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小戴

(漢代經學家)

鎖定
大小戴,一般指的是西漢時期著名經學家、梁國睢陽人戴德戴聖叔侄倆人 [1-4] 
戴德和戴聖叔侄二人開創了影響深遠的今文經學學派,同時又對整理先秦儒學典籍,專注六經,推動儒學發展有重大貢獻,故後世將叔侄二人合稱大小戴。
別    名
大小戴
延君 次君
所處時代
西漢時期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梁國睢陽(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
主要成就
整理先秦儒學典籍、開創今文經學
主要作品
《大戴禮記》
《小戴禮記》
本    名
戴德、戴聖

大小戴人物生平

《三字經》裏“大小戴,注禮記”的戴德、戴聖叔侄就出生在均為成安。 [4]  戴德號稱“大戴”,戴聖被稱為“小戴”,二人合稱為“大小戴”。“由是《禮》有大戴、小戴、慶氏之學”。戴聖成為今文禮學“小戴學”的開創者;後來,三家之學皆立於學官,其學興盛一時。
戴德,字延君,祖籍梁國甾縣(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出生於梁國睢陽縣(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漢代禮學家,今文禮學“大戴學”的開創者。後來擔任信都王劉囂太傅,定居於魏郡斥丘(今河北省邯鄲市成安縣北鄉義)。 [4]  宣帝時立為博士,稱“大戴”,也叫“太傅《禮》”。曾選集古代各種有關禮儀等的論述編成《大戴禮記》八十五篇,今殘。戴德和《小戴禮記》的編纂者戴聖(戴德之侄)都是西漢經學家後蒼的弟子。
戴聖,字次君,祖籍梁國甾縣(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出生於梁國睢陽縣(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曾任九江太守,平生以學習儒家經典為主,尤重《禮》學研究。與叔父戴德及慶普等人曾師事經學大師後蒼,潛心鑽研。《禮》學。三人苦心鑽研,各有所得,逐步形成自己的學説體系,成為今文禮學大師。

大小戴作品異同

大、小戴《禮記》作為兩部重要禮學經典,其成書有着相同的材料來源,兩書內容交錯但又不盡相同,但在傳世過程中卻命運迥異。《小戴禮記》註疏繁多,為《十三經》之一,佔據禮類經典中的重要一席;《大戴禮記》則不為人重視,亡佚過半,已非完帙。究其原因,一是戴德、戴聖二人政治身份的差異,小戴的政治影響力遠大於大戴;二是由於鄭玄注《小戴禮記》而不及《大戴禮記》。 [5] 

大小戴人物名言

1、無徵不信。《禮記・中庸》
2、內稱不闢親,外舉不闢怨。
3、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
4、富潤屋,德潤身。
5、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知教學。
6、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
7、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
8、仁者莫大於愛人。
9、孝子之養也,樂其心,不違其志。
10、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11、見利不虧其義,見死不更其守。
12、國無九年之蓄日“不足”,無六年之蓄日“急”,無三年之蓄日“國非其國”也。
1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14、君子以厚,小人以薄。
15、道不拾遺,夜不閉户。
16、惡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反於身。
17、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18、父之篤,兄弟睦,夫妻和,家之肥也。
19、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
20、臨財毋苟得,臨建毋苟免。
21、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
22、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禮記・學記》
23、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禮記・中庸》
24、仁者義之本也。
25、不食嗟來之食。
26、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
27、瑕不掩瑜,瑜不掩瑕。
28、幸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禮記》
29、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禮記》
30、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走獸。
31、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32、德成而上,藝成而下。
33、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
34、曲禮曰: 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安民哉! 敖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賢者狎而敬之.畏而愛之.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
積而能散,安而能遷.臨財毋苟得.臨難毋苟免.很毋求勝.分毋求多.疑事毋質.直而勿有. 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夫唯禽獸無禮.故父子聚.《禮記・曲禮》
35、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壞。
36、口惠而實不至。
37、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
38、歌者上如抗,下如隊,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勾中鈎,累累乎端如貫珠。
39、制國用,量入以為出。
40、化民成俗,其必由學。
41、情慾信,辭欲巧。
42、物有本末,事有終始。
43、君子不失足於人,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
44、故歌之為言也,長言之也。説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長言之,長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45、知其心,然後能教其失也。
46、毋剿説,毋雷同。
47、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約。
48、貴人而賤己,先人而後己。
49、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
50、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51、誠者,物之終紿,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
52、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
53、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54、惟天下之至誠,能勝天下之至偽;惟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
55、倒巨者其日久,痛甚者其愈遲。
56、醫生三世,不服其藥。
57、其德薄者其志輕。
58、德者,本也;財者,末也。
59、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存焉。
60、欲政之速行,莫若以身先之。
61、教學相長。《禮記・學記》
62、觀其舞,知其德。
63、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64、舉大事必慎其終始。
65、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
66、入竟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
67、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
68、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
69、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70、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
71、莫見乎隱,莫顯於微,放君子慎其獨也。
72、苟利國家,不求富貴。
73、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74、居其位,無其言,君子恥之;有其言,無其行,君子恥之。
75、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76、古者為政,愛人為大。 [6] 

大小戴後世影響

大小戴生前精心講授“禮學”,授徒頗多,曾傳其學於梁國人橋仁、楊榮等,於是,今文禮學“大小戴學”又有了“橋、楊氏之學”。 [7]  大小戴對於傳播和發展《禮》學有一定貢獻,《小戴禮記》被列為儒家經典,“三禮”之一,唐時被稱為“大經”,明時已取代《儀禮》成為“五經”中的《禮》。該書在中國儒家思想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為後人研究和發展儒家思想文化提供了重要資料。
參考資料
  • 1.    漢·班固《漢書·儒林傳》:“梁國人戴德、戴聖。”
  • 2.    唐·徐堅《初學記》載:“後倉傳於梁國戴德及德從子聖。”
  • 3.    清·乾隆《新泰縣誌》卷十六《人物·文行·漢》載:“高堂生,漢興為博士。以禮書十七篇授瑕邱蕭奮,奮授後蒼,蒼授梁人戴德、戴聖。後世言禮者,鹹宗之。”
  • 4.    馬曉玲,《大小戴姓氏譜系及故里考述》,《北方文學旬刊》, 2013(8):134-135。
  • 5.    大、小戴《禮記》關係考論  .中國知網.2014-05[引用日期2019-12-05]
  • 6.    參見(漢)戴聖《禮記》諸篇語錄
  • 7.    班固《漢書.儒林傳第五十八》:孟卿,東海人也。事蕭奮,以授後倉、魯閭丘卿。倉説《禮》數萬言,號曰《後氏曲台記》,授沛聞人通漢子方、梁戴德延君、戴聖次君、沛慶普孝公。孝公為東平太傅。德號大戴,為信都太傅;聖號小戴,以博士論石渠,至九江太守。由是《禮》有大戴、小戴、慶氏之學。通漢以太子舍人論石渠,至中山中尉。普授魯夏侯敬,又傳族子鹹,為豫章太守。大戴授琅邪徐良斿卿,為博士、州牧、郡守,家世傳業。小戴授梁人橋仁季卿、揚榮子孫。仁為大鴻臚,家世傳業,榮琅邪太守。由是大戴有徐氏,小戴有橋、楊氏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