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共和國(英語:Republic of Singapore),
[22]
簡稱新加坡(Singapore),舊稱新嘉坡、星洲或星島,別稱為獅城,是東南亞的一個島國,政治體制實行議會共和制,首都為新加坡市。
[1]
新加坡位於馬來半島南端、馬六甲海峽出入口,由新加坡島及附近63個小島組成,其中新加坡島佔全國面積的88.5%。新加坡島東西約50千米,南北約26千米,國土面積733.2平方公里(2022年)。
[12]
[15]
[43]
截至2022年,新加坡總人口約564萬,公民和永久居民407萬,華人佔74%左右。
[43]
主要民族為華族、馬來族、印度族。
[15]
新加坡以符合都市規劃的方式將全國劃分為五個社區(行政區),定名為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和中區社理會,2020年,這五個社區分為31個選區,包括14個單選區和17個集選區。
[15]
新加坡古稱淡馬錫。8世紀屬室利佛逝王朝。18—19世紀是馬來柔佛王國的一部分。1819年,英國人史丹福·萊佛士抵達新加坡,與柔佛蘇丹訂約,設立貿易站。1824年,淪為英國殖民地。1942年被日本佔領。1945年日本投降後,英國恢復殖民統治,次年劃為直屬殖民地。1959年實現自治,成為自治邦。1963年9月與馬來亞、沙巴、沙撈越共同組成馬來西亞聯邦。1965年8月9日脱離馬來西亞,成立新加坡共和國;同年9月成為聯合國成員國,同年10月加入英聯邦。
[1]
新加坡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城市基礎設施排名世界第一。2022年,國內生產總值達6435億新元(約合4671.8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1.4萬新元(約合8.3萬美元)。
[43]
- 中文名
- 新加坡共和國
- 外文名
- Republic of Singapore [1]
- 簡 稱
- 新加坡 [1]
- 所屬洲
- 亞洲
- 首 都
- 新加坡市 [1]
- 主要城市
- 新加坡市 [1]
- 國慶日
- 1965年8月9日 [1]
- 國 歌
- 《前進吧,新加坡》 [3]
- 國家代碼
- SGP
- 官方語言
- 英語、馬來語、華語、泰米爾語 [1]
- 貨 幣
- 新加坡元(SGD$)
- 時 區
- UTC+8
- 政治體制
- 議會共和制 [1]
- 國家領袖
-
尚達曼(總統)
[41]
李顯龍(總理) [1] - 人口數量
- 約 564 萬(2022年) [30] [40]
- 人口密度
- 8357.6 人/平方公里(2020年) [10]
- 主要民族
- 華人、馬來人、印度人
新加坡歷史沿革
編輯新加坡早期文明
新加坡歷史可追溯至3世紀,當時,已有土著居住,其最早文獻記載是3世紀東吳將領康泰所著的《吳時外國傳》,據新加坡學者許雲樵考證,“蒲羅中”是新加坡島最古老的名稱,意為“馬來半島末端的島嶼”,比淡馬錫(明朝把新加坡稱作“淡馬錫”)早1000多年。
[14]
[4]
1320年,元朝派人到一個叫“龍牙門”的地方尋找大象,這或許指的是岌巴海港。1330年前後,一名叫汪大淵的中國人到來,稱這個居留地為Pancur(意為龍頭),並説已經有中國人在此居住。最早把新加坡叫做淡馬錫(或海城)的稱謂出現於1365年的《爪哇史頌》。新加坡島開始受到重視是在14世紀,來自室利佛逝的王子拜裏米蘇拉在該區域建立了馬六甲蘇丹王朝。到14世紀末,梵文名稱“新加坡拉”(獅城)才成為通用的名字。
[4]
18-19世紀,境域是馬來柔佛王國的一部分。
[1]
新加坡英屬時期
新加坡的近代史肇始於1819年1月29日,英國人史丹福·萊佛士代表英國東印度公司登陸新加坡,與柔佛蘇丹訂約,開始在新設立貿易站。1824年,兩項新條約使新加坡正式成為英國屬土,成為英在遠東的轉口貿易商埠和在東南亞的主要軍事基地。新加坡作為自由港,吸引了來自周邊各國的移民。新加坡迅速發展,成為一個以華人為主,包括馬來人、印度人和歐裔人等在內的多元種族的東南亞商貿樞紐。
[1]
[14]
1821年,首批移民的中國帆船自廈門開抵新加坡。到1836年,新加坡的華僑人口增至13749人。1867年,新加坡成為海峽殖民地,受英國直接統治。殖民統治時期,殖民者對新加坡族羣實行的是“分而治之”的種族隔離政策。殖民時期,新加坡各族羣團體間都有很明顯的經濟、勞工分界線,各自居住在彼此獨立的空間區域。官吏、駐軍和商賈主要是英國人,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華人包括富商、內地農民和勞工。馬來人通常是漁夫和船伕,並擔任巡邏警察。1820-1840年,新加坡作為港口城市飛速發展。蘇伊士運河開通後,大大提高了其國際戰略地位。1931-1947年,本地出生人口開始超越移民人口。
到19世紀末,新加坡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繁榮,當時的貿易增長了8倍。經濟的發展也吸引了區域內的移民。“一戰”結束後,英國也在新加坡修建了一個海軍基地,時任英國首相的丘吉爾還稱新加坡為“東方的直布羅陀”。可惜的是,這個海軍基地並沒有任何戰艦。
[14]
新加坡日侵時期
1941年12月,英國完全低估了日軍的戰鬥力,直到日軍出其不意地攻擊新加坡。從1942年12月日軍佔領新加坡,至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為日軍侵佔時期。
新加坡由於華人人口密集,這裏也是南洋華僑的抗日運動中心。陳嘉庚領導的“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便發動東南亞800萬的華人,籌集了約合4億餘元國幣的鉅額外匯支持中國抗戰。
新加坡人民來到紀念碑前悼念死難的平民(8張)
新加坡自治獨立
- 新馬合併
1945年9月,英軍回到了新加坡。
[14]
1946年3月軍事管制結束後,海峽殖民地就解散。
[4]
1946年4月1日,新加坡成為英國直屬殖民地。
[14]
戰後的新加坡,人民要求在政府中擁有發言權。在1948年3月20日,新加坡舉行了第一次選舉。1953年底,新加坡修改憲法,享有較大的自治權。
[4]
1955年,新加坡舉行選舉,馬紹爾成為新加坡第一位首席部長,由他所領導的勞工陣線,同巫統和馬華公會組成聯合政府。
