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鄔彬

(清朝同治舉人)

鎖定
鄔彬,又名鄔繼彬,字燕天,今廣州市番禺區南村鎮人,清朝同治舉人,官至刑部主事、通奉大夫。咸豐八年(1858年)鄔彬辭去官職,歸隱鄉里,於同治十年(1871年)建成餘蔭山房 [1] 
別    名
鄔繼彬
燕天
所處時代
清末
出生地
廣州市番禺區南村鎮
主要成就
餘蔭山房
本    名
鄔彬
官    職
刑部主事、通奉大夫

目錄

鄔彬簡介

鄔彬(1824-1897年)又名鄔繼彬,字燕天,為鄔拜颺之獨子 [1]  。世務農,教子讀書甚嚴。為紀念祖先餘蔭所造的私家花園。鄔彬十九歲,縣試第一,於咸豐五年中舉,清同治六年舉人,咸豐四年(1854年)踏入仕途,因納粟獲任內閣中書,七品官階,任職不久便在大選中被選用為刑部浙江司員外郎,從五品官階,籤分刑部主事。咸豐五年(1855年),因“克襄王事”被咸豐皇帝誥授為通奉大夫,官至從二品。
鄔彬在京任職期間,正值園林發展大潮,北方的統治階級,江南的官宦文人營造宮署,私園之風甚盛,在這股造園風潮的影響下,鄔彬感觸殊深,心想有朝一日,辭官返鄉,築一園林,過歸隱閒逸生活,實屬人生一大快事,遂請蘇杭畫師繪製園林景觀圖紙(另一説是該圖紙為王爺贈予),以待日後退職回鄉實施。咸豐八年(1858年)鄔彬以母年邁為由,辭去官職,歸隱鄉里。
一面全心料理家業,一面勤奮讀書。同治六年(1867年),鄉試中舉,同年族人將建造潛居鄔公祠和善言鄔公祠所剩餘下來的面積約為三畝的土地賞給鄔彬。鄔彬便參考在京任職時所獲得的圖紙,又借鑑了廣州“海山仙館”的造園技法,利用這塊土地因地制宜建造餘蔭山房,經過五年時間,耗資白銀三萬兩,於同治十年(1871年)落成,繼佛山樑園、順德清暉園、東莞可園之後,在廣東大地上,又增添了一顆嶺南園林的瑰麗明珠,她以“嘉樹濃蔭,藏而不露,縮龍成寸,小巧玲瓏”的嬌姿,被世人譽為嶺南園林小型宅園的代表作。
鄔彬倡議設冊金局,籌款資助新進的文武生員。又倡議購置江鷗沙圍田七百多畝,作為東山社和沙茭局的自治經費。鄔彬樂善好施,為廣州愛育善堂、香港東華醫院捐贈鉅款。卒年七十三歲。其長子和次子亦先後中舉,故有“一門三舉人,父子同登科”之説。

鄔彬人物生平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縣試第一(是年19歲);
咸豐四年(1854年)踏入仕途,獲委任內閣中書,不久就在大選中被選用為刑部浙江司員外郎,籤分刑部主事(是年30歲);
咸豐五年(1855年),因“克襄王事”有功,被咸豐帝誥授通奉大夫(是年31歲)。
咸豐八年(1858年)因不樂宦海,以母親年邁為由,乞假歸隱鄉里,繼承父業。由於營商有道,故富甲一方。平常勤奮好學,琴棋書畫,多才多藝。
同治六年(1867年),鄉試中舉,同年族人將建造祠堂所剩餘土地獎給鄔彬建園(是年43歲),以作晚年自娛之所。
同治九年(1870年),長子寶銓中舉。
同治十年(1871年),餘蔭山房建成。
鄔彬樂善好施,疏財仗義,在村中設帳施粥、施飯、施穀米,設館施棉衣、棉被,以濟貧者,無以為殮者施棺木等。
他在光緒元年至光緒十年間(1875-1884年)做了三件突出的工作而被後人載入史冊:一、與鄉人商議成立冊金局,旨在籌款為參加考試的生員作印卷資金,在鄔彬的倡議下,購買大沙頭田數頃,以田租繳納冊金,興辦學塾,教育村內年少弟子,促進鄉間的文化教育事業。二、沙茭局(賁南書院)經費困難,鄔彬籌設廣益會,出資在江鷗置沙田七頃,支持賁南書院辦學。又聯絡七鄉建東山社為自治基礎,防禦賊匪擾亂。 三、向省城愛育善堂香港東華醫院賑捐,獲當局建“樂善好施”牌坊表彰。
光緒十年(1884年)喪母(吳氏),是年鄔彬60歲。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鄔彬壽終正寢,享年73歲。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次子寶瑩中舉。鄔彬“一門三舉人,父子同折桂”在鄉間傳為佳話。 [1] 
參考資料
  • 1.    鄔彬小傳  .廣州市番禺區餘蔭山房官方網站[引用日期2022-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