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子壯

鎖定
陳子壯(1596年11月13日 [1]  —1647年11月6日),字集生,號秋濤,廣州府南海縣沙貝鄉(今廣東省廣州市白雲區石井鎮沙貝村)人。明末抗清名臣、著名詩人、書法家、民族英雄。與陳邦彥張家玉並稱“嶺南三忠”。 [9]  [11]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考中探花,授翰林院編修崇禎年間,累遷禮部侍郎。南明弘光政權建立,出任禮部尚書永曆元年(1647年),累遷東閣大學士兵部尚書。聯合陳邦彥、張家玉等起兵抗清,拖住清軍在廣東的全部兵力,使之不能西進,堅持作戰十個月,最終為清軍所破,兵敗被俘,寧死不屈。永曆帝繼位後,追贈番禺侯,諡號“文忠”。
陳子壯的遺著有《秋痕》、《經濟言》、《經濟考略》、《練要堂前後集》、《南官集記禮部堂稿》、《陳文忠子壯集》等書。 [8] 
全    名
陳子壯
集生
秋濤
諡    號
文忠(明昭宗諡)、忠簡(清朝諡) [12] 
封    號
番禺侯(明昭宗追贈) [12] 
所處時代
明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廣州府南海縣沙貝鄉(位於今廣東省廣州市)
出生日期
1596年11月13日
逝世日期
1647年11月6日
主要成就
抗清殉國
主要作品
《秋痕》、《經濟言》、《經濟考略》、《練要堂前後集》、《南官集記禮部堂稿》、《陳文忠子壯集》
最高官職
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

陳子壯人物生平

陳子壯屢試鹹捷

陳子壯銅像 陳子壯銅像
沙貝陳氏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書香世家,從南宋陳氏始祖入粵至明末,陳氏家族名儒顯宦層出不窮,留下了“一門七進士,四代五鄉賢”的佳話。陳子壯是工部尚書陳紹儒的曾孫 [8]  ,他的父親陳熙昌為進士出身,曾授浙江嘉應府平湖知縣,擢吏科給事中,贈太常寺少卿,母親知書達禮,伯父陳熙韶也官至廣西思恩府知府。陳子壯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擅長詩文,很小就有神童的美名。 [10] 
陳子壯出生廣州九曜坊之杲日堂故宅,子壯少聰穎,是“七歲能文”的神童。有一年中秋佳節看不見月光,一位在陳家赴宴的嘉賓頗感遺憾,便信口吟兩句古詩:“天公今夜意如何,不放銀燈照碧波”。年僅七歲的陳子壯聽罷,即隨口應句:“待我明年游上苑,探花因便問嫦娥”。詩句一落,贏得滿堂喝彩讚歎。
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陳子壯應歲試冠邑弟子員。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陳子壯鄉試考中第八名舉人,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中進士並在殿試中獲一甲第三名(探花及第),應了詩讖,授翰林院編修。

陳子壯不附閹黨

陳子壯紀念館 陳子壯紀念館
天啓元年(1621年),奉敕赴廣州祭南海神。返京後,入國史館。三年後,充浙江鄉試主考官。當時,正值魏忠賢閹黨擅政,試策卷中有直刺閹黨之詞。地方上又紛紛為魏忠賢創建生祠,欲請陳子壯為生祠書寫“元勳”二字為匾額,以示威尊,並對陳子壯説,“書此二字,可得好官”。陳子壯正色拒之。魏忠賢大怒:“何物陳子壯,竟敢逆我意!”,遂摘出浙江鄉試錄中有“庸主失權”,“英主攬權”等語,誣陷陳子壯犯“誹謗”罪。此時,陳子壯之父,時任給事中的陳熙昌也因上疏反對宦官專政,父子二人均同日被罷官,削籍為民。
其間他在廣州重振詩社 ,對促成嶺南詩壇的復甦有突出貢獻,因而被時人譽為“南園十二子”之一。魏忠賢獲罪失勢之後,他返回京城復職,官至禮部右侍郎。

