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人類學家

(研究人類生活方式的專家)

鎖定
人類學家,根據達爾文生物進化論學説,研究人類生活方式方法,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界之間,人與動物之間,人與植物之間的關係等規律的科學,人類學家一詞來自希臘語anthropos(人類)和logia(研究),從19世紀開始成為一門學科,是指對人類生理構造進行研究的“解剖學”。
代表人物有巴托克·貝拉·維克托·亞諾什、伯納德·塞茲塔、喬治·瓦林、黃現璠、阿哈垣赫爾·克里米斯基、歐仁·曼加拉扎
中文名
人類學家
外文名
Anthropologist
來    自
希臘語
學    科
人類學
分    類
文化人類學
出現時間
19世紀

人類學家出處

最早出現“人類學”一詞時,在19世紀中葉前,19世紀的“人類學家”以高妙的解剖技術為著。他們常在公開場合下表演快速解剖、高效能的屍體解剖,藉此激起人們對他們的信任。透過無數屍體的分解,這些人類學者建立起深厚的人體知識,因此對醫學、人種學中關於骨骼構造、大腦等“不為人知”的部分有大幅度的認識,從而瞭解人類的共同點。

人類學家分類

由於人類學分科眾多,作為個體的人類學家一般只研究其中的一門或幾門分科。人類學家大都從事學院或大學的教育工作,但越來越多人類學家從事應用層面的人類學工作。
人類學家相對於其他學科的學者,是從更廣闊的基礎上來研究人類的行為,而不是侷限於從社會科學或生物學的角度來看待這種行為。所以人類學家更擅長於在複雜的生物或文化上對人類進行總體上的一般觀察。人類學家的研究結果常常會對社會學家、心理學家、經濟學家的一些結論提出質疑和挑戰。因而人類學家常常扮演對社會科學吹毛求疵的富有建設性的角色。
而由於考古學語言學民族學在傳統上也隸屬於人類學,而且他們的研究也有許多共同之處,因此考古學家語言學家民族學家往往也可能是人類學家。
總體而論,人類學是以各種層面理解人的整體,特別是強調體質人類學文化人類學、語言學和考古學這四大領域的知識整合並用,故為一種帶有濃厚博物學氣息的學科。人類學家也同樣試圖全面學習各種人類層面的知識,但在各學科日趨專精的今天,人類學者不再以博物學家的角色自居。

人類學家相關書籍

人類學家內容簡介

圖1 波蘭文版《人類學家》封面圖 圖1 波蘭文版《人類學家》封面圖
本書主要收錄了世界各國一些知名人類學家,其中包括民族學家、人種學家和民俗學家。按書封面(圖1)列名排序有匈牙利民俗音樂泰斗貝拉·巴托爾(Béla Bartók);波蘭人種學家伯納德·塞茲塔(Bernard Sychta);芬蘭東方學家喬治·瓦林(Georg August Wallin);中國現代人類學奠基人之一黃現璠(Huang Xianfan);烏克蘭民族學家阿哈垣赫爾·克里米斯基(Ahatanheł Krymski);馬達加斯加人類學家尤金·曼加拉扎(Eugène Régis Mangalaza)等。除書封面列名之外,書中還收有瑞典民俗學大師、北歐博物館創始人阿圖爾·伊曼紐爾;中國人類學家費孝通;羅馬尼亞民俗學家埃萊娜·吉卡;加拿大人類學的創始人查爾斯·巴比奧;拉脱維亞民俗學創始人傑里納·巴庫勒;澳大利亞馬克思主義人種學家戈登·柴爾德意大利阿爾巴尼亞民族學創始人吉羅拉莫·拉達;俄羅斯人類學家尼古拉·馬克雷;英國文化人類學之父愛德華·泰勒;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意大利人類學家約瑟夫·科克奇拉;外蒙人種學家賓巴·仁親;挪威民俗學家彼得·阿斯比喬森;捷克民族學先驅揚·加里克;奧地利民族學家弗朗茨·米歇爾·韋拉姆;丹麥科學院院長、人類學家基爾斯頓·布林凱伯格;美國民族學家愛麗絲·坎寧安·弗萊徹;南斯拉夫人類學家伊萬·考洛維克;法國民族學家馬塞爾·格里奧爾;匈牙利人類學家弗裏西塔斯·.古德曼;波蘭民族學家索菲亞·斯塔茲扎克;波蘭人種學家利奧波德·豪普特;墨西哥人類學家所羅門·納馬德;日本人類學家長谷部言人等40餘人傳記。

