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夏朝開國君主)

鎖定
禹(生卒年不詳),姒姓夏后氏,名文命 [1]  ,上古時期夏后氏首領,夏朝開國君王 [46-47]  ,歷史治水名人,史稱大禹、帝禹、神禹。 [2]  黃帝的玄孫、顓頊的後代, [3]  的兒子,母為有莘氏之女修己。
相傳,禹治理洪水有功,接受帝舜禪讓,繼承部落首領。在諸侯的擁戴下,正式即位,以陽城為都城,一説以平陽為都城(或在安邑或在晉陽) [4]  ,國號為夏,分封丹朱的兒子)於唐國,分封商均的兒子)於虞國
作為夏朝的第一位君王,後人稱為夏禹,成為上古時代傳説時代與伏羲黃帝比肩的賢聖帝王。最卓著的功績,就是歷來被傳頌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劃定九州 [5]  、奠定夏朝,後人尊稱為“大禹”。禹死後,安葬於會稽山(今屬浙江省紹興市),仍存禹廟、禹陵、禹祠。從夏啓開始,歷代帝王大都至禹陵祭祀。 [6] 
別    名
大禹
夏禹
帝禹
神禹
別    名
夏後禹 展開
別名
夏後禹
文命 收起
所處時代
夏朝
主要成就
大禹治水;建立夏朝
本    名

人物生平

早期

夏禹像 夏禹像 [23]
禹是黃帝的玄孫、顓頊的孫子 [3]  (但也有説法認為禹應為顓頊六世孫 [7]  [8]  )。出生地有爭議(一説在汶山石紐地區 [9]  [10]  ;一説在石坳 [11]  )。母親是有辛氏(今山東曹縣)之女,名叫女志,也叫脩己 [9]  [12]  。禹幼年隨父親東遷,來到中原。其父鯀被帝堯封於 [13]  。帝堯時,中原洪水氾濫造成水患災禍,百姓愁苦不堪。帝堯命令鯀治水,鯀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鯀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邊設置河堤,但水卻越淹越高,歷時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災禍 [14]  。接着禹被任命為司空,繼任治水之事 [15-17]  。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 正是他勞心勞力治水的最好證明。
禹立即與伯益后稷一起,召集百姓前來協助,他視察河道,並檢討鯀治水失敗的原因。禹總結了其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導河川治水為主導,利用水向低處流的自然趨勢,疏通了九河 [18]  。治水期間,禹翻山越嶺,淌河過川,拿着測量儀器工具,從西向東,一路測度地形的高低,樹立標杆,規劃水道。他帶領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據標杆,逢山開山,遇窪築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禹為了治水,費盡腦筋,不怕勞苦,也不敢休息 [19]  [20]  [5]  。他親自率領老百姓風餐露宿,過家門而不入,整天在泥水裏疏通河道,把平地的積水導入江河,再引入海洋。經過13年治理,終於取得成功,消除了中原洪水氾濫的災禍 [19]  [20]  [17]  。因為治洪水有功,人們為表達對禹的感激之情,尊稱他為“大禹”,即“偉大的禹”。
夏禹題跋像 夏禹題跋像 [56]
在治水的過程中,禹走遍天下,對各地的地形、習俗、物產等皆瞭如指掌。禹重新將天下規劃為九個州,並制定了各州的貢物品種 [5]  [21]  。帝夏禹王還規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區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綏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侯、綏三服,進納不同的物品或負擔不同的勞務。要服,不納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則根據其習俗進行管理,不強制推行中央朝廷政教。 [22] 

即位

孟子·萬章上》載“禹避舜之子於陽城” [24]  ,《古本竹書紀年》載“禹居陽城” [25]  ,《世本·居篇》載“夏禹都陽城,避商均也,又都平陽,或在安邑,或在晉陽” [4]  ,《史記·夏本記》則説“禹辭避舜之子商均於陽城 [26]  。從有關文獻看,夏禹與陽城平陽的關係是十分密切的。
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時,正式把天子位禪讓給禹。十七年以後,在南巡中逝世 [27]  。三年治喪結束,禹避居夏地的一個小邑陽城,將帝位讓給舜的兒子商均。但天下的諸侯都離開商均去朝見禹王。在諸侯的擁戴下,禹正式即王位,居住在陽城,國號夏 [28]  [7]  [29]  。分封丹朱於唐,分封商均於虞 [30]  。改定歷日稱為夏曆,以建寅之月為正月。《説苑》記載大禹“卑小宮室,損薄飲食,土階三等,衣裳細布。”

