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戴姓

(中華姓氏之一)

鎖定
戴姓,中華姓氏之一,西周時期的宋國君主宋戴公為戴姓的姓氏始祖。
先秦時期,戴氏世為宋國上卿,活躍在河南地區。秦漢時期,戴姓向東遷移到安徽、山東、江蘇、浙江等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戴姓在長江三角洲地區廣為分佈,並向西散播到湖北等地。唐朝時期,戴姓在華北、西北、四川等地有定居點,中原幾次南下移民潮中,戴姓進入福建、廣東等地區,清初進入台灣省。 [1] 
宋朝時期,戴姓約有11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15%,排在第107位。浙江為戴姓的第一大省,約佔全國戴姓總人口的35%。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浙江、江西,這兩省戴姓佔戴姓總人口的47%,其次分佈於湖南、江蘇、山東、河南、湖北五省。全國以浙江為中心向西、向北散發,形成浙、贛、湘、鄂、蘇、豫、魯七省聯成一片的戴姓人口聚集區。
明朝時期,戴姓約有37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4%,為明朝第65位姓氏。浙江仍為戴姓第一大省,約佔戴姓總人口的28%。在全國的分佈仍主要集中於浙江、江西,這兩省戴姓大約佔戴姓總人口的46%,其次分佈於江蘇、山東、安徽、湖北、福建五省。
當代戴姓的人口已近430萬,為全國第五十七位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34%。自宋朝1000年來戴姓人口增長率是呈上升的態勢。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安徽、湖北、江蘇三省,大約佔戴姓總人口的34%,其次分佈於湖南、四川、廣東、重慶、浙江、貴州,這六省市又集中了36%的戴姓人口。 [1]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戴姓歷代名人175名,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六十位。
中文名
外文名
Dai
得姓方式
以諡號為氏
得姓始祖
宋戴公
主要郡望
譙郡、廣陵郡、清河郡 [2] 
主要堂號
廣陵堂、譙國堂、獨步堂、避貴堂、清華堂、賜禮堂、注禮堂、榮席堂、紫薇堂、孝友堂、榮席堂、報本堂、孝思堂、敦本堂、世澤堂、世德堂、德聖堂、承恩堂等 [2] 
得姓始祖
後世尊宋戴公為戴姓始祖
遷徙分佈
、皖、鄂、蘇、湘、粵、川
開國將軍
戴克敏,戴季英等
近代名人
戴季陶戴笠
歷史文化名人
戴德戴聖
發源地
河南商丘

戴姓歷史發展

戴姓姓氏源流

  • 源於子姓
戴姓圖騰 戴姓圖騰
以諡號為氏。據史料記載,周公旦在平定“管、蔡、霍三監之亂”後,封商紂王之庶兄微子啓(子姓)於商的舊都商丘,建立宋國,建都商丘。宋國第十一位君主,有子名鈎,為宋國司空,逝世後諡號為“戴子武公”,其子孫遂以諡號“戴”為氏。 [1]  黃帝的曾孫帝嚳上古五帝之一,他是一個有德之人,平和而執中正,連日月風雨也都服從他的意願。炎帝族有邰氏生有一個非常美麗的女兒,她的名字叫簡狄。她不僅美麗,而且聰明伶俐,身手敏捷,對萬事萬物持有強烈的好奇心。一天,帝嚳出遊遇上了美麗聰明的簡狄,便將她娶來作為自己的第二個妃子。有一次,簡狄同另外兩個女子出去遊玩。當她們玩得又累又熱的時候,恰好看到一股又清又亮的潺潺流水。於是,她們三個人高興地跑進河水裏盡情地潑水嬉戲。正當她們玩得高興之時,忽然飛過一羣玄鳥(燕子)。其中一隻健壯的玄鳥墜下一枚晶瑩圓潤的鳥卵。簡狄眼明手快,將鳥卵抓在了手裏。她托起這枚鳥卵,禁不住誘惑,將其吞下。這天夜裏,簡狄就覺得肚子裏有什麼在活動。沒過多久,她的肚子就大了起來。後來她就生下一個男孩,取名為契。契長大之後有德有才,在帝時出仕,帝時受重用,幫助夏治水,很有功勞,舜帝看到後很是高興,就任命契為司徒,掌管教化。契遵奉帝舜教誨,盡職盡責,百官受其影響,都能和平相處。舜帝就把契封在商地(今河南商丘市),賜為子姓,因為“子”即“卵”的意思。堯舜之際,商的首領契不但是當時重要的軍事首腦人物之一,也是發明刻木記事之人,即把古代象形文字刻於木片或樹幹、木柱之上,後來商族把他尊奉為始興之祖,契有“玄王”之稱。《詩經·商頌·玄鳥》所謂的“天命玄鳥,降而生商”,指的也就是這件事情。商族以玄烏(燕子)為圖騰,是鳥夷族中的一支,被認為是有東夷血統的部落,實際上是西羌族炎黃族系與東夷族系的混血種族。商族早在滅夏之前,就有了相當長時期的發展。《尚書序》記載:“自契至於成湯八遷。”所謂“八遷”的路線為:契居番,昭明遷砥石又遷於商,相土東遷泰山下又遷商丘,上甲微遷於殷又遷至商丘,成湯滅夏定都亳,是為八遷。後來又有過五次遷徙,這就是史書所説的“殷人屢遷,前八後五”:即仲丁遷於嗷,河直甲遷於相,祖乙遷於邢,南庚遷於奄,到盤庚時定都於殷(今河南安陽),是為五遷。從此,“至紂之滅,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故商又可稱為殷或殷商。商人的屢次遷徙,或許由於受異族的壓迫,或許由於水旱之災,或許由於擴張土地到更肥沃的地區。遷徙的範圍大概在今河南、河北、山西、山東一帶。契的14代孫成湯才智出眾,很得諸侯信賴,時值夏王為政荒淫暴虐,諸侯反叛,成湯乘機起兵滅夏,建立商朝,定都於亳(今河南商丘附近)。從公元前 17世紀商湯滅夏後建立國家,至公元前 14世紀中葉盤庚遷都殷,及公元前11世紀,共傳 17世,31王,歷時600年左右。在成湯以前,從契至成湯,傳14世。此即所謂商族的“先公”時期。據考古資料看,東南和華南地區分佈於長江下游兩岸的“湖熟文化”、江西北部的“吳城文化”、西南地區四川境內的“巴蜀文化”以及北方內蒙古遼寧的“夏家店下層文化”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商文化的影響。商朝自第24位君主祖甲時開始出現衰敗的跡象,至第29位君主帝乙時更加衰微。帝乙有長子啓,因封於微,史稱微子啓;少子辛。由於微子啓出生時,其母尚為帝乙之妾,地位卑賤,後來其母被冊立為王妃,生辛,因此,微子啓雖長,但為庶子,辛雖幼卻為嫡子。按照立嫡不立庶的宗法制度,帝乙立辛為王位繼承人,此即帝辛,歷史上有名的暴君殷紂王。作為紂王的庶兄,微子啓很為王朝的命運擔憂,曾多次進行勸諫,但紂王拒諫飾非,不予採納,甚至對進諫的少師比干施以酷刑,廢黜賢臣容商,逼得太師箕子佯狂為奴。微子啓知道紂王必亡,於是離開朝廷,退隱林下。不久,周武王聯合諸侯興兵滅商,經牧野(在今河南淇縣南、衞輝市北)大戰,殷紂王兵敗自焚而死,商朝滅亡。微子啓聞訊後帶着商朝宗廟的祭器,裸露着上身,並把自己捆綁起來,牽着羊,帶着茅,跪着去見周武王,請求保留商族的宗祀。周武王答應了微子啓的要求,封紂王之子武庚祿父於殷,統率殷的遺民。同時,周武王派弟管叔鮮、蔡叔度和霍叔處分別領兵駐守在殷都周圍,就近監視,號稱“三監”。但周武王死後,武庚拉攏管叔、蔡叔,又聯合東夷部落,起兵反周。周公旦在平定叛亂之後,見微子啓在殷民中有威望,又順從周朝,就把商朝舊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帶分封給他,讓他建立宋國,管理商族遺民,保持商王族的宗祀,並作《微子之命》以申誡之。微子啓仁慈賢明,深受商族遺民的愛戴。宋保存殷商文化傳統最多,被看作古代禮制的典範,受到諸侯尊重。微子啓逝世後,其弟仲衍嗣位為宋公。傳至宋國的第十一位國君子撝(公元前799~前766年在位),逝世後被諡為戴公。宋戴公傳位於宋武公子司空,其子以諡號“戴”為氏,形成戴氏一族。該支戴氏的得姓,始自宋戴公的兒子公子文,並且與武、宣、穆、莊等氏誼屬兄弟,均是古代聖君商湯的後代。 [3-5] 
出自殷商王朝遣族改姓,屬於因故改姓為氏。周武王滅商遷到殷地之後,有不少殷朝遣族便以國為氏稱殷氏,其後有改姓戴氏者。宋朝學者戴植在所撰的《鼠璞》一書中説:後來的殷氏之中,也有以戴為姓的,書中記載:“殷氏有改為戴者,以義改也。”所謂“以義改也”,並非指的是兩個姓氏在字義上的相通,而是指他們系出一源。 [1] 
  • 源於姬姓 [6] 
戴
出自春秋時期姬姓諸侯國戴國,屬於以國名為氏。據史料記載,春秋時期有戴國,為姬姓諸侯國,在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東,魯隱公九年(公元前713年)亡於鄭國,一説為宋國所滅。其族人以國名“戴”為氏。戴國的都城戴城東距宋都(今河南商丘)僅有三十公里,近在咫尺,而西距鄭國都城(今河南新鄭)卻遠達數百里之遙,因此,鄭雖滅戴,但因鞭長莫及,未能久佔其地,故而戴國之地後被併入宋國。姬姓戴國滅亡後,其王族子孫及其部分國民為表示對故國的思念,即以故國名稱為姓氏,形成了戴氏的另一支系。後有簡筆寫作“代”者。 [1]  [3]  [7-9] 
  • 少數民族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⑴.蒙古族巴遜氏,亦稱把孫氏、博斯沁氏,世居克什克騰(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asun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戴氏、卜氏。⑵.蒙古族岱齊特氏,亦稱戴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峯喀喇沁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Daicit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戴氏。⑶.蒙古族塔塔兒氏,源出元朝時期成吉思汗的世仇塔塔兒部,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改稱塔塔喇氏,滿語為Tatar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戴氏、譚氏等。⑷.蒙古族戴卜羅氏,出自陳蒙古八旗的岱簸羅氏族,在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該族奉命隨蒙古八旗漢軍八旗派駐遼寧丹東鳳凰城,屯墾於璦河沿岸的影壁山附近,滿語稱其為Daibolo Hala,清朝晚期以後改漢姓為戴氏,主要聚居於鳳城大堡蒙古族鎮。 [10]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⑴.滿族達爾充阿氏,滿語為Darcongga Hala,世居吉陽(今黑龍江蘿北集達河北岸)、黑龍江流域等地,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戴氏、代氏。⑵.滿族戴佳氏,亦稱達佳氏、大佳氏、戴拉氏,源出唐朝時期渤海國皇室大氏家族,滿語為Daigiya Hala,世居杭間(今遼寧)、渾郭(今遼寧)等地。後有蒙古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戴氏、代氏。⑶.滿族烏蘇氏,亦稱吳蘇哈里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温古孫部(吾古孫、烏孫),以部為氏,滿語為Usun Hala,漢義“水”,世居烏蘇(今吉林伊通)、瓦爾喀(今南自長白山、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游烏扎拉地方以南,東至俄羅斯濱海地區南部)、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長白山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戴氏、烏氏吳氏、蘇氏、關氏、穆氏、柏氏、武氏、常氏等。 [11] 
源於鄂温克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鄂温克族塗克冬氏,清朝時期被歸列索倫部,世居莫里達瓦(今黑龍江齊齊哈爾訥河市興旺鄂温克民族鄉),其後多改漢姓為戴氏、塗氏等。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回族瑤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戴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戴氏,世代相傳。詳實情況,待本書筆者進一步考證之後,再予以補充刊載。

