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吳榮光

(清代官員、學者)

鎖定
吳榮光(1773 — 1843),字伯榮,一字殿垣,號荷屋、可庵,晚號石雲山人,別署拜經老人,廣東廣州府南海縣佛山鎮(今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祖廟街道)人。清代官員、詩人、書法家、藏書家、嶺南著名的書畫金石鑑藏家。 [4] 
嘉慶四年(1799)進士,由編修官擢御史。道光中任湖南巡撫湖廣總督。後坐事降為福建布政使。其不僅官至封疆大吏,還工詩文、擅書畫,尤酷嗜金石,精鑑賞,名極一時,書法更為世所推重。康有為雲:吾粵吳荷屋中丞帖學名家,其書為吾粵冠”他遺留下來的書畫作品已被列入國家文物局文物出境限制,精品不準出境 [4]  。著有《歷代名人年譜》、《筠清館金石錄》、《筠清館帖》、《辛丑銷夏記》、《帖鏡》、《石雲山人文集》、《綠枷楠館錄》、《吾學錄》等。 吳榮光是清中期著名漢學家,清道光十一年(1831),吳榮光在長沙創辦了湘水校經堂左宗棠在長沙湘水校經堂就讀期間,吳榮光是他的授課教師。 [1-2] 
概述內圖片來源 [5] 
殿垣,一字伯榮
荷屋、可庵
所處時代
清代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廣東廣州府南海縣佛山鎮
出生日期
1773年
逝世日期
1843年
主要成就
清代詩人、書法家、藏書家
本    名
吳榮光

吳榮光人物生平

吳榮光,字伯榮,又字殿垣,號荷屋,晚年號石雲山人。廣東廣州府南海縣佛山鎮(今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祖廟街道)人,祖上為鹽總商。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正月初十生。嘉慶二年(1797年)考取南海縣附生,同年入廣州粵秀書院。三年(1798年)鄉試中第八十二名舉人。四年(1799年),連捷會試中第一百三十九名貢士,殿試中二甲第二十三名進士,朝考改庶吉士,入庶常館學習。六年(1801年),散館三等第三名,改用主事,未分部,奉旨仍授以翰林院編修。充武英殿協修官補纂修官。八年(1803年)大考翰詹二等十一名,充國史館協修、翰林院撰文。
嘉慶九年(1804年)京察一等,充順天鄉試同考官,授江南道監察御史。十二年(1807年)充浙江鄉試副考官。十三年(1808年)兼署工科掌印給事中,掌河南道監察御史兼署湖廣道監察御史。御史任內,吳榮光堅持“上肅百僚,下達民隱”的宗旨,堪稱清正廉明。如受命巡視通州糧倉,察知地方官任由官船腐爛,又不補充新船,而去強徵民船運糧,致使羣情激憤,奏請派員查辦;巡視中城時遇荒年,便開倉平價售糧,廣設粥廠救濟饑民;巡視天津漕務,革除官官相衞陋習,並揭發偷賣偷買批文驗封等弊端,派差役拘捕腐蝕官吏、侵吞公家利益之徒。後因稽查一宗官船運糧案失察而被削官。
嘉慶十七年(1812年)補授刑部員外郎。二十一年(1816年)升刑部安徽司郎中,入值軍機處章京。吳榮光在刑部任職時,總辦秋審,謹慎公正地處理了林清犯禁城一案,為福建冤獄案平反。林清犯禁城一案,案情嚴重,派審人員多達10人,拖延了5年。因為與犯人口供偶然同名同姓或聲音相近,受牽連而被誤押解到刑部的,先後有900餘人。吳榮光自始至終審理了這一案,釋放了許多無辜受罪的人。福建一案是福陽縣令把連鬥盛關押至死,反而捏報是連鬥盛的兒子所毒殺,吳榮光澄清事實真相,給予平反。
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升任陝西陝安兵備道員,署陝西按察使。道光元年(1821年)調任福建鹽法道員,升任福建按察使。二年(1822年)調任浙江按察使、浙江布政使。三年(1823年)署湖北按察使,升貴州布政使。四年(1824年)護理(下級處理上級政務)貴州巡撫。六年(1826年)調福建布政使。八年(1828年),丁外艱。十一年(1831年)服闋,補授湖南布政使,升任湖南巡撫署湖廣總督。十六年(1836年)因湖南學政被參,未能先據實陳奏,降四品卿銜。十七年(1837年)補授福建布政使。二十年(1840年)以原品至仕。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吳榮光因腳疾往桂林就醫。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七月病逝於桂林,享年70歲,歸葬於花縣赤坭打鼓嶺。著有《金石款識類》《帖鏡》《辛丑消夏錄》《筠清館金石錄》《筠清館法帖》《平猺日記》《盛京隨扈日記》《白雲山人文稿》《綠伽楠館詩稿》《歷代名人年譜》,以及主編道光《佛山忠義鄉志》14卷等。 [4] 

