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县,隶属广东省惠州市,位于广东省中部,增江上游,东南与河源市、惠州市博罗县接壤,西南与广州市从化区、增城区毗邻,北与韶关市新丰县相连,县内土地广阔,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总面积2267.2平方千米 [25]。截至2024年末,龙门县常住人口32.17万人。 [62]截至2025年4月,龙门县共辖2个街道、7个镇、1个民族乡。 [64]县人民政府驻龙城街道东门路2号。 [1] [24] [33]
明弘治九年(1496年),设龙门县,县治置西林都七星岗。县境原是增城县的上龙门地区,故以龙门命县名。自建县至清末,龙门县均属广州府。1959年3月,归属佛山地区。1975年1月,隶属广州市;1988年4月始,龙门县划入惠州市管辖。 [19]龙门文化主体是广府文化,其本质受海洋文明的极大影响,敢为人先,兼收并蓄而有容乃大。龙门县是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和瑶族文化的交汇地,被誉为“珠三角生态花园”和“北回归线上的绿洲”。2017年11月,龙门县获“全国文明县城”称号。 [2]
2024年,龙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03.0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8%,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1.24:27.25:51.5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3342元,同比增长1.3%。 [62]
- 中文名
- 龙门县
- 外文名
- Longmen County
- 行政区划代码
- 441324
- 行政区类别
- 县
- 所属地区
- 广东省惠州市
- 地理位置
- 广东省中部
- 面 积
- 2267.2 km² [25]
- 下辖地区
- 2个街道、7个镇、1个民族乡
- 政府驻地
- 龙城街道东门路2号
- 电话区号
- 0752
- 邮政编码
- 516800
- 气候条件
- 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 人口数量
- 32.17 万(2024年末常住人口)
- 车牌代码
- 粤L
- 地区生产总值
- 203.05 亿元(2024年)
历史沿革
播报编辑
民国元年(1912年)驼杠晚狼,隶属广东都督府。民国三年(1914年),隶属粤海道。民国十年(1921年)后,隶广东省。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隶属第四行政督察区。想欠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隶属第五(专署)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8月27日,龙门县解放,属东江专区。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11月,隶属粤中行署。
1956年12月后,属惠阳专区。
行政区划
播报编辑
区划沿革
2005年12月9日,撤销沙迳镇,并入龙华镇;撤销路溪镇,并入龙江镇。
区划详情
截至2025年4月,龙门县辖2个街道、7个镇、1个乡:龙城街道、平陵街道、永汉镇、麻榨镇、龙华镇、龙江镇、龙田镇、地派镇、龙潭镇、蓝田瑶族乡,另有1个南昆山生态旅游区、1个市属油田林场、1个县属密溪林场。有156个村、24个社区、1955个自然村、1943个村民小组、119个居民小组,县人民政府驻龙城街道东门路2号。 [24] [33] [64]
地理环境
播报编辑
位置境域
龙门县位于广东省中部,增江上游,东南与河源市东源县、惠州市博罗县接壤,西南与广州市从化区、增城区毗邻,北与韶关市新丰县相连。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3°48′26″—114°24′58″,北纬23°20′06″—23°57′50″。总面积2267.2平方千米。 [20]
龙门县人民政府
地质
龙门县地质分为七类:北部和西北部属燕山第三期黑云母花岗岩;中部偏东属侏罗系灰白色面页岩、粉砂岩、黄色细砂岩组成;中部偏北属石炭系黄色粉砂质页岩、黄色细砂岩、灰色或深灰色炭质页岩;中部偏西和东南部由泥盘系灰白色石英砂岩、粉砂岩、灰白色绢云母页岩、砂砾岩和二叠系砂岩、粉砂岩、页岩组成;中部偏西南由寒武系泥质砂岩、粉砂岩、粉砂质页岩组成;南部由震旦系质砂岩、石英片岩、绢云母片岩及部分混合岩组成。形成于第四纪的河流冲质物,分布于河流两侧,主要在增江流域一带,构成河流地。 [20]
地形地貌
龙门县地处九连、罗浮两大山脉之间,九连山系伸入县境,向东和东南分出分支与罗浮山山脉连接。境内山峦起伏,群山重叠纵横交错,构成“群山之地”。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上小下大,高低悬殊。西北西南高山多,东部和南部为低丘盆地。山川与丘陵之间有5—70平方千米的河谷盘地10个。 [20]
气候
龙门县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山多是影响龙门县气候差异主要原因之一,导致县内气候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具有明显山区气候特点。冬半年盛行偏北风,夏半年盛行偏南风。春暖来得迟,春末升温快,夏季降雨多,秋凉来得早,秋季降温明显,冬季昼夜温差大,有不同程度的低温、霜冻天气。 [20]