逝世

禹在位的第十年東行,到了會稽後去世(竹書紀年載為四十五年 [28]  ),皇甫謐認為禹享年一百歲左右 [31-32]  。禹去世後,其子繼夏朝天子位 [33] 

主要成就

政治

夏禹立像 夏禹立像
《尚書·禹貢》中寫道: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大禹歷經磨難,平定洪水,遍走華夏,初分九州。大禹就這樣用自己的足跡,歷時十三載,丈量神州大地,分定華夏九州。 [52] 
夏建立後,大禹在塗山儘早召開諸侯大會,以檢討自己的過失。這次塗山之會一般被認為是中國夏王朝建立的標誌性事件。到了正式大會的日子,大禹穿了法服,手執玄圭,站在台上,四方諸侯按着他國土的方向兩面分列,齊向大禹稽首為禮,大禹在台上亦稽首答禮。
禮畢之後,夏禹大聲向諸侯説道:“我德薄能鮮,不足以服眾,召集大家開這個大會,為的是希望大家明白懇切的責備、規戒、勸喻,使我知過,使我改過。我胼手胝足,平治水土,雖略有微勞,但生平所最兢兢自戒的是個驕字。先帝亦常以此來告誡我説:‘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如果我有驕傲矜伐之處,請大家當面告知,否則就是教我不仁啊!對大家的教誨,我將洗耳恭聽。”大家都明白禹受命於天,原本對大禹有意見的諸侯看到大禹這種態度,也都表示敬重佩服,消除了原先的疑慮。史書記載“禹會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 [35] 
塗山大會之後,為表示敬意,各方諸侯常來陽城獻金(即青銅),後來,九州所貢之銅年年增多,大禹想起從前黃帝軒轅氏功成鑄鼎,為了紀念塗山大會,就準備將各方諸侯進獻的金,鑄造成幾個大鼎。後九鼎(即冀州鼎、兗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揚州鼎、荊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鑄成,鼎上鑄着各州的山川名物、禽異獸。九鼎象徵着九州,其中豫州鼎為中央大鼎,豫州即為中央樞紐。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陽城,藉以顯示夏王大禹成了九州之主,天下從此一統。九鼎繼而成為“天命”之所在,是王權至高無上、國家統一昌盛的象徵。 [35] 

社會

按照古書記載,在堯和舜的時代曾經發生大洪水,堯帝派禹的父親治水,但沒有成效,鯀被處死;舜帝則繼續任命禹治水,結果禹不僅治理了水患,還開闢了黃河和長江流域的陸路與水路交通網,劃出了九州行政區。 [50] 
除了疏導,大禹治水還採取了“高高下下”和“鍾水豐物”兩種辦法。所謂“高高下下”指的是疏通河道所挖出來的淤泥,用來堆積在河岸,使其成為人們的屏障;所謂“鍾水豐物”指的是有些小水很難匯入大河,就讓它聚集成為湖泊、池塘或沼澤,人們可以在裏面養魚蝦或養雞鴨。此外,大禹還幫助人們選取不受水害、適宜居住的地方安家,並且在神州大地上修了一些道路,既方便人們出行,也方便人們耕作。
通過系統科學、縝密周全的方法,大禹不僅控制了水患,而且化害為利,造福了民生,他也因此成了萬世景仰的治水英雄,依然在紀念他。 [48] 

