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廣府民系

(廣東粵語系民系)

鎖定
廣府民系(英文名:Guangfu people),是指廣東省珠三角廣州府地區使用粵方言的漢族居民。“廣府”是“廣州府”這一行政區劃的簡稱,廣府人是廣州府人的簡稱。 [1-2]  廣府文化是以廣州為核心、以珠江三角洲為主要通行範圍的粵語文化,它從屬於嶺南文化,在嶺南文化中底藴最豐厚、個性最鮮明、影響最大。 [40] 
廣州市社科聯近日發佈的《廣府文化傳承與創新研究》顯示,全球使用粵語的人數約6800萬至7000萬,廣東省內廣府族羣約5900萬人,佔全省人口57%;廣府籍港澳同胞365萬人,廣府籍海外華僑華人897萬人。在加拿大,粵語是繼英語法語後的第三大語言
世界廣府人懇親大會是全球7000多萬廣府人的聯誼組織,每兩年舉辦一次。首屆世廣會於2013年在廣州舉辦。 [3] 
中文名
廣府民系
外文名
The Cantonese people
別    名
廣府人
方    言
粵語
發源地
廣東韶關珠璣巷
代表人物
孫中山康有為李兆基李小龍
聚居省區
珠三角、香港、澳門以及海外
國內聚居城市
廣州香港澳門佛山東莞
文化符號
粵語粵劇粵繡粵商
文化信仰
儒教祖先崇拜大乘佛教道教
海外會館
廣肇會館廣東會館、三南會館等
主要活動
世界廣府人懇親大會 [4] 

廣府民系基本定義

“廣府”是“廣州府”這一行政區劃的簡稱。“府”在嶺南的設置最早可追溯到東晉南北朝所設的廣州都督府,隋唐時期設置總管府和廣州都督府,但都不是行政區劃,所謂“府”也只是官署之稱。宋、元時期的行政區劃上也不存在與“廣府”名稱相關的情況,直到明代開始設廣州府。廣府民系是指廣東珠三角廣州府地區使用粵方言的漢族居民,廣府人是廣州府人的簡稱。現在人們講的廣府民系,通常包括明代廣東肇慶府地區,這乃是其含義的擴展。而在廣府地區除了廣府人外,雜居在這一地區的居民還有客家人、疍家人、回族和滿族等。 [1-2]  廣府人主要由早期移民與古越族雜處同化而成。廣府民系文化特徵以珠江三角洲最為突出,既有古南越遺傳,更受中原漢文化哺育,又受西方文化及殖民地畸形經濟因素影響,具有多元的層次和構成因素。 [36]  學者認為,嶺南三大民系——廣府民系、福佬民系、客家民系,其人口組合大致在宋元之際形成,廣府民系居民較多是古南越族自秦以後最早實現漢化的古嶺南人的後裔。 [35] 

廣府民系發源

廣府文化即粵語文化。“廣府”作為一個地理名詞,最早出現於《舊唐書·地理志》,是初唐時期“廣州中都督府”的簡稱。唐太宗貞觀年間的“廣州中都督府”管轄“廣、韶、端、康、封、岡、新、藥、瀧、竇、義、雷、循、潮十四州”;唐高宗永徽年間,又以“廣州中都督府”、“桂州下都督府”、“邕州下都督府”、“容州下都督府”和“安南都督府”五府“隸廣府都督統攝”。因此,“廣府”的版圖是很大的,今廣東、廣西、海南、香港、澳門以及越南的中北部地區,在當時均屬“廣府”的範圍。 [43] 
“廣府文化”是廣府人創造的一種地域文化。廣府人屬於廣東三大民系(另兩大民係為潮汕人和客家人)之一。廣府人並非單純的嶺南原住民或南越原住民,而是中原移民與嶺南(南越)原住民經過長期的交流、融合而形成的一個民系。當時留駐嶺南的秦軍,以及貶謫嶺南的嘗逋亡人、贅婿、賈人、治獄吏不值者等,大約10萬人,再加上遷徙到嶺南供留駐軍人婚配的約1.5萬名中原婦女,總計12萬人左右。正是這些被貶謫、遷徙到嶺南(南越)的中原男女與粵人的“雜處”,即中原移民在政治、經濟、文化、婚姻各方面與嶺南(南越)原住民的交流、融合,形成了最早的廣府人。漢高祖三年(前204),南海尉趙佗在嶺南建立南越國。趙氏統治嶺南的93年間,一直推行“和集百越”的政策,倡導“漢越雜處”,從而使中原移民與嶺南(南越)原住民的交流、融合得以制度化、常態化。有了廣府人,才有廣府文化。因此,廣府文化的起源時間可追溯到南越國時期。也就是説,廣府文化的起源時間比“廣府”這個名詞出現的時間要早800年左右。廣府文化的起源地是秦南海郡的治所及南越國的國都番禺,即今之廣州。 [43] 
有觀點認為,廣府文化的起源地在廣信(今廣東封開、廣西梧州一帶),其依據是廣信曾經是嶺南的政治中心。廣信成為嶺南的政治中心是在漢武帝滅南越國之後。漢武帝滅南越國在元鼎六年(前111),在這之前,嶺南有一個南越國(前204—前111),存在了93年。南越國的國都在番禺(即今之廣州)。而在南越國之前,嶺南則有秦代所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南海郡治番禺(今廣州),象郡治臨塵(今廣西崇左),桂林郡治待考。廣信在秦時則屬於南海郡的管轄範圍。 [43]  漢武帝平定南越之後,在南越故地置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九郡。南海郡仍治番禺,蒼梧郡治廣信。元封五年(前106),又在南越故地設交趾刺史部。刺史部只是一個監察機構,不是一級地方行政組織。既然不是一級地方行政組織,那麼,刺史所駐之地就不是一個政治中心。 [43] 
交趾刺史部最初駐羸(今越南河內西北部),不久由羸移駐廣信(今廣東封開、廣西梧州一帶)。漢獻帝建安八年(203),交趾刺史部改為交州,正式成為郡之上的一級行政組織,治廣信。這個時候的廣信才可稱為一個真正的政治中心。但是,為時並不長,至建安十五年(210),交州就移治番禺(今廣州)了。吳黃武五年(226),“以交州土壤太遠,乃分置廣州,理番禺。交州徙理龍編。”龍編在今越南境內,並非在廣信。也就是説,從交趾刺史部改為交州,治廣信,到交州移治番禺,這7年間,嶺南的最高行政機構不在番禺,在廣信。但是,這並不能證明廣府文化的起源地就在廣信。 [43] 
廣府文化是嶺南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中原文化、南越本土文化與海外文化交流、碰撞與融合的結果。而這種交流、碰撞與融合最早始於南越國的國都番禺,並非始於廣信。交州治廣信時期,充其量只是廣府文化發展史上的一個發展階段。廣信不可能是廣府文化的起源地。把廣信説成廣府文化的起源地這個觀點之所以不能成立,就在於它忽略了從秦始皇統一嶺南到漢武帝平定南越國(前214—前111)這103年的廣府文化發展歷程,也忽略了從元封五年到建安八年這309年間的交趾刺史部只是一個監察機構而並非行政機構這一基本事實。 [43] 

