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早年跟随荀卿学习帝王之术,后入仕秦国,劝说秦王嬴政灭诸侯,成帝业,一统天下,并遣谋士持金玉游说诸侯,离间六国君臣。秦王政十年(前237年),嬴政下令驱逐六国客,李斯时为客卿,也在被逐之列。李斯上书《谏逐客书》,秦王嬴政随即取消逐客令,李斯官复原职,后升为廷尉。秦统一六国后,李斯参与主持议定皇帝名号以及有关的礼仪制度。坚持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并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和度量衡制度,建议禁私学,焚诗书,制定相应法令。秦始皇驾崩,李斯参与赵高、胡亥的阴谋,矫诏册立胡亥为帝。后赵高为独揽大权,诬陷李斯父子伙同陈胜、吴广勾结,最终李斯被迫认罪。秦二世二年(前208年)七月,李斯被腰斩于咸阳市集,并被夷灭三族。 [37]
- 全 名
- 李斯
- 字
- 通古(出自元以后文献,存疑)
- 所处时代
- 战国→秦朝
- 民族族群
- 华夏族
- 出生地
- 楚国上蔡 [1](今河南省上蔡县)
- 逝世日期
- 公元前 208年
- 主要成就
- 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极力主张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
- 最高官职
- 左丞相
人物生平
播报编辑
师从荀子
年轻时,李斯在郡里担任小吏,有次他看到身处厕所和粮仓中的老鼠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境遇,由此感叹所处环境对人的影响也如同这些老鼠。 [4]于是李斯前去师从荀卿,学习帝王治理天下的学问。学业完成之后,李斯估测楚王不值得侍奉,而六国国势都已衰弱,没有可以建功立业的希望,就想西行到秦国去。 [5]
他向荀子辞行说:“我听说遇到时机就不能松懈错过。如今正是万乘之国争夺天下的时候,游说之士掌握权柄。现在秦王想吞并各国,称帝治理天下,这正是平民出身的政治活动家和游说之士奔走四方、施展抱负的好时机。身处卑贱的地位,却不想着去积极作为的人,就如同禽兽一般,只等看到现成的肉才想去吃,白白长了一副人的面孔勉强直立行走。所以最大的耻辱莫过于卑贱,最大悲哀莫过于贫穷。长期处于卑贱的地位和贫困的环境之中,却还要非难社会、厌恶名利,标谤自己与世无争,这不是士子的本愿。所以我就要到西方去游说秦王了。” [40]
辅佐嬴政
李斯因此有了向秦王进言的机会,他对秦王政说:“庸人往往错失时机,而成大业者能利用机会并狠下决心。从前秦穆公称霸,但终究没能东进吞并六国,是为什么?是因为诸侯势力众多,周朝的德望也没有衰落,因此五霸交替兴起,相继推尊周室。自从秦孝公以来,周室卑弱衰微,诸侯之间互相兼并,函谷关以东地区化为六国,秦国乘胜役使诸侯已经六代。现如今诸侯服从秦国就如同郡县服从朝廷一样。以秦国的强大,大王的贤明,就象扫除灶上的灰尘一样,足以扫平诸侯,成就帝业,使天下统一,这是万世难逢的一个最好时机。倘若现在懈怠而不抓紧此事的话,等到诸侯再强盛起来,又订立合纵的盟约,纵使有黄帝一样的贤明,也不能吞并它们了。” [41]
秦王政听后就提拔李斯为长史,采用他的计策,暗中派遣谋士带着金玉珍宝去各国游说。对各国著名人物能收买的,就多送财物加以收买;不能收买的,就用利剑把他们刺杀掉。这些都是离间诸侯国君臣的计策,接着,秦王政就派良将随后攻打。秦王政又任命李斯为客卿。 [8]
谏阻逐客
恰在此时韩国人郑国以修筑水利灌渠为名,来到秦国做间谍,不久被发觉。秦国的王族和大臣们都对秦王说:“从各诸侯国来奉事秦国的人,大都是为他们的故国主君游说,以离间秦国而已,请求大王把客卿一概驱逐。”李斯也在计划好的要驱逐的客卿之列。 [9]
于是李斯就上奏《谏逐客书》说:“我听说群臣议论逐客,这是错误的。从前秦穆公求贤人,从西方的戎请来由余,从东方的楚国请来百里奚,从宋国迎来蹇叔,任用从晋国来的丕豹、公孙支 [10]。秦穆公任用了这五个人,兼并了二十国,称霸西戎。 [11]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新法,移风易俗,国家富强,打败楚、魏,扩地千里,秦国强大起来。 [12]秦惠王用张仪的计谋,拆散了六国的合纵抗秦,迫使各国服从秦国。 [13]秦昭王得到范雎,削弱贵戚力量,加强了王权,蚕食诸侯,秦成帝业。这四代王都是由于任用客卿,对秦国才做出了贡献。如果这四位君王也下令逐客,只会使国家没有富利之实,秦国也没有强大之名。” [14]
历时二十多年,秦国最终统一天下,尊称秦王为“皇帝”,而任命李斯为丞相。并拆平了各国郡县的城墙,销毁了各地的兵器,表示不再使用。使秦国没有一寸分封的土地,也不立皇帝的儿子、兄弟为王,更不把功臣封为诸侯,以便使国家从此之后再也没有战争的祸患。 [42]
沙丘之变
参见坑付:沙丘之变
被杀灭族
秦二世胡亥为了修好阿房宫全姜旬,征发徭役,把人民推向苦难的深渊。当时中国人民的反秦起义已经风起云涌,为了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李斯同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劝秦二世胡亥停建阿房宫,减少一些徭役。 [16]
当时,秦二世正与宫女宴饮作乐,见李斯等人上书十分恼怒, [17]下令将他们逮捕入狱。 [18]李斯在狱中多次上书,都被赵高扣留。 [19]赵高借机说李斯与其儿子李由谋反,对李斯严刑拷打,刑讯逼供。李斯被迫承认谋反,在秦二世二年(前208年)七月被杀死。 [20]夷灭三族。而其子李由仍将兵在外,不久,李由与项羽、刘邦战于雍丘,大败,被义军斩于雍丘。
主要成就
播报编辑
政治
废除分封
