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禮詞語
編輯【詞目】三禮
【拼音】sān lǐ
【釋義】
三禮內容
編輯三禮《周禮》
《周禮》又名《周官》,是三禮之首,漢世初出,因與《尚書·周官篇》相混,改為《周官經》。西漢末列為經而屬於禮,故有《周禮》之名。這部書蒐集了周王朝及各諸侯國官制及制度,以儒家的政治理想加以增減取捨彙編而成。《周禮》共分六篇,包括“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其中,“冬官”一篇早已散佚,西漢時補以“考工記”,稱為“冬官考工記”。全書共分四十二卷。
關於《周禮》的作者,眾説紛紜。基本上可分兩大類:
第三類認為既不是周公所作,又不是劉歆竄改,而是出於他人之手,作者可能是一人,也可能是許多人。時間為西周初,晚至西漢之末。近代學者根據考古出土文物的周秦銅器銘文所載官制,參考該書中的政治、經濟制度和學術思想,基本上可以斷定為戰國或兩漢時期的作品。
《周禮》是記載古代設官分職的政典,共記載了王室大小官職377名,並詳列各官的職權。書中保存了不少西周和春秋戰國時期的重要史料,如井田制、分封制以及秦漢的五刑、田制、樂舞等。還記載了人民對國家的義務,包括納税、負擔力役、兵役,每家一兵,不僅戰時要作戰,而且每年要進行四次軍事演習等。此外,還有農業、工藝、禮俗等方面的史料。有關《周禮》的著疏,主要有東漢鄭玄的《周禮注》,唐賈公彥的《周禮疏》,清孫詒讓的《周禮正義》等。
三禮《儀禮》
《儀禮》一書的內容主要是冠、昏、喪、祭、朝、聘、燕享等等典禮的詳細儀式,闡述了春秋戰國時期士大夫階層的禮儀,提倡一種有等差的人倫禮儀,其中今天我們所能見到的體現“親親尊尊”原則的禮儀,以《儀禮·喪服》最為詳細明確,它不僅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制度與血緣關係,而且對後世社會組織、文化觀念有着重要影響。讀了可以明白封建貴族的繁文縟節,可以考見古代宮室、舟車、衣服、飲食等日常生活情形,以及宗教信仰、親族制度、政治組織和外交方式等。
《禮記》是戰國至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説明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彙編。《禮記》的作者不止一人,寫作時間也有先有後,其中多數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學生們的作品,還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上古時期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但到了漢代,《儀禮》只剩了17篇,宋朝王應麟將這17篇分為四類,《特牲饋食禮》《少年饋食禮》《有司》三篇記祭祀鬼神,祈求福佑之禮,屬於吉禮;《喪服》《士葬禮》《既夕禮》《士虞禮》四篇記喪葬之禮,屬於凶禮;《士相見禮》《聘禮》《覲禮》三篇記賓主相見之禮,屬於賓禮;《士官禮》《士昏禮》《鄉飲酒禮》《鄉射禮》《燕禮》《大射禮》《公食大夫禮》七篇記冠昏、賓射、燕饗之禮,屬於嘉禮。
[2]
三禮《禮記》
實際上,這部九萬字左右的著作內容廣博,門類雜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學、歷史、祭祀、文藝、日常生活、曆法、地理等諸多方面,幾乎包羅萬象,集中體現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學和倫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
三禮聯繫
編輯“三禮”記錄、保存了許多周代的禮儀,其中,《周禮》偏重政治制度;《儀禮》偏重行為規範;而《禮記》則偏重對具體禮儀的解釋、論述。由這“三禮”所涉及的各種禮制的總和,也就是“禮”的全部內容。“三禮”是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三部儒家經典,是中國古代禮儀制度的藍本和百科全書。
三禮爭議
編輯《周禮》面世之初,不知什麼原因,連一些身份很高的儒者都沒見到就被藏入秘府,從此無人知曉。直到漢成帝時,劉向、劉歆父子校理秘府所藏的文獻,才重又發現此書,並加以著錄。劉歆十分推崇此書,認為出自周公手作,是"周公致太平之跡"。東漢初,劉歆的門人杜子春傳授《周禮》之學,鄭眾、賈逵、馬融等鴻儒皆仰承其説,一時注家蜂起,歆學大盛。
歷代學者為此進行了曠代持久的爭論,至少形成了西周説、春秋説、戰國説、秦漢之際説、漢初説、王莽偽作説等六種説法。古代名家大儒,以及近代的梁啓超、胡適、顧頡剛、錢穆、錢玄同、郭沫若、徐復觀、杜國庠、楊向奎等著名學者都介入了這場討論,影響之大,可見一斑。
- 參考資料
-
- 1. 部分示例引用 .漢典網[引用日期2015-07-11]
- 2. 曹勝高.國學通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6月: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