廣府民系分佈範圍

廣府人主要居住在廣東廣西香港澳門海南西部(説儋州話、邁話的村落)、越南東北部(山由族聚居地),以及一些海外華人社區也有分佈。
廣東省:
陽江江城區陽東區部分、陽西縣部分、陽春市部分)
雲浮云城區新興縣鬱南縣羅定市、雲安區大部分)
清遠清新區大部分、清城區部分、佛岡縣部分、陽山縣部分、連州市小部分、英德市小部分)
茂名茂南區大部分、高州市大部分、化州市大部分、信宜市部分、電白區小部分)
湛江(赤坎城區、霞山城區、吳川市大部分、坡頭區大部分、廉江部分、遂溪小部分、徐聞小部分、麻章區小部分)
韶關湞江區部分、武江區部分、曲江區小部分、樂昌市小部分、乳源瑤族自治縣小部分)
深圳福田區大部分、羅湖區大部分、南山區大部分、寶安區部分)
惠州龍門縣大部分、博羅縣部分)
港澳地區
香港特別行政區
澳門特別行政區
廣西壯族自治區:
梧州南寧邕寧橫縣賓陽貴港桂平、平南、藤縣玉林、北流、容縣、博白、陸川防城港東興欽州合浦浦北靈山北海岑溪昭平蒙山賀州、鐘山、百色崇左扶綏寧明憑祥龍州
海南省
海外:
歐美、澳洲等地區在華人社區,如美國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荷蘭等地。

廣府民系相關研究

廣府代表城市-廣州
廣府代表城市-廣州(52張)
近年來,隨着對古“廣信”的研究,人類學、語言學等領域的研究取得了新成果。據此,一些學者以行政區劃來解釋“廣府”,認為“廣府”即“廣信府”。
經專家、學者考證確認,自公元前106年起,廣信作為嶺南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前後歷經300多年,被譽為“嶺南古都”,是嶺南文化和粵語的最早發祥地,在今廣西梧州和廣東封開一帶。 [2]  [8-9]  漢武帝平南越,於廣信設立交州首府,統領南方9郡的交趾剌史部近400年之久,廣信的主要區域是粵語區域,其中西江流域是粵語的主要分佈區域,其粵語與廣州話的共同特徵較其他粵語區域明顯。可見,廣信對粵語的形成與廣府民系的形成影響至深。
粵廣府會副會長李鴻生稱,早在上世紀30年代,歷史學家羅香林教授在論述客家文化時就提及了有關廣府民系、廣府文化一説。 [10]  粵廣府會自2012年5月成立以來,先後提出了廣府文化源流‘三地説’ [10]  (即肇慶是發祥地,廣佛是發展地,港澳是發揚地)等新觀點,同時也引來頗多爭議。 [10]  在目前來看廣府人一詞僅在書面表達區分民系時用的時候用的比較多,在生活口語中並不常見。
“廣府”一詞之所以成為廣府人的俗稱,是由廣州在廣東的中心地位所決定的。廣州從古至今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所處的這種中心地位,決定了廣府人在其孕育的整個過程中,都以廣州為中心,故“廣府”成為講粵語的漢族族羣的名稱。 [5] 
春秋戰國時期,嶺南還是南越族的世界,廣東的青銅時代始於商末西周,但廣東當代出土的這一時期的青銅器文物僅有5件,不過,出土的戰國時期青銅器卻達1000多件,其中,不少還是本地鑄造的。由此可見戰國時嶺南越族的生產力已有一定的發展。正史記載中,嶺南盡皆“南蠻之地”,至秦軍南下始融入中原文明。考古學界近年來的研究發現,這一觀點是“歷史的誤會”——廣東博羅出土的大量文物實證表明,嶺南地區存在過燦爛的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文明,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11] 

