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漸離人物生平
編輯在《史記·刺客列傳》裏,高漸離的出場是和荊軻一起的,那時他不過是一個“善擊築者”。荊軻嗜酒,與狗屠及高漸離飲於燕市。高漸離擊築,荊軻唱歌,相樂相泣,旁若無人,二人是相知相契的好友。後來荊軻決定去刺秦王,高漸離以擊築相送,樂聲中滿含説不出口的不捨與悲壯。可惜荊軻終究是沒能逃過“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荊軻刺秦失敗之後,秦很快滅燕並統一六國,高漸離只好隱姓埋名,藏在了宋子縣(今趙縣宋城),做了個酒保。後來他因為擊築暴露了身份,一手技藝驚豔四座。消息很快傳到了秦始皇耳中,秦始皇召見他,有人認出他就是高漸離。秦始皇並未殺他,因為喜歡他的擊築技藝,秦始皇燻瞎了他的眼睛,讓他在身邊演奏。然而高漸離並未熄滅復仇之心,他試圖用充入鉛的築,擊打秦始皇,但沒有擊中。秦始皇最終惱羞成怒,誅殺了高漸離,並且終身不敢再接近那些從前諸侯國的人。
[2]
高漸離軼事典故
編輯荊軻到了燕國以後,與狗屠和高漸離成了知己。每天荊軻和高漸離一起在燕市上喝酒,一直要到喝醉後才肯罷休。高漸離善於演奏一種名叫“築”的古樂器,他們還常趁着酒興,到鬧市上引吭高歌。一次,荊軻和高漸離兩人在鬧市上喝酒。當酒喝到八、九成時,他們倆來到了鬧市中央。高漸離擊築、荊軻和着樂聲放聲高歌,兩人越唱越高興,歌聲也越來越激昂。高吭的歌聲引來了許多圍觀的人,而且越聚越多。他們對於人們的指點和圍觀熟視無睹,一點也不在乎。當唱到悲切慷慨處,兩人還相對放聲痛哭,淚如雨下,旁若無人,彷彿這個世界上只有他倆存在一樣。
[3]
高漸離史料記載
編輯《史記·刺客列傳》記載
荊軻既至燕,愛燕之狗屠及善擊築者高漸離。荊軻嗜酒,日與狗屠及高漸離飲於燕市。酒酣以往,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於市中,相樂也,已而相泣,旁若無人者。
[1]
……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慷慨羽聲,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於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荊軻刺秦失敗後)於是秦大怒燕,益發兵詣趙,詔王翦軍以伐燕。十月而拔燕薊城。燕王喜、太子丹等皆率其精兵東保於遼東。秦將李信追擊燕王,王急,用代王嘉計,殺太子丹,欲獻之秦。秦復進兵攻之。五歲而卒滅燕國,而虜燕王喜。秦兼天下。
《史記》記載
原文
秦並天下,立號為皇帝。於是逐太子丹、荊軻之客,皆亡。高漸離變名姓為人庸保,匿作於宋子。久之,作苦,聞其家堂上客擊築旁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從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竊言是非。”家丈人召使前擊築,一座稱善,賜酒。而高漸離念隱畏約無窮時,乃退,出其裝匣中築與其善衣,更容貌而前。舉座客皆驚,下與抗禮,以為上客,使擊築而歌,客無不流涕而去者。
宋子傳客之,聞於秦始皇。秦始皇召見,人有識者,乃曰:“高漸離也。”秦始皇惜其善擊築,重赦之,乃矐其目,使擊築,未嘗不稱善。稍益近之,高漸離乃以鉛置築中,復進得近,舉築樸秦皇帝,不中。於是,遂誅高漸離,終身不復近諸侯之人。
譯文
秦王吞併了天下,立號為皇帝。於是他通緝太子丹和荊軻的門客,門客們都潛逃了。高漸離更名改姓給人家當酒保,隱藏在宋子這個地方作工。時間長了,他覺得很勞累,聽到主人家堂上有客人擊築,走來走去捨不得離開。常常張口就説:“那築的聲調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侍候的人把高漸離的話告訴主人,説:“那個傭人懂得音樂,私下説是道非的。”家主人叫高漸離到堂前擊築,滿座賓客都説他擊得好,賞給他酒喝。高漸離考慮到長久地隱姓埋名,擔驚受怕地躲藏下去沒有盡頭,便退下堂來,把自己的築和衣裳從行裝匣子裏拿出來,改裝整容來到堂前,滿座賓客大吃一驚,離開座位用平等的禮節接待他,尊為上賓。請他擊築唱歌,賓客們聽了,沒有不被感動得流着淚而離去的。
宋子城裏的人輪流請他去做客,這消息被秦始皇聽到。秦始皇召令進見,有認識他的人,就説:“這是高漸離。”秦始皇憐惜他擅長擊築,特別赦免了他的死罪。於是薰瞎了他的眼睛,讓他擊築,沒有一次不説好。高漸離漸漸地更加接近秦始皇。高漸離便把鉛放進築中,再進宮擊築靠近時,舉築撞擊秦始皇,沒有擊中。於是秦始皇就殺了高漸離,終身不再接近從前東方六國的人了。
高漸離藝術形象
編輯高漸離文學形象
阮瑀《詠史詩》
左思《詠史·荊軻飲燕市》
高漸離影視形象
年份 | 電視劇/電影 | 飾演者 |
---|---|---|
1986 | 《秦始皇》 | |
1996 | 《千秋英烈傳·刺秦》 | 王曉斌 |
1996 | 《秦頌》 | |
1997 | 《東周列國·戰國篇》 | |
1998 | 《刺秦》 | |
2000 | 《劍客春秋》 | |
2002 | 《秦始皇》 | |
2004 | 《荊軻傳奇》 | |
2010 | 《神話》 | 張衞 |
2015 | 《秦時明月》 | |
2017 | 《秦時麗人明月心》 | |
2020 | 《大秦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