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廣州府

鎖定
廣州府,是一個歷史行政區劃,始設於明朝,結束於民國初年,是明清時期廣東省設有的十大州府之一。廣州府隸廣肇羅道。至清朝光緒二十四年裁巡撫,尋復。三十一年,仍與粵海關監督、糧道同裁。佈政提學、提法、鹽運四司,巡警、勸業二道,廣州將軍,滿洲、漢軍副都統廣東水師提督駐。
廣州府始設於1368年(明洪武元年),轄1州15縣,到了清代,廣州府管轄14縣 [1]  ,包括南海縣番禺縣、順德縣、花縣東莞縣從化縣龍門縣新寧縣增城縣香山縣(今中山)、新會縣三水縣、清遠縣、新安縣(今深圳)共14縣,範圍包括今珠江三角洲大部分地區。廣州府自明清設立以來,經濟發達、商貿繁榮、文教鼎盛,一直處於廣東省的領先地位,也是廣府文化的核心地帶和興盛之地。
中文名
廣州府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大清廣東廣肇羅道
地理位置
珠江三角洲
下轄地區
約今廣州/佛山/中山/珠海/香港/澳門/東莞/深圳/惠州龍門/江門/清遠 [15] 
政府駐地
廣州越秀區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毗    鄰
肇慶府韶州府惠州府
類    別
歷史行政區劃
時    期
1368年~1911年
歷史名人
崔與之陳獻章梁儲湛若水袁崇煥駱秉章戴鴻慈唐廷樞鄭觀應孫中山康有為梁啓超蔣光鼐

廣州府歷史沿革

元、明、清代,廣州先後稱廣州路、廣州府,其中在元朝年間稱江西行省廣東道廣州路,明清年間則稱為廣州府。在不同朝代,廣州管轄的範圍也不同。清代,廣州府管轄南海縣、番禺縣等14縣,範圍包括今珠江三角洲大部分地區,廣州城則是地方行政中心所在地。當時的廣州城,人們習慣將其稱為"省城",周邊的人去廣州城,就説是去省城,至今,不少珠三角一帶的人還保留着這個習慣。
然而,無論是作為南海郡、嶺南道,還是廣南東路、廣州路、廣州府的地方行政機構所在地,廣州均不是一個獨立的行政區域,沒有建立獨立的行政管理機關。從隋唐至清代,廣州城一直保持着"一城"兩縣的格局,城西屬南海縣,城東屬番禺縣。其中,清代的廣州城就以北京路為分界,東屬番禺縣,西屬南海縣。 [26] 
廣州府及廣東省歷史地圖
廣州府及廣東省歷史地圖(3張)
明清時期的廣東省設有十大州府,上六府:廣州府、肇慶府南雄府韶州府惠州府潮州府;下四府:高州府雷州府廉州府(今廣西北欽防三市)、瓊州府(今海南省)。
廣州府的前身是元代的“廣州路”,廣州路轄番禺、南海、東莞、增城、香山、新會、清遠等縣及縣級的廣州錄事司,區劃範圍就是清代廣州府的基本範圍 [2]  。明朝洪武十一年(1378)改“廣州路”為“廣州府”。清隨明制。廣州府的管轄範圍,西北至今連州市,東北至龍門縣,中括南海、番禺、順德三縣,南至香山縣(包括澳門)、新安縣(包括香港)。

廣州府明代廣州府

明代廣州府
明代廣州府(2張)
明代廣州府由元代之廣州路、桂陽州、連州合成。轄番禺、南海、順德、東莞、新安、三水、增城、龍門、清遠、香山、新會、新寧(今台山)、從化及連州所領陽山、連山2縣,共15縣。順德、新安、三水、新寧、從化都是明代新設立的縣。連州所轄屬二縣在元代為桂陽州、連州各自僅有的屬縣,較廣州府其他直轄縣與廣州府的關係要疏遠一些。 [2] 