[14]
1959年,新加坡進一步取得自治地位,成為自治邦,英保留國防、外交、修改憲法、宣佈緊急狀態等權力。
[1]
同年5月舉行第一次大選。6月5日,新加坡自治邦首任政府宣誓就職,李光耀出任新加坡首任總理。
[14]
- 立國獨立
1963年9月與馬來亞、沙巴、沙撈越共同組成馬來西亞聯邦。
[1]
但在兩年後分家。新馬合併後,新加坡開始和聯邦政府發生矛盾,對治國方針也有不同的看法。兩地政府第一次發生公開的矛盾是在1963年12月。李光耀批評馬來西亞的年度預算案沒有給予提升社會狀況足夠的預算。雙邊經濟的矛盾在1964年12月聯邦政府要求新加坡將上繳中央的税收從4成增加到6成後升温。同月,聯邦政府宣佈關閉新加坡的中國銀行的分行。
[1]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脱離馬來西亞,成為一個有主權、民主和獨立的國家。
[14]
同年9月成為聯合國成員國,同年10月加入英聯邦。
[1]
同年12月22日,新加坡成為共和國,伊薩克出任首任總統。
[14]
新加坡政府為彌補因低生育率而導致的人口數量不足、平衡種族結構和發展高新產業,採取大規模引進高素質移民的國策。從20世紀70年代,新加坡不斷提出吸引優質勞動力的計劃。1977年,新加坡推出國外人才居住計劃。
[14]
1990年11月28日,吳作棟接替從1959年開始執政的李光耀,成為新加坡第二位總理。
新加坡地理環境
編輯新加坡區域位置
新加坡位於馬來半島南端、馬六甲海峽出入口,北隔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相鄰,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度尼西亞相望。由新加坡島及附近63個小島組成,其中新加坡島佔全國面積的88.5%。新加坡島東西約50千米,南北約26千米。20世紀60年代,新加坡陸地面積581.5平方千米,經過多年填海造地,已增加25%,國土面積733.2平方公里(2022年)。
[40]
政府計劃到2030年再填海造地100平方千米。新加坡屬東8時區,沒有夏令時,與北京沒有時差。
[1]
[12]
[15]
新加坡地形地貌
新加坡氣候
新加坡屬熱帶海洋性氣候,
[1]
長年受赤道低壓帶控制,為赤道多雨氣候,氣温年温差和日温差小,年平均温度在23—35℃之間。12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月份,受東北季候風影響及低壓帶的南移,平均氣温在23—24℃左右。6月到9月則吹西南風最為乾燥。新加坡降雨充足,年均降雨量在2400毫米左右,每年11月至次年3月為雨季,受較潮濕的季風影響,雨水較多,每天平均相對濕度介於65%到90%之間。
[12]
[15]
新加坡水文
新加坡自然資源
新加坡資源比較匱乏,主要工業原料、生活必需品需進口。島上保留有部分原生植物羣。新加坡建有17個蓄水池為市民儲存淡水。其中,中央集水區自然保護區位於新加坡的地理中心,佔地約3000公頃。新加坡約有23%的國土屬於森林或自然保護區,而都市化縮小了雨林面積,森林主要分佈於武吉知馬自然保護區以及3個保護區,西部地段和離岸島嶼。
[12]
[15]
新加坡行政區劃
編輯新加坡是一個城邦國家,故無省市之分,而是以符合都市規劃的方式將全國劃分為五個社區(行政區),由相應的社區發展理事會(簡稱社理會)管理。5個社理會是按照地區劃分,定名為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和中區社理會,2020年,這五個社區分為31個選區,包括14個單選區和17個集選區。
[15]
新加坡國家象徵
編輯新加坡國名
新加坡是一個城市國家,原意為獅城。據馬來史籍記載,1150年左右,蘇門答臘的室利佛逝王國王子(般+木)那乘船到達此島,看見一頭黑獸,當地人告知為獅子,遂有“獅城”之稱。新加坡是梵語“獅城”之諧音,由於當地居民受印度文化影響較深,喜歡用梵語作為地名。而獅子具有勇猛、雄健的特徵,故以此作為地名是很自然的事。過去華僑多稱其為“息辣”,即馬來語“海峽”的意思,也有因其小而將之稱為星洲、星島的。
[3]
新加坡國旗
新加坡國旗由上紅下白兩個相等的橫長方形組成,長與寬之比為3:2。左上角有一彎白色新月和五顆白色五角星。紅色代表人類的平等,白色象徵純潔和美德;新月象徵國家,五顆星代表國家建立民主、和平、進步、正義和平等的思想。新月和五顆星的組合緊密而有序,象徵着新加坡人民的團結和互助的精神。
[3]
新加坡國徽
新加坡國徽由盾徽、獅子、老虎等圖案組成。紅色的盾面上鑲有白色的新月和五角星,其寓意與國旗相同。紅盾左側是一頭獅子,這是新加坡的象徵,新加坡在馬來語中是“獅子城”的意思;右側是一隻老虎,象徵新加坡與馬來西亞之間歷史上的聯繫。紅盾下方為金色的棕櫚枝葉,底部的藍色飾帶上用馬來文寫着“前進吧,新加坡。”
[3]
新加坡國歌
新加坡的國歌為《前進吧,新加坡》。
[3]
新加坡國花
新加坡的國花以一種名為卓錦·萬代蘭的胡姬花為國花。東南亞通稱蘭花為胡姬花。卓錦·萬代蘭是由卓錦女士培植而成,花朵清麗端莊、生命力特強,它象徵新加坡人的氣質和刻苦耐勞、果敢奮鬥的精神。
[3]
新加坡人口民族
編輯新加坡人口
截至2020年6月,新加坡總人口568.58萬,其中居民404.42萬(包括352.32萬公民和52.1萬永久居民),非本地居民164.16萬。總人口增長率-0.3%,人口密度7810人/平方千米,性別男女比例為957:1000。年齡中位數41.5歲,65歲及以上人口占15.2%。勞動力人口為371.39萬,佔總人口65.3%。其中,居民勞動人口為234.55萬,大學以上居民勞動力佔居民勞動力總數比重為39.1%。
[15]
新加坡民族
新加坡是一個移民國家。19世紀前半期,中國、印度、馬來半島和印度尼西亞羣島的移民進入新加坡。華族在新加坡經濟社會中地位較高,其經商表現突出,有“中華總商會”等規模大、影響廣的商會組織。大多數新加坡華人的祖先源自於中國南方,尤其是福建,廣東和海南省,其中4成是閩南人,其次為潮汕人、廣府人、莆仙人(莆田人)、海南人、福州人、客家人,還有峇峇、娘惹等。
新加坡政治
編輯新加坡政體
新加坡憲法規定:實行議會共和制。總統為國家元首。
[1]
1992年國會頒佈民選總統法案,規定從1993年起總統由議會選舉產生改為民選產生,任期從4年改為6年。總統委任議會多數黨領袖為總理;總統和議會共同行使立法權。總統有權否決政府財政預算和公共部門職位的任命;可審查政府執行內部安全法令和宗教和諧法令的情況;有權調查貪污案件。總統在行使主要公務員任命等職權時,必須先徵求總統顧問理事會的意見。
