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起

(中國戰國時期軍事家)

鎖定
白起(?-前257年),一稱公孫起 [62]  ,郿邑(今陝西省眉縣常興鎮白家村)人。中國戰國時期名將,傑出的軍事家,“兵家”代表人物。
白起熟知兵法,善於用兵,與穰侯魏冉交好。輔佐秦昭襄王,屢立戰功。秦昭襄王十四年(前293年),以左更統兵,於伊闕之戰大破魏韓聯軍,斬首二十四萬,掃平秦軍東進之路。接連升為國尉大良造。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至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8年)大舉伐楚,攻克楚都郢城,佔領楚國大片土地,因功受封武安君。後屢破三晉,不斷攻取韓魏領土。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前260年),於長平之戰重創趙國主力,坑殺趙卒四十萬。戰後主張乘勝進軍,攻破趙國,但因應侯范雎妒其大功,終許韓、趙割地求和而罷兵 [74]  。後秦昭襄王再起兵攻邯鄲,久攻不下,擬派白起為帥,屢遭他拒絕,由此觸怒秦昭襄王,同時又得罪范雎,最後被黜為士卒,賜死於杜郵 [75] 
白起擔任秦軍主將三十餘年,攻城七十餘座,於作戰中料敵如神,出奇致勝,威震六國,在秦統一六國的進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90]  。作為中國歷史上繼孫武吳起之後又一個傑出的軍事統帥,他與廉頗李牧王翦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 [19]  ;又與韓信合稱“韓白”,後人還常將其與韓信、衞青霍去病等合稱為“韓白衞霍” [64-65]  。唐代時位列武廟十哲。其軍事思想對後世兵學頗有影響 [102] 六朝以後,白起被道教納入神鬼譜系,逐步得到抬升和神格化,到元末明初時入列仙班,成為神將 [100]  。據傳,白起著有兵書《陣圖》《神妙行軍法》 [60]  ,今已佚。
全    名
白起
別    名
公孫起
封    號
武安君
所處時代
戰國末期(秦國
民族族羣
華夏族
出生地
逝世日期
公元前 257年
主要成就
任秦主將三十餘年,攻城七十餘座,使趙楚懾服,不敢攻秦,使秦業帝
主要作品
《陣圖》(一作《陣書》)
《神妙行軍法》
官    爵
大良造
地    位
戰國四大名將之首,武廟十哲之一

白起人物生平

白起嶄露頭角

主詞條:伊闕之戰
白起又名公孫起 [62]  ,是郿邑(今陝西眉縣常興鎮白家村)人 [39]  。據自稱白起後人的唐人白居易的説法,白起(公孫起)是楚平王太子羋建的嫡系後裔 [61]  (詳見“人際關係”目錄)。
白起出生的年代,正是秦國國力日強的時期。秦昭襄王十二年(前295年),秦國制定了東進擊敗三晉,圖謀天下的戰略,強將成了秦國最急需的人才。秦昭襄王雄心勃勃,即位之後繼續貫徹商鞅的變法國策,徹底推行軍功爵制,提拔平民出身的人才。在這種歷史背景下,白起以“善用兵”聞名,並得到新任秦國丞相魏冉的舉薦,逐漸得到了昭襄王的任用。 [39] 
秦昭襄王十三年(前294年),秦昭襄王發起攻韓之戰,先派向壽率軍伐韓,又以左庶長白起取代向壽攻韓,攻打韓國的新城(今河南伊川縣西)。 [40]  [76] 
伊闕之戰 伊闕之戰
秦昭襄王十四年(前293年),韓魏以及東周聯軍扼守崤函,以阻秦東進。升為左更的白起率軍先敗東周軍,然後與韓、魏聯軍會戰於伊闕(今河南洛陽南龍門附近)。他採用避實擊虛、先弱後強的戰法,針對韓、魏兩軍互相觀望,不願率先出擊的弱點,先設疑兵同韓軍對陣,以少量兵力鉗制聯軍的主力韓軍;然後集中精鋭,以主力猛攻較弱的魏軍。魏軍無備,倉促應戰,迅即慘敗。韓軍震懾,且翼側暴露,遭秦軍夾擊,不戰自潰 [76]  。白起乘勝揮師追擊,擴大戰果,以不到韓魏聯軍一半的兵力,全殲韓魏聯軍二十四萬人,攻佔伊闕 [24]  ,俘虜魏將犀武(即公孫喜),攻下五城。白起一戰成名,因功升任國尉。戰後,韓、魏兩國精鋭喪失殆盡,被迫獻地求和。 [41]  隨後,白起又渡黃河,攻取韓國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以東到乾河(今山西垣曲東)的土地。 [40] 
伊闕之戰後,韓、魏兩國門户大開。秦昭襄王十五年(前292年),升任大良造的白起發兵攻魏,一舉奪取了魏城大小六十一座,為秦的東出崤函奠定了基礎。秦昭襄王十六年(前291年),一作秦昭襄王十五年(前292年),與客卿司馬錯聯合攻下魏國的垣(今山西垣曲東南),隨後將之歸還魏國。 [42]  之後進兵攻佔韓國的手工業區(今河南南陽) [76]  [54] 
秦昭襄王十八年(前289年),魏冉、白起又率軍攻取魏河內(黃河以北地區)的六十一城。此後,韓、魏更加弱小,再也無力對秦國的進攻實施有效的抵抗 [76]  。秦昭襄王二十一年(前286年),一作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0年),白起攻打趙國,斬首三萬(一作兩萬),奪取代地的光狼城(今山西高平市西) [42]  [55]  [76] 

白起南拔鄢郢

主詞條:鄢郢之戰
白起 白起
伊闕之戰後,秦國意圖展開南面攻勢,繼續削弱國勢走向衰微的楚國。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0年),司馬錯率秦軍從隴西(隴山以西地區)出發,沿巴的涪水順流而下,在巴蜀補充兵糧、艦船後,一舉攻佔楚國黔中郡(今湘西及黔東北)。楚國被迫割上庸(今湖北竹溪東南)、漢北(漢水以北地)給秦 [77-78]  [76]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秦國再次伐楚,白起率數萬秦軍從武關方向大舉攻楚。當時楚頃襄王“恃其國大,不恤其政”,國中上下離心,守備虛弱。白起決意死戰,很快深入楚國腹地,先奪取(今湖北襄樊北),逼近楚國郢都北面的戰略要地(今湖北宜城東南)。鄢是楚的別都,也是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的門户,勢在必保。楚頃襄王增派楚軍主力拼死守城。白起採取引水灌城的辦法,在鄢城西築起堵水的堨,引西山長谷水(即蠻水,亦稱鄢水)入長渠(後世又稱白起渠),把水從城西灌向城東。楚國軍民溺死數十萬人,楚軍主力受到慘重損失,鄢城也隨之陷落 [79-80]  。白起又率軍轉向西南,攻取了位於郢都上游的西陵(即夷陵,今湖北宜昌南),截斷了郢都與巫郡的聯繫。 [56]  [24]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8年),秦軍穿插到楚軍背後,大破楚軍,攻佔楚國郢都,下令放火焚燒了在西陵的楚先王陵墓 [14]  [16]  ,以打擊楚國的軍心士氣。隨後乘勝向東進兵至竟陵(今湖北潛江西北)、安陸(今湖北安陸南),南攻到洞庭湖及其以南地,楚軍潰不成軍,相繼退卻到城陽(即成陽,今河南息縣西北)、陳(今河南淮陽)。秦國以郢為南郡,封白起為武安君(能撫養軍士,戰必克,得百姓安集,故號“武安”),白起名震天下。 [15]  [56]  [76] 
秦昭襄王三十年(前277年),白起與蜀中郡守張若率軍攻佔了巫郡及江南地區,在此設立黔中郡。 [15]  [56]  [81] 