周统一以后,周文王、周武王封的子弟很多,后来一个个都疏远了,互相视为仇敌,经常发生战争,周天子也不能禁止。郡县,天下才得以安宁。秦始皇也认为,天下已经统一了,再立许多国,不利于统一,安宁也没有保障,所以支持李斯的意见。于是,他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以下为县。郡县制比之分封制是一个进步,有利于国家的统一。这一整套中央集权制度,从根本上铲除了诸侯王国分裂割据的祸根,对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所以,这一制度在秦以后的帝制社会里一直沿用了近两千年。
文化
统一文字
从此,隶书便作为官方正式书体,始于秦,盛于汉,直到魏晋楷书流行才渐被取而代之。但作为书法艺术,篆书、隶书因其独具一格,深受后人喜爱。中国书法四大书体真、草、隶、篆,隶、篆占其半壁江山,这全是李斯的功劳。
经济
统一度量衡
秦朝建立后,为了不使其影响王朝的经济交流和发展,李斯上奏皇帝,建议废除六国旧制,把度量衡从混乱不清的状况下明确统一起来,得到了秦始皇的允许。
度制以寸、尺、丈引为单位,采用十进制计数;量制则以合、升、斗、桶为单位,也采用十进制计算;衡制则以铢、两、斤、钧、石为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固定下来。为了有效地统一制式、划一器具,李斯又从制度上和法律上采取措施,以保证度量衡的精确实施。 [21]
这是秦王统一中国,李斯位居丞相之后的又一功绩。而它的影响不言而喻。几千年来,无论朝代更迭,这种计量方法从无更改,生活当中依然还有它的身影。 [21]
统一货币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李斯向秦始皇上了最后一道重要的奏折:废除原来秦以外通行的六国货币,在中国范围内统一货币。此举虽然对秦王朝的经济发展已无大用,但对后世的影响大。
在李斯的主持下,货币规定了以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每镒重二十四两,以铜半两钱为下币,一万铜钱折合一镒黄金。并严令珠玉、龟、贝、银、锡之类作为装饰品和宝藏,不得当作货币流通。同时,规定货币的铸造权归国家所有,私人不得铸币,违者定罪等。
社会
修驰道车同轨
为了政令畅通,物资交流便利,李斯又立刻建议让全国的车轨统一,并在全国范围内修筑驰道。就这样,一场大规模的统一车轨、修筑驰道的运动在全国展开。
李斯以京师咸阳为中心,陆续修建了两条驰道,一条向东通到过去的燕、齐地区(今河北、山东一带),一条向南,直达吴楚旧地(今湖北、湖南、江苏、浙江等地)。这种驰道路基坚固,宽50步,道旁每隔三丈种青松一株。后又修筑“直道”,由九原郡直达咸阳,全长1800余里。
又在今云南、贵州地区修筑“五尺道”,以便利中原和西南地区的交通。 [22]在湖南、江西一带,修筑攀越五岭的“新道”,便利通向两个地区的交通。就这样,一个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把全国各地联系在一起。同时,为与道路配套,李斯还规定车轨的统一宽度为六尺,以此保证车辆的畅行无阻。 [21]
人物评价
播报编辑
总评
李斯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实践着法家思想的。他重新受到秦王政的重用后,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远见,辅助秦王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秦朝建立以后,李斯升任丞相。他继续辅佐秦始皇,在巩固秦朝政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建议秦始皇废除分封制, 实行郡县制。又提出了统一文字的建议,之后又在统一法律、货币、度量衡和车轨等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这些措施,都是以法家的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为指导的。
李斯在他生平的后期,虽然将法家的思想推向了极端化,但是他仅仅是一个提出者,而不是一个完全的执行者。此时的李斯,已经没有了“以法治国”的志向。他已经不再代表法家了。因此,李斯后期的思想是否应该归入法家的体系,是值得商榷的。因此,李斯归根到底还是一个法家的最完全的执行者。
史书评价
《史记》:“李斯以闾阎历诸侯,入事秦,因以瑕衅,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公,可谓尊用矣。斯知《六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适立庶。诸侯已畔,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不然,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 [23];“能明其画,因时推秦,遂得意于海内,斯为谋首。” [24]
历代评价
- 李贽:“秦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
- 姚鼐:“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频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庭之上,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无与者矣。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亦有时而信也邪!”