廣府民系民系特徵

先秦的嶺南為百越地,南越族為廣東的土著。廣府人主要由早期移民與古越族雜處同化而成。廣府民系文化特徵以珠江三角洲最為突出,既有古南越遺傳,更受中原漢文化哺育,又受西方文化及殖民地畸形經濟因素影響,具有多元的層次和構成因素。廣府民系分佈的地域西江、北江流域及珠江三角洲在廣東是封建文化最早開發的地區。兩宋以後,珠江三角洲的開發已初具規模,到了明代,是當時嶺南著名的糧食和多種經濟作物的生產基地,順德、南海、中山、番禺等地基塘農業馳名於世。明代後期,珠江三角洲的農業生產商品化傾向日漸明顯,成為嶺南最活躍、最具商品意識,因而最富有反傳統精神的地區。廣東近代工業的新興產業,主要從 19世紀末葉從珠江三角洲一帶興起。經濟發達推動了文化的興盛,珠江三角洲地區從宋代以來,人文興旺,一直居於全省人才優勢的地位。廣府文化的中心城市廣州,自古以來是廣東乃至嶺南區域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在建築、藝術、宗教、戲劇、音樂、文學、繪畫、工藝、飲食、園林、風俗等各個文化領域,處處表現出悠久的歷史淵源和鮮明的個性,給人以多層次、立體的和豐富的感受,使廣府文化在廣東各民系文化中佔有優越的地位。 [36] 
廣府文化代表-傳統嶺南建築
廣府文化代表-傳統嶺南建築(34張)
由於至少從漢代開始與海外文化的接觸交流不斷,故廣府民系的人民,在三大民系中最具開放性,比較易於接受外來新事物,敢於吸收、摹仿和學習西方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並將傳統文化與之相互融合。廣府人還具有敢於探索和嘗試的拼搏精神,視野較為寬廣,思路較為開闊,商品意識和價值觀念較強,精明能幹,善於計算,創造了珠江三角洲多元化農業商品經濟,以廣府人為主幹的“廣幫商人”清中期就已馳名全國。同時,也帶來了投機性、市儈性的負面作用,以及較為濃厚的宿命觀,如廣府商家中普遍可見到供奉關公為財神,在穗港澳等地民間存在迷信命運,敬神奉鬼的風氣。商品意識不僅瀰漫於民眾的日常生活中,而且往往制約着人們的價值取向和行為目標,人們更多的是注重經濟上的利益關係,民系中的內部凝聚力相對較弱。 [36] 
廣府人由於最早受到海外,尤其是近代西方先進文化思想的影響,得風氣之先,加上強悍的民性,冒險、創新的氣質,因而反抗性和鬥爭性也特別強烈,在中國近代史上,精英繼出,在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新中國以及改革開放、發展經濟中,有一種“敢為天下人先”的最為寶貴的性格特徵。 [36] 

廣府民系廣府文化

廣府民系綜述

廣府民系由南越土著與中原漢族融合而成,其源頭可溯至先秦時期的南越土著文化。南越土著文化是廣府文化的重要基因,正因如此,廣府文化才具有區別於中原文化的特質。 [38]  廣府文化以重商、開放、務實、兼容等商業文化和保留較多古越族文化為主要特質,並以此區別於其他民系文化。 [44]  廣府文化是廣府民系的文化,所謂廣府民系,原指廣州府民系,簡稱廣府民系,現通常指的是使用粵語方言地區的漢族族羣。按照這一説法,廣府人的分佈地域相當廣大。有學者認為:“廣府人是華南漢族的主要族羣之一。廣府人分佈在粵中、粵西南、粵北,以及桂東南一帶。”。廣府文化是以使用粵方言為語言特徵,分佈在以珠三角為中心以及珠江三角洲周邊的粵西、北部分地區的民系文化,主要特徵是開放、務實、善變。開放是民系的環境特徵,務實是民系的本質特徵,善變是民系的表現特徵。 [37] 
廣府文化是中華文明重要一脈——逾兩千年嶺南文化的本源。作為廣府文化發源地、千年商都核心,越秀區人民政府一直致力廣泛宣傳和強力運作該區的文化、旅遊資源。廣州是廣府文化的核心區域,越秀區是廣州建城兩千多年來未曾變更的中心城區,是廣府文化發源地、千年商都核心。 [12] 
廣府文化的中心城市廣州,自古以來是廣東省乃至嶺南區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建築、藝術、宗教、戲劇、音樂、文學、繪畫、工藝、飲食、園林、風俗等各個文化領域,處處表現出悠久的歷史淵源和鮮明的個性,給人以多層次、立體的和豐富的感受,使廣府文化在廣東各民系文化中佔有優越性的地位。
由於廣府文化在廣東民系文化中的突出地位,因此,廣府文化在各個領域中常被作為粵文化的代稱。如廣州話稱為“粵語”,廣州方言歌統稱為“粵謳”;廣州戲劇和音樂分別稱為“粵劇”、“粵曲”、“廣東音樂”;廣東飲食文化體系中雖有廣州菜、潮州菜、客家菜之分,但“粵菜”常用以指廣州菜;廣州工藝品的重要品類被稱為“粵繡”、“廣彩”、“廣雕”等。
廣府文化創造了粵劇,形成了包括建築,戲曲,精雕,陶瓷,龍獅,飲食(酒樓、茶樓、點心、粵菜廣府菜等)等特色的文化符號。
特徵
務實、樂觀、包容
廣府文化可從其語言中體現出來:務實、樂觀、包容。
廣幫商人”清中期就已馳名全國,在三大民系中最具開放性,比較易於接受外來新事物,敢於吸收、摹仿和學習西方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並將傳統文化與之相互融合。廣府人還具有敢於探索和嘗試的拼搏精神,視野較為寬廣,思路較為開闊,商品意識和價值觀念較強,精明能幹,善於計算,創造了珠江三角洲多元化農業商品經濟,以廣府人為主幹的“廣幫商人”清中期就已馳名全國。
廣府人由於最早受到海外,尤其是近代西方先進文化思想的影響,得風氣之先,加上強悍的民性,冒險、創新的氣質,因而反抗性與鬥爭性也特別強烈,在中國近代歷史上,精英羣出,在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新中國以及改革開放和發展經濟之中,有一種“敢為天下人先”的最為寶貴的性格特徵。