2017年2月,新加坡國會通過總統選舉修正法案,修改民選總統制度,實施保留選舉機制,在該機制下,若華族、馬來族、印族和其他族羣中,有任何一個羣體歷經五個總統任期都沒有代表擔任總統,下一屆總統選舉將優先保留給該族候選人。
[1]
新加坡政黨
新加坡已註冊的政黨共30多個。主要有:
政黨名稱 | 政黨信息 |
---|---|
人民行動黨(The People's Action Party) | 執政黨。1954年11月由李光耀等人發起成立。從1959年至今一直保持執政黨地位。李光耀長期任該黨秘書長,1991年吳作棟接任。2004年12月,李顯龍接替吳作棟出任該黨秘書長。現任黨主席王瑞傑。 |
工人黨(The Worker's Party) | |
參考資料 |
新加坡政要
人民行動黨長期執政,地位穩固。李光耀是該黨的首任秘書長也是新加坡的第一任總理。1923年生於新加坡,籍廣東省大埔縣。他自新1965年獨立後長期擔任總理,1990年交棒給第二任總理吳作棟。1993年新加坡舉行獨立後首次總統全民選舉,原副總理、新加坡職工總會秘書長王鼎昌當選為首位民選總統。2004年8月,李顯龍接替吳作棟出任總理,是第三任總理。2006年5月大選後連任總理。2015年9月11日,人民行動黨再次贏得大選,李顯龍再度接任總理一職。
[1]
李顯龍:總理。1952年生於新加坡。1971年入伍,後獲獎學金赴英國深造,1974年獲英國劍橋大學數學一等榮譽學位和計算機優等文憑。1978年在美國堪薩斯州參加陸軍指揮和參謀培訓。1979年獲哈佛大學肯尼迪行政學院公共行政學碩士學位。回國後任武裝部隊參謀長兼聯合行動與策劃司長,1984年6月升准將軍銜。同年12月當選國會議員。歷任全國經濟委員會主席、貿工部代部長、貿工部長和副總理,先後兼任貿工部政務部長、國防部第二部長和金融管理局主席,2001年11月至2011年5月兼任財政部長。2004年8月任總理。2006年5月、2011年5月、2015年9月和2020年7月四度連任。
[5]
[24]
新加坡憲法
1963年9月,新加坡併入馬來西亞後,頒佈了州憲法。1965年12月,州憲法經修改成為新加坡共和國憲法,並規定馬來西亞憲法中的一些條文適用於新加坡。
[1]
新加坡國會
新加坡2011年大選/補選精彩全記錄(41張)
新加坡政府
本屆內閣於2020年7月25日組成,2021年4月23日、2022年6月6日兩度改組。主要閣員包括總理李顯龍、副總理兼財政部長黃循財、副總理兼經濟政策統籌部長王瑞傑、國務資政兼國家安全統籌部長張志賢、國務資政兼社會政策統籌部長尚達曼。
[34]
新加坡司法
新加坡設最高法院和總檢察署。最高法院由高庭和上訴庭組成。1994年,廢除上訴至英國樞密院的規定,確定最高法院上訴庭為終審法庭。最高法院大法官由總理推薦、總統委任。大法官梅達順,總檢察長黃魯勝。
[1]
新加坡機構
新加坡政府共設有16個部,分別為:通訊及新聞部,文化、社區與青年部,國防部,教育部,財政部,外交部,衞生部,內政部,律政部,人力部,國家發展部,社會和家庭發展部,總理公署,永續發展與環境部,貿易與工業部,交通部。
此外,新加坡設有65個法定機構,這是根據國會通過的法令,以法律程序設立的具有特殊功能的半官方管理機構,由除國防部和外交部以外的各政府職能部門分管。如貿易與工業部下屬科技研究局、經濟發展局、企業發展局、裕廊集團、新加坡旅遊局、競爭和消費者委員會、能源市場局、酒店執照局、聖淘沙發展集團等9個法定機構,和新加坡統計局1個政府事業局。
[15]
新加坡經濟
編輯新加坡綜述
屬外貿驅動型經濟,以電子、石油化工、金融、航運、服務業為主,高度依賴中、美、日、歐和周邊市場,外貿總額是GDP的三倍。經濟曾長期高速增長,1960~1984年間GDP年均增長9%。1997年受到亞洲金融危機衝擊,但並不嚴重。2001年受全球經濟放緩影響,經濟出現2%的負增長,陷入獨立之後最嚴重衰退。為刺激經濟發展,政府提出“打造新的新加坡”,努力向知識經濟轉型,併成立經濟重組委員會,全面檢討經濟發展政策,積極與世界主要經濟體商籤自由貿易協定。2008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金融、貿易、製造、旅遊等多個產業遭到衝擊。新加坡政府採取積極應對措施,加強金融市場監管,努力維護金融市場穩定,提升投資者信心並降低通脹率,並推出新一輪刺激經濟政策。2010年經濟增長14.5%。2011年,受歐債危機負面影響,經濟增長再度放緩。2012年至2016年經濟增長率介於1%—2%之間。2017年2月,新加坡“未來經濟委員會”發佈未來十年經濟發展戰略,提出經濟年均增長2%至3%、實現包容發展、建設充滿機遇的國家等目標,並制定深入拓展國際聯繫、推動並落實產業轉型藍圖、打造互聯互通城市等七大發展戰略。2017年、2018、2019年經濟增長率分別達到3.5%、3.2%、0.8%。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經濟衰退5.8%。2021年,新加坡經濟實現強勁反彈,同比增長7.6%。2022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回調至3.6%。主要經濟數據如下:
國內生產總值 | 6435億新元(約合4671.8億美元) |
---|---|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 11.4萬新元(約合8.3萬美元) |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 | 3.6% |
貨物貿易總額 | 13650億新元(約合9912.8億美元) |
服務貿易總額 | 7580億新元(約合5492.8億美元) |
貨幣 | 新加坡元(Singapore Dollar) |
匯率 | 1美元≈1.38新加坡元 |
參考資料 |
截至2020年12月31日,新加坡外債規模達2.21萬億新元。其中,外資公司內部貸款3335.8億新元,佔15.1%;短期債務1.5萬億新元(其中1.22萬億新元為現金和存款),佔67.8%;長期債務3737.9億新元,佔16.9%。政府未借外債。內債規模為6907.7億新元。其中,按期限分,1年期內債務954.2億新元,佔13.8%;1年期以上債務5953.5億新元,佔86.2%。按來源分,股票債券6307.7億新元,佔91.3%;短期國庫券600億新元,佔8.7%。政府債務佔2020年GDP的147.3%。政府無延緩債務償還或債務重組情況。