陳子壯嫉惡直言

陳子壯塑像 陳子壯塑像
崇禎初年,魏黨敗,陳氏父子復官。陳熙昌遷吏科給事中,陳子壯官左春坊左諭德。不久,父親去世,陳子壯在家守孝。崇禎四年(1631年),以資深被起用為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崇禎五年(1632年),纂修《玉牒》成,升為講官,對皇上多有裨益,崇禎帝每每稱其先生而不呼其名,累遷禮部右侍郎
當時,農民起義軍冒犯皇帝陵寢,崇禎帝素服召對廷臣。陳子壯言:“今日所急,在收民心,宜下罪己詔,激發忠義。”崇禎採納了他的意見。於是,陳子壯與其他大臣列上蠲租、清獄、使過、宥罪等十二條。崇禎因為局勢不利,急於廣羅賢才,下詔援引《祖訓》:郡王子孫之中,有文武之才,可以擔大任者,經過朝廷考核檢驗,可以授以官職,升遷如常例。為此陳子壯上疏,提出三條“未必然”的理由和五條“不可行”的道理,語辭激切。他認為:宗秩改授,適開僥癰之門。隳藩規,溷銓政。崇禎震怒,以其“沮詔間親”,下廷杖。這時又有唐王上疏,歷引前代故事,詆譭陳子壯。崇禎遂將陳子壯除名,下詔獄。幸有皇太后説情及部分大臣上疏申救,第二年四月陳子壯才“坐贖徒歸”,取道南還。
崇禎十年(1637年),在廣州白雲山闢雲淙書院, [2]  集杜甫詩句在門外自書一聯:“天下何曾有山水,老夫不出長蓬蒿。”次年,修禊南園,與其弟陳子升黎遂球、區懷瑞、曾道唯等十二人修復南園詩社,世稱南園十二子。後在禺山書院授徒講學。崇禎十六年(1643年),廣州及鄰近數縣發生大災荒,糧價高漲,廣州城內乞討者日漸增多。陳子壯不但自己出資,還四處奔走籌款,組織救濟。他在城內分區設點,每天向饑民施粥。據《廣州通志》記載,數千人因為得到他的救濟而存活下來。

陳子壯起兵抗清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廷臣接二連三向朝廷舉薦,陳子壯才被起為故官,協理詹事府事,未及上任,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吊死煤山。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立國,任陳子壯為禮部尚書。當時,首輔馬士英專權,與阮大鋮朋比為奸,與陳子壯不合。陳子壯每有謀略,都受到阻礙,無法行通。陳子壯先後與趙之龍錢謙益商量對策,均無效。他不無感嘆道:“今亡在旦夕,正是人臣誓死效忠之時,但人各一心,如此,國將不國!”同年六月,南京被清兵攻陷。趙之龍、錢謙益等率先出城投降清軍。陳子壯喬裝逃至廣東,得知立於福建的唐王朱聿鍵(隆武帝)擢他為東閣大學士,陳子壯因以前議論宗室之事與唐王結怨,遂辭而不就。
隆武二年(1646年),隆武帝被清軍俘獲並處死後,陳子壯又參與丁魁楚等擁立桂王之子永明王朱由榔在肇慶即位,是為永曆帝。同時,蘇觀生又建議立唐王之弟朱聿鐭,陳子壯阻止不成,退居九江村。陳子壯被委為大學士兼兵部尚書,提點廣東、福建、江西、湖廣四省軍務。廣州城陷,朱聿鐭被執死難。陳子壯留下不上任,和弟弟陳子升毀家紓難,捐資募兵,在南海九江舉旗誓師,永曆帝授他以東閣大學士,封兵、禮二部尚書的官職,領尚方寶劍,總督廣東、福建、江西、湖廣軍務。他和陳邦彥、張家玉等義軍,在廣州城郊、增城、清遠、高明一帶互為犄角,阻擊清軍。他們又會集舟師六千餘乘戰船進攻廣州,可惜因城中內應失誤,謀泄事敗。這一仗,陳子壯長子陳上庸壯烈捐軀。後來,清軍分兵攻打九江及高明城,陳子壯退至高明,率全城軍民晝夜登城防守,清軍屢攻不下,便偷掘地道入城,放炸藥引爆。城破,張家玉犧牲,陳邦彥被俘。子壯、上圖父子二人率餘下的五百義勇軍浴血奮戰,結果全部戰死。

