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哥倫比亞大學
- 外文名
- 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City of New York
- 簡 稱
- 哥大、Columbia University
- 創辦時間
- 1754年
- 辦學性質
- 私立大學
- 學校類別
- 綜合類研究型大學
- 學校特色
-
常春藤聯盟成員
美國大學協會成員
全球大學校長論壇成員 [28] - 現任領導
- 李·卡羅爾·布林格(校長)
- 院系設置
- 哥倫比亞學院,哥倫比亞法學院、哥倫比亞商學院、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哥倫比亞大學國際和公共事務學院等21個院所,包括3所本科生學院和4所附屬學院
- 校 訓
- In lumine Tuo videbimus lumen(借汝之光,得見光明)
- 地 址
- 116th St & Broadway, New York, NY 10027
- 主要獎項
- 96位諾貝爾獎、5位菲爾茲獎、3位圖靈獎、39次奧斯卡獎得主
- 知名校友
-
富蘭克林·羅斯福
西奧多·羅斯福
貝拉克·侯賽因·奧巴馬
魯斯·巴德·金斯伯格
巴菲特 展開- 知名校友
-
富蘭克林·羅斯福
西奧多·羅斯福
貝拉克·侯賽因·奧巴馬
魯斯·巴德·金斯伯格
巴菲特
胡適
陶行知
安東尼·布林肯 [48] 收起
- 吉祥物
- 哥倫比亞獅(Columbia Lions)
- 學校人數
- 27,088,研究生佔71%(2019) [4]
- 校園面積
- 299英畝(121公頃,1815畝)
- 學校官網
- https://www.columbia.edu
哥倫比亞大學辦學歷史
編輯國王學院(1754年-1784年)
關於在紐約省創建一所高等學府的討論開始於1704年。然而,直到位於哈德遜河對岸新澤西的普林斯頓大學創建以後,在紐約市創建新學院的想法才得到了認真的對待。1746年,一個為新學院籌集資金的法令在紐約省議會得以通過。1751年,紐約省議會組成了一個包括七名英格蘭教會成員在內的十人委員會,該委員會的職責是對這一新學院的成立進行指導,成立所需的經費則來源於發行州彩票籌集的資金April。
學校於1754年7月正式開課,首任校長為神學博士薩繆爾·約翰遜。約翰遜博士也是學院第一屆僅有八名學生的唯一導師。授課在位於曼哈頓下百老匯大道的三一教堂旁的新校舍進行。隨後,這所紐約州最早成立的高等教育機構,美國境內的第五所大學,正式根據喬治二世國王的《王室特許狀》以國王學院之名於1754年10月31日成立。對於國王學院來説,1776年爆發的美國獨立戰爭是一個災難性的事件。學校的教學活動從1776年大陸軍進入紐約開始暫停了八年,包含了紐約被英軍軍事佔領的整個期間,直到英軍1783年正式從紐約撤離。學校的圖書館被洗劫,惟一的建築物先被大陸軍,後被英軍徵用為軍醫院。學校被革命者佔領以後,學校的王室支持者被迫離開了國王學院。
哥倫比亞學院(1784年-1896年)
美國革命之後,學院向紐約州為其重建尋求支持,為此作出了對學院的章程根據紐約州任何可能的要求進行修改的保證。州議會批准了支持學院的建議。1784年5月1日設立了一個校董事會以監督國王學院的重建。為了表示對美國新生共和政體的支持,州議會在法案中規定“位於紐約市的,在此之前被稱為國王學院的學院從今以後將永遠被稱為哥倫比亞學院”。1787年,學校董事們終於意識到了學校章程中存在的缺陷,他們於1787年2月成立了一個由約翰·傑和亞歷山大·漢密爾頓領導的章程修正委員會。同年四月,學校正式採用了賦予二十四位校董事權力的新章程,並且一直沿用至今。
1787年5月21日,薩繆爾·約翰遜之子威廉·薩繆爾·約翰遜被一致推選為哥倫比亞學院的校長。在供職於學院之前,約翰遜曾經參加過第一次大陸會議並且被選為美利堅合眾國制憲會議代表。十八世紀九十年代的一段時間裏,因為紐約國家首都和紐約州府的雙重身份,以及連續幾屆聯邦黨政府的執政,復興的哥倫比亞學院在諸如漢密爾頓和傑等聯邦黨人的資助下茁壯成長。1789年5月6日,喬治·華盛頓總統與約翰·亞當斯副總統參加了哥倫比亞學院的畢業典禮,以表彰那些參與了美國革命的校友們。
哥倫比亞大學(1896年至今)
1896年,學校董事們正式決定使用“哥倫比亞大學”作為這所學校的新名字。同時,校長塞斯·洛再一次搬遷了校園,這一次校園從49街轉至現在的地址:一個更加寬闊的,位於快速發展的晨邊高地的校區。在洛的繼任者尼古拉斯·穆瑞·巴特勒長達四十多年的工作下,哥倫比亞大學快速成為了美國重要的研究機構,為後來的大學設立了“綜合性大學”的典範。因為第一座核反應堆的建成,以及因此帶來的曼哈頓計劃的啓動,由哥倫比亞大學教師約翰·瑞·鄧寧,伊西多·艾薩克·拉比,恩里科·費米以及波利卡普·庫施開展的有關原子的研究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時將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放在了世界的聚光燈下。
除紐約市校區外,哥倫比亞大學在曼哈頓以外還有兩個機構設施。尼維斯實驗室成立於1947年,是哥倫比亞研究高能實驗粒子和核物理的主要中心;Lamont-Doherty地球觀測站於1949年在紐約帕利塞德成立,是專注於全球氣候變化、地震、火山、不可再生資源和環境危害的領先研究機構。
2017年,哥倫比亞大學在新曼哈頓維爾校區開設了傑羅姆 L.格林科學中心與倫費斯特藝術中心。
哥倫比亞大學院系設置
編輯
哥倫比亞大學夜景(3張)
法學院
哥倫比亞法學院成立於1858年(少有的幾所成立於美國內戰前的法學院),全美最負盛名的法學院之一,排名每年都位於前4,緊跟耶魯大學,哈佛大學和斯坦福大學法學院。福布斯雜誌將其排在最佳職業前景中第一,畢業生最高收入第一。其傑出校友有:兩位美國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和西奧多·羅斯福),包括美國首任大法官在內的九位大法官,國務卿、財政部長、國防部長等眾多美國和各國政府內閣成員、總統顧問、國會參議員、眾議員和州長,福布斯前400公司的校友數量遠高於其他法學院。哥大法學院最為著稱的是公司法,其也是所有全美精英律師事務所中的中堅力量。就將2020年畢業生的最高比例送往美國最大的100家精英律師事務所而言,哥大法學院在《全美法律雜誌》(National Law Journal)的評選中,在全國所有法學院中排名第一(67.68%),這是哥大法學院連續第7年佔據該榜單的第一名。
[7]
哥倫比亞法學院是全美最難入學的法學院之一。根據2019年的法學院公開的標準509信息報告,其錄取學生的本科成績GPA的中位數為3.8,法學院入學考試LSAT分數的中位數為172,為全球考生的前1%。
[8-9]
哥大法學院圖書館(Arthur W. Diamond Library)是世界上最全面的圖書館之一,美國第二大學術法律圖書館,擁有超過100萬冊圖書。學院不僅在哥大內部與各學院開設聯合學位,其還與牛津大學、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北京大學法學院等有合作項目。學院每年錄取約210名新生,來自全球50多個國家。
教育學院
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或譯作師範學院(Teachers College),是世界頂尖的教育研究生院。教育大師、美國哲學之父杜威曾執教於此。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圖書館是全球最大的教育類學術圖書館。學院還是教育學博士培養制度、行為心理學派與實證主義哲學的誕生地,著名的生日快樂歌以及黃校車也發源於此。
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的創建與發展歷史,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美國教師教育的發展史。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創立於1887年,旨在為當時紐約市貧困學生的教師提供新型的培養方式,學校初名為紐約教師培訓學校。至1892年,學院正式改名為師範學院並沿用至今,並於1898年併入哥倫比亞大學,成為其下的四所附屬學院之一。學院在成立之初,創校者便提出了與近代教育思潮迥然不同的觀點。在整合人道主義理念與科學方法的基礎上,創校者認為成功的教學除倚賴專業教師在教材教法與專業知識的精通外,還需要專業教師瞭解學生在何種情況下能進行最為有效的學習。
自創辦以來,一大批蜚聲海外的大師級學術領袖與知名人士曾在教育學院任教或求學,不僅造就了多個教育學術流派,還榮獲了多個全美教育第一,為教育學院的發展積累了深厚的學術與文化底藴。其中最為著名的包括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動物心理實驗的首創者、教育心理學體系和聯結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桑代克,教育史學家孟祿,進步主義運動先驅克伯屈,教育生態學創始人勞倫斯·克雷明,藝術教育家亞瑟·道,教育哲學家瑪克辛·格林,比較教育學領軍人物康德爾、貝雷迪、諾亞和埃克斯坦,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羅傑斯與羅格·梅,臨牀心理學家艾爾伯特·艾里斯,著名教育學者、心理學者李華梅等等。在杜威1904年加盟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至1930年退休期間,他與一批教育史家、比較教育學家和教育心理學家一起,共同鑄成了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的黃金時代,其最著名的著作《民主主義與教育》亦在這一期間完成,並創立了著名的實用主義教育哲學體系。歷史上,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還是美國教育史上的多個第一誕生地,它是全美護理教育的搖籃,第一個將心理學與社會學整合進入教師教育並將教育活動推廣之社會關懷,全球第一個開設比較教育學課程並創建比較與國際教育協會,創設全美第一個課程與教學系等等。
