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季札

鎖定
季札,生卒年不詳,春秋時期吳國貴族,政治家、外交家、文藝評論家,吳太伯二十世孫 [55]  ,吳王壽夢第四子,吳王諸樊餘祭夷昧之弟。又稱公子札、延陵季子州來季子等。
季札淡泊權位,有遠見卓識。吳王壽夢二十五年(前561年),壽夢臨終前想傳位於季札,季札力辭。諸樊去世前授命傳位於其弟餘祭,欲兄弟相傳以至季札。吳王餘祭四年(前544年),季札出使各國。出訪魯國,請觀周樂,對詩樂有精深的分析;訪問齊國,勸晏嬰交出封邑官職以免禍,晏嬰從之;出使鄭國,告誡子產以禮治國;到了衞國,稱讚衞國君子很多,國家沒有憂患;來到晉國,預言晉國政權將落入韓、趙、魏三家之手。餘祭去世,餘昧繼承王位。餘昧去世,欲傳位於季札,季札不接受。吳人立餘昧之子僚為吳王。吳王僚十三年(前514年),季札出使晉國,吳公子光刺殺吳王僚,自立為君。季札歸國,予以承認。 [2]  吳王夫差十一年(前485年),季札成功勸説楚軍從陳國退兵。 [26] 
季札富於才學、修養, [3]  其美學觀點對儒家美學思想有重要影響。 [4]  後世並以其名借指善於鑑賞音樂之人。 [5] 
概述圖來源《吳郡名賢圖傳贊 [60] 
本    名
姬札
別    名
季札
季子
公子札
延陵季子
州來季子 [28] 
所處時代
春秋時期
民族族羣
華夏族
出生地
姑蘇(今江蘇省蘇州市)
主要成就
三次讓國
鑑賞周樂
勸楚退兵

季札人物生平

季札兩度讓國

季札的祖先是周朝的泰伯泰伯本是周朝王位繼承人,但父親周太王有意傳位給幼子季歷以及孫子昌。於是泰伯就主動把王位讓了出來,自己則以採藥為名,逃到荒蕪的荊蠻之地,建立了吳國 [6] 
季札 季札
數代後,壽夢繼承了吳國王位。吳王壽夢二十五年(前561年),壽夢去世。壽夢有四個兒子:長子諸樊,次子餘祭,三子餘昧(即夷昧),四子季札。季札賢能,壽夢生前也曾想讓他繼位,但季札避讓不答應,於是讓長子諸樊繼位,總理諸種事務,代理執掌國政。 [7] 
吳王諸樊元年(前560年),諸樊服喪期滿後除去喪服,要把君位讓於季札。季札推辭説:“曹宣公去世的時候,各國諸侯和曹國人都認為新立的曹君不義,想要立子臧為曹君,子臧離開曹國,以成全曹君繼續在位。君子評論子臧説他‘能遵守節義’。您作為長子本是合理的繼位人,誰敢幹犯您呢!當國君不是我應有之節。我雖沒有什麼才能,也願效仿子臧那樣的義舉。”吳國人堅持要立季札,他反而拋棄了家室財產去當農民,吳人只好放棄擁立他的打算。 [8] 
吳王諸樊十三年(前548年),諸樊在伐楚戰爭中中箭身亡。 [62]  他留下遺命把君位傳給其弟餘祭,目的是想按次序以兄傳弟,一定要把國位最後傳至季札為止,來滿足先王壽夢的遺願。而且因為兄弟們都讚賞季札讓國的高風亮節,大家都想把國君之位讓給別人,這樣就能依次漸漸傳到季札身上了。季札被封在延陵,因此號為延陵季子。 [9] 

季札出使各國

吳王餘祭四年(前544年),吳王派季札出訪魯國季札見到叔孫穆子(即叔孫豹),很喜歡他。對穆子説:“您恐怕不得善終吧!喜歡善良而不能夠選擇賢人,我聽説君子應當致力選擇賢人。您做魯國的宗卿而主持國政,不慎重舉拔善人,怎麼能受得了呢?禍患必然到您身上。” [13]  隨後,季札觀賞了魯國保留的周室禮樂,並予以點評。 [10] 
季札的出國訪問,是為了給新立的國君通好各國,因此離開魯國後,就出使到齊國 [14]  他勸説晏平仲説:“你快些交出你的封邑和官職。沒有這二樣東西,你才能免於禍患。齊國的政權快要易手了,在不能確定歸入誰手之前,國家禍亂是不會平息的。”因此晏子通過陳桓子(即田桓子)交出了自己的封邑與官職,所以在欒、高二氏相攻殺的禍難中倖免於難。 [11] 
季札離開齊國,出使到鄭國。他見了子產,好像見到故人一般。季札給子產贈送白絹大帶,子產給季札獻上麻布衣服。季札對子產説:“鄭國掌握政權的人荒淫奢侈,大難將臨,政權定落於你身上。你執政時,一定要謹慎地以禮治國,否則鄭國將要衰敗!” [12] 
離開鄭國後,季札到了衞國。非常欣賞蘧瑗、史狗、史鰍、公子荊公叔發、公子朝,説:“衞國君子很多,因此國家無患。” [15]  果然衞國在一個不短的時期內,一直平安無事。 [1] 
季札從衞國去晉國,準備在戚地住宿。聽到鐘聲,説:“奇怪啊!我聽説了,發動變亂而沒有德行,必然遭到誅戮。這一位就在這地方得罪國君,害怕還來不及,又有什麼可以尋歡作樂的?這一位在這地方,就像燕子在帳幕上做窩。國君又正停棺還沒有安葬,難道可以尋歡作樂嗎?”於是就不住在戚地。孫文子聽到了這番話,一輩子不再聽音樂。 [16] 
季札到了晉國,喜愛趙文子韓宣子魏獻子,説:“晉國的政權大約要歸於這三家了!”他喜愛叔向,離別時,對叔向説:“您努力吧!國君奢侈而優秀的臣子很多,大夫都富有,政權將要歸於大夫家。您喜好直話直説,一定要考慮使自己免於禍難。” [17] 