戴姓遷徙演化

戴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2006年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十七位。 [12] 
  • 先秦至南北朝時期
先秦時期,戴姓人口主要是在其發祥地即今天的豫東一帶生息繁衍。春秋時代的宋國大夫戴惡即為一時名流。
到西漢時,梁國睢陽(治今河南商丘)有戴德戴聖叔侄,同為禮學大家。西漢時戴姓還有二支徙居豫南:一支遷往汝南的慎陽(治今河南正陽縣北江口集),一支遷往汝南的平輿(今河南省平輿縣北)。如:西漢平帝時任侍御史、時稱“關東大豪”的戴遵(字子高),為汝南慎陽人。《後漢書·逸民傳》中説他家資鉅富,樂善好施,行俠仗義,家中所養的食客經常有三四百人之多,當時的人稱他為“關東大豪戴子高”。其子戴良以至孝、高才、尚氣節而名聞於世。由此可見,戴遵這一支定居慎陽已不止一代,而且在當地屬於家大、業大、勢力大的名門望族。西漢末東漢初以解經聞名京師、官任侍中的戴憑,為平輿人。這就證明,至遲在西漢後期,戴憑這一支已經遷到平輿。 [5] 
戴氏支譜 戴氏支譜
戴姓在向豫南遷徙的同時,也向今江蘇、山東、河北等地遷徙,如西漢時官至九卿的戴崇,為沛(今江蘇沛縣)人,曾向張禹學習《周易》;東漢時官至禮泉太守、“世稱儒宗,知名東夏”的戴宏西華令戴封,均為濟北郡剛縣(今山東寧陽縣東北)人。 [5] 
三國至南北朝時期,戴氏又有徙居於今安徽、湖北的。如東漢末年,曹操的謀士戴乾為丹陽(治今安徽當塗縣東北小丹陽鎮)人。在魏晉時,戴姓在譙國(今安徽亳州一帶)、廣陵(治今江蘇揚州)、清河(治今山東臨清市東)三地成為望族,形成三處繁衍中心。所以,戴姓以譙國、廣陵、清河為堂號。 [5] 
戴姓向江南地區遷徙,最晚在西漢時期已經開始。如:西漢時有越(今浙江省)人戴和;東漢時官至光祿主事的戴就,為會稽郡上虞縣(治今浙江上虞縣百官鎮)人。大約在東漢末年,廣陵戴氏有一支遷徙到江南。《晉書》記載:戴烈為三國時東吳的左將軍,其子戴昌為東吳太尉、晉會稽太守、武陵太守,戴昌的兒子戴淵,是琅琊王司馬睿(即後來的晉元帝)的心腹大將,並隨司馬睿南下建康(今江蘇南京市)。因為西晉後期,中原地區戰火連綿,八王之亂前後延續了16年之久,再加上北方少數民族紛紛南下,黃河中下游一帶動盪不安,大量的人口被迫南遷,流向相對比較安定的江南地區,其中有許多人都是舉家或舉族南遷,戴姓也在此時跟隨眾人來到江南。 [13] 
  • 隋唐時期
此期戴姓人口進入福建,並流向台灣以外的全國各地。據《漳州府志》記載:唐初,中原戴姓的一支遷居福建。唐高宗總章二年(669年),光州固始縣(今屬河南)人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率領將官123名、府兵3600名入閩,去平定泉州、潮州之間的“蠻獠”嘯亂。這些將士中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是中原人。據《台灣省通志·人民志·氏族篇》統計,唐初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的共有45姓,其中就有戴姓。當時,隨陳氏父子入閩的戴姓將佐主要有陳元光的女婿戴君胄以及戴仁等人,他們都是光州固始人,在開闢漳州之後,便在福建落籍定居。研究姓氏的學者普遍認為,戴君胄父子自河南固始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是戴姓人入閩之始。 [14] 
此外,唐代戴休顏夏州(治今陝西靖邊縣東北白城子)人,戴簡為長沙(今屬湖南)人,戴護婺源(今屬江西)人。《元和姓纂》所列的戴氏聚居點有:濟北(今山東長清縣西南)、譙國(今安徽亳州)、吳興長城(今浙江長興)、魏郡斥丘(今河北成安)、河東桑泉(今山西臨晉)。當時戴姓人口分佈範圍之廣由此可見一斑。 [14] 
  • 宋元明清時期
此期戴姓人口從江浙、福建等地遷至台灣及海外各國。 [15] 
從宋代開始,戴姓人大量由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等地南遷到福建、廣東、台灣等地,有一部分人還進一步飄洋過海移居海外。 [14] 
據廣東蕉嶺縣《戴氏族譜譙國堂世系源流》記載,蕉嶺戴氏一世祖為戴玉麟,原居福建漳浦縣,於元代徙居鎮平(今蕉嶺)招福鄉黃泥崛,子孫蕃盛,傳至12世(約當清代),有仁忠、仁恭兄弟一同遷往台灣屏東,13世、14世又有數十人遷往台灣,後裔分佈於台灣的高雄、美濃、內埔、桃園新竹苗栗等地。清代還有福建戴氏陸續不斷遷往台灣。雍正年間,福建戴氏遷居台灣省苗栗縣大甲鎮孟春裏開基,這是大陸戴姓大規模入台之始。此後,乾隆九年(1744年),又有福建戴姓入墾苗栗鎮;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有泉州人戴南仁到今新竹新富里開墾。 [14] 
如今,戴姓在台灣居第52位,較為集中的地區有新竹、嘉義和台南,在台北和南投的戴姓人口也不少。 [14] 
清朝時,有不少戴姓人移居海外,如今在英國、阿根廷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許多國家都有戴姓人定居。 [14] 