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自辦學之初不久,便富有前瞻性地推出了學院的國際化發展戰略,尤以學生隊伍的國際化最為明顯。也正由於此,它與近代中國教育發展亦是緊密相連,並對中國教育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據統計,僅20世紀上半葉,便有約1000餘名中國留學生曾在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學習,其中獲得博士學位者從1914年郭秉文從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畢業成為中國第一位教育學博士為始,到1950年傅統先、朱啓賢等人一同畢業便達45名之多。這些學成歸國的學生後來大都進入中國的政界、文化教育界工作,併成為諸多領域的開創者和奠基人。其中的許多畢業生在今天仍然如雷貫耳,如國學大師胡適,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中國幼教之父陳鶴琴,東南大學創校校長郭秉文、原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馬寅初,南開大學創始人張伯苓等許多中國近代傑出教育家,與中國教育有着悠久的歷史淵源,對中國近代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商學院
坐落於世界金融中心紐約,依其獨特優勢與華爾街等金融界保持密切的聯繫,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一直以來都是全美最佳商學院之一,在華爾街校友如雲。商學院現有會計,決策、風險與運營,創業,金融,領導力與倫理,企業管理,市場營銷,私募,不動產等研究方向。其師資實力雄厚,擁有各相關領域的權威和專家,其中斯蒂格利茲(Joseph Stiglitz)教授在2001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並在1995年至1997年期間擔任克林頓政府總統智囊團顧問。在《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兩年一次和《商業週刊》年度的商學院排名中,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一直名列前茅,是當之無愧的一流商學院,尤其是金融連續多年位列三甲,多次名列第一。現任商學院院長格倫·哈伯德是國際知名的經濟學家,擁有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曾任布什政府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首席顧問。
享譽盛名的股市投資奇才沃倫·巴菲特,在哥倫比亞大學就讀時即師從當時在哥倫比亞商學院任教的“價值投資學派”的創始人、現代證券分析之父--本傑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格雷厄姆教授被譽為“華爾街院長”,他的“商品-儲備貨幣思想”深得凱恩斯、弗裏德曼等經濟學家的認同。
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高管培訓課程旨在通過對世界經濟商務中最新理論和趨勢等的研究,從而培養學員全球視野;創造和分享知識和經驗,使管理人員與他們的團隊創造更卓越的業績。其高管培訓分為個人申請項目和為企業相關需求量身定做的培訓項目。自1951年起至今,來自全球100多個國家1000多個企業公司的超過48,000名高級管理人員從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高管培訓獨特的視角、成效導向的教學方式中獲益良多。負責培訓的商學院副院長Ethan Hanabury在接受《商業週刊》採訪中談到,“哥倫比亞大學高級管理人員培訓教育,尤其在價值投資和金融方向是該領域的權威,始終保持領導者的地位。”
醫學院
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開始是國王學院(即今哥倫比亞大學)的一部份。這個醫學院是美國最初的十三個州中第一個建立的醫學院,從此美國也就有了醫學博士的學位。自1993年始,它還是美國第一個舉辦“白衣典禮”(WhiteCoatCeremony)的醫學院。
美國新聞與世界評論(U.S.NewsandWorldReport)根據平均MCAT(醫學院入學考試)、GPA和入學率顯示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是美國最受歡迎的醫學院之一。2011年申請成功的本科生平均GPA和平均MCAT成績分別是3.78和35.7。在美國研究型醫學院中哥倫比亞醫學院目前排在第8位,基層醫療水平則排全美第43位。
哥倫比亞醫學院坐落於哈德遜河畔,晨邊高地的哥倫比亞大學本科生校區於它相距50個街區。醫學院旁邊是哈林區,校區內不僅只有醫學院,同時也包括牙醫學院(原來的牙科與口腔外科學院)、護理學院、公共衞生學院和長老會的一部份紐約-長老會醫院(包括摩根斯坦利兒童醫院)和紐約長老會學會。附屬醫院包括St.Luke's-RooseveltHospitalCenter、哈林醫學中心和康涅狄格州斯坦福的斯坦福醫院、紐約州庫珀斯敦的巴西特醫院。
哥倫比亞醫學院因其高質量的學生而知名於美國的醫學院中,包括世界級音樂家、奧林匹克運動員和國際象棋大師。學校內有涵蓋各種興趣的專業或個人俱樂部,它們都歸屬於P&SClub。BardHall有一個完全由學生自己組織的、在全國範圍內也相當活躍的劇團,他們每年出演一部音樂劇和兩部戲劇。P&SClub由約翰·穆德,194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創立於一個多世紀前,它致力於提供、組織和豐富學生們的學校生活,同時也因它的人道主義目標而聞名。
工學院
美國曆史上第三所工程學院,也是紐約州第二古老的工程學院。1997年10月,神秘的中國商人 Z.Y.FU 向該學院捐贈了2600萬美元,故該學院改名為The Fu Foundation School of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該學院的應用數學、生物醫學工程和計算機科學等專業被認為是全美最佳之一。而金融工程碩士項目則更是被公認為世界前三。學院也將培養未來工程專業學生的文科背景作為核心內容之一。學院現有173名教授,其中更有27位美國工程院院士和1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該院教師和校友中,一共誕生了10位諾貝爾獎獲得者。SEAS學院2015年本科生錄取率為9.9%,使其錄取難度僅次於麻省理工學院,也是常春藤聯盟中工院錄取難度最大的學院。
如今學院以其教學的深度和廣度,以及尖端的跨學科的研究著稱,並與其他學術和企業機構,包括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IBM、麻省理工學院和地球研究所都有合作。學院的大量專利為哥大產生每年超過1億美元的收入。SEAS學院教師和校友以多項突破性的技術成果而聞名,包括的開發FM收音機和微波激射器等。學院是唯一持有MPEG-2專利技術份額的學術機構。學院正在擴大其全球覆蓋範圍,包括在北京建立基因組研究合作機構、在博洛尼亞設置雙學位項目。2010年4月,哥倫比亞與IBM合作,響應其智慧城市倡議,其目的是開發更智能,更節能的城市電網和綠色技術。
新聞學院
哥大新聞學院是世界排名第一的新聞學院,常春藤聯盟中唯一的新聞學院,美國和世界最古老的新聞學院之一,由約瑟夫·普利策於1912年創建。學院提供5種學位項目(Degree Programs),分別為:M.S.(新聞理學碩士),M.S.in Data Journalism(數據新聞理學碩士),M.A.(新聞文學碩士),Ph.D.in Communication(傳播學博士),以及Dual Degree Programs(雙學位項目)。此外新聞學院還負責管理多個獎項,包括普利策獎和美國杜邦-哥倫比亞獎,共同主辦美國全國雜誌獎,出版哥倫比亞新聞評論。
1892年,普利策向哥大時任校長捐獻資金,希望設立新聞界的世界第一所學院。學校最初拒絕了這筆錢。後來的校長繼任者很樂於接受這樣的計劃,但是等到真正使用普利策所提供的200萬美金捐贈款並用其建設一所新聞學院消耗了大量時間。1912年9月30日開課時,有來自21個國家的約100本科生和研究生求學於此。1935年院長卡爾·艾克曼(Carl Ackerman)帶領學院轉型成為美國第一所新聞研究生院。學生們白天在紐約市挖掘新聞素材,晚上回到新聞學院草擬文章。
授課教授都大部分都是經驗豐富的記者,且分佈在各個專長領域包括:數據,政治,藝術和文化,宗教,科學,教育,商業,經濟,調查,國家,國際事務等。學院成員在各自的領域都很優秀,許多人贏得了無數的新聞獎項,包括普利策獎,古根海姆獎學金,杜邦-哥倫比亞獎,全國雜誌獎和國家圖書獎。
文理研究生院
藝術與科學研究生院Graduate School of Arts & Sciences是美國最傑出的研究生院之一。學院開始成形在19世紀晚期,學院擁有數學、物理、化學、歷史、藝術歷史和考古、天文學、大氣和行星科學等一百多個專業。物理專業是其中最傑出的專業之一。一百年來,有33位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在這裏學習工作,其中包括11位博士生。著名的物理學家費米、普朗克、拉比、吳健雄、李政道等都曾在這裏教學研究。目前的諾獎教授是李政道和H.Stomer。著名的曼哈頓計劃就誕生在這裏。美國物理學會也成立於此。