白起屢敗三晉

白起(遊戲《三國志》12歷史武將形象) 白起(遊戲《三國志》12歷史武將形象)
秦昭襄王三十一年(前276年),白起伐魏,攻取兩城。 [57] 
秦昭襄王三十四年(前273年),趙、魏合攻韓國北面的重鎮華陽(今河南新鄭北),韓國向秦求救,昭襄王便派白起、魏冉和客卿胡陽率軍救援韓國。秦軍採取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戰術,以平均每日急行百里的行軍速度進行長途奔襲,突然出現在華陽的戰場上,趙、魏聯軍措手不及,遭遇大敗, [53]  擄獲趙、魏等國大將,斬首十三萬,魏將芒卯敗逃。又與領兵來援的趙將賈偃交戰,溺斃趙卒二萬人。 [44]  最終魏國被迫獻南陽與秦國求和。 [58] 
秦昭襄王四十三年(前264年),白起攻打韓國汾水之畔的陘城(今山西曲沃東北) [76]  ,攻陷五城(一作九城),斬首五萬。 [44]  [59] 
秦昭襄王四十四年(前263年),白起攻佔韓國位於太行山南的南陽地(今太行山南與黃河之間地),目的在於截斷韓上黨郡與其南半部的聯繫,奪取上黨。 [44]  [59]  [76] 

白起決戰長平

秦昭襄王四十五年(前262年),白起攻佔韓國野王(今河南沁陽),上黨通往都城的道路被絕斷。韓桓惠王命上黨郡守馮亭把上黨郡獻給秦國,以求秦國息兵。馮亭不願降秦,便遣使投降趙國。趙孝成王根據平原君趙勝等人的計謀,封馮亭為華陽君,派平原君去上黨接收土地,同時派大將廉頗率軍駐守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以防備秦軍來攻。 [45]  [76] 
白起繪像 白起繪像 [89]
趙國接受上黨,為秦趙兩國的長平之戰點燃了導火索。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前260年),秦國大將王齕攻韓,奪取上黨,然後攻趙。此時,廉頗在長平佈置了三道防線:第一道是空倉嶺防線,第二道是丹河防線,第三道防線是百里石長城。三道防線東西數十里,星羅棋佈,互相連接。秦軍與趙軍的第一次遭遇戰,發生在第一道防線以西的山谷。混戰中,秦軍斬殺趙國前鋒,突破空倉嶺,攻佔趙軍前線重鎮光狼城。趙軍於空倉嶺陷落後,似乎曾作過加固南北兩翼以鉗制深入之敵的努力,結果沒有成功,終於空倉嶺南北幾十裏防線西壘壁(一作西長壘)完全陷落。 [46] 
秦軍攻勢鋭不可當,趙軍連戰不利,損失很大。廉頗重新分析敵我態勢,在看到地形因素不利於趙軍,而秦國補給線遠比趙軍漫長,後勤保障比趙國困難,決心放棄不易防守的丹河西岸陣地,全軍收縮至丹河以東第二道防線,構築壁壘,決心以逸待勞,以圖挫動秦軍鋭氣,堅守待變。從堅守的戰術目的來看,廉頗是成功的,秦軍無論怎麼攻打都突破不了丹河防線,秦趙兩軍形成對峙局面。 [46] 
戰爭持續了三年,秦軍損兵折將。《戰國策·齊策二》載:“秦攻趙長平,趙無以食,請粟於齊而齊不聽。”戰略相持趙國無法繼續支撐下去,趙國的糧食產量只有秦國的三分之一,戰爭相持三年,二十萬大軍的鉅額消耗使得趙國經濟實力不濟的弱點完全暴露,更急於結束戰爭。加之閼與之戰趙奢大敗秦軍,使得趙國心存僥倖心理,如果集中兵力決一死戰,或許秦國並不是不能戰勝,所以改變了堅守的策略,用趙括替換了廉頗。 [1]  [46] 
趙國更換主將對抗秦軍的同時,秦昭襄王也秘密派遣白起為上將軍,奔赴前線領軍。白起面對輕敵的對手,決定採取後退誘敵,分割圍殲的戰法。他命前沿部隊擔任誘敵任務,在趙軍進攻時,佯敗後撤,將趙軍吸引進秦軍主力構築的袋形埋伏圈;然後從側翼派出兩支奇兵,一支為輕兵兩萬五千人,長途跋涉,繞到趙軍背後,奇襲了趙軍的最後一道防線百里石長城。百里石長城所在的山脈突兀橫亙於平原之上,一邊通往長平前線,另一邊通往趙國大後方。趙軍由於一味進攻,重兵集結前線,導致後方兵力空虛,秦軍趁趙軍沒有防備,將其奪佔,使得長平的趙軍與後方斷絕,這是趙軍陷入危機的開端。秦軍出其不意的穿插到趙軍背後,襲佔百裏石長城防線,反映出白起一貫的戰術風格,深藏不露,避實擊虛。 [47] 
長平之戰古戰場遺址
長平之戰古戰場遺址(7張)
在秦軍奇襲百里石長城的同時,長平的正面戰場秦軍卻一副節節敗退的樣子。八月,一心尋求決戰的趙括在不明虛實的情況下,貿然採取進攻行動,秦軍假意敗走,暗中張開兩翼設奇兵脅制趙軍,楔入趙軍先頭部隊與主力之間,伺機割裂。趙括完全沒有意識到在他前面,有一個巨大的口袋型的秦軍預設陣地,此時白起派出另一支奇兵,突然出現在趙軍背後,利用地形將整個袋形埋伏圈堵住,整支趙軍陷入包圍。趙括命令數十萬趙軍從各個方向衝擊秦軍壁壘,卻始終不得突圍。白起令兩翼奇兵迅速出擊,將趙軍截為三段。趙軍首尾分離,糧道被斷。秦軍又派輕騎兵不斷騷擾趙軍。趙軍的戰勢危急,只得構築壘壁堅守,以待救兵。秦昭襄王聽説趙國的糧道被切斷,親自到河內郡督戰,徵調十五歲以上男子全部應戰,加封應徵者爵位一級,以傾全國之力與趙作戰。 [47] 
九月,趙兵已斷糧四十六天,飢餓不堪,軍心動搖,甚至自相殺食。趙括走投無路,重新集結部隊,分兵四隊輪番突圍,終不能出,趙括親率精兵出戰,被秦軍射殺。趙軍大敗,四十萬趙兵投降。白起與部下計議説:“先前秦已攻陷上黨,上黨的百姓不願歸附秦卻歸順了趙國。趙國士兵反覆無常,不全部殺掉,恐怕日後會成為災亂。”於是使詐,將趙降卒四十萬全部坑殺,只留下二百四十名年紀小的士兵回趙國報信。 [48] 
長平之戰,秦軍先後斬殺和俘獲趙軍共四十五萬人,創造了中國先秦戰史上最大的一次殲滅戰戰例 [92]  。戰後,趙國上下為之震驚,從此元氣大傷,一蹶不振。 [48] 

白起將相失和

長平之戰勝利後,白起一面平定了上黨全境,鞏固秦軍對上黨的控制;一面請秦昭襄王增調軍隊和糧草,準備乘勝一舉滅亡趙國。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前259年)十月,白起分兵三路:一路由王齕率領,攻佔趙都邯鄲(今河北邯鄲)以西的要地武安、皮牢(今河北武安);一路由司馬梗攻佔趙太原郡(治今山西太原西南);白起自統主力駐留上黨,準備進攻邯鄲。 [49]  [76] 
韓國和趙國驚恐萬分,派蘇代用重金賄賂秦相應侯范雎説:“白起擒殺趙括,圍攻邯鄲,趙國一亡,秦就可以稱帝,白起也將封為三公,他為秦攻拔七十多城,南定鄢、郢、漢中,北擒趙括之軍,即使周公召公、呂望的功勳也不能超過他。如果趙國滅亡,秦王稱王,那白起必為三公,您能在白起之下嗎?即使您不願處在他的下位,那也辦不到。秦曾經攻韓、圍邢丘,困上黨,上黨百姓皆奔趙國,天下人不樂為秦民已很久。今滅掉趙國,秦的疆土北到燕國,東到齊國,南到韓魏,但秦所得的百姓,卻沒多少。還不如讓韓、趙割地求和,不讓白起再得滅趙之功。”於是范雎以秦兵疲憊,急待休養為由,請求允許韓、趙割地求和。秦昭襄王應允。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前259年)正月,秦與趙、韓停戰言和,各自撤兵。白起聞知此事,從此與范雎結下仇怨。 [49]  [91] 