[15]
新加坡農業
2004年,新加坡蔬菜產量約為1萬7200噸,去年達到2萬1800噸,增幅近27%。去年新加坡農場共出產4億3800萬個雞蛋,與10年前的3億7800萬個相比,增加了16%。新加坡的魚產量則從2004年的5010噸,增加至去年的5860噸,增幅17%。
新加坡工業
- 綜述
- 電子工業
- 石化工業
新加坡是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和石油貿易樞紐之一,也是亞洲石油產品定價中心,日原油加工能力超過150萬桶。2020年化工行業和精煉石油行業產值分別為409.7億新元和218億新元,各佔製造業總產值的13.2%和7.0%。石化企業主要聚集在裕廊島石化工業園區。
[15]
- 精密工程業
- 生物醫藥業
- 海事工程業
新加坡服務業
- 綜述
- 商業服務業
- 批發零售業
- 金融保險業
新加坡是全球第二大財富管理中心(2019年底資產管理規模4萬億新元,約合2.91萬億美元)、亞洲美元市場中心,也是全球第三大離岸人民幣中心。
2020年,新加坡金融保險行業GDP為703.0億新元,佔GDP總額的15.0%。據金管局名單顯示,有207家銀行、1670家證券公司、597家財富管理公司、370家保險公司和429家支付公司,共計3273家金融機構在新加坡持證經營。
[15]
- 運輸倉儲業
- 資訊通信業
新加坡旅遊業
2019年,新加坡旅遊業收入276.89億新元,比上年增長2.8%,是外匯主要來源之一。酒店420家,平均入住率84.7%,平均房價每間晚215.6新元。全年到訪遊客1911萬人次,增長3.3%,前5大客源地依次為中國、印度尼西亞、印度、馬來西亞和澳大利亞。其中中國遊客363萬人次,增長6.1%,佔外國遊客總數的19%,2019年前三季度中國遊客消費額(不含觀光、娛樂和博彩)佔新加坡旅遊業收入的16.8%,為新加坡旅遊業收入第一大來源國。
[12]
2020年,新加坡旅遊業受到重創。全年旅遊收入僅有48億新元,暴跌82.6%。酒店410家,平均入住率56.7%,平均房價每間晚152新元。全年到訪遊客270萬人次,減少85.7%,前3大客源地依次為印度尼西亞、中國、澳大利亞。其中,中國遊客35.7萬人次,減少90%,佔外國遊客總數的13.2%。2020年中國遊客消費額(不含觀光、娛樂和博彩)為6.24億新元,佔新加坡旅遊業收入的16.1%,為新加坡旅遊業收入第一大來源國。
[15]
新加坡貿易
- 綜述
貿易為國民經濟重要支柱。2022年對外貨物貿易總額約13650億新元(約合9912.8億美元),其中出口約7100億新元(約合5154.4億美元),進口6550億新元(約合4758.4億美元)。主要進口商品為電子真空管、原油、加工石油產品、辦公及數據處理機零件等。主要出口商品為成品油、電子元器件、化工品和工業機械等。主要貿易伙伴為:中國、馬來西亞、美國。
[1]
[25]
[32]
[38]
- 進出口額
- 產品分類
2020年,新加坡非石油類主要出口商品為:機械及運輸裝備(佔59.8%),化工產品(佔15.8%),雜項製品(佔10.6%);主要進口商品為:機械及運輸裝備(佔61.3%),化工產品(佔10.0%),雜項製品(佔9.9%)等。
[15]
新加坡投資
- 對外投資
推行“區域化經濟發展戰略”,大力向海外投資。截至2021年底,對外直接投資累計達1.24萬億新元(約合8985.5億美元),主要集中在金融服務業和製造業。主要直接投資對象國為中國、印尼、馬來西亞、澳大利亞、英國。
[15]
[25]
[38]
- 吸引外資
新加坡物價
根據英國《經濟學人》發佈的《2020年全球生活成本調查報告》,新加坡排名第4。此前,新加坡連續6年排名第1,是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之一。新加坡日用消費品齊全,主要依靠進口,中國商品較多。多數消費品價格比中國高。
[15]
基本生活用品 | 平均價格 |
大米(常規) | 10新元/袋(5千克裝) |
普通白麪包 | 2.4新元/袋(600克裝) |
豬瘦肉 | 15新元/千克 |
豬五花肉 | 16新元/千克 |
豬排骨 | 20新元/千克 |
牛肉 | 28新元/千克 |
羊肉 | 25新元/千克 |
雞肉 | 6.5元/千克 |
常規牛奶 | 3新元/升 |
雞蛋 | 每10粒3新元 |
食用油 | 7新元/桶(2升裝) |
香蕉 | 2.4新元/千克 |
西瓜 | 2.5新元/千克 |
橙 | 0.9新元/個 |
蘋果 | 1新元/個 |
胡蘿蔔 | 2新元/千克 |
番茄 | 1.8新元/千克 |
馬鈴薯 | 1.6新元/千克 |
蔗糖 | 1.5新元/1千克 |
裝速溶咖啡 | 6.8新元/200克 |
瓶裝碳酸飲料 | 3.75新元/6聽裝 |
啤酒 | 14新元/6聽裝 |
香煙 | 13.06新元/20支 |
新加坡文化
編輯新加坡語言
新加坡文字
新加坡官方使用與中國大陸一致的簡體漢字。但在1969年至1979年間曾短暫擁有自己的漢字簡化標準,民間以簡體字為主但偶爾也會出現繁體字與簡體字混用的現象。新加坡的官方文字為英文,因此公函、商務往來和其他經濟業務性質的書信通常以英語為主。
[17]
新加坡習俗
新加坡是以華人為主、擁有多民族的城市國家。華族、馬來族、印度族等各民族雖風俗習慣各異,但相互間友好相處、團結和睦。華人的傳統教育比較嚴格,倫理道德觀念強,重視家祖宗舍,保留着過春節、端午節和中秋節等中國傳統節日的習慣。馬來族宗教思想較濃,風俗習慣與宗教息息相關,回教法律和蘇丹制度維繫生活和團結;作為宗教禁忌,馬來人不吃豬肉,不喝含酒精飲料,待人接物多用右手;小孩的頭被視為神聖,除長輩父母外,他人不可觸摸。印度族生活比較簡樸,文化也與宗教關係密切,對廟宇建築十分講究,大部分印度族家庭設有祭壇或禱告室;印度人視牛為神的動物,不吃牛肉,不能贈送以牛皮革製成的禮品。
[15]
新加坡節日
節日名稱 | 日期 |
---|---|
元旦 | 1月1日 |
大寶森節 | 泰米爾歷的1、2月間 |
華人新年 | 同中國春節 |
復活節 | 3月21日月圓後的週日 |
泰米爾新年 | 4、5月間 |
勞動節 | 5月1日 |
衞塞節 | 5月的月圓日 |
國慶節 | 8月9日 |
哈芝節 | 9月12日 |
