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臨晉

鎖定
臨晉,為關中平原東部重鎮。山西省運城市臨猗縣臨晉鎮,有桑泉美稱。
中文名
臨晉
外文名
Lin Jin
郵政區碼
044102

臨晉陝西大荔縣故稱臨晉

大荔縣,為關中平原東部重鎮。早在商周時期,大荔為古芮國及同國所在地,春秋時少數民族沿洛河進入此地建立大荔戎國。秦厲公二十六年(公元前451年)秦伐大荔,設臨晉縣。漢武帝時改為左馮翊,晉武帝時(公元265——公元290)更名為大荔縣。以後地名變為頻繁,西魏改為同州,唐天寶初年(公元742年)曰馮翊郡,乾元三年(公元760年)復同州。元朝以後改縣為同州,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升同州為府,後又置為大荔縣。
楚漢爭霸時,韓信在臨晉,也就是現在的大荔,來了招臨晉設疑,卻在上游的夏陽(今陝西韓城)渡黃河,一舉突破趙軍防禦!

臨晉山西臨晉鎮

山西省運城市臨猗縣臨晉鎮,有桑泉美稱,歷史悠久,亦是河東境內,是趙毅的故鄉,晉騰之故鄉.泰天集團旗下河東果俠、果俠健康等系列產品均產於此,盛名於耳!
臨晉鎮,古稱桑泉,北倚峨嵋台垣,南瞻中條羣峯,東連碧野莽莽,西望黃水滔滔,極山川之形勝,物華天寶;鍾雲水之毓秀,人傑地靈。全鎮下轄28個行政村,64個自然村,土地面積13.5萬畝,5萬餘人口,人均純收入達3500元,是臨猗西半縣交通運輸、文化教育、醫療衞生和商業貿易的中心和樞紐。
臨晉江石榴早在明朝萬曆年間就聞名遐邇,為皇室貢品。民國初年獲山西省第一次實業展覽會獎勵,—九九六年又先後獲山西省首屆水果展評會和北京國際水果及技術設備展評會兩項金獎,在全國有很高聲譽。
臨晉江石榴果個碩大,外觀鮮紅豔麗,眉嘴厚皮,籽粒晶瑩紅亮,宛如寶石,味道酸甜可口,營養成份豐富。其具有消食健胃、止咳潤燥、理氣益脾、明目醒腦等醫療保健作用。目前,我錘江石榴面積已達兩萬餘畝,總產量2000萬公斤,年總產值運5000餘萬元,已形成一個集基地栽培、貯藏、保鮮、科技示範、市場營銷、觀光旅遊為一體的朝陽產業和富民工程。
歷史名產“醬玉瓜”曾榮獲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銀獎,曾遠銷日本、東南亞等地,1981年又獲山西省人民政府的優質產品獎,其風味獨特,綿香可口,鹹中有甜,醬味濃郁,是一種深受人們歡迎的佐餐佳品,
臨晉,古老而年輕。作為古代名鎮,臨晉經歷了二千年的風雨滄桑,而今,在改革開放的時代, 它以城市化的現代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成為河東西部地區一個經濟強鎮。1995年,臨晉被省政府確定為全省綜合改革試點鎮和小城鎮建設試點鎮;2000年被建設部評為全國小城鎮建設示範鎮。“四路三景兩場一街”是臨晉城市現代氣息的集中體現,四路即高標準綠化、美化的唐柏街、九龍街、臨晉路、西環路;三景即位於城區中軸主街——峨嵋路,巍峨壯觀的“曉鍾”,靈動飄逸的噴泉雕塑——“桑泉晨曲”和高杆華燈三景點;兩場即高起點的客流和物流中心汽車站廣場和桑泉農貿市場已建設的十分完備;一街指高質量、高標準、高起點的“三高”南北中軸主街峨嵋路;同時,還建成一個服裝和小百貨專業批發市場,開闢一個羣眾文化娛樂活動中心和一個多功能遊樂公園。這幾項工程的實施,標誌着臨晉小城鎮建設已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

臨晉臨晉文廟

臨晉文廟位於臨猗縣城西40華里臨晉鎮。始建於宋,現存大成殿為清代遺構。氣勢雄偉,蔚為壯觀。大殿前方,有千年唐柏一株,宋政和八年(公元1111年)鑄造的萬斤鐵鐘一口。

臨晉臨晉鎮

臨猗縣城西20餘公里處,有座佈局齊整、式樣雅緻的小鎮,這便是桑泉故址——臨晉鎮。唐天寶十三年(754)改桑泉為縣治所在地,更名臨晉,沿襲至建國後。1954年,臨晉、猗氏兩縣合併,遂改臨晉為鎮。

臨晉桑泉故地

桑泉故地,歷史悠久,又因長期是縣治所在地,富麗堂皇的古建築很多。而如今保存完好的,當首推文廟的大成殿了。據史料載,大成殿始建於宋。清王朝前,這裏一直是臨晉的最高學堂。紅牆匝繞,翠柳成蔭,書聲琅琅,洋水粼粼,是一塊靜謐優雅的學府聖地。清咸豐三年(1853),對大殿進行修葺。 大成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歇山頂,四檐柱;屋頂由黃、綠、藍三色琉璃筒瓦與板瓦構飾,晴朗的日子裏,陽光輝映,色彩紛呈,蔚為壯觀;尤其令人矚目的是那燒製精巧、造型優美的屋脊——亭台樓閣,層層矗立;飛禽走獸,形象逼真;仙童仕女,神情喜人。正脊為稚童荷花圖案,細膩生動,笑容可掬;彩龍鴟吻,昂首翹尾,怒目圓睜,利爪抓脊,大有降服萬物之氣勢。 大殿左前方,為距今一千多年的唐柏,粗壯挺拔,綠蔭如蓋。

臨晉其他建築

右前方是北宋政和八年(1111)鑄造的鐵鐘,其高五尺許,雖已鏽痕斑斑,然龍紋蛇形依舊可辨。 據考,這裏原有鐘樓建築,洪鐘懸掛其內。每每敲擊,鏗鏘之聲越過數里開外,給人以清新、振奮的感覺。歷史上被譽為臨晉八景之一的“玉樓曉鍾”就是對此而言的。 文廟西側百米處,有座保存較好的元代建築——廨署大堂。坐北朝南,氣勢雄偉,輝煌壯觀。大堂創建於元成宗大德年間(1298),懸山頂,支柱皆由粗大樹幹做成,圍長達1.9米,斗拱組合成“徹上露明造”,五鋪作;柱頭卷剎;覆盆式柱礎;琴面假昂。臨晉縣衙大堂,雖經歷代修繕,元代風貌猶存。是研究元代營造技法及署衙佈局的可貴實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