白起賜死杜郵

白起塑像 白起塑像
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前259年)九月,秦又發兵,打算派五大夫王陵攻趙都邯鄲。白起聞訊後,極力勸阻。秦昭襄王説:“前年國庫空虛百姓受飢,您不考慮百姓的負擔能力,要求增調軍糧消滅趙國。如今寡人休養百姓來供養士兵,蓄積糧食,三軍將士的俸祿超過從前一倍,而您卻説‘不可以攻趙’,這種説法有什麼道理嗎?”白起解釋道:“長平之戰,秦軍大勝,趙軍大敗。秦人歡喜,趙人害怕。秦國百姓戰死的得到厚葬,傷者得到了特殊的照顧,勞苦者飲酒解乏,吃飽喝足並得到饋餉,消耗了國家的資財。趙國戰死者得不到收殮,傷者得不到治療,哭泣哀嚎,盡力共同分擔憂患,加緊耕田勞作,多生資財。如今大王能夠派出的軍隊雖然超過從前的一倍,臣料想趙國的守備也會達到原來的十倍。趙國自從長平之戰以來,君臣憂慮恐懼,早晨很早上朝,晚上很晚退朝,用低下的言辭和豐厚的禮物,四面遣使向諸侯求和,同燕、魏結親,同齊、楚交好,處心積慮,把防範秦國當作最要緊的事。趙國國內殷實,外交成功。正當此時,趙國是不可以攻打的。”但此時秦昭襄王業已決定發兵,故白起之議不被採納,他本人也因患病而無法統軍出征。 [23]  [50] 
秦昭襄王四十九年(前258年)正月,王陵攻邯鄲進展不順,昭襄王又增發重兵支援,結果王陵損失了五校(一校約為八千人)秦軍。這時白起病癒,昭襄王欲以白起為將攻邯鄲。白起對昭襄王説:“邯鄲實非易攻,且諸侯若援救,發兵一日即到。諸侯怨秦已久,今秦雖破趙軍於長平,但傷亡者過半,國內空虛。我軍遠隔河山爭別人的國都,若趙國從內應戰,諸侯在外策應,必定能破秦軍。因此不可發兵攻趙。”昭襄王親自請白起出山,他推辭不從;昭襄王於是派范雎前去探望,並指責道:“君嘗以寡擊眾,取勝如神(指其破楚敗韓魏),況以強擊弱,以眾擊寡(指如今秦攻趙之勢)乎?”白起分析了攻楚及破韓魏聯軍時的形勢,認為自己能夠接連取勝“皆計利形勢,自然之理”,並沒有什麼用兵如神之説。繼而他指出長平之戰後秦未一鼓作氣趁勢滅趙,反而使得趙國得到喘息的時間,增強了抗秦的力量,並且趙人將堅壁清野,不再出戰,使秦難以在野戰中消滅趙軍。而秦如果“兵出無功”,那麼將使諸侯來援。所以他認為“臣見其害,未睹其利”。 [24]  [50]  范雎聽後,慚愧地退出,將白起的話告訴了昭襄王。昭襄王説:“沒有白起,我就不能滅掉趙國了嗎?” [25] 
於是在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昭襄王繼續增兵,改派王齕替王陵為大將,八、九月圍攻邯鄲,久攻不下。楚國派春申君黃歇同魏信陵君無忌率兵數十萬攻秦軍,趙軍常派出輕鋭的小股部隊騷擾秦軍後方,秦軍傷亡慘重。白起聽到後説:“當初秦王不聽臣的計謀,結果如何?”昭襄王聽後大怒,親自去白起府上,強令他出兵,説:“您雖然有病,也得勉強自己卧着為寡人帶兵。有了戰功,這是寡人希望的,會重賞您。如果您不去,寡人就會怨恨您。”白起叩頭道:“臣下知道去了即使沒有戰功,也可以免除罪過。如果不去,即便沒有罪過,也免不了被殺。然而臣下只是希望大王能夠看一看臣下不高明的計策,放棄趙國,讓百姓得到休養生息,以應付諸侯之間出現的變故。安撫恐懼者,攻打傲慢者,誅滅無道者,以此來號令諸侯,天下就可以平定,為什麼一定要把趙國作為首先進攻的對象呢?這就是所説的被一個大臣屈服卻戰勝天下人。大王如果不詳察臣下的愚計,一定要在趙國得到心理上的滿足,以致於降罪臣下,這也是所説的戰勝一個大臣,卻被天下人屈服。戰勝一個大臣的威嚴,同戰勝天下人的威嚴相比,哪個更大呢?臣下聽説賢明的君王愛惜國家,忠誠的大臣愛惜名譽。破碎的國家不可能重獲完整,死去的人不可能死而復生。臣下寧願受重罰而死,不忍做蒙受恥辱的軍隊的將領。希望大王詳察。”昭襄王聽後,沒有答話就離開了。 [25]  [51] 
眉縣白起故里碑 眉縣白起故里碑
隨後范雎再度請求白起復出,白起仍稱病不起。昭襄王於是將白起貶黜為士伍,放逐至陰密。由於病體不便,白起並未立即啓程。三月後,秦軍戰敗消息不斷從邯鄲傳來,昭襄王更遷怒於白起,命他即刻動身不得逗留。白起只得帶病上路,行至杜郵(今陝西省咸陽市任家咀村),昭襄王與范雎商議,以為白起遲遲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派使者賜劍命其自刎。臨死前,白起仰天長嘆:“我對上天有什麼罪過,竟落得如此下場?”良久之後,他又説:“我本來就該死。長平之戰,趙軍降卒幾十萬人,我用欺騙的手段把他們全部活埋了,這就足夠死罪了!”説罷便引劍自刎。時為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十一月。 [51] 
白起“死而非其罪”,秦人很憐惜他。在其死後,鄉邑地方都建祠祭祀他。 [52] 

白起主要影響

白起軍事思想

白起擔任秦軍主將三十餘年,攻城七十餘座,於作戰中料敵如神,出奇致勝,威震六國 [90]  ,在秦統一六國的進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的作戰指揮藝術,代表了戰國時期戰爭發展的水平。其軍事思想主要如下:
  1. 不以攻城奪地為唯一目標,而是以殲敵有生力量作為主要目的的殲滅戰思想,而且善於野戰進攻,戰必求殲,這是白起最為突出的特點。殲滅戰的戰例、理論,在白起之前也已開始出現,如孫臏認為只有“覆軍殺將”、全殲敵軍才算全勝。但以殲滅敵軍有生力量作為作戰指導思想,並在中國先秦戰爭史上創造最多、最大而又最典型的殲滅戰戰例的,則是白起。 [92] 
  2. 為達殲滅戰目的強調追擊戰,對敵人窮追猛打。如華陽之戰、伊闕之戰等,都是在敵軍已經敗北逃走的情況下,發起窮迫猛打的追擊戰,從而獲得全殲敵軍的勝利。春秋孫武的“窮寇勿追”及戰國商鞅的“大戰勝,逐北無過十里;小戰勝,逐北無過五里”,實際上僅僅是戰場內追擊,和白起的窮追猛打、直到盡殲敵軍為止的追擊戰有本質的不同。 [92] 
  3. 重視野戰築壘工事。白起對築壘工事在野戰中的作用,有深刻認識。以長平之戰為例,他認為按當時的進攻武器水平,要想迅速擊破依託有利地形構築了壁壘工事而進行防禦的趙軍,是很難達到目的的,所以他作戰指導的主要着眼點,就是先誘趙軍脱離堅固設壘陣地,然後再分割包圍予以殲滅,而他對秦軍的部署,則是在預期殲敵地區,構築壁壘工事,以阻止趙軍進攻;在趙軍主力進攻受挫,改為就地築壘防守待援時,白起又在趙軍營壘周圍,構築壁壘工事,防止趙軍突圍。可見白起重視野戰築壘的思想,對長平之戰的勝利是起了一定作用的。此前的野戰築壘都是在營地四周構築,主要目的保護自身免受敵軍奇襲。將築壘工事作為進攻的輔助手段,用於防止被圍敵軍突圍逃走,是白起的創造性發展。 [92] 
此外,白起在作戰的指導中,還使用了遠程奔襲。如華陽之戰,他由咸陽出發,以平均每日百里的急行軍,八日到達華陽。這對《孫子兵法》所説的“卷甲而趨,日夜不處,倍道兼行,百里而爭利,則擒三將軍”來説,也是一個發展。 [92]  他的軍事思想是秦國兼併戰爭實踐活動的產物,對後世兵學頗有影響。 [102] 

