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江,古稱溱水
[1]
,珠江水系幹流之一。發源於江西省贛州市信豐縣小茅山山凹出水點
[11]
,主流流經廣東省南雄市、始興縣、韶關市、英德市、清遠市至佛山市三水區思賢滘,與西江相通後匯入珠江三角洲,於廣州市南沙區黃閣鎮小虎山島淹尾出珠江口。幹流長573千米,平均坡降0.7‰,集水面積52068平方千米,佔珠江流域總面積的10.3%;流域部分跨入湘、贛二省。北江平均年徑流量510億立方米,徑流深為1091.8毫米,幹流在韶關市區以上稱湞江(也稱湞水),韶關以下始稱北江。集水面積在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一級支流有墨江、錦江、武江、南水、滃江、連江、潖江、濱江和綏江等。
[2-3]
是珠江流域第二大水系,廣東最重要的河流之一。
[4]
- 中文名
- 北江
- 所屬水系
- 珠江水系幹流之一
- 流經地
- 信豐、南雄、英德、三水等
- 幹流長
- 573千米
北江水系構成
編輯北江水系,《廣東省志》原記述為發源於江西省信豐縣石碣大茅山
[2]
,2021年4月,經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正式批覆,認定江西省贛州市信豐縣小茅山山凹出水點為北江源頭,位置座標東經114.61355560北緯25.36670194高程為436.23米(黃海高程)。
[11]
江西省贛州市信豐縣小茅山山凹出水點
[11]
,主流流經廣東省南雄市、始興縣2縣至韶關市,再折向南流經英德市、清遠市至佛山市三水區思賢滘,與西江相通後匯入珠江三角洲,於廣州市南沙區黃閣鎮小虎山島淹尾出珠江口。
[2]
北江干流至三水區思賢滘全長468 千米(廣東省境內458千米),平均坡降0.26‰,流域集雨面積46710 千米,其中廣東省境內集雨面積達42930 千米,其餘位於湖南、江西等省境內。
北江干流總比降平緩,洪水漲快退慢,持續時間長。上游高山峽谷眾多,集水面積超過1000平方千米的支流有墨江、錦江、武江、南花溪、南水、滃江、煙嶺河、連江、青蓮水、潖江、濱江、綏江、鳳崗河等13條,其中一級支流9條,按葉脈狀排列,從東西兩側匯入幹流。
[6]
北江上游段
幹流狀況
在韶關市沙洲尾以上為上游,稱湞江。河長212千米,河道平均坡降0.59‰。流域面積7554平方千米。流域內多山地丘陵,間有小部分零星分佈的河谷盆地。從上游烏逕以下,到墨江口,河岸兩側平均10千米以內為100米以下的丘陵地,10千米以外則是山地。河谷多為V字形。
[2]
主要支流
墨江,處北江左岸,發源於始興縣棉地坑頂,由南向北流,於始興縣上江口匯入湞江。集水面積1367平方千米,河長89千米,平均坡降2.38‰。
錦江,處北江右岸,發源於江西省崇義縣竹洞凹,由北向南流,於曲江縣白芒壩匯入湞江。集水面積1913平方千米,河長108千米,平均坡降1.71‰。仁化縣站(集水面積1476平方千米)平均年徑流深989.0毫米,年徑流量14.6億立方米。在仁化附近有丹霞地貌。
武江,也稱武水。處北江右岸,發源於湖南省臨武縣三峯嶺,東流入廣東省,至韶關市沙洲尾與湞江匯合,集水面積7097平方千米,河長260千米,河道平均坡降0.91‰,分水嶺最高達1902米,黎市站(集水面積6976平方千米)平均年徑流深863.5毫米,年徑流量60.2億立方米,平均年輸沙量為95.8萬噸,平均年侵蝕模數為137噸/平方千米。坪石以上河牀較開闊,坡降不大,坪石以下為峽谷地帶,其中樂昌峽長50千米,兩岸峯高嶺險水流急,到樂昌以下河牀較寬廣。主要支流有南花溪。
