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楚平王

鎖定
楚平王(?- 前516年),羋姓,熊氏,初名棄疾,即王位後改名居。 [30]  楚共王之子,楚康王楚靈王之弟。 [2]  春秋時期楚國國君。
楚平王在楚靈王時期多次率兵出征,滅亡陳國蔡國楚靈王十二年(前529年),參加政變,推翻楚靈王,擁立公子比楚初王,擔任司馬 [28]  後又設計恫嚇之,迫使楚初王及令尹子皙自殺,遂自立為王。 [30]  為防國人及附庸國叛亂,施惠百姓,使陳、蔡復國,誅殺鬥成然,安定政局。楚平王四年(前525年),與吳國發生長岸之戰 [39]  楚平王六年(前523年),奪原本為太子建所娶之秦女為妃,生熊珍;聽信大夫費無極讒言,令太子建守邊邑,後欲殺之,太子建奔宋,遂殺太子傅伍奢,致使伍子胥逃往吳國。楚平王十年(前519年),與吳國爆發雞父之戰,楚軍潰敗。 [55]  楚平王十一年(前518年),再次大敗於吳軍,丟失鍾離、巢二地。 [61]  楚平王十三年(前516年),楚平王去世,諡“景平”。 [87]  太子熊珍即位,是為楚昭王 [63]  楚昭王十年(前506年),吳師入郢,伍子胥掘開楚平王的陵墓,鞭屍三百以泄恨(一説鞭墓)。 [65]  [85] 
楚平王即位早期,採取了息兵安民的寬仁政策,對外停止戰爭,結好鄰國,對內減輕國民賦税,施惠於百姓。 [12]  其息民政策使楚國一度政治穩定,從動亂中恢復過來。 [13]  但他後期不能剋制自己的私慾,生活奢靡、縱容貪腐、強奪兒媳、殺害忠臣,造成了楚國朝局動盪昏暗的局面,為他身後的吳破楚入郢之戰埋下了禍根。 [94] 
(概述圖來源 [95] 
全    名
熊居 [30] 
別    名
熊棄疾
楚平王
陳棄疾 [72] 
蔡公
諡    號
景平 [87] 
所處時代
春秋
民族族羣
華夏族
出生地
楚國為郢 [90] 
逝世日期
公元前 516年
安葬地
湖北枝江 [74] 
主要成就
滅亡陳蔡
平復陳蔡
與秦通婚
本    名
熊棄疾
在位時間
前529年—前516年

楚平王人物生平

楚平王早年經歷

楚平王名叫熊棄疾,是楚共王之子。楚共王有公子招(楚康王)、公子圍(楚靈王)、公子比(字子幹)、公子黑肱(字子皙,一作子晰)、公子棄疾五個兒子 [2]  ,不知該立誰,就用玉璧做測試,請求神明幫忙選擇。公子昭兩腳跨在玉璧上,公子圍的胳臂放在玉璧上,子幹、子皙都離璧很遠。公子棄疾還小,由別人抱了進來,兩次下拜都壓在璧紐上。這正好暗合了五人之後的命運。大夫鬥韋龜知曉公子棄疾有當璧之命後,就把自己的兒子鬥成然囑託給公子棄疾,讓鬥成然侍奉他。 [14] 
楚共王三十一年(前560年),楚共王去世,公子棄疾的長兄公子招繼位,是為楚康王。 [1]  楚康王很寵愛自己的四個弟弟。 [2] 
楚康王十五年(前545年),楚康王去世,楚康王之子熊員繼位,是為楚郟敖 [3] 
楚郟敖四年(前541年)春,公子圍前往鄭國參加虢之會,會上流露出篡位的意圖,鄭國大臣子羽警告公子圍要小心公子棄疾有當璧之命。 [73]  是年冬,公子圍就弒殺楚郟敖,自立為君,是為楚靈王。棄疾三兄子比逃到晉國 [4] 
楚靈王三年(前538年),楚靈王想要把許國遷移到賴國故土上,派鬥韋龜和公子棄疾為許國築了城後才回國。 [15] 
楚靈王七年(前534年)史記》作楚靈王八年 [5]  ,此處從《左傳》),楚靈王派公子棄疾率軍滅亡陳國 [16] 
楚靈王八年(前533年),楚靈王派公子棄疾把許國遷到夷地,也就是城父 [17] 
楚靈王十年(前531年),楚靈王召來蔡國國君蔡靈侯,將他灌醉後殺死,並命公子棄疾包圍蔡國。 [18]  十一月,楚靈王就滅亡蔡國。 [84]  楚靈王在蔡設縣,派公子棄疾做蔡公和陳公,徵求申無宇的意見。申無宇認為這樣做有“尾大不掉”的禍患,公子棄疾會有二心,但楚靈王最終沒有聽從。 [6]  [19] 

