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瓊州府

鎖定
瓊州府,海南省歷史行政區劃。隸屬於廣東省,主要是在明清時期。
瓊州府,地居海洲中,東西廣九百里,南北袤一千一百四十里,綿亙三千餘里。自雷渡海,瓊為都會,居島之北陲,儋居西陲,崖居南陲,萬居東陲,內包黎峒,萬山峻拔,外匝大海,遠接諸番。東至萬州烏魚場海岸四百九十里,南至崖州小洞天海岸一千一百三十里,西至儋州洋浦海岸四百八十里,北至環海鋪十里;東南到陵水縣多峯港海岸五百四十里,西南到感恩縣南港海岸八百一十里,東北到文昌縣抱虎浦海岸一百六十里,西北到臨高縣博白浦海岸二百八十里。 [1] 
中文名
瓊州府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中國華南廣東省
地理位置
海南島
方    言
海南話

瓊州府建制沿革

瓊州府及廣東省歷史地圖
瓊州府及廣東省歷史地圖(4張)
秦漢之交海南屬南越國。西漢元封元年(前110年)在今海南境設有珠崖儋耳二郡。
至隋以前,海南的行政建置極不穩定。自隋以後,行政建置逐漸穩定且遍及海南全島。
貞觀元年(627年),設崖州都督府。唐朝廷將“漲海”(即今南海諸島)列入政治版圖,劃歸崖州都督府(後為瓊州都督府)管轄。
宋代,海南的最高行政機構是瓊管安撫司(都監),管轄“千里長沙”、“萬里石塘”(即今南海諸島)。
元代為瓊州路安撫司(乾寧軍民安撫司,乾寧安撫司)。元代將“萬里石塘”(即今南海)作為內海
明代,明朝廷在海南設瓊州府。
明清二代,在海南的行政建置基本穩定,並管轄“萬里石塘”、“石星石塘”、“萬里長沙”、“千里石塘”(即今南海諸島)。晚清時,增設崖州直隸州,但為時僅7年。 [2] 

瓊州府行政區劃

瓊州府區劃沿革

明代海南行政區劃為府轄州、直屬縣,州轄縣,直屬和縣以下區劃為鄉、都圖(廂)。洪武三年(1370年),瓊州府領崖州、儋州、萬州3個州、13個縣,隸屬廣東等處行中行省,洪武七年(1374年)廣東等處行中書省改為廣東承宣布政使司,瓊州府領崖州、儋州、萬州3個州、13個縣,隸屬廣東承宣布政使司。 [1] 
清代沿襲明代舊制,仍稱瓊州府,領3州10縣:即儋州崖州萬州瓊山澄邁定安文昌會同樂會昌化、臨高、陵水感恩10縣(見《康熙會典》卷十九)。光緒三十一年四月(1905年5月),升崖州直隸州,析感恩、昌化、陵水3縣,改萬州為萬縣,一併歸屬之(見《德宗實錄》卷五四四),由廣東省和瓊州府雙重領導。 [3] 

瓊州府區劃詳情

瓊州府區劃詳情
瓊州府區劃詳情(1張)
清代末期,瓊州府領1州7縣:即儋州瓊山澄邁定安文昌會同樂會、臨高7縣。 [3] 

瓊州府地理環境

瓊州府位置境域

瓊州府位於東至萬州烏魚場海岸四百九十里,南至崖州小洞天海岸一千一百三十里,西至儋州洋浦海岸四百八十里,北至環海鋪十里;東南到陵水縣多峯港海岸五百四十里,西南到感恩縣南港海岸八百一十里,東北到文昌縣抱虎浦海岸一百六十里,西北到臨高縣博白浦海岸二百八十里。 [1] 

瓊州府地形地貌

海南島四周低平,中間高聳,呈穹隆山地形。 [4] 
海南島是個大陸島,平面呈橢圓形,地貌總輪廓似穹隆狀,即以海拔最高的中部五指山區為中心,向四周外圍逐級遞降,順次由山地丘陵台地階地平原,組成圍繞中央山地的層圈狀地貌。 [5] 