季札再次讓國

吳王餘祭四年(前544年)(《史記》作吳王餘祭十七年,從《左傳》訂正),餘祭被越人刺殺,傳位餘昧。 [29]  [61] 
吳王餘昧二年(前542年),吳王派屈狐庸到晉國訪問。趙文子詢問他:“季札最終能立為國君嗎?“屈狐庸回答説:“不會的。季札是保持節操的人,即使他應享有國家,也是不願做國君的。” [28] 
吳王餘昧十七年(前527年),餘昧去世,想傳位於其弟季札。季札為避讓而離去。於是吳人説:“先王有令,兄死弟繼位,一定傳國給季子。季子現在逃脱君位,那王餘昧成為兄弟中最後一個當國君的人。現在他死了,其子應代其為王。”於是立餘昧的兒子僚為吳王。 [18] 
吳王僚十二年(前515年),季札出使齊國。返程的時候,他的長子去世,葬在贏、博之間。孔子前往觀看了葬禮。 [27] 
吳王僚十三年(前514年),楚平王去世。吳王僚想趁機攻打楚國,就派季札去晉國觀望形勢。季札出使期間,公子光使專諸刺殺吳王僚。據《史記》記載,公子光隨即自立,即闔閭 [19]  季札回到吳國,説:“只要對先君的祭祀不廢止,人民不至於沒有國君,社稷之神得到奉祀,那就是我的國君。我敢怨責誰呢? 我只有哀悼死者,事奉生者,來對待天命安排。禍亂不是自己製造,就應聽從新立之君,這是先人的原則啊。”於是季札到王僚的墓上,回報了自己完成外交任務的經過,痛哭吳王僚一番,之後回到朝廷中自己的位置等待新君之命。 [20]  春秋公羊傳》則記載,公子光刺殺吳王僚後請季札繼承王位,但季札堅辭不受。他認為若自己接受王位,等於二人同謀;若自己殺了闔閭,就是父子兄弟相殺,終身沒有盡頭。由於不肯同流合污和骨肉相殘,季札遂前往封地延陵,終生不入吳國國都。 [31] 
吳王夫差十一年(前485年)冬季,楚國的子期(公子結)進攻陳國。年逾九十的季札救援陳國,對子期説:“兩國的國君不致力於德行,而用武力爭奪諸侯,百姓有什麼罪過呢?我請求撤軍,以此使您得到好名聲,請您致力於德行而安定百姓。”於是楚軍就撤兵回國。 [26] 
此後史書不再有關於季札的記述。

季札主要影響

季札政治

季札 季札
季札三次讓國,前兩次都保證了政權的平穩交接,第三次讓國後十三年卻發生了公子光刺殺吳王僚的政變。 [41]  歷代學者對此褒貶不一。《左傳》《史記》《資治通鑑》等都對季札的讓國行為予以讚揚,認為這反映了季札的高尚品格;但桓譚獨孤及程頤朱熹等人則提出季札的讓國行為為吳國後來的政局動盪埋下了禍根。 [42]  對此,程端學阮芝生黎漢基等學者為季札辯護,認為季札沒有能力預見或阻止公子光的政變,其讓國與政變之間沒有因果關係。 [41]  [43] 

季札外交

季札是一位傑出的外交家。吳王餘祭四年(公元前544年),季札奉命出使魯、齊、鄭、衞、晉五國。在這次外交活動當中,他同齊國的晏嬰,鄭國的子產及魯、衞、晉等國的重要政治家會晤,評論時勢,既展現了自己的遠見卓識,也使中原國家瞭解並通好吳國。夫差在位期間,楚、吳爭奪陳國。吳王夫差十一年(公元前485年)冬,楚師伐陳。季札救陳,以“務德而安民”為由勸楚將子期撤兵,既展現了自己的為民之心,又維護了本國利益。 [42] 

