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文田

(清代官員)

鎖定
李文田(1834-1895年)字畲光、仲約,號芍農、若農,廣東廣州府順德縣(今佛山市順德區)均安上村人,廣府名人 [7]  。清代著名的蒙古史專家和碑學名家。 [1] 
咸豐九年(1859年)已未科甲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編修,放江蘇、浙江、四川鄉試主考,提督江西、順天學政。入直南書房,官至禮部右侍郎、工部右侍郎。1874年乞歸故里,主講廣州鳳山、應元書院,在廣州築泰華樓,藏書甚富,收藏有秦《泰山石刻》宋拓本及漢《華岳廟碑斷本》宋拓本。1885年回京復職。1894年甲午戰爭,任京師團防大臣。1895年病逝於京城,諡號文誠。
李文田工書善畫,慈禧太后作畫,常命探花李文田、狀元徐郙陸潤庠、進士陸寶忠為之題志。其著作有《元秘史注》《元史地名考》《西遊錄注》《塞北路程考》《和林金石錄》《雙溪醉隱集箋》等。
全    名
李文田
畲光、仲約
芍農、若農
所處時代
清代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日期
1834年
逝世日期
1895年
主要作品
《元秘史注》、《雙溪醉隱集箋》、《元史地名考》、《朔方備乘札記》
籍    貫
廣州府順德縣

李文田人物生平

李文田 李文田
李文田(1834-1895)字畲光,號芍農、若農,廣東廣州府順德縣均安上村人。李文田自幼隨同在佛山經商的父親生活,讀書聰明穎悟,自小有“神童”之稱。14歲時,李文田父親去世,家境困難,幸賴當時任教的南海何鐵橋老先生照愛惜人才,一力挽留並給予資助,使其得以修完學業。 [1] 
刑部的梁九圖見他氣度不凡,便招他到家裏與兒子僧寶共學。文田專心研讀,學識大增。18歲參加縣試,名列第一,送進縣學。第二年由於品學兼優食廩。咸豐五年(1855年)鄉試,考中舉人。咸豐六年補行。咸豐九年中進士。殿試獲一甲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編修。
三年後,文田請假回鄉省親。同治三年(1864年)回京任職。時兩宮太后垂簾聽政,愛其才,是年八月,命在南書房行走。十一月,充實錄館纂修。十二月,署日講起居注官。同治五年(1866年)參加大考,獲翰林院詹事二等第六名。同治六年(1867年)京官考核名列一等,被吏部記名入道台、知府名冊裏,仍留在宮內使用。五月,充四川鄉試副考官。
同治八年(1869年)十月,遷翰林院侍講。翌年六月,充浙江鄉試副考官。八月,提督江西學政。同治十年(1871年)十二月,擢翰林院侍講學士。同治十二年(1873年),轉侍讀學士。
同治十三年(1874年),慈禧太后擬重修圓明園,他上疏竭力阻諫,繼而又彈劾皇親、太學士瑞麟貪污舞弊。同年八月,李文田辭官南歸奉母,在籍10年。期間,在縣內主管惠濟義倉並擔任鳳山、應元兩間書院的主講。
光緒三年至五年(1877~1879年),北江水患,清遠石角圍潰決。他受兩廣總督劉坤一委託,主修清遠石角、三水大塘兩大堤圍。又修建三水莘田圍,故當地人將莘田圍稱為“莘田探花圍”。
光緒八年(1882年),法越戰爭爆發,他與龍元僖、蘇廷魁奉旨督辦廣東團練,規劃有方,受到總督張之洞和欽差大臣彭玉麟的稱賞。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諒山前線吃緊,黑旗軍將領劉永福缺餉求援,他着力籌得鉅款解困,繼而又保薦老將馮子材出守鎮南關,扭轉了戰局。
光緒十一年(1885年)八月,李文田回京復職,仍在南書房當值。光緒十四年(1888年),充江南鄉試正考官,翌年任浙江鄉試正考官。光緒十六年(1890年)四月,升內閣學士,十一月,擢禮部右侍郎。翌年,提督順天學政。
光緒二十年(1894年)八月,署工部右侍郎兼管錢法堂事務,對營私舞弊的現象極為痛恨,不惜得罪權貴,大力稽查整頓,使部務有所改觀。同年九月,日軍攻陷朝鮮,進逼中國遼東腹地,清軍節節敗退,他上疏指責主持國政的禮親王世鐸“才具平庸”,“處疏遠之地而懷疑畏”,籲請起用較有作為的恭親王奕訢。
十一月,遼南陷落,舉國震動,他受任為特派團防大臣,負責守衞京城。共事的五城御史擔心械少兵單,不能抵禦日軍的堅槍利炮,終日惴惴不安,他慷慨陳言:“大臣捍衞國家,應置一己安危於度外,萬一發生不測,在直廬側南海子橋邊,就是我的殉國之所!”
不久,值慈禧太后六十壽辰,他上疏籲告國難當頭,慶典不宜鋪張靡費。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朝廷為支付《馬關條約》鉅額賠款而增加賦税,他竭力反對,痛陳“税民償倭有五不可”,但未被接納。繼而,上疏指責內閣大臣李鴻章裁撤湘軍,排斥異己,專用自己一手經營的淮軍的做法。奏疏遞上後,親朋故友都為他擔心,他表示:“國家多事之秋,只顧保全一己身家性命,焉配為人臣?”
是年九月二十九日,奉旨稽查京師三司庫。十月初,感染風寒,喘病大作,十月二十日病逝於官邸,諡號文誠。 [9] 