瓊州府地質情況

海南島是個典型的海洋羣島省,擁有島礁600餘座,分為四大羣:海南島及其周圍島羣,西沙羣島中沙羣島南沙羣島。陸地面積3.54萬多平方千米,海洋麪積約200萬平方千米。海南島是海南省陸地主體,平面呈雪梨狀橢圓形,長軸作東北—西南走向,長240千米,寬210千米,面積約3.44萬平方千米,為國內僅次於台灣島的第二大島。由於海南在地質上處於板塊構造學説所揭示的太平洋板塊歐亞板塊、澳—印板塊的交匯處,地殼運動十分活躍。自地質史上的中元古代以來,經歷了中嶽運動晉寧運動加里東運動海西運動印支運動燕山運動喜馬拉雅運動第四紀冰川活動等地質構造運動,造成雷瓊之間多次發生斷陷,使海南島與大陸分離,成為位於南中國海北部大陸架上的“大陸型島嶼”,並分別留下各自的構造形態。海南省的大地構造單元,以東西向的九所陵水構造帶為界,此界以北至王五文教斷裂帶之間地區屬於華南褶皺系五指山褶皺帶;此界以南的三亞地區和南海海域廣大地區屬於南海地台;王五—文教斷裂帶以北至瓊州海峽屬於雷瓊斷陷。 [6] 

瓊州府氣候情況

海南是中國最具熱帶海洋氣候特色的地方,氣候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 [7]  全年暖熱,雨量充沛,乾濕季節明顯,颱風活動頻繁,氣候資源多樣。海南島年日照時數為1750至2550小時,年平均氣温在23-26攝氏度之間,全年無冬。全島降雨充沛,年平均降雨量在 1600毫米以上,東多西少,中部和東部相對濕潤,西南部沿海相對乾燥。降雨季節分配不均勻,冬春雨少,夏秋雨多。 [8] 

瓊州府水文狀況

海南島中高周低的地形地勢形成了許多大小河流,從中部山區丘陵區向四周分流入海,構成放射狀的海島水系。
海南島獨流入海的大小河流154條。其中,集雨面積大於100平方千米的有39條,流域面積佔全島面積的84.4%;集雨面積小於100平方千米的河流115條,只佔總面積的15.6%。主要河流有南渡江昌化江萬泉河,流域面積分別為7033、5150、3693平方千米。三大河流流域面積佔總面積的47%。流域面積在500~2000平方千米的河流有陵水河寧遠河珠碧江望樓河、文瀾江、北門江太陽河藤橋河春江文教河 [9] 

瓊州府土壤條件

海南有磚紅壤赤紅壤黃壤、燥紅壤、新積土、濱海沙土、石灰土火山灰土紫色土、珊瑚沙土、石質土沼澤土濱海鹽土酸性硫酸鹽土等多種土壤類型。 [10] 

瓊州府自然災害

海南的主要天氣災害有熱帶氣旋旱災暴雨,其次是寒冷龍捲風冰雹等。 [11] 

瓊州府自然資源

(注:由於清代瓊州府時期文獻較少,故“自然資源”部分用現代數據。)

瓊州府水資源

海南淡水資源總量為319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資源量(河川徑流量)為308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是140億立方米,佔水資源總量的43.9%,同時還認為具有集中開採價值的地下水量約為1 1.2億立方米。或地下水量是79億立方米,佔水資源總量的24.7%,其中53.5億立方米為河川基流量(即重複量)。 [12] 

瓊州府土地資源

2016年海南島耕地面積為7297.61平方公里。 [13] 

瓊州府生物資源

海南島植被類型圖 海南島植被類型圖 [14]
植物資源  全省森林覆蓋率為62.1%,比2015年增加0.1個百分點;森林面積為480.36平方公里,比2015年增加0.75平方公里,活立木總蓄積量為1.53億立方米,比2015年增加0.02億立方米。全省國家級森林公園9處,面積1176.82平方公里;省級森林公園17處,面積508.78平方公里;市縣級森林公園2處,面積16.93平方公里。 [13] 
動物資源 全省現有野生維管束植物4622多種,佔全國種類的15%,其中海南特有種491種系,48種被列為國家I、II級重點保護植物(第一批)。全省有陸棲脊椎動物660種,其中海南特有種23種,123種被列入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一級保護動物有海南坡鹿海南黑冠長臂猿雲豹巨蜥海南山鷓鴣等18種。 [13] 

瓊州府礦產資源

海南省已發現的各類礦產資源88種(探明儲量的57種,礦產地239處),佔全國已發現礦種168種的51.78%。其中有13種居全國前十位,8種居全國前四位,天然氣鈦礦2種居全國第三位,鋯礦、化肥用灰巖和寶石3種居全國第二位,玻璃用砂礦居全國之冠。全部礦藏可分為金屬礦非金屬礦、能源礦和海水化學元素4大類。 [15] 