蹈火節 | 10、11月間 |
開齋節 | 伊斯蘭教歷10月新月出現之時 |
聖誕節 | 12月25日 |
新加坡宗教
新加坡各式廟宇教堂(16張)
新加坡軍事
編輯新加坡武裝部隊組建於1965年。總統為三軍統帥。實行義務兵役制,服役期2~3年。新加坡軍隊主要在國外訓練。1971年與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和馬來西亞組成“五國聯防”。重視全民防衞教育。致力於建設第三代“智能”軍隊。2022年國防預算163億新元(約合119億美元)。
[1]
[25]
新加坡交通
編輯新加坡鐵路
- 高速鐵路
2013年2月,新加坡與馬來西亞達成初步協議,將修建吉隆坡至新加坡高速鐵路,起點/終點站分別為吉隆坡和新加坡裕廊東車站。2016年7月19日,新、馬兩國簽署諒解備忘錄,標誌着新馬高鐵項目正式啓動。新馬高鐵計劃全長350千米(其中在馬境內335千米,以高架路段為主;在新境內15千米,以地下隧道為主),為標準雙軌雙線電氣化客運專線,設計最高時速350千米,直達列車全程約需90分鐘,預計總投資超過150億美元(其中新加坡段投資約50億美元)。2018年,馬哈迪成為首相後即宣佈將推遲新馬高鐵計劃。2018年9月,兩國達成協議,新馬高鐵建設將延後兩年。2020年5月兩國一致同意將項目再次延至2020年12月31日,雙方將繼續磋商項目變更和計劃。新加坡方面表示這將是該項目最後一次延期。2021年1月1日,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宣佈決定取消在兩國之間建設一條高速鐵路的計劃。
[12]
[31]
- 軌道交通
新加坡地鐵有5條線路,分別是東西線(綠線)、南北線(紅線)、東北線(紫線)、環線(橘黃線)、市區線(藍線)。它們互相交叉,連接各交通要道,通往主要觀光地。地鐵運營時間一般為早上5時30分至凌晨,節日期間通常會延長運營時間。
[13]
新加坡軌道交通發達,截至2020年,軌道交通線路總長232.3千米。其中,地鐵(MRT)203.5千米,設122個站點(地鐵轉換站不重複計算),輕軌(LRT)28.8千米,設42個站點。新柔地鐵新加坡一側於2021年1月動工,預計2026年12月通車,建成後可連通新加坡兀蘭北到馬來西亞新山武吉查卡,全程只需6分鐘。
[15]
新加坡公路
新加坡15%的土地面積用於建設道路,形成以10條快速路為主線的公路網絡。截至2019年底,新加坡公路總里程3520千米,其中高速公路164千米,佔比4.7%。為緩解道路擁堵,新加坡政府實施車輛配額及擁車證招標制度,並於1998年開始實施電子道路收費(ERP),共設有78個電子收費閘門。
[15]
截至2019底,機動車保有量97.3萬輛。2011年起,機動車保有量均維持在96萬輛左右。截至2020底,機動車保有量97.4萬輛。新加坡道路交通規則與中國有所不同,機動車駕駛艙位於右側,車輛靠左行駛。
[12]
[15]
新加坡水運
新加坡為世界最繁忙的港口和亞洲主要轉口樞紐之一,是世界最大燃油供應港口和第二大貨運港口。有200多條航線連接世界600多個港口。2021年港口處理貨運總量5.99億噸,集裝箱總吞吐量3750萬個標準箱。新加坡港務集團2022年全年在其全球港口項目中處理了9090萬標準箱,其中新加坡港貨櫃吞吐量為3730萬標準箱,較2021年的歷史高點下降了0.7%。
[12]
[25]
[15]
根據新加坡海事及港務管理局的數據,截至2014年年底,新加坡港集裝箱吞吐量上升4%至3390萬TEU,名列世界第二位。從燃油銷售上來看,新加坡仍是世界第一的加油港,2014年銷售的總燃油量達4240萬公噸,抵港船舶創紀錄則達到23.7億總噸。
[6]
新加坡空運
新加坡主要有新加坡航空公司及其子公司勝安航空公司。新加坡樟宜機場連續多年被評為世界最佳機場,2019年航班起降38.2萬架次,客運量6830萬人次,貨運量200萬噸。受疫情影響,2020年航班起降降為12.5萬架次,客運量降為1180萬人次,貨運量降為154萬噸。2021年航班起降降為10.9萬架次,客運量降為305萬人次,貨運量升至194.7萬噸。2022年共接待乘客3220萬人次,相當於新冠疫情前的47.2%;起降航班達21.9萬次,為疫情前的57.2%。
[15]
[25]
新加坡樟宜機場(14張)
當地時間2018年3月19日,新加坡國會三讀通過了航空(雜項修正)法案,讓新加坡民航局實行新的機場客容量管理計劃,遏制航空公司濫用當局分配給航班起飛和降落的時段,確保客機按時起降,否則將面對最高10萬新加坡元的罰款。
[2]
新加坡社會
編輯新加坡教育
新加坡十分重視教育,每個兒童都需接受10年以上的常規教育(小學6年,中學4年)。新加坡的教育制度強調識字、識數、雙語、體育、道德教育、創新和獨立思考能力並重。雙語政策要求學生除了學習英文,還要兼通母語。政府推行“資訊科技教育”,促使學生掌握電腦知識。學校絕大多數為公立,其中包括186所小學、152所中學、22所初級學院和8所理工學院,以及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管理大學和科技設計大學、新加坡理工大學和新躍社科大學等6所公立大學。2018年,15歲以上國民中具有讀寫能力的佔97.3%。2020財年教育預算132.8億新元,佔預算總支出的15.9%,佔GDP的2.8%。新加坡的大學學費一般專業為7650—15300新元/年,法學專業為11000—24000新元/年,醫科專業為23000—46000新元/年,生活費約500—700新元/月。
[15]
新加坡科技
新加坡高度重視科技發展以提升國家整體競爭力。科技創新是新加坡未來經濟委員會2017年初制定的七大戰略的重要內容。新加坡在生物醫藥、環境與水技術、互動與數字媒體技術等多個領域的科技創新能力和創新成果上居於世界前列,科研人員總數達3.6萬人。貿工部下屬科技研究局(A*STAR)主要負責促進新加坡科學研究和培養以知識為基礎的人才,提高新加坡科技水平。
2020年12月,新加坡出台“研究、創新與企業2025計劃”(RIE2025),計劃5年內投入250億新元,比之前5年再增加三成,以強化科技創新和研發能力,重點支持領域包括先進製造技術、生物醫藥、數字經濟,以及用於科研機構、企業及人才培養。
[15]
新加坡醫療