李文田主要影響

李文田是慈禧太后的近臣,可以説是慈禧太后的秘書。慈禧太后頒發的"聖旨",許多都是由李文田執筆抄寫的。李文田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多才多藝,擅長詞章書法,不但是著名書法家,還是清道光咸豐後勃然興起的西北史地學的主將。他的大量著作,至今仍是研究中國邊疆史地學的重要參考典籍。 [10] 
李文田學問淵博,生平嗜學不倦,工書善畫,經史、兵法、天文、地理,無一不曉。公務之餘,勤於治學,對元史及西北史地研究尤精。金石碑帖書籍版本之源流,皆得其要。
著有《元秘史注》《元史地名考》《西遊錄注》《塞北路程考》《和林金石錄》《雙溪醉隱集箋》等。是清代著名的蒙古史研究專家和碑學名家。 [3] 

李文田書法造詣

李文田書法作品
李文田書法作品(11張)
其書法,運碑入帖,筆力酣暢飽滿,意態雍容厚重,功力頗深。李文田篆隸楷諸體皆能。其篆書,筆致温厚藴藉;隸書則以楷法及碑法書寫,挺拔有力,富於變化。而在篆隸楷諸體中,李文田最擅長的還是行楷
陳永正《嶺南書法史》一書中對李文田的書法頗多讚譽,認為清中葉學者阮元雖然創有“北碑南帖”一説,但阮元所倡導的碑學在廣東並沒有多大的影響。而粵中帖學名家吳榮光晚年所書,也只有略參北碑筆法而已。直到李文田出,廣東的碑派才正式形成。李文田自創的這種碑派書法,對廣東書壇作出了很大貢獻。
李文田是嶺南一代書法名家,對碑帖源流有深入的砧研。他少年時專工歐陽詢,精熟於《九成宮》等碑帖,旁及其他唐碑,後來轉學隋碑《蘇孝慈墓誌》,中年以後,博採漢、魏碑刻。
麥華三在《嶺南書法叢談》一文中説:“芍農書法,實發源於北碑,而暢流於隋碑,所臨唐碑,亦以隋碑筆意為之。”“芍農乃以從容自在之筆調一寫高古拙樸之北碑,一時書家奉為正宗。清末寫碑,陶睿宣近於呆板,趙之謙過於輕佻,惟芍農老成持重,雍容大方,為北派正傳。”
李文田既是學者,也是書法名家。他對《蘭亭序》的辨偽為百餘年來《蘭亭序》的論辯揭開了序幕。他首先提出《蘭亭序》的文章作者不是王羲之,並闡述了理由,後來郭沫若也贊同此説,認為《蘭亭序》是王羲之七代孫、陳代永興寺僧人智永所寫;其次,他從書體上否定定武本《蘭亭序》為王羲之筆跡,郭沫若也更進一步推斷,這個墨跡本應該就是智永所寫的稿本。雖然這段公案至今尚未塵埃落定,難分誰是誰非,但因李文田率先提出的質疑,使書法史上這段極富傳奇色彩的懸案變得更具學術性和挑戰性。李文田在《蘭亭序》研究中的開創之功是會永遠載入史冊的。 [8] 

李文田個人作品

李文田傳世作品較多,廣東省博物館藏有他寫的《楷書軸》《楷書八言聯》《行書七言聯》《隸書四屏》《書畫團扇》。廣州美術館藏有他畫於同治庚午年(1870)的《仿李營丘筆法團扇》,《與蘇六朋合作風景人物扇面》《楷書軸》《楷書八言聯》《隸書六屏》。廣州博物館藏有他寫的《篆書八言聯》佛山市博物館有他寫的《節錄張猛龍碑楷書軸》等6種書法。此處,東莞市、江門市博物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均藏有他的作品。

