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元光

(開漳聖王)

鎖定
陳元光(657-711年),字廷炬,號龍湖。唐朝時期大臣,歸德將軍陳政之子。
博覽經書,貫通文史,自學兵法,服習騎射。儀鳳二年(677年),承繼父職,授玉鈐衞翊府左郎將。永隆二年(681年),授左玉鈐衞中郎將、嶺南道行軍總管。遷正議大夫漳州刺史,成為漳州歷史上的首位刺史。治閩有方,開科選才,任用賢士,招撫流亡,燒荒屯墾,興辦學校,勸民讀書。還在州內設36個堡,立行台於四境,作為軍事綏靖和政治教人的據點。對山越人以招撫為主,德威並重,和親通婚,娶山越女子為夫人。對叛唐的人施以武力,對願歸順者,劃地居住,自己管理自己,稱“唐化裏”,亦稱“九龍里”,推動號稱“蠻荒”之地的閩南,實現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
景雲二年,加號懷化大將軍,討伐潮州賊寇,戰死沙場,追贈臨漳郡侯,諡號忠毅。成為閩台地區重要的民間信仰之一,尊號“開漳聖王”。《潮州詩萃》收錄其排律詩三首,後人編有《龍湖集》48首,《全唐詩》及外編錄其7首。
別    名
“聖王公”
“陳聖王”
“威惠聖王”
廷炬
龍湖
所處時代
唐代
出生日期
657年
逝世日期
711年
主要成就
堅守閩戍地,開科選才,任用賢士,招撫流亡,燒荒屯墾,興辦學校
主要作品
《龍湖集》《玉鈐集》
本    名
陳元光
諡    號
忠毅

陳元光人物生平

陳元光平定嘯亂

總章二年(公元669年)泉潮間蠻獠反,唐高宗下詔命陳政為總嶺南行軍總管事。“民苦蠻獠之亂,僉乞鎮帥以靖邊方。”儀鳳二年(公元677年),陳政積勞成疾,卒於雲霄,埋骨將軍山。21歲的陳元光子承父業,執掌帥印,繼續帶領陳家軍開發南蠻之地。“陳元光認為,生產落後、民性兇悍、缺乏管理、失之教育,是這一帶經常發生暴亂的根源。”
陳元光與蠻僚的矛盾,應當看作是定居農業民眾與遊動不定的蠻僚之間的矛盾,唐代的漳州不過幾千户人家,這些人,應為唐朝可以控制的農業户口,在他們之外,尚有不可計數的蠻僚生活於漳州山區。陳元光率領定居農業人口與蠻僚為爭奪漳州控制權進行了長期的戰爭,雙方交戰的最後結果,定居農業民眾控制了漳州沿海一帶,而蠻僚控制了漳州的腹地。所以,對唐代漳州的開發程度,不可估計過高。實際上,直到北宋時期,漳州還是屬於落後的地區。漳州的發展,是在南宋進入頭一個高潮,而其具有世界性影響,則是在明代。 [3] 

