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儀禮

(儒家十三經之一)

鎖定
《儀禮》為儒家十三經之一,是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的禮制彙編,一説由周公製作,一説由孔子訂定。 [5]  共十七篇。內容記載周代的冠、婚、喪、祭、鄉、射、朝、聘等各種禮儀,以記載士大夫的禮儀為主。秦之前篇目不詳,漢初高堂生傳儀禮。
另有古文儀禮56篇,現已遺失。
中文名
儀禮
作    者
周公、孔子 [5] 
譯    者
彭林 [1] 
語    言
中文
出版社
嶽麓書社
ISBN
9787806650950 [1] 
類    別
中國古代典禮儀節書
裝    幀
平裝
注    音
yi li
曾用名
禮經》、《士禮》

儀禮作品簡介

儀禮 儀禮
《儀禮》記述有關冠、婚、喪、祭、鄉、射、朝、聘等禮儀制度。在宗教意識不甚發達的古代中國中華民族的祭祀等原始宗教儀式並未象其他一些民族那樣發展成為正式的宗教,而是很快轉化為禮儀、制度形式來約束世道人心,共有一百多卷的《儀禮》便是一部詳細的禮儀制度章程,告訴人們在何種場合下應該穿何種衣服、站或坐在哪個方向或位置、第一第二第三……每一步該如何如何去做等等。
據《儀禮》載,天子、諸侯、大夫、士日常所踐行的禮有:士冠禮士昏禮、士相見禮、鄉飲酒禮、鄉射禮、燕禮大射禮聘禮、公食大夫禮、覲禮、士喪禮、喪服、既夕禮等等。 [2]  文字艱澀,治史者對它望而生畏,而且是“三禮”中成書較早的一部。據考古材料及古文獻所知,商、周統治者有名目繁多的典禮,其儀節日益繁縟複雜,非有專門職業訓練並經常排練演習者,不能經辦這些典禮。
儒生掌握的可能創行於西周並在春秋以後更加通用的各種儀節單,經不斷排練補充,整齊釐訂,成為職業手冊。他們要為天子、諸侯、士大夫舉行各種不同的禮,因此保存的儀節單很多,曾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的記載。但傳到漢代只剩了十七篇,包括冠、婚、喪祭、朝聘、射鄉五項典禮儀節,由高堂生作為專供士大夫階層施行的“士禮”傳授,稱作《禮經》,為“五經”之一。
那麼,十七篇《儀禮》是不是一個殘本?一種觀點據此認為,十七篇《儀禮》是一部殘缺不完之書。另一種觀點正與此相反,認為十七篇《儀禮》並非一部完全的殘本,而是一部完備的著作。清人邵懿辰《禮經通論》對此有很詳細的論證。《禮記·昏義》説:“夫禮始於冠,本於昏,重於喪祭,尊於朝聘,和於射鄉,此禮之大體也。觀今本《儀禮》十七篇,《禮記·昏義》所説作為“禮之大體”的上述八項內容,皆完整無缺。另外,《禮記》中有很多篇是直接解釋《儀禮》的。 [3] 
漢宣帝時,以戴德戴聖、慶普三家所傳習的《禮經》立於學官,當時屬今文經(見經今古文學)。不久在魯境又出現《禮古經》,其除有十七篇外,多“逸禮”三十九篇,但未傳下。今文經傳至西漢末,有戴德戴聖、劉向三個篇次不同的本子。漢末鄭玄用劉向接尊卑吉凶次序編排之本作注,並記明今古文之異同。今只有此本傳下。該書至晉代始稱《儀禮》,當時門閥為宗法需要,特重其中詳定血統親疏的《喪服》諸篇,出現了不少有關著作。唐賈公彥撰《儀禮疏》十七卷,南宋時與鄭注合刊為《儀禮註疏》。
北宋熙寧(1068年~1077年)中一度廢《儀禮》不為經,元祐(1086年~1094年)間又恢復。歷宋、元、明,續有不少研究著作。
清代研究者有十餘家,以胡培翬《儀禮正義》為世所稱。
1959年,甘肅武威磨咀子6號墓中出土漢簡480枚,包括《儀禮》簡469枚,日忌雜佔簡11枚;同時,在第18號墓中出土“王杖十簡”。其中,《儀禮》簡為《儀禮》的版本、校勘提供了重要資料,由於簡冊保存完好,墨跡如新,對於復原古代簡冊制度提供了具體例證。1964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了甘肅省博物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整理的《武威漢簡》,公佈了這批簡牘資料。