龙门县主要气象要素为:多年平均气温20.8℃,极端最高气温39.3℃(1980年7月),极端最低气温-4.4℃(1963年1月);日照时数1789.1小时;无霜期300天以上;年平均相对湿度82%,月平均相对最大湿度为93%(1975年5月),最小湿度为62%(1963年1月);多年平均蒸发量1220.9毫米,多年平均陆地蒸发量797.7毫米。多年平均降雨量2156.6毫米,最大年降雨量3363.1毫米(1982年),最小年降雨量1391.9毫米(1963年)。降雨量年内分配不均,每年降雨量均集中在4—9月,汛期雨量占全年的80%以上。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平均风力1—2级,最大风力8级,实测记录NNW向最大风速16米/小时,NNE向最大风速18米/小时。 [31]2023年总降雨量1784毫米,年平均温度21.9摄氏度,年日照时数1721.8小时。 [28]
水文
龙门县主要河流是增江,发源于新丰县七星岭,经从化过境流入龙门县,自北向南纵贯全县,流经增城,在观海口处注入东江。增江在龙门境内河段古有九淋水、高明水、西林河之称。1981年,曾被龙门县人民政府命名为龙门河。1990年,广东省地名委员会公布的标准名称为增江。增江总集水面积3114平方千米,河长205.6千米。其中在龙门境内河段集水面积2126平方千米,河长128.6千米,平均坡降0.71‰。除增江干流外,集水面积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7条。它们分别为永汉河、油田河、朗背河、白沙河、蓝田河、铁岗河和公庄河。 [20]
自然资源
播报编辑
水资源
龙门县龙门县水资源量丰富,但是由于主要由降雨量形成,所以具有时空变化与年际变化大的特点。县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51.38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32.166亿立方米,龙门县水资源丰富不但体现在全县产水量丰沛上面,而且体现在单位面积产水量和人均拥有水量上面。据计算,龙门县平均每年每平方千米产水量为130万立方米。 [31]
土地资源
龙门县农用地21157公顷、园地4550公顷、林地176172公顷、牧草地1公顷、水面4884公顷、建设用地9265公顷、工矿用地7033公顷、交通用地951公顷、水利用地1281公顷、未利用5862公顷、耕地25920公顷。
林业资源
龙门县林地(含市属林场)261.79万亩,占国土面积的76.98%。森林面积251.35万亩,其中商品林面积162.78万亩;省、市生态公益林面积(含市属林场)99.31万亩,森林覆盖率为73.91%,活立木蓄积1009.61万立方米。 [32]2023年森林面积16.76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1139.1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3.91%。 [28]
矿产资源
龙门县内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矿产资源主要有铅、锌、铁、钨、汞、银、煤、石灰石、瓷(石)土,地热等,尤以石灰石、瓷(石)土、铅锌矿、地热储量最为丰富。 [20]
生物资源
龙门县的植被及小灌木大多是药用植物及花卉。龙门盛产的中草药植物主要有巴戟、山楂、狗脊、金樱子、金银花、金钱草、陈皮、山枝子、倒吊王、鱼腥草、田基黄、车前草、板蓝根、茅根、芦根等400多种。南昆山有江南红豆杉、桫椤、金边兔耳风、红花油茶、可可茶、横经席、檀木、山木兰、山含笑等稀有物种。境内常见的野生动物有水鹿、黄猄、果狸、野猪、穿山甲、刺胸蛙、虎纹蛙;鸟类有毛鸡、山鹰、猫头鹰、山雀、啄木鸟、白鹇鸡、红嘴相思等;山溪里还有山魽鱼、山斑鱼等多种名贵鱼类。珍贵的稀有动物苏门羚仍生活在南昆山中。
人口
播报编辑
人口数量
截至2023年末,龙门县常住人口31.94万人,城镇化率46.04%;户籍总人口35.62万人。其中,男性18.32万人,女性17.30万人;0—17岁人口8.51万人,占总人口的23.89%;18—59岁人口20.66万人,占总人口的58.00%;60岁及以上人口6.45万人,占总人口的18.11%。 [28]
截至2024年末,龙门县常住人口32.17万人,城镇人口14.91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6.34%。户籍人口35.31万人,其中,男性18.19万人,女性17.12万人;0-17岁人口8.21万人,占人口的23.26%;18-59岁人口20.43万人,占人口的57.86%;60岁及以上人口6.66万人,占人口的18.87%。 [62]
民族
截至2023年末,龙门县少数民族人口10793人,共有29个少数民族。其中排在前六位(100人以上)的依次是瑶族、苗族、壮族、彝族、土家族、布依族。瑶族人口共9678人(蓝田瑶族乡8956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89.7%;其次是苗族259人、壮族240人、彝族154人、土家族123人、布依族105人。 [34]
政治
播报编辑
职务 | 姓名 |
---|---|
中国共产党龙门县委员会书记 | 刘洪添 |
