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人的全面發展

鎖定
人的全面發展最根本是指人的勞動能力的全面發展,即人的智力和體力的充分、統一的發展。同時,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質的多方面發展。科學素質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 [1]  人的全面發展是指人的勞動能力,即人的體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諧、充分的發展,還包括人的道德的發展。人的發展同其所處的社會生活條件是相聯繫的,舊式分工造成人的片面發展,機器大工業生產提供人的全面發展的基礎和可能,社會主義制度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條件。生產勞動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2] 
中文名
人的全面發展
最根本
勞動能力
最基礎
機器大工業生產的條件
唯一途徑
生產勞動同智育與體育的結合

人的全面發展簡介

人的全面發展是全面發展教育的目的,全面發展教育又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保障和教育內涵。
人的全面發展是教育追求
①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學説。
馬克思主義從分析現實的人和現實的生產關係入手,指出人的全面發展的條件、手段和途徑。人的全面發展有其基本內涵。它包含人的體力、智力及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全面發展;包含人在社會眾多領域的才能及其創造;也包含在既定的歷史條件下,人的個性的自由發展和如願從事各種社會活動。當然,這又得以不妨礙其他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前提。馬克思認為,全面發展的人,就是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即能通曉整個生產系統的人,人的片面發展的狀態只有靠生產力的高度發展才能解決。 [42]  在《共產黨宣言》關於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中,馬克思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裏,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37] 
②西方思想家關於全面發展教育的觀點。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主張和諧教育。誇美紐斯在其名著《大教學論》一書中,提出泛智教育的理想,希望所有的人都受到完善的教育,使之得到多方面的發展,成為和諧發展的人。法國啓蒙思想家盧梭是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的代表。教育的目的和本質,就是促進人的自然天性,即自由、理性和善良的全面發展。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倡導教育應以善良意志、理性、自由及人的一切潛在能力的和諧發展為宗旨。
(2)全面發展教育是諸育和諧發展的教育
人的全面發展首先是指人的完整發展,即人的各種最基本或最基礎的素質必須得到完整的發展,實現人的智力和體力的全面充分發展,實現人的能力和個性的自由充分發展。 [34]  科學素質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 [1]  人們通常所説的人的全面發展,是把人的基本素質分解為諸多要素,即培養受教育者在德、智、體、美等方面獲得完整發展。
①四育的基本內涵。
②德、智、體、美各育都具有特定的內涵、特定的任務。
③德、智、體、美各育在人的發展的不同時期和階段可以有發展程度上的差異,或者有發展順序的差異,但不可偏廢。

人的全面發展基本理論

人的全面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之一,也是中國教育方針的理論基石。進入新世紀以後,黨和國家重新審視人類自身發展的環境和條件,對人的全面發展原理中國化問題進行深刻的反思。江澤民同志《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週年大會上的講話》(以下簡稱《七一講話》)辯證提出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的全面發展統一於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不僅從理論上覆歸於人的全面發展學説的本來面貌,而且根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為人們正確把握和全面落實教育方針,推進社會成員的全面發展奠定思想和理論基礎。

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發展

人的全面發展中國化反思

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原理是通過教育方針的制定而實現中國化的,這一過程完成於20世紀50年代。毛澤東在1957年提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的重要論斷,奠定中國教育方針幾十年發展的歷史基調。這與人們所熟知的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最初所設想的那種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才會實現的理想目標相比,具有本土化、世俗化和制度化的特徵。