陳元光開漳治州

作為民間信仰與傳説中的人物,陳元光的主要業績被閩南地區漢人表述為“開漳”這一歷史事件。這種表述中至少包涵了以下幾重關係:陳元光與漳州,中央王朝與四方邊邑,中原移民與閩南異族。有學者已經指出:陳元光請建漳州之事見諸史端雖始於宋,但其事蹟始末之祥則初載於明代中葉黃仲昭所纂《八閩通志》。此後的歷修方誌多有記載,且時間愈晚,記載愈詳。這種現象,不能不令我們想起顧頡剛“層累地造成的歷史”説。可見,關於陳元光的敍事,是閩南地區漢民族“集體記憶”不斷追加的結果。 [6] 
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陳元光呈請皇帝在泉州潮州之間設郡縣,以利加強對漳州地區的封建統治。 [12]  陳元光堅持“其本在創州縣,其要則在閃庠序”。為此,他首開先河,在漳州創辦鄉校,推行科舉制度。漳州從此重學風氣盛行,開啓了文風鼎盛的時代。改善漢蠻關係,是陳元光主政漳州的又一功績。面對蠻獠的反抗,陳元光采取恩威並施的策略,對於願意歸順的蠻族,進行安撫,編入户籍,實行區劃自治,保其生活安定。他還鼓勵部下與蠻獠通婚,以促進民族融合。為此,他身體力行,迎娶當地種氏為妻,打破了過去蠻人不與外人通婚的傳統。
除去神聖的一面外,陳元光身上還有與“聖王”身份不兼容的一面。在唐代張鷟《朝野僉載》卷二中,有一段關於陳元關的較早記載:周嶺南首領陳元光設客,令一袍絝行酒。光怒,令拽出,遂殺之。須臾爛煮以食客。後呈其二手,客懼,攫喉而吐。 [7] 
景雲二年(公元711年),潮州一帶殘寇復起,陳元光率輕騎禦敵,途中陷入包圍,因寡不敵眾,最後身負重傷,戰死沙場。漳州全城哀痛,軍民們最初把他葬於雲霄大峙原,這座山也因百姓在山頭掛滿白色葛布,得名葛布山。

陳元光源祭聖王

清乾隆年間,陳元光被追封為“開漳聖王”。從現有的資料看來,陳元光的“開漳”故事成為“漳州人”共同擁有的、包括文字和口傳形式的祖先拓殖史與“漢人-蠻獠”分類史,應該是明代中葉以後的事。有越來越多的姓氏以“尋得(失落者)”的方式紛紛加入了陳政、陳元光將校扈從的行列之中,為本族祖先的來歷和“中原漢人”的血統找到了“歷史”依據。 [9] 
流傳於閩台地區的開漳聖王傳説建構了一個與中央政權有密切聯繫的高貴顯赫的陳元光家族,同時建構了一個來自中原光州固始的入閩平蠻的漢人移民集團,並以中原傳統觀念為標準塑造了陳元光文武雙全、忠君愛民的完美形象。促成這種創造的動因是凝聚於民眾心中深深的中原情結。 [5] 

陳元光主要成就

陳元光政治

福建雲霄縣將軍山公園陳政、陳元光父子雕像 福建雲霄縣將軍山公園陳政、陳元光父子雕像
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陳元光呈請皇帝在泉州、潮州之間設郡縣,以利加強對漳州地區的封建統治。 [12]  同年,漳州郡成立,並設立了漳浦、懷恩二縣。陳元光任漳州刺史,為此地區的最高行政長官。陳元光將軍自未弱冠之年即隨父率眾南下,直至殉職,始終堅守在閩戍地,長達四十二年;治閩有方,開科選才,任用賢士,招撫流亡,燒荒屯墾,興辦學校,勸民讀書。還在州內設36個堡,立行台於四境,作為軍事綏靖和政治教人的據點。號稱“蠻荒”之地的閩南,經濟文化得到了迅速發展。

陳元光文化

在開創漳州治理漳州期間,陳元光屯兵閩南四境,且戰且耕,融合漢蠻民族,施行“唐化”教育,傳播中原文化,興學辦校,獎農助耕,惠工通商,使處於閩粵間的這一千古蠻荒之地走向長治久安和初步的繁榮發展,成為“扼閩粵之吭,開千百世衣冠文物”的八閩名邦之一。

陳元光經濟

一:勸農務本,鼓勵耕織,興修水利,改善農耕。比如在漳江上游修建軍陂(即水壩)和水渠,使荒原旱野有了灌溉之利。
二:扶持工商,發展工貿。
三:寓兵於農,積極屯田。
四:大力推行均田制,招徠流亡,建宅墾荒,開村落,拓山林。將六朝以來古綏安、蘭水一帶的荒地、無主地,按各家丁口分到户耕種。民户自墾的土地,八成為口分田,二成為永業田。均田制的推行,對閩、粵、贛的貧苦户民產生了極大的吸引力,“負耒耜者皆望安仁而來”。
五:輕徭薄賦,善政養民,對於歸附的山越“流移”,實行“不役不税”,扶持生產。
六:廣泛推廣應用農業生產技術,仿製農具,改造耕作。平原地區推廣了雙季稻,荔枝、香蕉等經濟作物廣為種植。近海民户則曬鹽、造船,內地居民則製陶、製茶,手工業漸成規模。商業中心蓬勃興起,商品集散地星羅棋佈,農產品、畜產品、手工業品等貨物齊全,市場活躍。