戴姓姓氏始祖

戴姓系出宋微子之後。周公姬旦平定“三監之亂”後,周成王封商紂王庶兄微子開(原名微子啓,避漢景帝劉啓之諱,改為微子開)於商的舊都商丘(河南商丘),建立宋國。宋國第十一位 國 君宋戴公,其後裔即以“戴”為姓,尊宋戴公為始祖。 [16] 

戴姓傳統文化

戴姓郡望堂號

  • 郡望
戴姓的望郡在梁郡(今河南商丘)、譙國郡(今安徽亳州)、廣陵郡(今江蘇揚州)、清河郡(今清河)。
譙郡:東漢建安末分沛郡置郡,治所在譙縣(今安徽省亳州),三國時相當今安徽、河南兩省靈璧蒙城、太和、鹿邑、永城間地。
廣陵郡:西漢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改江都國廣陵國,治所在廣陵(今揚州)。東漢建武中改為郡。相當今江蘇省、安徽省交界的洪澤湖和六合以東,泗陽、寶應、灌南以南,串場河以西,長江以北地區。
清河郡:治所在清陽(今清河東南)。元帝以後相當今河北清河及棗強、南宮各一部分,山東省臨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區。
  • 堂號
睢陽堂:以望立堂。
廣陵堂:以望立堂。
清河堂:以望立堂。
譙國堂:以望立堂。東周時期,宋國貴族戴雲升遷居譙郡,其後代留居於此,以譙郡為郡望,譙國堂號源此。
獨步堂:源自後漢戴良的事蹟。戴良有高才,議論與一般不同。他曾經説:“我獨步天下,誰能與我比?”舉他為孝廉,他拒不接受。再請他做司空,他仍然不幹。州官郡官強迫他出任,他就跑到山裏躲起來。
避貴堂:同獨步堂。
清華堂:資料有待補充。
賜禮堂:資料有待補充。
注禮堂 注禮堂
注禮堂:西漢時戴德、戴聖兩人俱愛禮儀,選集古代各種有關禮儀的論述,編成“禮記”,戴德八十五篇,其侄戴聖四十九篇。因稱戴德、戴聖兩人為大“戴禮”和小“戴禮”(即禮記),後世奉為典範,族人便以“注禮”為戴氏堂號。。
榮席堂:資料有待補充。
紫薇堂:資料有待補充。
孝友堂:資料有待補充。
榮席堂:資料有待補充。
報本堂:資料有待補充。
孝思堂:資料有待補充。
敦本堂:資料有待補充。
世澤堂:資料有待補充。
世德堂:資料有待補充。
德聖堂:資料有待補充。
承恩堂:資料有待補充。 [2] 

戴姓宗祠楹聯

  • 門楣
注禮名家
“注禮名家” 源出戴姓顯祖西漢人戴德與侄戴聖一同學“禮”於後蒼,漢宣帝時兩人均立為博士。戴德曾選集古代各種有關禮儀的論述,編成《大戴禮記》八十五篇,開創“大戴學”,世稱“大戴”,戴德任信都王劉囂太傅,又稱“太傅禮”。戴聖,世稱“小戴”,他又選集古代有關禮儀等的論述,編成《小戴禮記》即今本《禮記》。《禮記》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古文名篇“苛政猛於虎”、“教學相長”等即選自《禮記》。為頌揚戴德、戴聖文章道德風範,故戴姓正門題“注禮名家”。 [1] 
  • 四言
戴氏宗祠 戴氏宗祠
席傳易學;業擅禮經。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鄞縣戴圭,字秉誠,人稱野橋先生,潛心研究《易》學,並身體力行。常對人説:“學習要謹慎地獨立思考,以誠意來修身養性,不怨天,不尤人,時間長了就會與天合為一體。”著有《易經大旨》、《四書要略》等。下聯典指西漢今文禮學“大戴學”的開創者戴德、“小戴學”的開創者戴聖叔侄。梁人,同向後蒼學《禮》。戴德字延君,任信都王太傅,宣帝時被立為博士,稱“大戴”,選集古代各種有關禮儀的論述,編成《大戴禮記》八十五篇。戴聖字次君,曾任九江太守,宣帝時為博士,參加石渠閣儀,稱“小戴”,選集古代各種有關禮儀的論述,編成《小戴禮記》。
逸情霞舉;峻節山高。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指南朝宋學者戴顒,字仲若,有高名,與兄長戴勃一起先後隱居桐廬、吳中。二人都善於作畫、鼓琴。後到吳下,當地士人早就聽説他的高名,於是集資為他建房,又聚石、引水、種樹、開澗。他在那裏著述。永初、元嘉年間,朝廷多次徵召,他都不去。著有《逍遙論》,又為《禮記·中庸》篇作注。“霞舉”,比喻高遠。下聯典指東晉學者、畫家、雕塑藝術家戴逵(?-396),字安道,戴顒的父親,譙郡銍縣(今安徽省宿縣)人。曾反對佛教的因果報應説,著《釋疑論》,與名僧慧遠等反覆辯論。精雕塑和繪畫,善畫山水、人物、走獸,也畫宗教畫,並雕佛像;曾為稽山陰靈寶寺做木雕無量壽佛及脅侍菩薩,隱於幕後,聽取意見,反覆修改,三年始成。又為瓦棺寺塑《五經佛》和顧愷之的壁畫《維摩詰像》、獅子國(今斯里蘭卡)送來的玉佛,在當時並稱“三絕”。所畫人物、山水,南齊謝赫有“情韻綿密,風趣巧發”的評價。太宰武陵王晞聞其善鼓琴,使人召之。逵對使者破琴曰:“戴安道不為王門伶人。”後徙居會稽之剡縣。逵性高潔,以禮度自處。武帝時累徵不就。太地中病卒。
九靈隱士;五女疏裳。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元·戴良,屢徵不仕,居九靈山下,自號“九靈山人”。下聯典指漢·戴良,嫁五女惟賢是與,疏裳、布被、竹笥、木屐以遺之。
破琴示節;學禮刪文。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晉·戴逵,性高潔,能鼓琴。太宰武陵王使人召之,逵破琴,誓不為王門伶人。下聯典指漢·戴德、戴聖兩叔侄事典
  • 五言
一經傳舊德;五世振儒風。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 經學家戴憑(字次仲,平輿人)事典。下聯典指唐代名人戴元益,桐城人。五世同居,皆有名,鹹通中詔旌其門。
過石奇不盡;出林香更浮。
——戴公懷撰戴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詩人戴公懷《排律·奉和郎中游仙山四瀑泉兼寄李吏部包秘監趙婺州齊處州》詩句聯。全詩為:“今日永嘉守,復追山水遊。因尋莽蒼野,遂得軒轅丘。訪古事難究,覽新情屢周。溪垂綠筱暗,巖度白雲幽。過石奇不盡,出林香更浮。憑高擁虎節,搏險窺龍湫。淙潈瀉三四,奔騰千萬秋。寒驚殷雷動,暑駭繁霜流。沫濺羣鳥外,光搖數峯頭。叢崖散滴瀝,近谷藏颼飀。況此特形勝,自餘非等儔。靈光掩五嶽,仙氣均十洲。書以謝羣彥,永將敍徽猷。當思共攀陟,東南看鬥牛。”
碧水千塍共;青山一道斜。
——戴表元撰戴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元代詩人戴表元《五律·苕溪》詩之頸聯。全詩為:“六月苕溪路,人言似若邪。漁罾掛棕樹,酒舫出荷花,碧水千塍共,青山一道斜。人間無限事,不厭是桑麻。”戴表元,字帥初,奉化人。曾任信州教授。其文清深雅潔,名重東南。
經傳大小戴;名與斗山齊。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西漢經學家戴德、戴聖事典。
  • 七言
簾外微風斜燕影;水邊疏竹近人家。
——戴熙撰戴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為清代畫家戴熙(1801-1860)自題聯。戴熙,字鹿牀,號醇士,錢塘人。道光進士。官至兵部右侍郎。詩書畫並有名於時,畫尤入神品,著有《畫絮》。贈尚書銜,諡文節。
  • 十言以上
解經不窮,榮向金門累席;過目成誦,歡從玉殿傳臚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經學家戴憑(字次仲,平輿人)事典。下聯典指明代編修戴大賓的事典。戴大賓,字賓仲,莆田人。正德中廷對第三。傳臚:本指替皇帝的傳言。明代稱會試第一為會元,二三甲第一為傳臚。
堂構起萍鄉,念先人注禮刪經,家學宏垂曲則;
山川恢廟貌,願後裔秋霜春露,德謦永薦烝嘗。
——戴衢亨撰戴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江西萍鄉市鳳凰街戴氏宗祠聯。
敦倫敦厚敦尚,萬古綱維,溯閥閲名家,原為敦禮之祖;
敍穆敍昭敍次,一堂右左,合衣冠世族,皆以敍份為宗。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安徽省績溪縣戴川戴氏“敦敍堂”聯。