儀禮歷史來源

《儀禮》中記載的一套禮儀, 帶有極其明顯的階級烙印。但還不能説所有的儀節全是階級社會的產物,因為其中有些形式是從氏族制時期傳襲下來的禮俗。所以通讀這書,不僅能瞭解周魯各國貴族生活的一些側面,還可以從中窺探遠古的史影。
比如冠禮,就是由遠古氏族制時期的成丁禮變化而來的。楊寬在《冠禮新探》中説:“成丁禮也叫入社式,是氏族公社中男女青年進入成年階段必經的儀式。按照當時的習慣,男女青年隨着成熟期的到來,需要在連續幾年內,受到一定程序的訓練,使具有必要的知識、技能和堅強的毅力,具備充當正式成員的條件……如果訓練被認為合格,成年後,便可參與成丁禮,成為正式成員,得到成員應有的氏族權利,如參加氏族會議、選舉和罷免酋長等,還必須履行成員應盡的義務,如參加主要的勞動生產和保衞本部落的戰鬥等。”到了奴隸制社會,冠禮成為貴族在本族中舉行的“成丁禮”了。貴族襲用了傳統的形式,而賦予了新的內容,舉行這種冠禮的目的是:鞏固貴族組織,加強宗法制度,從而有利於對人民的統治。成員們的權利和義務也都以此為中心。這就和氏族公社的成丁禮有着本質的不同了。
再如鄉飲酒禮,據楊寬論證,認為它起源於氏族聚落的會食制度。這種禮節主旨在於尊長和養老。“周族自從進入中原,建立王朝,多數成為統治階級,其父系家長制已轉化成為宗法制度,原來習慣上應用的禮儀也轉化為維護宗法制度和貴族特權的手段”。鄉飲酒禮就變成在基層行政組織中分別貴族長幼等次的禮節了。可見《儀禮》書中不僅反映了周代貴族冠婚喪祭、飲射朝聘的生活,而且它還保留了一些遠古禮俗的外殼。
劉邦建立漢王朝,朝儀出於叔孫通之手,他本是秦朝的博士,多采用秦朝的禮儀。叔孫通擬定的那套朝儀,並沒有作為定製。他所撰的《禮儀》,後來沒有人傳習,班固就説:“叔孫通所撰《禮儀》……民臣莫有言者。”《儀禮》雖然在西漢時期立成學官較晚,不為漢高祖、漢文帝、漢景帝們所重視,但此書的傳授始終未斷。自從鄭玄為之作注以後,就更為一般士人所傳習了。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出了許多禮學家,《隋書·經籍志》上着錄了他們的許多的着作。士人們重視《儀禮》一書,自然不能不影響朝廷的制禮作樂的工作。那時官員們的建言、駁難等都以“三禮”為理論根據,《晉書》和南北朝各史的《禮志》《通典》《文獻通考》中保留了這方面的大量文字。
儘管《儀禮》十七篇所記儀節制度,遠遠不能滿足後世統治階級的需要,然而各朝禮典的制定,大都以《儀禮》為重要依據而踵事增華。例如,從《大唐開元禮》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出編撰者對於禮例的精熟程度,不是精通《儀禮》的人,是難以措手的。