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
世界上最負盛名的國際關係學院之一,超過18,000校友分佈在世界150多個國家,校友包括國家元首,商界領袖,記者,外交官、國會參眾議員和政府內閣成員等。70多名全職教授和200多名兼職教授,讓學生能在世界國際與公共領域的頂尖學者與實戰家的指導下,學術與實戰並進。
學院成立於1946年,由聯合國原班人馬參與創建。SIPA學院強調實踐培訓,使命是通過對核心國際區域的認知與理解以應對戰後世界的複雜多變。1950年擁有三個區域研究所,包括成立於1946年的美國第一所俄羅斯研究所(現哈里曼研究所),成立於1949年的東亞研究所(現韋瑟東亞研究所)和歐洲研究所(現研究所歐洲研究)。後來學院擴大了研究領域和深度。到1967年,學院下設8個區域研究所,涵蓋全球各大洲。始建於1951年,由當時大學校長、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創辦的戰爭與和平研究所也下設在該學院。學院於1977年增設公共管理方向並於1981年更名為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隨之也陸續添加功能模塊,涵蓋一些新興領域如:國際金融、城市政策,人權、能源、環境政策。其與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普林斯頓大學公共與國際事務學院、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喬治城大學外交事務學院、塔夫茨大學法律與外交學院一起,組成美國最著名的國際關係與政府學院第一陣營。
專業研究學院
專業研究學院(School of Professional Studies,簡稱SPS)成立於1995年,學院開設15個理學碩士及17個專業培訓項目。其中開設的理學碩士包括:精算學,應用分析學,工程管理學,建築管理學,新能源學,體育管理學,體育法學,傳媒學,企業風險管理學,籌資管理學,運用傳播學,信息管理學,酒店管理學,基因遺傳學,敍述醫學。學位課程涉及一百多個專業領域。哥倫比亞大學近年來非常重視該學院的建設,該學院位置正對商學院,其宗旨為:為滿足全球尖端領域市場快速發展的需求,培養專業及運用型複合型人才
[12]
。該學院現院長Jason Wingard同時也擔任着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副院長的職位。其中哥倫比亞大學高中,本科等暑期交流及培訓等項目也隸屬於該院管理。
神學院
聯合神學院和猶太神學院(UTS & JTS)建於1836年,是全國最早的無宗教派別的神學院。聯合神學院的Burke圖書館是西半球最大的神學院圖書館,並服務於全世界的學者,宗教人士,和學生。哥倫比亞大學神學院圖書館藏書量70萬冊。
巴納德學院
巴納德學院是一所女子文理學院,和哥倫比亞大學的關係比較複雜,兩校未實現合併。該學院是獨立註冊的教育機構,但也被視為哥大的附屬機構。巴納德學院單獨招生,學生畢業可獲得巴納德院長和哥大校長聯合簽署的畢業證書。
其他研究機構
另外,哥倫比亞大學還有多個研究所,包括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醫學中心、護理學院,和社會工作學院等,著名的研究生繫有藝術史、天文、生物科學、化學、計算機科學、數學、物理、地質、心理學、社會學、哲學、政治學、宗教、電影、歷史、經濟學、英語、法語、西班牙語及東亞和中亞語言文學系等。時至今日,哥倫比亞大學全球海外中心遍佈世界各地,諸如安曼、北京、伊斯坦布爾、巴黎、孟買、里約熱內盧、聖地亞哥和內羅畢。2007年4月,大學購買了位於晨邊高地校區以北曼哈頓維爾(Manhattanville)的一個工業區超過三分之二,約17英畝(6.9公頃)的土地。這塊從125街延伸至133街的新校區將容納哥倫比亞大學的商學院(Business School),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School of International and Public Affairs,SIPA),以及主要研究神經退行性疾病,例如帕金森氏症和阿爾茨海默氏症的傑羅姆·L·格林心智、大腦與行為研究中心(Jerome L. Greene Center for Mind, Brain, and Behavior)。
哥倫比亞大學專業設置
編輯本科專業設置
[13]
:
名稱 | 英文名稱 | 所屬學院 |
---|---|---|
非洲研究 | African Studies | |
非裔美國人研究 | African-American Studies | 哥倫比亞學院/通識教育學院 |
美國研究 | American Studies | 哥倫比亞學院/通識教育學院 |
古代研究 | Ancient Studies | 哥倫比亞學院/通識教育學院 |
人類學 | Anthropology | 哥倫比亞學院/通識教育學院 |
應用數學 | Applied Mathematics | 哥倫比亞學院/通識教育學院 |
Archaeology | 哥倫比亞學院/通識教育學院 | |
建築學 | Architecture | 哥倫比亞學院/通識教育學院 |
建築,歷史與理論學 | Architecture, History And Theory | 通識教育學院 |
藝術史 | Art History | 哥倫比亞學院/通識教育學院 |
藝術史-視覺藝術 | Art History-Visual Arts | 哥倫比亞學院/通識教育學院 |
亞裔美國人研究 | Asian American Studies | 哥倫比亞學院 |
天文學 | Astronomy | 哥倫比亞學院/通識教育學院 |
天體物理 | Astrophysics | 哥倫比亞學院/通識教育學院 |
生物化學 | Biochemistry | 哥倫比亞學院/通識教育學院 |
生物學 | Biology | 哥倫比亞學院/通識教育學院 |
生物物理學 | Biophysics | 哥倫比亞學院/通識教育學院 |
商務管理 (輔修) | Business Management (Concentration only) | 哥倫比亞學院/通識教育學院 |
化學物理 | Chemical Physics | 哥倫比亞學院/通識教育學院 |
化學 | Chemistry | 哥倫比亞學院/通識教育學院 |
古典研究 | Classical Studies | 哥倫比亞學院/通識教育學院 |
古典文學 | Classics | 哥倫比亞學院/通識教育學院 |
比較文學與社會 |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Society | 哥倫比亞學院/通識教育學院 |
計算機科學 | Computer Science | 哥倫比亞學院/通識教育學院 |
計算機科學-數學 | Computer Science-Mathematics | 哥倫比亞學院/通識教育學院 |
計算機科學-統計 | Computer Science- Statistics | 通識教育學院 |
創意寫作 | Creative Writing | 哥倫比亞學院/通識教育學院 |
舞蹈 | Dance | 哥倫比亞學院/通識教育學院 |
戲劇 | Drama and Theatre Arts | 哥倫比亞學院/通識教育學院 |
地球科學 | Earth Science | 哥倫比亞學院/通識教育學院 |
東亞研究 | East Asian Studies | 哥倫比亞學院/通識教育學院 |
生態學與進化學 | Ecology and Evolution | 哥倫比亞學院 |
經濟學 | Economics | 哥倫比亞學院/通識教育學院 |
經濟學-數學 | Economics-Mathematics | 哥倫比亞學院/通識教育學院 |
經濟學-運籌學 | Economics-Operations Research | 哥倫比亞學院 |
經濟學-哲學 | Economics-Philosophy | 哥倫比亞學院/通識教育學院 |
經濟學-政治學 | Economics-Political Science | 哥倫比亞學院/通識教育學院 |
經濟學-統計學 | Economics-Statistics | 哥倫比亞學院/通識教育學院 |
教育(輔修) | Education (Concentration only) | 通識教育學院 |
教育研究 | Education Studies | 哥倫比亞學院 |
英語 | English | 哥倫比亞學院/通識教育學院 |
環境生物學 | Environmental Biology | 哥倫比亞學院/通識教育學院 |
環境化學 |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 哥倫比亞學院/通識教育學院 |
環境科學 | Environmental Science | 哥倫比亞學院/通識教育學院 |
種族與民族研究 | Ethnicity and Race Studies | 哥倫比亞學院/通識教育學院 |
電影研究 | Film Studies | 哥倫比亞學院/通識教育學院 |
金融經濟學 | Financial Economics | 哥倫比亞學院/通識教育學院 |
法語 | French | 哥倫比亞學院/通識教育學院 |
法國和法語國家研究 | French and Francophone Studies | 哥倫比亞學院/通識教育學院 |
德國文學與文化史 | German Literature and Cultural History | 哥倫比亞學院/通識教育學院 |
西班牙語研究 | Hispanic Studies | 哥倫比亞學院/通識教育學院 |
歷史學 | History | 哥倫比亞學院/通識教育學院 |
歷史與建築理論 | History and Theory of Architecture | 哥倫比亞學院 |
