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居庸關

(京北長城沿線上的古關城)

鎖定
居庸關,是京北長城沿線上的著名古關城,也是中國的城堡之一。 [1] 天下九塞”之一,“太行八陘”之八,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居庸關同樣號稱“天下第一雄關”,與嘉峪關相似,但是兩關的東西位置不同,且居庸關比嘉峪關修築時間更早。
關城所在的峽谷,屬太行餘脈軍都山地,西山夾峙,下有巨澗,懸崖峭壁,地形極為險要。居庸關與紫荊關、倒馬關、固關並稱明朝京西四大名關,其中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又稱內三關。
居庸關是四大重要關卡之一。四大重要關卡即南口,居庸關,上關和八達嶺
中文名
居庸關
外文名
Juyongguan
地理位置
北京市昌平區境內
保護級別
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別    名
軍都關
薊門關
納款關
始    建
公元1368年
台    高
9.5米

居庸關地理位置

雨後居庸關
雨後居庸關(18張)
居庸關位於距北京市區50餘公里外的昌平區境內。居庸關得名,始自秦代,相傳秦始皇修築長城時,將囚犯、士卒和強徵來的民夫徙居於此,取"徙居庸徒"之意。漢代沿稱居庸關,三國時代名西關,北齊時改納款關,唐代有居庸關、薊門關、軍都關等名稱。 [2] 
居庸關形勢險要,東連盧龍、碣石,西屬太行山、常山,實天下之險。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它有南北兩個關口,南名"南口",北稱"居庸關"。現存的關城是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大將軍徐達督建的。為北京西北的門户。居庸關兩旁,山勢雄奇,中間有長達18公里的溪谷,俗稱"關溝"。這裏清流縈繞,翠峯重疊,花木鬱茂,山鳥爭鳴。綺麗的風景,有"居庸疊翠"之稱,被列為"燕京八景"之一。

居庸關歷史沿革

居庸關
居庸關(38張)
早在春秋戰國時代,燕國就在扼控此口。《呂氏春秋》、《淮南子》皆曰:天下九塞,居庸其一也。《地記》:太行八陘,其第八陘為軍都。
漢朝時,居庸關城已頗具規模。東漢初年,更始帝使者入上谷耿況迎之於居庸關。建武十五年(39年),以匈奴犯塞,遷代郡上谷郡民於居庸關以東。
元初五年(118年),鮮卑犯塞,屢寇上谷。建光初年(121年),復寇居庸關。初平四年(193年),幽州牧劉虞遣掾田疇奉章詣長安,疇以道路阻絕,願以私行,乃自選家客二十騎,上西關(居庸關),出塞傍北山,直趨朔方,循間道至長安致命。既而劉虞討其部將公孫瓚,為所敗,北奔居庸。瓚追攻之,城陷。
東晉鹹康六年(340年),後趙武帝石虎積穀樂安城,欲擊慕容皝。慕容皝曰:虎以樂安城防守重複,冀城南北必不設備。今若詭路出其不意,可盡破也。遂帥諸軍入居庸關,直抵薊城,破武遂津,入高陽,大掠而還。
永和六年(350),慕容雋使慕容霸將兵2萬,自東道出徒河,慕輿幹西道出居庸關。雋自中道出盧龍塞。太元十年(385年),慕容垂初復燕,遣慕容農出居庸關,歷凡城,趣龍城,討叛將餘嚴於令支。太元二十一年(396年),拓跋燾大舉伐後燕,分遣其將封真等,從東道出居庸關,襲幽州
北魏孝昌初年,杜洛周反於上谷,圍燕州。幽州刺史常景與都督元譚討之,自盧龍塞至居庸關,皆置兵守險。譚出屯居庸關。常景使別將崔仲哲屯居庸關以邀之,戰沒,居庸亦潰。北齊天保七年(556年),高洋北巡至達速兒嶺,行視山川險要,將起長城。既而發民築長城,讓長城和居庸關連在一起。
唐會昌初年(841年),幽州軍亂,雄武軍使張仲武起兵擊之,遣軍吏吳仲舒詣京師言狀。李德裕虞其不克,仲舒曰:幽州糧食皆在媯州及北邊七鎮,萬一未能入,則據居庸關絕其糧道,幽州自困矣。景福二年(893年),幽州將劉仁恭蔚州,引兵還襲幽州,至居庸,敗奔河東。乾寧元年(894年),李克用擊幽州,拔武州、新州,進攻媯州。李匡籌發兵馳救,出居庸關,為克用所敗,幽州遂入於河東。
五代梁乾化三年(913年),劉守光據幽州,晉王李存勖攻之,克古北口,燕居庸關使胡令圭等遂奔晉。
宋宣和四年(1123年),金人謀取燕京,遼人以勁兵守居庸。金兵至關,崖石自崩,戍卒多壓死,遂潰。金人度關而南,入燕京。嘉定二年(1209年),蒙古攻金,至古北口。金兵保居庸,不得入。蒙古主乃留可忒薄察等頓兵拒守,而自以眾趨紫荊關,拔涿、易二州。轉自南口攻居庸,破之。出北口,與可忒薄察軍合。嘉定四年(1211年),蒙古克縉山,遊兵至居庸關,守將棄關遁,蒙古兵克之。遊奕至都城下,襲金羣牧監,驅其馬而還。
元致和元年(1328年),元主歿於上都。大都留守平章政事燕帖木兒起兵,迎立懷王圖帖睦爾於江陵,遣其弟撒敦守居庸關,唐其勢守古北口。既而上都諸王襲破居庸關,遊兵至大口。天曆初,詔居庸關壘石為固,調丁壯守之。至正二十四年,孛羅帖木兒遣兵犯闕,亦入自居庸關。
現存關城,始建於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系大將軍徐達、副將軍常遇春規劃創建,明景泰初年(公元1450-1454年)及其後又屢經繕治。城垣東達翠屏山脊,西駛金櫃山巔,周長4000餘米,南北月城及城樓敵樓配套設施齊備。關城內外還有衙署、廟宇、儒學等各種相關建築設施。
關隘所建石門如台,其下穿以梯形園劵道。雕飾繁縟。門道兩筆浮雕四天王像及各族文字經文咒語等。門上相傳原立甁式塔三座,今已不存,為我國建築中之精品。
清末以後,居庸關關城建築逐漸荒廢,但雄偉的關城及眾多的歷史遺蹟,卻為人們瞭解中國古代軍事文化敞開了一個窗口。
早在1961年,位於關內的雲台,就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國家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將其列入世界人類文化遺產。文人墨客,達官顯貴寫下大量描繪居庸關的詩詞賦和碑刻,石刻文字,其中,古詩詞有170首左右,近1萬3千餘字。居庸關現存石碑近20塊,其中14塊較為完好。