龙门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 | 古慧平 |
龙门县人民政府县长 | 王洋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龙门县委员会主席 | 林大升 |
仅列党政主要领导,不列副职,截至2025年7月 [35] [60-61] [63] |
经济
播报编辑
综述
2023年,龙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03.78亿元,同比增长2.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40.67亿元,同比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为77.43亿元,同比增长2.0%;第三产业增加值为85.67亿元,同比增长1.4%。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9.96:38.00:42.04。 [28]
2024年,龙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03.0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3.13亿元,同比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55.34亿元,同比增长3.7%;第三产业增加值104.58亿元,同比增长0.2%。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1.24:27.25:51.5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3342元,同比增长1.3%。 [62]
2024年,龙门县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13亿元,同比下降15.7%。其中税收收入4.79亿元,同比下降17.3%。其中,增值税1.36亿元,同比下降8.4%;企业所得税0.36亿元,同比下降27.6%;个人所得税0.13亿元,同比增长12.8%。 [62]
2024年,龙门县全县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8.80亿元,同比下降5.1%。其中,教育支出10.54亿元,增长1.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0.20亿元,增长8.3%;卫生健康支出4.68亿元,下降8.6%;节能环保支出0.86亿元,增长13.3%;城乡社区支出2.27亿元,下降40.4%;农林水支出6.92亿元,下降15.2%;交通运输支出1.25亿元,下降51.6%。国内税收收入11.45亿元,下降17.1%。全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879元,同比增长4.0%。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545元,同比增长3.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605元,同比增长4.6%。 [62]
第一产业
2024年,龙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1.46万亩,同比下降0.2%;蔬菜(含菜用瓜)种植面积19.82万亩,同比增长3.3%;水果种植面积34.65万亩,同比增长0.4%;油料播种面积0.58万亩,增长4.4%。全年生猪年末存栏量5.11万头,同比增长0.6%,其中能繁殖母猪存栏0.74万头,同比下降10.0%。 [62]
2024年,龙门县粮食总产量11.58万吨,同比增长2.9%;蔬菜(含菜用瓜)产量39.25万吨,同比增长4.0%;水果产量53.94万吨,同比增长1.9%;油料产量5827万吨,增长4.4%。全年肉类总产量2.13万吨,同比下降5.6%;其中生猪出栏13.50万头,下降13.5%。全年水产品产量1.05万吨,同比增长8.4%。 [62]
第二产业
2024年,龙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3.0%。分行业看,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同比下降12.2%,非金属矿采选业同比下降8.7%。分企业类型看,集体企业同比下降73.0%;股份制企业同比下降5.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同比增长9.2%。 [62]
2024年,龙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14.14亿元;实现利税总额6.34亿元;实现利润总额3.0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23.79万元/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合计217.17亿元,同比增长2.2%;应收账款净额25.3亿元,同比增长13.4%;资产负债率57.0%。 [62]
第三产业