廣州府清代廣州府

到了清代,連州及屬2縣又從廣州府分出。清代廣州府的轄縣,加上新設的花縣共14縣 [2]  ,包括:
縣名
範圍
縣治
南海縣
今佛山市南海區、禪城區、廣州市荔灣區全部、白雲區部分、越秀區西部;縣城即廣州舊城西半部
今廣州市舊南海縣街
番禺縣
今廣州市越秀區東部、番禺區全部、南沙區全部、海珠區全部、白雲區部分、天河區部分;縣城即廣州舊城東半部
今廣州市德政北路一帶
順德縣
今佛山市順德區
大良鎮(今順德城區大良街道)
花縣
今廣州市花都區
花城(今花都區花山鎮花城村)
東莞縣
今廣東省東莞市
莞城鎮(今東莞市莞城街道)
從化縣
今廣州市從化區
街口鎮(今從化城區街口街道)
龍門縣
今惠州市龍門縣
龍城鎮(今龍門縣龍城街道)
新寧縣
今江門市台山市
今台山市台城街道
增城縣
今廣州市增城區
附城(今增城市城區荔城街道)
香山縣
今中山市、珠海市、澳門特別行政區
今中山市石岐街道
新會縣
今江門市蓬江區、江海區、新會區
今新會區會城街道
三水縣
今佛山市三水區
西南鎮(今三水區西南街道)
清遠縣
今清遠市清城區、清新區
清城鎮(今清遠市清城區)
新安縣
今深圳市、香港特別行政區
今深圳市南山區南頭古城