- 毛泽东:“孟夫子一派主张后法先王,厚古薄今,反对秦始皇。李斯是拥护秦始皇的,属于荀子一派,主张先法后王。”
轶事典故
播报编辑
观鼠有感
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记载李斯当小吏时发生的一件事:看到办公处附近厕所里的老鼠在吃脏东西,每逢有人或狗走来时,就受惊逃跑。后来李斯又走进粮仓,看到粮仓中的老鼠,吃的是屯积的粟米,住在大屋子之下,更不用担心人或狗惊扰。于是李斯就慨然叹息道:“一个人有出息还是没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
物禁大盛
有一次李斯的大儿子李由从三川郡休假回到都城咸阳,李斯在家里摆设酒宴,朝廷百官等有名望的人都前来拜贺,门庭外的车马数以千计。李斯慨然长叹道:“唉!我听荀卿说‘事物忌讳做过了头’。我李斯原是上蔡的平民,街巷里的百姓,皇帝不了解我才能低下,竟把我提拔到这样高的地位。现如今做臣子的没有人比我职位更高的,可以说是富贵至极了。然而事物发展到极点就要开始衰落,我不知道将来的归宿在哪里啊!” [43]
黄犬之叹
李斯被押出监狱,和他排行居中的儿子一同绑赴刑场。李斯回头对他的儿子说:“我想和你再一次牵着黄狗,一起出上蔡城东门去追逐狡兔,还能办得到吗?”于是父子相视痛哭,最终被夷灭三族。这就是“黄犬叹”的典故。 [32]
个人作品
播报编辑
文学作品
李斯散文现传四篇, [33]李斯作品除散文外,还有碑铭。秦始皇先后曾五次巡行天下郡县,其中自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至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四次巡行中,都命李斯刻石记功,计有七通。 [21]
书法作品
争议
播报编辑
妒杀韩非
另有一说,李斯一直想将韩非留在秦国,等秦灭韩之后再为秦国所用。但由于韩非之书《韩非子》对于帝王之术、统治之术的分析过于透彻,导致秦王嬴政对其才华感到恐惧,加上韩非的三条不利于秦国发展的建议、姚贾的陷害,使秦王将韩非下狱拷打。
李斯实心欲救韩非,曾帮韩非呈韩非绝笔之作《初见秦》于秦王政,无奈秦王政铁心欲除韩非。后秦王以韩非书中《八经》之三中除“阴奸”之术施于韩非,嫁祸于李斯,从而不背骂名。李斯无奈,只得从命而下毒于韩非饮食,使韩非暴毙而亡。 [21]
焚书
李斯认为:由于时代的变化,五帝三代的治国办法也不同。三代时期的做法,也并不值得效法。那时候诸侯并列,互相争夺,天下统一,情况完全不同,不必效法古代。以古非今,搅乱民心。对于造谣惑众,不利于统一天下的言行必须禁止,否则将会影响政局的稳定,有损于皇帝的权威。最后,他又把这一切都归罪为读书的缘故,建议秦始皇下令焚书。 [21]
凡是秦记以外的史书,不是博士(指掌管古今文史典籍的官)所藏的诗、书、百家语都要烧掉,只准留下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21]秦始皇下令焚书,先秦许多文献古籍都被烧掉了,使中国文化遭到了巨大的损失。然而,另一方面秦始皇也曾将一些禁书收藏在咸阳皇家图书馆,使得部分珍贵书籍得以保存了下来。 [21]
墓地和故居
播报编辑
墓葬
故居
李斯的故居有两处:一是故城东门里东西大道路北,在今河南省上蔡一中一带,面积约5000平方米。二是上蔡县城西南5公里处的李斯楼。李斯楼,是李斯的乡下故居,李斯被害后,其幼子在亲朋的掩护下得以幸免,藏匿在李斯楼。
直到现在,李斯楼村的居民都姓李,自说是李斯的后代,四周松柏掩映,花木丛生,墓西不远处有李斯跑马岗和李斯饮马涧。据传,李斯青年时期经常在此处纵马驰骋,马渴了就在此涧沟中饮马,后人便称此处为跑马岗和饮马涧。
史书记载
播报编辑
作者 | 作品 |
---|---|
司马迁 |
后世纪念
播报编辑
李斯被斩于咸阳后赵高带人来上蔡抄了李斯的家,在整个李斯的故居处进行了残酷的“挖地三尺”,最深处竟达丈余。久而久之,这里就成了一片芦苇丛生的坑塘。后人为纪念李斯,称此处为“李斯坑”。
影视形象
播报编辑
李斯影视形象如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