2024年,龙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38亿元,同比下降1.0%。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销售额56.78亿元,同比下降7.7%;住宿和餐饮业营业额12.91亿元,同比增长2.5%。从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零售额看,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54.3%,书报杂志类增长51.2%,中西药品类增长1.5%,文化办公用品类下降40.5%,化妆品类下降31.6%,粮油、食品类下降20.0%,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2.3%,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下降19.3%,石油及制品类下降5.7%,日用品类下降1.5%。 [62]
2024年,龙门县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0个,较去年同期增加6个;外商直接投资合同外资金额5001万美元,同比增长1085.1%。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25.2亿元,同比增长3.1%。其中,进口7.0亿元,同比增长23.0%;出口18.2亿元,同比下降2.9%。 [62]
2024年,龙门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16.48亿元,同比下降0.9%。完成邮政业务总量4528万元,同比下降8.9%。邮政业全年完成邮政函件业务4.71万件,同比增长29.0%;包裹业务295.60万件,同比增长25.6%;特快业务量47.09万件,同比增长44.0%。年末固定电话用户4.15万户;年末固定宽带用户13.41万户。 [62]
2024年,龙门县接待旅游总人数833.94万人次,同比增长15.6%;实现旅游总收入40.59亿元,同比增长14.3%。 [62]
2024年,龙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76.40亿元,同比增长17.12%。其中,住户存款余额163.35亿元,同比增长5.7%。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227.49亿元,同比增长8.4%。其中,住户贷款余额102.12亿元,同比增长7.6%。 [62]
社会事业
播报编辑
教育事业
截至2024年末,龙门县有普通中学22所(其中,高中4所、初中18所),小学24所,幼儿园41所。各类学校教职工人数现有4481人。其中,普通中学教职工1893人、小学教职工1290人、幼儿园教职工1298人。各类学校专任教师3785人。其中,普通中学专任教师1874人、小学专任教师1285人、幼儿园专任教师626人。 [62]
2024年,龙门县各类学校招生人数13376人、在校学生59401人、毕业班学生17272人。其中,招生人数普通中学7616人、小学4143人、幼儿园1617人;在校学生普通中学22116人、小学28405人、幼儿园8880人;毕业班学生普通中学7236人、小学5442人、幼儿园4594人。 [62]
文化事业
截至2024年末,龙门县有文化馆1个,组织文艺活动50次,参加人数达25.04万人次;公共图书馆1个、总藏量45.47万册件套(其中,图书总藏量42.95万册);博物馆1个,文物藏品1123件套,参观人次3.1万人;广播电视发射台1个,电台频率4个,电视频道3个,无线广播人口覆盖率和无线电视人口覆盖率均为99%,有线广播电视覆盖率98%。 [62]
体育事业
2024年,龙门县探索创新体育赛事活动发展的新模式,推进环南昆山一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建设,陆续开展“鹿鹰园·2024龙门半程马拉松赛”、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系列赛龙门县级赛、环南昆山骑行嘉年华暨“环广东KUNG100·龙门站、第22届磨房惠州60公里南昆山徒步活动、惠州市定向运动比赛--龙门南昆山站等赛事活动,赛事活动参与人数达2万人次。 [62]
医疗卫生
截至2024年末,龙门县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44家(含村卫生室154家)。其中,医院3家,卫生院16家,妇幼保健院1家,专科疾病防治院1家。医院实有病床1279张,平均每万人拥有39.76张。卫生技术人员2348人。其中,执业医师571人,执业(助理)医师916人,注册护士911人。 [62]
社会保障
截至2024年末,龙门县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00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2.52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9.58万人(其中,城镇职工6.11万人,城乡居民23.47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14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4.39万人。2024年征收社保基金9.10亿元。其中,城镇职工养老保险4.72亿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0.13亿元,基本医疗保险4.01亿元,失业保险0.13亿元,工伤保险0.11亿元。 [62]