陳元光民族

對“蠻族”恩威並施,主張“漢蠻通婚”,化解族羣矛盾,改善民族關係。對山越人以招撫為主,德威並重,和親通婚,娶山越女子為夫人。對叛唐的人施以武力,對願歸順者,劃地居住,自己管理自己,稱“唐化裏”,亦稱“九龍里”。

陳元光人物評價

福佬人名稱系由歷史上的“福建夷獠”轉化而來。唐初閩南粵東地區發生的“陳元光平蠻”,促進了福佬先民的醖釀。 [11]  陳元光是唐初閩粵之交的重要歷史人物,他平定了發生在嶺東和閩南的"蠻獠"動亂,對於漳州的建立和開發有重要貢獻。但晚近有關族譜和方誌所記載的陳元光生平與著述多屬偽造。 [10]  種種跡象表明,姑且不論其“史實”性,陳元光平“蠻獠”、建漳州的故事並非從唐代即如後人所知般輝煌卓著,而是經歷了一個從暗淡到彰顯、從小範圍到大地區、從少數族姓到廣為諸族姓所共享的過程,這一逐漸流傳變化的過程在明清之際達到了頂峯,並最終成為被所有以“中原漢人”為認同的漳州人所共享的地方史知識和關於祖先的歷史記憶。 [9] 

陳元光親屬成員

檢視潁川陳氏開漳諸譜世系,發現諸譜世系,完全不是根據歷史的客觀事實或某種宗族檔案,而是根據光宗耀祖的需要,率意編排史書上的陳氏名人。從潁川陳氏“始祖”陳寔到開漳陳氏“始祖”陳政的世系,只有陳寔、陳(紀、政 、洽、諶、信、光)、陳羣陳泰等少數幾個人之間的血緣關係,大體上據正史抄錄,基本真實,除此之外都是隨意拼湊或憑空虛構。陳元光以下,陳元光至陳詠的血緣關係可能是真實的。再往後又完全出於杜撰,沒有任何證據能夠證明他們確是陳元光的後裔。 [8] 
父親:陳政(616-677年)字一民,號素軒。
兒子:陳珦(?~742年),字朝佩。陳元光子,生於火田村(該村在漳州建州時為漳浦縣地)。
孫子:陳酆(?~779年),字有芑,陳元光孫、陳珦之子。
曾孫:陳謨(生卒年未詳),字以忠。陳酆之子。