廣州府史籍記載

“廣州府”這一史稱,從明朝一直沿用至民國初年,後因“大總統諭”宣佈廢除州、府、廳的舊稱而停用。《清史稿》對“廣州府”的記載如下:
廣州府:衝,繁,疲,難。隸廣肇羅道。兩廣總督舊駐肇慶,乾隆十一年徙。光緒二十四年裁巡撫,尋復。三十一年,仍與粵海關監督、糧道同裁。佈政、提學、提法、鹽運四司,巡警、勸業二道,廣州將軍,滿洲、漢軍副都統廣東水師提督駐。明領縣十三。康熙中增置花縣。廣四百二十里,袤五百二十二里。北極高二十三度十一分。京師偏西三度三十三分。領縣十四。有廳三:曰佛山,雍正十一年置;曰前山,乾隆八年置;曰虎門,道光二十五年置。有粵海關,康熙二十四年置。廣州商埠,道光二十二年英南京條約訂開。
南海衝,繁,疲,難。倚。府西偏。粵之山,五嶺據其三。北:越秀。西北:靈洲。西南:西樵山北江自三水入,東南流,東別出為紫洞水,至番禺,合珠江入順德。西江自三水入,東南過九江,亦入順德。西北馬逕水,首受蘆包水,南與三江水會。屈東北流,左合黃洞水,南流溪水自番禺西南注之。南出石門山為石門水,過府治西南,屈東為珠江,入番禺。有九江浦主簿。三江、金利、神安、黃鼎、江浦、五斗口六巡司。西粵漢,西南三佛鐵路。
番禺衝,繁,難。倚。在城有番、禺二山,縣以是名。北:白雲。東南:浮練,一名浮蓮岡。東南濱海。南有珠江,上承南海石門水,東南流,歧為二,至長洲複合。又東南為波羅江,左合東江,為三江口。又東南,獅子洋合沙灣水入於海。有獅子營。西:永靖營。有慕德、鹿步、沙灣、茭塘四巡司。魚雷營有船塢在黃埔。番禺、五羊二驛。東廣九,西北粵漢鐵路
順德繁,疲,難。府南百里。北:都寧。西:天湖。西北:西淋山。北江自南海入,為河澎海,東南流,屈北為扶閭海,又東疊石海,東別為沙灣水,合珠江。至半江為板沙海,入香山。西江自南海入,東別出為甘竹灘水,與板沙海合,過仰船岡,別出為仰船海,至新會入海。縣丞一,治容奇。有紫泥、江村、馬寧,又北都寧四巡司。有甘竹商埠,光緒二十三年中英緬甸條約開。
花簡。府北九十里。康熙二十四年,以番禺縣平嶺置,析南海縣地益之,來屬。東北:花山,縣以是名。西北:盤古洞,黃洞水出焉,西南流,右納橫潭水、羅洞水,屈南曰泥水,出清遠,自西北來注之,又東南入南海。有獅嶺、水西二巡司。有粵漢鐵路
東莞衝,繁,疲,難。府東南百八十里。南:黃嶺。東南:寶山。西南濱海。海中秀山,東西峙若門然,曰虎頭門,珠江出其中,又謂之珠江口。有炮台五:曰威遠上橫檔下橫檔、大角、沙角。東江自博羅入,合瀝林水、九江水,西過黃家山,南別出為到湧水,會珠江,皆入海。石龍鎮,縣丞一。京山、缺口、中堂巡司三。鐵岡驛一。廣九鐵路。
從化簡。府北百三十里。東北:五指山。又十八山,流溪水出焉,南合陳峒水、玉溪,合過縣治東南,左納曲江,右納黎塘,至番禺入石門。有流溪巡司。石岐驛。
龍門簡。府東北二百一十里。西:藍糞山。西北:分水凹山。山西之水匯流溪入北江,山東之水匯西林水入東江。西林水一名九淋水,出西北三角山,合高明、白沙,屈西南,納羣溪水、永清水,入增城為增江。有熱水湖在西北。有廟子角巡司,後遷永清墟。
新寧疲,難。府西南三百六十里。北:三台。東:百峯山。西南:大隆山。南濱海。海中有上川洲、下川洲。北:長沙河,即恩平江,自開平入,東南流,合南門河,西北合紫霞河,入新會。東南:泥涌河,南合牛角水,至烽火角入海。西:那扶水,亦南至獅子洲入海。又有潭江河,康熙二十六年總督吳在南鑿,西引泥涌河,東北達新會崖門,以通舟楫。温泉、醴泉在西南。廣海寨,縣丞駐。有上川鹽巡司。有公益商埠。寧陽鐵路。
增城簡。府東百六十二里。西:雲母。西南:南樵。東北:羅浮山。東江自博羅入,西流屈南,至番禺合珠江。增江上流為龍門水,南與派潭水合,又南至三江口,右納澄溪水,左納九曲水,過縣治東南,分流入東江。綏福水出西北青幽山,亦東南入於東江。有茅田巡司,新塘墟主簿。
香山疲,繁,難。府東南二百廿裏。北:浮虛。東南:五桂。又濠鏡澳山,山突出海中成半島形,曰澳門。光緒十三年入於葡萄牙。其北濠鏡澳關。又西,拱北灣有關。東南濱海。海中有東澳山、九星山,下曰九星洋。又有老萬、九澳、橫琴、三灶、浪白諸山在海中。西北:板沙海,自順德入,東南至潭洲。木頭海首受仰船水,東南分流入海。古鎮海首受西江,亦自順德入,東南至螺洲,與石岐水合,南出磨刀門入海。前山寨城,縣丞駐。黃梁都城,都司、巡檢駐。又淇澳、香山、黃圃三巡司。有香洲商埠,宣統元年奏開。
新會繁,疲,難。府西南二百三十里。北:黃雲、圭峯。東南:崖山,與西南湯瓶嘴山對峙,熊海出其中,曰崖門。南濱海。西江自南海入,為天河海,東屈而南,過豬頭山,歧為二:東南出者曰荷塘水,合古鎮海東南入香山,又西別為外海水,西南至虎跳門入海;西南出者曰分水江,合潖水,南過江門,注熊海。又西,恩平江自開平入,與潭江合,東北流,為青膽洋,左納橋亭水,東南合分水江,出崖門入海。江門,縣丞駐。潮連、牛肚灣、沙村三巡司。大瓦司,廢。蜆岡、東亭二驛。江門商埠,光緒二十八年中英商約訂開。有寧陽鐵路。
三水衝,難。府西北二百七十里。南:昆都。北:龍坡山。北江西南流,至胥江口東別出為蘆包水,又西南至四會,合綏江,別為思賢水,會西江。東過縣治南,為肄江,至於西南潭入南海。北江自西南潭別出為三江水,與蘆包水合,至南海,出石門,其下流為珠江。西有西江,自高要入。青岐水首受綏江,東南過金洲山,亦入南海。西南鎮,縣丞駐。有胥江、三水二巡司。三水口亦名河口,有商埠,光緒二十三年中英緬甸條約訂開。有三水、西南二驛。三佛鐵路。
清遠衝,難。府北三百四十里。西:秦王。東:中宿峽,一名飛來峽。北江自英德入,西南流,潖江水東來注之,曰潖五江口。至縣治西南,合政賓江。屈南,右納山塘水,左納大燕水,過回岐山,入三水。有回岐、潖江濱江三巡司。有清遠驛,安遠廢驛。有粵漢鐵路。
新安疲,難。府東南二百六十里。康熙六年省入東莞,八年復置。南:杯渡,一名聖山,古謂之屯門山。東南:官富。東北:大鵬山。其南曰老大鵬山,有東湧所城。東、西、南三面濱海。海中有零丁山,其下曰零丁洋。又南,頭沱濘、佛堂門、急水門、大嶼山、榕樹灣等澳。西北:永平河,首受東莞九江水,東南至碧頭汛入海。大鵬所,縣丞駐。有福永、九龍二巡司。其南:香港島,道光二十二年割於英。咸豐十年,又割九龍寨屬焉。光緒二十四年,又拓租九龍司屬地二百方英里,訂九十九年之約,置九龍關榷税。有廣九鐵路。