[2]
北江中游段
幹流狀況
韶關市沙洲尾至清遠市飛來峽為中游,河長173千米,河道平均坡降0.125‰,河谷多呈U字形,河道一般順直,也間有4個峽谷,即:清遠上游的飛來峽,長9千米;英德市波羅坑至連江口之間的盲仔峽,長6千米;在英德黎洞和清遠橫石之間有香爐峽和大廟峽,兩者之長均不足100米。河面平均寬度達400米左右,在盲仔峽及飛來峽,枯水期水深達20—30米;而有沙洲的河道,水深常不足1米。在英德有寶晶宮大溶洞。
[2]
主要支流
南水,處北江右岸,發源於乳源縣安墩頭,向東南流,於曲江區孟洲壩匯入北江。集水面積1489平方千米,河長104千米,河道平均坡降4.83‰。
滃江,北江左岸最大支流,發源於廣東省翁源縣船肚東,縱貫翁源縣,於英德市東岸咀匯入北江。幹流長173千米,集水面積4847平方千米,含翁源縣全境和英德、新豐、佛崗、曲江、連平等縣的部分地區。
[7]
連江,處北江右岸,發源於廣東連州市三姐妹峯,幹流向東南流,經陽山縣、英德市,於英德連江口鎮江口咀村匯入北江,集水面積10061平方千米(北江最大支流),河長275千米,河道平均坡降0.77‰。
[2]
北江下游段
幹流狀況
主要支流
潖江,處北江左岸,發源於佛岡縣通天蠟燭,向西南流經清遠縣,於清遠江口汛匯入北江,集水面積1386平方千米,河長82千米,河道平均坡降1.74‰。大廟峽(集水面積472平方千米)。平均年徑流深1458.5毫米,年徑流量6.88億立方米。主要支流有牛頭水、四九水、龍南水等。
濱江,處北江右岸 ,發源於清遠市大霧山,向東南流至清遠飛水口匯入北江。集水面積1728平方千米,河長100千米,河道平均坡 降0.81‰。珠坑站(集水面積1607平方千米)平均年徑流深1515.3毫米,年徑流量24.4億立方米。
綏江,處北江右岸,發源於連山縣擒鴉頂,向東南流經廣寧、四會縣,於四會市馬房匯入北江,集水面積7184平方千米,河長226千米,河道平均坡降0.25‰。石狗站(集水面積6362平方千米)平均年徑流深1094.8毫米,年徑流量69.7億立方米。懷集縣城懷高村以上稱中洲河,與馬寧水匯流後始稱綏江。上游懷集一帶是一大片平地,懷集以下進入峽谷區,至下游四會一帶則是平原。主要支流有鳳崗水。
[2]
北江流域概況
編輯北江是珠江第二大水系,其上游湞江發源於江西省信豐縣石碣,在韶關與武水匯合後,始稱北江,然後在三水市的思賢滘與西江相通,流入珠江三角洲網河區,主流由虎門出海。北江思賢滘以上流域面積為 46710平方千米(廣東省境內 42930平方千米),幹流總長 468千米 ,河道平均坡降為 0.26 ‰,大部分是山區和丘陵,地勢北高南低,只是出飛來峽後才逐漸平坦。 北江流域內有韶關、清遠、佛山三市,總人口 1258 萬人,國民生產總值 3740 億元。
北江流域屬亞熱帶季風型氣候,季風影響顯着,陽光充足,熱量豐富。大氣環流隨季節變化,夏季盛吹東南風和偏南風,冬 季常為北風和偏北風。四季的主要特點:春季陰雨,雨日較多;夏季高温濕熱,水氣含量大,暴雨集中;秋季常有熱雷和颱風雨;冬季低温,雨量稀少。
[8]
流域汛情
2
[13]
022年6月,受降雨影響,珠江流域北江廣東石角站6月14日11時30分流量漲至12000立方米每秒,依據水利部《全國主要江河洪水編號規定》,編號為“北江2022年第1號洪水”。14日12時,西江干流廣西梧州站水位漲至21.61米,超過警戒水位3.11米,相應流量37300立方米每秒。鑑於西江、北江汛情形勢,經綜合分析研判,依據水利部《全國流域性洪水劃分規定(試行)》,珠江流域發生流域性較大洪水。
