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指南錄

(南宋文天祥編著的詩集)

鎖定
《指南錄》是南宋文學家文天祥編著的詩集,一般認為成書於宋端宗景炎元年五月(公元1276年6月)。 [1-2] 
全書共四卷,收詩一百零六題,一百八十首。此書彙集了作者奉命出使元營談判被扣留,後逃脱輾轉南下,投奔在福州的宋端宗趙昰,一路所寫的愛國詩篇。因在《揚子江》詩中有“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句子,故作者將其命名為《指南錄》。全書以作者赴敵談判和虎口逃生兩大壯舉為主要脈絡,在鎮江脱逃之前,主要筆墨放在對眼前所見賣國奸臣媚敵的種種穢行的譴責方面;在鎮江脱逃之後,則着力於敍述自己充滿風險的逃亡過程,從而反映對南宋王朝的忠貞態度。 [1]  [3] 
此書以詩歌的形式向後人展示了一個愛國者驚人的勇氣和毅力。通過這些作品,作者為堅持反抗元朝統治的宋末遺民樹立了一個愛國的楷模,成為一種巨大的精神鼓舞。 [3] 
作品名稱
指南錄
作    者
文天祥
創作年代
宋末元初
文學體裁
字    數
90000

指南錄內容簡介

《指南錄》共分四卷,計一百零六題,一百八十首詩,所寫內容的時限,從宋恭帝德祐二年(1276)農曆正月二十日文天祥赴臨安北郊元營談判被扣留,至五月二十六日脱險抵行都福州,然後又轉戰南劍州(今福建南平)、汀州(今福建長汀)、龍巖等地,一直到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五月麥熟時節。此書的前三卷大多寫於出使北營,鎮江脱逃,以及蘇北流亡、海上漂泊途中,其中蘇北流亡一段生活主要寫元軍的追捕,也寫土匪的欺凌,歷盡艱險,九死一生。詩情慷慨,風格沉鬱,筆調傷痛,在抒寫救國壯志的同時,有時不免流露失策後的沮喪、懊惱以至傷感的情緒。第四卷則寫於到達永嘉(今浙江温州)之後,詩情如潮,節奏輕快,設色明朗、筆調昂揚。此書真實記錄了一位以身許國、堅貞不屈的民族英雄的悲壯心聲,表現了文天祥高貴的民族氣節,愛國主義精神貫穿全書始終。 [4] 

指南錄作品目錄

自序
後序
第一卷
赴闕
所懷
自嘆
鐵錯
和言字韻
愧故人
求客
紀事
紀事
紀事
信雲父
則堂
思蒲塘(陳)
思方將軍
唆都
二王
氣概
使北


第二卷
杜架閣
聞雞
命裏
留遠亭
平江府
無錫
吊五木
哭尹玉
常州
鎮江
渡瓜洲
吊戰場
回京口
思小村(劉)
沈頤家
第三卷
脱京口
定計難
謀人難
踏路難
得船難
紿北難
定變難
出門難
出巷難
出隘難
候船難
上江難
得風難
望城難
上岸難
入城難
真州雜賦
天下趙
題蘇武忠節圖
議糾合兩淮復興
出真州
至揚州
賈家莊
揚州地分官
思則堂先生
高沙道中
至高沙
發高沙
稽莊即事
泰州
卜神
旅懷
懷則堂實堂
貴卿
懷太夫人
即事
紀閒
聲苦
即事
發海陵
聞馬
如皋
聞諜
哭金路分應

第四卷
懷楊通州
海船
發通州
石港
賣魚灣
即事
北海口
出海
漁舟
揚子江
使風
蘇州洋
過揚子江心
入浙東
夜潮
亂礁洋
夜走
綠漪堂
過黃岩
至温州
長溪道中和張自山韻
和自山
林附祖
呈小村
二月梅
有感呈景山校書諸丈
即事
所懷
自嘆
[5] 