白起軍事活動

白起指揮許多重要戰役,平生大小七十餘戰,沒有敗績。其平生主要的軍事活動見下表:
時間
戰役名稱
簡介
秦昭襄王十四年(前293年)
在伊闕大破韓、魏、東周聯軍,斬首二十四萬。
秦昭襄王十五年(前292年)
攻魏之役
攻魏,奪取魏大、小城共六十一座。
秦昭襄王十六年(前291年)
垣城之戰
與司馬錯克垣城。
秦昭襄王二十一年(前286年)
光狼城之戰
攻趙,斬首三萬(一作兩萬),奪取光狼城。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至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8年)
先奪取鄢、鄧等五城,後一舉攻破郢城與楚別都鄢城,重創楚軍。
秦昭襄王三十四年(前273年)
與魏冉等在韓國華陽一帶敗魏、趙聯軍,進佔魏國大片城池,斬聯軍首級十三萬,溺斃趙卒兩萬。
秦昭襄王四十三年(前264年)至秦昭襄王四十四年(前263年)
攻韓之役(陘城之戰、野王之戰)
第一次伐韓,先佔陘等九城,斬首五萬;第二次伐韓,攻佔野王
秦昭襄王四十五年(前262年)至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前260年)
誘趙軍統帥趙括率重兵脱同離有利陣地,予以分割包圍殲滅。此役斬首五萬,坑殺降卒四十萬。
表格參考資料 [74-76] 

白起歷史評價

白起戰國

蘇代:“武安君所為秦戰勝攻取者七十餘城,南定鄢、郢、漢中,北禽趙括之軍,雖周、、呂望之功不益於此矣。” [2] 
嬴稷:
  • 楚地方五千裏,持戟百萬。君前率數萬之眾入楚,拔鄢郢,焚其廟,東至境陵,楚人震恐,東徙而不敢西向。韓、魏相率興兵甚眾,君所將之不能半之,而與戰之於伊闕,大破二國之軍,流血漂鹵,斬首二十四萬,韓、魏以故至今稱東藩。此君之功,天下莫不聞。……君嘗以寡擊眾,取勝如神,況以強擊弱,以眾擊寡乎? [22] 
  • 夫物不素具,不可以應卒,今武安君既死,而鄭安平等畔,內無良將而外多敵國,吾是以憂。 [20] 
蔡澤:“楚地方數千裏,持戟百萬,白起率數萬之師以與楚戰,一戰舉鄢郢以燒夷陵,再戰南並蜀漢。又越韓、魏而攻強趙,北阬馬服,誅屠四十餘萬之眾,盡之於長平之下,流血成川,沸聲若雷,遂入圍邯鄲,使秦有帝業。楚、趙天下之強國而秦之仇敵也,自是之後,楚、趙皆懾伏不敢攻秦者,白起之勢也。身所服者七十餘城,功已成矣,而遂賜劍死於杜郵。” [20] 
蘇厲:“是攻用兵,又有天命也。” [26] 
寒泉子:“夫攻城墮邑,請使武安子。” [27] 
趙勝:“武安君之為人也,小頭而鋭下,瞳子白黑分明,視瞻不轉。小頭而鋭下者,斷敢行也。瞳子白黑分明者,見事明也。視瞻不轉者,執志強也。可與持久,難與爭鋒。” [28] 
毛遂:“白起,小豎子耳,率數萬之眾,興師以與楚戰,一戰而舉鄢郢,再戰而燒夷陵,三戰而辱王之先人。” [43] 
陳餘:“白起為秦將,南征鄢郢,北阬馬服,攻城略地,不可勝計,而竟賜死。” [29] 
張唐:“武安君南挫強楚,北威燕、趙,戰勝攻取,破城墮邑,不知其數,臣之功不如也。” [30] 

白起秦漢

  • 南拔鄢郢,北摧長平,遂圍邯鄲,武安為率;破荊滅趙,王翦之計。 [72] 
  • 鄙語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白起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然不能救患於應侯。 [2] 
  • 南拔鄢郢,北摧長平,遂圍邯鄲,武安為率。 [2] 
谷永:“昔白起為秦將,南拔郢都,北坑趙括,以纖介之過,賜死杜郵,秦民憐之,莫不隕涕。” [31] 
揚雄:“秦將白起不仁,奚用為也。長平之戰,四十萬人死,蚩尤之亂,不過於此矣。” [3] 
班固:“若秦因四世之勝,據河山之阻,任用白起、王翦豺狼之徒,奮其爪牙,禽獵六國,以並天下。窮武極詐,士民不附,卒隸之徒,還為敵仇,猋起雲合,果共軋之、急城殺人盈城,爭地殺人滿野。孫、吳、商、白之徒,皆身誅戮於前,而國滅亡於後。報應之勢,各以類至,其道然矣。” [4] 
王符:“世之臣以諂媚主,不思順天,專仗殺伐。白起、蒙恬,秦以為功,天以為賊。” [95] 

白起三國

袁紹:“誠傷偏裨列校,勤不見紀,盡忠為國,翻成重愆。斯蒙恬所以悲號於邊獄,白起歔欷於杜郵也。” [93] 
諸葛亮:“白起長於攻取,不可以廣眾。” [5] 
孟達:“若乃權君譎主,賢父慈親,猶有忠臣蹈功以罹禍,孝子抱仁以陷難,種、商、白起、孝己、伯奇,皆其類也。” [6] 
劉邵:“膽力絕眾,材略過人,是謂驍雄,白起、韓信是也。” [38] 
何晏:“白起之降趙卒,詐而坑其四十萬,豈徒酷暴之謂乎?……夫以秦之彊,而十五以上死傷過半者,此為破趙之功小,傷秦之敗大,又何以稱奇哉!若後之役戍不豫其論者,則秦眾多矣,降者可致也;必不可致者,本自當戰殺,不當受降詐也。戰殺雖難,降殺雖易,然降殺之為害,禍大於劇戰也。” [2] 
鄧艾:“忠臣一至此乎!白起之酷,復見於今日矣。” [7] 

白起兩晉南北朝

孫楚:“烈烈桓桓,時維武安,神機電斷,氣濟師然,南折勁楚,走魏禽韓,北摧馬服,凌川成丹,應侯無良,蘇子入關,噭噭讒口,火燎於原,遂焚杜郵,與蕭俱燔,惟其沒矣,古今所嘆!” [8] 
周興嗣:“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 [19] 