戴姓家譜文獻

  • 介紹
家譜又稱族譜、宗譜、家牒、家乘、世譜,是一個家族或宗族的世系表譜,即用以記載宗族世系事蹟的歷史典籍,舉凡姓氏源流、家族遷徙、人口興衰、人物掌故、風物人情都可以入譜,可以説是宗族的發展史。家譜大致包括以下內容:序文凡例、世系世表、源流、宗派、誥敕、像贊、別傳、墓誌、祠堂記、祠規、家規、宗約、家訓、家範、義田記、義莊記、墓記、墓圖、藝術、著作等。同其他姓氏一樣,戴氏自得姓以來都有自己的譜牒,由於年代久遠和戰亂等因素有影響,現存戴氏家譜大多是明清時期的家譜。通過家譜,可以瞭解戴氏各支系的發展繁衍情況。南朝宋時大臣戴僧靜後裔居蕭山(在今浙江)。《蕭邑苧蘿戴氏宗譜》不分卷,清榮席堂木活字本,殘本,記事至清光緒年間。譜載:一世祖僧靜,仕南朝齊,歷官至高平太守,卒葬蕭山道源裏土地廟後,子孫因留居於此。居道源二十四世綱,宋元易代之際避亂由道源裏移家苧蘿十八都蔣橋村,為苧蘿始遷之祖。存冊載系圖、行傳。 [17] 
  • 各地家譜
族譜名稱
編纂者
編撰方式
藏地
備註
湖南衡陽衡山戴氏八修族譜三卷



現被衡山縣、南嶽區等地宗族適用
湖南湘潭鶴嶺戴氏六修族譜十四卷
(民國)戴朝先主修
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木刻活字印本
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資陽戴氏支譜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國)戴人貴主修
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木刻活字印本
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榷嶺戴氏五修族譜二十四卷
(清)榷光晉等主修
清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木刻活字印本
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湘上戴氏四修族譜六十卷
(民國)戴海鯤受等主修
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木刻活字印本


戴氏九修族譜二十七卷,首三卷
(民國)戴樹人等撰修
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木刻活字印本
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湘潭湘上戴氏三修族譜三十六卷
(清)戴東堂等主修
清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木刻活字印本
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戴氏續修族譜十八卷
著者待考
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
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戴氏續修支譜八卷
(清)戴洪炳等主修
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木刻活字印本
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邵東戴氏三修族譜十三卷,首一卷
(民國)戴祖詠等主修
民國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木刻活字印本
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邵東戴氏續修族譜六卷,首一卷
(清)戴耀陵主修
清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木刻活字印本
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安徽屯溪戴氏宗譜二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國)戴文炳修
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修刻本二十三冊
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安徽徽州戴氏宗譜
著者待考
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一冊
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今僅存第八卷
江西萬載東溪戴氏配崇祀錄
(清)戴文炳修
清嘉慶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三冊
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戴氏族譜
著者待考
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前後木刻活字印本一冊
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殘卷
浙江杭州遷杭戴氏族譜
(民國)戴兆田等修
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木刻本複印本兩冊
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浦江浦陽埽溪戴氏宗譜二十三卷
(民國)戴財金等修
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一冊

缺十四、十五、十六、二十卷
錫山戴氏宗譜八卷
(清)戴雲龍纂修
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清華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冊
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京江賜禮戴氏重修家乘六卷
(清)戴□纂修
清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賜禮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冊
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戴氏宗譜三十六卷
(民國)戴儒彬纂修
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六冊
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蕭邑蘿戴氏宗譜十卷
(民國)戴介生纂修
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榮席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冊
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戴氏遷杭族譜
(民國)戴兆田纂修
民國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鉛印本兩冊
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休寧戴氏族譜十五卷
(明)戴堯天纂修
明崇禎五年(公元1632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冊
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禮村戴氏統宗譜十卷
(清)戴國忠纂修
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冊
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鶴嶺戴氏四修族譜四十卷,首一卷
(清)戴顯禮纂修
清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紫薇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五冊
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戴氏續修族譜
著者待考
存賢房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冊
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今僅存第一~十七卷
戴氏七修通譜
著者待考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譙國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三冊
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戴氏閩族通譜十九卷,首一卷
著者待考
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譙國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七冊
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缺第二、第十七兩卷
戴氏通譜四十卷
著者待考
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譙國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十冊
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戴氏四修通譜十四卷,首一卷
(清)蘭友等纂修
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譙國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三冊
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缺第一卷,第十三兩卷
戴氏通譜
著者待考
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焦國堂木刻活字印本兩冊
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萬載東溪戴氏重修族譜五卷首一卷,另有一卷

民國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注禮堂木刻活字印本七冊
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戴氏三修通譜
(清)戴生榮纂修
清嘉慶五年(公元1800年)譙國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
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缺第109~240頁
戴氏三修通譜
著者待考
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譙國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十冊
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戴氏宗譜十八卷,首一卷

民國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注禮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冊
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戴姓字輩排行