新加坡公民享受良好的基本醫療服務。截至2020年末,新加坡共19所綜合性醫院、9所社區醫院、1所精神病院,1107家牙醫診所和259家藥房,共計3.1萬張病牀,8.7萬名醫護人員。據世界銀行統計,2018年新加坡全國經常性醫療衞生支出佔GDP的4.46%,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人均經常性醫療衞生支出2823.64美元。
2020年,新加坡人均壽命為83.9歲。新加坡每年6—10月是登革熱疫情高峯期,每年有上萬起感染。
新加坡的醫療保障體制系儲蓄基金型,主要通過政府補貼和強制性儲蓄積累滿足公民的醫療需求,其核心內容為“3M”計劃,即保健儲蓄計劃(Medisave)、健保雙全計劃(Medishield)和保健基金計劃(Medifund)。
[15]
新加坡媒體
- 電視媒體
1963年開播,1974年開始播送彩色節目。新加坡電視機構擁有並經營2個頻道,一個播送華文節目,另一個播送英文節目,每天播送24小時。12家電視私人公司經營2個頻道,一個主要為馬來族和印度族居民服務,另一個主要播送體育及文藝節目。1995年有線電視網開通,用户可接收30多個頻道、10餘個國家的電視節目。1995年開通衞星電視,有387萬用户。2001年5月,U頻道和I頻道正式啓播。
[15]
- 廣播媒體
- 報紙媒體
截至2020年末,新加坡共有15份報刊,其中1份為免費索取報刊,每日發行數目達120萬份。主要中文報紙有:《聯合早報》和《新明日報》等;主要英文報紙有:《海峽時報》《商業時報》《新報》和《今日報》;馬來語和泰米爾語出版的分別是《每日新聞》和《泰米爾之聲》等。
[15]
- 網絡媒體
新加坡民生
2022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1.4萬新元(約合8.3萬美元)。政府統一修建公共組屋,居民住房擁有率達91%。人均壽命83.2歲,識字率97.5%(15歲以上),每萬人擁有24名醫生,每千人擁有私車110輛。
[1]
[32]
新加坡治安
新加坡的社會治安狀況總體良好,是世界上犯罪率最低的國家之一。新加坡無反政府武裝組織。新加坡法律規定,私人不得持有槍支。2020年,新加坡犯罪率為每10萬人658起,較2019年增加42起。全年共發生暴力犯罪和財產犯罪307起,較2019年增加一倍。近年來,商業犯罪率亦有所上升。2016年,新加坡警方與印尼警方合作挫敗了伊斯蘭極端分子計劃炮擊新加坡濱海灣地區的恐怖襲擊陰謀,伊斯蘭極端勢力滲透、以及極端分子利用新加坡過境的風險有所上升。新加坡政府和民眾對此高度警惕,根據國內法逮捕、驅逐了部分涉嫌伊斯蘭極端主義恐怖活動的人員,並在全社會加強了反恐宣傳和演練。2021年,一名16歲印度裔少年計劃在3月份對兩所回教堂發動恐怖襲擊,被當局提前發現並拘捕。截至目前,未發生直接針對中資企業或公民的恐怖襲擊及綁架案件。
[15]
新加坡電信
截至2020年底,新加坡固定電話用户189.2萬户,移動電話用户842.8萬户,其中4G用户765.8萬户。寬帶用户1136.6萬户,其中無線寬帶用户984.9萬户。
在5G業務方面,2020年4月29日,資訊通信媒體發展局(IMDA)向電信運營商——由新電信、星和與第一通(M1)組成的聯營公司頒發臨時執照,並在這些電信運營商完成監管程序後,於6月24日正式頒發5G網絡經營執照,上述電信運營商將從2021年1月起推出全國獨立5G網絡。TPG電信也申請並獲頒覆蓋特定範圍的毫米波(mmWave)頻譜段,提供5G區域網絡。新電信、星和、第一通在經營執照下,已獲頒這個提供區域網絡的頻譜段。新電信將與愛立信(Ericsson)協商打造5G網絡核心,星和及第一通則選擇諾基亞(Nokia)為供應商,但星和及第一通也探討與中國的華為和中興通訊(ZTE)等打造其他網絡元素。TPG電信將會採用華為的先進網絡設備,來打造新加坡本地的5G網絡服務。計劃將在2022年底為至少半個新加坡提供5G網絡覆蓋率,2025年底則須覆蓋新加坡本土約95%。
[15]
新加坡電力
新加坡外交
編輯新加坡外交政策
新加坡是不結盟運動的成員國,奉行和平、中立和不結盟的外交政策,主張在獨立自主、平等互利和互不干涉內政的基礎上,同所有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發展友好合作關係,但卻將自己看作是美國在東南亞地區的主要盟友。新加坡在東南亞國家聯盟中發揮重要作用,是該組織的5個發起國之一。迄今,新加坡共與180多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主要外交思路是:立足東盟,致力於維護東盟的團結與合作、推動東盟在地區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面向亞洲,注重發展與亞洲國家特別是中、日、韓、印度等重要國家的關係;奉行“大國平衡”原則,主張在亞太建立美國、中國、日本、俄羅斯戰略平衡格局;突出經濟外交,積極推進貿易投資自由化。倡議成立了亞歐會議、東亞—拉美論壇等跨洲合作機制。
[12]
立足東盟,致力維護東盟團結與合作、推動東盟在地區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高度重視發展同中、美、日、韓、澳關係;突出經濟外交,積極推進貿易投資自由化,已與多國簽署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已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和《全面和進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CPTPP),同新西蘭、智利發起《數字經濟夥伴關係協定》(DEPA)。倡議成立了亞歐會議、東亞—拉美論壇等跨洲合作機制。積極推動《亞洲地區政府間反海盜合作協定(ReCAAP)》的簽署,根據協定設立的信息共享中心於2006年11月正式在新成立。共與193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
[24]
新加坡外交關係
- 同中國的關係