白起唐宋元

今人繪白起像 今人繪白起像 [70]
李淵:“李靖是蕭銑、輔公祏膏肓,古之名將韓、白、衞、霍,豈能及也!” [64] 
李世民:“白起為秦平趙,乃被昭王所殺……乃君之過也,非臣之罪焉。” [9] 
司馬貞:“白起、王翦,俱善用兵。遞為秦將,拔齊破荊。趙任馬服,長平遂阬。楚陷李信,霸上卒行。賁、離繼出,三代無名。 ” [2] 
  • 衞青謾作大將軍,白起真誠一豎子。 [37] 
  • 西羌延國討,白起佐軍威。 [37] 
杜甫:“門闌蘇生在,勇鋭白起強。” [36] 
皎然:“聞説武安君,萬里驅妖精。” [37] 
曹鄴:“[夷](昆)陵火焰滅,長平生氣低。將軍臨老病,賜劍咸陽西。” [69] 
胡曾:“武安南伐勒秦兵,疏鑿功將夏禹並。誰謂長渠千載後,水流猶入故宜城。” [3] 
佚名《敕修武安君白公廟記》:“竊以武安君威靈振古,術略超時,播千載之英風,當六雄之敵。” [35] 
趙匡胤:“此人殺已降,不武之甚,何受享於此?” [21] 
司馬光:“夫兵之設非以害人,所以養人也。殘暴如此,其誰與之?秦七世役諸侯,卒兼天下,然其失策之大者有三焉:欺楚懷王而虜之,不信莫大焉;坑趙降卒四十萬,不仁莫大焉;欺與國,誅已降,使諸侯疑而百姓怨,不智莫大焉。秦所以失天下之故多矣,在此三者。” [3] 
蘇轍:“予讀太史公白起傳,秦之再攻邯鄲也,起與范雎有怨,稱病不行,以亡其軀,慨然嘆曰:起以武夫無所屈信而困於遊談之士,使起勉強一行,兵未必敗而免於死矣。及覽《戰國策》,觀起自陳成敗之跡,乃知邯鄲法不可再攻,而起非特以怨不行,蓋為之流涕也。” [3] 
李廌:“夫白起之為將也,戰必勝,攻必取,誠莫可及。以書考之,凡攻某國拔之,伐某所取之,不言斬首若干,坑卒若干者,置而勿論。論其直書斬首若干,坑卒若干而計之,凡殺敵國之兵八十四萬人。然起戰卒死於敵者又當幾十萬,總兩國供軍之民,其誅求裒斂因以失業而死者又當幾十萬矣。” [96] 
張預:“孫子曰:‘以利動之,以本待之。’起佯北致趙軍而以奇兵劫之。又曰:‘諸侯乘其弊而起。’起謂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是也。” [32] 
鮑彪:“起之策秦楚三晉,可謂明切。然人臣無以有己,故孔子不俟駕而行。長平之敗屬耳,趙何遽能益強。以起之材智,知己知彼,而得算多,不幸至於無功極矣,何破國辱軍之有。三請不行,此自抽杜郵之劍也。” [33] 
劉克莊:“太息臣無罪,胡為伏劍鋩。悲哉四十萬,寧不訴蒼蒼。” [69] 
黃震:“按:白起為秦將,其斬殺之數多,而載於史者,凡百萬;不以數載者不預焉。長平之役,秦民年十五以上皆詣之,而死者過半,以此類推,秦民之死於兵者又不可以數計也。後起不復為秦用,而賜之死。自秦而言,雖殺之非其罪,自公理而言,一死何以盡其罪哉!” [33] 
徐鈞:“投降趙卒本求生,坑後誰人不死爭。三召三辭寧自刎,邯鄲料不再長平。” [69] 
戴表元:“戰國之世,秦人以形勢詐力,頡頏諸侯,故為秦者易為功,而事諸侯者難為力。樗裏、二甘、魏冉之於當時,固非有過人傑出之謀 ;而白起、王翦雖為善戰,然不過縱燎於順風,林果於垂熟,而凡其盡鋭以為取勝之道者,皆其不可再用者也。此非惟不當責以古良將之風,其視同時廉頗、李牧輩猶遠媿之,而得為賢乎?蓋當是時秦勢八九成矣,天方假毒其手以樹君中原,謀不必工所施而服,戰不必良所向而克。……而數子乘時逐利,各以能名見登於好事之齒舌,彼諸國之臣,其材實過之者,國敗身辱而名字因曖昧而不彰,豈非所遇者幸不幸哉?” [97] 

白起明清

王廷相:“長平已破趙,範相進邪言;忽賜杜郵劍,昭王何其昏!” [69] 
董份:“白起非獨坑趙卒也,始攻韓斬二十四萬,燒楚夷陵,攻魏斬十三萬,沉賈偃卒二萬於河,攻陘斬五萬,蓋所斬已四十四萬矣。而燒者不與焉。至趙卒已降而坑之,則尤益甚耳。以起一夫,而前後所坑斬計且百萬,古今之慘莫以加矣。戰國之民,其亦悲夫!痛哉!以起之慘,雖夷族滅姓萬萬不足贖,何啻死哉!而秦人憐之,又何耶?” [33] 
茅坤:“予嘗讀太史公《白起傳》,……起以武夫無所屈信,而困於遊談之士,使起勉強一行,兵未必敗而免於死矣。及讀《戰國策》,觀起自陳成敗之跡,乃知邯鄲決不可再攻,而起非特以怨不行。蓋為之流涕也。……嗚呼,循道而不阿,自古而難之歟?” [73] 
黃道周:“秦將白起,戰功濟濟,拔城如山,殺人如水,至於長平,殘猶莫比,四十萬人,一夕坑盡,應侯受知,武安失意,及敗請之,堅卧不起,士卒先遷,杜郵受死,雖君寡恩,實天報理。” [10] 
  • 秦將白起,不過一鷙忍之士耳,非其有仁義節制為之根本也。然而秦王使起攻邯鄲,起直見邯鄲之不可復攻也,則為之堅卧不起,至於干犯嚴主之怒,身首分離,而終已不悔,此無他,不勝不完,不可以冒而行之也。 [94]  [98] 
  • 白起為秦大將,連兵於外,所屠戮以百萬計,殺氣上幹於天。雖應侯之讒,豈得良死哉?然其於秦則可謂有大功者,秦負起,起不負秦也。方起始進,有穰侯主之於內,故得立功。及范雎扼穰侯吭而奪之位,則必以起為穰侯之黨,日夜慮其軋已者也,不待蘇代之説而殺機已發矣。 [94]  [98] 
唐甄:“白起、趙奢、樂毅之屬,神於用兵,所向無敵。” [34] 

白起近現代

羅惇衍:“君臣張吻肆豺狼,尺短焉能有寸長。八十萬人坑略盡,五千眾卒壁爭強。魏穰薦將功俱沒,王齕連圍氣不揚。從古殺降陰禍重,寶雞秦祚自茲僵。” [68] 
毛澤東:“論打殲滅戰,千載之下,無人出其右。” [11] 
李震等:“每戰必勝,每攻必克,誠史上罕見之名將也。” [99] 

白起軼事典故

根據《異跡略》記載,陝西寶雞一帶,只要疫病一起,就會立“克長平四十萬士卒秦太尉武安君白”“武安副將司馬靳”旗號祭祀,希望白起與其副手司馬靳能保佑當地居民免於瘟疫 [88] 

白起人際關係

據自稱白起後人的唐人白居易的説法,白起(公孫起)是楚平王太子羋建的嫡系後裔。羋建之子勝居於吳楚之間,號為白公,因而以此為氏。後來白公作亂被楚國攻滅,其子流亡秦國,白起即其“裔孫”。秦始皇即位之後,唸白起勞苦功高,把他的兒子白仲分封於太原,其子孫遂定居太原。而白居易的高祖白建是白起的二十七代孫 [61]  。但該説法的真實性存疑 [100]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則認為“白氏出自姬姓”,由周太王五世孫虞仲傳至百里奚。百里奚生子孟明視,孟明視有一子名為白乞丙,白乞丙身後,子孫皆以白為氏。白起便是白乞丙的裔孫 [104] 

白起主要作品

據《宋史·藝文志》記載,白起的遺著有《陣圖》(一作《陣書》)1卷、《神妙行軍法》3卷 [60]  。有研究者認為《神妙行軍法》是唐李靖敍而非白起所著 [103]  。二書今不傳 [71] 

白起後世紀念

白起歷代追封

唐宋時期,朝廷對白起基本是持肯定立場。上元元年(760年),唐肅宗將白起等歷史上十位武功卓著的名將供奉於武成王廟內,後世稱之為武廟十哲,同時代被列入“十哲”的只有吳起樂毅二人 [63]  。因感於白起顯靈而預言吐蕃入寇有驗,唐德宗欲在京師設立白起祠,並贈白起為司徒,後因宰相李泌勸諫,僅敕令府縣修繕杜郵舊祠而已 [101] 宋太祖時,曾一度因白起“殺已降,不武之甚”而將其罷祀。但到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確定武廟七十二將時,仍以白起位居東廡之首 [21]  。而民間則對白起採取貶抑的態度,認為白起伐戮過重、死後也難逃其咎,故而沉淪地獄中接受冥拷或輪迴投胎為畜生以償還宿罪 [100] 
六朝以降,道教將白起納入神鬼譜系中,最初是作為低位階的鬼王出現,與王翦、韓章、樂陽、楚狂並稱“五通大鬼”。爾後白起又逐步得到抬升和神格化,到元末明初時,已入列仙班,成為神將。在《道法會元》中,白起自水部使者、十王猛將晉升至二王,隸屬於玄天上帝、玄壇趙元帥、酆都大帝等神祇。 [100] 

