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格林威治村

(美國紐約市西區的社區)

鎖定
格林威治村,是美國紐約市西區的一個地名,住在這裏的多半是作家、藝術家等。格林威治村代表着另外一種生活方式,是美國反文化。格林威治村是在1910年前後在美國形成的,那裏聚集着各種各樣的藝術工作者、理想主義者甚至工聯分子,他們大都行為乖張、和世俗格格不入。在戰後,成為了美國現代思想的重要來源。
中文名
格林威治村
外文名
Greenwich Village
別    名
格林威治村
所屬地區
美國紐約
地理位置
美國紐約市西區
形    成
1910年

目錄

格林威治村特徵

·古雅的歷史紀念性建築
·放蕩不羈的波西米亞
·少數民族地段

格林威治村風景

格林威治村
格林威治村(19張)
格林威治村也叫西村,它的鬧區主要在6大道,7大道,hudson街,和W.4街,Bleeker 街那旮。夜晚很多人,充滿多元文化
格林威治村的標準風景從窄小的街道,到人羣不斷的華盛頓廣場;從親密情調的咖啡屋、酒吧,到賣古怪物品的小店,從小型書店,到價錢便宜的小餐館.從搖破樂吧,到爵士俱樂部。然而,基本上,垮掉派們進出過往的60年代,已是格林威治西村波西米亞生活方式的最後一波。
80年代.村中房價飛漲,是里根時代的反映之一.也使年輕人和先鋒文化移往東村。60年代的搖滾樂名劇《毛髮》是在西村首演後被搬往上城百老匯劇場.90年代,又一出下城的音樂劇被搬往上城,不過這回是來自東村。《房租》(Rent)一劇將普契尼的經典歌劇《波西米亞人》改編成反映90年代東村新波西米亞文化的格滾劇.一羣以跳舞、唱歌、寫作為業的年輕人掙扎生存的故事。原劇《冰涼的小手》女主角咪咪是正在艱苦奮鬥的黑人舞蹈演員,普契尼時代的肺病成了如今的艾滋。真正悲劇的是,此劇31歲的作曲兼編導拉森卻於此劇首演之時心臟病發作去世。有人感嘆,今日的西村與昨日相比,大有迪斯尼化了的味道,到處是對另類和不知無力嘗試又充滿好奇的中產階級遊客。不論怎樣,西村仍然引人入勝。
音樂場景--爵士和搖滾--仍是格林威治西村不可或缺的因素。每晚,CBGB,Teh Continental,the Paramid Club擠滿震耳欲聾的搖滾樂聲和年輕的人羣,而Sweet Bazil,The Blue Note,The Village Vanguard則是長盛不衰,已成經典的爵士俱樂部,鬧的有,靜的也有。這裏的舊書店、舊唱片店、舊衣飾店仍讓人享受小而親切的舊日風格,是村中的另一著名特色。更有Angelica,Film Forum,Cinema Village等小影院專放藝術電影、外國電影、老電影回顧,是除了校園影院之外,在美國能看到非好萊塢電影最集中的地方。
格林威治村是巴黎左岸的美國翻版,所以咖啡屋自然也是它不可缺少的傳統所在。在格林威治村,有各式各樣的咖啡、茶、飲料,也有簡單的飯菜和各式蛋糕,供那些想長坐--或聊天,或讀書看報--的顧客享用。像酒吧一樣,它們得有自己的風格、氣氛和魅力,否則就不可能長存。看看它們的名字,就會知道它們與文化生活的關係:除了上面提到的費加羅之外,還有什麼但丁咖啡,因為它們開頭都是19世紀意大利人經營.所以很多是意大利情調的名字和風味。

格林威治村發展歷史

格林威治村 格林威治村
格林威治村,美國反主流文化的大本營,自上個世紀末起藝術家、激進分子、反叛者稱為家的地方。背棄了小城鎮和邦區的寧靜傳統生活方式,尋求一種他們稱之為自由的生活。仿效巴黎左岸拉丁區,這裏是美國各種激進思想和文藝潮流的發生地。亨利·詹姆斯.艾倫·波.尤金·奧尼爾……都在這裏寫下他們的名著;搖滾民歌手鮑伯迪倫在這裏唱出60年代的反叛之聲:“像一塊滾石”;先後演《教父》的影壇實力派明星羅伯特·德尼羅和艾爾·帕西諾也都是在這裏的小劇場卧薪嘗田,初試啼聲。在社會思想上,格林威治村也無時不反映着美國社會的發展變革。從上個世紀的婦女爭取選舉權,到本世紀60年代的反戰,70年代的性解放運動婦女解放運動,同性戀爭取權益運動,格林威治村都是波濤洶湧。
格林威治村 格林威治村
格林威治村位於紐約華盛頓廣場西邊,原是城裏人逃避黃熱病的臨時住所,這一塊地區道路錯綜複雜,迥異於棋盤式的規劃,自從1831年華盛頓廣場建立後,開始出現轉機,許多藝術工作者陸續進駐於此,從艾倫坡馬克·吐温惠特曼到鮑伯迪倫等,這裏的高租金只有混得開的藝術家才住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