居庸關主要景點

居庸關雲台

雪後居庸關
雪後居庸關(12張)
居庸關的中心,有一"過街塔"基座,名"雲台",取其"遠望如在雲端"之意。
雲台創建於元至正二至五年(公元1342年一1345年),是用漢白玉石築成的,台高9.5米,上頂東西寬25.21米,南北長12.9米;下基東西寬26.84米。南北長15.57米,上小下大,平面呈矩形。台頂四周的石欄杆望柱欄板、滴水龍頭等建築,都保持着元代的藝術風格。台基中央有一個門洞,門道可通行人、車、馬。雲台可謂是元代一座大型的石雕藝術精品。
雲台上原建有三座白色喇嘛塔,可惜毀於元末明初。此後在台基上建了"泰安寺",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寺遭火焚,僅存雲台。台頂上的柱礎,就是明代泰安寺殿宇的遺物。

居庸關券城與南北關

居庸關1550年 居庸關1550年
南關甕城馬蹄形,南關主城門南北走,向上有重檐歇山城樓一座,自地面計算高31.8米,甕城西側有甕城城門通往關城向南的大道,在弧形甕城城台上設有炮台,陳列着明代古燈,外牆有垛口,內側牆低矮無垛口。作戰時可將敵人誘入甕城,主城關閉阻其入城,再放甕城閘門,敵人就被困在甕城裏,只能束手就擒,有“甕中捉鱉”之意,因此得名甕城,在甕城之中建有一座福佑關城的關王廟。
北關與南關作用相同,呈長方形的甕城上設有炮台,甕城城門朝向北側,北甕城中建有北方鎮守大神真武廟,廟內供有十二生肖神,水火。

居庸關古炮

古炮 古炮
在居庸關南券城和北券城城牆之上,分別陳列5門古炮。南券城陳列“大將軍鐵炮”2門,長1.7米,炮口口徑8釐米。“竹節鐵炮”3門。長1.7米,炮口口徑15釐米。北券城陳列“大將軍鐵炮”2門,長1.77米和1.79米,炮口口徑7釐米。“竹節鐵炮”3門。長為1.08米、1.5米、1.7米,炮口口徑為14釐米和8釐米。
明代是我國古代大炮製鑄和使用最興盛時期。元朝末年,朱元璋起義,和州人焦立向他呈獻十支新式武器“火銃”,用火藥發射鐵彈丸,當時稱為“火龍槍”。明朝建立以後,專門設有兵仗軍器局,研製鑄造大炮。大炮被稱為“神威大將軍”。在軍隊中,設有使用大炮的軍機營。京城衞戎,長城關口要衝,配備神機營
明成祖時,下令在長城沿線安置大炮。還有“佛郎機”、“神槍”、“鐵銃”等。《明史.兵志》記載,到了明代中葉,大炮的鑄造工業逐漸精良,製造出的“紅夷大炮”長可二丈有餘,重三千斤。發之洞裂石城,聲震數十里。這種炮,有照門準星用於瞄準。射程可達500多米。在修復居庸關北關城時,發掘出土石炮彈23枚,最大直徑為15釐米,鐵炮彈6枚,最大直徑5 釐米。