中國和新加坡於1980年6月14日簽署互設商務代表處協議,次年9月兩國商務代表處正式開館。1990年10月3日兩國正式建交。自建交以來,兩國在各領域的互利合作成果顯著,簽署了“經濟合作和促進貿易與投資的諒解備忘錄”,建立了兩國經貿磋商機制。雙方還簽署了“促進和保護投資協定”、“避免雙重徵税和防止漏税協定”、“海運協定”、“郵電和電信合作協議”,併成立中新投資促進委員會等。2008年10月,中新兩國簽署了《中國—新加坡自由貿易區協定》,2009年1月生效,新加坡成為首個同中國簽署全面自由貿易區協定的東盟國家。2019年10月,在中新雙邊合作聯合委員會(JCBC)第15次會議期間,韓正副總理與新加坡副總理王瑞傑共同宣佈中新自由貿易協定升級議定書於當月16日生效。2015年11月7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新加坡進行國事訪問,雙方發表聯合聲明,宣佈建立“與時俱進的全方位合作伙伴關係”。2016年9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杭州會見出席G20杭州峯會的新加坡總理李顯龍。2016年9月,李克強總理在老撾萬象會見出席東亞峯會的新加坡總理李顯龍。2017年6月27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大連國際會議中心會見來華出席2017年夏季達沃斯論壇的新加坡副總理尚達曼。2017年7月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德國漢堡會見新加坡總理李顯龍。2018年4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海南省博鰲國賓館會見來華參加博鰲亞洲論壇的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年內新加坡副總理張志賢、尚達曼也分別訪華。2018年9月,韓正副總理訪問新加坡,11月李克強總理、王岐山副主席訪問新加坡。2019年4月,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訪華並出席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峯論壇;5月,新加坡總統哈莉瑪訪華出席亞洲文明對話大會;5月,新加坡副總理兼財政部長王瑞傑訪華;6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吉炳軒受邀訪問新加坡;7月,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在泰國曼谷出席中國-東盟外長會並會見新加坡外長維文;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重慶市委書記陳敏爾應邀訪問新加坡;10月,韓正副總理在重慶會見新加坡副總理王瑞傑並共同主持中新雙邊合作聯合委員會(JCBC)第15次會議;2020年受疫情影響,中新間往來受限,2月,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在老撾萬象出席中國-東盟關於新冠肺炎問題特別外長會並會見新加坡外長維文。2020年2月,韓正副總理同新加坡副總理王瑞傑就新冠肺炎疫情通電話。1月、3月、4月,王毅國務委員兼外長先後3次同新加坡外長維文就合作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通電話。
[12]
中新建有4個副總理級的雙邊合作機制,分別是涉及兩國各領域合作的雙邊合作聯委會(JCBC),以及蘇州工業園、天津生態城和(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三個政府間合作項目的協調理事會。
[23]
[38-39]
新加坡是中國在東盟國家中第五大貿易伙伴,2013年起中國連續10年是新加坡最大貿易伙伴國。2022年,中新雙邊貿易額為1151.3億美元、同比增長22.8%。其中,中方出口額為811.7億美元,同比增長47.8%;進口額為339.6億美元,同比下降12.5%。2023年一季度,中新雙邊貿易額為301.4億美元,同比增長34.9%,其中中方出口額231.5億美元,同比增長78.2%,進口額69.9億美元,同比下降25.3%。
2013年起新加坡連續10年是中國最大新增投資來源國。2022年4月,新加坡首次超越日本,成為中國累計最大外資來源國。截至2023年3月底,新加坡累計在華實際投資1348.3億美元,中國累計對新加坡投資812.4億美元。
[26]
[33]
[38-39]
- 同美國的關係
1966年4月4日,新加坡與美國建交,重視同美國的關係。美國長期以來都是新加坡最大的服務貿易伙伴和外資投資國。美資銀行在新加坡開設的分支機構多達30多家。2000年11月,新加坡與美國宣佈展開雙邊自由貿易協定談判,經過近兩年的談判磋商,2002年11月宣佈達成實質性協議。2003年5月6日,美國總統布什與新加坡總理吳作棟簽署雙邊自由貿易協議。這是布什總統自2002年夏天獲得“貿促授權”(TPA)以來第一次簽署雙邊自由貿易協定,也是自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簽訂以來美國簽署的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同時也是美國與亞洲國家簽訂的第一個自由貿易協定。該協定於2003年7月先後獲得美國國會參眾兩院通過,並經布什總統簽署,於2004年1月開始生效。
[12]
- 同日本的關係
- 同馬來西亞的關係
新加坡旅遊
編輯景點 | 介紹 | 圖片 |
---|---|---|
新加坡環球影城 | ||
聖陶沙 | ||
克拉碼頭 | ||
新加坡金沙娛樂城 | ||
新加坡植物園 | ||
魚尾獅公園 | ||
新加坡裕廊飛禽公園 | ||
新加坡動物園 | ||
新加坡佛牙寺 | ||
博物館 |
新加坡美食
編輯美食 | 介紹 | 圖片 |
---|---|---|
雞肉沙爹 | / | |
海南雞飯 | 海南雞飯是新加坡早期移民的菜色。做法簡單:鮮嫩多汁的白斬雞搭配油光黃澄香雞飯,配生抽或者老抽和特製辣椒醬及薑蓉。烹調海南雞飯的每一部分都必須一絲不苟,方能做出美味無比的佳餚,是新加坡美食之選。
[7]
| |
咖喱魚頭 | 咖喱魚頭是最具新加坡風味的美食代表之一,這道香辣的印度佳餚以一大塊石斑魚頭或紅鯛魚頭為主,盛在一大碗熱騰騰的咖喱湯中上桌,湯味辛辣香濃,魚頭鮮嫩美味。
[7]
| / |
叻沙 | 叻沙為典型的娘惹或土生華人菜餚。湯料以椰漿、香料和辣椒為主,香濃辛辣,配以粗米粉,再加上蝦蛤,是新加坡的特色美食之一。
[7]
| / |
椰漿飯 | / |