儀禮文獻記載

中國曆代王朝很重視禮制。每個王朝的建立,都要物色一些精於禮學的專家,來制定一整套禮儀,因為禮制對於鞏固尊尊卑卑的等級制度,維護階級對立的社會秩序,都有很大的作用。
從殷周到清代,幾千年來中國都有自己的一系列禮儀制度。在漫長的奴隸制和封建制社會里,禮制是一種很特殊的上層建築,瞭解禮制,就能對中國古代社會的認識更為具體。
禮是儒家學説中的核心部分。先秦的六經中有《禮》,漢代立五經學官,其中也有《禮》。唐立九經,中有“三禮”即《周禮》《儀禮》《禮記》。宋代立十三經,中間也有“三禮”。禮一直是古代貴族子弟和一般士人的必修課程。過去的三千年裏,大多數士大夫的知識結構中,禮是重要的組成部分。
《儀禮》原來就叫《禮》,漢朝人稱為《士禮》,對《禮記》而言,又叫《禮經》。到了晉代才稱《儀禮》,比如《晉書·荀崧傳》就有請立鄭玄《儀禮》博士的話。其實,改稱《儀禮》也不無道理,因為《儀禮》十七篇,全是禮儀的詳細記錄,這書一般光記儀節,不講禮的意義。
《儀禮》是儒家傳習最早的一部書。以前人們説這書是周公姬旦做的,不大可信。《史記》和《漢書》都認為出於孔子。《史記·孔子世家》上説:“孔子之時,周室微而禮樂廢,《詩》《書》缺。追述三代之禮,序《書傳》,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繆,編次其事。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足,則吾能徵之矣。’觀殷夏所損益,曰;‘後雖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質。周監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故《書傳》《禮》記自孔氏。”《漢書.儒林傳》上説孔子“論《詩》則首《周甫》,綴周之禮”。司馬遷説《禮》記自孔氏,班固説孔子把周代殘留的禮採綴成書。《禮記·雜記下》上也説:“恤由之喪,哀公使孺悲之孔子,學士喪禮,《士喪禮》於是乎書。”顯然,《儀禮》成書於東周時代。
孔子本人是位禮學大家,《史記》上説孔子從小就好禮:“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他特別留意各代各國的禮,曾“適周問禮”,注意採輯搜訪,《論語·八佾篇》上説“子入太廟每事問”,他時刻是注意禮事的。他編輯的《禮》,是傳授弟子們的一項重要課程。這門課程不光是講授,尤其重視實習。《禮記·射義》上説“孔子射於矍相之圃,蓋觀者如堵牆”。這是在演習《鄉飲酒禮》。他在魯國是這樣,周遊列國也是這樣,《史記·孔子世家》上説,“孔子去曹適宋,與弟子習禮於大樹下”。可見他顛沛造次都不忘《禮》。
《儀禮》一書形諸文字是在東周時期,而其中所記錄的禮儀活動,在成書以前早就有了。這些繁縟的登降之禮,趨詳之節,不是孔子憑空編造的,而是他採輯周魯各國即將失傳的禮儀而加以整理記錄的。宋代學者朱熹説:“《儀禮》不是古人預作一書如此,初間只是以義起,漸漸相襲行得好,只管巧,至於情文極細密周致處,聖人見此意思好,故錄以成書。”達話是相當精闢圓通的。朱熹這段話的中心意思是:《儀禮》中記載的禮儀的具體細節,早在成書以前就有了,經過長期行用,逐漸充實完善而定型,後來才整理成書。也就是説,《儀禮》一書所反映的禮節形式,不僅有東周時代周魯各國的,也含有更早一些時候的。因為禮儀也好,禮俗也好,都有很大的因襲性。就拿跪拜禮節來説,它起源於原始社會,盛行於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而它並沒有隨封建社會的結束而絕跡。
據《孔子世家》説,孔子以詩書禮樂教授弟子有好幾千人,身通六藝的有七十二人。孔子死後,“而諸儒亦講禮鄉飲大射於孔子冢。故所居堂弟子內,後世因廟藏孔子衣冠琴車書,至於漢二百年不絕”。甚至在殘酷的戰爭年代裏,孔門的儒生弟子們對於詩書禮樂的學習也沒有中斷。《史記·儒林列傳》上説,楚漢相爭時,劉邦“舉兵圍魯,魯中諸儒尚講誦習禮樂,絃歌之音不絕”。秦始皇焚書坑儒是中國文化史上的第一次厄運,但這種野蠻措施並沒有也不能阻止住詩書禮樂的流傳。
西漢的史學家司馬遷,説他自己親眼看到“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的情景,而留連忘返。
漢書·儒林傳》上説,漢興,魯高堂生傳《士禮》十七篇。而蕭奮以《禮》至淮陽太守。孟卿事蕭奮,以授後倉、閭丘卿。倉授聞人通漢戴德戴聖慶普。從此傳授不斷,《漢書》《後漢書》上都記錄了傳授關係。到東漢時,學者鄭玄給這十七篇禮文作了精當的註解,達既更有助於此書的廣泛傳習了。