人物評價

夏禹是為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的偉大歷史人物。他的重大功績不僅在於治理洪水,發展國家生產,使人民安居樂業,更重要的是結束中國原始社會部落聯盟的社會組織形態,創造了“國家”這一新型的社會政治形態。夏禹完成了國家的建立,用階級代替原始社會,以文明社會代替野蠻社會,推動了中國帝王歷史沿革發展。
孔子: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禹,吾無間然矣。 [36] 
季札:美哉!勤而不德,非禹其誰能修之? [37] 
司馬遷:堯遭鴻水,黎人阻飢。禹勤溝洫,手足胼胝。言乘四載,動履四時。娶妻有日,過門不私。九土既理,玄圭錫茲 [21] 
太史公自序》:維禹之功,九州攸同,光唐虞際,德流苗裔。 [38] 

軼事典故

三過家門而不入

大禹治水造像
大禹治水造像(2張)
傳説禹與塗山氏女嬌新婚不久,就離開妻子,踏上治水的道路。第一次經過家門時,聽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還有嬰兒的哇哇哭聲。助手勸他進去看看,他怕耽誤治水,沒有進去;第二次經過家門時,他的兒子正在他妻子的懷中向他招着手,這正是工程緊張的時候,他只是揮手打了下招呼,就走過去了。第三次經過家門時,兒子已長到10多歲了,跑過來使勁把他往家裏拉。大禹深情地撫摸着兒子的頭,告訴他,水未治平,沒空回家,又匆忙離開,沒進家門。 [19]  [43]  [55] 

開鑿龍門

距今4000多年前,由於河洛地區是夏民族活動和興國的中心,夏朝的第一個帝王大禹,常領導人民“疏川導滯”、“合通四海”、“盡力乎溝洫”,所以相傳洛河伊河也都是大禹疏浚開鑿的。
據説那時洪水氾濫,龍門山以南是一望無際的汪洋,人民窘困不堪,溺死甚多。大禹深知遭受洪水的苦難。大禹治理洪水,率領人民疏九河、導百川,終於迫使洪水歸流大海,伊闕也就是這時開鑿的。
越絕書》卷一載: “禹穴之時,以銅為兵,以鑿伊闕,通龍門。”
水經注》雲:“昔大禹疏以通水,兩山相對,望之若闕,伊水歷其間,故謂之伊闕矣。”
漢書·溝洫志》賈讓奏道:“昔大禹治水,山陵當路者毀之,故鑿龍門,闢伊闕。” [34] 

典籍記載

史記·夏本紀 [21] 
竹書紀年·夏后氏》 [28] 
帝王世紀·第三(夏)》

後世祭奠

陵寢

紹興大禹陵
紹興大禹陵(2張)
禹的陵寢,位於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禹陵鄉禹陵村,是後人為頌揚和紀念中國古代第一位治水英雄和夏朝的奠基者大禹而修建的。主要包括禹陵禹祠禹廟三大部分。禹陵的建築主要是明、清和民國重建之物。 [39] 
在紹興禹陵村,夏禹姒姓後代世代為禹守陵, [53] 倉修良直指此説絕不可信。 [54] 

祭祀

夏桀滅後,商湯王封夏王室姒姓一支貴族於杞國,以奉祀宗廟祖先。“杞在商時,或封或絕”。周武王滅商為王后,封禹王的後裔東樓公於杞地,延續杞國國祚,主管對禹的祭祀。大禹王祭祀為國家祭祀。
前210年,秦始皇“上會稽,祭大禹”。960年,宋太祖頒詔保護禹陵,開始將祭禹正式列為國家常典。明清兩朝的祭禹儀式和制度最為完備,典禮也最為隆重,明清兩朝大祭禹陵各達20多次。清代康熙帝、乾隆帝都親臨紹興祭禹。1933年,禹廟再度修復並舉行了隆重的祭禹活動。 [6] 
道教中禹為水官大帝,誕日為十月十五日下元節。

