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社稷臣

鎖定
社稷,古代封建政權祭祀的神祇,後代朝廷國家。社稷臣,謂關係國家安危之重臣。
中文名
社稷臣
拼    音
shè jì chén
注    音
ㄕㄜˋ ㄐㄧˋ ㄔㄣˊ
本    義
指關係國家安危之重臣。
相關人物
孟子、晏子
典故出處
孟子

社稷臣詳細解釋

社稷臣典源

語出《孟子》卷十三《盡心 上》
孟子曰:「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則為容悦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為悦者也。有天民者,達可行於天下,而後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1] 
漢劉向《説苑》曰:社稷之臣能立社稷,辯上下之宜使得其理。 [2] 

社稷臣釋義

”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為悦者也。“後遂以”社稷臣“謂關係國家安危命運的朝廷重臣。

社稷臣運用示例

《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絳侯所謂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與在,主亡與亡。”絳侯,即周勃。
唐 杜審言 《泛舟送鄭卿入京》詩:“帝坐蓬萊殿,恩追社稷臣。”
清 李漁 《玉搔頭·擒王》:“朝野爭誇社稷臣。” [1] 

社稷臣相關人物

孟子像 孟子像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戰國時期魯國人(今山東鄒城人),漢族。名軻,字子輿,又字子車、子居。父名激,母仉氏。字號在漢代以前的古書沒有記載,但魏、晉之後卻傳出子車、子居、子輿等三個不同的字號,字號可能是後人的附會而未必可信。生卒年月因史傳未記載而有許多的説法,其中又以《孟氏宗譜》上所記載之生於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較為多數學者所採用。在十五、六歲時到達魯國後有一種説法是拜入孔子之孫子思的門下,但根據史書考證發現子思去世時離孟子出生還早幾十年,所以還是如《史記》中所記載的受業於子思的門人的説法比較可信。孟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孟子遠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後家道衰微,從魯國遷居鄒國。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成人,孟母管束甚嚴,其“孟母三遷”、“孟母斷織”等故事,成為千古美談,是後世母教之典範。《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遊説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孟子》有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説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的文章説理暢達,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孟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