人類學家出版信息

書名:《人類學家》
語言:波蘭語
出版社:Books LLC
出版日期:2011年7月31日
裝幀:平裝
分類:人類學,民族學
書號:ISBN-10: 1231811684 ISBN-13: 9781231811689

人類學家代表人物

巴托克·貝拉·維克托·亞諾什
巴托克·貝拉·維克托·亞諾什(匈牙利語:Bartók Béla Viktor János,1881年3月25日—1945年9月26日)生於匈牙利的納吉聖米克洛斯(今羅馬尼亞境內),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是匈牙利現代音樂的領袖人物。同時他還是一流鋼琴家、民間音樂學家。他的很多創舉劇烈震動了整個20世紀藝術圈,一些專家們甚至堅信他的精華可以與貝多芬相提並論。巴托克曾在匈牙利布達佩斯音樂學院任教30年。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公開反對法西斯而被迫流亡美國,雖受聘於哥倫比亞大學,整理民間音樂,生活則缺乏保障。他的作品很少演出,沒人請他演奏,加上他母親去世的雙重打擊,在異鄉的生活十分孤獨貧困,疾病纏身,最終因白血病於1945年病逝紐約。在他逝世後,他的作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在世界各地廣泛上演。1988年7月7日,他的遺骨歸國時,匈牙利對其舉行國葬。生前著有《羅馬尼亞民俗音樂》五卷。
伯納德·塞茲塔
波蘭人種學奠基人伯納德·塞茲塔 波蘭人種學奠基人伯納德·塞茲塔
伯納德·塞茲塔(格但斯克語:Bernard Zëchta,1907年3月21日—1982年11月25日)是波蘭天主教神父,格但斯克語社會活動家,人種學家,語言學家,劇作家。早年在波蘭波美拉尼亞省的省會格但斯克學習,二戰前曾撰寫過幾部反映格但斯克社會的戲劇。二戰期間波蘭被德國佔領後,他受到納粹通緝,逃回格但斯克的家鄉卡舒比人(波蘭北部人)聚集地,開始從事有關卡舒比人的民族文化和語言研究,1946年4月9日,他在波茲南大學(創立於1519年)學習人種學民族學、人類學和波蘭史前史,後獲博士學位。1947年成為波蘭天主教神父。1949年7月5日在格但斯克醫科大學完成精神病學精神病理學研究。1960年,他被教皇約翰二十三世授予秘密教皇內侍稱號。1964年被任命為海烏姆諾大教堂神父。1966年被授予了波蘭國家千年獎章。1968年獲得了“卡舒比文化獎章”。自1969年後,經過主教同意,他開始完全投入到學術科研工作中,著述甚豐,為保護卡舒比人的民族文化危瀕臨滅絕作出了巨大貢獻。
芬蘭東方學始祖喬治·瓦林 芬蘭東方學始祖喬治·瓦林
喬治·瓦林
喬治·瓦林(又名阿卜杜勒-瓦利〈Abd al-Wali〉,1811年10月24日—1852年10月23日)是芬蘭東方學家和探險家。出生在奧蘭波羅的海島嶼市桑德。1829年就讀於赫爾辛基大學,專門研究東方語言,1836年碩士畢業後,開始寫有關阿拉伯波斯的論文。1839年前往聖彼得堡,他在那裏會見穆罕默德·坦塔維,瞭解到許多有關中東的情況。1843年他到中東地區進行第一次探險遠征。1846年—1848年間,他訪問了巴勒斯坦和波斯。1850年已返回歐洲,在皇家地理學會發表了有關北部阿拉伯之旅的文章,被皇家地理學會授予“阿拉伯研究創始人勳章”。1851年完成博士論文,隨後被任命赫爾辛基大學東方文學教授,同時致力於阿拉伯民族文化研究。他是歐洲最早反對歐洲文化壓迫阿拉伯文化的著名學者之一。著述主要涉及阿拉伯民族文化。
黃現璠
圖2 中國現代人類學奠基人之一(前排穿黑衣者) 圖2 中國現代人類學奠基人之一(前排穿黑衣者)
黃現璠(1899年11月13日—1982年1月18日)是中國現代人類學奠基人之一,中國現代人類學田野調查先驅之一,生活人類學概念的提出者。1943年8月,他組織“黔桂邊區考察團”,任團長,帶領中山大學學生赴廣西龍勝和貴族三江等縣考察黔桂邊區少數民族社會歷史狀況,從事對當地瑤族苗族僮族的實地調查和收集史料;1945年4月,他組織“黔南邊民考察團”,任團長,帶廣西大學學生深入貴州榕江大有鄉一帶考察苗民社會歷史現狀,收集到大量史料;同年9月,又帶領私淑弟子張壽祺(後來成為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創建者之一)深入融縣苗族山區作學術考察,收集史料。這一系列田野調查結束後,1947年他將實地調查所得資料整理成苗族民族誌,並抽出部分內容先後以《黔桂邊區教育散記》《黔桂邊民社會組織的民主政治》為題發表在報刊上,着重介紹了黔桂邊區苗族人的教育實況和社會組織。1951年6月,他被任命為中央民族訪問團中南訪問團廣西分團副團長,與團長費孝通等人一行深入廣西少數民族地區慰問和調查。