指南錄創作背景

文天祥一生處於風雨飄搖的南宋末期。那時,北方地區正有一股強大的軍事、政治力量崛起,蒙古貴族統治者多次發動對南宋的侵略戰爭,嚴重威脅南宋的安全。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元兵沿江東下,直逼南宋都城臨安(今浙江杭州)。正在贛州知州任上的文天祥響應勤王號召,募集萬人,起兵抗敵。他臨危受命,擔任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全國兵馬。但是投降派左丞相陳宜中卻假借太皇太后謝氏的名義,派人把傳國王璽、降表和尚未淪陷的兩浙、福建、江東、江西、湖南、兩廣、兩淮、四川等州路的地圖獻給元軍統帥伯顏,宣告宋朝投降。臨安局面頓時陷於癱瘓,城中將兵紛紛自往納降,南宋陷入“戰、守、遷皆不及施”(《指南錄後序》)的困境。文天祥不顧個人安危,毅然出使元營談判,意在逼迫元兵退出臨安北郊皋亭山;即使無效,也可藉此探得元兵虛實,歸來求救國對策。不料敵方背信棄義,將他扣留,並逼他隨祈請使到元朝都城大都(今北京)求和。北行途中,滯留京口(今江蘇鎮江)等待渡江,他趁機逃出魔掌,在蘇北揚州、高郵、淮安一帶輾轉流亡,屢遭危險,虎口餘生,終於到達尚未淪陷的通州(今江蘇南通)。他得到了通州知州楊師亮的支持,在石港物色了一艘販賣私鹽的船隻,涉海南歸,終於回到已經遷往福州的南宋朝廷。一路上,文天祥以詩紀事,抒懷,諸如應詔勤王、出使談判、京口脱逃、蘇北流亡、渡海南歸等,都有詩記述,後來他將詩稿整理為《指南錄》四卷。 [4] 
研究者大多認為《指南錄》成書於宋端宗景炎元年五月(公元1276年6月)。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輯出版的《古代散文選》中冊收《指南錄後序》,在“是年夏五,改元景炎,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名曰《指南錄》”之後寫道:“記作序的時間和詩集的命名。”又,楊德恩編《文天祥年譜》敍景炎元年五月之下,也寫道:“是月編《指南錄》,並作後序。”吳海發則提出了不同觀點,他認為《指南錄》具體編撰和《指南錄後序》寫作都應當在文天祥被囚大都之後根據記憶所為,具體時間為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夏。關於《指南錄》詩集的題名,文天祥有一首題作《揚子江》的詩,其中有兩句“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指南,是説自己的愛國忠心像指南針一樣,堅定不移地指着南方的宋朝。 [2-4] 