儀禮書籍目錄

士冠禮第一 [4] 
士昏禮第二
鄉射禮第五
燕禮第六
大射儀第七
聘禮第八
覲禮第十
喪服第十一
士喪禮第十二
既夕禮第十三
士虞禮第十四
特牲饋食禮第十五
少牢饋食禮第十六
有司第十七

儀禮作品原文

士冠禮。筮於廟門。主人玄冠朝服。緇帶素縪。即位於門東西面。有司如主人服。即位於西方。東面北上。筮與席。所卦者。具饌於西塾。布席於門中。闑西閾外。西面。筮人執筴抽上韇。兼執之。進受命於主人。宰自右。少退贊命。筮人許諾。右還。即席。坐西面。卦者在左。卒筮書卦。執以示主人。主人受視反之。筮人。還東面。旅佔卒。進告吉。若不吉。則筮遠日。如初儀。徹筮席。宗人告事畢。主人戒賓。賓禮辭許。主人再拜。賓荅拜。主人退。賓拜送。前期三日筮賓。如求日之儀。乃宿賓。賓如主人服。出門左。西面再拜。主人東面荅拜。乃宿賓。賓許。主人再拜。賓荅拜。主人退。賓拜送。宿贊冠者一人。亦如之。厥明夕為期。於廟門之外。主人立於門東。兄弟在其南。少退。西面北上。有司皆如宿服。立於西方。東面北上。擯者請期。宰告曰。質明行事。告兄弟及有司。告事畢。擯者告期於賓之家。夙興。設洗直於東榮。南北以堂深。水在洗東。
《儀禮》 《儀禮》
陳服於房中西墉下。東領北上。爵弁。服纁裳。純衣。緇帶。韎韐。皮弁。服素積。緇帶。素縪。玄端。玄裳。黃裳。雜裳。可也。緇帶爵縪。緇布冠缺項青組。纓屬於缺。緇纚廣終幅。長六尺。皮弁笄。爵弁笄。緇組紘纁邊。同篋。櫛實於簟。蒲筵二在南。側尊一甒。醴在服北。有篚實。勺觶。角柶。脯醢南上。爵弁皮弁。緇布冠。各一匴。執以待於西坫南。南面東上。賓升則東面主人玄端爵縪。立於阼階下。直東序西面。兄弟畢袗玄。立於洗東。西面北上。擯者玄端。負東塾。將冠者。采衣紒。在房中南面賓如主人服。贊者玄端從之。立於外門之外。擯者告。主人迎出門左。西面再拜。賓荅拜。主人揖贊者。與賓揖先入。每曲揖。至於廟門揖入。三揖至於階。三讓
主人升立於序端西面。賓西序東面。贊者盥於洗西。升立於房中。西面南上。主人之贊者。筵於東序。少北西面。將冠者。出房南面。贊者奠纚笄櫛於筵南端。賓揖將冠者。將冠者即筵坐。贊者坐櫛設纚。賓降。主人降。賓辭。主人對。賓盥卒。壹揖。壹讓。升。主人升。復初位。賓筵前坐正纚。興。降西階一等。執冠者升一等。東面授賓。賓右手執項。左手執前進容。乃祝坐如初。乃冠。興。復位。贊者卒。冠者興。賓揖之適房。服玄端爵縪。出房南面。賓揖之。
即筵坐櫛。設笄。賓盥正。纚如初。降二等。受皮弁。右執項。左執前進祝。加之如初。復位。贊者卒紘。興。賓揖之適房。服素積素縪。容。出房南面。賓降三等。受爵弁加之。服纁裳韎韐。其它如加皮弁之儀。徹皮弁冠櫛筵。入於房。筵於户西南面。贊者洗於房中。側酌醴。加柶覆之面葉。賓揖冠者就筵。筵西南面。賓受醴於户東。加柶面枋。筵前北面。冠者筵西拜受觶。賓東面荅拜。薦脯醢。冠者即筵坐。左執觶。右祭脯醢。以柶祭醴三。興。筵末坐啐醴。建柶興。降。筵坐。奠觶拜。執觶興。賓荅拜。冠者奠觶於薦東。降。筵北面坐。取脯。降自西階。適東壁。北面見於母。母拜。受子拜。送母。又拜。賓降直西序東面。主人降。復初位。冠者立於西階東南面。賓字之。冠者對。賓出。主人送於廟門外。請醴賓。賓禮辭。許。賓就次。冠者見於兄弟。兄弟再拜。冠者荅拜。見贊者。西面拜。亦如之。入見姑姊如見母。乃易服。服玄冠玄端爵縪。奠摯見於君。遂以摯見於鄉大夫鄉先生。 乃醴賓以壹獻之禮。主人酬賓。束帛儷皮。贊者皆與。贊冠者為介。賓出。主人送於外門外。再拜。歸賓俎。