季札文化

音樂
季札 季札
季札是一位才華出眾的文藝評論家。吳王餘祭四年(公元前544年),季札在魯國欣賞了周代的經典音樂、詩歌、舞蹈,聯繫當時的社會背景一一品評。這次活動影響深遠。首先,他能結合各地民風民俗,評述《詩經》風、雅、頌各篇的風格特色,欣賞其美學價值。 [43]  第二,季札在觀樂中繼承和發展了周代的雅樂審美觀,提倡“中和之美”,如“憂而不困”、“樂而不淫”、“直而不倨,曲而不屈”等,應和了儒家中庸思想。第三,季札觀樂時注重詩樂的社會功能。一方面,音樂可以反映政治風俗;另一方面,音樂也對社會具有教化作用。 [44]  故《文心雕龍》有云:“匹夫庶婦,謳吟土風,詩官採言,樂胥被律,志感絲篁,氣變金石:是以師曠覘風於盛衰,季札鑑微於興廢,精之至也。” [45]  “好樂無荒,晉風所以稱遠;伊其相謔,鄭國所以雲亡。故知季札觀樂,不直聽聲而已。” [46]  季札觀樂而知政俗興衰,正是以樂觀政、以詩觀政的功利文藝觀的體現,對儒家文藝觀的形成有啓發意義。 [47] 
禮教
季札為人高風亮節,“季札讓國”、“延陵掛劍”等事蹟,反映了他謙讓、守禮、仁義、誠信等美德。這些舉動既為孔子的禮樂精神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事實,也為後世提供了表率。 [43] 
季札對禮樂文明的推崇與踐行也對吳人起到了教化作用,從而促進了吳地的開化。 [49]  《昭明文選注》引《戰國策》雲:“昔周太伯三以天下讓,延陸季子辭國而不處,遂化荊蠻之方,與華夏同風,二人所興。” [48] 
哲學
季札曾提出“骨肉歸於土,魂氣無不之”,認為人死後靈魂仍然存在,與莊子身死魂滅的觀念相對。 [50]  他們的觀點啓發了北齊杜弼邢邵的哲學辯論。 [51] 

季札歷史評價

孔子:①延陵季子,吳之習於禮者也。 [27] 延陵季子,其天民也乎!棚乎其雁,延陵季子僑而弗受。延陵季子,其天民也! [34] 
司馬遷:延陵季子之仁心,慕義無窮,見微而知清濁。嗚呼,又時其閎覽博物君子也! [30] 
桓譚:吳之篡弒滅亡,釁由季札。札不書上放周公之攝位,而下慕曹臧之謙讓,名已細矣。《春秋》之趣,豈謂爾乎? [32] 
袁宏言偃以文學遺風,季札以讓國稱仁,高節顯於華夏,端委行乎海濱。 [33] 
獨孤及:①彼諸樊無季歷之賢,王僚無武王之聖,而季子為泰伯之讓,是徇名也,豈曰至德?且使爭端興於上替,禍機作於內室。②獨守純白不義於嗣,是潔己而遺國也。國之覆亡,君實階禍。 [37] 
司馬光:以微子而代紂,則成湯配天矣;以季札而君吳,則太伯血食矣。然二子寧亡國而不為者,誠以禮之大節不可亂也。 [36] 
蘇軾:季子德信於吳人,而言行於其國。 [40] 
朱熹:①季札辭國,不為盡是。 [38] (延陵掛劍,)此季札之高義,千古知之矣。 [39] 
吳楚材:季札賢公子,其神智器識乃是春秋第一流人物。 [35] 

季札軼事典故

季札季札觀樂

吳王餘祭四年(前544年),季札出訪魯國,請求觀賞周樂。 [10]  於是樂工為他歌唱《周南》《召南》。季札説:“美啊!王業開始奠定基礎了,還沒有完善,然而百姓勤勞而不怨恨了。”為他歌唱《邶風》《衞風》之歌,他説:“美好又深沉啊!憂愁而不困惑。我聽説衞康叔、武公的德行就像這樣,這大概就是《衞風》吧!”為他歌唱《王風》之歌,他説:“美啊!思慮而不恐懼,大概是周室東遷以後的音樂吧!”為他歌唱《鄭風》之歌,他説:“美啊!但是它瑣碎得太過分了,百姓不堪忍受了。這大概是鄭國要先滅亡的原因吧!”為他歌唱《齊風》之歌,他説:“美啊,多麼宏大的聲音呵!這是大國的音樂啊!作為東海的表率的,大概是太公的國家吧!國家前途是不可限量的。”為他歌唱《豳風》之歌,他説:“美啊,浩蕩博大呵!歡樂而不過度,大概是周公東征的音樂吧!”為他歌唱《秦風》之歌,他説:“這就叫做西方的夏聲。夏就是大,大到極點了,恐怕是周朝的舊樂吧!”為他歌唱《魏風》,他説:“美啊!抑揚頓挫呵!宏亮而又婉轉,艱難而流暢,再用德行加以輔助,就是賢明的君主了。”為他歌唱《唐風》,他説:“思慮很深啊!大概有陶唐氏的遺民吧?否則,為什麼那麼憂深思遠呢?不是美德者的後代,誰能像這樣?”為他歌唱《陳風》,他説:“國家沒有主人,難道能夠長久嗎?”從《鄶風》以下的詩歌,季札聽了就沒有評論了。 [21] 
樂師為他歌唱《小雅》,他説:“美啊!憂愁而沒有背叛的心,怨恨卻不表現在語言中,恐怕是周朝德行衰微的樂章吧!還有先王的遺民啊。”為他歌唱《大雅》,他説:“廣博啊,和美呵!抑揚頓挫而本體剛健勁直,大概是文王的德行吧!”為他歌唱《》,他説:“到達頂點了!正直而不倨傲,婉柔而不屈撓,親近而不相逼,疏遠而不離心,活潑而不邪亂,反覆而不厭倦,哀傷而不憂愁,歡樂而不過度,常用而不匱乏,寬廣而不顯露,施捨而不浪費,收取而不貪婪,靜止而不停滯,行進而不流蕩。五聲和諧,八風協調。節奏有一定的規律,樂器都按次序,這都是盛德之人所共同具有的。” [21] 
季札看到跳《象箾》《南籥》舞,説:“美啊,但還有所遺憾。”看到跳《大武》舞,説:“美啊!周朝興盛的時候,大概就像這種情況吧!”看到跳《韶濩》舞,説:“像聖人那樣的弘大,尚且還有所慚愧,可見當聖人不容易啊!”看到跳《大夏》舞,説:“美啊!勤勞而不自以為有德,如果不是禹,還有誰能做到呢?”看到跳《韶箾》舞,説:“功德到達頂點了,偉大啊!像上天的沒有不覆蓋,像大地的沒有不承載。盛德到達頂點,就不能再比這更有所增加了,聆聽觀看就到這裏了。如果還有別的音樂,我不敢再請求欣賞了。” [22] 