居庸關雲台石刻

居庸關 居庸關
雲台石刻堪稱一絕。券門內兩側右壁及頂部遍刻佛像,佛像造型生動,雕刻技藝高超,六種文字的石刻經文、咒語為歷史研究提供了難能可貴的資料。據專家考證,石刻造像具有典型的藏傳佛教薩迦教派的特徵。
進入券門兩壁刻四大天王像。天王身軀高大,怒目圓睜,並有厲鬼在其左右,是護持佛法,鎮守國家四方的尊神。據説明朝正德年間,武宗皇帝朱厚燳微服出遊,夜間騎馬偷偷混出居庸關時,他的坐騎見到四大天王像,嚇得不敢前行。無奈之下武宗下令用煙火把像燻黑了,才得以出關。
居庸關 居庸關
券門兩壁四天王的空間處,有用梵、藏、八思巴畏兀兒西夏、漢等六種文字鐫刻的《如來心經》經文、咒語、造塔功德記等。
西夏文是紀錄我國古代党項族語言的文字,創制於公元1036——1038年間,當時約有六千多字流行。八思巴文是元世祖忽然必烈命其帝師八思巴創立的蒙古新字。它脱胎於藏文,採用拼音的方式書寫,並於公元1269年頒詔推行。以上兩種文字流傳時間很短便廢棄不用,而保存下來的石刻文字對破譯古代文字,以及研究西夏、蒙古歷史都提供了非常珍貴的實物資料。券門頂部刻有五個曼荼羅,即五組圓形圖案式佛像,佛界稱其為壇場。壇場的設立有保護眾佛修煉,防止魔眾侵犯的意思。五曼荼羅的主尊佛像,由北往南依次為:釋迦牟尼佛(如來佛)、阿彌陀佛(菩薩形)、阿佛(菩薩形)、金剛手菩薩、普明菩薩。其中除釋迦牟尼為佛祖之外,其他四菩薩在此顯現,則有四方教主的意思。五曼荼羅連同其他佛像,共197尊。
券頂兩側的斜面上,刻有十方佛,在每方佛的周圍還分別刻有小佛102座,共計小佛1020座,取共千佛之意。這些小佛,是明朝正統年間,修建泰安寺(1443——1449)時,由鎮守永寧(今延慶縣境)的太監谷春主持補刻的。連同十方佛下的菩薩、比丘,券項兩側部共有刻像1060尊。券門的南北券面上,雕刻着造型獨特、別具一格的一組造像,其中有大鵬鯨魚龍子、童男、獸王、象王等等,佛界稱其為“六拿具”。大鵬寓意慈悲鯨魚為保護之相,龍子表示救護之意,童男騎在獸王上自然是寓意福資在天,而象王則有温馴善師的含意,券面最下端的石刻紋飾為交杵,又稱羯魔杵、金剛杵。原本為古印度的一種兵器,在此為斷煩惱、伏惡魔,護持佛法的法器。鑑於雲台刻石造像的歷史與文物價值,1961年,經國務院批准,雲台刻石造像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保護文物。

居庸關水門

水門 水門
居庸關地形險要兩側高山,中間一水,水道,南北方向貫穿關城,長城與河道交叉之處,建有雙孔圓拱水門,水門上有閘樓,內設水閘,藉此控制門內外水量,洪水季節打開閘口,泄洪,枯水季節,儲備河水供關城使用。水門橋墩為南北尖狀,以利於減少洪水對水門的作用力,起到了防止毀壞,延長使用時間的作用。

居庸關旅遊信息

居庸關交通出行

居庸關交通圖 居庸關交通圖
居庸關旅遊方便,京張鐵路八達嶺高速公路從關內穿過。公路和鐵路都設有站,居庸關至北京48公里。乘支線車走高速公路半小時左右就可到達,居庸關至十三陵25公里,至龍慶峽41公里,至官廳水庫55公里。
乘車指南
(1)德勝門乘坐919路(延慶方向)居庸關站下車即可。
(2)德勝門乘345快,昌平東關下車,換乘314路或昌67路到大宮門站下車即可。
(3)地鐵昌平線在昌平西山口站C口出,換乘昌78路到大宮門站下車
自駕車路線
走八達嶺高速公路居庸關(15)出口即可。
停車場
居庸關當前有四處停車場,一號“水庫”停車場、二號迎恩坊停車場、三號“雲台”停車場、四號“行署”停車場。以上四處停車場可方便的滿足停車需求。

居庸關開放信息

開放時間:8:00--17:00(淡季) 7:30--17:10(旺季)
學生,60歲以上老人、軍官憑證半價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