廣府民系中原視角

漢唐時期,中原地理博物著作客觀平實,而廣府則記錄了大量虛幻的民間傳説,這顯然是一種非常態書寫。
此時,作為中心文化的中原文化在對待處於邊緣地區的廣府文化時,態度是居高臨下的。中心文化根據自身的文化需求來書寫,一方面為彰顯中心文化的優越性,着力書寫廣府傳説中怪異的、蠻荒的傳説;另一方面廣府文化雖邊緣,卻新鮮,中心文化無法抗拒其吸引,着力書寫各種奇異的傳説。兩種書寫均體現出中心文化對廣府文化的歧視與利用。 [39] 
廣府地理博物著作主要由入廣府的中原作家書寫,中原作家或為官,或被貶,或避亂,逾嶺南來,有西漢陸賈出使廣州,三國吳國萬震客居番禺,晉嵇含官廣州刺史,晉劉欣期寓居廣府,南朝沈懷遠因坐事徙廣州等,他們以文化闖入者的身份進入廣府,先天帶有中心文化的傲慢與偏見。廣府本土作家甚少,僅有東漢楊孚、晉代王範和黃恭,在中心文化的強大壓力下,他們接受和認同了中心文化,以中心文化的視角來審視廣府文化。因此,在漢唐間漫長的歷史時期中,無論是客居作家,還是本土作家,幾乎不關心廣府真實社會生活,而是熱衷於廣府流傳的奇異傳説。 [39] 
遠國異民傳説集中體現了中心文化的態度。此類傳説將廣府人描繪為怪異可怕之人。有長尾巴的繳濮人、頭貫穿胸的穿胸人、腳脛曲戾相交的交脛人等,這顯然不是真實書寫。正如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所論述的:“民族學家在任何一個地方遇到關於長尾巴的人的故事,都應該查找居住在統治居民附近或其中的某種受輕視的土著部族,某些被壓迫者或異教徒,被統治居民看作動物一樣,並按照動物的樣子給他們加上了尾巴。” [39] 
山川湖泊、動物植物、奇人奇事傳説則是中心文化對廣府文化神秘化書寫的產物。此類傳説把廣府描繪為新奇神秘的異域世界,充滿了神秘色彩,極大滿足了中原人獵奇的慾望。 [39] 
總體來説,漢唐時期廣府傳説一方面展現了廣府早期土著文化特質,其成為後世廣府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這些傳説的書寫過程體現了中心文化對廣府文化的歧視與利用。中心文化對廣府文化的歧視一直持續到清代,但廣府文化並未因此自卑,而是逐漸形成了品格鮮明的文化,至戊戌變法,廣府文化迅速由邊緣文化蜕變成引領時代的先鋒文化。 [39] 

廣府民系粵語

粵語,英文為Cantonese,2008年正式被聯合國定義為語言,並且認定為日常生活中主要運用的五種語言之一(Leading Languages in daily use) ,僅次於中國的官方語言普通話(Mandarin Chinese )。換句話説,粵語 跟普通話 在同一個分類等級上,是平行關係,粵語不是普通話下屬的一個dialect(方言)粵語跟普通話之間的關係猶如西班牙語跟葡萄牙語之間的關係,同是一種語系卻不是同一種語言。 [35]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網頁,把各個國家的語言都列出了,在“China”欄目內,排第一的是“Mandarin”(官話,就是普通話,也稱為滿清官語),排第二的就是“Cantonese”粵語了。事實上國際上也通常默認粵語是一種單獨語言。粵語被外國人定義為語言早在清末,外國傳教士以及民國時期的外國學者,研究粵語後都認為粵語與漢語相差巨大,粵語是中國南方少數民族的語言,不是漢語。 [35] 

廣府民系粵劇

粵劇 粵劇
粵劇源自南戲,舊稱“廣府大戲”,又稱“大戲”或者“廣東大戲”、“廣府戲”,發源於佛山 [13]  。早在漢代,佛山的表演藝術已十分盛行。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出現,粵劇是揉合唱唸做打
樂師配樂、戲台服飾、抽象形體等等的表演藝術。是融匯明清以來流入廣東的海鹽腔弋陽腔崑山腔梆子等諸腔並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間音樂所形成的以梆子(京劇稱西皮)、二黃為主的我國南方一大劇種。
粵劇最初演出的語言是中原音韻,又稱為戲棚官話 [14]  19世紀40年代中,廣府戲已從開埠後的香港,傳到東南亞的星馬(新加坡、馬來西亞)了。以後,星馬的粵劇也頗興盛,故新加坡有“粵劇第二故鄉”之稱。廣府戲到了外國,西人稱之為Cantonese Opera[9],到了清朝末期,文化人為了方便宣揚革命而把演唱語言改為粵語,使廣州人更容易明白。 [15]  粵劇的名稱 [15]  ,雖在清光緒年間才出現,但其源流卻可以追溯到四百多年前的明代中葉。建國以前的三十年間,粵劇基本上分為“省港大班”與“過山班”(或稱“落鄉班”)兩大派系。