北江水文特徵
編輯北江干流徑流年內分配不均勻,一般枯水期(10-3)水量僅佔全年水量的25%左右,汛期(4-9月)水量佔全年水量的75%。北江干流及各支流的發育,受流域內弧形山地及谷地控制,在同一弧形谷地內兩側的支流德高往往在相距較近的地段匯入北江,致使北江洪水同時集中,具有漲勢迅猛的特點。
豐水期徑流量以6月為最大,約佔年徑流量的20%,枯水期則以1月為最小,僅佔年徑流量的3%左右。
北江流域背靠南嶺山脈,正處在山脈的向風坡,加之河流水系呈闊葉脈狀分佈,洪水匯流集中迅猛,洪水暴澆暴落,峯高量不大,範圍廣但歷時長,洪水過程大都呈單峯型或雙峯型,復峯型的洪水過程較少,每年汛期發生洪水3-4次。一般4-7月份出現洪水的機會多,為北江的主汛期。
[9]
北江治理開發
編輯北江作為五嶺南北重要航道和水上交通線,在秦漢時期就已得到利用,自古就有“大使道”之稱。當年秦漢進軍嶺南,下湞武二水,順北江直取番禺(廣州)。《史記·南越傳》載“樓船將軍(楊僕)將精卒先陷尋峽(今飛來峽),破石門”可以為證。從那時開始,在北江流域就已有了人類治水的歷史記載。
早在漢代,當地建設了水利設施連州“龍腹陂”。龍腹陂,位於廣東連州鎮龍口村,源於連南縣的老婆陂,為東漢末年袁氏家族所建。公元196年,袁氏族人在今連南三江至連州龍口一帶開拓良田,修築水渠,築成“龍腹陂”,從此利澤千秋。作為北江流域秦漢時期的著名水利工程,龍腹陂歷經1800餘年,至今仍造福於民。
到唐代,名人元結建設了連州海陽湖。是唐代人工湖。海陽湖位於粵北巾峯山以南低窪地帶,是有文獻記載的連州古代名勝之一。元結依據地形鑿挖築島,廣蓄泉水,用工程量最少、最經濟的方法,完成了一項前所未有的水利工程。50年後,連州刺史劉禹錫又對海陽湖進行疏浚擴充,並結合當地自然環境,引入中原與江南園林藝術,在海陽湖打造了吏隱亭、切雲亭等10個景點,還親自為每處景點賦詩一首,合為《海陽十詠》。後因人口激增、百姓在湖邊造田而消失。
在宋、明時期,北江這一帶地域已開始築堤防禦洪潮。北江堤防工程始建於宋代。據《北江大堤志》記載,1272年(宋鹹淳8年),因北江連年洪水,沿江人民就開始在蘆苞至黃塘間修建了歷史上第一條堤防,舊稱“榕塞西圍”,這是北江大堤的原始堤段,也是宋代珠江三角洲分佈最北的堤圍,北江的治水文化也由此進入鼎盛。明代以後,珠三角河道淤淺,除了影響航運,還使水患增多,因而在明清時期,北江流域水利防洪有了更大發展。清遠市的石角圍(今北江大堤石角段)就始建於明代,名為清平圍。這些堤圍至清初雖是分散未成為完整堤系,但已具一定規模,其防護範圍更廣,而且直接關係到廣州的防洪安全。清朝時,北江大堤是由兩廣水師提督直接管轄的,其重要性可見一斑。到民國時期,隨着廣東治河處等水利管理機構的成立和近代治水技術的引進,北江大堤地區修築圍墾逐步向聯圍和統一管理方向發展。1915年,西、北江同時發生特大洪水,蘆苞湧口未設水閘,洪水沿湧直泄而下,加之大塘至蘆苞間堤段多處決堤,廣州及珠江三角洲地區引發了一場在歷史上極其罕見、慘重的洪澇災害。位於佛山三水白坭崗頭村的“思德亭”,是一座建立於民國的功德紀念亭,亭子立於樵桑聯圍旁,碑文記載並印證了三水白坭及南海一帶因洪水暴發,三水民眾合力興圍治水抗洪的歷史,是三水早期治水文化資源的一個標誌性建築物。
北江大堤成為完整堤系之前,防洪能力甚低,大堤保護區是歷史上洪水氾濫地區,在1915年~1949年的35年間,有1915年、1931年、1947年、1949年等4次大洪水嚴重決堤致災。直到1954年12月,新中國對從石角至獅山沿北江左岸的石角圍、六合圍、榕寨圍、魁崗圍、大良圍、沙頭圍、量鑿圍等原是分散的堤圍進行築閘聯圍和全面整修加固,正式定名為北江大堤。始於2001年的北江大堤加固達標工程建成竣工後,抗洪標準全面提升,從此真正成為了珠江三角洲的保安大堤,成為廣東的“經濟大堤”和“生命大堤”。