他為廣西壯族的民族識別做了大量具體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他是第一位向政府提出成立廣西桂西僮族自治區和廣西僮族自治區的重要建言者。黃現璠在人類學、民族學領域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他於壯族史研究中推出的幾部開創性名著《廣西僮族簡史》《僮族女將瓦氏領兵抗倭》《儂智高》和《壯族通史》等,皆為國際人類學、民族學界開山之作,由此開拓出壯學研究的一代風氣,從而被尊為“壯學之父”。同時,他在長期的民族學研究和實地調查中,培養和影響了大批學有所成的民族學者,從而形成了一個“黃派”,並開創出了中國第一個民族學派——“八桂學派”。黃現璠後半生一直生活和工作在廣西這一少數民族地區,會講日語、英語、官話(普通話)、粵語壯話、侗話、瑤話。他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面的語言能力以及他採訪人物涉及面之廣和收集口述史料的數量之多,可説在中國現代文化人類學界屈指可數,因此被尊為中國現代少數民族文化人類學奠基人之一。與此同時,他在對人類學和中國生活學長年研究和思考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重要的人類學理論概念,即“生活人類學”,他計劃研究的“生活人類學”包括這些規劃:生活學與生活人類學的概念及其區別;生活學與生活人類學的理論基礎及其區別;生活人類學的方法論等。遺憾的是“生活人類學”在黃現璠這裏是一項未竟事業。在這點上,他與“哲學人類學”概念提出者馬克斯·舍勒具有相似之處。(圖2説明:1978年黃現璠率領助手赴寧明花山壁畫進行人類學田野調查現場留影)
阿哈垣赫爾·克里米斯基
圖3 烏克蘭民族學家阿哈垣赫爾·克里米斯基 圖3 烏克蘭民族學家阿哈垣赫爾·克里米斯基
阿哈垣赫爾·克里米斯基(烏克蘭語:Агатангел Юхимович Кримський,1871年1月-1942年1月25日)是烏克蘭民族學家,文學家,歷史學家,詩人,學者,翻譯家,社會活動家,語言學家。1871年出生於弗拉基米爾,他的父親是一個韃靼人。1889年至1892年,他就讀於莫斯科拉扎列夫東方語言學院,主要從事阿拉伯語言學,伊斯蘭和阿拉伯文學,波斯和土耳其語言和文學學習。畢業後成為莫斯科大學歷史和語言文學研究生,1896年於莫斯科大學畢業後獲得了拉扎列夫學院為期兩年的獎學金,前往敍利亞黎巴嫩,兩年多來他在黎巴嫩完善了阿拉伯語知識。1898年回國後任教於扎列夫東方語言學院研究所,講授阿拉伯語,開辦阿拉伯文學史講座。1901年後成為拉扎列夫學院阿拉伯語言學系主任,講授阿拉伯文學和穆斯林歷史。1918年十月革命後,他回到了基輔,任基輔國立大學大學東方語言文學教授,成為烏克蘭的東方學師祖。同年當選為烏克蘭科學院院士。1921年他還擔任烏克蘭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所長。1929年他被冠以“資產階級民族學家”受到布爾什維克迫害,被迫脱離教職。1939年始恢復工作,1941年任教於基輔國立大學。1941年7月20日,因被指控參加反蘇維埃民族主義活動被NKVD官員逮捕入獄,隨後被流放到哈薩克斯坦,關押於NKVD所屬的監獄,1942年1月25日被折磨致死於監獄7號牢房。他的家屬於他死後半個多世紀方知其死訊。克里米斯基的學術成就主要集中在烏克蘭民族文化和韃靼語言方面,同時對阿拉伯文學、波斯和土耳其歷史深有研究,尤在突厥語文學造詣精深。他是烏克蘭語言大詞典的主要編輯之一,他開發了烏克蘭正字法,從而成為烏克蘭民族語言學和歷史學的最傑出學者,他的私人圖書館藏書達3萬冊,為烏克蘭之最。他精通波蘭語,法語,英語,德語,希臘語,意大利語,土耳其語和拉丁美洲語,畢生致力於烏克蘭科學和民族文化研究,為喚醒烏克蘭人的民族意識貢獻卓著,故烏克蘭共和國獨立後曾發行了紀念他的郵票(圖3)。
歐仁·曼加拉扎
馬達加斯加人類學家尤金·曼加拉扎 馬達加斯加人類學家尤金·曼加拉扎
歐仁·曼加拉扎(Eugène Régis Mangalaza,1950年7月13日—)是馬達加斯加人類學家、政治家。1977年獲得波爾多第三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任圖利亞拉大學教授,講授人類學和哲學。1980—1986年任圖利亞拉大學人文學院院長。1988年獲得在波爾多第二大學人類學博士學位。1989—2002年任塔馬塔夫大學校長,同時講授人類學和哲學。2009年10月10日他被任命為馬達加斯加共和國政府總理。他撰寫的有關哲學和人類學的論著甚豐。