廣府民系婚姻習俗

廣府人在節日習俗上,既有對中原傳統文化的傳承,又有其地方的特色。在廣州,有除夕花市。南漢時就已有之,到 19世紀中葉,花市例定在除夕前幾天舉行,花木湧入城市,十里長街,市民結伴“行花街”,熱鬧非凡,至今越辦越旺,發展到 珠江三角洲的許多城市都有此俗。番禺的飄色遊藝活動,珠江三角洲各地的生 菜會(取發財之諧音)、波羅誕鄭仙誕、金花誕、何仙姑誕、日娘誕、盤古王母誕、魚花誕、田了節、龍母誕等,內容多與祭祀本地神仙以及發財致富、出航平安等主題有關。反映了廣東風俗文化的深層結構的品格。婚姻習俗上,舊時既接受了漢族的封建婚姻制度,在廣州及珠江三角洲城鄉,還存在不落夫家自梳女的風俗,前者保留古越族遺風,女子出嫁後,除了年節、慶賀、弔唁等紅白喜事以外,一般不回男家,而長住孃家。後者是一些女子為了獨立謀生和擺脱封建婚姻的束縛而宣佈自梳,終生不嫁。這種婚俗,既是古老婚俗的變異,又具有個性解放的色彩。建國後,這兩種婚俗已漸而絕跡了。

廣府民系飲食風俗

廣府湯
廣府湯 廣府湯
據史書記載:“嶺南之地,暑濕所居。粵人篤信湯有清熱去火之效,故飲食中不可無湯。老火湯又稱廣府湯,即廣府人用傳承數千年的食補養生秘方,慢火煲煮成中華老火靚湯,火候足、時間長,既取藥補之效,又取入口之甘甜。是調節人體陰陽平衡的養生湯,更是輔助治療恢復身體的藥膳湯。
廣府人喝老火湯的歷史由來已久,這與當地濕熱的氣候密切相關,而且湯的種類會隨季節轉換而改變。經年累月,煲湯就成了廣府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個內容,與廣東涼茶一道當仁不讓地成了當地飲食文化的標誌。湯料可以是肉、蛋、海鮮、蔬菜、乾果、糧食、藥材等;煲湯的方法可以是千奇百異,熬、滾、煲、燴、燉等;不同的湯由於不同的材料會有鹹、甜、酸、辣等不同的味道。
粵菜
廣府菜
廣府菜(27張)
廣州的飲食文化享譽海內外。粵菜是我國的四大菜系之 一,粵菜由廣州菜(也稱廣府菜)、潮州菜(也稱潮汕菜)、東江菜(也稱客家菜)三種地方風味組成,三種風味各具特色。廣府菜範圍包括珠江三角洲和肇慶、韶關、湛江等地,用料豐富,選料精細,技藝精良,清而不淡,鮮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膩。擅長小炒,要求掌握火候和油温恰到好處。還兼容了許多西菜做法,講究菜的氣勢、檔次。 [16] 
粵菜特點是豐富精細的選材和清淡的口味。粵菜可選原料多,自然也就精細。粵菜講究原料的季節性,“不時不吃”。吃魚,有“春鯿秋鯉夏三犁(鰣魚)隆冬鱸”;吃蛇,則是“秋風起三蛇肥,此時食蛇好福氣”;吃蝦,“清明蝦,最肥美”;吃蔬菜要挑“時菜”,是指合季節的蔬菜,如菜心為“北風起菜心最甜”。除了選原料的最佳肥美期之外,粵菜還特別注意選擇原料的最佳部位。粵菜味道講究“清、鮮、嫩、滑、爽、香”,追求原料的本味、清鮮味,粵菜調味品種類繁多,遍及酸、甜、苦、辣、鹹、鮮。但只用少量姜葱、蒜頭做“料頭”,而少用辣椒等辛辣性作料,也不會大咸大甜。這種追求清淡、追求鮮嫩、追求本味的特色,既符合廣東的氣候特點,又符合現代營養學的要求,是一種科學的飲食文化。 [16] 

廣府民系廣府廟會

廣府廟會是廣東省漢族傳統民俗文化,是廣州市在每年的傳統元宵節期間,即農曆正月十五至廿一舉辦的傳統廟會。
廣府廟會讓老百姓瞭解廣府文化相約幸福:“廣府廟會,幸福相約”,是一項廣府文化嘉年華活動。
為期7天的廟會,涵蓋木偶薈萃、中華絕活、武林大會、元宵燈會等10個主題活動,包含了祈福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商貿休閒文化等豐富的內容。
主辦方希望通過廟會的方式,打造獨特的廣府民俗文化特色活動品牌,增強廣府文化的凝聚力和影響力,豐富和活躍羣眾文化生活,營造濃厚的年節氣氛,讓老百姓瞭解廣府文化。 [17] 
廣府廟會