21世紀初,飛來峽水利樞紐建成。飛來峽水利樞紐位於北江干流英德市境內,是廣東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也是廣東水利建設史上的一座豐碑。樞紐兼有防洪、航運、發電、供水和改善生態環境等綜合效益,與北江大堤聯合組成北江中下游防洪體系,可以起到滯洪調峯作用,使北江大堤御洪能力達300年一遇標準。樞紐還是國家著名的AAAA級水利風景區,長1826m、高程28.8m的大壩及壩區,科技含量高,文化韻味足,具有較高的水利科技研究、科普教育和觀賞價值,是飛來峽獨特人文歷史與現代水利科學技術完美結合的經典。
[4]
21世紀初,沿江的旅遊開發還有連江小三峽。連江,古稱湟水,位於粵西北,起源於南嶺山脈南坡,集連州、連南、連山、陽山、英德之水,於連江口匯入北江,是珠江流域北江水系的第一大支流,故又稱為小北江。連江河流經青蓮古鎮轄區長達15千米,兩岸植被覆蓋良好,山清水秀,風景如畫,地勢險峻,流急灘險,峽岸岩石高聳,風光奇美,被譽為連江“小三峽”。湟川三峽是小北江風景畫廊之精華所在,兼有長江峽谷之奇趣和灕江山水之仙境,峽長2千米,峽寬50米。唐代詩人韓愈曾讚歎“吾州之山水名天下”。唐代詩人劉禹錫貶任連州刺史,遊湟川三峽之後,留下“剡溪若問連州事,惟有青山畫不如”的詩句。2010年,湟川三峽被水利部評定為國家AAAA級水利風景區。
[10]
北江河長
編輯- 參考資料
-
- 1. 自然地理 .英德縣誌[引用日期2013-12-24]
- 2. 北江 .廣東省情數據庫[引用日期2013-11-14]
- 3. 北江大橋姐妹橋通過竣工驗收 .清遠日報.2011年06月17日[引用日期2013-11-14]
- 4. 從水利變遷史看北江流域治水文化的厚重 .新華網廣東頻道 .2013-10-22[引用日期2013-11-14]
- 5. 省級河長名單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引用日期2017-09-08]
- 6. 流域概況 .廣東省北江流域管理局[引用日期2019-05-21]
- 7. 二、北江. .廣東省情[引用日期2013-11-16]
- 8. 流域概況 .廣東省北江流域管理局[引用日期2014-04-23]
- 9. 王秋生.北江水文特性及水電站運行方式.水利水運科學研究.1994 第1·2期∶133-135.
- 10. 北江治水文化資源的考察與整合利用 .sohu.2013年05月16日[引用日期2013-11-14]
- 11. 北江源頭認定 獲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正式批覆 .廣州日報數字報[引用日期2021-05-15]
- 12. 省級總河長、副總河長和五大河流(流域)、潼湖省市縣級河湖長最新名單公佈 .百家號[引用日期2022-04-11]
- 13. 珠江流域發生流域性較大洪水:北江發生2022年第1號洪水,西江干流梧州站超警戒水位3.11米|界面新聞 · 快訊 .界面新聞[引用日期2022-06-14]
- 14. 緊急!75條河流發生超警以上洪水!這些地方注意 .光明網[引用日期2022-06-20]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