廣州府廣府民系

廣府民系是指珠三角廣州府地區使用粵方言的漢族居民,廣府人是廣州府人的簡稱 [1-2]  。廣府人主要自唐宋時期經粵北南雄珠璣巷遷入,因此珠璣巷被稱為廣府人的祖居之地 [17]  。其後裔繁衍達7000多萬人,主要分佈在廣東省珠三角地區的清遠、三水、佛岡、新興、高要、高明、佛山、南海、番禺、順德、廣州、花都、從化、中山、珠海、新會、江門、台山、開平、鶴山、恩平、東莞、增城、龍門、寶安、深圳、博羅、惠陽等28個市、縣,668個鄉(鎮)、村 [18]  ,以及香港、澳門和海外。 [19-20] 
先秦時期,廣東地區居住的是被成為“南越”的少數民族部落,包括壯、瑤、黎族等。當時廣東地區人口稀少,秦統一嶺南後,從中原遷來了數十萬移民,到公元2年,廣東人口有37.52萬人 [3]  。秦漢時期,廣州已成為我國南方重要的外貿口岸,但廣東經濟和人口分佈的重心仍在粵北西江流域,而珠三角地區一直到唐代都是人煙稀少、還沒有被開發的地區。 [3] 
唐開元四年冬,張九齡下令開鑿梅嶺,梅關古道的開闢,重塑了嶺南的商路,便成為南嶺中最重要的一條交通道路,凡人口遷移、軍隊調動、商旅往來、使節訪問等,大都經過此道 [21]  。探尋廣府源頭,梅關珠璣古道是中原及江南百姓因戰亂等原因向廣東珠三角大遷徙中最大的通道。大批中原百姓途經此古道,暫住“歇腳”,或滯留長住,經幾代繁衍後再中轉南下珠三角,故珠璣巷成了廣府人最大的來源。 [22] 
唐、宋末年,中原內地戰亂頻繁,不少氏族為避戰禍和自然災害,紛紛經江西南安(大餘)越梅嶺南來,來到南雄珠璣巷居住數年或數十年,他們逐漸適應了嶺南地區氣候和生活習慣之後,才逐步南遷珠江三角洲。故那裏的許多名人望族,都把珠璣巷稱為“七百年前桑梓鄉”。據屈大均《廣東新語》記載:“吾廣故家望旅其鄉從南雄珠璣巷而來”。清《廣東通志》雲:“珠璣在南雄府保昌縣沙水寺前,相傳廣州梁、霍韞諸望族,俱發源於此”。自北宋後期至元代初期的二百多年間,中原及江南氏族由南雄珠璣巷陸續南遷到珠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其大片的荒坦並不斷增生的沼澤地成為南雄珠璣巷農業遷民的目的地 [4]  。廣州府的基本境域從元代開始一直穩定了七百多年。這一境域中的居民,長期處於同一中級行政區劃之中,民風、民俗融合,形成具有共同特徵的地域性民系文化。 [2] 
據民國時期中山黃慈博先生遺稿《珠璣巷民族南遷記》稱:由珠璣巷南遷南海、番禺、順德、新會、鶴山、 中山、東莞、恩平、廣寧、清遠、寶安、陽江、增城等地的氏族有73 姓,164 族。近年來,南雄珠璣巷人南遷後裔聯誼會籌委會,派員到珠江三角洲各市、縣調查,收集到諸姓族譜、家譜有143 姓氏,主要分佈在清遠、三水、佛岡、新興、高要、高明、佛山、南海、番禺、順德、廣州、花都、從化、中山、珠海、新會、江門、台山、開平、鶴山、恩平、東莞、增城、龍門、寶安、深圳、博羅、惠陽等28個市、縣,668 個鄉( 鎮)、村。居上述地區,包括該地在港、澳、台的同胞和在海外的僑胞,人口達數千萬人。 [5] 