季札延陵掛劍

季札剛出使時,北行時造訪徐國國君。徐君喜歡季札的寶劍,難於啓齒相求,季札因自己還要遍訪列國,當時未便相贈。待出使歸來,再經過徐國時,徐君已經去世,季札解下寶劍,掛在徐君墳頭的樹木上才離開。侍從不解。季札説:“我內心早已答應把寶劍送給徐君,難道能因徐君死了就可以違揹我的心願嗎?” [23] 

季札人際關係

先祖:吳太伯 [7] 
父親:壽夢 [7] 
兄長:諸樊餘祭夷昧 [7] 
長子:姓名不詳,吳王僚十二年(前515年)去世,葬在贏、博之間 [27] 
侄子:闔閭 [19] 

季札後世紀念

主詞條:季子墓
延陵季子之墓 延陵季子之墓
季札受封於延陵(今常州、江陰一帶)、州來,史稱延陵季子。 [28]  季札去世後,葬在江陰申浦河西畔 [56] 墓前有三人合抱的大樹,結一種叫“雞距子”的果子。 [58]  《史記·吳太伯世家》集解雲:“延陵季子冢在毗陵縣暨陽鄉。”《越絕書》雲:“季子冢古名延陵墟。”《寰宇記》載:“季子墓在晉陵縣北七十里,申浦之西。”今其墓位於江蘇省江陰市申港鎮西南隅的申港中學內,墓墩高4米,面積2694平方米。 [57] 
後人在墓旁建季子祠,塑像祭祀。祠內有傳説為孔子所書的十字篆文碑,碑文是:“嗚呼有吳延陵季子之墓”,史稱“十字碑”。 [59]  墓碑在抗戰初毀於兵燹,拓本高2.26米,寬0.93米。 [57] 

季札史料索引

史記·卷三十一·吳太伯世家 [24]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 [25] 