人的全面發展本土化

人的全面發展原理的本土化,集中表現在它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特別是與中國傳統的全面發展教育思想相融合,成為民族教育思想意識的有機組成部分。人的全面發展學説是相對於人的片面發展的現實而提出來的。唯物史觀認為,人類精神和物質勞動的社會分工導致大多數社會成員處於片面發展狀態。作為解放自身的一種戰略,無產階級必須爭取受教育的權利,通過生產勞動與教育相結合造就全面發展的新人。恩格斯指出:教育可使年輕人很快就能夠熟悉整個生產系統,它可使他們根據社會的需要或他們自己的愛好,輪流從一個生產部門轉到另一個生產部門。因此,教育就會使他們擺脱這種分工造成的片面性。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設想的人的全面發展是資本主義走向滅亡、無產階級革命取得勝利的必然結果,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
新中國成立初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深刻着本土文化傳統的烙印。新中國脱胎於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因而不可能自然繼承到資本主義的物質遺產,反而要受到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全面發展教育思想的影響。春秋戰國時期是社會轉型的重要階段,人類經歷由原始的全面發展到社會分工造成的片面發展的轉折。先哲們關於人類發展前途的激烈論爭,成為歷史有名的公案。道家創始人老子堅持無為而治,主張人類回到小國寡民的原始狀態去;農家的代表人物許行試圖通過與民並耕而食,饔饗而治來消滅勞心勞力的差別;儒家主張入世哲學,孔子認為君子不器,不可片面發展。亞聖孟子認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是天下之通義,因而堅持認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主張通過教育來發展人的多方面才能。他説: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這種樸素的全面發展教育思想經過兩千年的積澱,逐漸形成儒家以德為首、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教育思想傳統。新中國建立後把全面發展寫在教育方針的旗幟上,聲明它與馬克思的人的全面發展學説的承繼關係。但是,與人的全面發展原理相比,教育方針仍具有本土化特徵:一是教育方針從人的素質結構來體現全面發展,因而智育和體育非但不是對立的,而且是互相促進的;二是它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當成各級各類學校的教育目標,因而可以通過教育內容課程體系來實現;三是它具有相對性和一定的彈性範圍,因而可以根據社會的發展和認識的深化不斷調整或擴充內涵。這些都可以在中國豐富的文化傳統中找到思想根源。

人的全面發展世俗化

教育方針史也是人的全面發展原理世俗化的過程。這裏所説的世俗化並不是指庸俗化,而是社會理想的非理想化、功利化過程。唯物史觀認為,人的全面發展是人類最高理想,只有廢除私有制勞動分工,人類才能獲得充分而自由的發展,超越歷史階段而追求人的全面發展的人必然患有嚴重的左傾幼稚病。列寧曾經尖鋭指出:共產主義正是向這個方向走去,它必須向這個方向走去,並且定能達到這個目的,不過需要許多年份。目前就企圖具體實現那完全發展的、完全鞏固和形成的、完全開展和成熟的共產主義所造成的此種未來結果,這無疑於教四歲的小孩去學高等數學。實際上,新中國成立初教育界對如何理解全面發展也曾有過爭論。一種觀點是主張培養普通勞動者,通過把知識分子在文化程度上壓低下來而消滅腦力勞動體力勞動的差別;另一種觀點認為教育的任務是給學生以廣博的知識,因而把全面發展教育等同於資產階級通才教育。這些觀點在當時即受到嚴厲批評。
從功利目的看,新中國成立初提倡人的全面發展原則,是為當時加強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務服務的。毛澤東指出:在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中間,最近一個時期,思想政治工作減弱,出現一些偏向。思想政治工作,各個部門都要負責。共產黨應該管,青年團應該管,主管部門應該管,學校的校長教師更應該管。這是寫在教育方針之前的一段話,具有很強的針對性。這已不再是那種遙不可及的遠大理想,而是具體化的教育任務和目標。正如時任中央文教小組組長的陸定一所説的那樣:現在所能辦到的全面發展,就是:(一)勤工儉學,學生既能做體力勞動,又能做腦力勞動;(二)既要有文化教育,又要有政治思想教育。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教育方針,是中國共產黨根據一窮二白的國情獨立思考的結果,其特點有三:第一,降格思維。它把人類的發展問題簡化為教育問題,因此並不消極等待社會歷史條件的自然成熟,經過許多年份才去培養能夠做所有一切事情的人。第二,逆向思維。它從教育的角度看人類的發展問題,着重強調提高勞動者素質的作用,而不是僅僅立足於消滅私有制和勞動分工去創造全面發展的條件。第三,辯證思維。它強調教育促進人的多方面發展的現實可能性,而不是不切實際追求社會成員全面徹底的發展。