人權研究 | Human Rights | 哥倫比亞學院/通識教育學院 |
信息科學 | Information Science | 哥倫比亞學院/通識教育學院 |
意大利文化研究 | Italian Cultural Studies | 哥倫比亞學院/通識教育學院 |
意大利語言與文學 | Italia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 通識教育學院 |
意大利文學 | Italian Literature | 哥倫比亞學院 |
爵士樂研究 | Jazz Studies | 哥倫比亞學院/通識教育學院 (輔修) |
猶太研究 | Jewish Studies | 哥倫比亞學院/通識教育學院 (輔修) |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研究 | Latin American and Caribbean Studies | 哥倫比亞學院/通識教育學院 |
語言學 | Linguistics | 哥倫比亞學院/通識教育學院 (輔修) |
數學 | Mathematics | 哥倫比亞學院/通識教育學院 |
數學-統計 | Mathematics-Statistics | 哥倫比亞學院/通識教育學院 |
中世紀與文藝復興研究 | Medieval and Renaissance Studies | 哥倫比亞學院/通識教育學院 (輔修) |
藥學,文學與社會學 | Medicine, Literature, and Society | 哥倫比亞學院 |
中世紀與文藝復興研究 | Medieval and Renaissance Studies | 哥倫比亞學院/通識教育學院 (輔修) |
中東,南亞和非洲研究 | Middle East, South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 | 哥倫比亞學院/通識教育學院 |
現代希臘研究 | Modern Greek Studies | 哥倫比亞學院/通識教育學院 (輔修) |
音樂 | Music | 哥倫比亞學院/通識教育學院 |
神經科學與行為學 | Neuroscience and Behavior | 哥倫比亞學院/通識教育學院 |
哲學 | Philosophy | 哥倫比亞學院/通識教育學院 |
物理學 | Physics | 哥倫比亞學院/通識教育學院 |
政治學 | Political Science | 哥倫比亞學院/通識教育學院 |
政治科學統計 | Political Science-Statistics | 哥倫比亞學院/通識教育學院 |
葡萄牙語 | Portuguese | 哥倫比亞學院 |
葡萄牙研究 | Portuguese Studies | 通識教育學院 |
醫學院預科科學(輔修) | Premedical Sciences (Concentration only) | 通識教育學院 |
心理學 | Psychology | 哥倫比亞學院/通識教育學院 |
區域研究 | Regional Studies | 通識教育學院 |
區域研究-東歐/中歐 | Regional Studies-East/Central Europe | 哥倫比亞學院 |
俄羅斯語言與文化 | Russian Language and Culture | 哥倫比亞學院/通識教育學院 |
俄羅斯文學 | Russian Literature | 哥倫比亞學院 |
俄羅斯文學與文化 | Russian Literature and Culture | 哥倫比亞學院/通識教育學院 |
斯拉夫語言與文化 | Slavic Language and Culture | 哥倫比亞學院/通識教育學院 |
斯拉夫研究 | Slavic Studies | 哥倫比亞學院 |
社會學 | Sociology | 哥倫比亞學院/通識教育學院 |
統計學 | Statistics | 哥倫比亞學院/通識教育學院 |
可持續發展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哥倫比亞學院/通識教育學院 |
城市發展研究 | Urban Studies | 哥倫比亞學院/通識教育學院 |
城市教學 | Urban Teahing | 哥倫比亞學院 |
視覺藝術 | Visual Arts | 哥倫比亞學院/通識教育學院 |
婦女與性別研究 | Women’s and Gender Studies | 哥倫比亞學院/通識教育學院 |
意第緒研究 | Yiddish Studies | 哥倫比亞學院/通識教育學院 |
應用數學 | Applied Mathematics | |
應用物理學 | Applied Physics | 工程和應用科學學院 |
生物醫學工程 | Biomedical Engineering | 工程和應用科學學院 |
化學工程 | Chemical Engineering | 工程和應用科學學院 |
土木工程 | Civil Engineering | 工程和應用科學學院 |
計算機工程 | Computer Engineering | 工程和應用科學學院 |
計算機科學 | Computer Science | 工程和應用科學學院 |
地球與環境工程 | Earth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 工程和應用科學學院 |
電氣工程 | Electrical Engineering | 工程和應用科學學院 |
工程與管理系統 |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Systems | 工程和應用科學學院 |
工程力學 | Engineering Mechanics | 工程和應用科學學院 |
企業家精神和創新(輔修) |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minor only) | 工程和應用科學學院 |
金融工程學 | Financial Engineering | 工程和應用科學學院 |
工業工程 | Industrial Engineering | 工程和應用科學學院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工程和應用科學學院 |
機械工程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 工程和應用科學學院 |
運籌學 | Operations Research | 工程和應用科學學院 |
可持續工程(輔修) | Sustainable Engineering (minor only) | 工程和應用科學學院 |
本科課程設置
化學、土木工程學、計算機科學、電氣工程學、環境科學、材料科學、數學、力學工程、物理學、人類學、藝術/美術、藝術史、亞洲/東方研究、經濟學、英語、歐洲研究、法語、地質學、日爾曼語言與文學、希臘語、歷史、國際研究、意大利語、拉丁語、拉美研究、文獻學、中世紀研究、音樂、哲學、政治學/政府管理、心理學、公共事務與政策研究、舞台藝術/戲劇。
研究生課程設置
土木工程學、計算機科學、環境科學、材料科學、數學、力學工程、物理學、經濟學、英語、歐洲研究、法語、地質學、日爾曼語言與文學、希臘語、歷史、國際研究、意大利語、拉丁語、拉美研究、文獻學哲學、政治學/政府管理、心理學、新聞傳播學。
教學特色
特色之二在於它所處的社區。晨邊高地地處黑人哈林與西裔哈林區交界處,乃是二十世紀中期“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文藝運動的發源地,周圍有諸多充滿紐約味的知名爵士樂酒吧、表演中心、咖啡廳等夜生活去處。在校內,大草坪,小餐館,方便的購物商場,運動中心等地是學生課餘小歇之處。各個學生社團也會組織各類休閒社交活動,如商學院組織的Spring Ball晚會等。
另外在哥倫比亞讀書的一個好處是其課程設置的多方面的靈活性,新生可以在第一學年的三個學期中的任何一個學期入學,也可以通過考試獲得一些主課的免修,而且還不需要上選修課來代替。商學院並開設了50多門語言的小課。加之許多全球性企業就在周圍,70%的MBA都能流利的説多門外語。
哥倫比亞大學社會聲譽
編輯哥倫比亞大學綜合排名
其中,軟科以及U.S. News大學排名偏向衡量高校的學術實力和研究能力,較為客觀。而QS和泰晤士高等教育(THE)排名側重對教學實力的衡量,但易受到一定商業因素影響。
排行榜 | 排名 |
---|---|
2024QS世界大學排名 | 第23名 |
2022U.S. News世界大學排名 | 第6名 |
2022U.S. News美國最佳大學排名 | 第2名 |
2022QS世界大學排名 | 第19名 |
2022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 | 第11名 |
2021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 | 第8名 |
2021U.S. News世界大學排名 | 第6名 |
2021QS世界大學排名 | 第19名 |
2021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 | 第17名 |
2020軟科世界大學學術全球、國內(地區)排名 | 第7、第6 |
2020莫斯科國際大學排名 | 第9名 |
2020U.S. News世界大學排名 | 第7名 |
2020QS世界大學排名 | 第18名 |
2020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 | 第16名 |
2019莫斯科國際大學排名 | 第12名 |
2019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 | 第8名 |
2019福布斯美國大學排行榜 | 第14名 |
2019泰晤士高等教育(THE)世界大學排名 | 第16名 |
2019QS世界大學排名 | 第18位 |
2019U.S. News美國最佳大學排名 | 第3 |