時間(新曆)
地點
第一屆廣府廟會
2011年2月17日—23日
廣州市越秀區
第二屆廣府廟會
2012年2月6日—12日
廣州市越秀區

廣府民系廣府文化節

2011年1月18日首個廣府文化節開幕。廣繡、骨雕、雕塑、盆景、攝影五大文化傳承人五仙觀獻藝。91歲象棋大師陳松順親臨現場設局對弈,一代剪紙名家葉潤生親手錶演鏤空剪影,“南蕭王”郭大強當場展示堪比儀器精準的手工校音,還有50年説書生涯的顏志圖講述廣府民俗故事……為期6天的“廣府文化節”在廣州五仙觀盛大開幕。
啓動儀式上還將有華美漢服秀、五仙賜福、醒獅等精彩表演。五仙觀現址坡山是珠江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之
一——“坡山古渡”,至今仍然留下唐代廣州海岸大浪衝刷過的痕跡。主辦方別出心裁地設計了“鮮花、稻穗獻五仙”節目,遊客只要花兩三元就可以買下鮮花、稻穗獻給傳説中的“五仙”。佛山是“武術之鄉”,是中國南派武術的主要發源地,佛山是“獅藝之鄉”,是南獅的發源地。 [18] 

廣府民系藝術

美術工藝
廣東畫壇從明清起有較大發展,人才輩出,風格獨特,技法紛呈,求新求變。其代表人物有:南海林良的寫意花鳥,東莞張穆著稱畫馬,新會高儼擅長山水,順德黎簡詩書畫皆絕,順德蘇六朋、蘇仁山尤擅人物,番禺居巢、居廉工花卉草蟲,重視取法自然,創造了“撞水”、“撞彩”技法。 20世紀初,在廣東產生了“嶺南畫派”,其創始人高劍父、高奇峯、陳樹人均為番禺人。他們主張以倡導藝術革命,建立現代國畫為宗旨;以折衷中西,融會古今為途徑;以形種兼備、雅俗共賞為審美標準;以兼工帶寫,彩墨並重為藝術手法。獨樹一幟,成為在國內外有影響的美術流派。現代,繼承和發展這一畫派藝術的,有方人定、黎雄才、關山月、趙少昴、楊善深等。
廣繡名作:晨曦 廣繡名作:晨曦
廣府民系的工藝美術,品類繁多,有的在國內外享有崇高的聲譽。如肇慶端硯;廣州的象牙雕刻、玉器、紅木傢俱、積金彩瓷、朱義盛首飾和廣繡等;佛山陶瓷、木版年畫、剪紙、金銀銅錫箔、染色紙、獅頭、彩扎燈色;新會葵扇;東莞和南海煙花炮竹以及各地在建築裝飾中的木雕、泥塑、灰塑、磚雕等,其中以端硯粵繡、雕刻、陶瓷最具特色。佛山是“武術之鄉”,是中國南派武術的主要發源地,世界上廣泛流行的蔡李佛拳、洪拳、詠春拳等均發端於佛山,著名武術大師黃飛鴻,詠春宗師梁贊、葉問,影視武打明星李小龍等祖籍及師承亦在佛山。 [19] 
獅藝之鄉
佛山是“獅藝之鄉”,是南獅的發源地。 [19] 
戲曲音樂
香港歷史博物館的粵劇戲棚場景 香港歷史博物館的粵劇戲棚場景
粵劇以粵方言演唱,是廣東流行最廣、影響最大的地方戲曲劇種。粵劇是由多種外來戲曲聲腔和本地土戲、民間説唱藝術不斷融合而形成、發展起來的。以後又在伴奏樂器上大膽採用了一些西洋樂器,大大增強了烘托唱腔和戲劇動作的效果。20世紀三四十年代,著名粵劇演員有被稱為“粵劇四大家”的薛覺先、馬師曾、白駒榮、廖俠懷等。紅線女所創的“紅腔”近半個世紀以來影響最大。以粵語演唱的曲藝品種,有粵曲、木魚歌、龍舟歌、南音和粵謳等。佛山是“南國紅豆”粵劇的發源地。
廣東音樂是產生、流傳和發展於珠江三角洲一帶以及粵西廣府方言區的純器樂演奏的民間音樂。19世紀60年代起,嚴老烈等代表性人物,運用帶規律性的使用裝飾音和“加花”的旋律發展法創作改編出《旱天雷》、《倒垂簾》、《連環扣》、《餓馬搖鈴》、《雨打芭蕉》等有獨特風格和地方色彩的著名樂曲,標誌着廣東音樂作為樂種的形成。