季札藝術形象

文學
東周列國志》第七十一、七十二回中描述了季札讓國的事蹟。 [52] 
影視
2010年電視劇《孫子大傳》:午馬飾演季札。 [53] 
2011年電視劇《孔子春秋》:孫淳飾演季札。 [54] 
參考資料
  • 1.    王青.關於季札研究的若干問題再探 :齊魯學刊,2014年:第5期
  • 2.    孔範今,桑思奮,孔祥林.孔子文化大典.北京:中國書店,1994:97-98
  • 3.    門巋 主編.二十六史精要辭典·上.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93:201
  • 4.    朱立元 主編.美學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
  • 5.    袁世全 主編.中華典故大辭典.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5:243
  • 6.    《史記·卷三十一·吳太伯世家》:吳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歷之兄也。季歷賢,而有聖子昌,太王欲立季歷以及昌,於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荊蠻,文身斷髮,示不可用,以避季歷。季歷果立,是為王季,而昌為文王。太伯之奔荊蠻,自號句吳。荊蠻義之,從而歸之千餘家,立為吳太伯。
  • 7.    《史記·卷三十一·吳太伯世家》:二十五年,王壽夢卒。壽夢有子四人,長曰諸樊,次曰餘祭,次曰餘眜,次曰季札。季札賢,而壽夢欲立之,季札讓不可,於是乃立長子諸樊,攝行事當國。
  • 8.    《史記·卷三十一·吳太伯世家》:王諸樊元年,諸樊已除喪,讓位季札。季札謝曰:“曹宣公之卒也,諸侯與曹人不義曹君,將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節矣’。君義嗣,誰敢幹君!有國,非吾節也。札雖不材,願附於子臧之義。”吳人固立季札,季札棄其室而耕,乃舍之。
  • 9.    《史記·卷三十一·吳太伯世家》:十三年,王諸樊卒。有命授弟餘祭,欲傳以次,必致國於季札而止,以稱先王壽夢之意,且嘉季札之義,兄弟皆欲致國,令以漸至焉。季札封於延陵,故號曰延陵季子。
  • 10.    《史記·卷三十一·吳太伯世家》:四年,吳使季札聘於魯,請觀周樂。為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猶未也,然勤而不怨。”歌《邶》《鄘》《衞》。曰:“美哉,淵乎,憂而不困者也。吾聞衞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衞風》乎?”歌《王》。曰:“美哉,思而不懼,其周之東乎?”歌《鄭》。曰:“其細已甚,民不堪也,是其先亡乎?”歌《齊》。曰:“美哉,泱泱乎大風也哉。表東海者,其太公乎?國未可量也。”歌《豳bīn》。曰:“美哉,蕩蕩乎,樂而不淫,其周公之東乎?”歌《秦》。曰:“此之謂夏聲。夫能夏則大,大之至也,其周之舊乎?”歌《魏》。曰:“美哉,渢渢乎,大而寬,儉而易,行以德輔,此則盟主也。”歌《唐》。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遺風乎?不然,何憂之遠也?非令德之後,誰能若是!”歌《陳》。曰:“國無主,其能久乎?”自《鄶》以下,無譏焉。歌《小雅》。曰:“美哉,思而不貳,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猶有先王之遺民也。”歌《大雅》。曰:“廣哉,熙熙乎,曲而有直體,其文王之德乎?”歌《頌》。曰:“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詘,近而不逼,遠而不攜,遷而不淫,復而不厭,哀而不愁,樂而不荒,用而不匱,廣而不宣,施而不費,取而不貪,處而不底,行而不流。五聲和,八風平,節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見舞《象箾》《南籥》者,曰:“美哉,猶有感。”見舞《大武》,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見舞《韶護》者,曰:“聖人之弘也,猶有慚德,聖人之難也!”見舞《大夏》,曰:“美哉,勤而不德!非禹其誰能及之?”見舞《招箾》,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無不燾也,如地之無不載也,雖甚盛德,無以加矣。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觀。”
  • 11.    《史記·卷三十一·吳太伯世家》:去魯,遂使齊。説晏平仲曰:“子速納邑與政。無邑無政,乃免於難。齊國之政將有所歸,未得所歸,難未息也。”故晏子因陳桓子以納政與邑,是以免於欒高之難。
  • 12.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聘於鄭,見子產,如舊相識,與之縞帶,子產獻絲寧衣焉。謂子產曰:“鄭之執政侈,難將至矣!政必及子。子為政,慎之以禮。不然,鄭國將敗。”
  • 13.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吳公子札來聘,見叔孫穆子,説之。謂穆子曰:“子其不得死乎?好善而不能擇人。吾聞‘君子務在擇人’。吾子為魯宗卿,而任其大政,不慎舉,何以堪之?禍必及子!”