禹王池

禹王池位於河南省洛陽市龍門石窟西山,長8.80米,寬6米。泉水自石穴中出,冬暖夏涼,中生水藻。池中立一巨石,稱石砭,或石筍、劍石,為太湖石質,相傳為大禹開鑿龍門時所用的工具。夏禹治水曾有“鑿伊闕,通龍門”之舉。相傳,那時洪水氾濫,龍門山以南是一片汪洋,百姓窮困不堪,溺死者甚多。為解決洪水給人帶來的災難,大禹率人治理洪水,疏通河流,百姓才得以安居樂業,伊闕也就是那時開鑿的。 [40] 
禹王池 禹王池

禹王碑

禹王碑位於嶽麓山巔的蒼紫色石壁上,在蟒蛇洞南面。面東而立。碑文記述和歌頌大禹治水的豐功偉績。大禹繼父治水,“七年聞樂不聽,三過家門不入”的美談,流傳至今。
嶽麓禹王碑高1.7米,寬1.4米,碑文分9行,每行9字,計77字,末行空四字。其文字形如蝌蚪,既不同於甲骨鐘鼎,也不同於籀文蝌蚪,很難辨認,很可能是道家的一種符錄,也有説是道士們偽造的。但遠在1200多年前,即為韓愈所聞及,還親登南嶽岣嶁峯尋訪禹碑,並留有詩記。即使是唐宋時的贗品,作為紀念大禹治水之豐碑,也是十分珍貴的。全國有十風處鐫立禹碑,據説皆由嶽麓禹碑模本復刻。

獎項命名

為了紀念大禹,也為了表彰在水利科學技術進步工作作出突出貢獻的人員,中國設立了“大禹水利科學技術獎”,並且將中國水利工程行業優質工程的最高獎項命名為“中國水利優質工程(大禹)獎”。 [48] 

雜誌封面

《先進科學》 《先進科學》
2022年12月29日,國際學術期刊《先進科學》(Advanced Science)第9卷第36期的背封面刊載了一幅濃郁中國風的“大禹治水”圖,以此來重點推介本期刊發的中科院水生所孫永華團隊與華中農業大學陳振夏團隊的合作研究論文《一個生殖細胞特異的線粒體融合因子調控生殖幹祖細胞的維持與分化》一文。 [49] 

相關爭議

故里爭議

關於大禹故里有三説,分別為大禹出自中原、出自東夷、出自西戎 [41] 

來源爭議

與禹王同時代的出土文物及商朝甲骨文中尚未發現關於禹王的記載。所能找到的最早提到禹王的文物是約一千年以後西周的遂公盨,此外還有齊侯鍾、秦公簋 [42] 
顧頡剛《與錢玄同先生論古史書》一文對禹的問題進行了最初的闡述,證明禹的歷史傳説是層累造成的,禹是神話而不是歷史人物。西周中葉宋人所作的《商頌·長髮》説明禹在當時商族的觀念中是上帝派來的開闢之神;春秋初年《魯頌·閟宮》載后稷“纘禹之緒”,對比《大雅·生民》只見后稷之事不見禹,説明追溯周族的觀念,禹從無變成了最古的人王。另外,《詩經》中禹與夏桀漠不相關,故禹和夏沒有關係。 [44]  禹與夏的關係西周至春秋時期的《詩》《書》、《論語》上都沒有明確説明,到了戰國中期,《左傳》《墨子》《孟子》等書中才有了“夏禹”的記載。 [1]  童書業、楊寬等均宗其説,並對顧氏之説加以進一步申論,疑古派學者關於“禹是神不是人”的看法有以下5條基本結論:1.鯀、禹頗有從天神變成偉人的可能;2.禹的神職是主領名山川的社神;3.鯀、禹治水傳説的本相是填塞洪水,布放土地,造成山川,後來因戰國時勢的激盪,變成了築堤、疏導和隨山刊木等等;4.鯀、禹傳説的來源地是西方九州之戎的區域;5.鯀、禹本都是獨立的人物,因墨家的尚賢説和禪讓説的媒介,才與堯、舜等人發生關係。80年代以後,由於地下文獻的出土,學術界對於禹的研究出現了新的局面。裘錫圭根據遂公盨銘文並結合文獻資料時説,古史辨派的意見有得有失,但“在較早的傳説中,禹確是受天,即上帝之命來平治下界的水土的。 [45] 