廣府民系廣府民居

鑊耳屋
鑊耳屋(6張)
廣府民居通常指大珠江三角洲、粵西地區的建築。嶺南氣候炎熱,風雨常至,通風與陰涼的要求是嶺南建築的共同特點。其一是依據自然條件(包括地理條件和氣候特點等),體現出防潮、防曬、防火,通風性能良好等功能特點。其二是大量吸取西方建築精髓,體現了兼容幷蓄的風格。廣府早期的民居建築,較為明顯受到江南地區建築模式的影響,官僚地主階層常常是四五代人聚族而居,建立封閉的建築羣。最初的砌牆材料有三合土、卵石、蠔殼、磚等,清代以後多用青磚、石柱、石板砌成,外牆壁均飾以花鳥、人物圖案。 [20] 
最能體現廣府文化的“活化石”——莫過於那些林立於鄉間村落的鑊耳建築羣了。鑊耳屋是嶺南傳統民居的典型代表,以廣府風格的民居建築為主要代表,因其在屋的兩邊牆上築起兩個像鑊耳一樣的擋風牆而得名。在明清時期的廣府民居中,一般是出過高官的村落,才有資格在屋頂豎起鑊耳封火山牆。 [20] 
鑊,是古代的一種大鐵鍋。“鑊耳屋”因其山牆狀似鑊耳,故稱”鑊耳屋”。其建築特點是瓦頂建龍船脊和山牆築鑊耳頂,用於壓頂擋風。“鑊耳屋”一般為磚木結構,青磚(麻石)砌牆,階磚鋪地,紅、白石板鋪天井。潮汕、客家的民居建築亦有類似鑊耳山牆,粵北客家等地稱為“雲牆”或者是“茶壺環”。從正面看兩邊高聳的牆體呈鑊耳形,從側面看就像一個“凸”字,屋兩邊的鑊耳,其結構從檐口至頂端用兩排瓦筒壓頂並用灰塑封固,處理收口的工藝,是整座建築工程難度最高,造價最貴的地方。鑊耳的山牆可擋風入巷,讓風通過門、窗流入屋內;火災時,高聳的山牆可阻止火勢蔓延和侵入。鑊耳屋象徵着官帽兩耳,具“獨佔鰲頭”之意,唯有功名的鄉紳方能採用,也是家境殷實的象徵。明清兩代,只要是發了財的村民,都會建造一所鑊耳屋以顯示其富有與氣派。間或也有以蠔殼代替青磚建造的鑊耳屋,很有特色,據説冬暖夏涼。如廣州市海珠區的黃埔古港和小洲村、廣州番禺區的古村落、佛山順德的古村落就有用蠔殼砌牆的居屋。 [20] 
清末在廣州的西關民居密集的環 境條件下,形成的獨特風格的西關大屋民居。內部佈局緊湊,間隔靈活,正立面之門以“三件頭”(腳門、趟攏和大門)、水磨青磚牆面、花崗石牆腳等構成其外表風貌。近代受西方文化影響,在僑鄉出現有異國風格的碉樓,在城市出現別墅式居宅,均是開南國建築風氣之先。

廣府民系文化活動

2013年11月12日至14日,首屆世界廣府人懇親大會在廣州召開,規模3000人,大會邀請海外僑團、企業家、慈善家和經濟、文化、教育等各界人士3000人蔘加,其中海外嘉賓1500人,內地及香港、澳門等地嘉賓1500人。 [3] 
2015年12月3日,第二屆世界廣府人懇親大會在珠海舉辦,來自世界53個國家和地區的2500名廣府人精英和社會賢達參加。 [3] 
2017年11月26日,第三屆世界廣府人懇親大會在江門舉辦,來自世界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300多名海內外嘉賓參加。 [21] 
2019年3月31日,廣府人聯誼會在廣州舉行第六屆第一次會員大會。 [22] 

廣府民系爭議

廣府民系名稱由來

有人説,“廣府”在嶺南之設置,最早可追溯到東晉南北朝設廣州都督府。都督府是官署,是一個機構,不是行政區的名稱。因此,這一時期不存在“府”的地方行政區劃,不能將一個地區稱之為“府”,不存在“廣府”的區劃概念。 隋代在州、郡之上設有軍政合一的總管府。這是北周將都督區改為總管區制度的推廣。唐代沿之,不久改為都督府。唐代來華的外國人稱“廣府”,説的是廣州城,這是將官署作為所在地的代稱了。作為廣州城代稱的“廣府”,其範圍不等於今稱廣府文化的廣府,但此為今見最早使用“廣府”一詞,日後之“廣府”一詞或從此演變。 [2] 
圍繞着對“廣府人”的定義一直存在爭議,範圍上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形成時間上有“唐宋説”與“秦漢説”之分 [5-6]  。狹義的廣府民系是指以廣州為中心分佈於珠三角及周邊 [6]  ,廣府人是廣州府人的簡稱 [1-2]  ,主要自唐宋時期經粵北南雄珠璣巷遷入 [23]  。後來一些學者提出廣義的廣府人應該是泛指以粵語為母語的漢族族羣,認為“廣府”即“廣信府”,提出了“封開是‘廣信首府’”,範圍擴展到粵西雷州半島廣西東南部等粵語地區 [24]  。然而“古廣信”的正式稱謂是“廣信縣”,並非“廣信府” [25]  。而且僅僅依照語言(方言)差別來劃分,不足以全面反映民族內部的分支及其特點。 [26] 
這些粵語地區的漢族族羣是由秦漢時期的中原移民和當地的土著民族融合而成,並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民系文化。包括粵西地區發源於古代高涼郡,以高涼文化為代表的高陽民系 [27-28] 雷州半島地區以雷州文化為代表的雷州民系 [29-30] 廣西地區的漢族文化稱為桂系文化 [31]  ,廣西地區稱粵語為白話,使用粵語的漢族居民被稱為白話人,有人曾以語言作區分,將廣西漢族分為“官、平、白、客”數支。但僅僅依照語言(方言)差別不足以全面反映民族內部的分支及特點。近年有的學者根據習俗文化心理與民族關係特徵,參照地域、語言(方言)特點,將廣西漢族劃分為:普通漢族、客家人、蔗園人、百姓人、六甲人、疍民、伢人、福建人等數支,其中使用粵語的漢族族羣屬於普通漢族支,是指與中原地區所謂“一般漢人” 的風俗民情相差不遠、具有漢族內部一般特徵通性的漢人,他們主要分佈於整個桂東南地區和橫縣、南寧以及左右江一帶縣城集鎮。 [26] 
後來,這些粵語地區又受到珠三角廣府文化的影響,成為廣府文化的流行地區。例如粵劇最早發源於佛山 [32]  ,清中葉時期傳入到粵西地區的高州府、雷州府、廉州府、瓊州府等下四府,故又稱“下四府”粵劇 [33]  ,清咸豐年間又傳入廣西,主要流行於桂東南、南寧以及左右江一帶粵語地區 [26]  。又如醒獅最早起源於廣州府南海縣(今佛山),後逐漸流傳於廣東、廣西及海外華人社區 [34]  。又如廣東喝早茶的習性,1949年後從廣東傳入到廣西各大中城市以及桂南、桂東南特別以梧州—南寧以南的漢族地區。 [26] 
廣州市方誌辦原主任、研究員、廣東省廣府人珠璣巷後裔海外聯誼會學術顧問、廣東廣府學會副會長陳澤泓認為,廣府文化、廣府民系説不清的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廣府”概念的説不清。 將“廣府”一稱理解為源自明代始設的廣州府,才是合理的解釋。而廣州進入府的建制之後,“廣府”作為行政區劃之名稱及涵蓋範圍,更為容易説清。 [2] 