廣州府廣府文化

廣府文化即廣府民系的文化,是粵方言地區之中的一個地域文化,指廣東珠三角廣府地區使用粵方言的漢族居民的文化。廣府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中原與江南移民文化所形成,傳承了中原漢文化的精髓,在嶺南文化中影響最大,在各個領域中常被作為廣東漢文化的代表 。廣府文化的代表有“廣東音樂”“醒獅”“廣繡”“廣彩”“廣雕”“嶺南畫派”“鑊耳屋”“嶺南園林”“粵劇”“粵曲”等等 [32]  。廣府文化是嶺南文化中的代表,廣州是廣府範圍內的一個行政區域。廣州是嶺南地區的中心城市(如今已是國家中心城市),是廣府文化的中心地,對周圍地區起到輻射引領作用。 [6] 

廣州府語言

粵方言屬屬於漢藏語系漢語族漢語方言,是漢語十大方言之一 [23]  ,中國南方地區的重要語種之一。廣義的廣州話稱“廣府話”、“白話”,屬粵語言廣府片,是粵語的代表語種,通行於以廣州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廣府片”是按語言區域劃分,屬語言學概念,“廣州府”行政區劃範圍為珠三角為主要區域及其周邊地區。廣州方言由古代漢語演變而來,它的形成與發展經歷了一個長期的過程。漢代至唐宋,中原漢人源源不斷地遷徙嶺南,促進了粵語的發展和定型。元明清以來,粵語的變化較小。 [24] 
粵方言有源自北方中原的雅言、源自楚國的楚語等説法,是保留古漢語成分較多的一種語言 [33]  。清代學者陳澧對《廣韻》和廣州方言有深入的研究。在《廣州音説》中,他詳細論述了廣州方言的特點及其源流,認為廣州方言的音調合於隋唐韻書《切韻》,因為“千餘年來中原之人徒居廣中,今之廣音,實隋唐時中原之音……” [34]  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認為粵方言是唐宋時期的“國語”。 [33] 
廣州話在社會交往和改革開放中影響力不可低估,國內和世界都有不少非粵語區的人士學習和使用廣州話。廣州話是粵語區地方文化的重要載體,對保存傳統文化有重要的價值。在語言方面,粵語保留了不少古漢語的特點,對古漢語研究意義重大。粵方言的廣州話中元音有長短之分,漢語其他方言中都沒有這種現象,現代學者構擬的漢語中古音中也沒有這種現象。粵方言保留了古漢語的特點,另一方面也吸收了一些南方非漢語的成分,與普通話和其他方言有較大的差異,具有自己特有的語音特點。 [24-25] 

