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雅·常棣

鎖定
《小雅·常棣》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這是周人宴會兄弟時歌唱兄弟親情的詩。全詩八章,每章四句。“凡今之人,莫如兄弟”,為一篇主旨。詩篇對這一主題的闡發是多層次的:既有對“莫如兄弟”的歌唱,也有對“不如友生”的感嘆,更有對“和樂且湛”的推崇和期望。此詩情理相融,富於理趣,筆意曲折,音調抑揚頓挫,前五章繁弦促節,多慷慨激昂之音,後三章輕攏慢捻,有洋洋盈耳之趣,是《詩經》中的名篇。
作品名稱
小雅·常棣
作品別名
常棣
作    者
周公召穆公(存疑)
創作年代
周代
作品出處
《詩經》
文學體裁
四言詩

小雅·常棣作品原文

小雅1·常棣2
常棣之華3,鄂不韡韡4。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死喪之威5,兄弟孔懷6。原隰裒矣7,兄弟求矣8
脊令在原9,兄弟急難10。每有良朋11,況也永嘆12
兄弟鬩於牆13,外御其務14。每有良朋,烝也無戎15
喪亂既平16,既安且寧。雖有兄弟,不如友生17
儐爾籩豆18,飲酒之飫19。兄弟既具20,和樂且孺21
妻子好合22,如鼓瑟琴。兄弟既翕23,和樂且湛24
宜爾室家25,樂爾妻帑26。是究是圖27,亶其然乎28 [1] 

小雅·常棣註釋譯文

小雅·常棣詞句註釋

  1. 小雅:《詩經》中“雅”部分,分為大雅、小雅,合稱“二雅”。雅,雅樂,即正調,指當時西周都城鎬京地區的詩歌樂調。小雅部分今存七十四篇。
  2. 常棣(dì):亦作棠棣、唐棣,即郁李,薔薇科落葉灌木,花粉紅色或白色,果實比李小,可食。
  3. 華:即花。
  4. 鄂:通“萼”,花萼。不:“丕”的借字。韡(wěi)韡:鮮明茂盛的樣子。
  5. 威:畏懼,可怕。
  6. 孔懷:最為思念、關懷。孔,很,最。
  7. 原:高平之地。隰(xí):低濕之地。裒(póu):聚集。
  8. 求:尋找。
  9. 脊令(jí líng):通作“鶺鴒”,一種水鳥。水鳥今在原野,比喻兄弟急難。
  10. 急難:急於難。
  11. 每:連詞,雖然。
  12. 況:更加。永:長。
  13. 鬩(xì):爭吵。牆:牆內,家庭之內。
  14. 外:牆外。御:抵抗。務(wǔ):通“侮”。
  15. 烝(zhēng):長久。一説為發語詞。戎:幫助。
  16. 喪亂:死喪和戰亂,指患難。
  17. 友生:友人。生,語氣詞,無實義。
  18. 儐(bīn):陳列。籩(biān)、豆:祭祀或燕享時用來盛食物的器具。籩用竹製,豆用木製。
  19. 之:猶是。飫(yù):宴飲同姓的私宴。一説酒足飯飽。
  20. 具:通“俱”,俱全,完備,聚集。
  21. 孺:相親。
  22. 好合:相親相愛。
  23. 翕(xī):聚合,和好。
  24. 湛(dān):喜樂。
  25. 宜:安,和順。
  26. 帑(nú):通“孥”,兒女。
  27. 究:深思。圖:思慮。
  28. 亶(dǎn):信,確實。然:如此。 [2]  [3]  [4]  [5]  [6] 

小雅·常棣白話譯文

常棣花開朵朵,花兒光燦鮮明。凡今天下之人,莫如兄弟更親。
遭遇死亡威脅,兄弟最為關心。喪命埋葬荒野,兄弟也會相尋。
鶺鴒困在原野,兄弟趕來救難。雖有良朋好友,安慰徒有長嘆。
兄弟牆內相爭,同心抗禦外侮。每有良朋好友,遇難誰來幫助。
喪亂災禍平息,生活安定寧靜。此時同胞兄弟,不如朋友相親。
擺上佳餚滿桌,宴飲意足心歡。兄弟今日團聚,祥和歡樂温暖。
妻子情投意合,恰如琴瑟協奏。兄弟今日相會,祥和歡樂敦厚。
全家安然相處,妻兒快樂歡喜。請你深思熟慮,此話是否在理。 [3]  [4] 

小雅·常棣創作背景

《小雅·常棣》寫兄弟宴飲之樂,關於其作者與背景歷代存有爭議。西周初年,出現過周公的兄弟管叔蔡叔的叛亂。據此,《毛詩序》似認此詩為周成王時周公所作,曰:“《常棣》,燕兄弟也。閔管、蔡之失道,故作《常棣》。”西周末年,統治階級內部骨肉相殘、手足相害的事更頻頻發生。據此,《左氏春秋》曾記載,春秋時期周襄王的大夫富辰曾經説此詩為周厲王時召穆公所作,《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召穆公思周德之不類,故糾合宗族於成周而作詩,曰:‘常棣之華,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其四章曰:‘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方玉潤詩經原始》雲:“此詩《左傳》富辰謂召穆公作,《國語》富辰又以為周文公詩。……是詩為周公作,穆公特重歌之耳。” [3]  [4]  [5] 