2024年,龙门县新增城镇就业岗位2306个,共促成462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创业人数234人,创业带动就业802人;职业技能培训1619人次。 [62]
2024年,龙门县共有7306人纳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其中,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510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6796人。特困人员供养人数1443人。其中,农村特困人数1353人,城镇特困人数90人。 [62]
环境保护
2024年,龙门县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主要流域及出境断面水质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水质标准,水质状况为优;县城区域环境噪音为55.8分贝,属于“较好”等级;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全县已建成镇级生活污水处理厂14座,污水处理规模达5.62万吨/日,城镇污水收集处理率达91.0%;全县已建成使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499座,污水处理规模达1.80万吨/日,农村污水收集处理率达98.1%。 [62]
交通运输
播报编辑
截至2024年末,龙门县民用车辆拥有量5.76万辆,同比增长11.1%。其中,私人汽车拥有量5.35万辆,同比增长13.6%。 [62]
历史文化
播报编辑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4年,龙门县共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项(民俗舞火狗、传统民间舞蹈舞火狗、传统灯彩虎头花灯、传统技艺林村盒箩),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3项(龙门农民画、龙石头醒狮、王赛春堂舞貔貅、梅花拳等)和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5项。 [39] [41]
舞火狗(传统舞蹈)
舞火狗(传统舞蹈),源于蓝田瑶族对狗的崇拜。舞火狗的表演形式为多人舞,人数不定。无乐器伴奏,表演动作古朴、简单,如叩拜动作,站正步,双手持香,虎口向上成“山膀”状,面向正前方,稍抬头看前上方,然后双手向前靠拢,弓腰中速叩拜。2006年被公布为广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 [40]
虎头花灯
虎头花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盛于清朝。是鹤湖虎头村的独门灯彩,据古籍文献记载,迄今至少已有160多年历史。清咸丰元年(1851年)《龙门县志》卷三风俗篇中,就有:“上元张灯,或为花草虫鱼龙马之像,或为人物故事,运机能动。有绝妙逼真者,箫鼓喧阗,自夜达旦。生子者,是夕盛为酒馔,延族属燕饮于祠。以齿序曰:饮灯。越夕族属合酬生子者曰:酬灯。”的记载,真实描述了当时龙门地区花灯的生动形态,及其与民间习俗的密切关系。虎头花灯首先就是用于当地的“吊灯”习俗。按鹤湖虎头村的民间传统习俗,每年正月初十至十七日都是“吊灯”的节日。以自然村为单位,村里集中年内生有儿子的家庭在族姓的祠堂上挂上虎头花灯以示庆贺,并登入族谱,意为向祖宗“报丁”(灯的谐音)。2015年被公布为广东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 [40]
林村盒箩制作技艺
林村盒箩制作技艺相传已有近千年历史,这一独具特色、手工精湛、工艺复杂的传统工艺传承至今。传统的盒箩是用来装生活用品,逢年过节或结婚、满月等喜庆日子,盒箩常被用来装礼品。盒箩是送礼物的传统竹制礼盒,可装酒、肉、花生、布匹等。在婚嫁时,男方用盒箩来装聘礼,女方用来装嫁妆。特别是女儿出嫁时,当母亲的会送给女儿一担(一对)盒箩,寓意让女儿的子子孙孙都有东西挑,不会饿着,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使用价值。2018年被公布为广东省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 [40]
龙门农民画
龙门农民画的创作源于清代各种民间传统手艺——包括神庙壁画、水陆道场画,屋顶的彩画、箱柜漆画、灶台画,年画、剪纸、彩灯、风筝等。如龙门县龙江、麻榨镇的扎花篮;永汉镇的古建筑灰雕、墙壁画,还有沙迳镇的画花床;龙城街道的苏包刺绣、糊龙头、糊狮头、扎花灯等。龙门农民画大胆运用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表现对自然、风俗、生活、劳动、爱情、社会的思考。龙门农民画,被誉为“岭南奇葩”,是中国三大农民画之一,它取材于古老的民间故事、传说和现实生活,以其色彩明艳、构图饱满、浓墨重彩、夸张变形的独特艺术风格。2015年2月,被公布为惠州市市级非遗名录项目的龙门农民画。 [42]
文物