湖南衡陽衡山縣南嶽區等地戴氏字輩:立訓從中正,傳家重本原。詩書垂世永,光紹在金門。
安徽太湖縣戴氏字輩:一志景本厚 高明治君之 天大四家 人文兆應 傳先啓後.........
安徽旌德留村戴氏字輩:童興昌孫和,英鼎希國士,文光兆善良,傳經思祖德,吉嗣永垂芳,英俊承先志,家聲振顯揚。另付女行排輩:娥容姣豔美,秀鳳娟巧粧,琴音聯珠玉,芝蘭媚貞香,二十字自男排行傳自起配娥字。
安徽宿州靈璧戴氏字輩:"序衍明朝統家傳亦世謀英華含馥郁根本在詩書 衍超
安徽阜陽潁泉戴樓村戴氏字輩:永祥金錫紹繼士,華夏昌盛,為政清廉,恆學經綸,重道敬賢,寬恩聚福,中良光前,禮義固本,偉業方全。
湖南善邑戴氏字輩:“仕洪國正天心順上達民興世澤良光宗耀祖承先緒盛德殿邦聲遠揚”。
湖南資陽戴氏字輩:“燕翼遐興熾鴻圖世業彝時祥金玉貴南北極星中稟正添資敏淑氣煥人文先工貽萬代宗德立家邦流源松析茂遠蔭後嗣昌”。
湖南湘潭戴氏字輩:“宗德顯揚光輔盛朝金紫萬年受茲介福敦崇孝義勤以力田念厥本原澤衍來裔”。
湖南澧縣戴氏字輩:必仲應添春,朝廷勝有君,仕方永光大,錫澤世鴻承,作述林上鳳,啓紹金玉鳴
山東曹縣戴氏字輩:“建振雲瑞長 盛德貴聚良 肇基存國寶 慶善本貞祥 勤儉立業富 仁義禮智昌”。
重慶路陽戴氏字輩: “禮樂熙萬朝 世仕大文成 功德有志福 起家才隆興 永遠祿壽康 忠信仁義長 光榮安邦國 富貴定貞祥”
湖北鄂州汀祖鎮的戴氏字輩:受榮華思勝,興玉鳳世宗,立先賢法紀,守顯德光隆,啓佑自綿遠,順承應盛昌,天錫方滋大,維時永嘉祥……(紹禮堂)
湖北荊州注禮堂遷徙分支戴氏字輩:“天興思玉 金木水朝 曷思嗣文 益元方舒 紹經中堂 居兆其福 康豫昭吉 安邦緒表 帝卜作寓 亞相前知 千長九章 萬民載武 成國永光 顯禮厚度 付與後人 慎勿訛誤”
安徽無為縣戴氏字輩:友志彥福,文遇萬啓,國朝必昌,繼衍恆茂,永紹前章,光明宏大,照耀家邦。
江蘇阜寧縣戴氏字輩:元、寶、可、為、學 、必、尚、其、德、自、立、如、祥。
江蘇射陽縣戴氏字輩:元啓光中,式從古訓,孝友和融,克家昌世,德蔭永豐
江蘇<注禮堂>戴氏字輩:遵培樹爾尚 振宇耀華昌 浩得綿澤久 惠賢傳遠方 風良兆國泰 懷廣保晏康 政廉山川瑞 萌嗣源永長
重慶戴氏字輩:仁義聰明,智慧達天開,文德方長,生光祖 永世容昌
江蘇句容戴氏字輩:邦大文元尚、時良世道光、儒臣立朝國、相佐顯名揚、德正貽謀遠、學修教育長
湖北孝昌縣戴氏字輩:學正天良,志行大方,立朝維法,觀國友光
湖北省羅田縣勝利鎮葉家山村戴氏字輩:安定太昌福 英才世澤新 崇賢宏盛治 家國慶長青 。
山東金鄉戴氏二十一世至三十世字輩:忠孝仁義禮,智信德文武
重慶綦江新建戴氏字輩:萬啓正世單,舉紹欽洪仕,維明朝天國,榮顯昭忠義。因二十字即將圓滿,重啓二十字:相王載宗耀,政全文武昌,貴富繁錦繡,庭族永升望。
重慶豐都紅星戴氏字輩:述思文學德,三元發吉祥,孝友傳家遠,百世永其昌。
河南光山戴氏字輩:永廷宗玉德鴻運正開文刻學懷光大才良定少興
江西新建注禮堂戴氏字輩:昭宣啓聖貞 熙隆逢泰運 億兆誦唯新 ......
安徽蕪湖注禮堂戴氏字輩:幫家之慶繼起賢良文名大振恩澤萬坤宗德長興立志業恆忠孝傳厚
安徽五河、泗縣戴氏字輩:學子從廷允開永,肇啓輔谷振,志道建勳友,茂德廣先澤,昌乃恆世修
四川閬中:天、開、袁、為、軍、應、國、廷、成、文、光、宗、仕、澤、長、本、德、永、崇、卿。二十輩還祖。
河南澠池戴氏字輩:仁義禮智信元亨利貞,景行維賢,克唸作聖,德建名立,形端表正。

戴姓故居墓葬

浙江温州永嘉縣溪口村的戴氏古村,位於楠溪江上游,山水清幽,風景綺麗。北宋仁宗皇佑年間,戴氏天旭公隨其祖先自閩遷居到温州,以後天旭公又由温州徙仙居蟠灘轉徙永嘉縣合溪,成為合溪戴氏第一世始祖。傳至第五世戴龜年,他以募資造戰艦抗金有功著,拜承信郎以年老未就。宋高宗敕書《樂壽堂》匾額以贈,其子戴蒙登宋紹熙庚戍科進士,孫戴侗、戴仔皆登進士第,與進士戴述、戴溪、戴栩等房親,合稱為一門四世六進士。諸公文章淵博,著作輝煌,並有溪山小“鄒魯”之美稱。溪口村戴氏古村的文化特色鮮明,文化積澱深厚,仍保留有戴氏大宗、戴蒙進士墳、戴蒙書院、溪門、石板、玉街、荷花池、李氏三退屋及小山堂書院、古民居等建築60餘座。 [18] 
福建漳州洪坑村的戴氏古村,自然環境十分幽美,綠色的蕉林環繞着村子,一色的紅瓦頂,是典型的閩南民居。據族譜記載,戴氏先人是唐代“開漳聖王”陳元光的女婿戴君胄的後裔。戴君胄的孫子戴永明先遷至天寶墨溪村,戴永明的後裔戴從宣又於明初遷至鴻湖(洪坑)開基立業,並在洪武年間(1375到1379年)建祖祠“世澤堂”。當時明末清初正處於商品經濟萌芽時期,戴氏後裔在當地經營糧、布生意,開設當鋪,富甲一方。洪坑村戴氏古村主體建築是一字排開的七座三進、五進大屋,每座大屋的兩側各有兩排單層護厝。令人稱奇的是村莊內大屋與大屋、大屋與護厝、護厝與護厝之間都有小路相通,縱橫交錯有如迷宮。據有關專家稱,洪坑戴氏古村年代之早、規模之大、佈局之獨特,實屬罕見,它的發現,對研究閩南古代民居建築有重要意義。 [18] 
廣東潮州鳳凰村的戴氏古村,周邊有青山、綠水、古宅、老榕交相輝映,構成了一副美妙的“山外青山樓外樓”的古村圖。鳳凰村是一個以戴姓為主的自然村現有人口970多人。戴氏始祖是明代自江西遷入到廣東潮州的,從家譜瞭解,戴氏家族中舉人和秀才的人數在歸湖鎮是最多的,逐漸成為當地之望族,在潮汕地區有較大影響。鳳凰村戴氏古村在婚姻、家庭、宗教禮儀等文化方面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現存有鳳凰溪渡口、福靈古廟、戴氏祖廳、戴氏宗祠、寶書樓等歷史遺蹟。另外,這一古村早在上世紀20年代就引起海內外關注,主要源自美國社會學家葛學溥(Daniel HarrisionKulpⅡ)當時出版的《華南的鄉村生活——家族主義社會學》一書。該書比較詳細記錄了古村族羣的生活和社會狀況,以後被諸多中西方學者所引用。 [18] 
三陵台位於河南省商丘市梁園區,居商丘古城西北9公里處,為西周宋國宋戴公等三公王陵。1996年版的《商丘地區志》記載,三陵台有古柏樹442棵,漢代磚瓦遍佈,地表50釐米下為夯土層,並發現西漢時期陶片。台上三峯對峙,傳説為古宋國三座王陵。 現在,三陵台已經成了戴姓尋根聖地。2013年10月13日,世界戴氏宗親會海內外宗親700餘人,聚首三陵台,共祭三公。 三座陵墓前約百米處,立着一座氣勢頗為恢宏的大殿。此殿名為三公殿,建成於2008年,近千萬元的建設資金全部來源於世界各地戴氏宗親的捐助。 [19] 
三陵台 三陵台
戴大夫故居位於路橋區峯江街道蔣僧橋村,其為坐北朝南,畚斗形木結構二層樓房,正房面闊五間,東西兩邊各有兩開間的廂房與正房連為一體,正、廂均為兩層,總佔地面積約為327平方米。 [20] 
戴大夫故居 戴大夫故居
戴笠故居江山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坐南向北開大門,沿街有門檐,屋角有飛檐,粉牆黛瓦。戴宅的最大神秘,有三點;一是前高後低,稱為前二層後三層。二是房門多。大小不同的房門竟有87扇。而這87扇木門,竟也高低不一,大小不同。三是窗多。在87扇房門邊上,還配上了122扇窗户。據有關資料查證,在僅300平方米的建築中,安裝瞭如此多的窗户,在近代居宅建設中獨一無二。每個窗口規格又都各不相同。有的是正規民居設計,上下左右相稱,有的卻大小不同高低不平,有的只夠一個人頭進出,還有的可以通過移動推拉併成四方形的大窗。 [21] 
戴笠故居 戴笠故居