瓊州府氣候資源

海南具有強光、高温、多雨、富風等優越的氣候資源,為海南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條件。 [16] 

瓊州府人口民族

瓊州府人口

明代洪武二十四年(1392年),海南島共有68522户,291030人。此後,明朝各時期的户口數,幾乎沒有超過洪武初年的數目,而且呈現減少的趨勢。正德七年,户54798,口250143;嘉靖十一年,户55575,口269580;嘉靖三十一年,户56067,口261630;萬曆四十五年,户56892,口250524。 [17] 
清代,移居海南島者達217萬人。道光十五年(1835年),海南人口為125萬人。 [17] 

瓊州府民族

明代,永樂十年(1412年),各州縣漢黎人口分佈,東部沿海黎族比例最低,西北部由於歷史條件悠久,黎族還佔一定的比重,中部和西部已成為黎族人口聚居的地方。 [18] 
明代,封建地主經濟逐步在黎族廣大地區確立。隨着封建地主經濟制度的確立,黎族固有的自然社會基礎受到了衝擊,因而造成黎族人民的強烈反抗,黎族人民反抗鬥爭此起彼伏,連綿不斷。這個時期在海南島的社會人文景觀上又增加了苗族。據方誌記載,明嘉靖、萬曆年間,為了加強海南島的防務,從島外徵調兵丁來瓊戍守,其中有一部分來自廣西的苗族人、瑤族人,他們落籍海南,成了海南另一個世居民族——海南苗族。另據海南苗族的歌謠和故事傳説,認為他們有的祖先是為謀求生存,明清時期從廣西漂洋過海,來到了海南島的。 [19] 
清代,海南少數民族地區在明代的基礎上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19] 

瓊州府政治

瓊州府組織架構

瓊州府設知府1人,掌一府之政令,總領所屬州縣賦役、訴訟等事。設同知1人,分掌巡捕、糧務、屯田、水利、江海防務等。瓊州府衙門內部組織,有經歷司、司獄司、儒學等單位。設經歷司1人,設司獄司1人,分掌府屬各事;儒學有教授1人,訓導1人,掌教本府生員學習事務。 [3] 

瓊州府歷任知府

歷任知府
姓名
籍貫
到職時間
科考出身
李培軒
江蘇贛榆縣人
光緒三年(1877年)八月
進士
朱丙壽
浙江海鹽人
光緒六年(1880年)十月
進士
謙貴
滿州鑲黃旗人
光緒八年(1882年)九月
監生
齊普森
滿州正藍旗人
光緒十六年(1890年)十月
進士
劉名譽
廣西臨桂縣人
光緒十七年(1891年)十月
進士
周開銘
湖南益陽縣人
光緒十九年(1893年)十二月
進士
胡勝
順天寶坻人
光緒二十年(1894年)九月
進士
施典章
四川瀘州人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十二月
——
鹿學良
直隸定興縣人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二月
進士
劉尚倫
漢軍正紅旗人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五月
——
慶斌
滿州鑲藍旗人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三月
進士
(焦和生、戴汝槐、徐璋文3名知府在光緒五年至二十九年之間任職,具體時間不詳。) [3] 

瓊州府軍事

清朝後期,瓊州府各兵營的分防汛守配備情況:左營(相當於以前中營的轄區),負責定安、文昌、太平、赤草各汛塘鋪二十;右營(相當以前左營的轄區),負責澄邁、會同、水尾各汛塘鋪十五;儋州陸路營(相當於以前與水師營合而為一的陸路營的轄區)負責臨高、白沙、南定、昌化、那大、將軍各汛塘鋪二十四,炮台一;儋州水師營負責海頭、英湖各汛,炮台二;萬州營負責寶停、樂會、陵水各汛,墩台十一;崖州協營以前所轄九汛增加到二十汛,墩台不明,炮台七;海口水師營(以前右營的轄區),炮台九,墩台八。 [20] 

瓊州府經濟

瓊州府綜述

咸豐八年至宣統三年(1858年~1911年)的54年間,海南淪為半殖民地,成為帝國主義傾銷鴉片商品的市場和特產原料供應基地。本島的農、工、商業發展緩慢,財政收入有限,大批失業者向南洋遷移。 [21] 