白起墓址

白起墓位於陝西省咸陽市城東郊,渭河北岸任家咀,秦時此地稱杜郵。197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3530工廠在施工時,曾發現墓道,出土兵器、佩劍等文物數件,現存咸陽博物館。白起墓呈園形,底部直徑19米,墓高8米。 [66]  1982年,白起墓被陝西省人民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7] 
白起墓

白起祠堂

白起祠堂畫像 白起祠堂畫像
秦人崇將尚武,白起屢建奇功,遭奸人饞毀致死,秦人“以白起死非其罪,無不憐之,深表懷念”,紛紛在咸陽立祠廟祭祀。白居易在《故鞏縣令白府君事狀》中追憶先祖白起,這樣寫道:“後非其罪,賜死於杜郵。秦人憐之,立祠廟於咸陽,至今存焉。” [61]  但從秦至唐宋的白起祠廟,沒能保存下來。2009年、2011年,陝西省眉縣常興鎮白家村白起後裔兩次集資,在白起祠原址上修建起了新白起祠。

白起其它

  • 谷口村相傳是白起坑殺趙軍的地方,又名殺谷、哭頭、省冤谷,位於山西省高平市城西5公里處,村子裏有白起台 [82]  、骷髏山、骷髏王廟等古蹟。 [83] 
  • 台灣嘉義市東石先天宮與泉州富美宮均奉白起為“白府千歲” [84]  ,頗享香火。
  • 河北省武安市東山文化博藝園中有與白起相關的紀念館“武安三君館” [85] 

白起影視形象

白起在各類影視劇、紀錄片中的形象
時間
劇名
飾演者
圖冊
2004
2008
西風烈
2013
孫霆 [87] 
2015
羋月傳
曾虹暢(成年白起) [86] 
裘慕遠(15歲白起) [86] 
楊硯鐸(9歲白起) [86] 
2017
2022
蘇可 [17] 

