與寇搏。又以間覘敵累重邀劫之,或剪其零騎,用是數有功。
  • 74.    《明史·卷一百七十一·列傳第五十九》:越在時,人多咎其貪功。及死,而將餒卒惰,冒功糜餉滋甚,邊臣竟未有如越者。
  • 75.    明·李東陽·《懷麓堂集·明故光祿大夫柱國少保兼太子太傅都察院左都御史總制陝西三邊軍務贈太傅諡襄敏王公墓誌銘》
  • 76.    《洹詞》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5-09-03]
  • 77.    清·沈德潛·《明詩別裁集·卷三》
  • 78.    明·徐·《筆精》
  • 79.    《朝鮮王朝實錄·成宗實錄》,十年三月初六日條。
  • 80.    明·屠滽·《浚縣誌·卷四·祭太傅王襄敏公文》
  • 81.    《大明孝宗敬皇帝實錄·卷一百四十五》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5-02-09]
  • 82.    《皇明經世文編·卷一百二十》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6-06-23]
  • 83.    明·鄭曉·《吾學編·卷四十五》
  • 84.    清·吳景旭·《歷代詩話·卷七十五·癸集四》引《兩湖麈談錄》
  • 85.    明·談遷·《國榷·卷三十九》
  • 86.    明·鄭曉·《皇明北虜考·序》
  • 87.    明·陸容·《菽園雜記》
  • 88.    明·鄧球·《皇明泳化類編》
  • 89.    明·王世貞·《弇州續稿·卷八十七》
  • 90.    《明詩評·卷四》
  • 91.    《皇明奇事述·卷二》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6-05-29]
  • 92.    《名卿績紀》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6-06-04]
  • 93.    邱少華 注.李贄全集註(第十冊)·續藏書注(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05
  • 94.    明·李贄·《續藏書·卷十三·勳封名臣·太傅威寧伯王襄敏公》
  • 95.    《古今圖書集成》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4-10-28]
  • 96.    明·尹守衡·《明史竊·卷七十一》
  • 97.    《萬曆野獲編補遺·卷二》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6-02-03]
  • 98.    《萬曆野獲編·卷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5-15]
  • 99.    《名山藏·卷六十五》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5-02-09]
  • 100.    明·馮夢龍·《智囊全集·卷二十二·制勝》
  • 101.    陳子龍 撰,孫啓治 校點.安雅堂稿: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03:64
  • 102.    《堯山堂外紀·卷八十三·國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7-03]
  • 103.    《明詩別裁集·卷十一》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5-02-09]
  • 104.    清·孫奇逢·《畿輔人物考》
  • 105.    黃道周 注斷;孟冰 點校.廣名將傳:書目文獻出版社,1986-11:340
  • 106.    張岱.石匱論贊:故宮出版社,2014-08
  • 107.    查繼佐 著.罪惟錄 第3冊: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05:1698
  • 108.    《皇明經世文編·凡例》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5-15]
  • 109.    清·吳景旭·《歷代詩話·卷七十五·癸集四》
  • 110.    明·顧其言·《皇明百將列傳評林·卷三》
  • 111.    《千百年眼·卷十二》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6-06-13]
  • 112.    《荷牐叢談·卷之一》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4-02-01]
  • 113.    《荷牐叢談·卷二》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4-02-01]
  • 114.    《明史紀事本末·卷五十八·議復河套》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6-30]
  • 115.    《明史·卷一百七十一·列傳第五十九》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02-09]
  • 116.    清·紀昀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 117.    清·嚴遂成·《明史雜詠·詠王越》
  • 118.    明史演義:第四十二回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2-09]
  • 119.    劍橋中國明代史:軍事問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2-01]
  • 120.    《皇明經世文編·卷六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2-09]
  • 121.    錢謙益·《列朝詩集·丙集卷三》
  • 122.    《明史·卷三百四·列傳第一百九十二》:小中官阿醜工俳優……又為直狀,操兩鉞趨帝前。旁人問之,曰:“吾將兵,仗此兩鉞耳。”問何鉞,曰:“王越、陳鉞也。”帝聽然而笑,稍稍悟,然廷臣猶未敢攻直也。
  • 123.    《明史·卷一百七十一·列傳第五十九》:廷試日,旋風起,揚其捲去,更給卷,乃畢事。
  • 124.    《水東日記·卷二十》:景泰辛未廷試,盛預彌封,徐侍講珵受卷,陳御史同年叔紹等監試。正午忽大風驟起,黃塵漲天……良久,一貢士紙卷為風所揚半空去,呼之至,乃浚縣王越也。
  • 125.    王世貞《弇山堂別集》卷八十一:廷試王越卷為風飛去,上覆給卷,足成之。或雲墮於朝鮮,次歲送還,上喜,擢越御史。
  • 126.    錢謙益《列朝詩集》丙集之三,王威甯越:廷試日,旋風掣其卷颺去。逾年,高麗貢使攜以上進,佔者曰:“此封侯萬里之徵也!”
  • 127.    《智囊全集·卷二十二·制勝》:王越撫大同。一日大雪,方坐地爐,使諸妓抱琵琶捧觴侍,而一千户詗虜還,即召入,與談虜事甚析,大喜,曰:“寒矣!”手金卮飲之。復談則益喜,命弦琵琶而侑酒,即並金卮與之。已又談,則又喜,指妓中最姝麗者曰:“欲之乎?以乞汝。”自是千户所至為效死力,積功至指揮。
  • 128.    《智囊全集·卷二十二·制勝》:其夜襲虜帳,將至,風暴起,塵翳目,眾惑欲歸,一老卒前曰:“天讚我也!去而風,使虜不覺。歸而卒遇虜人掠者還,而我據上游。皆是風也!”越不覺下馬拜。功成,推卒功以為千户。
  • 129.    《明史·卷一百七十一·列傳第五十九》:嘗與朱永帥千人巡邊,寇猝至,永欲走,越止之,列陣自固,寇疑未敢前。薄暮,令騎皆下馬,銜枚魚貫行,自率驍勇為殿,從山後行五十里抵城,謂永曰:“我一動,寇追擊,無噍類矣,示暇以惑之也。下馬行,無軍聲,令寇不覺耳。”
  • 130.    《明史稿·列傳第四十一》:嘗西行謁秦王,王開筵奏妓。越語王:“下官為王吠犬久矣,寧無以相酬者?”因盡乞其妓女以歸。
  • 131.    《王文成公全書·卷三十二·附錄·年譜》:先生未第時嘗夢威寧伯遺以弓劍。是秋欽差督造威寧伯王越墳,馭役夫以什伍法,休食以時,暇即驅演‘八陣圖’。事竣,威寧家以金帛謝,不受;乃出威寧所佩寶劍為贈,適與夢符,遂受之。
  • 132.    《皇明奇事述》“三文臣戰功伯爵皆王姓”條:文臣封伯,雖前後十人,然以戰功得者僅三人:靖遠伯驥,威寧伯越,新建伯守仁耳。皆王姓,威名皆盛於諸伯,大奇大奇。
  • 133.    明·陳沂·《畜德錄》
  • 134.    明·王兆雲·《明詞林人物考·王越傳》
  • 135.    《國朝獻徵錄·卷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2-09]
  • 136.    明·徐日久·《五邊典則》
  • 137.    王越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10-05]
  • 138.    殷時學,陶濤 主編.岳飛廟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11:17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