吳榮光主要成就

萬承紀《松盤攬勝圖》中三十五歲的吳榮光 萬承紀《松盤攬勝圖》中三十五歲的吳榮光 [6]
吳榮光為嶺南名宿,於金石書畫,鑑別最精。從學阮元,嫡傳阮學。又從阮家得見珍貴書畫、文物,因而精研碑帖拓本、吉金樂石,成為著名鑑藏家、金石學家。著有《辛丑銷夏記》、《吾學錄初編》、《白雲山人文稿》、《綠伽楠館詩稿》、《筠清館金石錄》、《歷代名人年譜》等。張維屏《藝談錄》謂“粵東百餘年來,論書法推四家:馮魚山敏昌、黎二樵簡、吳荷屋榮光、張懈山嶽崧”。《晚晴糝詩匯》稱其詩“紀事述情,不規規摹仿前人。潘文恭序其集雲:‘風雅一律,忠孝備於人倫;經濟萬言,憂樂先於天下。’足見其大概”。著有《石雲山人集》、《歷代名人年譜》。生平事蹟見《清史列傳》卷三八、《國朝耆獻類徵》卷一九九、《國朝書人輯略》卷八。其作品《石雲山人集》收錄在《清代稿鈔本》中。
1831年,崇尚樸學的原湖南布政使吳榮光升任湖南巡撫。吳榮光是清中期著名漢學家、乾嘉學派後起者阮元的弟子。阮元曾獨創中國專課經史訓詁的詁經精舍和學海堂。這兩所學校代表了清代書院發展中的一個重大轉變,即以漢學取代理學,以實學取代制藝。吳榮光主政後,很不滿意當時書院專課八股的習氣,乃仿效老師的作法,創辦湘水校經堂於嶽麓書院齋西的隙地。校經堂專課經史,以經義、治事、詞章分科試士,然後擇其優者,賜食贈金,召至撫署以供使用。剛開始時,校經堂並無同定生額,而是嶽麓書院的一些生徒在本院課試製藝時文之餘,在此兼習漢學。吳榮光對校經堂非常重視,曾親書“湘水校經堂”題額,並籌給經費,酌定章程,還經常渡江到堂講課。校經堂作為湖南最早的專習漢學的機構,對湖南學術風尚的轉變起了較大的作用。後來擔任湖南巡撫的李明墀在評價校經堂的創辦時説:“其時多士景從。鹹知講求實學,人才輩出,稱為極盛。” [2] 
左宗棠在長沙湘水校經堂就讀期間,吳榮光是他的授課教師,左宗棠曾七次取得全校第一,吳巡撫對他知根知底,格外賞識。1835年,吳榮光得知左宗棠第二次會試落榜,閒居於湘潭桂在堂,順勢給門生提供一個機會,推薦左宗棠出任淥江書院山長。巡撫親自出面舉薦,一切自然水到渠成。 [1] 

吳榮光人物評價

康有為曾盛讚吳榮光的書法,認為不僅是廣東之冠,還能與中原書法家抗衡:“吾粵吳荷屋中丞,帖學名家,其書為吾粵冠。”“吾粵書家,有蘇古儕、張藥房、黎二樵、馮魚山、宋芷灣、吳荷屋、謝蘭生諸家。而吳為深美,抗衡中原,實無多讓。”