新加坡榮譽稱號
編輯2018年10月,第十七屆“全球城市競爭力排榜”發佈,新加坡排名第六。
2018年11月,GaWC發佈2018年世界級城市名冊,新加坡位居世界一線城市第八位。
[8]
2019年7月11日,新華—波羅的海國際航運中心發展指數發佈,新加坡位列全球第一。
2022年3月24日,新加坡位列第31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第六名。
[11]
2022年3月,新加坡入選“全球最具未來感十大城市榜單”,排名第三名。
[21]
- 參考資料
-
- 1. 新加坡國家概況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引用日期2022-04-02]
- 2. 新加坡出新規:航班不準時起降 航空公司或被罰款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8-03-21]
- 3. 新加坡概況 .新浪網[引用日期2022-04-02]
- 4. 新加坡歷史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4-06-25]
- 5. 新加坡公佈新任政府內閣成員名單,李顯龍繼續擔任總理 .北晚新視覺網.2020-07-25[引用日期2020-07-25]
- 6. 新加坡港務集團集裝箱吞吐量增長5.8% .中國日報中文網[引用日期2015-03-14]
- 7. 新加坡美食 .中國新聞網[引用日期2014-08-03]
- 8. 世界城市排名權威發佈:北京首進四強深圳成世界一線 .新浪網[引用日期2018-11-14]
- 9. 全球城市競爭力榜單發佈:中國20城入圍經濟百強,深圳領跑 .新浪網[引用日期2019-11-13]
- 10. Population Density .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引用日期2021-05-27]
- 11. 香港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排名維持全球第三位 .廣州日報[引用日期2022-03-25]
- 12.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中國駐新加坡大使館經濟商務處商務部,對外投資和經濟合作司,對外投資合作國別(地區)指南 新加坡(2020年版)[R].
- 13. 新加坡 .中國領事服務網[引用日期2022-04-02]
- 14. 李太生,李瑩編著,走進東盟,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20.07,71-73.
- 15.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中國駐新加坡大使館經濟商務處商務部,對外投資和經濟合作司,對外投資合作國別(地區)指南 新加坡(2021年版)[R/OL].http://www.mofcom.gov.cn/dl/gbdqzn/upload/xinjiapo.pdf
- 16. 新加坡農業用地雖減 因生產力高產量反增 .中國日報網[引用日期2022-04-03]
- 17. 新加坡 .江蘇省商務廳 別國情況[引用日期2022-04-03]
- 18. 中國5城躋身2019全球城市經濟競爭力指數20強 深圳位居第4 .深圳新聞網[引用日期2022-04-03]
- 19. 2019年全球城市500強榜單發佈,中國37城入榜!南京排… .澎湃新聞[引用日期2022-04-03]
- 20. 劉長英主編,客源國概況,中國財富出版社,2013.01,第42頁
- 21. 迪拜被評為全球未來城市榜首 .國際商報社[引用日期2022-04-04]
- 22. 新加坡十招打造宜居城市 .新華網[引用日期2022-12-26]
- 23. 雙邊關係 .外交部[引用日期2023-02-06]
- 24. 國家概況 .外交部[引用日期2023-02-06]
- 25. 國家概況 .外交部[引用日期2023-04-14]
- 26. 雙邊關係 .外交部[引用日期2023-04-14]
- 27. 美媒:全球“最富城市榜”揭曉 .參考消息[引用日期2023-04-28]
- 28. 《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2022》(GIHI2022)全球發佈 .清華大學產業發展與環境治理研究中心[引用日期2023-05-12]
- 29. 《亞太城市產業可持續性指數(2022)》發佈 中國四城入圍產業可持續性水平十強 .百家號[引用日期2023-05-12]
- 30. 新加坡國家概況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引用日期2023-05-12]
- 31. 談不攏!新馬取消雙方高鐵項目 .百家號[引用日期2023-05-23]
- 32. 國家概況 .外交部[引用日期2023-06-01]
- 33. 雙邊關係 .外交部[引用日期2023-06-01]
- 34. 國家概況 .外交部[引用日期2023-06-04]
- 35. 新加坡國會議長陳川仁辭去議長職務 .央視新聞客户端.2023-07-17[引用日期2023-07-17]
- 36. 新加坡總理:將於8月1日提名新議長人選 .央視新聞客户端.2023-07-17[引用日期2023-07-17]
- 37. 雙邊關係 .外交部網站[引用日期2023-07-24]
- 38. 國家概況 .外交部[引用日期2023-08-08]
- 39. 雙邊關係 .外交部[引用日期2023-08-08]
- 40. 國家概況 .外交部[引用日期2023-08-15]
- 41. 尚達曼當選新加坡總統 .新華社[引用日期2023-09-02]
- 42. 尚達曼當選新加坡第九任總統 .界面新聞.2023-09-02[引用日期2023-09-02]
- 43. 新加坡國家概況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引用日期2023-09-02]
- 44. 尚達曼宣誓就任新加坡總統 .新華網.2023-09-14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