人的全面發展制度化

儘管制度分析不能揭示人的全面發展的規律,但可以回答它植根於中國的原因。實際上,把人的全面發展制度化,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追求的目標之一。1819年,英國政府頒佈一部局部有利於工人的《工廠法》,這部法律規定有關工廠內部勞動時間勞動紀律勞動保護、工資福利等內容,特別是規定實施義務教育的條款。儘管《工廠法》對工人的讓步是十分有限的,但馬克思從中看到未來教育的幼芽,找到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肯定工廠制度保障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作用。他在《資本論》中寫道:如果説,工廠法作為從資本家那裏爭取來的最初的微小進步,只是把初等教育同工廠勞動結合起來,那麼毫無疑問,工人階級在不可避免奪取政權之後,將使理論的和實踐的工藝教育在工人學校中佔據應有的位置。當然,《工廠法》沒有規定違法行為的有效制裁辦法,因而義務教育制度實際上並沒有被切實推行開來。
人的全面發展原理的中國化是通過制度化得以實現的。1951年3月召開的第一次全國中等教育會議上,首次提出智育、德育、體育、美育各方面獲得全面發展,成為新民主主義社會自覺的積極的成員的方針,隨後教育部於1952年3月18日頒佈三項規程,分別對中學、小學和幼兒園的教育目標提出具體的要求。以《小學暫行規程(草案)》為例,其第三條明確規定:小學實施智育、德育、體育、美育全面發展的教育。其主要目標如下:一、智育方面:使兒童具有讀、寫、算的基本能力和社會、自然的基本知識。二、德育方面:使兒童具有愛國思想、國民公德和誠實、勇敢、團結、互助、遵守紀律等優良品質。三、體育方面:使兒童具有強健的身體,活潑、愉快的心情及衞生的基本知識和習慣。四、美育方面:使兒童具有愛美的觀念和欣賞藝術的初步能力。這標誌着人的全面發展思想已經由理想狀態進入操作層面,以後儘管表述方面略有更動,並且時常出現把全面發展曲解為平均發展或分別發展的現象,但其基本內涵一直沿用至今。1995年《教育法》頒佈後,成為國家意志和教育工作的基本準則。人的全面發展原理的制度化工作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各級各類學校都明確諸育的具體目標和任務,並據此制訂教學大綱、編寫教材、制訂考核標準、落實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二是建立指導諸育工作的黨政組織機構,出台一系列指導各育工作的重要政策;三是形成教育科學的分類標準和基本框架,完善以德育論、教學淪、體育論、美育論等為基礎的中國教育學學科體系