瓊州府第一產業

明代,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本島官民田地為l89.4萬畝,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為383.5萬畝,人平均耕地15.3畝。崇禎年間瓊州府賦糧達8萬石,佔廣東全省85.9萬石的9.3%,在廣東十府中僅次於廣州肇慶,居第三位。 [22] 
清代,乾隆十八年(1753年)清廷發佈《刺開墾瓊州荒地》令,召民開墾土地之後,移民大增,人口從康熙時的40多萬,到嘉慶時增加至150萬。新墾耕地幾十萬畝。但從康熙嘉慶期間,耕地僅有299.8萬畝左右,僅為明朝萬曆四十三年的八成,糧食緊缺。 [22] 

瓊州府第二產業

晚清時期,海南已擁有造船、採伐、製糖、皮革、釀酒、雕刻、陶器、小五金手工業和採礦業。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廣東電白縣李隆春三亞港開設天日鹽田,同時,華僑鬍子春投資興建三亞港大規模鹽田,此後,全島鹽業公司發展到120多家。 [21] 
同治四年(1865年),瓊州府准予香山縣監生林騰漢開採石碌銅礦,並帶2名英國人和其他人員乘火輪船從海口赴海頭招募坑夫(礦工)。光緒十四年(1888年),兩廣總督張之洞奏稱,石碌銅礦經香山職員張廷鈞調查,屬為優良的銅礦,每百斤中可煉出銅10~20斤,張廷鈞要求准予開採,自光緒十四年(1888年)起,3年內免除其山税及由海口販運的關税厘金,待至採礦業興盛後酌量抽收税釐等。當時開採石碌銅礦採用土法冶煉。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華僑區慕頤等人集資100萬元在儋縣墾殖橡膠的同時開採錫礦。 [21] 

瓊州府社會事業

瓊州府科學技術

進入明、清王朝以後數百年,海南社會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水利的興修,鐵製農具的廣泛使用,使生產力水平顯著提高,水稻普遍一年兩熟。同時漁鹽業、冶煉業、手工業、商貿業等亦大有長進。與日本、新加坡、暹羅等都有貿易交往,擴大和促進了科學應用技術的交流與發展,封建經濟的發展和科學進步也較前代更為顯著。 [23] 

瓊州府文化事業

據史料統計,明代渡瓊任職的名賢、官宦多人,其中:進士有32位。他們重視文教,推動了海南的文化教育,產生了邢宥、丘潛、王佐、唐胄、鍾芳、海瑞、王弘誨等一批海南籍名賢,他們的詩文在全國都有影響。 [24] 
到清末,海口開始出現一些小型書局。這些書局使用人工刻版印行一些小本古文古籍。最早在海口經營圖書文具的商號有“蔡開榮”和“佔元樓”(店址均在今海口博愛北路一帶)。“蔡開榮”主營四書五經和私塾用書,兼營文房四寶;“佔元樓”則主要銷售古典小説。 [25] 

瓊州府教育事業

清初瓊州府有府學1所,州縣學13所,共有生員1005人。其中府學生員128人,儋州縣學87人,崖州、萬州縣學各84人,瓊山縣學70人,澄邁、臨高、文昌、定安、會同、樂會縣學各64人,陵水、昌化、感恩縣學各56人。儒學的經費開支,瓊州府儒學和各州縣儒學的經費均在地方財政開支,即在所謂“存留”項目中支出。如瓊山縣存留白銀一萬零一十四兩,其中科舉生員盤纏花紅酒銀205兩;會試水手銀116兩;起送會試舉人水手銀等80兩;府學伕役費93兩;縣學伕役費81兩等項,均有明確的規定。其他各州縣也有具體規定,不過銀兩多少有所不同。 [26] 

瓊州府醫療衞生

清末,海南只有社會醫療機構、中西藥店等,沒有衞生醫療管理機構。 [27] 

瓊州府體育事業

黎族苗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創造了豐富多彩的體育文化。 [28] 
清同治、光緒年間,外國教會開始在海南辦學校,開設體育課,引進西方近代體育,如排球、乒乓球、籃球、田徑運動等等。海南的舊式學校也紛紛改制,這些學校普遍設置體操課,教授徒手體操、跳繩和兵式體操等。 [28] 