開鑿龍門爭議

關於伊闕龍門是否是禹開鑿的説法在宋代已發出了疑問。如司馬光在《温國文正公文集》的《鑿龍門辨》中説:“或問禹鑿龍門,闢伊闕,有諸?迂雯日:‘龍門伊闕天所為也,禹治之耳。非山橫其前,北雍不流,禹始鑿而闢之,然後通也。”這就是説,龍門伊闕乃天然形成,並非山橫其前,堵壅了北流的洪水,只是由於水流不暢,大禹始鑿而闢之,然後河水才得暢通。這一説法似乎有些道理。試想距今約4000年前,人們使用的主要是石制工具,偌大一座堅硬的石山怎能闢開?即使用現代的設備去鑿,又談何容易。
現代的地質學解釋,龍門山約形成於距今20萬年前的更新世晚期到全新世早期,其山體由中晚寒武紀的白雲岩和石灰岩所構成,內中喀斯特溶洞極多。這些縱橫交錯的溶洞長久被流水沖刷,發生劇烈變化,遂形成一道峽谷,將山體切割開來。伊河之水雖綿流受阻,但尚能通過,又經禹率眾開鑿。方為今伊闕龍門之勢。這種解釋既沒有否定禹的功績,又合乎自然發展的邏輯和規律,因而被世人所接受。 [34] 

家族世系

黃帝—昌意—顓頊—鯀—大禹 [51] 

藝術形象

影視形象

影視形象
年份
影視形象
1988年
電影《神州精魂》:杜振清飾演大禹
1995年
電視劇《閻羅傳奇》:嚴華飾演禹
1996年
戲曲電影《大禹治水》:周劍英飾大禹
2015年
電視劇《大舜》:楊梓鐸飾演禹

文學形象

長篇小説《堯舜禹》(高興宇著)