陳子壯慷慨就義

永曆元年(1647年)11月6日,清廷兩廣總督佟養甲以殺害陳的幼子相要挾,妄圖逼他變節。陳子壯卻寧死不屈,説道:“權操手,不在子壯”。佟養甲逼降不成,惱羞成怒,想了一條殺一儆百的毒計,將陳子壯處以慘無人道的“鋸刑”,即將人從頭頂向下,鋸成兩片。但因人的軀體晃動,無法鋸下去。據説,這時陳子壯對劊子手高喊:“蠢才,界(鋸)人需用木板也!”劊子手才領悟用鋸行刑的方法。至今“界人須用板”的典故,仍在廣州父老當中流傳。行刑時,佟養甲“遍召廣州諸紳,坐堂上觀其受刑以懼之”,還兇惡地問道:“諸公畏否?”可是陳子壯依然罵不絕口,慷慨吟下絕命詩:“金枝歸何處,玉葉在誰家?老根曾願死,誓不放春花。”其弟陳子升攜母匿藏深山,其母知子壯已死,自縊死。
永曆帝得知後,命令吏部以最隆重的九壇致祭的規格,祭奠陳子壯,這在當時是僅次於皇家葬禮的規格,堪稱國葬。被追封為番禺侯,諡文忠。永曆三年(1649年),陳子壯歸葬於故鄉沙貝鄉的大坑山(現在的金沙洲潯峯崗)上。當時大家都無法再覓得陳子壯的遺骸,只能用他的遺物立了衣冠冢。
在陳子壯殉難後的一百多年後,乾隆皇帝為陳子壯的忠義所感動,為他恢復名譽,褒獎他的功績,賜專祀忠烈祠給予陳氏後人,乾隆皇帝並送特諡“忠簡”木製大牌匾一方,其上親以御筆題詩一首:“早敦直節,晚抗軍鋒,白刃無辭,丹心堪憫”,加附滿文,極具哀榮。這塊匾現在懸於沙貝陳氏宗祠。
據陳氏後人考證,中華民國初年,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在廣州的東北郊(現今先烈南路華泰賓館旁)看中一塊地方,準備用來作為同盟會烈士史堅如先生的墓地。這塊地方,當時是一排僧房,其下還有地下室,是廣州大佛寺歷代僧人骨灰的供奉處。廣州淨慧寺當時的住持鐵禪和尚後來回憶,在拆遷清理僧房時,有老僧曾吩咐過:“這罐是明末抗清志士陳子壯的骨灰,宜妥善安置。”但自此之後,有關陳子壯遺灰的蹤跡,就再次杳無音信,如石沉大海了。 [5] 

陳子壯後世紀念

陳子壯紀念館

陳子壯塑像 陳子壯塑像
廣州市文物管理處在沙貝村陳家祠建立陳子壯紀念館,作為市文物保護單位,以紀念陳子壯的功績。陳子壯紀念館位於白雲區金沙街(原屬石井鎮)沙貝村中元裏的宋名賢陳大夫宗祠。陳大夫宗祠始建於明朝嘉靖年間,整體建築佔地795平方米。1847年重修,1986年以來,對祠堂進行了維修,並籌建陳子壯紀念館。1993年8月9日,被廣州市人民政府公佈為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現由白雲區政府主管,原屬石井鎮政府管理。2006年9月19日,陳子壯紀念館被命名為區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7] 
宗祠主體建築以精美的琉璃瓦、鰲魚脊、瓦衽獅子及四方飛檐為特色。特別是琉璃瓦脊,其牡丹花枝造型優美、工藝精湛,在我省古建築中相當稀有。建築至今較完整地保存着明清時代的格局與風貌。宗祠的大門口上方懸掛着皇帝賜予陳氏先人的“彩牌”(仿製品),大門上的大石匾刻有“宋名賢陳大夫宗祠”字樣,並標明該匾為明嘉靖十八年由“欽命巡按廣東監察御史王德溢為賜進士出身陳錫立”。大門口還懸掛着一副木對聯,上書“一門七進士,四代五鄉賢”,據説原對聯由現代書畫名家陳樹人親筆題寫。大門內正中高懸陳子壯“欽點探花及第”金邊金字牌匾。大堂正中擺放一座陳子壯玻璃鋼塑像,並懸掛着“世德堂”和乾隆御筆“忠簡”兩塊大匾。宗祠內的東祠為鄉賢祠,陳列着陳氏歷代名宦鄉賢的畫像史料;西祠為忠烈祠,專門陳列陳子壯事蹟及其詩詞歌賦。2004年,政府有關部門投入100萬元對陳子壯紀念館門前一帶進行改造修葺,廣州市將又多了一處具有古色古香、園林特色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文化旅遊品牌。