李文田藏書大家

李文田像 李文田像
學出於鄭樵王應麟等人,對遼、金、元三史有研究,對西北史地、金石故物、醫學、詞章詩文等,考索極詳。所居之處,出桌椅外,唯有圖籍,列櫝數十。有“讀五千卷書室”。葉昌熾曾在他門下數年,每得一古本舊拓,與葉昌熾疑義共賞析。精於鑑賞,人稱“金石、碑帖、書籍板本之源流,皆得其要”。所藏書籍多為人間少見之書,如禁燬書、宋元明刻抄本等。曾收藏馬氏“小玲瓏山館”舊藏的秦代泰山石刻及漢代華岳廟碑,遂將藏書樓名為“泰華樓”(一作泰華山堂),藏三朝石刻頗多,與吳榮光並稱“博藏家”。晚年又得清廷賜書,改藏書樓為“賜書樓”。刊刻圖書有20餘種。孫李棪,字勁庵,所購多金石原拓和名家考校之本,藏於“壁書樓”中,由黃節為之書額。藏書後來被京師圖書館(現北京圖書館)收購一部分,一部分被鄧之誠保藏後,捐於中國科學院圖書館 [3] 

李文田史書記載

《清史稿》記載
[2]  李文田,字芍農,廣東順德人。咸豐九年一甲三名進士,授編修。入直南書房,充日講起居注官。同治五年,大考,晉中允。九年,督江西學政。累遷侍讀學士。秩滿,其母年已七十有七矣,將乞終養,會聞朝廷議修園籞,遂入都覆命。既至,謁軍機大臣寶鋆,告以東南事可危,李光昭奸猥無行,責其不能匡救。寶鋆曰:“居南齋亦可言,奚必責樞府?”文田曰:“正為是來耳!”疏上,不報。逾歲,上停止園工封事,略言:“巴夏禮等焚燬圓明園,其人尚存。昔既焚之而不懼,安能禁其後之不復為?常人之家偶被盜劫,猶必固其門牆,慎其管鑰,未聞有揮金誇富於盜前者。今彗星見,天象譴告,而猶忍而出此,此必內府諸臣及左右憸人導皇上以朘削窮民之舉。使朘削而果無他患,則唐至元、明將至今存,大清何以有天下乎?皇上亦思圓明園之所以興乎?其時高宗西北拓地數千裏,東西諸國讋憚天威,府庫充盈,物力豐盛,園工取之內帑而民不知,故皆樂園之成。今皆反是,聖明在上,此不待思而決者矣。”疏入,上為動容。俄乞假歸。光緒八年,遭母憂。服竟,起故官,入直如故。數遷至禮部侍郎,充經筵講官,領閣事。二十年,疏請起用恭親王奕訢及前布政使遊智開,依行。明年,卒,恤如制,諡文誠。
文田學識淹通,述作有體,尤諳究西北輿地。屢典試事,類能識拔績學,士皆稱之。 [4] 

李文田李文田故居

李文田 李文田
李文田故居在佛山市區燎原路良巷11號,是佛山僅存的兩座大型的府第建築羣之一。李文田祖籍廣東順德,後定居佛山,字仲約,號芍農,咸豐進士,官至禮部左侍郎,其詞章書翰,造詣頗深,國內亦有時名,著有《宗伯詩文集》。於清咸豐、同治年間建此第,大事鋪張,以至建築羣規模較大,且整齊美觀,左、右側還有小巷縱貫首尾,右側有佛堂、廚房和花園。頭進門廳、二進廳堂和三四進住宅坐南向北排列,平面呈長方形,為四進院落四合院式佈局,各建築均硬山頂配鍋耳式封火山牆,三開間通面寬10.6米,總面積約500平方米。
李文田 李文田
頭進門廳又稱轎廳,為舊俗停轎之處,其門為“回”字門,以磚牆間成左右門房,外表為水磨青磚,花崗石門框,構築頗具南方特點。二進廳堂進深三間,為造工考究的四柱大廳,前檐廊有軒廊式捲棚頂,廳內樑架為抬梁與穿鬥混合式結構,木雕裝飾構件頗多,如花架、隔扇、雀替以及屏風等均工藝精緻,顯示出其官僚宅弟的身價。其兩座住宅建築格式一致,平面均“三間兩廊”式佈局,硬山擱檁架構,有側門與小巷相通。目前該建築羣雖已改為民房,但基本原貌尚存、在古代大型宅第建築類中頗具特點和代表性,是研究佛山歷史名人及建築史難得的實物資料。

李文田李文田紀念館

李文田紀念館 李文田紀念館
李文田紀念館位於今佛山市順德區均安鎮上村,是李文田的故鄉,村裏很多人都是姓李的,為了紀念李文田,激勵村人勤學奮進,興建了這座李文田紀念館,紀念館門口雕築了一座李文田像。 [6] 

李文田李文田墓

李文田墓
李文田墓(5張)
李文田墓地位於廣州白雲山象牙峯山脊,墓地約400平方米,墓前有一對高達五六米的連州青石華表,刻有張之洞所撰的對聯。文中直呼李文田為“約農先輩”。李文田墓為半圓形,石砌,約10平方米,墓地左側有光緒帝賜於李文田的祭葬碑,清楚刻印着李文田的生平事蹟,碑文雙龍環繞,十分華貴。墓地最右側的界石上,則寫着“李文田第税界”的字樣。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