2018《華爾街日報》/《泰晤士高等教育》(WSJ/THE)美國大學排名 | 第2名 |
2018U.S. News美國最佳大學排名 | 第5名 |
2018U.S. News世界大學排名 | 第8名 |
2018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 | 第14名(聲譽排名第9名) |
2018QS世界大學排名 | 第18名 |
2017U.S. News美國最佳大學排名 | 第5名 |
2017U.S. News世界大學排名 | 第9名 |
2017泰晤士高等教育全球就業能力最強大學排名 | 第3名 |
2017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 | 第16名 |
2017QS世界大學排名 | 第20名 |
2017世界大學學術排名 | 第8名 |
2016U.S. News美國最佳大學排名 | 第4名 |
2016泰晤士高等教育(THE)世界大學排名 | 第15名 |
2016QS世界大學排名 | 第22名 |
2016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 | 第7名 |
2016維基百科世界大學排名 | 第4名 |
2016CWUR世界大學排名 | 第6名 |
哥倫比亞大學商學
排行榜 | 排名 |
---|---|
2018年US News最佳商學院排名 | |
2016年US News最佳商學院排名 | 第8位 |
2016年US News金融工程專業排名 | 第1位 |
2016年US News工商管理碩士 | 第5位 |
2016年US News國際MBA專業排名 | 第5位 |
2016年US News金融專業排名 | 第4位 |
2016年US News管理專業排名 | 第9位 |
2016年US News EMBA專業排名 | 第5位 |
2016年US News非營利專業排名 | 第6位 |
2016年US News市場營銷專業排名 | 第7位 |
哥倫比亞大學法學
排行榜 | 排名 |
---|---|
2017年US News最佳法學院排名 | |
2016年US News最佳法學院排名 | 第4位 |
2016年US News國際法專業排名 | 第2位 |
2016年US News税法專業排名 | 第8位 |
哥倫比亞大學醫學
排行榜 | 排名 |
---|---|
2018年US News最佳醫學院排名 | 第6位 |
2016年US News艾滋病專業排名 | 第4位 |
2016年US News藥物和酒精濫用專業排名 | 第5位 |
2016年US News內科專業排名 | 第8位 |
2016年US News婦科專業排名 | 第5位 |
2016年US News老年基礎護理專業排名 | 第4位 |
2016年US News老年急救專業排名 | 第7位 |
哥倫比亞大學理學
排行榜 | 排名 |
---|---|
2018年US News物理專業排名 | 第10位 |
2018年US News化學專業排名 | 第9位 |
2018年US News數學專業排名 | 第7位 |
2016年US News生物專業排名 | 第14位 |
2016年US News地球科學專業排名 | 第5位 |
哥倫比亞大學工學
排行榜 | 排名 |
---|---|
2017年US News最佳工程學院排名 | |
2016年US News最佳工程學院排名 | 第14位 |
哥倫比亞大學人文社科
排行榜 | 排名 |
---|---|
2015年US News美國大學社會學排名 | 第12位 |
2015年US News美國大學經濟學排名 | 第10位 |
2015年US News美國大學國際經濟學 | 第3位 |
2015年US News美國大學英語專業 | 第4位 |
2015年US News美國大學歷史專業 | 第7位 |
2015年US News美國大學政治科學 | 第7位 |
哥倫比亞大學藝術
排行榜 | 排名 |
---|---|
2013年US News藝術類專業排名 | 第10位 |
2013年US News繪畫/製圖專業排名 | 第4位 |
2013年US News雕塑專業排名 | 第10位 |
哥倫比亞大學專業排名
排行榜 | 排名 |
---|---|
第5位 | |
2015年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生命科學專業 | 第10位 |
2015年世界大學學術排名數學與自然科學專業 | 第10位 |
2015年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社會科學專業 | 第4位 |
2016年US News全球大學經濟和商業專業 | 第8位 |
2016年US News全球大學地球科學專業 | 第7位 |
2016年US News全球大學物理專業 | 第12位 |
2016年US News全球大學神經系統科學專業 | 第9位 |
第6位 | |
2016年US News全球大學社會科學和公共衞生專業 | 第6位 |
2016年QS世界大學專業排名考古學排名 | 第33名 |
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排名
排名方式 | 排名年月 | 排名 |
---|---|---|
《經濟學人》全日制MBA排名 | 2014年10月 | 5 |
《經濟學人》全日制MBA排名 | 2013年10月 | 10 |
《經濟學人》全日制MBA排名 | 2012年10月 | 5 |
《金融時報》全球MBA排名 | 2015年1月 | 6 |
《金融時報》全球MBA排名 | 2014年1月 | 5 |
《金融時報》全球MBA排名 | 2013年1月 | 5 |
《金融時報》全球MBA排名 | 2012年1月 | 5 |
哥倫比亞大學學校環境
編輯曼哈頓著名的觀光景點包括上城的中央公園、上城東區、大都會博物館、古根漢博物館、麥迪遜大道、上城西區、林肯中心、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哈林區以及77街以北的博物館大道〈Museum Miles〉。中城區除了擁有與天爭高的摩天大樓如帝國大廈、克萊斯勒大樓、洛克菲勒中心,還鄰近商業中心時報廣場、百老匯劇院區、名牌貨物集散地的第五大道、中央車站。下城區則以金融為中心,著名景點包括蘇活區、紐約證券交易所、世界金融中心、南街海港、格林威治村〈Greenwich Village〉、炮台公園〈Battery Park〉。在下城區還有一處位於自由島上的自由女神像。
曼哈頓的氣候比較温和。一月氣温最低,約為零下9°;七八月份最熱,約為30°;各月平均温度在攝氏零度以下至八度左右。紐約的四季非常分明,春天看得到路樹冒新芽,夏天也會出現30度以上高温,午後也偶有陣雨;秋天樹梢的楓紅會明白告訴你秋天到了,而冬天零度以下的冰冷和白雪會讓羽絨服發揮很大作用。
哥倫比亞大學學術研究
編輯國際化與多元化
作為世界知名學府,國際化與多元文化融合一直是學院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戰略之一。第一,學院積極倡導教師隊伍的國際化,一方面積極聘請具有國際背景的教師,充實教師隊伍的“生態多樣性”,表現在現任教師中絕大部分教師均有海外研究、教學、訪學或領銜國際教育研究項目的經歷,其中相當一部分教師出生於海外或在海外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另一方面學院積極歡迎本國與世界其他國家與地區的知名教授前來講學與合作研究,豐富與開拓學院的教科研領域。2022U.S. News世界大學排名第6名。
[30]
官方吉祥物為“怒吼之獅”(Roar-ee the Lion)。
[46]
第二,傳承學生隊伍國際化與營造多元文化社區。學院一方面傳承生源國際化的歷史傳統並加大生源的國際化力度,來學院一直在擴大國際學生的招生比例,以中國大陸籍學生為例,已有2001年25人增加到2007年的73人。與此同時,學院積極鼓勵學生走出美國,前往世界其他國家與地區開展遊學與實地研究,參與各類國際性組織、非營利性機構的跨國研究。另一方面努力營造多元文化社區,以促進不同種族、國家學生的多元文化融合。在這方面,學院多元文化活動的形式與內容更是花樣繁多,如學院的國際學生辦公室在每年的11月與4月均會舉辦一次為期一週的國際教育文化周,前者一般以學術性跨文化交流為主,而後者則更為關注各國的風土人情諸如飲食生活習慣等方面。
社會資源
學院所在的紐約市是國際經濟、金融、藝術、傳媒之都,聯合國總部與各類國際性組織總部所在地,也是全球最具特色的移民城市之一,約有180餘個國家與地區的移民在此生活,這一豐富多元的人文社會資源極大地方便了學院的科研活動與學生實習。一方面,因地緣優勢,學院承擔了大量由聯合國與各國際組織所委託進行的科研項目,同時本院學生可極為便利地獲得去上述機構進行實習的機會。另一方面,移民城市的種族與民族多樣性、流動性及階層多元化,為學院教員與學生的各類教育研究提供了世界上最大最多元的教育研究與實驗土壤,為各類研究提供了便利。此外,紐約市還為學生提供了大量非正式教育機會,學生們可廣泛利用各類戲劇院、博物館、音樂會、講座或大型會議等獲得學習機會。有一句話形象的點出了這一點:“哥倫比亞大學的學生在華爾街學經濟,在聯合國總部學政治,在百老匯看戲劇。”
與學院附屬關係的哥倫比亞大學,也為學院100餘年的發展與繁榮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哥倫比亞大學創建於1756年,屬常青藤盟校成員之一,也是全美歷史最為悠久的著名學府之一,其綜合學術水平位居全美前十。基於彼此之間的資源共享與課程互選,不論是學院的教員還是學生,均從這一附屬關係中獲益良多。
除此之外,學院非常關注本院校友的社會資源開發,同時加強了校友之間的學緣聯繫。分佈於全球各地、各類社會政府機構的近10萬校友,每年為學院捐贈大量物資與經費促進學院的教科研發展。2008年2月,學院獲得了一筆有史以來的最大捐贈總額2000萬美元,用於支持學院的獨立學校教育項目的科研活動。
圖書館