動畫形象

動畫形象
年份
作品名稱
年份不詳
小燈塔:講給孩子的山海經故事
1999年
2016年
2019年
參考資料
  • 1.    《史記·夏本紀》:夏禹,名曰文命。
  • 2.    關於公佈第一批歷史治水名人的通知  .水利部[引用日期2019-12-06]
  • 3.    《史記·夏本紀》: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
  • 4.    《世本·居篇》:“夏禹都陽城,避商均也。又都平陽,或在安邑,或在晉陽。”
  • 5.    戰國,《尚書·禹貢》
  • 6.    我們為何要公祭大禹  .光明網[引用日期2015-08-04]
  • 7.    《漢書·律曆志》:顓頊五世而生鯀,鯀生禹,虞舜嬗以天下。土生金,故為金德。天下號曰夏后氏。
  • 8.    《三家注史記·夏本紀》:鯀既仕堯,與舜代系殊懸,舜即顓頊六代孫,則鯀非是顓頊之子。
  • 9.    《三家注史記·夏本紀》:帝王紀雲:“父鯀妻脩己,見流星貫昴,夢接意感,又吞神珠薏苡,胸坼而生禹。名文命,字密,身九尺二寸長。大戴禮雲‘高陽之孫,鯀之子,曰文命’。楊雄蜀王本紀雲‘禹本汶山郡廣柔縣人也,生於石紐’。”
  • 10.    《三家注史記·夏本紀》:括地誌雲:“茂州汶川縣石紐山在縣西七十三里。華陽國志雲‘今夷人共營其地,方百里不敢居牧,至今猶不敢放六畜’。”
  • 11.    《帝王世紀》曰:伯禹夏后氏,姒姓也,生於石坳,虎鼻大口,兩耳參漏,首戴鈎鈐,胸有玉斗,足文履巳,故名文命,字高密,身長九尺二寸,其父既放,降在疋庶,有聖德,夢目洗於河西,四嶽師舉之,舜進之堯,堯命以為司空,繼篰治水,乃勞身涉勤,不重徑尺之璧,而愛日之寸陰,手足胼胝,故世傳禹病偏枯,足不相過,至今巫稱禹步是也。又納禮賢人,一沐三握髮,一食三起,堯美其績,乃賜姓姒氏,封為夏伯,故謂之伯禹,天下宗之,謂之大禹,年百歲,崩於會稽,因葬會稽山陰縣之南,今山上有禹冢並祠,下有羣鳥芸田。
  • 12.    《三家注史記·夏本紀》:又按:系本“鯀取有辛氏女,謂之女志,是生高密”。
  • 13.    《三家注史記·夏本紀》:甫謐雲:“鯀,帝顓頊之子,字熙。”又連山易雲“鯀封於崇”,故國語謂之“崇伯鯀”。
  • 14.    《史記·夏本紀》:當帝堯之時,鴻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堯求能治水者,羣臣四嶽皆曰鯀可。堯曰:“鯀為人負命毀族,不可。”四嶽曰:“等之未有賢於鯀者,原帝試之。”於是堯聽四嶽,用鯀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
  • 15.    《史記·夏本紀》:於是舜舉鯀子禹,而使續鯀之業。
  • 16.    《史記·夏本紀》:堯崩,帝舜問四嶽曰:“有能成美堯之事者使居官?”皆曰:“伯禹為司空,可成美堯之功。”舜曰:“嗟,然!”命禹:“女平水土,維是勉之。”禹拜稽首,讓於契、后稷、皋陶。舜曰:“女其往視爾事矣。”
  • 17.    皇甫謐《帝王世紀·第三(夏)》:堯命以為司空,繼鯀治水,十三年而洪水平。
  • 18.    《史記·夏本紀》:禹乃遂與益、后稷奉帝命,命諸侯百姓興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
  • 19.    《史記·夏本紀》: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
  • 20.    《史記·夏本紀》:薄衣食,致孝於鬼神。卑宮室,致費於溝淢。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暐。左準繩,右規矩,載四時,以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令益予眾庶稻,可種卑濕。命后稷予眾庶難得之食。食少,調有餘相給,以均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貢,及山川之便利。
  • 21.    《史記·夏本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06-10]
  • 22.    《史記· 夏本紀》:令天子之國以外五百里甸服:百里賦納裛,二百里納銍,三百里納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甸服外五百里侯服:百里採,二百里任國,三百里諸侯。侯服外五百里綏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奮武衞。綏服外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要服外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蠻,二百里流。
  • 23.    夏禹像  .許昌市檔案局[引用日期2017-07-16]
  • 24.    《孟子·萬章上》載“禹避舜之子於陽城”
  • 25.    《古本竹書紀年》載“禹居陽城”
  • 26.    《史記·夏本記》則説“禹辭避舜之子商均於陽城”
  • 27.    《史記·夏本紀》:帝舜薦禹於天,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
  • 28.    範祥雍.古本竹書紀年輯較訂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5
  • 29.    《史記·夏本紀》:三年喪畢,禹辭闢舜之子商均於陽城。天下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國號曰夏後,姓姒氏。
  • 30.    《漢書·律曆志》:顓頊生窮蟬,五世而生瞽叟,瞽叟生帝舜,處虞之媯汭,堯嬗以天下。火生土,故為土德。天下號曰有虞氏。讓天下於禹,使子商均為諸侯。
  • 31.    《三家注史記·夏本紀》:【集解】:皇甫謐曰:“年百歲也。”
  • 32.    皇甫謐《帝王世紀·第三(夏)》:年百歲,崩於會稽。