白起史料索引

戰國策·卷六·秦策四》
《戰國策·卷三十三·中山策》 [22] 
史記·卷五·秦本紀第五》
《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 [2] 
參考資料
  • 1.    中央電視台:《探索發現》 20150628 《東方帝王谷》 第六集 鐵血長平  .中央電視台[引用日期2015-07-27]
  • 2.    《三家注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12-06]
  • 3.    張大可,丁德科 主編.史記論著集成 第7卷:商務印書館,2015-06:392-393
  • 4.    《漢書·卷二十三·刑法志第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12-06]
  • 5.    王瑞功 主編.諸葛亮研究集成 上:齊魯書社,1997-09:293
  • 6.    《三國志·卷四十·蜀書十·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2-12-06]
  • 7.    《三國志·卷二十八·魏書二十八·王毌丘諸葛鄧鍾傳第二十八》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2-12-06]
  • 8.    《藝文類聚·卷五十九·武部》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12-06]
  • 9.    《太平御覽·卷五百九十一·文部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12-06]
  • 10.    黃道周 注斷;孟冰 點校.廣名將傳:書目文獻出版社,1986-11:11
  • 11.    吳溪,王天德 主編.中國古代能征善戰人物故事:軍事誼文出版社,2013-09:41
  • 12.    《大秦帝國之崛起》開播 戰神白起 邢佳棟帥氣來襲  .搜狐娛樂[引用日期2017-02-10]
  • 13.    歷史紀錄片《喋血長平》第一集(央視版/2017)片尾字幕49分05秒  .CCTV節目官網[引用日期2020-11-24]
  • 14.    《史記》卷40《楚世家》:(楚頃襄王)二十一年,秦將白起遂拔我郢,燒先王墓夷陵。
  • 15.    《三家注史記》卷73《白起王翦列傳》:後七年,白起攻楚,拔鄢、鄧五城。(【集解】:徐廣曰:“昭王二十八年。”)其明年,攻楚,拔郢,燒夷陵,遂東至竟陵。楚王亡去郢,東走徙陳。秦以郢為南郡。白起遷為武安君。武安君因取楚,定巫、黔中郡。
  • 16.    《史記》卷76《平原君虞卿列傳》:毛遂按劍而前曰:“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國之眾也。今十步之內,王不得恃楚國之眾也,王之命縣於遂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且遂聞湯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諸侯,豈其士卒眾多哉,誠能據其勢而奮其威。今楚地方五千裏,持戟百萬,此霸王之資也。以楚之彊,天下弗能當。白起,小豎子耳,率數萬之眾,興師以與楚戰,一戰而舉鄢郢,再戰而燒夷陵,三戰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趙之所羞,而王弗知惡焉。合從者為楚,非為趙也。吾君在前,叱者何也?”
  • 17.    《風雲戰國之梟雄》白起篇上線 蘇可還原戰神跌宕人生  .中華網娛樂[引用日期2022-09-29]
  • 18.    名人圖像(檢索“白起”即可查得)  .浙江圖書館[引用日期2022-10-29]
  • 19.    周興嗣 著.千字文:二十一世紀出版社,2010-09:127
  • 20.    《三家注史記·卷七十九·範睢蔡澤列傳第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12-05]
  • 21.    《宋史·卷一百五·志第五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12-06]
  • 22.    《戰國策·卷三十三·中山》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2-12-06]
  • 23.    《戰國策》卷33《中山》:昭王既息民繕兵,復欲伐趙。武安君曰:“不可。”王曰:“前年國虛民飢,君不量百姓之力,求益軍糧以滅趙。今寡人息民以養士,蓄積糧食,三軍之俸有倍於前,而曰不可,其説何也?”武安君曰:“長平之事,秦軍大克,趙軍大破;秦人歡喜,趙人畏懼。秦民之死者厚葬,償者厚養,勞者相饗,飲食餔饋,以靡其財;趙人之死者不得收,傷者不得療,涕泣相哀,戮力同憂,耕田疾作以生其財。今王發軍雖倍其前,臣料趙國守備亦以十倍矣。趙自長平已來,君臣憂懼,早朝晏退,卑辭重幣,四面出嫁,結親燕、魏,連好齊、楚,積慮並心,備秦為務。其國內實,其交外成。當今之時,趙未可伐也。”王曰:“寡人既以興師矣。”乃使五校大夫王陵將而伐趙。
  • 24.    《戰國策》卷33《中山》:陵戰失利,亡五校。王欲使武安君,武安君稱疾不行。王乃使應侯往見武安君,責之曰:“楚地方五千裏,持戟百萬。君前率數萬之眾入楚,拔鄢郢,焚其廟,東至境陵,楚人震恐,東徙而不敢西向。韓、魏相率興兵甚眾,君所將之不能半之,而與戰之於伊闕,大破二國之軍,流血漂鹵,斬首二十四萬,韓、魏以故至今稱東藩。此君之功,天下莫不聞。今趙卒之死於長平者已十七八,其國虛弱,是以寡人大發軍,人數倍於趙國之眾,願使君將,必欲滅之矣。君嘗以寡擊眾,取勝如神,況以強擊弱,以眾擊寡乎?”武安君曰:“是時楚王恃其國大,不恤其政,而羣臣相妒以功,諂諛用事,良臣斥疏,百姓心離,城池不修,既無良臣,又無守備。故起所以得引兵深入,多倍城邑,發梁焚舟以專民以,掠於郊野以足軍食。當此之時,秦中士卒以軍中為家,將帥為父母,不約而親,不謀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楚人自戰其地。鹹顧其家,各有散心,莫有鬥志,是以能有功也。伊闕之戰,韓孤顧魏,不欲先用其眾;魏恃韓之鋭,欲推以為鋒。二軍爭便之力不同,是臣得設疑兵以待韓陣,專軍並鋭,觸魏之不意。魏軍既敗,韓軍自潰,乘勝逐北,以是之故能立功。皆計利形勢,自然之理,何神之有哉!今秦破趙軍於長平,不遂以時乘其振懼而滅之,畏而釋之,使得耕稼以益蓄積,養孤長幼以益其眾,繕治兵甲以益其強,增城浚池以益其固;主折節以下其臣,臣推體以下死士。至於平原君之屬,皆令妻妾補縫於行伍之間。臣人一心,上下同力,猶勾踐困於會稽之時也。以合伐之,趙必固守,挑其軍戰,必不肯出;圍其國都,必不可克;攻其列城,必未可拔;掠其郊野,必無所得。兵出無功,諸侯生心,外救必至。臣見其害,未睹其利。又病,未能行。”
  • 25.    《戰國策》卷33《中山》:應侯慚而退,以言於王。王曰:“微白起,吾不能滅趙乎?”復益發軍,更使王齕代王陵伐趙。圍邯鄲八、九月,死傷者眾而弗下。趙王出輕鋭以寇其後,秦數不利。武安君曰:“不聽臣計,今果何如?”王聞之怒,因見武安君,強起之,曰:“君雖病,強為寡人卧而將之。有功,寡人之願,將加重於君。如君不行,寡人恨君。”武安君頓首曰:“臣知行雖無功,得免於罪。雖不行無罪,不免於誅。然惟願大王覽臣愚計,釋趙養民,以諸侯之變。撫其恐懼,伐其驕慢,誅滅無道,以令諸侯,天下可定,何必以趙為先乎?此所謂為一臣屈而勝天下也。大王若不察臣愚計,必欲快心於趙,以致臣罪,此亦所謂勝一臣而為天下屈者也。夫勝一臣之嚴焉,孰若勝天下之威大耶?臣聞主愛其國,忠臣愛其名。破國不可復完,死卒不可復生。臣寧伏受重誅而死,不忍為辱軍之將。願大王察之。”王不答而去。
  • 26.    《戰國策·卷二·西周》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2-12-06]
  • 27.    《戰國策·卷三·秦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2-12-06]
  • 28.    彭詩琅 主編.古今秘書集成 1-3卷: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8-09:262
  • 29.    《三家注史記·卷七·項羽本紀第七》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2-12-06]
  • 30.    《三家注史記·卷七十一·樗裏子甘茂列傳第十一》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2-12-06]
  • 31.    《漢書·卷八十五·谷永杜鄴傳第五十五》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2-12-06]
  • 32.    《十七史百將傳·卷一》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2-12-06]
  • 33.    周振甫 著.《史記》集評: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12:218
  • 34.    唐甄 撰;《潛書》註釋組 注.潛書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09:15
  • 35.    董誥等 編.全唐文 7: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12:6040
  • 36.    李白,杜甫 著.李白杜甫詩全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01:370
  • 37.    張大可,丁德科 主編.史記論著集成 第2卷:商務印書館,2015-06:495
  • 38.    劉劭.人物誌:江蘇人民出版社,2019-02:37
  • 39.    《史記》卷73《白起王翦列傳》: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事秦昭王。
  • 40.    《史記》卷73《白起王翦列傳》:昭王十三年,而白起為左庶長,將而擊韓之新城。是歲,穰侯相秦,舉任鄙以為漢中守。其明年,白起為左更,攻韓、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又虜其將公孫喜,拔五城。涉河取韓安邑以東,到乾河。
  • 41.    《戰國策》卷22《魏策一》:秦敗東周與魏,戰於伊闕,殺犀武。魏令公孫衍乘勝而留於境,請卑辭割地,以講於秦。
  • 42.    《三家注史記》卷73《白起王翦列傳》:(伊闕之戰)明年,白起為大良造。攻魏,拔之,取城小大六十一。明年,起與客卿錯攻垣城,拔之。後五年,白起攻趙,拔光狼城。
  • 43.    《三家注史記·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列傳第十六》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2-12-06]
  • 44.    《三家注史記》卷73《白起王翦列傳》: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拔華陽,走芒卯,而虜三晉將,斬首十三萬。與趙將賈偃戰,沈其卒二萬人於河中。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韓陘城,拔五城,斬首五萬。四十四年,白起攻南陽太行道,絕之。
  • 45.    《三家注史記》卷73《白起王翦列傳》:四十五年,伐韓之野王。野王降秦,上黨道絕。其守馮亭與民謀曰:“鄭道已絕,韓必不可得為民。秦兵日進,韓不能應,不如以上黨歸趙。趙若受我,秦怒,必攻趙。趙被兵,必親韓。韓趙為一,則可以當秦。”因使人報趙。趙孝成王與平陽君、平原君計之。平陽君曰:“不如勿受。受之,禍大於所得。”平原君曰:“無故得一郡,受之便。”趙受之,因封馮亭為華陽君。
  • 46.    《三家注史記》卷73《白起王翦列傳》: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長王齕攻韓,取上黨。上黨民走趙。趙軍長平,以按據上黨民。四月,齕因攻趙。趙使廉頗將。趙軍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斬趙裨將茄。六月,陷趙軍,取二鄣四尉。七月,趙軍築壘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壘,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廉頗堅壁以待秦,秦數挑戰,趙兵不出。趙王數以為讓。而秦相應侯又使人行千金於趙為反間,曰:“秦之所惡,獨畏馬服子趙括將耳,廉頗易與,且降矣。”趙王既怒廉頗軍多失亡,軍數敗,又反堅壁不敢戰,而又聞秦反間之言,因使趙括代廉頗將以擊秦。