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系統以 Butler Library 為首,共設有23座分館,每個分館都各具特色,尤以 Avery 建築及精緻藝術圖書館、社會工作學院圖書館、新聞學院圖書館等出名。其中東亞圖書館中有各樣的中文書籍,流行小説、古典文學,甚至縣誌都可以找到。總藏書量達870萬冊,並且收集有微縮膠片600萬套,2600萬種手稿,以及60萬冊善本書,10萬片VCD和DVD,20萬份官方文件,還有中國族譜、家譜、譜諜約950種,是中國的圖書館以外收集最豐富的圖書館。東亞圖書館的亞洲類藏書為全美第二,僅次於哈佛大學的燕京圖書館,開設有丁龍講座(Dean Lung Professor),又設立中文部以收藏中文數據,著名的前中文部主任包括史學家唐德剛等。
哥倫比亞大學文化傳統
編輯哥倫比亞大學校訓
哥大的校訓為“In thy light shall we see light.”可漢譯為“借汝之光,得見光明”或“在上帝的神靈中我們尋求知識”,典出《舊約·詩篇》:“Quoniam apud te fons vitae in lumine tuo videbimus lumen”(拉丁文)。英譯為:“For with there is the fountain of life; and in the light we shall see light”,中文為:因你就是那生命之源;藉着你的光,我們得見光明。
從哥倫比亞大學大學的校訓中,可以看出哥倫比亞大學希望培育出的的學子不斷追求光明和真理,走向光明的過程,就是進步的過程。
[47]
哥大在課程設置上特別設立了國際化(Globalisation)、全品質(Total quality)、道德 (Ethics)和人力資源管理四大主題,所以有“21世紀課程”的美譽。
哥倫比亞大學理念
哥倫比亞大學最初的建校目標是:“在已知的語言、人文和科學領域內教導和教育青年”。哥倫比亞大學最強調的一點是實踐,注重學校與社會結合,鼓勵教師走出課堂和學校,學以致用。哥倫比亞大學還經常舉辦研究生論壇,主席、評委都由學生自己充當,但會議程序和規格則完全和正式的研討會保持一致。
哥倫比亞大學傑出校友
編輯美國校友
迄今,哥倫比亞大學已培養出了九名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包括三個首席大法官),三位美國總統:美國第26屆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第32屆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和第44屆總統巴拉克·侯賽因·奧巴馬。另外,美國第34屆總統德懷特·艾森豪威爾是哥倫比亞大學第13任校長。前美國國務卿馬德琳·奧爾布賴特,美國第71任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
[48]
美國聯邦儲備銀行前主席艾倫·格林斯潘,美國司法部長埃裏克·霍爾德等,以及紐約市的14任市長,紐約州的10位州長也是哥倫比亞大學的畢業生。
哥倫比亞大學校友也坐擁華爾街和其他商業世界的頂尖位置,包括美國經濟世家阿斯特家族,著名股票投資專家沃倫巴菲特。財富500強老總包括:世界零售巨頭沃爾瑪創始人薩姆·沃爾頓,美國公共電視網PBS和全國廣播公司NBC總裁拉里·格羅斯曼,摩根士丹利總裁詹姆斯·戈爾曼,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總裁,維亞康姆集團總裁,施樂總裁厄休拉·伯恩斯,花旗集團老總潘偉迪。新興領域裏亦有社交媒體平台BuzzFeed總裁斯坦伯格等作為代表人物。
在科技界,IBM創始人霍爾瑞斯(Herman Hollerith),FM收音機發明家埃德温·霍華德·阿姆斯特朗,核潛艇的整體發展功臣、“核動力海軍之父”海曼·喬治·里科弗,紐約地鐵首席工程師威廉帕森斯等均出自哥大。
哥倫比亞大學的校友在美國詩歌和文學領域亦是一個不可磨滅的印記,如作曲家奧斯卡·漢默斯坦二世,代表作品包括《音樂之聲》,四美國詩人得主從哥倫比亞獲得學位。美國“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傑克·凱魯亞克和艾倫·金斯伯格,“黑人民族的桂冠詩人”蘭斯頓·休斯等均曾就讀於哥大。
諾獎得主
諾貝爾得獎人 | 獎項 | 時間 | 本科學位 | 研究生學位 | 哥倫比亞學院工作 |
---|---|---|---|---|---|
物理 | 1902年 | -- | -- | 1905-1906 | |
羅斯福.西奧多 | 和平 | 1906年 | -- | 1880 - 82 | -- |
物理 | 1911年 | -- | -- | 1911 | |
物理 | 1918年 | -- | -- | 1909 | |
米利根.羅伯特A | 物理 | 1923年 | -- | 1895年博士 | -- |
巴特勒.尼古拉斯·穆雷 | 和平 | 1931年 | 1882年 | 1884年博士 | 1885 - 1945 |
朗繆爾.歐文 | 化學 | 1932年 | 1903年 | 1906 | 1926年,1929 - 30 |
托馬斯·亨特·摩根 | 生理學或醫學獎 | 1933年 | -- | -- | 1904 - 1925 |
尤里.哈羅德·C | 化學 | 1934年 | -- | -- | 1929 - 45 |
費米.恩里科 | 物理 | 1938年 | -- | -- | 1936年,1939 - 45 |
伊西多·艾薩克·拉比
[33]
| 物理 | 1944年 | -- | 1927年博士 | 1929 - 88 |
穆勒.赫爾曼·J。 | 生理學或醫學獎 | 1946年 | 1910年 | 1916年博士 | 1918 - 20 |
諾.霍華德 | 化學 | 1946年 | 1912年 | 1915年博士 | -- |
物理 | 1949年 | -- | -- | 1949 - 54 | |
肯德爾.愛德華·C。 | 生理學或醫學獎 | 1950年 | 1906年 | 1910年博士 | -- |
庫施,Polykarp | 物理 | 1955年 | -- | -- | 1937 - 72 |
物理 | 1955年 | -- | -- | 1938 - 52,60 - 61 | |
安德烈·F。 | 生理學或醫學獎 | 1956年 | -- | -- | 1935 - 88 |
理查茲.迪金森 | 生理學或醫學獎 | 1956年 | -- | 1923 | 1925 - 73 |
李政道 | 物理 | 1957年 | -- | -- | 1953 - |
萊德博格.約書亞 | 生理學或醫學獎 | 1958年 | 1944年 | -- | 1990 - |
利比.威拉德 | 化學 | 1960年 | -- | -- | 1941 - 44 |
物理 | 1963年 | -- | -- | 1940 - 46 | |
布洛赫.康拉德·E | 生理學或醫學獎 | 1964年 | -- | 1938年博士 | 1938 - 46 |
湯斯.查爾斯·H | 物理 | 1964年 | -- | -- | 1948 - 61 |
施温格.朱利安 | 物理 | 1965年 | 1936年 | 1939年博士 | -- |
Bethe | 物理 | 1967年 | -- | -- | 1948-49 |
瓦爾德,喬治 | 生理學或醫學獎 | 1967年 | -- | 1928 | |
薩爾瓦多·E。 | 生理學或醫學獎 | 1969年 | -- | -- | 1940 - 42 |
物理獎 | 1969年 | -- | -- | 1954-55 | |
庫茲涅茨.西蒙 | 經濟學 | 1971年 | 1923年 | 1926年博士 | -- |
肯尼斯·J | 經濟學 | 1972年 | -- | 1951年博士 | -- |
庫珀.萊昂 | 物理 | 1972年 | 1951年 | 1964年博士 | -- |
斯坦.威廉H。 | 化學 | 1972年 | -- | 1938年博士 | -- |
洛倫茨.康拉德 | 生理學或醫學獎 | 1973年 | 1922 - 23 | -- | -- |
波爾.梅 | 物理 | 1975年 | -- | -- | 1949 - 50 |
物理 | 1975年 | 1936年 | 1939年博士 | 1939 - 86 | |
布隆伯格.巴魯克 | 生理學或醫學獎 | 1976年 | -- | 1951 | -- |
弗裏德曼.彌爾頓 | 經濟學 | 1976年 | -- | 1946年博士 | 1937 - 41,43-45;64 - 65 |
生理學或醫學獎 | 1976年 | -- | -- | 1946 - 47 | |
物理 | 1976年 | -- | -- | 1964 - 67 | |
內森.丹尼爾 | 生理學或醫學獎 | 1978年 | -- | -- | 1954 - 59 |
彭齊亞斯.阿諾。 | 物理 | 1978年 | -- | 1962年博士 | -- |
温伯格.史蒂文 | 物理 | 1979年 | -- | -- | 1957 - 59 |
Benacerraf.Baruj | 生理學或醫學獎 | 1980年 | 1942年 | -- | -- |
惠譽,Val L。 | 物理 | 1980年 | -- | 1954年博士 | -- |
霍夫曼,羅爾德· | 化學 | 1981年 | 1958年 | -- | -- |
物理 | 1981年 | -- | -- | 1949 - 51,1960 | |
Bergstrom Sune | 生理學或醫學獎 | 1982年 | -- | -- | 1940 - 41 |
斯蒂格勒,喬治 | 經濟學 | 1982年 | -- | -- | 1947 - 58 |
魯比亞.卡洛 | 物理 | 1984年 | -- | -- | 1958 - 60 |
化學 | 1985年 | -- | 1939 | -- | |
布羅斯基,約瑟夫 | 文學 | 1987年 | -- | -- | 1978 - 85 |
萊德曼,萊昂 | 物理 | 1988年 | -- | 1951年博士 | 1951 - 89 |