  • 33.    《史記·夏本紀》:十年,帝禹東巡狩,至於會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喪畢,益讓帝禹之子啓,而闢居箕山之陽。禹子啓賢,天下屬意焉。及禹崩,雖授益,益之佐禹日淺,天下未洽。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啓,曰“吾君帝禹之子也”。於是啓遂即天子之位,是為夏后帝啓。
  • 34.    伊闕,美哉禹功——大禹與伊闕形成之説  .龍門石窟官網[引用日期2020-06-14]
  • 35.    塗山之會與禹鑄九鼎  .中國網.2007-11-26[引用日期2013-11-15]
  • 36.    見《論語·泰伯》
  • 37.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請觀於周樂。使工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猶未也。然勤而不怨矣。”為之歌《邶》、《鄘》、《衞》,曰:“美哉,淵乎!   憂而不困者也。吾聞衞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衞風》乎?”為之歌《王》,曰:“美哉!思而不懼,其周之東乎?”為之歌《鄭》,曰:“美哉!其細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為之歌《齊》,曰:“美哉!泱泱乎!大風也哉!表東海者,其大公乎!國未可量也。”為之歌《豳》,曰:“美哉!蕩乎!樂而不淫,其周公之東乎?”為之歌《秦》,曰:“此之謂夏聲。夫能夏則大,大之至也,其周之舊乎?”為之歌《魏》,曰:“美哉!渢渢乎!大而婉,險而易行,以德輔此,則明主也。”為之歌《唐》,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遺民乎?不然,何憂之遠也?非令德之後,誰能若是?”為之歌《陳》,曰:“國無主,其能久乎?”自《鄶》以下無譏焉。為之歌《小雅》,曰:“美哉!思而不貳,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猶有先王之遺民焉。”為之歌《大雅》,曰:“廣哉!熙熙乎!曲而有直體,其文王之德乎?”為之歌《頌》,曰:“至矣哉!   直而不倨,曲而不屈,邇而不逼,遠而不攜,遷而不淫,復而不厭,哀而不愁,樂而不荒,用而不匱,廣而不宣,施而不費,取而不貪,處而不底,行而不流,五聲和,八風平,節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   見舞《象箾》《南籥》者,曰:“美哉!猶有憾。”見舞《大武》者,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見舞《韶濩》者,曰:“聖人之弘也,而猶有慚德,聖人之難也。”見舞《大夏》者,曰:“美哉!勤而不德,非禹其誰能修之?”見舞《韶箾》者,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無不幬也,如地之無不載也,雖甚盛德,其蔑以加於此矣。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請已!”
  • 38.    《太史公自序》:維禹之功,九州攸同,光唐虞際,德流苗裔;夏桀淫驕,乃放鳴條。作夏本紀第二。
  • 39.    禹陵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08-11-26[引用日期2013-11-15]
  • 40.    西山石窟-禹王池  .騰訊大豫網[引用日期2020-06-14]
  • 41.    有關學者提出:青海喇家遺址為大禹故里  .搜狐.2007-01-08[引用日期2013-11-15]
  • 42.    齊侯鍾銘文:處禹之堵(土)。
  • 43.    郭泳著.《大夏史 上》:上海大學出版社,2020年01月:第137頁
  • 44.    顧頡剛大禹神話傳説研究與“層累造成古史説”的提出  .中國民俗學網[引用日期2022-06-28]
  • 45.    百年大禹研究的主要觀點和論爭  .社會科學研究[引用日期2022-06-28]
  • 46.    教育部組織編寫、齊世榮.《中國歷史 七年級 上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20頁
  • 47.    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歷史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 編著.《中國古代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8頁
  • 48.    水文化 | 大禹治水,不止劈山開渠  .澎湃網.2022-12-28[引用日期2023-01-08]
  • 49.    用中國元素講好科學故事,“大禹治水”登上專業科學雜誌封面  .長江日報[引用日期2023-01-08]
  • 50.    大禹治水的真相  .澎湃新聞網[引用日期2023-01-08]
  • 51.    黃帝世系與大禹陽城  .西部文明播報[引用日期2023-01-08]
  • 52.    大禹是如何分定九州的?跟倪大紅和撒貝寧看《尚書》  .人民日報[引用日期2023-01-08]
  • 53.    大禹守陵姒氏家族瀰漫上古遺風  .紹興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3-03-09]
  • 54.    倉修良. 關於譜學研究的幾點意見[J]. 歷史研究, 1997(5):13.
  • 55.    由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説開去  .徐州市紀委市監委網站[引用日期2023-04-21]
  • 56.    夏禹題跋像,取自明天然撰贊,弘治十一年重刻本《歷代古人像贊》。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