若不醴則醮用酒。尊於房户之閒。兩甒有禁。玄酒在西。加勺南枋。洗有篚。 在西。南順。始加。醮用脯醢。賓降。取爵於篚。辭。降如初。卒洗。升酌。冠者拜受。賓荅拜如初。冠者升筵坐。左執爵。右祭脯醢。祭酒。興。筵末坐啐酒。降筵拜。賓荅拜。冠者奠爵於薦東。立於筵西。徹薦爵。筵尊不徹。加皮弁如初儀。再醮攝酒。其它皆如初。加爵弁如初儀。三醮。有乾肉。折俎嚌之。其它如初。北面取脯見於母。若殺。則特豚載合升。離肺實於鼎設扃鼏。始醮。如初。再醮。兩豆。葵菹蠃醢。兩籩慄脯。三醮。攝酒如再醮。加俎嚌之。皆如初嚌肺。卒醮。取籩脯以降。如初。若孤子。則父兄戒宿。冠之日。主人紒而迎賓。拜揖讓立於序端。皆如冠主。禮於阼。凡拜。北面於阼階上。賓亦北面於西階上荅拜。若殺。則舉鼎陳於門外。直東塾北面。若庶子。則冠於房外南面。遂醮焉。冠者母不在。則使人受脯於西階下。戒賓曰。某有子。
某將加布於其首。願吾子之教之也。賓對曰。某不敏。恐不能共事。以病吾子。敢辭。主人曰。某猶願吾子之終教之也。賓對曰。吾子重有命。某敢不從。宿曰。某將加布於某之首。吾子將蒞之。敢宿賓對曰。某敢不夙興。始加祝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棄爾幼志。順爾成德。壽考惟祺。介爾景福。再加曰。吉月令辰。乃申爾服。敬爾威儀。淑慎爾德。眉壽萬年。永受胡福。三加曰。以歲之正。以月之令。鹹加爾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黃耇無疆。受天之慶。醴辭曰。甘醴惟厚。嘉薦令芳。拜受祭之。以定爾祥。承天之休。壽考不忘。醮辭曰。旨酒既清。嘉薦亶時。始加元服。兄弟具來孝友時格。永乃保之。
《儀禮》 《儀禮》
再醮曰。旨酒既湑。嘉薦伊脯。乃申爾服。禮儀有序。祭此嘉爵。承天之祜。三醮曰。旨酒令芳。籩豆有楚。鹹加爾服。餚升折俎。承天之慶。受福無疆。字辭曰。禮儀既備。令月吉日。昭告爾字。爰字孔嘉。髦士攸宜。宜之於假。永受保之。曰伯某甫仲叔季。唯共所當。屨夏用葛。玄端黑屨。青絇繶純。純博寸。素積白以魁柎之。緇絇繶純。純博寸。爵弁纁屨。黑絇繶純。純博寸。冬皮屨可也。不屨繐履。記冠義。始冠緇布之冠也。大古冠布。齊則緇之。其緌也。孔子曰。吾未之聞也。冠而敝之。可也。適子冠於阼。以着代也。醮於客位。加有成也。三加彌尊。諭其志也。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委貌。周道也。章甫。殷道也。毋追。夏后氏之道也。周弁。殷冔。夏收。三王共皮弁素積。無大夫冠禮。而有其昏禮。古者五十而後爵。何大夫冠禮之有。公侯之有冠禮也。夏之末造也。天子之元子猶士也。天下無生而貴者也。繼世以立諸侯。象賢也。以官爵人德之殺也。死而諡今也。古者生無爵。死無諡。