施瓦茲.梅爾文 | 物理 | 1988年 | 1953年 | 1958年博士 | 1958 - 66;66 - |
索洛.羅伯特 | 經濟學 | 1987年 | -- | -- | 1949 - 50 |
斯坦伯格.傑克 | 物理 | 1988年 | -- | -- | 1950 - 70,85 - 86;88 - |
奧特曼,西德尼 | 化學 | 1989年 | -- | 1960 - 62 | -- |
拉姆齊.諾曼 | 物理 | 1989年 | 1935年 | 1940年博士 | 1941 - 47 |
生理學或醫學獎 | 1989年 | -- | 1966 | -- | |
Thomas e . Donnall | 生理學或醫學獎 | 1990年 | -- | -- | 1955 - 63 |
戈迪墨.納丁 | 文學 | 1991年 | -- | -- | 1971 - 72,76 - 78;1983年 |
貝克爾,加里。 | 經濟學 | 1992年 | -- | -- | 1957 - 1970 |
沃爾科特,德里克 | 文學 | 1992年 | -- | -- | 1979、1981 - 83、1981 |
經濟學 | 1993年 | -- | 1960 | -- | |
物理 | 1995年 | -- | 1955年博士 | -- | |
維克瑞,威廉 | 經濟學 | 1996年 | -- | 1948年博士 | 1946 - 96 |
默頓羅伯特 | 經濟學 | 1997年 | 1966年 | -- | -- |
生理學或醫學獎 | 1998年 | -- | 1962年 | -- | |
物理 | 1998年 | -- | -- | 1998 - | |
蒙代爾,羅伯特 | 經濟學 | 1999年 | -- | -- | 1974 - |
赫克曼.詹姆斯 | 經濟學 | 2000年 | -- | -- | 1970 - 74 |
坎德爾.埃裏克 | 生理學或醫學獎 | 2000年 | -- | -- | 1975 - |
化學 | 2001年 | -- | 1942年博士 | -- | |
斯蒂格利茨.約瑟夫 | 經濟學 | 2001年 | -- | -- | 2000 - |
阿克塞爾.理查德 | 生理學或醫學獎 | 2004年 | 1967年 | -- | 1978 - |
巴克.琳達 | 生理學或醫學獎 | 2004年 | -- | -- | 1980 - 91 |
格拉布羅伯特 | 化學獎 | 2005年 | -- | -- | -- |
馬丁 | 化學獎 | 2008年 | -- | -- | -- |
馬瑟約翰 | 物理獎 | 2006年 | -- | -- | -- |
和平獎 | 2009年 | -- | -- | -- | |
帕幕克 | 文學獎 | 2006年 | -- | -- | -- |
經濟獎 | 2006年 | -- | -- | -- | |
化學獎 | 2012年 | -- | -- | -- | |
羅斯阿爾文 | 經濟學 | 2012年 | -- | -- | -- |
斯蒂芬 | 和平獎 | 2007年 | -- | -- | -- |
吉姆·賈木許(8張)
2018年諾貝爾物理獎Arthur Ashkin
各國校友
名單 | 備註 |
---|---|
巴拉克·侯賽因·奧巴馬 | 美國第44屆總統 |
西奧多·羅斯福 | 美國第26屆總統 |
富蘭克林·羅斯福 | 美國第32屆總統 |
斯坦伯格 | 社交媒體平台BuzzFeed總裁 |
德懷特·艾森豪威爾 | 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 |
查爾斯·伊萬斯·修斯 | 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 |
沃倫巴菲特 | 股票投資家,股神 |
羅伯特·蒙代爾 | “歐元之父”,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
霍爾瑞斯 | IBM創始人 |
米爾頓·弗裏德曼 | 美國當代經濟學家,貨幣學派的代表人物,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
埃德温·霍華德·阿姆斯特朗 | FM收音機發明家 |
比姆拉奧·拉姆吉·安貝德卡爾 | |
美國國務卿 | |
艾倫·格林斯潘 | 美國聯邦儲備銀行前主席 |
美國司法部長 | |
薩姆·沃爾頓 | 世界零售巨頭沃爾瑪創始人 |
厄休拉·伯恩斯 | 施樂總裁 |
拉里·格羅斯曼 | |
潘偉迪 | 花旗集團總裁 |
海曼·喬治·里科弗 | “核動力海軍之父” |
威廉帕森斯 | 紐約地鐵首席工程師 |
摩根士丹利總裁 | |
厄休拉·伯恩斯 | 施樂總裁 |
伊薩克·阿西莫夫 | 美國生物化學家、作家、一位撰寫科幻小説和科普讀物極有成就的多產作家 |
詹姆斯·卡格耐 | |
吉姆·賈木許 | 美國演員、導演、劇作家、攝像師、製片人 |
大衞·斯特恩 | 美國NBA前總裁 |
約瑟夫·高登-萊維特 | |
洛·格里格 | 著名美國棒球運動員,因1925-1939年間連續參加2,130場比賽而創棒球界空前記錄 |
奧斯卡·哈默斯坦 | |
蘭斯頓·修斯 | 為黑人文學開闢現實主義道路的美國黑人詩人,作家 |
傑克·凱魯亞克、艾倫·金斯伯格 | “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 |
蘭斯頓·休斯 | 黑人民族的桂冠詩人 |
瑪格麗特·米德 | 美國女人類學家,以研究太平洋無文字民族而聞名 |
托馬斯·默頓 | 美國天主教修士、詩人、多產的著作家 |
法米克·詹森 | |
I·I·拉比 | |
邁克爾· I ·普平 | 美國著名發明家,近代物理學家先驅 |
喬治·西格爾 | 美國雕塑家 |
斯坦利·庫布里克 | |
亨利·舒爾茲 | 美國計量經濟學先驅 |
埃德加·斯諾 | 著名美國記者 |
簡·考爾 | 極為成功的美國女劇作家和演員 |
傑克·吉倫希爾 | |
宇多田光 | 美籍日裔著名女歌手 |
李政道 | 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
李開復 | |
吳健雄 | 美籍華裔物理學家,沃爾夫獎獲得者,“中國的居里夫人” |
真正加留奈 | 日本NHK首席新聞主播 |
中國校友
名單 | 備註 |
---|---|
胡適 | |
羅隆基 | |
陳公博 | 中共一大廣州代表 |
任鴻雋 | |
馮友蘭 | 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 |
唐紹儀 | 中華民國第一任國務院國務總理 |
蔣夢麟 | 曾任國民政府第一任教育部長、長期擔任北京大學校長 |
馬寅初 | |
徐志摩 | |
聞一多 | |
陶行知 | 中國著名教育家 |
吳大猷 | 著名物理學家,被譽為中國物理學之父 |
金嶽霖 | 著名的哲學家、邏輯學家 |
許地山 | 中國現代著名小説家、散文家 |
潘光旦 | 中國現代著名小説家、散文家 |
吳文藻 | |
梁實秋 | 著名翻譯家、散文家、學者 |
侯德榜 | 中國著名化學家,發明“侯氏制鹼法” |
徐光憲 | 著名物理化學家,2008年榮獲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
袁同禮 | |
張伯苓 | 南開大學創始校長 |
董澤 | 雲南大學創始人 |
張彭春 | 中國教育家、早期話劇(新劇)活動家、導演 |
張志讓 | 中國當代著名法學家、法學教育家,最高法院副院長 |
李小加 | 港交所行政總裁 |
華雲生 | 著名計算機科學家,曾任IEEE計算機學會會長 |
程會強 | 著名循環經濟與生態經濟學家 |
譚盾 | 著名作曲家 |
楊瀾 | 資深傳媒人士 |
李佳明 | 央視著名主持人 |
連勝文 | 國民黨榮譽黨主席連戰之子,哥倫比亞大學博士 |
宋子文 | 民國政治家 |
顧維鈞 | 民國著名外交家 |
郭秉文 | 國立東南大學校長 |
唐敖慶 | 中國量子化學之父 |
何炳棣 | 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
周自齊 | 民國國務總理 |
蔣廷黻 | 1945年民國駐聯合國常任代表 |
蕭美琴 | 台灣省駐美國代表
[27]
|
世界領導人論壇
哥大校長Bollinger倡導成立於2003年的世界領導人論壇,為哥大提供了機會,聽取世界各國領導人及政治家、經濟學家在政治、工業、金融、和學術等方面的見解。
所有哥倫比亞大學本科生和研究生都可以參加世界領導人論壇。過去的論壇演講者包括美國總統克林頓、印度總理瓦傑帕伊、加納總統庫福爾、阿富汗總統哈米德·卡爾扎伊(Hamid Karzai)、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莫桑比克共和國總統希薩諾、玻利維亞共和國總統卡洛斯、羅馬尼亞共和國總統伊利埃斯庫、拉脱維亞共和國總統Vaira Vīķe-Freiberga、芬蘭的第一個女總統哈洛寧、印尼總統尤多約諾、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總統穆沙拉夫、伊拉克總統塔拉巴尼、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總統馬哈茂德·艾哈邁迪-內賈德、紐約市市長邁克爾·r·布隆伯格、捷克共和國總統克勞斯、阿根廷總統克里斯蒂娜·費爾南德斯·德基什內爾、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等。
哥倫比亞大學大學申請
編輯託福分數 | 113 | 雅思分數 | 各院系有不同的要求,請諮詢學校 |
入學申請費 | $80 | 申請截止時間 | 每年的1月2日 |
SAT分數 | 1500 | ACT分數 | 32 |
是否認可中國的普通高考成績 | 不認可 | 學生申請是否必備SAT或ACT成績 | YES |
師生比例 | 1:7 | 錄取比例 | 7% |
GPA | 3.5 | 是否接受轉學生 | YES |
哥倫比亞大學獎費信息