廣州府科舉

廣州府歷代鄉貢進士總人數為1283人,其中番禺為260人,佔20.3%;南海357人,佔27.8%;順德238人,佔18.6%; 東莞193人,佔15.0% [28]  ;江門231人 [29]  ;香山(中山、珠海)138人 [30]  。明代一朝,廣東共出了6355名舉人、889名進士、6名一甲進士、3名狀元,其中出自廣州府者佔了半壁江山,有舉人3090人、進士457人,而廣東6名一甲進士中,5人皆出自廣州府。 [35] 
廣東歷史上一共出過9位文狀元和5位武狀元,其中順德、南海各出了3位狀元,而且都是2位文狀元和1位武狀元,番禺也出了2位文狀元,分別為簡文會張鎮孫倫文敍黃士俊莊有恭梁耀樞朱可貞姚大寧 [31] 

廣州府建築

廣府民居通常符合通風與陰涼的要求是嶺南建築的共同特點。鑊耳屋是廣府建築的典型代表,屋子的山牆砌成鑊耳狀,故稱“鑊耳屋”。 [7]  廣府民居風格在南宋以後逐步建立起來,至清中葉已經相當成熟。主要代表形式是佈局整齊的梳式佈局村落和三間兩廊式的合院 [8]  。民居的大中型住宅基本格局為“三間兩廊”。有地位人家以鑊耳風火牆為特色。清末在廣州的西關民居密集的環境條件下,形成的獨特風格的西關大屋民居。內部佈局緊湊,間隔靈活,正立面之門以“三件頭”(腳門、趟攏和大門)、水磨青磚牆面、花崗石牆腳等構成其外表風貌。

廣州府園林

嶺南園林主要指珠三角地區廣府園林,是中國傳統造園藝術的三大流派之一,在中國造園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特別是在現代園林的創新和發展上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嶺南園林的獨特風格:求實兼蓄,精巧秀麗。在建築形式上,嶺南園林有比較鮮明的特色:一是體型輕盈、通透、樸實。二是裝修精美、華麗,大量運用木雕、磚雕、陶瓷、灰塑等民間工藝、門窗格扇、花罩漏窗等都精雕細刻,再鑲上套色玻璃做成紋樣圖案,在色彩光影的作用下,猶如一幅幅玲瓏剔透織綿。三是佈局形式和局部構件受西方建築文化的影響,如中式傳統建築中採用羅馬式的拱形門窗和巴洛克的柱頭,用條石砌築規整形式水池,廳堂外設鑄鐵花架等,都反映出中西兼容的嶺南文化特點。現存的清代嶺南四大園林分別是清暉園、餘蔭山房梁園可園,其他著名園林還有寶墨園、順德和園粵暉園等。 [9] 

廣州府飲食

廣州菜是粵菜的代表,源自中原,取百家之長,烹調技藝多樣善變。在烹調上以炒、爆為主,兼有燴、煎、烤,講究清而不淡,鮮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膩,有“五滋”(香、松、軟、肥、濃)、“六味”(酸、甜、苦、辣、鹹、鮮)之説。 [27]  廣州菜範圍包括珠江三角洲,用料豐富,選料精細,技藝精良,清而不淡,鮮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膩。擅長小炒,要求掌握火候和油温恰到好處。還兼容許多西菜做法,講究菜的氣勢、檔次。廣州菜粵菜的代表,民間有“食在廣州”的美譽,順德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美食之都”稱號。著名的廣州菜有:白切雞燒鵝烤乳豬紅燒乳鴿蜜汁叉燒脆皮燒肉蒜香骨白灼蝦幹炒牛河廣東早茶老火靚湯羅漢齋廣州文昌雞煲仔飯等。 [10] 