戴姓紀念活動

河南商丘作為戴氏的發源地,戴氏始祖的祖陵——三陵台(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陵墓保存完好。1990年代中後期,中、美聯合考古隊在商丘柘城、虞城、睢陽區等地黃河沖積的泥沙之下,找到了雄霸中原800多年的周代宋國故城遺址。作為宋國故城遺址中一個亮點,三陵台也得到了確認,其歷史地位十分重要。
從戴公往前追溯,公元前1039年,商紂王胞兄微子啓封宋,啓傳弟微仲衍,戴公即為微仲衍的後代。戴公之後裔,已分化出戴、宋、牛、武、宣、蕭、鍾、穆、邊、莊、皇甫等80姓,其中單姓57個,複姓23個。所以説,三陵台不僅是戴公後裔們祭祖聖地,也是許許多多人們的尋根之處。
近年來,海內外戴氏宗親紛紛來到商丘三陵台尋根祭祖,以表達遊子思鄉的殷殷情懷。
2001年9月,來自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7個國家和地區的戴氏宗親代表團到商丘尋根,80多位戴氏宗親到三陵台祭祖。
2007年10月,世界戴氏宗親總會在三陵台舉行了丁亥年重陽公祭初祖典禮,世界戴氏宗親總會理事長戴慶元、諮詢顧問戴方、秘書長戴平宜,及來自新加坡、香港等16個國家和地區的600多位戴氏宗親尋根祭祖,緬懷先人。
2008年11月,世界戴氏宗親總會第七次懇親聯誼會在商丘舉行,來自菲律賓、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愛爾蘭、香港、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1500多位戴氏宗親拜謁三陵台戴公墓。
2010年8月,愛爾蘭華協會副會長戴國良帶領家人到三陵台尋根祭祖,緬懷先人。他説:“我來這裏的目的是尋根,帶着小孩來這裏看看自己的戴氏發源地很有意義,中國人要尋根問祖。”
許多尋根遊子們表示,身處故土,處處感受到作為遊子迴歸故土的喜悦和興奮,處處感受到作為中國人的自豪和驕傲。 [18] 

戴姓姓氏名望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戴姓歷代名人175名,佔名人總數的0.45%,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六十位;戴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曆代文學家總數的0.32%,排在並列第六十四位;戴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歷史醫學家總數的0.32%,排在第六十四位。

戴姓先秦兩漢

戴德 戴德
戴德戴聖:戴德系宋戴公(子撝)的十一世孫。戴聖是戴德之弟戴仁之子。戴德、戴聖二人為西漢時梁國睢陽(今河南商丘)人,家族顯赫。戴德、戴聖是今文禮學“大戴學”和“小戴學”的開創者。

戴姓晉十六國時期

戴逵(?—396),東晉學者、畫家、雕塑家。
戴逵 戴逵
戴淵,東晉人,年輕時,很俠義,不注意品行,曾在長江、淮河間襲擊、搶劫商人和旅客。
戴僧靜,東晉人,在平定沈攸之叛亂中建功,被封為前軍將軍寧朔將軍蕭道成建立了齊國政權,就把戴僧靜封為“建昌縣侯”,擔任‘太子左衞率’。4年後,又做了‘北徐州刺史、淮南太守’等官職,他出身貧賤,知道艱辛,看到百姓窮苦,就自己出錢買牛給窮家用來耕種土地。

戴姓南北朝時期

戴法興(414~465):南朝宋權臣。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少賣葛於市,後為吏傳署,好學能文,頗通古今,為孝武帝所重,為南魯郡太守,兼中書通事舍人,多納貨賄,權重當時,前廢帝立,遷越騎校尉,益專權,後被閹人讒於帝,免官賜死。

戴姓隋唐五代

戴叔倫 戴叔倫
戴胄:唐初貞觀朝宰相,為人忠正鯁直,秉公執法,很有幹才,深得太宗賞識。貞觀七年去世,太宗罷朝三日,為之舉哀,並贈其尚書右僕射,追封為道國公,諡曰“忠”。
戴至德(?-679年),唐初宰相,戴胄哥哥的兒子。乾封二年(667年)幾次升任後為西台侍郎同東西台三品。後升任尚書右僕射。儀鳳四年(679年)去世。
戴叔倫(732—789),唐代詩人。
戴嵩:生卒年不詳,唐代畫家,擅畫田家、川原之景,寫山澤水牛尤為著名,與韓滉畫馬齊名,世稱“韓馬戴牛”。

戴姓宋元明清

戴復古 戴復古
戴復古(1167—?),南宋詩人。字式之,號石屏。台州黃岩(今屬浙江台州)人。
戴表元(1244—1310),元代文學家。字帥初,一字曾伯,號剡源。奉化(今屬浙江)人。其文章高雅,時稱“東南文章,首推表元”,有《郯源戴先生文集》。
戴良(1317—1383),元代詩人。
戴 進 戴 進
戴進(1388—1462),明初畫家。
戴銑(?-1506年),字寶之,號衝峯,婺源縣巖前村(今屬江西)人。明弘治九年(1496年)進士,改庶吉士,授兵科給事中
戴才,(1513—1586),明太子少保,兩京兵部尚書,晉菴公滄州人,嘉靖十三年進士。曾巡撫甘肅。當時甘肅剛剛遭受寇兵。戴才去後撫起創痍,興修水利,開墾農田,加強防衞,建學明教。使甘肅大治。後又巡撫陝西、河南等地。官至户部左侍郎、兵部尚書。
戴君恩(1570-1636),字忠甫,號紫宸,別號蘭江痴叟。明澧州(今湖南澧縣閘口鄉石莊村)人。 著有《説山》、《四書剩言》、《繪孟風評》、《讀風臆評》、《撫晉疏草》、《掌園雜記》及詩文等。
戴本孝(1621—1691),清初畫家。字務旃,號鷹阿山樵。休寧(今屬安徽)人。父戴重,明亡絕食死。本孝以布衣終老。能詩,工山水,多作卷冊小景,擅用幹筆焦墨,丘壑不繁,意境恬淡,近元人畫趣。
戴名世 戴名世
戴梓(1649~1726), 中國清代火器製造家。
戴名世(1653—1713),清代史學家。
戴震 戴震
戴震(1724—1777),清代學者,思想家。
戴第元(1728—1789),清代文學家、官員。字正宇,號簋圃,又號省翁。大庾(今江西大餘)人,乾隆進士,與弟均元、長子心亨、次子衢亨相繼入翰林,時稱“西江四戴”。
戴均元(公元1746--1840年),字修原,號可亭,清代大庾(今大餘縣)客家人。系清朝乾隆四十三年進士戴衢享之叔父,與戴衢享之胞兄戴心享同為乾隆四士,加上戴衢享之父戴第元已先於乾隆二十二年進士士,時人譽為“西江四戴”。
戴衢亨(1755—1811),清朝狀元、官員。
戴熙(1801—1860),清代畫家、官員。
戴煦(1805—1860),清代數學家。