編輯本科學費及獎學金:
學費: | $18000/年 | 國際學生是否可以申請全額獎學金: | YES |
食宿: | $11000/年 | 申請全額獎學金是否影響錄取: | NO |
書本費: | $1400/年 | 國際學生獲獎人數: | 373 |
整體一年的花費: | $33000/年 | 國際學生整體獲獎金額: | $44000 |
擔保金(萬RMB) | ¥49萬 | 國際學生整體獲獎概率: | 87% |
國際學生是否有獎學金: | YES | 國際學生申請獎學金是否必備SAT或ACT成績: | YES |
碩士研究生費用
費用項目 | 費用($/年) |
學費 | 48000 |
學校住宿(吃飯) | 18000 |
總費用 | 50000 |
國際學生是否有獎學金: | YES./NO |
獎學金總額數: | 49800 |
哥倫比亞大學學校事件
編輯2022年6月30日晚上,哥大官方發佈一封通告,學校教務長瑪麗·鮑以思表示,哥倫比亞大學將暫時退出2023年的U.S. News大學排名。
[44]
2022年9月,《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雜誌發佈了最新“2023年美國大學排名”,受此前數據造假醜聞影響,哥倫比亞大學的排名從去年的第二位猛降至第十八位。
[45]
- 參考資料
-
- 1. 世界大學學術排名2019 .世界大學學術排名2019[引用日期2019-12-06]
- 2. 世界大學排名揭曉:6所內地大學全球百強,北大首進前50 .網易[引用日期2020-08-15]
- 3. Best Global Universities | Columbia University .U.S. News & World Report[引用日期2020-11-19]
- 4.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21 .QS Top Universities.2020-06-10[引用日期2020-06-10]
- 5. Columbia University |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Times Higher Education (THE)[引用日期2020-09-28]
- 6. 2019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哈佛連續17年蟬聯第一 .新浪網[引用日期2019-08-17]
- 7. Best Law Schools for Big Law Jobs .Above the Law[引用日期2020-06-30]
- 8. Columbia Law School 509 Report .Columbia Law Schooll[引用日期2020-06-30]
- 9. LSAT Score Conversion .Alphascore[引用日期2020-06-30]
- 10. Best Law Schools .US News.2022-03-30[引用日期2022-05-13]
- 11. Business School .usnews.2022-03-30[引用日期2022-05-13]
- 12. Wall Street Journal/Times Higher Education College Rankings 2018 .Times Higher Education[引用日期2018-04-10]
- 13.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15-2016 .泰晤士高等教育官網[引用日期2016-05-19]
- 14.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15/16 .QS排名[引用日期2016-05-19]
- 15. 2021年QS世界大學排名 .QSChina[引用日期2020-06-11]
- 16. 俄2020年國際大學排名出爐!中國122所高校入圍,僅次於美國排名第二 .北京大學新聞網[引用日期2020-09-25]
- 17. 泰晤士高等教育2020世界大學排名 .新浪網[引用日期2019-09-12]
- 18. 排行-2019 .莫斯科國際大學排名官網[引用日期2020-09-25]
- 19. 2019福布斯 美國大學排行榜 .福布斯[引用日期2019-12-06]
- 20. 全球就業能力最強大學排行榜出爐:北大超越牛津列第14位 .澎湃網[引用日期2017-11-18]
- 21. 世界四大高校排名榜到底該看哪一個(組圖) .新浪[引用日期2016-04-15]
- 22. Too much noise in the Times Higher Education rankings .Springer期刊[引用日期2016-04-15]
- 23.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by Subject 2016 - Archaeology .QS[引用日期2016-04-11]
- 24. 培養億萬富翁最多的全球30所頂尖大學 .網易[引用日期2016-02-28]
- 25. 哥倫比亞大學官方宣傳片 .鳳凰網視頻.2018-10-07[引用日期2019-01-26]
- 26. 華雲生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引用日期2017-10-09]
- 27. 蕭美琴的臆想|陳鳳馨|蕭美琴|民進黨|蔡英文|台灣|陳水扁 .騰訊網[引用日期2020-10-18]
- 28. Global University Leaders Forum (GULF) Members .世界經濟論壇[引用日期2021-06-04]
- 29. Columbia University .QSChina[引用日期2021-06-09]
- 30. U.S. News Announces 2022 Best Global Universities Rankings .U.S. News & World Report.2021-10-26[引用日期2021-10-31]
- 31. Best National University Rankings .U.S. News & World Report[引用日期2021-10-31]
- 32. Columbia University |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ShanghaiRanking[引用日期2022-03-13]
- 33. 核磁共振與諾貝爾獎的不解之緣 .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2011-07-07[引用日期2022-05-03]
- 34. 哥倫比亞大學校史 .哥倫比亞大學.2021-05-08[引用日期2022-05-14]
- 35. 哥倫比亞大學校史 .哥倫比亞大學.2022-04-25[引用日期2022-05-14]
- 36.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7 in Best Education Schools .usnews.2022-03-30[引用日期2022-05-13]
- 37. Get Started Today |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2022-04-30[引用日期2022-05-22]
- 38. GSAS Student Guide .Columbia University.2021-05-08[引用日期2022-05-22]
- 39. The College and Its Mission | Barnard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2021-05-08[引用日期2022-05-22]
- 40. Visit JTS - Jewish Theological Seminary .Columbia University.2022-04-25[引用日期2022-05-22]
- 41. High Potential Individual visa: global universities list 2021 .英國政府官網[引用日期2022-06-04]
- 42. The History of Columbia University | 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City of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2021-05-08[引用日期2022-06-26]
- 43. SCHOOLS | About Columbia | 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City of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2022-04-25[引用日期2022-06-26]
- 44. 哥大退出大學排行榜,國際大學排名靠譜嗎 .其他.2022-07-19
- 45. 這一名校,承認造假!排名從第2猛降至18 .百家號.2022-09-13
- 46. A Point of Pride-Columbia Mascot 哥倫比亞大學官方吉祥物——怒吼之獅 .哥倫比亞大學官網[引用日期2023-01-13]
- 47. 重慶移通學院 .重慶移通學院[引用日期2023-01-19]
- 48. “難產”的布林肯訪華 .新浪新聞[引用日期2023-06-20]
- 49. 2024QS世界大學排名公佈:北京大學第17位,清華大學位列第25位 .環球網.2023-06-28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