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畿

(明代思想家)

鎖定
王畿(1498年-1583年),字汝中,號龍溪, [8]  學者稱龍溪先生, [9]  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紹興府山陰縣(今浙江省紹興市)人。中國明代儒者、 [8]  思想家、官員, [10]  王門七派中“浙中派”創始人。 [9] 
王畿年輕時豪邁不羈。嘉靖二年(1523年),因試禮部進士不第,返鄉受業於王守仁。後協助王守仁指導學生,時有“教授師”之稱,為王守仁最賞識的弟子之一。嘉靖八年(1529年),赴京殿試,途中聞王守仁卒,奔廣信料理喪事,服心喪三年。嘉靖十三年(1534年)中進士,官至南京兵部主事,曾任南京武選郎中之職,因其學術思想為當時首輔夏言所惡而被黜。罷官後,往來江、浙、閩、越等地講學四十餘年,所到之處,聽者雲集。年過八十,仍舊周流不倦。 [8]  萬曆十一年(1583年),王畿去世,享年八十六歲。 [11] 
王畿強調良知觸機而發,神感神應,不學不慮,自然之良,並嚴辨“知”與“識”,修身工夫則倡導“心體立根”之“先天正心之學”,所謂一悟本體即是工夫,這集中體現於其“四無”説之中。晚年則強調“一念入微”工夫,表現出某種先天正心之學與後天誠意之學的統一。其著述和談話,後人收輯為《王龍溪先生全集》。 [8]  趙錦在《龍溪先生墓誌銘》中稱王畿:“英邁天啓,穎悟絕倫”,足見他的確異於常人。 [12] 
別    名
王龍溪
龍溪先生
汝中
龍溪
所處時代
明代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紹興府山陰縣(今浙江省紹興市)
出生日期
1498年
逝世日期
1583年
主要成就
開創王學“浙中派”;提倡“四無”説
主要作品
龍溪全集
本    名
王畿

王畿人物生平

王畿像 王畿像
王畿 (1498年-1583年),明代陽明學派主要成員之一,弘治十一年(1498年)五月初六日生 [7]  ,字汝中,號龍溪,浙江山陰(今紹興)人,民籍,國子生,治《詩經 [7]  ,年輕時豪邁不羈。嘉靖二年(1523年),因試禮部進士不第,返鄉受業於王守仁。五年會試中武,未參加廷試,協助王守仁指導後學,時有“教授師”之稱。為王守仁最賞識的弟子之一。八年赴京殿試,途中聞王守仁卒,奔廣信料理喪事,服心喪三年。十三年中進士,官至南京兵部主事,曾任南京武選郎中之職,因其學術思想為當時首輔夏言所惡而被黜。罷官後,來往江、浙、閩、越等地講學40餘年。所到之處,聽者雲集,年過80仍周遊不倦。認為良知是當下現成,不假功夫修正。知識與良知有別,知識不是良知,但在良知的作用下可以變為良知。
其思想以“四無”為核心,修正王守仁的“四句教”。認為心、意、知、物只是一事,若悟得心是無善無惡之心,則意、知、物皆無善無惡。主張從先天心體上立根,自稱這是先天之學。認為良知一點虛明,便是作聖之機,時時保住此一點虛明,不為旦晝梏亡,便是致知,而不注重“致良知”的功夫;強調自由自在的處世態度。黃宗羲認為其學説近於釋老,使王守仁之學漸失其傳。其著述和談話,後人收輯為《王龍溪先生全集》22卷。