戴姓近代以來

戴鴻慈(1853—1910年),字光孺,號少懷,晚號毅庵,廣東廣州府南海縣(今佛山市南海區)大同綠湧村人。清末出國考察五大臣之一,近代中國第一位司法部長。
戴修瓚(1887—1957),中國法學家
1941年2月的戴季陶 1941年2月的戴季陶
戴笠 戴笠
戴季陶(1890—1949),名傳賢,字季陶,筆名天仇。曾先後擔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長、考試院院長等職。有蔣介石的“國師”之稱。
戴笠(1897—1946),字雨農,原名戴春風,浙江江山人,中華民國情報機關將領。
戴安瀾(1904—1942),抗日名將。
戴望舒 戴望舒
戴望舒(1905—1950),中國現代詩人。原名朝寀,字丞。浙江餘杭人。“現代派”詩歌的重要代表人物。詩集有《望舒草》、《望舒詩稿》、《災難的歲月》等。
戴克敏(1906—1932),湖北黃安人。紅軍高級將領,黃麻起義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革命烈士。
戴季英(1906—1997),湖北紅安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參加領導黃麻起義,為重建後紅25軍第74師政治委員,1933年4月任軍政委員兼74師政治委員。
戴松恩(1907—1987),中國作物遺傳育種學家。江蘇常熟人。1931年畢業於南京金陵大學農藝系。1936年獲美國康奈爾大學博士學位。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戴曙光(1911-1944),江蘇射陽人,抗戰時期革命烈士。
戴蘇理(1919—2000)山西省襄垣縣戴家莊人。原名戴登潤。1937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3月參加革命工作。高中文化。曾任中共河南省委書記、河南省省長、中共遼寧省委書記。
戴逸,1926年生,常熟人,1950年中國人民大學中國革命史研究生畢業。195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教授、清史研究所所長、歷史系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屆學科評議組成員,北京市歷史學會第四、五屆會長,北京市社會科學聯合會第三屆副主任。
戴伯勳,1930年7月生,湖南湘鄉人。1956年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專業研究生畢業。俄語可讀、譯。曾任遼寧大學經濟系系主 任、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工業經濟研究與開發促進會副會長。
戴白夜:1935年生。四川璧山人。1953年入北京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學習。曾任張家口作協副主席、電影觀眾學研究會副會長。
戴敦邦(1938年-),中國國畫家。
戴秉國:男,土家族,1941年3月生,貴州印江人,1973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4年9月參加工作,四川大學外語系俄語專業畢業,大學學歷。現任中央外事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中央國家安全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外交部副部長。
戴相龍:1944年11月生,江蘇儀徵市人。1973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7年9月參加工作,中央財政金融學院會計系畢業,研究員、高級經濟師、博士生導師。曾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天津市市長等職,現任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黨組書記、理事長。
戴玉強:1963年生,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北京大學歌劇研究院客座研究員,文安人。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歌劇團主要演員。
戴正華(1901-1966),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戴克林(1913-1990),解放戰爭時期,任山東野戰軍第1縱隊2旅5團團長,華東野戰軍第1縱隊2師6團團長,師參謀長,第三野戰軍20軍59師副師長、師長。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國旗勳章。
戴克明(1915-1986),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6年1月21日因病逝世,終年71歲。
戴金川(1918-2000),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國旗勳章、二級自由獨立勳章。
戴潤生(1916-2011),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戴學江(1930.2-—),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1990年7月晉升為中將軍銜,1994年晉升為上將軍銜。
戴怡芳(1940-2001),1994年由大校軍銜晉升為少將軍銜,1999年晉升為中將軍銜。
戴廣坤(1941.12-——),1988年7月被授予大校軍銜,1996年7月晉升為少將軍銜。
戴清民(1943-——),山西省萬榮縣人。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通信部副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電子工程學院院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機要局局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第四部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電子對抗與雷達部部長。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全軍信息化專家委員會主任。
戴大夫(1887~1968),東南鄉蔣僧橋村人,原名戴普送,幼時家遭土匪搶劫,被子彈擊瘸右腿,人呼綽號“大夫”(船老大),時久真名漸忘。 [20] 
戴寶林中國照明學會常務理事、國際媒體建築學會委員、中國照明學會室外照明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照明學會照明系統建設運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照明學會照明設計師交流中心常委、北京照明學會常務理事、豪爾賽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戴向宇,原名戴陽天,1984年12月27日,出生於浙江省紹興市,中國內地影視男演員,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系。
戴萌Diamond),1993年2月8日出生於上海市,中國內地流行樂女歌手、影視演員,SNH48 TEAM SII副隊長,7SENSES成員,《青春有你第二季》練習生。
戴耀廷,1964年7月12日出生,香港法學者,曾任香港大學法律系副教授,香港非法“佔領中環運動”三名發起人之一。
代文雯,1996年2月24日出生於山東省,中國內地女演員 。
代路,原名戴文迎,1940年生,山東濟南人。當代劇作家。
代樂樂,1982年7月6日出生於北京,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中國內地女演員。
代旭,中國內地男演員。

戴姓人口分佈

  • 歷史上戴姓的遷徙與分佈
先秦時期,戴氏世為宋國上卿,活躍在河南商丘。秦漢時期,戴姓向東遷移到安徽、山東、江蘇、浙江等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戴姓在長江三角洲地區廣為分佈,並向西散播到湖北等地。唐朝時期,戴姓在華北、西北、四川等地有定居點,中原幾次南下移民潮中,戴姓進入福建、廣東等地區,清初進入台灣省。 [12] 
宋朝時期(公元960—1279年),戴姓大約有11餘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15%,排在第一百零七位。浙江為戴姓第一大省,約佔全國戴姓總人口35%,佔浙江總人口0.7%。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浙江、江西,這兩省戴姓佔戴姓總人口的47%;其次分佈於湖南、江蘇、山東、河南、湖北,這五省的戴姓又集中了37%。全國以浙江為中心向西、向北散發,形成浙贛湘鄂蘇豫魯七省聯成一片的戴姓人口聚集區。 [16] 
明朝時期(公元1368—1644年),戴姓大約有37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4%,為明朝第六十五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戴姓人口增長超過全國人口增長的速度,600年中戴姓人口淨增長率為230%,純增加了26萬。浙江仍為戴姓第一大省,約佔戴姓總人口28%。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浙江、江西(18%),這兩省戴姓大約佔戴姓總人口的46%;其次分佈於江蘇、山東、安徽、湖北、福建,這五省的戴姓又集中了36%。宋、元、明期間,戴姓的分佈總格局變化不大,其人口主要向北方向東、東南、南方遷移。由於戴姓的主力早已進人江南,在這600多年中得到穩定和發展。人口繁衍迅速。全國仍以浙江為中心向三個方向散播,形成了浙贛鄂皖蘇魯閩七省聯成一片的戴姓人口聚集區。戴姓的重心開始向北(江蘇)移動。 [16] 
  • 當代戴姓的分佈與圖譜
根據2006年《中國姓氏·三百大姓》,當代戴姓的人口已近430萬,為全國第五十七位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34%。自宋朝1000年來戴姓人口增長率是呈上升的態勢。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安徽、湖北、江蘇三省,大約佔戴姓總人口的34%,其次分佈於湖南、四川、廣東、重慶、浙江、貴州,這六省市又集中了36%的戴姓人口。安徽居住了戴姓總人口的12%,為戴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以東部江浙為首,沿長江向西延伸到川貴的戴姓聚集區域。 [12] 
自明朝近600年間,戴姓人口流動方向由東部向華中、西部的回遷和移民是主流,同時,向東北的移民成為新的流動方向。戴姓在人羣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在皖蘇滬浙、湖北大部、贛湘、雲貴川渝、粵閩台大部、魯豫東南、陝西南段、遼寧大部、吉林南段、黑龍江東端和西北角、內蒙古東南和東北角,戴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33%以上,中心地區可達到1%以上,上述地區覆蓋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34.6%,居住了大約76%的戴姓人羣。北起青海湖以東、南到雲南橫斷山脈以東廣大的地區,戴姓在當地人羣中的分佈比例在0.11%一0.33%之間,其覆蓋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33.2%的土地上,居住了大約23%的戴姓人羣。 [12] 
2022年1月24日,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發佈2021年全國姓名報告。根據報告,戴姓分佈最多的省份是江蘇。 [23] 