截至2024年4月,龙门县共有文物保护单位52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龙门鹤湖围)、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7处(武村古建筑群、廖金凤墓、见龙围与炮楼、三洞社稷坛、文祐王公祠和三寨谷造纸遗址)、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2处、龙门县文物保护单位32处。 [36]
龙门鹤湖围
龙门鹤湖围位于南昆山脚下的永汉镇鹤湖村。据鹤湖王氏族谱记载,王氏十五世洪仁公从梅县松源满田村迁至龙门永汉莲塘开基,悬壶济世,执医为业,先在下莲塘村建王屋,继建鹤湖围村,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竣工。 [37]
鹤湖围古村落总面阔79米,总进深77米,占地面积约6166平方米,共有108间通廊房,其结构为三堂、四横、一外围、四碉楼、一望楼(后围中间的中心楼)、一斗门。堂横屋单层,外围高二层,碉楼高三层,望楼原高五层,后残存墙体。堂屋两侧分隔出明间、次间、梢间和尽间。中轴线宗祠为三堂屋,禾坪南侧有一口古井,斗门前有古石桥通围内,四周筑以高矮不一的围墙。
2001年,龙门鹤湖围被录入《南粤客家围》。2009年,入选第二批广东省古村落。2010年,被列为第六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入选为第三批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2017年,入选国家住建部等七部局联合公布的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2019年10月16日,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37]
功武村古建筑群
功武村古建筑群位于惠州市龙门县辖下的龙华镇,毗邻增城,建村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龙门廖氏来自江西,乃广东廖氏之始。这一贯廖氏世代为官,其中四世祖廖金凤于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考上进士,初为增城县令,后从戎,官至太尉。因廖氏曾连续三代功在于武,故起村名为“功武”。功武村地势周边高,中部低,据说此属“五水归源”之格局,先人相信该格局含聚财之意。周围三山似笔架,龙关蜿蜒不断,增江、香溪河绕村而过,呈鱼跃龙门之势。村落布局点线相接,次序营建。功武村古建筑群包括五宅第、古码头、正街、廖氏宗祠等。2002年7月17日,功武村古建筑群被列入第四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38]
龙华水坑文笔塔
水坑文笔塔位于龙华镇水坑村,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平面为六角形,三层楼阁式砖室塔,高28.5米。塔腔属壁内折上式结构,塔顶置宝瓶状塔刹,塔前置有二进深的布宇建筑,现存尚好。
1986年6月23日,水坑文笔塔被列入第一批龙门县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2月,列入第六批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36]
方言
龙门县内主要聚居汉、瑶两个民族,流行四种不同系属的汉语方言,形成纷繁复杂、丰富多彩的格局。方言的分布除县治所在地龙城街道及毗邻的龙田镇统一流行一种比较接近于广州话的粤方言“龙门话”,县境东南路溪流行“路溪话”,西部县境南昆山、北部县境密溪流行清一色的“客家话”外,其余乡、镇同时流行两种或两种以上方言的“双语区”。 [22]
龙门话
龙门县县治所在的龙城以及王坪、永汉、沙迳、龙华、麻榨、铁岗、左潭、地派、蓝田、天堂山、油田等乡、镇、场,流行一种同广州话较接近的粤方言,属于包括珠江三角洲各地方言及肇庆话、花县话、东莞话、增城话在内的粤语粤海系。由于粤海系的广州话在粤方言区占有标准语的地位,而本方言同它相近,又是县治所在城镇的方言,因而成为本县的代表方言,称“龙门话”,使用人数约16万人。 [23]
客家话
麻榨、永汉、沙迳、龙华、左潭、铁岗、地派、蓝田、油田、天堂山、王坪等乡、镇、场,在流行龙门话的同时,还流行客家话;北部的密溪林场、西部边境的南昆山镇,东南境的平陵、龙江两镇的绝大部分或一部分人,都使用客家话;其他各地方也有少数人讲客家话。使用人数约8万人,是龙门县的第二大方言。 [23]
本地话
在平陵、龙江一带的部分自然村流行一种既非客家话,又与龙门话大相径庭的本地土话,当地人习惯称为“黄沙话”、“祖塘话”、“格朗话”等。本地话与惠州话、河源话、博罗话在语音和词汇方面都有极其相似之处,属于粤方言分布在东江中、上游地区的一个特殊支系。它与广州话、龙门话较之接近。 [23]
路溪话
路溪话兼有粤海方言,客家话、本地话和其他语种的影响,也属于粤方言,是东江中、上游地区一个特殊支系。路溪话之所以被看成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语种,除了它的分布仅在路溪一镇外,它在语音上自成体系,与龙门话、客家话、本地话迥然不同。 [23]
风景名胜
播报编辑
截至2024年末,龙门县已建成景区20个,景点44个。其中,国家AAAA级景区5个(南昆山生态旅游区、南昆山大观园生态度假区、龙门铁泉、尚天然花海温泉小镇、南昆山云顶旅游度假区),国家AAA级景区5个。 [62]