人的全面發展發展情況

人的全面發展學説在21世紀的理論創新
21世紀初,人的全面發展問題重新受到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者的高度重視。在著名的《七一講話》中,江澤民曾8次提到這一概念,並且在文章的第四部分以它為主線全面論述黨的基本路線和歷史任務問題。這既是對人的全面發展學説的發展,也奠定新世紀初教育方針的思想理論基礎。
理想與建設實踐統一
人的全面發展與人的活動是緊密相連的,能力是在活動中鍛煉出來的,沒有從事多種勞動的機會自然無法獲得全面發展,正是固定化的勞動造成人的片面發展。 [36]  按照馬克思的説法, 共產主義社會將是一種自由人的聯合體。因此, 實現這種理想社會的一個基本前提, 就是人類能夠在相當程度的生產力基礎上真正成為自由人。 [40]  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馬克思主義追求的根本價值目標,也是共產主義社會的根本特徵。實現共產主義的過程,就是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追求自身解放,實現人的全面而又自由發展的過程。 [32]  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需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作支撐。高質量發展不只是一個經濟要求,還是對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的總要求。只有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各領域都體現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才能促進人民全面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 [27]  生產力的全面發展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自由時間的增加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先決條件,人的各種需要的廣泛滿足和人的交往(聯繫)的豐富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 [28]  馬克思主義認為,只有在生產力獲得極大發展的社會歷史條件下,每個人才可能在現實社會中具體地歷史地進行勞動創造,進而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29]  《七一講話》指出:共產主義社會,將是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人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社會。當前,中國正處在並且將長期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需要建立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生產資料所有制和按勞分配為主要原則的多種分配方式;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正在實現國家的工業化和社會的現代化,社會分工將越來越趨於專業化。因此,造成人的片面發展的經濟和社會根源並沒有完全消除,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差別還將長期存在。但是,這並不意味着人的全面發展原理已經過時,或人的發展將更加片面化。相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可以促進人多個方面的發展。人的全面發展既是遠大理想,又是人類歷史發展規律;正是由於人們意識到它的規律性,所以就有能力把握它,但不會去盲目超越它。《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提出消滅舊式分工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指出任何個體都有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動範圍,這個範圍是強加於他的,他是不能超出這個範圍只要他不想失去維持生活的資料,他就始終應該是這樣的人。只有在生產力不斷髮展、充分發展的基礎上,逐步消除舊式分工,勞動者才能夠逐步從舊式分工中日益解放出來,進而自由選擇自己的勞動、享受勞動帶來的樂趣,這樣的人才能日益得到完全的發展、實現全面發展。《七一講話》指出:忘記遠大理想而只顧眼前,就會失去前進的方向;離開現實工作而空談遠大理想,就會脱離實際。這是一條重要的思想方法。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科學預見社會主義現代化指明正確方向,只要不斷促進生產力先進文化的發展,提高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就是在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併為最終實現理想目標奠定堅實的經濟和社會基礎。
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統一
歷史的經驗一再證明,物質文明的高度發展並不一定給每個人帶來同樣高度的幸福感。早在資本主義蓬勃興起的階段,馬克思就警覺發現,大工業生產使人自身所創造的各種力量和事物反過來變為支配、統治和控制人自身的異己力量和事物。由於勞動異化,才使人變得畸形化、片面化。要想使人得到解放,就得最終揚棄異化,使全體社會成員都得到解放,使人身得到全面復歸。只有各領域生產力的發展都得到普遍提高,才能推動全社會生產力的持續、健康、快速發展,才能為實現共產主義所需要的高度發達的生產力提供物質基礎,為徹底消滅舊式分工打好基石。 [41]  勞動解放是逐步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革命。 [44]  實現人的勞動解放,那麼人的勞動能力的提高就是必要前提。 [45]  中國共產黨明確提出兩個文明建設並重的歷史任務,為人的全面發展開闢道路。《七一講話》指出:要在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礎上,不斷推進人的全面發展。這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時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正確途徑,也是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異化理論的正確詮釋和全面發展。
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統一
人,本質上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動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單向度的人。 [14]  社會關係的豐富性、全面性決定着人的本質的豐富性、全面性,人的社會關係實現全面發展,人自然就會實現全面發展。 [14]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和社會是辯證統一的關係,不能脱離對方而存在。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並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31]  分工是人類生產活動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對於提高熟練程度和促進技術進步,從而推進生產力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分工同時也是對人的活動範圍的限制,使人只能在某種職業中工作,只能孤立而片面發揮某種方面的才能。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使這種舊式分工發展到極致,同時創造着消除這種分工的條件。只有到共產主義社會人的發展社會發展之間的對抗性矛盾才會消解。人與自然的物質交換更加合理化,而不讓它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於和最適合於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 [33]  人與自然實現真正的統一, [19]  作為完成的自然主義,等於人道主義,人道主義,等於自然主義。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鬥爭的真正解決。 [13]  過去為了謀生而不得不勞動的人類終於擺脱了勞動異化和技術異化的束縛,可以自由地生活。 [39]  由於階級消滅, [8]  政黨、 [35]  國家消亡,工農之間、城鄉之間及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之間的三大差別徹底消滅, [8]  軍隊、警察、監獄等失去作用。私有制的消失使性別分工不具有任何社會意義,公私領域不復存在,婦女獲得私有制所禁錮着的人的本質。兩性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平等,男女之間的敵對狀態被和諧狀態所取代, [19]  社會實現高度的和諧。 [8]  與社會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和社會關係的高度和諧相聯繫,人們的精神境界得到極大提高。與傳統私有觀念徹底決裂,形成與共產主義公有制相適應的高尚的共產主義道德 [8]  確立個人對偶然性和關係的統治,以之代替關係和偶然性對個人的統治。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聯合、敍談都是充分的, [15]  兄弟姐妹之情, [16]  在他們那裏不是空話,而是真情, [15]  作為社會的個人,在聯合體中處於發揮獨特個性、潛能的自由狀態,獲得充分發展其才能的手段。 [14]  技術進步始終致力於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助力和推動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就是説,作為一個完整的人,佔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 [43]  教育是以內在興趣為學習動力, [23]  以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目的 [24]  ,可以按照能者為師的原則就地找到師資, [9]  讓人通過正式或非正式的學習來激發個人潛能,從而獲得自我滿足,並提升整體生活質量 [23]  勞動者都具有高度的科學知識、廣泛的專業知識和高尚的道德品質,在體力智力等方面得到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人們習慣於履行社會義務而不需要特殊的強制機構,不拿報酬地為公共利益工作成為普遍現象;人們完全擺脱封建的、保守的思想觀念的束縛,徹底摒棄以利己主義為核心的資產階級思想意識,樹立以集體主義為核心的共產主義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 [21]  具有高度自覺的勞動態度, [21]  儘自己的能力,為社會進行的不計報酬的勞動。 [22]  每個人都以忠誠為他人、為集體、為社會服務和貢獻為榮,以自私和貪婪為恥,真正體現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條件。 [8]  社會發展與個人發展實現真正的統一,社會發展不再以犧牲某些個人的發展為代價,反而是以其為條件。人的社會聯繫和社會交往也得到發展。任何人都沒有特殊的活動範圍, [6]  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也與社會發展相一致,且作為社會發展的條件和有效形式,超越僅僅為生存、為外在目的而進行活動的不自由狀態, [3]  人們擺脱生存競爭的束縛, [30]  不再以人身依附關係為前提而進行生產勞動,也不再被機器、資本所奴役。開始有了豐富的、自由的、全面的個性,可以憑着自己的個人愛好、能力,自由地開展創造性的勞動。 [38]  勞動已經不是謀生的手段,而成為樂生的活動,生活的第一需要。人的本質力量的確證,生產關係不再製約生產力發展; [20]  在勞動性質方面,由於消除資本主義僱傭勞動的強制性質,共產主義社會的勞動實現勞動與享受的有機統一。 [17]  每個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髮展出自己的個性和能力, [36]  可以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 [3]  自由從事活動, [3]  交換工作 [4]  ,不再受分工,性別歧視 [5]  狹隘職業的限制,不必侷限在特殊的活動範圍內從事某種單一的工作; [6]  不必擔心失業, [7]  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發展需要在任何部門內自由發展。 [32]  可以隨自己的興趣幹這事,幹那事, [8]  擔任任何職業 [9]  ,消除把一個人變成農民、把另一個人變成鞋匠、把第三個人變成工人、把第四個人變成投機者的現象。 [6]  全體社會成員,不會老是一個獵人、漁夫、牧人或批判者、工程師、 [18]  科學家 [11]  、農藝師及其他專門人才 [18]  自然形成的、僵化的、不自覺的舊式分工得以消除,人們擺脱服從於分工的情形。雖然共產主義社會里仍然會有分工,但這是自覺的新式的分工,它不再是生產者全面發展的限制。從而實現沒有單純的畫家 [10]  、科學家 [11]  ,只有把繪畫 [10] 科學研究 [12]  作為自己多種活動中的一項活動的人們。 [10]  社會必要勞動縮減到低限度,那時,與此相適應,由於給所有的人創造手段,個人會在藝術、哲學、 [25]  教育 [26]  、科學等方面得到發展。消除個性的模式化、同步化、標準化,打破個性的單調化、定型化,增加和豐富個人的獨特性,使社會充滿生機和活力。而這種自由的活動反過來又成為提高勞動者能力和創造性,促進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動力。追求人的全面發展是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46]  中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商品經濟和腦體分工的存在既促社會的全面發展,也迫使一部分人特別是體力勞動者犧牲在精神領域的全面發展。但是,可以通過提高生產力和發展教育科學文化事業來最大限度滿足人民羣眾物質文化需要,可以通過大力提高人的素質、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江澤民指出:推進人的全面發展,同推進經濟、文化的發展和改善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是互為前提和基礎的。人越全面發展,社會的物質文化財富就會創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質文化條件越充分,又越能推進人的全面發展。社會生產力和經濟文化的發展是逐步提高的、永無止境的過程。這兩個歷史過程相互提高、相互促進向前發展。這是辯證的歷史發展觀,它揭示黨的方針、政策從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這一人與社會共同全面發展的基礎和條件,是當代馬克思主義者在規律面前所表現出的理論自覺。
人的發展與素質教育統一
《七一講話》指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各項事業,進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於人民現實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同時又要着眼於促進人民素質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判斷。它把人的全面發展的理想與素質教育的宗旨聯繫起來,揭示新世紀初中國教育方針新的內涵。如果站在生產力的高度,把人作為勞動者來考察,那麼所謂人的全面發展就是人的勞動能力亦即人的體力和智力充分而自由的發展。過去常説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但是如果不提高勞動者的素質,眾多的人口不僅不會成為人力資源優勢,反而會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沉重負擔。江澤民指出:事實證明,勞動力素質科技創新能力不高,已經成為制約經濟發展和國際競爭能力增強的一個主要因素。當前,中國正在堅定不移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密切教育與經濟、科技的結合,積極推進經濟增長方式向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方面轉移。要切實保證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這兩個重中之重,重視和發展學前教育,逐步普及高中階段教育規模,加快高等教育大眾化步伐,分階段、有重點普及各級各類教育;同時,還要適應學習化社會的需要,建立和完善終身教育制度,積極發揮學歷教育非學歷教育、繼續教育、職業技術培訓等教育的功能,加強普通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溝通和銜接,發展遠程教育網絡教育等開放教育體系,逐步拓展教育普及的層面和範圍,為每一個有學習意願的社會成員提供接受多層次、多形式的教育服務,全面提高國民素質,切實促進中華民族的全面發展。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