指南錄作品鑑賞

指南錄主題思想

文天祥把自己激昂沉痛的詩情濃縮在格律嚴謹的詩行中。首先,詩中表現了以民族利益為重、以個人生死為輕的民族正氣和以身許國的獻身精神。當國事不可收拾之際,他憂心忡忡,赴敵營談判。在敵人面前,他慷慨激昂,怒斥敵人背信棄義,使敵人膽寒,真有“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的氣概。如“壯心欲填海,苦膽為憂天。”(《赴闕》)“若使無人折狂虜,東南那個是男兒。”(《紀事·其一》)“北方相顧稱男子,似謂江南尚有人。”(《紀事·其三》)“狼心那顧歃銅盤,舌在縱橫擊可汗。”(《紀事》)他與元朝反動派相周旋,又跟宋朝的賣國賊、投降派作鬥爭,他深惡痛絕這班屈膝事敵的無恥政客。“公卿北去共低眉,世事興亡付不知。不是謀歸全趙璧,東南那個是男兒。”(《真州雜賦·其七》)他痛斥為虎作倀的呂師孟叔侄,抨擊把求和當作“北渡黃河衣錦遊”(《使北·其一》)的逆賊賈餘慶,嘲諷不知羞恥的醜類劉岊,揶揄怯懦怕死的老儒吳堅等,文天祥憤恨地説:“袖中若有擊賊笏,便使兇渠面血流。”(《紀事·其三》)與此同時,他又讚揚那些為國效力的英勇之士,其中有拒絕在投降書上簽字的重臣家鉉翁,歌頌他“搖首庭中號獨清”(《則堂·其二》)“廷爭堂堂負直聲”(《使北·其五》);有跟隨他南征北戰、出生入死的將領杜滸,歌頌他“半生誰俯仰,一死共沉浮。我視君年長,相看比惠州。”(《貴卿》);有身陷北地,心在南宋的信雲父,歌頌他“東魯遺黎老子孫,南方心事北方身”(《信雲父·其一》);有死於戰場的抗元救國將士,哀悼他“我作招魂想,誰為掩骼緣。中興須再舉,寄語慰重泉。”(《吊五木》)對這些具有民族氣節的人物,他或作頂禮的膜拜,或發深沉的歌頌,或寄由衷的哀思。文天祥的恨和愛,都從對衞國鬥爭是否有利出發,都維繫在民族命運的安危上。 [4] 
其次,《指南錄》記錄了戰亂中人民遭難的慘象。兵連禍結,生靈塗炭,只因為敵軍嗜血成性,對中原人民實行野蠻的燒殺。“平淮千里,莽為丘”,慘象使人目不忍視:“富平名委地,好水淚成川。”(《吊五木》)“山河千里在,煙火一家無。”(《常州》)“舟人為指荒煙岸,南北今年幾戰場。”(《發高沙·其一》)以上寫敵人的燒,再看敵軍的殺:“城子河邊委亂屍,河陰血肉更稀微。太行南北燕山外,多少遊魂逐馬蹄。”(《發高沙·其二》)“一日經行白骨堆,中流失舵為心摧。”(《發高沙·其三》)“連年淮水上,死者亂如麻。魂魄丘中土,英雄糞上花。”(《吊戰場》)“不見道傍骨,委積有萬千。魂魄親蠅蚋,膏脂飽烏鳶。”(《高沙道中》)文天祥把戰亂中百姓遭難的慘象寫得觸目驚心。詩句沉痛地向人們控訴,野蠻的民族壓迫對正義的國家和民族是多麼沉重的災難。詩人這樣寫,意在振奮人們的抗敵精神,鼓舞人們的鬥志。 [4] 
再其次,《指南錄》記錄了詩人及其戰友九死一生的痛苦經歷,詩中昂揚着忠於人民、不怕犧牲的愛國精神。詩人經歷的出使、被扣、誘降、脱逃、追捕、流亡等,都有詩記載。他被扣之後,曾一度陷入迷惘、悔恨的痛苦深淵,“誓為天出力,疑有鬼迷魂。”(《所懷》)“老馬翻迷路,羝羊竟觸藩。”(《鐵錯》)不久,詩人即鼓起勇氣,面對現實,展開鬥爭。他下定“壯心萬折誓東歸”的決心(《脱京口·定計難》),一定要回歸南宋。他舌戰羣頑、怒斥敵人的不守信義、警告敵人切莫得意忘形,使敵人對文天祥“北方相顧稱男子,似謂江南尚有人。”(《紀事·其三》)逃脱的機會終於出現了:“待船三五立江干,眼欲穿時夜漸闌。若使長年期不至,江流便作汨羅看。”(《脱京口·候船難》)文天祥打算繼承戰國時代楚國詩人屈原之志,逃歸不成則投江殉國。逃走之後,元兵的追捕使他陷入險惡的境界,但是最為遺憾的是忠良被誤作奸細,他來到真州(今江蘇儀徵)城裏,“約以連兵大舉”,意圖舉行武裝暴動,在敵人的後背(指臨安失守之初尚未淪陷的淮陰真州等地)上猛插一刀。淮東制置使李庭芝卻以為文天祥是敵人派遣的説客:“揚州昨夜有人來,誤把忠良按劍猜。”(《出真州·其二》)“千金犯險脱旃裘,誰料南冠反見仇。”(《出真州·其八》)忠良被誤為奸細,文天祥的中興計劃殆無實現的希望。為此,詩人發出“憔悴世間無告人”(《出真州·其一》)的苦嘆。流亡途中,文天祥遭遇的不測竟有十八次之多,九死一生,但文天祥堅韌不拔,他抱定“慷慨為烈士,從容為聖賢”(《高沙道中》)的犧牲決心。其中特別值得提及的兩次,一次在高郵桂公塘土圍歇腳時,數千敵兵過此,“幾落賊手死”(《指南錄後序》)“晝闌萬騎忽東行,鼠伏荒村命羽輕。隔壁但聞風雨過,人人顧影賀更生。”(《至揚州·其十五 》)要不是一場風雨的掩護,一旦被敵人發現,便無倖存的可能。另一次在高郵境內竹林避哨,遇上巡邏的敵兵,“幾無所逃死”(《指南錄後序》)。文天祥以詩言志:“自古皆有死,義不污腥羶。求仁而得仁,寧怨溝壑填。”(《高沙道中》)流亡途中,文天祥“窮餓無聊,追購又急,天高地迥,號呼靡及”(《指南錄後序》)。他用詩行記錄了自己顛沛困苦的狀況,表現了一位意志堅韌不拔、屢仆屢起,與敵人迂迴拼搏,勇敢奮進的民族英雄形象。 [4] 
最後,《指南錄》也反映了文天祥對敵人的蔑視,表現了民族的不可侮。他提及元朝時,稱“北”而不稱“汗”,提及元朝的官員、部隊人物,稱虜帥、胡騎、虎、山鼯、鬼、韃子、虜、賊、羅剎、旃裘、腥羶、鴟鴞等。 [4] 
“稽首望南拜,著此泣血篇。”(《高沙道中》)《指南錄》是文天祥用自己的熱血揮灑而成的詩篇,可歌可泣,感天動地。詩中通過記錄自己九死一生的艱險經歷,表現作者的為國犧牲精神和崇高的愛國主義熱忱,是偉大的民族英雄的悲壯心聲。 [4] 