陳元光人物作品

示珦(元光子)
漳州新城秋宴
曉發佛潭橋
落成會詠(其二)
半徑尋真
平獠宴喜
題龍湖(五首)
南獠納款
觀雪篇

陳元光人物爭議

陳元光事蹟真偽

由於陳元光其人其事不見於新舊《唐書》,今人歷來多以明清以後的方誌和族譜等地方、家族文獻為據,來重構陳元光於唐代平蠻開漳這段歷史,因而在史實層面上曾引起過不少爭論。 [9]  撇開新、舊《唐書》不論,陳元光在有宋一代顯然並無很高地位。宋人呂鑄《題威惠廟》“唐史無人修列傳,漳江有廟祠將軍” 的詩句,很貼切地反映了宋代陳元光既以民間之神被立廟祭奉、而作為“歷史人物”又無明確地位的尷尬處境,甚至作為一方神祗,其靈驗性也曾受到過郡人的質疑和嘲弄。除了民間的廟祀以及可能已開始流傳的故事,在宋代陳元光平“蠻獠”的史事似乎少有人知。陳元光請建漳州之事見諸史端雖始於宋,但其事蹟始末之詳則初載於明代中葉黃仲昭所纂《八閩通志》(弘治三年,1490)。此後的歷修方誌多有記載,且時間愈晚,記載愈詳。這些方誌有一個共同之處,即與陳元光相關的記載大都直接引自《穎川開漳族譜》及《白石丁氏古譜》這兩部譜牒。 [9] 
例如光緒《漳州府志》言:“按唐陳將軍政出鎮綏安,將士許天正以下一百二十三人。萬曆志止載許天正、盧如金二人,康熙甲午志乃於龍湖分注得盧伯道、戴君胄以下三十人。”所謂“一百二十三人”是民間流傳的隨陳氏父子入閩將校的人數,但其中具體的人名卻是經由明清兩朝不斷“補遺”累加而來,這些增補進來的人很多都是從不同時期編修的《陳氏家譜》《施氏家傳》等族譜中“得”來。越來越多的人成為“一百二十三人”中的成員,實際上是包含三個層次的歷史創作的結果:一是陳氏等“大姓”不斷重修族譜,重構歷史記憶,使其祖先的“歷史”經“層累”而變得越後越詳;二是地方誌的編纂者們不斷把“大姓”譜牒中的文字納入方誌之中,使之成為經典化的、並且能為更多人接觸和學習的地方史;三是許多姓氏不斷受到“陳元光率部入閩平蠻獠”這一地方史主流敍事的影響,併為“中原漢人”正統身份認同所吸引,在創修族譜時有意把本族祖先與這種敍事和正統性聯繫起來。時至民國,僅以有譜可據者統計,漳州地區各縣中有涵蓋半數人口以上的“大姓”均稱本族是某位隨陳元光入閩祖先的後裔,而這一故事的講述以及尋找祖先與後裔的努力至今仍在繼續,“一百二十三人”中還有一些不知姓名的“失落者”尚未“尋得”。 [9]  傅衣凌所説的十幾個“畲姓”中,大部分都能在“一百二十三人”中的有名有姓者找到。 [9] 
顯然,在以“中原移民”為象徵的漢人認同成為地方社會的主流話語的背後,隱藏着一個持續不斷的,漸成風尚的修族譜、找祖先或者把祖先歸入陳氏將校之列的過程,在某種意義上,姑且可以稱之為漢人認同的“文化運動”。有不少原本被目為“蠻獠”或者被視同“蠻獠”的族姓,在“向化”過程中,通過習得那套“歷史知識”,重構祖先的歷史記憶,從而搖身一變為“漢人”。 [9] 