王畿主要思想

王畿為明哲學家,字汝中,號龍溪,學者稱龍溪先生,浙江山陰(今紹興)人。師事王守仁。嘉靖五年中會試後,不求仕進,回鄉與錢德洪共同協助王守仁指導後學。王畿是王守仁的嫡傳弟子。唐順之是王畿的弟子。嘉靖十一年(1532)中進士,任南京職方主事,後升任南京武選郎中。不久因其學術思想為當時首輔夏言所不容而被黜。此後他往來各地講學,在兩都及吳、楚、閩、越、江、浙等地均有講舍,歷時40餘年,潛心傳播王學,為王學主要傳人之一。但由於他受佛教思想影響較深,致使他在傳播王守仁良知説過程中,漸失其本旨而流入於禪。他在講學時,亦往往“雜以禪機,亦不自諱也”。王畿後來被歸之為“良知現成派”。
王畿著作 王畿著作
他認為,“良知”原是當下現成,先天自足的本體,它不須學習思慮,亦無須修正損益,便自然可以得到。他説:“良知一點虛明,便是作聖之機,時時保任此一點虛明,不為旦書梏亡,便是致知。”(《王龍溪語錄·龍華會記》)他認為“致良知”是未悟者的事,對於已悟者來説,根本不須致良知。由此,他在治學與修養方法上,主張一任自然,反對戒慎恐懼,認為“君子之學,貴於自然”(《心泉説》)。“大學當以自然為宗,警惕者自然之用。戒謹恐懼,未嘗致纖毫之力,有所恐懼便不得其正”(《答季彭山龍鏡書》)。王畿認為警惕、慎獨、恐懼等不僅無益於學問與修養,反而會妨礙真性流行,其結果“不惟辜負自然,亦辜負乾坤”(同上)。他還從這種“貴於自然”的自然主義進一步走向了“隨其所為”的放任主義,主張保持人心活潑之體,反對任何約束。他説:“人心虛明,湛然其體,原是活潑,豈容執得定。惟隨時練習,變動周流,或順或逆,或縱或橫、隨其所為,還他活潑之體,不為諸境所礙,斯謂之存。”(《華陽會語》)由於堅持這種“資於自然”的自然主義與“隨其所為”的放任主義,與當時的官方思想——程朱理學相沖突,因而王畿思想為當時所不容,遭到了世人及官方的非議。他還用禪宗思想去理解王守仁的良知説,把良知説建立在虛無空幻的基礎上,認為“心”是虛靜的本體:“靜者,心之本體。”(《答關中淮》)“人心要虛,惟虛集道,常使胸中豁豁,無些子積滯,方是學。”(《水西會語》)他進而認為,“良知”本體不僅虛靜,而且還是無動無靜、空幻不真的,“良知本體原是無動無靜”,“如空中鳥跡,水中月影,若有若無,若沉若浮”(《留都會記》)。從這種以虛無空幻為本的良知説出發,王畿不贊成“王門四句教”,認為那“純系權法,未可執定”(《王龍溪先生全集·天泉證道紀》)。
針對王守仁的四句教,他提出了“四無”説,認為心意知物只是一事,“若悟得心是無善無惡之心,意即是無善無惡之意,知即是無善無惡之知,物即是無善無惡之物”(同上)。為此他認為在心意知物四者中,“心”是根本,因此主張學問要在心體上立根,並認為這是先天之學;而誠意功夫在動意後用功,則是後天之學。要在心體上立根,就必須“以無念為宗”(《趨庭漫語付應斌》),即要使自己處於“無念”的狀態中;若一落功夫,便會妨礙對心之本體的體悟,從而與禪宗慧能的“以無念為宗”的思想如出一轍。對此,王畿不僅毫不諱言,而且認為儒學與佛學之間只有程度的不同,即儒超過了佛;而沒有本質的區別:“吾儒之學與禪學俗學,只在過與不及之間。”(《自訟》)對此,黃宗羲批評説:王畿所謂“一着功夫,則未免有礙虛無之體”是近於禪;“茫無把柄,以心息相依為權法”是近於老,致使王守仁之學漸失其傳(《明儒學案》卷十二)。此外,王畿還強調知識與良知的區別,認為如果變“知識”為“良知”,則“知識”是“良知”的作用;如認“知識”為“良知”,則“知識”有害於“良知”。為王門七派中浙中派創始人,著有《龍溪全集》二十卷。

王畿人物評價

趙錦:英邁天啓,穎悟絕倫。 [1] 
許孚遠:姚江之派復分為三,吉州(鄒守益)僅守其傳,淮南(王艮)亢而高之,山陰(王畿)圓而通之。 [2] 
劉宗周:象山(陸九淵)不差,差於慈湖(楊簡);陽明(王守仁)不差,差於龍溪(王畿)。 [3] 
黃宗羲:①龍溪竟入於禪。②先生疏河導源,於文成之學,固多所發明也。③先生林下四十餘年,無日不講學,自兩都及吳、楚、閩、越、江、浙皆有講舍,莫不以先生為宗盟。④陽明先生之學,有泰州(王艮)、龍溪(王畿)而風行天下。 [4] 
周汝登:①文成之徒悟領者多,而最稱入室則惟先生。②不宗文成則已,宗文成則比繹先生(王畿)之語言。故先生之集與《文成全書》相羽翼,是為吾道之正鵠,俟百世而不惑者也。 [5] 
渡邊秀方:①龍溪自師歿後,和緒山(錢德洪)一塊兒同為“王學”中心,“王學”發展的功績上,他稱第一人。②況思想之高,博學之功,他還遠出慈湖(楊簡)上呢,無論如何,他當是“王門”第一功臣。 [6] 

王畿家族親屬

曾祖
王可旺 [7] 

王理
知縣,贈監察御史 [7] 
王經
中憲大夫、按察司副使 [7] 
陸氏
孺人 [7] 
王廷
[7] 
王國
[7] 
王臣
[7] 
王輔
[7] 
王邦
[7] 
張氏
[7] 

王畿史籍記載

《明史·列傳第一百七十一·儒林二》
參考資料
  • 1.    趙錦《龍溪王先生墓誌銘》
  • 2.    朱懷吳《昭代紀略》卷五
  • 3.    《劉宗周全集》第2冊
  • 4.    《黃宗羲全集》第7冊
  • 5.    周汝登《刻王龍溪先生集序》
  • 6.    渡邊秀方著、劉侃元譯《中國哲學史概論》
  • 7.    龔延明.天一閣藏明代科舉錄選刊·登科錄(點校本·中).寧波:寧波出版社,2016.5:507
  • 8.    王畿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6-15]
  • 9.    福建省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周建華,劉楓作,王陽明與福建[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20.07.第211頁
  • 10.    (美)富路特,房兆楹原主編,明代名人傳,哥倫比亞大學,5[M],北京: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5.04.第1859頁
  • 11.    方武編撰,中國曆代經典寶庫,第2輯,18,明儒學案,民族文化再覺醒[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8.09.第107頁
  • 12.    胡棟材著,錢德洪[M],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2017.07.第36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