吳榮光代表作品

1、西湖泛月記
儀徵阮先生撫浙七年,盡湖山之勝,為餘述諺語:“晴湖不女口雨湖,雨湖不如月湖。”先生聽政之暇,偕客夜泛,有記。
庚午七月,餘至杭州,為方芑堂孝廉、稚韋明經述之,則曰:“且待山陰諸子來。”越數日,諸子畢至,遂以望夕,泛棹湖中。微雨既濛,薄霧方暖,水光嵐氣,回合蒼茫,少焉,舟至湖心亭,而月出中天矣:當頭一輪,把酒欲問。俄則陰雲複合,驟雨四圍,沾湍衣履,遂鼓棹歸。
是行也,稚韋未與,詰旦語之,稚韋曰:“盍再遊乎?朝暉清朗,今夕必晴。”因留餘於白雲庵,招古華太守、小茗學博,復為泛月之遊。溯洄而西,由三潭盡六橋,歷前後湖諸勝。復至湖心事,天水一碧,月色如鏡。西望弢光、天竺雙峯之秀,或遠或近。而東南則吳山諸景,皆在其中。其北孤嶼獨立,煙霞護之,若有人焉,呼之或出。乃泊段橋,沿白沙堤,觀六一泉,登看經閣,拜白、蘇二先生之祠。夕荷既香,風露交翠,相與徘徊久之。放棹中流,古華太守舉酒相屬,扣舷浩歌,歌曰:“舉頭明月兮不可期,樂莫樂兮新相知。”餘歌曰:“結璘之宇兮高且寒,我欲歸去兮路漫漫,路漫漫兮不可階,樂今夕兮與子盤桓。”
顧謂諸子:“餘此湖凡四遊歷矣。憶己未歲首公車過此時?為春湖。庚申十月攜婦子游時,為冬湖。丁卯利科試事竣,與當事者遊時,為秋湖。今蒙聖恩,暫歸田裏,復經此地,得與諸君勾留樂此。今夕水月如常,人事幾變遷矣。諸君雖生長於斯,而馳驅祿養,他日求如此夕之閒,殆不可必。”古華太守又適在告,與餘皆閒人也:古人云:“今夕相樂,皆當喜歡。”餘之文固不足以擬餘師,而此一遊也未知較繡衣擁節人政事餘閒、薄攜賓從,其樂同否?萬籟俱寂,曉鍾一聲,湖山蒼蒼,若肯斯語。舍舟登岸,扣南屏山寺門,秉燭錄之,以質儀徵先生。
2、書法作品

吳榮光藏書故實

清藏書家、金石學家、書畫家。原名燎光,字殿垣,一字伯榮,號荷屋、可庵,別署拜經老人、石雲山人,廣東南海(今廣州)人。嘉慶四年(1799)進士,官編修,擢御史,巡撫天津漕務。歷任河南道監察御史、道光年間官至湖南巡撫兼署湖廣總督,貴州布政使、湖南巡撫等職,後因事被降職為福建布政使。曾以翁方綱、阮元為師,精於辭章。金石考證之學,特嗜古籍、金石收藏,所藏宋本頗多,官京師20餘年,聚書有8 000卷,碑版2 000通,古文物好多為海內絕品。又歷官至陝西、福建、浙江、貴州等地,閩浙多藏書舊家,收藏益豐,多至2萬餘卷。藏書樓曰“筠清館”、“石雲山房”、“友多聞齋”、“峴樵山房”等,又建“賜書樓”以儲“先帝所賜上方善本”。善本書有《史記》、《漢書》、《蘇詩》、《陳後山集》、《韻府羣玉》等。嘉慶十四年(1809)革職後,用書換米度日。嘉慶二十三年(1818)復出任陝西陝安道,“以館閣通行易得之本,悉贈友人”。在福建任職時,尚建鳳池書院,捐書籍1 200餘卷置於學校。藏書印有“坡可庵印”、“拜經老人”、“吳氏清筠館所藏書畫”、“峴樵山房藏書之章”、“荷屋審定”、“吳氏筠清館所藏書畫”、“吳伯榮氏秘籍之印”等10餘枚。編有家藏真跡及拓本刻成《筠清館法帖》6卷,康有為稱其書法為清代廣東第一人。修輯道光《佛山忠義鄉志》14卷。著述有《歷代名人年譜》、《吳荷屋自訂年譜》、《筠清館金文》、《筠清館鐘鼎款識》、《吾學錄》、《帖鏡》、《盛京隨扈日記》、《筠清館金石錄》、《金石款識類》、《綠伽南館詩稿》、《辛丑銷夏記》、《石雲山人詩稿》、《石雲山人詩文集》等。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