廣府民系移民傳説

在珠江三角洲地區的民眾中,廣泛流傳着其祖先原居住於南雄珠璣巷,而後由於戰亂南遷至珠江三角洲各地分枝散葉的傳説。這些傳説在各姓族譜中有多個不同版本,大多數來源相同但又在細節上有所區別,其中流傳最為廣泛的是所謂的胡(蘇)妃避難傳説。胡(蘇)妃避難傳説大致如下:宋代宮人蘇氏因“失調雅樂”,懼而出宮避禍,隨後來到南雄府保昌縣牛田坊。當皇帝知道蘇妃逃亡後,令兵部尚書張英賓行文各省緝訪。後因為家僕告密,蘇妃逃到此地之事被泄漏。由於擔心被官府稽查追責,位於珠璣巷裏的97家居民遂遷徙到珠江三角洲各地。 [41] 
既然傳説並不是事實,族譜的修撰者為何要建構一個附會的甚至是虛假的故事呢?珠璣巷的傳説實際上是在明代才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既有的研究已經指出,明代嘉靖年間的禮制改革對於珠江三角洲地區宗族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此後,社會上的士庶之家開始紛紛建家廟、立祠堂、編族譜、設族田,追溯十幾世甚至更古老祖先歷史的妄附之風也成為風尚。珠璣巷傳説的流行與明清時期珠江三角洲宗族的大發展以及他們大量族譜修撰的歷史背景有着密切關係。 [41] 
對於當時的宗族來講,這種追溯行為有着重要的現實考量,同時與明代的裏甲制度也有着重要關聯。中山大學教授劉志偉研究認為,明代“編户齊民”和“無籍之民”是一種重要的社會分類,其“直接地與正統性、合法性的認同聯繫起來,而在明清時期地區開發過程中,在土地控制權方面的矛盾和爭奪,越來越尖鋭,使得正統性的身份越來越成為土地控制的一種潛在的資源”。此外,裏甲制度中“户”的真正內涵發生變化,也是促成宗族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由於明代正統至天順年間實施了一系列賦役改革,“户”由最初的以人為對象的登記單位,變成以土地税額為對象的登記單位。劉志偉認為,這一變化使得宗族不但成了可以向他人炫耀的資本,從而幫助其族人在地域性的競爭中取得優勢,而且族人也可以通過祖先開立的户籍,購置土地,登記納税,參加科舉考試。正是這種基於現實利益的考量,讓宗族勢力在珠江三角洲地區壯大起來。同時,宗族成員借用珠璣巷南遷傳説,重構其譜系,宣示其宗族的正統性,強調自己並非“無籍之民”。在研究者看來,珠璣巷南遷傳説中儘管有附會、虛構的情節,但該傳説作為由一種“文化權力”塑造的新的歷史事實,對明清珠江三角洲的族羣關係、權力格局造成了重要影響。 [42] 
珠璣巷傳説早已成為珠江三角洲的廣府人尋根問祖的重要歷史記憶。早在清代,就有不少宗族赴南雄珠璣巷尋根問祖,希望在珠璣巷找到他們祖先的歷史。這種文化心理至今仍存。每年都有不少來自海內外的華人來此尋根問祖,尋找家族姓氏根源。珠璣巷成為他們溯源家族歷史的起點之一,也成為當地政府重要的文化旅遊資源。南雄當地政府也積極利用珠璣巷南遷傳説的文化資源,打造廣府人祖居地這一全域旅遊概念。2012年,南雄市珠璣古巷·梅關古道被評定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自2014年開始,南雄市每年舉辦一屆姓氏文化旅遊節,並廣泛開展姓氏文化的研究、交流活動,着力打造“中國姓氏文化名都”品牌。根據相關報道記載,每年到南雄旅遊觀光的遊客達到百萬人次以上。珠璣巷傳説在今天仍然形塑着歷史,成為人們心裏難以磨滅的歷史記憶和文化認同。 [4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