戴姓戴姓代姓

建國後國家一個推行了二次簡化字尤其是在1977年二次簡化字的時候。如戴姓改為代,姓蕭姓改為肖,姓辨、姓辯姓改為弁姓或卞姓,改板酆、改豐、改八、改幹、改強等。後來在1986年二簡化廢除,啓用新的簡化字總表,但國家並沒有將原先強行簡化的姓氏更改回來,必須由本人自己改回,故繼續出現了代,付,肖等姓氏。
從1977年使用到1986年廢除,代字代替戴使用了九年。後來人口普查時,由於部分統計人員水平低。和部分宗親書寫方便,則繼續使用了代姓。而1977年後出生的人,不懂得其中的緣由,也繼續使用;從而形成了今天戴和代混亂的局面。
戴氏在浙江、上海、江蘇、福建、廣東、台灣等省的戴姓,比其它省宗親要好的多,不會把姓“戴”錯寫成“代”字,一些宗親羣裏每天都有人辯論戴與代的問題,歷史上沒有代姓只有戴姓,這種錯誤是近幾年圖方便的戴姓人造成,才使戴氏人口排名逐年靠後。
百家姓當中沒有肖姓、付姓閆姓、代姓的座次,而將其人口歸結於蕭、傅、閻、戴等姓氏,説他們是簡化字與繁體字的關係,這是不公允的,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的同志已經明文規定,廢止了一批不規範簡化字的使用,上述姓氏用字就屬此例。蕭有708萬,傅有612萬,閻有492萬、戴有468萬人口,這包括了肖、付、閆、代的人口,因而是不科學、不合理的
古人云:行不改名,坐不改姓。用“代”字的各宗親,下一代起名時候一定要更改為“戴”以免誤導自己的晚輩。 [22] 
參考資料
  • 1.    《百家講壇》 20140204 百家姓(第二部)12 戴 談 宋  .央視網[引用日期2021-01-30]
  • 2.    戴氏的郡望和堂號都有哪些-戴氏網 | 戴氏商幫 | 中華戴氏總商會 | 戴商同宗家族會宗親會總會  .戴姓[引用日期2020-10-16]
  • 3.    戴氏起源始  .萬家姓[引用日期2021-01-30]
  • 4.    清朝名儒戴震族譜中記載:“戴氏之先,子姓,至春秋時,宋有戴、武、宣、穆、莊之族,戴氏之稱,緣以戴族。顏師古注《史游急就篇》雲,戴公生公子文,遂稱戴氏者也。前代治譜牒者,不知有公子文,而承武公宣公,下及書傳所有公卿名人,悉牽引聯採,且於武公注云,官至司徒,則不解宋以武公廢司徒之語矣。於宣公注云,始以王父諡為姓,則不解字族之辨,錫族之義矣……”
  • 5.    程學文.百家姓書庫:戴:陝西人民出版社,2002:1-7
  • 6.    史籍《世本》中記載:“戴氏,古戴子國,姬姓之後。”
  • 7.    《春秋·隱公十年》雲:“秋,宋人、衞人入鄭。蔡人、衞人伐戴。鄭伯伐取之。”
  • 8.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謂:“今河南省民權縣東而稍北四十五里,離宋都六十餘里,當即古戴國之地。”
  • 9.    程學文.百家姓書庫:戴:陝西人民出版社,2002:7-14
  • 10.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黑龍江志稿·氏族》記載:⑴.蒙古族巴遜氏,亦稱把孫氏、博斯沁氏,世居克什克騰(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asun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戴氏、卜氏。⑵.蒙古族岱齊特氏,亦稱戴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峯喀喇沁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Daicit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戴氏。⑶.蒙古族塔塔兒氏,源出元朝時期成吉思汗的世仇塔塔兒部,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改稱塔塔喇氏,滿語為Tatar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戴氏、譚氏等。⑷.蒙古族戴卜羅氏,出自陳蒙古八旗的岱簸羅氏族,在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該族奉命隨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派駐遼寧丹東鳳凰城,屯墾於璦河沿岸的影壁山附近,滿語稱其為Daibolo Hala,清朝晚期以後改漢姓為戴氏,主要聚居於鳳城大堡蒙古族鎮。
  • 11.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⑴.滿族達爾充阿氏,滿語為Darcongga Hala,世居吉陽(今黑龍江蘿北集達河北岸)、黑龍江流域等地,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戴氏、代氏。⑵.滿族戴佳氏,亦稱達佳氏、大佳氏、戴拉氏,源出唐朝時期渤海國皇室大氏家族,滿語為Daigiya Hala,世居杭間(今遼寧)、渾郭(今遼寧)等地。後有蒙古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戴氏、代氏。⑶.滿族烏蘇氏,亦稱吳蘇哈里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温古孫部(吾古孫、烏孫),以部為氏,滿語為Usun Hala,漢義“水”,世居烏蘇(今吉林伊通)、瓦爾喀(今南自長白山、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游烏扎拉地方以南,東至俄羅斯濱海地區南部)、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長白山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戴氏、烏氏、吳氏、蘇氏、關氏、穆氏、柏氏、武氏、常氏等。
  • 12.    袁義達主編.中國姓氏·三百大姓 羣體遺傳和人口分佈 (上冊):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11:214-215
  • 13.    程學文.百家姓書庫:戴:陝西人民出版社,2002:14-33
  • 14.    程學文.百家姓書庫:戴:陝西人民出版社,2002:37-51
  • 15.    程學文.百家姓書庫 戴: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51-83
  • 16.    55、戴 姓  .蒼南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1-01-30]
  • 17.    戴氏家乘譜牒-戴氏網 | 戴氏商幫 | 中華戴氏總商會 | 戴商同宗家族會宗親會總會  .戴氏網[引用日期2020-10-16]
  • 18.    戴氏尋宗溯源 – 根系商丘,商湯後裔,血緣獨立  .戴氏網[引用日期2021-01-30]
  • 19.    戴氏尋根地 商丘三陵台  .大河網[引用日期2021-01-30]
  • 20.    【路橋故事】戴大夫故居 | 在春雨綿綿裏聽他的聲音  .浙江在線[引用日期2021-01-30]
  • 21.    探秘戴笠故居“一宅87門”:機關多暗設秘道(圖)  .南海網[引用日期2021-01-30]
  • 22.    戴與代之辯-戴氏網 | 戴氏商幫 | 中華戴氏總商會 | 戴商同宗家族會宗親會總會  .戴氏網[引用日期2021-01-30]
  • 23.    常見姓氏分佈來了,看看你的姓氏在哪個省份最多  .北京日報[引用日期2022-01-2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