小雅·常棣作品鑑賞

小雅·常棣整體賞析

《小雅·常棣》全詩八章,可分五層。首章為第一層,先興比,後議論,開門見山,倡明主題。“常棣之華,鄂不韡韡”,興中有比;而詩人以常棣之花喻比兄弟,是因常棣花開每兩三朵彼此相依而生髮聯想。“凡今之人,莫如兄弟”,這寓議論於抒情的點題之筆,既是詩人對兄弟親情的頌讚,也表現了華夏先民傳統的人倫觀念。上古先民的部族家庭,以血緣關係為基礎。在他們看來,“兄弟者,分形連氣之人也”(《顏氏家訓·兄弟》)。因而,比之良朋、妻孥,他們更重兄弟親情。錢鍾書論及《常棣》時也指出:“蓋初民重‘血族’之遺意也。就血胤論之,兄弟天倫也,夫婦則人倫耳;是以友于骨肉之親當過於刑于室家之好。……觀《小雅·常棣》,‘兄弟’之先於‘妻子’,較然可識。”(《管錐編》)這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更深刻揭示了《常棣》主題的歷史文化根源。
二、三、四章為第二層。詩人通過三個典型情境,對“莫如兄弟”之旨作了具體深入的申發,即:遭死喪則兄弟相收;遇急難則兄弟相救;御外侮則兄弟相助。這可能是歷史傳説的詩意概括,也可能是現實見聞的藝術集中。這三章在藝術表現上也頗有特點。事例的排列由“死喪”、“急難”到“外御”,從而由急而緩、由重而輕、由內而外,構成一個頗有層次的“倒金字塔”,具有強烈而深遠的審美效果。其次,採用對比手法,把同一情境下“兄弟”和“良朋”的不同表現加以對照,更見出兄弟之情的誠篤深厚。“兄弟鬩於牆,外御其務”,又更深一層:即使兄弟牆內口角,遇到外侮,也會不假思索一致對外。“鬩於牆”與“外御其務”,兩句之間沒有過渡,情緒和行為的轉變即在傾刻,有力表現出手足之情出於天然、發自深衷。由轉折手法構成的這一典型情境,因表現了最無私的兄弟之情,成為流傳至今的典故成語。
第五章自成一層。如果説,前面是詩人正面讚頌理想的兄弟之情,這一層則由正面理想返觀當時的現實狀況;即由讚歎“喪亂”時的“莫如兄弟”,轉而嘆惜“安寧”時的“不如友生”。“雖有兄弟,不如友生”,這嘆惜是沉痛的,也是有史實根據的。西周時期,統治階級內部骨肉相殘、手足相害的事頻頻發生。《常棣》的作者,是周公抑或召穆公,尚難定論;但有一點可肯定,詩人的嘆惜是有感而發的,且有警世規勸之意。不過,這是在宴飲的歡樂氣氛中所唱之詩,因此,在短暫的低沉後,音調又轉為歡快熱烈。
六、七章為第四層,直接描寫了舉家宴飲時兄弟齊集,妻子好合,親情和睦,琴瑟和諧的歡樂場面。第七章“妻子”與“兄弟”的對照,包含了詩意的遞進:“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而“兄弟既翕”,則“和樂且湛”。詩人似明確表示,兄弟之情勝過夫婦之情;兄弟和,則室家安,兄弟和,則妻孥樂。末章承上而來,卒章顯志。詩人直接告誡人們,要深思熟慮,牢記此理:只有“兄弟既翕”,方能“宜爾室家,樂爾妻帑”;兄弟和睦是家族和睦、家庭幸福的基礎。明理規勸之意,更為明顯。 [4] 

小雅·常棣名家點評

宋代程頤:“此詩句少而章多,章多,所以極其鄭重;句少,則各成一義故也。”(《伊川經説》卷三)
宋代嚴粲:“一章發端,言兄弟之常,而語氣抑揚之間,已有感嘆不盡之意。”(《詩輯》)
明代陸時雍:“敍事議論,絕非詩家所需,以敍事則傷體,議論則費詞也。然總貴不煩而至,如《常棣》不廢議論,《公劉》不無敍事。如後人以文體行之,則非也。”(《詩鏡總論》)
明末清初毛先舒:“《常棣》,俗筆必先從和樂敍至急難,便乏味。”(《詩辯坻》) [2]  [3]  [4] 

小雅·常棣後世影響

《小雅·常棣》是《詩經》中的名篇傑作,它不僅是中國詩史上最先歌唱兄弟友愛的詩作,也是情理相融富於理趣的明理典範。《小雅·常棣》的“不廢議論,不煩而至”,似可析而為二。一是真摯委曲,感人之至。開篇形象比興,富於理趣;隨之圍繞“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之旨,“喪亂”與“安寧”、“良朋”與“妻子”,及歷史與現實、正面與反面,寓理於事,多層次地唱嘆闡論,既感人亦服人。全詩筆意曲折,音調也抑揚頓挫,前五章繁弦促節,多慷慨激昂之音,後三章輕攏慢捻,有洋洋盈耳之趣。委曲深至,一片真誠。二是主題恆久,深邃之至。兄弟友愛,手足親情,這是人類的普遍情感,也是文學的永恆主題。《小雅·常棣》對這一主題作了詩意開拓,因而千古傳唱,歷久彌新。同時,“常棣之華”、“莫如兄弟”、“兄弟鬩牆,外御其務”,作為具有原型意義的意象、母題和典故,對後世“兄弟詩文”的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而隋朝常得志的《兄弟論》,在新的背景下對《常棣》詩旨作了創造性的申發。 [4] 
參考資料
  • 1.    朱 熹.詩經集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68-69
  • 2.    李山 解讀.詩經(節選).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7:218-220
  • 3.    王秀梅 譯註.詩經(下)·雅頌.北京:中華書局,2015:331-335
  • 4.    姜亮夫 等.先秦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323-326
  • 5.    周振甫.詩經譯註.北京:中華書局,2013:230-232
  • 6.    周明初等 註釋.詩經.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