  • 14.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其出聘也,通嗣君也。故遂聘於齊,説晏平仲,謂之曰:“子速納邑與政!無邑無政,乃免於難。齊國之政,將有所歸,未獲所歸,難未歇也。”故晏子因陳桓子以納政與邑,是以免於欒、高之難。
  • 15.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 適衞,説蘧瑗、史狗、史鰍,公子荊、公叔發、公子朝,曰:“衞多君子,未有患也。”
  • 16.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自衞如晉,將宿於戚。聞鐘聲焉,曰:“異哉!吾聞之也:‘辯而不德,必加於戮。’夫子獲罪於君以在此,懼猶不足,而又何樂?夫子之在此也,猶燕之巢於幕上。君又在殯,而可以樂乎?”遂去之。文子聞之,終身不聽琴瑟。
  • 17.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適晉,説趙文子、韓宣子、魏獻子,曰:“晉國其萃於三族乎!”説叔向,將行,謂叔向曰:“吾子勉之!君侈而多良,大夫皆富,政將在家。吾子好直,必思自免於難。”
  • 18.    《史記·卷三十一·吳太公世家》:四年,王餘眜卒,欲授弟季札。季札讓,逃去。於是吳人曰:“先王有命,兄卒弟代立,必致季子。季子今逃位,則王餘眜後立。今卒,其子當代。”乃立王餘眜之子僚為王。
  • 19.    《史記·卷三十一·吳太伯世家》:十三年春,吳欲因楚喪而伐之,使公子蓋餘、燭庸以兵圍楚之六、灊。使季札於晉,以觀諸侯之變。楚發兵絕吳兵後,吳兵不得還。於是吳公子光曰:“此時不可失也。”告專諸曰:“不索何獲!我真王嗣,當立,吾欲求之。季子雖至,不吾廢也。”專諸曰:“王僚可殺也。母老子弱,而兩公子將兵攻楚,楚絕其路。方今吳外困於楚,而內空無骨鯁之臣,是無柰我何。”光曰:“我身,子之身也。”四月丙子,光伏甲士於窟室,而謁王僚飲。王僚使兵陳於道,自王宮至光之家,門階户席,皆王僚之親也,人夾持鈹。公子光詳為足疾,入於窟室,使專諸置匕首於炙魚之中以進食。手匕首刺王僚,鈹交於匈,遂弒王僚。公子光竟代立為王,是為吳王闔廬。闔廬乃以專諸子為卿。
  • 20.    《史記·卷三十一·吳太伯世家》:季子至,曰:“苟先君無廢祀,民人無廢主,社稷有奉,乃吾君也。吾敢誰怨乎?哀死事生,以待天命。非我生亂,立者從之,先人之道也。”覆命,哭僚墓,復位而待。
  • 21.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請觀於周樂。使工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猶未也。然勤而不怨矣。」為之歌《邶》、《鄘》、《衞》,曰:「美哉,淵乎!憂而不困者也。吾聞衞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衞風》乎?」為之歌《王》,曰:「美哉!思而不懼,其周之東乎?」為之歌《鄭》,曰:「美哉!其細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為之歌《齊》,曰:「美哉!泱泱乎!大風也哉!表東海者,其大公乎!國未可量也。」為之歌《豳》,曰:「美哉!蕩乎!樂而不淫,其周公之東乎?」為之歌《秦》,曰:「此之謂夏聲。夫能夏則大,大之至也,其周之舊乎?」為之歌《魏》,曰:「美哉!渢渢乎!大而婉,險而易行,以德輔此,則明主也。」為之歌《唐》,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遺民乎?不然,何憂之遠也?非令德之後,誰能若是?」為之歌《陳》,曰:「國無主,其能久乎?」自《鄶》以下無譏焉。為之歌《小雅》,曰:「美哉!思而不貳,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猶有先王之遺民焉。」為之歌《大雅》,曰:「廣哉!熙熙乎!曲而有直體,其文王之德乎?」為之歌《頌》,曰:「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屈,邇而不逼,遠而不攜,遷而不淫,復而不厭,哀而不愁,樂而不荒,用而不匱,廣而不宣,施而不費,取而不貪,處而不底,行而不流,五聲和,八風平,節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
  • 22.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見舞《象箾》《南籥》者,曰:「美哉!猶有憾。」見舞《大武》者,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見舞《韶濩》者,曰:「聖人之弘也,而猶有慚德,聖人之難也。」見舞《大夏》者,曰:「美哉!勤而不德,非禹其誰能修之?」見舞《韶箾》者,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無不幬也,如地之無不載也,雖甚盛德,其蔑以加於此矣。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請已!」
  • 23.    《史記·卷三十一·吳太伯世家》:季札之初使,北過徐君。徐君好季札劍,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為使上國,未獻。還至徐,徐君已死,於是乃解其寶劍,系之徐君冢樹而去。從者曰:“徐君已死,尚誰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許之,豈以死倍吾心哉!”