  • 47.    《三家注史記》卷73《白起王翦列傳》:秦聞馬服子將,乃陰使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而王齕為尉裨將,令軍中有敢泄武安君將者斬。趙括至,則出兵擊秦軍。秦軍詳敗而走,張二奇兵以劫之。趙軍逐勝,追造秦壁。壁堅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萬五千人絕趙軍後,又一軍五千騎絕趙壁間,趙軍分而為二,糧道絕。而秦出輕兵擊之。趙戰不利,因築壁堅守,以待救至。秦王聞趙食道絕,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
  • 48.    《三家注史記》卷73《白起王翦列傳》:至九月,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來攻秦壘,欲出。為四隊,四五復之,不能出。其將軍趙括出鋭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計曰:“前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乃挾詐而盡阬殺之,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趙人大震。
  • 49.    《三家注史記》卷73《白起王翦列傳》:四十八年十月,秦復定上黨郡。秦分軍為二:王齕攻皮牢,拔之;司馬梗定太原。韓、趙恐,使蘇代厚幣説秦相應侯曰:“武安君禽馬服子乎?”曰:“然。”又曰:“即圍邯鄲乎?”曰:“然。”“趙亡則秦王王矣,武安君為三公。武安君所為秦戰勝攻取者七十餘城,南定鄢、郢、漢中,北禽趙括之軍,雖周、召、呂望之功不益於此矣。今趙亡,秦王王,則武安君必為三公,君能為之下乎?雖無慾為之下,固不得已矣。秦嘗攻韓,圍邢丘,困上黨,上黨之民皆反為趙,天下不樂為秦民之日久矣。今亡趙,北地入燕,東地入齊,南地入韓、魏,則君之所得民亡幾何人。故不如因而割之,無以為武安君功也。”於是應侯言於秦王曰:“秦兵勞,請許韓、趙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聽之,割韓垣雍、趙六城以和。正月,皆罷兵。武安君聞之,由是與應侯有隙。
  • 50.    《三家注史記》卷73《白起王翦列傳》:其九月,秦復發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趙邯鄲。是時武安君病,不任行。四十九年正月,陵攻邯鄲,少利,秦益發兵佐陵。陵兵亡五校。武安君病癒,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將。武安君言曰:“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不可。”秦王自命,不行;乃使應侯請之,武安君終辭不肯行,遂稱病。
  • 51.    《三家注史記》卷73《白起王翦列傳》:秦王使王齕代陵將,八九月圍邯鄲,不能拔。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將兵數十萬攻秦軍,秦軍多失亡。武安君言曰:“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秦王聞之,怒,彊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稱病篤。應侯請之,不起。於是免武安君為士伍,遷之陰密。武安君病,未能行。居三月,諸侯攻秦軍急,秦軍數卻,使者日至。秦王乃使人遣白起,不得留咸陽中。秦昭王與應侯羣臣議曰:“白起之遷,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餘言。”秦王乃使使者賜之劍,自裁。武安君引劍將自剄,曰:“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阬之,是足以死。”遂自殺。武安君之死也,以秦昭王五十年十一月。
  • 52.    《三家注史記》卷73《白起王翦列傳》:死而非其罪,秦人憐之,鄉邑皆祭祀焉。
  • 53.    《史記》卷45《韓世家》:二十三年,趙、魏攻我華陽。韓告急於秦,秦不救。韓相國謂陳筮曰:“事急,願公雖病,為一宿之行。”陳筮見穰侯。穰侯曰:“事急乎?故使公來。”陳筮曰:“未急也。”穰侯怒曰:“是可以為公之主使乎?夫冠蓋相望,告敝邑甚急,公來言未急,何也?”陳筮曰:“彼韓急則將變而佗從,以未急,故復來耳。”穰侯曰:“公無見王,請今發兵救韓。”八日而至,敗趙、魏於華陽之下。
  • 54.    《史記》卷5《秦本紀》:十五年,大良造白起攻魏,取垣,復予之。攻楚(應作“韓”),取宛。
  • 55.    《史記》卷5《秦本紀》:二十七年,錯攻楚。赦罪人遷之南陽。白起攻趙,取代光狼城。
  • 56.    《三家注史記》卷5《秦本紀》:二十八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鄢、鄧,赦罪人遷之。二十九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為南郡,楚王走。……白起為武安君。(【正義】:言能撫養軍士,戰必剋,得百姓安集,故號武安。)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正義】:華陽國志張若為蜀中郡守。)及江南為黔中郡。
  • 57.    《史記》卷5《秦本紀》:三十一年,白起伐魏,取兩城。
  • 58.    《史記》卷5《秦本紀》:三十三年,客卿胡攻魏卷、蔡陽、長社,取之。擊芒卯華陽,破之,斬首十五萬。魏入南陽以和。
  • 59.    《史記》卷5《秦本紀》:四十三年,武安君白起攻韓,拔九城,斬首五萬。四十四年,攻韓南,取之。
  • 60.    《宋史·卷二百七·志第一百六十》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2-12-06]
  • 61.    《全唐文》卷680《故鞏縣令白府君事狀》:白氏羋姓,楚公族也。楚熊居太子建奔鄭,建之子勝居於吳楚間,號白公,因氏焉。楚殺白公,其子奔秦,代為名將,乙丙已降是也。裔孫白起,有大功於秦,封武安君,後非其罪,賜死杜郵,秦人憐之,立祠廟於咸陽,至今存焉。及始皇思武安之功,封其子仲於太原,子孫因家焉,故今為太原人。
  • 62.    《戰國策》卷18《趙一》:韓告秦曰:“趙起兵取上黨。”秦王怒,令公孫起、王齮以兵遇趙於長平。
  • 63.    《新唐書·卷十五·志第五·禮樂五·吉禮五》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2-12-11]
  • 64.    《舊唐書·卷六十七一·列傳第十七》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2-12-11]
  • 65.    注:也有“霍衞白韓”等不同版本(見黃道周《廣名將傳》卷9:“霍衞白韓,功足相比。”)。
  • 66.    咸陽市文物事業管理局 編.咸陽市文物志:三秦出版社,2008-12:99
  • 67.    王麗梅 著.歷代陵墓:西安出版社,2018-05:19
  • 68.    羅惇衍 著.集義軒詠史詩鈔校證 第1冊:三秦出版社,2014-10:127
  • 69.    趙望秦,蔡丹,張煥玲等 編著.史記與詠史詩 下:三秦出版社,2012-02:373-374
  • 70.    王雲石 繪.中國古代刀馬人物圖譜: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01:5
  • 71.    林煥文,徐景學 主編.世界名人辭典:黑龍江朝鮮民族出版社,1987-09:99
  • 72.    《三家注史記·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2-12-11]
  • 73.    高海夫 主編.唐宋八大家文鈔校注集評 潁濱文鈔:三秦出版社,1998-09:6381-6382
  • 74.    李德義,於汝波 主編;軍事科學院戰爭理論和戰略研究部 編.中國將師名錄 遠古至唐代卷:解放軍出版社,2007-02:65-66
  • 75.    夏徵農 主編;鄭中俠 編著.大辭海 軍事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07:372
  • 76.    羅琨,張永山.中國軍事通史 第三冊 第三卷 戰國軍事史:軍事科學院,1998-01-01:243-244,261-263,270-275
  • 77.    《史記》卷5《秦本紀》:又使司馬錯發隴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
  • 78.    《資治通鑑》卷4:又使司馬錯發隴西兵,因蜀攻楚黔中,拔之。楚獻漢北及上庸地。
  • 79.    《讀史方輿紀要》卷七十九:長渠在宜城“縣西四十里,亦曰羅川,亦曰鄢水,亦曰白起渠,即蠻水也。……秦昭王二十八年,使白起攻楚,去耶百里立堨,壅是水為渠以灌鄙。鄢入秦,而起所為渠不廢,引鄢水以灌田,今長渠是也”。
  • 80.    《水經注·沔水》:夷水又東注於沔。昔白起攻楚,引西山長谷水,即是水也。舊堨去城一百許裏,水從城西灌城東,入注為淵,今熨斗陂是也。水潰城東北角,百姓隨水流,死於城東者數十萬,城東皆臭,因名其陂為臭池。
  • 81.    《史記》卷40《楚世家》:(楚頃襄王)二十二年,秦復拔我巫、黔中郡。
  • 82.    《水經注·沁水》:秦坑趙眾,收頭顱,築台於壘中,因山為台,崔嵬桀起,今仍號之曰白起台。
  • 83.    王連成,秦海軒 主編;山西旅遊景區志叢書編委會 編.上黨風景名勝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07:67
  • 84.    陳桂炳 著.民間信仰與社會和諧 以閩南及台灣地區為研究視野:方誌出版社,2010-12:124
  • 85.    張華民 主編;楊磊 副主編.四季流韻 山水風光卷:新華出版社,2011-10:176
  • 86.    羋月傳 第01集(“演員表”白起飾演者見40:58左右)  .騰訊視頻[引用日期2022-12-13]
  • 87.    《大秦帝國之縱橫》 第1集(“演員表”白起飾演者見43:22左右)  .CCTV.節目官網[引用日期2022-12-13]
  • 88.    舟欲行 著.流血的祭壇 十四位古代將軍之死的真相與追問:華文出版社,2012-01:75
  • 89.    蘇文.中國曆代名將圖典:天津楊柳青畫社,2017-01:27
  • 90.    李忠慈 主編.中國歷史人物述評 古代史部分 上: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0-12:133
  • 91.    白壽彝 總主編;徐善辰,斯維至,楊釗 主編.中國通史 4 第3卷 上古時代 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06:1084
  • 92.    《中國軍事史》編寫組.中國曆代軍事家:解放軍出版社,2004-01:184-185
  • 93.    《後漢書·卷七十四上·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上》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2-12-13]
  • 94.    孟祥才.論白起的事功和悲劇結局[J].孫子研究,2018(01):95.
  • 95.    《後漢書·卷四十九·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第三十九》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2-12-13]
  • 96.    《濟南集》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12-13]
  • 97.    剡源集 1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12-13]
  • 98.    《陶庵全集》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12-13]
  • 99.    台灣三軍大學 編著.中國曆代戰爭史 第2冊:中信出版社,2012-12:164
  • 100.    姜守誠.罪魂·鬼王·神將——秦將白起的宗教化形象建構[J].世界宗教研究,2016(05):71-80.
  • 101.    《智囊全集·上智部總敍·遠猶卷二》:貞元中,咸陽人上言見白起,令奏雲:“請為國家捍禦四陲。正月吐蕃必大下。”既而吐蕃果入寇,敗去。德宗以為信然,欲於京城立廟,贈起為司徒。李泌曰:“臣聞‘國將興,聽於人’。今將帥立功,而陛下褒賞白起,臣恐邊將解體矣。且立廟京師,盛為禱祝,流傳四方,將召巫風。臣聞杜郵有舊祠,請敕府縣修葺,則不至驚人耳目。”上從之。
  • 102.    白起軍事思想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引用日期2023-06-20]
  • 103.    顧吉辰 著.《宋史》比事質疑:書目文獻出版社,1987-05:267
  • 104.    《新唐書·卷七十五·表第十五》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3-07-1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