南昆山生态旅游区
南昆山生态旅游区位于龙门县西南部,总面积为120.68平方千米,平均海拔600多米,最高峰天堂顶海拔1228米,主要景点有石河奇观、观音潭、川龙瀑布等。南昆山生态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96.93%,空气中负离子含量极高,平均含量每立方厘米为5000个(最高为每立方厘米13.6万个),因其拥有优质的生态资源且北回归线穿山而过,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洲”。1993年以来,先后被评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省级旅游度假区”。 [43]
南昆山大观园生态度假区
南昆山大观园生态度假区,国家AAAA级景区,占地面积约600亩,地处“北回归线上的绿洲”南昆山脚下,游览景点有川龙瀑布、石河奇观、观音潭、神鹰石、一线天等。景区集温泉、住宿、餐饮、会议、培训、漂流、冰雪动漫、马场、山地车、采摘、欢乐水世界、鹤年堂中医医疗馆、康体中心等配套娱乐功能为一体,可为工会开展疗休养、业务培训、文体比赛、沙龙团建等活动。 [46]
龙门铁泉旅游度假区
龙门铁泉旅游度假区,位于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龙田镇,总占地面积58万平方米,建有亚洲最大的温泉康乐中心和大型山水娱乐城,是一家集温泉养生、森林度假、商务会议、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誉有“亚洲第一泉”之称。 [45]
尚天然花海温泉小镇
尚天然花海温泉小镇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小镇沿袭地方客家文化,并结合龙门特色的农民画艺术文化相互融合形成尚天然温泉小镇独特的主题,其融合生态休闲、绿色养生的理念,成为一个集温泉养生、度假住宿、商务会议、休闲娱乐、特色美食、野外拓展、旅游地产等为一体的都市近郊温泉度假小镇。拥有亚洲罕见山顶苏打温泉、鲁冰花童话王国、基尼斯纪录客家围酒店、华南首家奢侈艺术酒店(天然居酒店),华南首席旅居别墅群、中国农民画文化创意产业园、中国农民画博物馆、国际会议中心、东江客家酒楼、拓展基地、特色餐饮餐厅等等。 [47]
南昆山云顶温泉度假村
南昆山云顶温泉度假村拥有完善的休闲配套设施,涵盖吃、住、疗、游、购、娱,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五星级温泉、广东首批优质珍稀温泉、广东省职工疗休养基地,是理想的旅游度假、商务会议、保健养生等综合性旅游康养休闲森林度假胜地。 [44]
香溪堡旅游区
香溪堡旅游区位于龙门龙华镇沙迳功武村,是以“神秘的古堡风情和秀丽的田园风光”为主题,以“溪河竹筏漂流、古堡探幽、竹林乐园”等项目为特色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享有“华南第一古堡、广东小漓江”之美誉。 [48]
地方特产
播报编辑
龙门县形成龙门丝苗米、龙门年桔、龙门蔬菜、麻榨杨桃、麻榨粉葛、龙门蜂蜜、路溪石硖龙眼、西溪笋、南昆山毛茶等20多个特色优势农产品。其中,路溪石硖龙眼、龙门大米、麻榨杨桃、龙门三黄胡须鸡和龙门年桔获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龙门大米、三黄胡须鸡、蜂蜜、龙门年桔、麻榨杨桃入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 [49]
龙门年桔
龙门年桔桔果大形美、果皮光滑、色泽金黄、果肉清爽、汁多化渣。龙门县独特的气候,肥沃的土壤,良好的生态环境,孕育出无污染,无农药残留的"龙门年桔"以其橙红的鲜艳色,光滑的果皮,适中的甜酸度、适时的成熟期是在春节期间。 [53]
2007年11月21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龙门年桔”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52]
龙门大米
龙门大米,龙门大米产自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龙门县。龙门大米米粒细长,粒长一般在6—7.5毫米,长宽比值>3.0,米粒晶莹剔透无心白,气味清香;米饭软滑可口,香气怡人,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2015年获得广东省名特优新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015年获得广东省名特优新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016年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龙门大米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7年12月22日,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认证。 [50-51] [59]
龙门三黄胡须鸡