儀禮禮儀內容

現存《儀禮》的篇次,是鄭玄採用劉向別錄》所定的次序,即士冠禮第一,士婚禮第二,士相見禮第三,鄉飲酒禮第四,鄉射禮第五,燕禮第六,大射禮第七,聘禮第八,公食大夫禮第九,覲禮第十,喪服第十一,士喪禮第十二,既夕第十三,士虞禮第十四,特牲饋食禮第十五,少牢饋食禮第十六,有司徹第十七。
據鄭玄的《三禮目錄》記載,西漢禮家戴德、戴聖傳本的篇次都跟劉向所定的篇次不同。有些學者認為,比較起來,戴德傳本的篇次更為合理。大戴所傳十七篇的順序是:士冠禮一,婚禮二,士相見三,士喪禮四,既夕五,士虞禮六,特牲饋食禮七,少牢饋食禮八,有司徹九,鄉飲酒禮十,鄉射禮十一,燕禮十二,大射儀十三,聘禮十四,公食大夫禮十五,覲禮十六,喪服十七。為什麼説戴德傳本的篇次更為合理呢?《禮記·昏義》上説;“夫禮始於冠,本於昏,重於喪祭,奠於朝聘,和於射鄉,此禮之大體也。”戴德傳本的篇次大體上就合乎《昏義》上所説的次序。
清代學者邵懿辰在他的《禮經通論》裏説:“冠昏喪祭射鄉朝聘八者,禮之經也。冠以明成人,昏以合男女,喪以仁父子,祭以嚴鬼神,鄉飲以合鄉里,燕射以成賓主,聘食以睦邦交,朝覲以辨上下。”也是贊同戴德傳本篇次的。羅振玉《漢熹平石經殘字集錄》中着錄一石,首行作“鄉飲酒第十”,跟鄭玄《三禮目錄》中所舉戴德的篇次吻合,可見漢朝禮學博士們的讀本,就是用戴德傳本篇次的。不過,鄭玄採用的劉向所編定的篇次,也不能説雜亂不合理,這個篇次是用三條線貫穿着的,從成人、成婚到社交活動,從低級貴族到高級貴族,從生到死。排法儘管與大戴不同,系統性也是很鮮明的。
按照鄭玄注本的篇次,十七篇內容如下:
第一篇士冠禮:古代貴族子弟到了二十歲,可以作為本族一個正式成員,為此而特別舉行一種加冠典禮,從而使本人和宗族都明確認定他已成人,人生的一個嶄新的重要的階段開始了。這篇禮文記載了這項禮節的詳細經過。
第二篇昏禮:古代貴族把結婚看成為上事宗廟、下繼後世的神聖責任,這篇禮文就是記載男女雙方在家長主持下,從納采到婚後廟見的一系列禮儀。
第三篇士相見禮:是記載貴族與貴族第一次交往,帶着禮物登門求見和對方回拜的禮節。
第四篇鄉飲酒禮:記載的是古代基層行政組織定期舉行的以敬老為中心的酒會儀式。
第五篇鄉射禮:記載的是古代基層行政組織定期舉行的射箭比賽大會的具體儀節。
第六篇燕禮:記載的是諸侯和他的大臣們舉行酒會的詳細禮節,酒會上有宮廷藝術家的演奏和歌唱。
第七篇大射禮:記載的是在國君主持下舉行的射箭比賽大會的具體儀節,參加比賽大會的人都是各級貴族。
第八篇聘禮:記載的是國君派遣大臣到他國進行禮節性訪問的具體細節。
第九篇公食大夫禮:記載的是國君舉行宴會招待來訪外國大臣的禮節。
第十篇覲禮:記載的是諸侯朝見天子的禮節。
第十一篇喪服:記載的是人們對死去的親屬,根據親疏遠近而在喪服和服期上有種種差別的制度。
第十二篇士喪禮、第十三篇既夕,這兩篇記載的是一般貴族從死到埋葬的一系列的詳細儀節。
第十四篇士虞禮:記載的是一般貴族埋葬其父母后,回家所舉行的安魂禮。
第十五篇特牲饋食禮:記載的是一般貴族定期在家廟中祭祀祖禰的禮節。
第十六篇少牢饋食禮、第十七篇有司徹;這兩篇記載的是大夫一級的貴族在家廟中祭祀祖禰的禮節。