瓊州府郵電事業

清代海南島沿襲明代建制設立驛鋪,每鋪相距約l0~20華里,配鋪兵1~3名,專司傳遞政府文書。除官辦驛鋪外,民間設有民信局,為黎民百姓傳遞家書。清咸豐八年(1858年),中英《天津條約》簽訂,瓊州闢為通商口岸後,英國、法國、安南(今越南)、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先後在海口設立“客郵”,同各自的國家和地區通信。清光緒八年至廿二年(1882~1896年),地方官府在海口設森昌成辦事處,作為地方郵政辦事機構,負責傳遞瓊州同香港和通商口岸來往信函。光緒廿三年正月初一(1897年2月2日),瓊州大清郵政局正式開辦(後改為總局),由瓊州海關税務司兼理。宣統二年(1910年),瓊州大清郵政總局改為副總局,次年脱離海關,獨自設立,歸郵傳部管轄,並改名為郵政分局,隸廣州郵政局。 [29] 

瓊州府基礎設施

明清時期,海南社會經濟文化繼續向前發展,海口已從明代有8條街道的所城發展成有25條街道的經濟文化中心,海口的造船業已成為廣東造船中心之一。島內各縣形成以縣城為中心的經貿集市達34個,農業、手工業、漁鹽業進一步發展,製糖業逐漸遍及全島,錫礦、銅礦的採掘開始出現,文化事業也空前繁榮,官辦、民辦學校最多時達200所。 [30] 
鴉片戰爭後,海南成為西方列強掠奪的目標,海口被迫開放為商埠,今海口長堤路一帶建起了海關、醫院、學校、教堂等建築。 [30] 

瓊州府交通運輸

瓊州府公路

海南島陸上交通的發展,最初只有路跡,後來形成人行小道、土路、山道。明清時期海南的驛站鋪舍驛道已形成體系。清代對山區開發有“十字路”修建,接着還有官道、“官馬大道”出現。 [31]  海南的公路建設基於清末宣統元年(1909年)建成通車的府城至海口的官道。 [32] 

瓊州府鐵路

海南鐵路建設,清代有議,民國時期曾計劃並進行初步開測,但未能實施。 [33] 

瓊州府航運

正德年間(1506—1521年),全島有一定航運、停泊價值被稱為港口的有80所。明末清初,海口的外沙灣成為泊船內港,谷街建有簡陋的穀場碼頭。至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有港口95所。300餘年間,延續使用的港口有61所,廢棄19所,陸續增設、新闢港口34所,主要集中在瓊山、崖州、萬寧三地區。 [34] 

瓊州府公共交通

海南的貨物運輸,清代以前以人力或畜力為主,運輸工具只有人力車、畜力車。 [35] 

瓊州府歷史文化

瓊州府民俗風情

海南民俗文化是中華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融合了中原文化、百越文化、閩粵文化、伊斯蘭文化、基督教文化和南洋文化等。 [36] 
鴉片戰爭之後,瓊州被闢為通商口岸。外國資本的大量湧入,促進了中小城鎮的發展。一些官僚地主從原來的購置田產轉向投資工商業。中小城鎮當中,手工作坊和工商業者日益增多。社會經濟的變化,使得物質民俗和精神民俗也發生了變化。同時,各種宗教活動也對海南民俗文化產生深刻的影響。自然崇拜、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是黎族民間信仰的主要內容,佛教於唐代開始傳入海南島,道教於宋代從內地傳入海南,伊斯蘭教在宋元時期傳入海南島,各種宗教在海南的傳播和流佈,對海南民俗的變革和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清代以後,中外文化交流逐漸加快,海南民俗文化在和外國文化思潮的撞擊和融合中,逐步吸收以南洋文化為主的外來文化,使海南民俗文化具有了傳統性、開放性、兼容性的特點。 [36] 

瓊州府文物古蹟

海南島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存主要為貝丘遺址,數量較少,在東方、樂東等市縣有少量發現。較為典型的是地處海南島西部的東方新街貝丘遺址。 [37] 
今海口市為紀念唐宋時期李德裕、胡銓、趙鼎、李光、李綱而建的“五公祠”;今儋州市中和鎮為紀念宋代大文豪蘇東坡貶謫在此而建的“東坡書院”;今三亞市崖州鎮水南村內宋代宰相趙鼎、樞密院編修胡銓曾居住的“盛德堂”遺址等, [37] 

瓊州府著名人物

丘濬(1421~1495),字仲深,號瓊台、瓊山、深庵,世稱瓊台先生,明瓊州府瓊山縣(今海南省瓊山縣府城鎮)下田村人。 [38] 
海瑞(1515~1587),字汝賢,一字國開,號剛峯,回族,明瓊州府瓊山縣(今海南省瓊山縣府城鎮)人。 [3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