  • 24.    史記·三十世家·吳太伯世家  .國學導航網[引用日期2022-12-19]
  • 25.    左傳·襄公·襄公二十九年  .國學導航網[引用日期2022-12-19]
  • 26.    《春秋左傳正義·卷五十八·哀公六年》:冬,楚子期伐陳。陳即吳故。吳延州來季子救陳,謂子期曰:“二君不務德,二君,吳楚。而力爭諸侯,民何罪焉?我請退,以為子名,務德而安民。”乃還。季子,吳王壽夢少子也。壽夢以襄十二年卒,至今七十七歲。壽夢卒,季子已能讓國,年當十五六,至今蓋九十餘。
  • 27.    《禮記正義·卷十·檀弓下第四》:延陵季子適齊,於其反也,其長子死,葬於贏、博之間。孔子曰:延陵季子,吳之習於禮者也。往而觀其葬焉。 季子名札,魯昭二十七年,“吳公子札聘於上國”是也。正義曰:知“季子名札”者,案襄二十九年“吳公子札來聘”,是名札也。又案襄二十九年季札來聘於魯,遂往聘齊、衞及晉,知非此時子死,而云昭二十七年聘上國者,此雲孔子聞之、往而觀其葬焉,若襄二十九年孔子才年九歲,焉得觀其葬而善之?故為昭二十七年也。
  • 28.    《春秋左傳正義·卷四十·襄三十年,盡三十一年》:吳子使屈狐庸聘於晉,狐庸,巫臣之子也,成十年適吳為行人。通路也。趙文子問焉,曰:“延州來季子,其果立乎?巢隕諸樊,閽戕戴吳,天似啓之,何如?”對曰:“不立。是二王之命也,非啓季子也。若天所啓,其在今嗣君乎!甚德而度,德不失民,度不失事,民親而事有序,其天所啓也。有吳國者,必此君之子孫實終之。季子,守節者也。雖有國,不立。” [疏]“延州來,季札邑”。○正義曰:《釋例·土地名》“延州來”闕,不知其處,則杜謂“延州來”三字共為一邑。服虔雲:“延,延陵也。州來,邑名。季子讓王位,升延陵為大夫,食邑州來。傳家通言之。”案:傳文謂之“延陵季子”,則是“延陵”與“州來”必不得為一,但不知何以呼為延陵耳。或延陵亦是邑名,蓋並食二邑,故連言之。
  • 29.    《史記·卷三十一·吳太伯世家》:十七年,王餘祭卒,弟餘眜立。
  • 30.    《史記·卷三十一·吳太伯世家》:太史公曰:孔子言“太伯可謂至德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餘讀《春秋》古文,乃知中國之虞與荊蠻句吳兄弟也。延陵季子之仁心,慕義無窮,見微而知清濁。嗚呼,又時其閎覽博物君子也!
  • 31.    《春秋公羊傳·襄公》:吳子使札來聘。吳無君無大夫,此何以有君有大夫?賢季子也。何賢乎季子?讓國也。其讓國奈何?謁也、餘祭也、夷昧也與季子同母者四,季子弱而才,兄弟皆愛之,同欲立之以為君,謁曰:「今若是迮而與季子國,季子猶不受也,請無與子而與弟,弟兄迭為君,而致國乎季子。」皆曰:「諾。」故諸為君者,皆輕死為勇,飲食必祝,曰:「天苟有吳國,尚速有悔於予身。」故謁也死,餘祭也立。餘祭也死,夷昧也立。夷昧也死,則國宜之季子者也。季子使而亡焉。僚者,長庶也即之,季子使而反至而君之爾。闔廬曰:「先君之所以不與子國而與弟者,凡為季子故也。將從先君之命與,則國宜之季子者也;如不從先君之命與,則我宜立者也,僚惡得為君乎?」於是使專諸刺僚,而致國乎季子。季子不受曰:「爾弒吾君,吾受爾國,是吾與爾為篡也。爾殺吾兄,吾又殺爾,是父子兄弟相殺終身無已也。」去之延陵,終身不入吳國。故君子以其不受為義,以其不殺為仁。賢季子則吳何以有君有大夫?以季子為臣,則宜有君者也。札者何?吳季子之名也。《春秋》賢者不名,此何以名?許夷狄者不壹而足也。季子者所賢也,曷為不足乎季子?許人臣者必使臣,許人子者必使子也。
  • 32.    《全後漢文·卷十四·桓子新論·正經第九》:吳之篡弒滅亡,釁由季札。札不書上放周公之攝位,而下慕曹臧之謙讓,名已細矣。《春秋》之趣,豈謂爾乎?
  • 33.    《藝文類聚·卷二十七·人部十一》:晉袁宏東征賦曰:遠矣吳德,舊邦惟新。太伯被髮,仲雍文身,言偃以文學遺風,季札以讓國稱仁。高節顯於華夏,端委行乎海濱。
  • 34.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竹簡書(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268
  • 35.    (清)吳楚材,吳調侯選.古文觀止.北京:中華書局,1959:64
  • 36.    《資治通鑑·卷一》:是故以微子而代紂,則成湯配天矣;以季札而君吳,則太伯血食矣。然二子寧亡國而不為者,誠以禮之大節不可亂也。故曰:禮莫大於分也。
  • 37.    《全唐文·卷三百八十九·吳季子札論》:彼諸樊無季歷之賢,王僚無武王之聖,而季子為泰伯之讓,是徇名也,豈曰至德?且使爭端興於上替,禍機作於內室,遂錯命於子光,覆師於夫差。陵夷不返,二代而吳滅。以季子之閎達博物,慕義無窮,向使當壽夢之眷命,接餘昧之絕統,必能光啓周道,以伯荊蠻,則大業用康,多難不作,闔廬安得謀於窟室?專諸何所施其匕首?嗚呼!全身不顧其業,專讓不奪其志,所去者忠,所存者節,善自牧矣,謂先君何!與其觀變周樂,慮危戚鍾,曷若以蕭牆為心,社稷是恤,覆命哭墓,哀死事生,孰與先釁而動,治其未亂,棄室以表義,掛劍以明信,孰與奉君父之命,慰神祗之心,則獨守純白不義於嗣,是潔己而遺國也。國之覆亡,君實階禍。且曰非我生亂,其孰生之哉!其孰生之哉!
  • 38.    《朱子語類·卷八十三 春秋》:季札辭國,不為盡是。