儀禮社會價值

《儀禮》一書,記載的是先秦的禮儀制度,時過境遷,它是否已經沒有任何價值可言了呢?回答是否定的。
首先,《儀禮》作為一部上古的經典,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此書材料,來源甚古,內容也比較可靠,而且涉及面廣,從冠婚饗射到朝聘喪葬,無所不備,猶如一幅古代社會生活的長卷,是研究古代社會生活的重要史料之一。書中記載的古代宮室、車旗、服飾、飲食、喪葬之制,以及各種禮樂器的形制、組合方式等等尤其詳盡,考古學家在研究上古遺址及出土器物時,每每要質正於《儀禮》。
《儀禮》還保存了相當豐富的上古語彙,為語言、文獻學的研究提供了價值很高的資料。《儀禮》對於上古史的研究幾乎是不可或缺的,古代中國是宗法制社,大到政治制度,小到一家一族,無不浸潤於其中。《儀禮》對宗法制度的的闡述,是封建宗法制的理論形態,要深刻把握古代中國的特質,就不能不求於此。此外,《儀禮》所記各種禮典,對於研究古人的倫理思想、生活方式、社會風尚等,都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其次,儘管宋代以後,《儀禮》一書在學術界受到冷落,但在皇室的禮儀制度中,《儀禮》始終是作為聖人之典而受到尊重的。從唐代的開元禮到宋代的《政和五禮新儀》、《大明集禮》,乃至《大清會典》,皇室主要成員的冠禮、婚禮、喪禮、祭禮,以及聘禮、覲禮等,都是以《儀禮》作為藍本,加以損益而成的。
再次,由於佛教的傳入,使民間的傳統生活習慣發生很大變化,如果聽之任之,則中國的傳統文化將有全面佛教化的可能。宋代的有識之士如司馬光朱熹等,意識到《儀禮》中的禮制是中國儒家文化的典型,如果它從中國社會徹底消失,那將是儒家文化的徹底消失。他們順應時勢、對《儀禮》進行刪繁就簡,取精用弘的改革,摘取其中最能體現儒家人文精神的冠、婚、喪、祭諸禮,率先實行,並在士大夫階層中加以提倡,收到了比較積極的成效。可見,《儀禮》在宋代時還起過捍衞民族文化的作用。
最後,《儀禮》在在今天還有沒有價值可言呢?回答是肯定的。但這並不是説要恢復《儀禮》的制度,而是説應該利用《儀禮》禮義中的合理內核。《儀禮》中的許多禮儀,是儒家精心研究的結晶,有許多思想至今沒有過時。對於這一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我們應該保持應有的尊重,並以科學的態度加以總結,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所用。今禮之中有古義,人們不自知罷了;古禮也可以今用,這正是我們應該象王安石、朱熹那樣,認真研究的課題。有關《儀禮》中的禮儀,我們將在後面作比較詳細的介紹,此處從略。