人類學家名家列表

人類學家亞洲

中國
日本
坪井正五郎
小金井良精
岡正雄
大林太良

人類學家美洲

美國
路易斯·亨利·摩爾根(Lewis Henri Morgan,1818年11月21日-1881年12月17日)
本傑明·沃爾夫(Benjamin Lee Whorf,1897年4月24日-1941年7月26日)
魯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1887年6月5日-1948年9月17日)
萊斯利·懷特(Leslie Alvin White,1900年1月19日-1975年3月31日)
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1901年12月16日-1978年11月15日)
朱利安·斯圖爾特(Julian Haynes Steward,1902年1月31日-1972年2月6日)
戈登藍·道夫·威利(Gordon Randolf Willey,1913年3月7日-2002年)
西敏司(Sidney Mintz,1922年12月16日-2015年12月27日)
艾瑞克·沃爾夫(Eric Wolf,1923年2月1日-1999年3月6日)
克利福德·格爾茨(Clifford Geertz,1926年8月23日-2006年10月30日)
路易斯·賓佛德(Lewis Robert Binford,1930年11月21日-2011年4月11日)
馬歇爾·薩林斯(Marshall Sahlins,1930年-2021年4月5日)
安奈特·芭芭拉·維娜(Annette Barbara Weiner,1933年2月14日-1997年12月7日)
威廉·瓊斯(William Jones)
雷納多·羅沙多(Renato Rosaeto)

人類學家歐陸

英國
愛德華·伯內特·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1832年10月2日-1917年1月2日) [7] 
詹姆斯·喬治·弗雷澤(James George Frazer,1854年1月1日-1941年5月7日) [6] 
阿爾弗雷德·拉德克利夫-布朗(Alfred Radcliffe-Brown,1881年1月17日-1955年10月24日) [5] 
亞當·庫柏(Adam Kuper)
雷蒙德·弗思(William Raymond Firth,1901年-2002年) [4] 
愛德華·埃文思-普里查德(Edward Evans-Pritchard,1902年9月21日-1973年9月11日) [3] 
格列高裏·貝特森(Gregory Bateson,1904年5月9日-1980年)
埃德蒙·利奇(Edmund Leach,1910年11月7日-1989年1月6日) [2] 
瑪玲·川普(Marilyn Strathern)
維克多·特納(Victor Witter Turner,1920年5月28日-1983年12月18日) [1] 
法國
埃米爾·杜爾凱姆(Émile Durkheim,1858年4月15日-1917年11月15日) [8] 
馬塞爾·莫斯(Marcel Mauss,1872年5月10日-1950年2月10日) [9] 
克洛德·列維-斯特勞斯(Claude Lévi-Strauss,1908年11月28日-2009年10月30日) [10] 
勒內·基拉爾 (René Girard,1923年12月25日-2015年11月4日) [13-14] 
德國
弗朗茲·博厄斯(Franz Boas,1858年7月9日-1942年12月21日) [11] 
愛德華·薩丕爾(Edward Sapir,1884年-1939年)
波蘭
布羅尼斯拉夫·馬林諾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1884年4月7日-1942年5月14日) [1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