  • 39.    朱熹.朱熹集·朱熹外集卷二·徐君季子兩賢論: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5751
  • 40.    《蘇軾文集·卷九十四·贊三十七首·延州來季子贊》:季子觀樂於魯,知列國之廢興於百年之前。方其救陳也,去吳之亡十三年耳,而謂季子不知,可乎?闔廬之自立也,曰:“季子雖至,不吾廢也。”是季子德信於吳人,而言行於其國也。
  • 41.    黎漢基.讓國的爭議——以《春秋》季札敍事為研究案例[J].現代哲學,2016(03):115-119.
  • 42.    王婧. 春秋吳越人物述論[D].湖北大學,2020,51-57,DOI:10.27130/d.cnki.ghubu.2020.000210.
  • 43.    楊緒敏,戴靜.20世紀80年代以來季札研究綜述[J].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4(03):256-261.
  • 44.    金景芝.對季札觀樂的審美思考[J].唐山學院學報,2011,24(05):81-83.DOI:10.16160/j.cnki.tsxyxb.2011.05.005.
  • 45.    《文心雕龍·樂府第七》:匹夫庶婦,謳吟土風,詩官採言,樂胥被律,志感絲篁,氣變金石:是以師曠覘風於盛衰,季札鑑微於興廢,精之至也。
  • 46.    《文心雕龍·樂府第七》:故知詩為樂心,聲為樂體;樂體在聲,瞽師務調其器;樂心在詩,君子宜正其文。好樂無荒,晉風所以稱遠;伊其相謔,鄭國所以雲亡。故知季札觀樂,不直聽聲而已。
  • 47.    周羣.季札觀樂的歷史真相及其啓迪意義[J].江蘇社會科學,2015(02):177-181.DOI:10.13858/j.cnki.cn32-1312/c.2015.02.023.
  • 48.    《昭明文學注·卷五·賦丙》:【吳都賦】且有吳之開國也,造自太伯,宣於延陵。蓋端委之所彰,高節之所興。注:《戰國策》曰:黑齒雕題,大吳之國也。昔周太伯三以天下讓,延陸季子辭國而不處,遂化荊蠻之方,與華夏同風,二人所興。
  • 49.    《史通·內篇·因習第十八》:魏書著書,標榜南國,桓、劉諸族,鹹曰《島夷》。是則自江而東,盡為卉服之地。至於《劉昶》、《沈文秀》等傳,敍其爵裏,則不異諸華。豈有君臣共國,父子同姓,闔閭、季札,便致土風之殊;孫策、虞翻,乃成夷夏之隔。求諸往例,所未聞也。
  • 50.    《梁書·卷五十一·列傳第四十五》:季札雲:“骨肉歸於土,魂氣無不之。”莊周雲:“生為徭役,死為休息。”尋此二説,如或相反。何者?氣無不之,神有也;死為休息,神無也。
  • 51.    《北齊書·卷二十四·列傳第十六》:邢雲:“季札言無不之,亦言散盡,若復聚而為物,不得言無不之也。”弼曰:“骨肉下歸於土,魂氣則無不之,此乃形墜魂遊,往而非盡。如鳥出巢,如蛇出穴。由其尚有,故無所不之,若令無也,之將焉適?延陵有察微之識,知其不隨於形;仲尼發習禮之嘆,美其斯與形別。若許以廓然,然則人皆季子。不謂高論,執此為無。”
  • 52.    東周列國志(明)餘邵魚 馮夢龍(清)蔡元放等  .國學導航網[引用日期2022-12-20]
  • 53.    《孫子大傳》35集全—中國—電視劇—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又名:《Biography Of Sun Tsu》  .優酷視頻[引用日期2022-12-20]
  • 54.    資料:電視劇《孔子春秋》主要演員  .新浪娛樂[引用日期2022-12-20]
  • 55.    《史記索隱·卷三十一·吳太伯世家第一》:大凡從太伯至壽夢十九世。【索隱】:壽夢是仲雍十九代孫也。
  • 56.    《元和郡縣誌·卷二十六》:春秋時延陵,漢之毗陵也。後與郡俱改為晉陵,季札所居也。墓在本縣北七十里,申浦之西。
  • 57.    《江陰市志》季札傳  .中華延陵季子網[引用日期2022-12-20]
  • 58.    《棗林雜俎·榮植》:江陰縣西三十里申浦,季札墓有巨樹,三人合抱。產果曰“雞距子”,以形似名也。
  • 59.    《江南通志·卷二百》:丹陽縣延陵鎮西北九里,延陵季子廟中有孔子書“嗚呼有吳延陵君子之墓”十字,舊謂之十字碑。開元中,勅殷仲容摹刻;大曆十四年,蕭定重刻石;又江陰縣申浦延陵季子墓亦有是碑,但譯其文,君子作季子,字畫小異,一刻於廟,一刻於墓,皆至聖遺蹟也。而廣川書跋雲:仲尼書延陵墓碑,今入淳化官帖中,不類豐碑石柱所刻書,亦異籕文。又孔子未嘗至吳,其書是非不可考也。唐人於季子墓刻此十字,張從申書,其後而籕字極大一書,而傳於世者大小不同,竟誰當其傳哉?書跋之説,蓋疑其非真矣!然考李陽氷書,初學嶧山,後見仲尼書,季札墓字便變化。是碑陽氷所從得法又古於嶧山,以書品論之,亦未可輕議也。
  • 60.    (清)顧沅撰,孔繼堯繪.吳郡名賢圖傳贊:長洲顧氏刊本,清道光九年:55
  • 61.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吳人伐越,獲俘焉,以為閽,使守舟。吳子餘祭觀舟,閽以刀弒之。
  • 62.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十二月,吳子諸樊伐楚,以報舟師之役。門於巢。巢牛臣曰:“吳王勇而輕,若啓之,將親門。我獲射之,必殪。是君也死,疆其少安!”從之。吳子門焉,牛臣隱於短牆以射之,卒。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