指南錄藝術特點

愛國志士的詩首先在於具有強烈的愛國感情,詩的一字一句無不滾動着愛國熱忱,所以感情充沛、氣勢磅礴是藝術上的第一個特色。兵迫修門時的焦急,面詬虜帥時的憤怒,數落呂氏時的憎惡,初進真州時的希望,真州被逐時的冤忿,出沒長淮時的憂懼,僥倖脱險後的驚惶,渡海南歸後的感嘆,轉戰黃岩等地時的豪情,種種複雜的感情既真實又富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4] 
其次,詩篇大多運用賦的手法,作者幾乎不事藻飾,不作誇張,用直抒胸臆的詩行傾瀉自己洶湧澎湃的愛國感情。作者曾在《跋周汝明自鳴集》中説:“天下之鳴多矣。鏘鏘鳳鳴,雝雝雁鳴,喈喈雞鳴,嘒嘒蟬鳴,呦呦鹿鳴,蕭蕭馬鳴,無不善鳴者,而彼此不能相為,各一其性也。其於詩亦然。”動物都有自己鳴叫的聲音,詩人也有自己傾吐感情的方式。這不是説文天祥不用比興手法。例如:“羅剎盈庭夜色寒,人家燈火半闌珊。夢迴跳出鐵門限,世上一重人鬼關。”(《脱京口·出門難》)“羅剎”“人鬼關”等就是比興手法。儘管如此,文天祥主要是用賦的手法抒發自己的感情和信念,這祥的直抒胸臆絲毫不減弱詩的形象力量,充分顯示了現實主義詩歌的強大生命力。 [4] 
第三,詩篇運用了較多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通過比擬、映襯,加深了詩的藝術魅力,使詩的藴蓄更為豐富,更為厚實。例如《鐵錯》中有句:“武夫傷鐵錯,達士笑金昏。”這裏連用兩個歷史事件,一在《資治通鑑》,一在《列子》。又如《自嘆》有句:“祖逖關河志,程嬰社稷功。”這裏提及東晉的祖逖和春秋時晉國的程嬰,文天祥拿來作比喻,既在自勉,也在激勵同志。文天祥用典貼切,如水中着鹽,但存鹽味,不見鹽跡,由於詩人熟諳史事,所以信手拈來,無生湊斧鑿之痕,有巧奪天工之美。 [4] 
最後,整部《指南錄》在每首詩前都有短小雋永的序言,或説明經過,或傾吐聲情,或註明日期,或概述詩意。這樣做能使這充滿愛國精神的詩篇更容易深入人心。 [4] 