廣州府民俗

廣府地區的節俗有廣州迎春花市、番禺飄色生菜會醒獅、龍獅、鰲魚舞、黃閣麒麟舞、市橋水色、佛山秋色、魚燈、乞巧、中秋燈會、元宵燈會、重陽登高、鳳舞、八音鑼鼓、木魚歌龍舟北帝誕波羅誕、鄭仙誕、金花誕、何仙姑誕、盂蘭節、觀音開庫等 [36]  。廣州扒龍舟有上千年的歷史,廣州早期賽龍舟只是一種宮庭活動,南漢後主劉龔(958年-971年在位)當年在廣州城西疏浚“玉液池”,每年農曆端午節舉行龍舟競渡。到了明、清兩代,是廣州龍舟競渡的鼎盛期。 [11] 

廣州府疍家文化

歷史上,珠江三角洲曾長期是嶺南疍民人口最為集中的區域。據《天下郡國利病書》記載,東晉時期廣州以南一帶有包含疍民在內的人口達5萬多人,頗成規模。《廣州府志》記載,南宋末年新會疍民參加崖門水戰的數量也在萬人之上。蘇東坡在南貶惠州的路途中見到了“牀牀避漏幽人屋,浦浦移家蜑子船”的景象。 [16] 

廣州府歷史人物

廣州府海外華僑

廣州市是全國最大的僑鄉都市。2016年末,廣州有海外華僑華人、港澳台同胞和歸僑、僑港澳眷屬近400萬人,其中市內歸僑僑眷、僑港澳眷屬近160萬人,佔廣州市户籍人口近1/5,海外華僑華人、港澳同胞近240萬人,分佈在世界130多個國家和地區,主要集中分佈在亞洲、北美洲、大洋洲及港澳地區 [12]  。全球有廣府籍港澳同胞365萬人,廣府籍海外華僑華人達897萬人。 [13] 
大量在海外生活的廣府人,成為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紐帶。其中,中國改革開放後從大陸移居海外的“新移民”們在北美孕育了“新移民文學”。美國舊金山華文文藝界協會名譽會長劉荒田認為,“新移民”羣體以廣府籍人數最多,他們在北美站穩腳跟後,開始有精神方面的追求,首批新移民文學作品主要以回憶為主線,以鄉愁為基調,新移民文學已是大中華文學的分支,如今,像劉懷宇等廣府籍作家已成為推動海外漢語文化發展的重要隊伍。
在澳大利亞,華裔從政者與小區團體長期以來積極推廣及傳承中華文化,民間組織更不時透過各種渠道、表演方式等來倡導中國文化,當中廣東人的嶺南文化表演藝術,更是備受當地民眾喜愛,很多其他族裔的年青人紛紛拜師學藝,間接促成不同民族的融匯與交流,而在當地的華人廚師協會亦在過去多年間舉辦各種美食節,推廣嶺南飲食文化,創造新穎的廣東食譜。
華人是馬來西亞的第二大族羣,其中有不少是廣府籍華人。在東南亞各國長期流傳着“客家人開埠、廣府人旺埠”的名言,華人移居馬來西亞,歷經數代繁衍後早已落地生根,但今日的馬來西亞華人,包括土生土長的年輕一代,大多仍深諳中文,而在華人密集的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華人之間更習慣使用廣府話作為溝通語言,中國方言文化維繫着海外華人的情感。 [13] 

廣州府其它相關

《廣州府》明·解縉等
解縉字大紳,江西吉水人。明洪武年間進士,官至翰林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奉命主持編修《永樂大典》。此書《永樂大典》第1905卷至1907卷,內容為建置沿革、道里、城池、橋樑、關津、坊裏、風結形勢、户口、田賦、課利、土產、山川、宮室、祠廟、寺觀、壇壤、公署、學校、兵防、古蹟、宦跡、人物、文章、題詠、碑刻等門。 [14] 
《廣州府部匯考》清·蔣廷錫等
蔣廷錫字揚孫、酉君,號西谷、南沙、青桐居士。清康熙年間進士,官至户部尚書,兼領兵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清康熙時,陳夢雷等輯《古今圖書集成》。雍正年間,蔣廷錫等重輯。此書即摘自《古今圖書集成》,內容為廣州府建置沿革考、疆域圖、疆域考、星野考、山川考、城池考、關梁考、公署考、學校考、户口考、田賦考等。 [1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