陳子壯衣冠冢

陳子壯衣冠冢 陳子壯衣冠冢
陳子壯衣冠冢位於廣州市白雲區金沙洲潯峯崗,已納入金沙洲街道的文物保護範圍內,並與潯峯山上的陳氏家族墓羣同被列為一個整體的文物保護項目。2005年12月,廣州市白雲區金沙洲潯峯山發生山林大火,超過1萬平方米山林被烈火吞噬,古稱大坑山的山岡上一米多高的灌木草叢燃燒殆盡,次年,陳氏後人上山時意外發現失落了六十多年的先人陳子壯的衣冠冢。 陳子壯衣冠冢重新發現之後,白雲區人大常委會和金沙洲街道已經着手對衣冠冢和陳氏家族墓進行保護,並在陳氏宗祠前為陳子壯塑像,邀請廣州著名雕塑家唐大禧主刀。 [3] 

陳子壯戲曲

在珠三角有一出粵劇《血染越王台》可謂家喻户曉,吟唱的就是南粵先賢、“廣東三忠”之一的陳子壯抗清復明、英勇就義的傳奇故事 [5]  。20世紀50年代末期,劇作家黃錫齡根據陳子壯的事蹟,寫成大型歷史劇《血染越王台》在各地上演。 [6] 

陳子壯主要成就

嶺南三忠
陳子壯與陳邦彥、張家玉被譽為“嶺南三忠”。沙貝有宋名賢陳大夫宗祠,其中有一對聯是對陳子壯文武雙全,一生忠義的概括:幼讀萬卷書,探花中式,卅年柱石輔朝廷,功勳留史冊;晚統五省兵,抗清扶明,百戰沙場斷軀體,浩氣貫雲天。

陳子壯人物評價

陳子壯是廣州歷史上傑出的忠烈,其生前臨危受命,棄文從武扛起了守衞嶺南的重任;被俘後慷慨就義,悲壯犧牲成為被百姓傳誦的傳奇。 [4] 
贊曰:自南都失守,列郡風靡。而贛以彈丸,獨憑孤城,誓死拒命。豈其兵力果足恃哉,激於義而眾心固也。迨汀、贛繼失,危近目睫,而肇慶、廣州日治兵相攻,自取兩敗。蓋天速其禍,如發矇振槁,無煩驅除矣。——(清)張廷玉《明史》

陳子壯家屬成員

父親
陳熙昌,字當時,號杲庵,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進士,授平湖知縣,政績卓著。升吏部給事中,疏劾閹黨受賄,遂與子皆被削職為民。崇禎初(1628年),欲起用,尋聞已卒,贈太常少卿
兄弟
陳子升(1614~1692),字喬生,號中洲。諸生,善鼓琴。永曆中授兵科給事中,在廣東九江起兵抗清。事敗,子壯死,遂攜母匿藏深山。入清不仕,晚年貧困,出家於廬山。著有《中洲草堂詩》23卷、《硯集》1卷等。
陳上庸(1620~1646.9.24),字登甫,子壯長子。授職方主事,團義勇以濟師。禺珠洲之敗,戰死。贈太僕少卿
陳上延,字耆仲,子壯次子。任尚寶丞。
陳上圖,一作陳上圓,字叔演。從陳邦彥學,歲貢。以父死授為錦衣衞指揮使、都督同知。於子壯死後見執,家童伯卿請寸斬以贖主人之孤,得免。從妻何氏入皂帽山,完發痛憤死。

陳子壯個人作品

陳子壯文學

《秋痕》、《經濟言》、《經濟考略》、《練要堂前後集》、《南官集記禮部堂稿》、《陳文忠子壯集》

陳子壯詩詞

《閨詞四十首 拾翠 其十七》
桃李津頭別有情,笑將遺翠問同行。依稀阿姊先歸去,芳草茸間落一聲。

陳子壯繪畫

陳子壯畫
陳子壯畫 陳子壯畫
陳子壯書法 陳子壯書法
明 陳子壯 草書詩軸 金陵天渡樓收藏 明 陳子壯 草書詩軸 金陵天渡樓收藏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