陳元光籍貫爭議

關於陳元光的籍貫,有河東説、固始説及嶺南土著説。 [3]  當代學者關於陳元光籍貫問題的爭論,迄今仍難以形成定論。而現存史籍中關於陳元光籍貫的記載,按照時間先後分別為唐代嶺南説、河東説,明代光州説、光州固始説,清代揭陽説、弋陽説,諸説形成時間跨度很大,且相關史籍的記載不乏自相矛盾之處,使得這一問題益發複雜。 [4] 
陳元光同時代人張鷟《朝野僉載》稱陳元光為“周嶺南首領”。其説得到宋元明文集與地方史志的有力支持。 現存廣東或潮州方誌,也都説陳元光是本地人。唐貞觀至開元間,泉潮一帶都屬嶺南道,以嶺南軍將處理嶺南事,完全符合當時的時空特點與軍事制度。明末以後,福建的一些方誌始見陳元光光州固始説。最早提出此説的是明崇禎初刊印的何喬遠《閩書》。《閩書》此説出自禎祥譜之《撰唐開漳龍湖公宗譜總序》與《平和侯卿陳氏族譜》託名別駕許天正撰的《一世祖行狀》,明顯違背唐代名物制度,極不可信。 [8] 
明代以前,河南方面的地方誌還不知道陳政、陳元光其人其事。至清初,順治《光州志》始見陳元光來自光州説。 順治《光州志》這段記載應取材於禎祥譜的《唐列祖傳記》《平和侯卿陳氏族譜》託名“別駕許天正撰”的《一世祖行狀》,以及託名“唐賜進士歐陽詹撰”的《二世祖行狀》。其説問題更多。 除同上疑點外,還有:陳元光年十三,尚未及丁,便從父“領將兵冶戍閩,不合唐代兵制,此其一。 唐代只有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過世襲制度,陳元光一家若果世襲刺史,豈不直接坐實其為“嶺南首領”之説,此其二。唐史明確記載陳元光請建漳州的垂拱二年(686),宰相裴炎早已被武則天殺害,而婁師德則還要等八年後才拜相。此其三。順治《光州志》雖説陳元光是光州人,卻無法説明陳元光是哪縣人。而光州所轄各縣方誌,竟也無一認領陳政、陳元光為本縣人。更有甚者,明清固始縣誌也都始終隻字未提陳元光其人其事 [8] 
陳政、陳元光的光州固始説,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鄭樵《滎陽鄭氏家譜序》稱:“今閩人稱祖者,皆曰光州固始,實由王緒舉光、壽二州以附秦宗權,王潮兄弟以固始眾從之。後緒與宗權有隙,遂拔二州之眾入閩。王審知因其眾以定閩中,以桑梓故,獨優固始。故閩人至今言氏譜者,皆雲固始,其實謬濫雲。”今閩南族譜,聲稱隨陳政自光州固始入閩的,比比皆是。 足見“閩人皆稱光州固始之妄。”王緒入閩過程,王潮三兄弟都只是隨行者(過去常説,某人曾隨王審知入閩,其實很不科學)。 以此測算,隨王緒入閩者中,光州固始縣的應不及十分之一。但晚近閩地族譜卻罕見(或者説並未見)光啓元年自壽州各縣或自光州定城(或光山、仙居、殷城)入閩者。 此亦見“閩人皆稱光州固始之妄”。光啓元年,王緒“悉舉光、壽兵五千人,驅吏民渡江”入閩,此為史書明確記載有光州固始人批量遷閩的唯一一例。 其人數充其量不過一兩千户。今人或據福建晚近族譜的不實説法,説光州固始是“唐人故里,閩台祖地”,顯然有背歷史真實。 [8] 

陳元光後世紀念

陳元光墓葬

位於漳州市市郊浦南鎮石鼓山,距市區15公里。墓碑題“唐開漳陳將軍墓”墓前有石羊、石獅及華表各一對。陳元光(公元657—711年),字廷巨,號龍湖,為唐朝歸德將軍陳政之子,博通經史韜略,自著兵書,父亡後,他接替父職,受命任鷹揚將軍。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獲准在泉、潮之間建置漳州郡治,並首任刺史長達26年。他厲行法治,重視墾荒,興修水利對開發漳州作出卓越貢獻。公元落711年,陳元光戰死並葬於綏安溪大峙原(今漳浦盤陀大崎灣),墓呈圓丘形,墓前碑文為:“唐開漳陳將軍墓”。被尊奉為“開漳聖王”。

陳元光陳元光廣場

固始縣政府於2004年5月在縣城中心地帶建成陳元光廣場投入使用,廣場以“開漳聖王”陳元光命名,佔地面積約4萬平方米。2006年9月,由固始縣姊妹縣雲霄縣捐贈的陳元光雕像落成;其高7.11米,長5.55米,寬2.55米,總重35噸,用石123塊,現已成為廣場標誌建築
現今漳州市浦南鎮有一座陳元光墓福建省人民政府列為保護文物。被列為國家文物保護單位,每年海內外陳氏宗親前往尋根問祖者不計其數。
據統計,漳州供奉“開漳聖王”的廟宇登記在冊有251座,而“開漳聖王”廟宇在台灣則達360多座。海內外“開漳聖王”2000多萬信眾中,台灣信眾近500萬人,近80座宮廟成立了“台灣開漳聖王廟團聯誼會”。

陳元光史籍記載

《大明漳州府志·卷十四·禮紀·陳元光傳》
《萬曆漳州府志·卷四·秩官志·名宦》
《光州志·忠義列傳·陳元光》
《雲霄縣志·名宦》

陳元光藝術形象

電視劇《根在中原 [1] 
電視劇《大唐儒將開漳聖王 [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