指南錄作品評價

宋末元初林景熙讀文山集》:黑風夜撼天柱折,萬里飛塵九溟竭。誰欲扶之兩腕絕,英淚浪浪滿襟血。龍庭戈鋋爛如雪,孤臣生死早已決。綱常萬古懸日月,百年身世輕一發。苦寒尚握蘇武節,垂盡猶存杲卿舌。膝不可下頭可截,白日不照吾忠切。哀鴻上訴天欲裂,一編千載虹光發。書生倚劍歌激烈,萬壑松聲助幽咽。世間淚灑兒女別,大丈夫心一寸鐵。
原中華書局編審、文論專家周振甫《為〈指南錄〉(註釋本)序》:文天祥的詩為宋代末期的詩歌注入新鮮的活血,為宋詩點上了一個愛國主義的句號。宋代詩人汪元量高歌道:“雪平絕塞魂何往,月滿通衢骨未寒。一劍固知公所欠,要留青史與人看。”文天祥詩中的愛國精神不朽。 [4]  [6] 

指南錄出版信息

《指南錄》收於文天祥著作合集《文山先生全集》中,有《文山別集》本、《文天祥全集》本。註釋本有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吳海發校注《指南錄》、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出版的吳海發校注《指南錄詳註》等。 [1]  [7-8] 

指南錄作者簡介

文天祥 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一字履善,號文山,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寶祐四年(1256)進士第一。歷知瑞、贛等州。德祐元年(1275),元兵東下,在贛州組義軍,入衞臨安(今浙江杭州)。次年任右丞相,出使元軍議和,被扣留。後脱逃至温州。景炎二年(1277)進兵江西,收復州縣多處。不久敗退廣東。次年在五坡嶺(在今廣東海豐北)被俘。拒絕元將誘降,於次年送至大都(今北京),囚禁三年,屢經威逼利誘,誓死不屈,編《指南錄》,作《正氣歌》,大義凜然,終在柴市被害。有《文山先生全集》。 [9] 
參考資料
  • 1.    趙傳仁,鮑延毅,葛增福主編. 中國書名釋義大辭典[M]. 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 2007:749.
  • 2.    吳海發.《指南錄》編輯年代和《後序》寫作年代考辨[J].天津師大學報,1985(05):90-91+27.
  • 3.    勾承益著. 晚宋詩歌與社會[M]. 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 2001:203-205.
  • 4.    文天祥著;吳海發校注. 指南錄[M]. 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1993:序1-15.
  • 5.    文天祥著;吳海發校注. 指南錄[M]. 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1993:目錄頁.
  • 6.    郭預衡. 中國古代文學史長編·中國古代文學史長編·宋遼金卷[M]. 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3:486.
  • 7.    指南錄  .中國國家圖書館[引用日期2022-06-30]
  • 8.    指南錄詳註  .中國國家圖書館[引用日期2022-06-30]
  • 9.    繆鉞等著. 宋詩鑑賞辭典[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5:1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