儀禮歷史影響

《儀禮》 《儀禮》
《儀禮》所記的儀節制度,予後世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冠婚喪祭各種禮節一般都為後世承襲,只是細節上略有增減而已,鄉飲酒禮一直到清朝道光年間才因經費問題而廢止。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儀禮》中的喪服篇。從魏晉以迄清末,禮制介入了法制,各個王朝的法典,都是以儒家學説為指導思想和立法根據的。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根據喪服篇中的“五服制度”規定,實行了“準五服以治罪”的原則(《晉書·刑法志》)。
可以説,《喪服》是篇極為特殊的歷史文獻,從干預生活直接性、深刻性、廣泛性持久性這些方面來講,簡直是無與倫比的。近代學者張洪之曾稱,“象傳兩語,可括《儀禮》全書。禮雲: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防患也。”上下之辨,之所以可以概括《儀禮》全書,在於它關乎個體各自的位與德,也是人們謹守各自的職分與修養德業的根據,禮正是通過尊卑上下原則來使社會中的眾多個體各安其分的。
司馬光在對“辨上下”的闡釋中,稱“履者,人之所履也。民生有欲,喜進務得而不可厭者也,不以禮節之,則貪侈無窮。是故先王作,為禮以治之,使尊卑自等,長幼有倫,然後上下各安其分,而無覬覦之心,此先王制世御俗之方也。”如果説履卦的象辭所闡明是“辨上下”的尊卑原則,那麼,是《序卦》所闡明的則是履卦對禮的踐履原則。《序卦》稱:“物畜然後有禮,故受之以《履》,《履》者,禮也。”這就明確地將履與禮對應起來,《荀子》稱“禮者人之所履也”,也正強調了禮的踐履原則。
隨着封建制度的覆滅,《儀禮》及其派生禮典所記錄的一系列儀節就失去了社會憑藉,從而剝奪了它實踐的可能性,但《儀禮》一書仍然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儀禮社會作用

《儀禮》在中國古籍中屬於很枯燥難懂的一種書,但只要認真,講求點方法,總是能懂的。特別是利用以前學者的學習經驗和研究成果,那對的閲讀就更有幫助了。
第一,對書裏提到的各種名物禮器,如籩豆爵俎之類,既要細看註文,也要找有關書籍看看圖,這就更能加強印象。如果把書中提到的各種器物分類(如衣着、射具、飲食、器皿、宮室等)記出,自然更好。此外對一些常出現的比較抽象的詞彙,要弄清其含義。
第二,辨明行禮的處所以及人和物所在的方位。閲讀時可以隨手畫畫示意圖。弄不清這點,就往往看不懂禮文。
第三,一套禮是由許多儀節組成的。閲讀時要細心辨認出到哪裏為一節,節次分明瞭,整個禮文也就清楚了。例如,一篇《士昏禮》是由納采,問名及禮使,納古,納徵,請期,陳饌,親迎,成禮,婦見舅姑,醴婦,婦饋舅姑,舅姑饗婦,饗送者,廟見等十三個小節組成的。如果不分節,讀後就一片模糊,沒有頭緒。
第四,《儀禮》中有許多禮例貫穿各篇禮節當中,禮文雖不明説,而其儀節都無不符合這種內在的規定性。如凡室中房中之拜以西面為敬,堂下之拜以北面為敬;凡升階皆讓,賓主敵者俱升,不敵者不俱升;凡禮盛者必先盥……。仔細閲讀,就可以歸納出許多條禮例來。禮例理解的越多,對這書的理解就越透。

儀禮參考資料

一、清人張惠言的《三禮圖》。張惠言是清代乾隆嘉慶期間的學者,他精研《儀禮》,根據十七篇禮文編繪了六捲圖,給讀者提供了很大方便。
二、清人張爾岐的《儀禮鄭注句讀》。這書把《儀禮》十七篇全部劃分了段落,標明瞭節次名稱,使《儀禮》本身的層次清晰地顯現出來了。
三、清人凌廷堪的《禮經積例》。此書把《儀禮》中的禮例,進行了全面的歸納,得通例四十例,飲食例五十六例,賓客例十八例,射例二十例,變例二十一例,祭例三十例,器服例四十例,雜例二十一例,共二百四十六例。他這書堪稱是理解《儀禮》的一把鑰匙。
四、清人胡培翬的《儀禮正義》。胡培翬總結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對《儀禮》正文和鄭注做了全面的疏解,這是部研讀《儀禮》不可不讀的書。
五、近人楊寬的《古史新探》。楊氏從史學家的角度,用古社會學知識,系統地探討了古禮。這書給人不少啓發,能增加學習《儀禮》的興趣。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