龙门三黄胡须鸡产于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是广东省四大名鸡之一。龙门三黄胡须鸡肉厚而嫩,皮薄而滑,骨松脆而易嚼,味道鲜美。外在特征为“三黄一胡”(毛黄、脚黄、喙黄、颌下有胡须)。胸深背宽、胸肌饱满、后躯发达、呈楔形;喙短、单冠竖立;公鸡梳羽、蓑羽和镰羽金黄色而富有光泽,背部羽毛枣红色。母鸡全身羽毛黄色,主翼羽和尾羽有些黑色。2017年获得省名特优新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同年被评为龙门十大旅游手信之一。2019年,农业农村部批准对龙门三黄胡须鸡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54]
龙门蜂蜜
龙门蜂蜜因为味香、蜜甜、纯正广受欢迎,是惠州市龙门县的主要特产之一。据了解,龙门县每年能出产约2000吨蜂蜜,占全省的10%。惠州市龙门县蜜蜂一年有3个产蜜期,分别是3到4月的春糖、5到6月的夏糖、12月到次年1月的冬糖。蜂蜜饱含葡萄糖、果糖、活性酶、氨基酸、矿物质等,对胃肠功能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58]2019年9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正式批准对“龙门蜂蜜”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57]
麻榨杨桃
麻榨杨桃呈五菱状,横切面如五角星;果皮光滑、果皮和果肉都是金黄色,不分离;口感脆嫩、爽甜多汁,带有一股清香;果心较小、籽少,单果重≥100克。 [55]2020年4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批准对麻榨杨桃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56]
著名人物
播报编辑
廖金凤,南宋进士。官任增城尹,长沙守,太尉,银青光禄大夫。
刘士骥,(1857—1909年),清末著名民族教育家、实业家,龙门县地派镇人。20岁入读广州粤秀书院、越华书院,连擢第一。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被选为拔贡,8年后考取恩科举人。历任广西永淳知县、广东怀集知县、两广学务处查学委员等职。 [3]
荣誉称号
播报编辑
广东省生态县(2015年) | 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1988年) | 中国年桔之乡(2007年) |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08年) |
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2010年) | 中国最佳自然景观旅游胜地(2010年) | 中国温泉之乡(2010年) | 世界森林温泉保养地(2011年) [4] |
全国文明城市(2017年) [2] | 荣获“中国天然氧吧”称号。(2018年) [5] | 荣获第二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称号。(2018年) [6] | 中国最美县域 [7] |
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 [8] | 2020中国特色小吃百佳县市 | 2020中国百佳富氧县市 | 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 [9] |
2020年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10] | 2019年国家卫生县城 [11] | 2020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 [12] | 2020年7月,全国爱卫会确认龙门县为2019年国家卫生县城。 [11] |
全国文明城市(2020年) [13] | 2020年11月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公布的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 [14] | 2020年12月,入选“第四批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名单。 [15] | 2020年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县(市、区) [16] |
2021年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 [17] | 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单位 [18] | 2018年“中国天然氧吧”拟保持称号地区 | 2022年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市、区) [21] |
2023年度“一星平安鼎” [29] | 2023年8月29日,入选广东省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建设单位名单 [26] | 2024年5月,入选广东省首批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试点名单 [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