楚平王政變奪位

楚靈王十一年(前530年),楚靈王率軍駐紮在乾溪,派軍隊包圍了徐國 [20] 
楚靈王十二年(前529年)春,楚靈王貪戀乾溪,不願離開。 [7] 
楚靈王在申地與諸侯會盟時,侮辱了越國大夫常壽過。 [21]  此外,楚靈王還得罪了薳氏的親族和薳居、許圍、蔡洧、鬥成然(字子旗);這些人誘導常壽過發動叛亂,包圍固城,攻下息舟,策應吳國。 [7]  [22] 
當初,楚康王誅殺了觀起,觀起的兒子觀從流亡到蔡國,侍奉蔡大夫聲子之子朝吳。 [23]  《史記》作楚靈王誅殺觀起,觀從逃到吳國。 [7]  此處從《左傳》。)觀從偽造蔡公棄疾的命令召回在晉國的子比和在鄭國的子皙,強迫他們結盟,然後調用吳國、越國的軍隊入侵蔡縣 [7]  ,棄疾在驚慌之下逃走。 [24]  觀從就趁機收服了蔡人,然後再讓子比、子皙會見棄疾,在鄧邑訂立盟約,許諾讓陳、蔡復國。 [25] 
於是公子比、公子黑肱、蔡公棄疾、鬥成然和蔡國的朝吳率領陳、蔡、不羹、許、葉等地的軍隊,依靠薳、許、蔡、鬥四族的兵卒,前往楚國郢都。到達郊區,陳、蔡的人想要宣揚復仇的名聲,所以請求築起壁壘。蔡公棄疾還愛惜楚國的名聲,就婉言拒絕了,讓他們用籬笆圍起軍營。 [26]  蔡公棄疾派須務牟和史猈先進入國都,靠着太子近官殺了太子祿和公子罷敵。 [27]  公子比做了楚王(即楚初王),公子黑肱做了令尹,駐紮在魚陂。公子棄疾做了司馬,先清除王宮,派觀從到乾溪告訴楚軍説:“楚國已有新王。先回去的可以恢復祿位資財,後回去的受劓刑(一作流放)。”楚軍都潰散,離開楚靈王回到國都。 [7]  [28] 
楚靈王得知太子祿被殺的消息後,便乘船想進入鄢郢。當時楚靈王獨自在山中徘徊,山野百姓沒有人敢收留楚靈王,楚靈王餓得再也起不來。芋尹申無宇之子申亥,因其父曾兩次觸犯王命,而楚靈王不殺他,為報此恩德,便尋找楚靈王,在棘邑大門前(一作釐澤)遇到楚靈王餓倒在地,就攙扶着他回到家中。五月癸亥日(一作癸丑),楚靈王在申亥家裏自縊。 [8]  [29] 
當時楚國人不知楚靈王已死,雖然已經擁立楚初王為王,但害怕楚靈王會再回來,所以觀從對楚初王説:“不殺棄疾,雖然得到國家,仍將遭受災難。”楚初王説:“我不忍心殺害他。”觀從説:“人家可忍心殺害您。”楚初王不聽,觀從就此離去。棄疾回到國都後,國都百姓常常夜間驚恐,認為楚靈王已經回來。五月乙卯日夜間,棄疾讓船伕在長江岸邊奔走呼告説:“楚靈王已經回來!”國都百姓更加驚恐。棄疾又派鬥成然告訴楚初王和令尹子皙説:“楚靈王回來,都城的百姓將殺死你們,司馬棄疾也將來到,您們儘早想個辦法了結吧,不要自取其辱,眾人的怒氣就如同大水一樣是無法解救的。”楚初王和令尹子皙於是自殺。五月丙辰日,棄疾即位,改名熊居,是為楚平王。 [9]  因為還不知楚靈王的下落,楚平王便殺死了一個囚犯,給他穿上國君的衣服,讓屍體在漢水中漂流,再收屍安葬,來安定國內的人心。 [30] 
因為國內的動亂,楚軍從徐國班師,吳軍在豫章打敗楚軍,俘虜了五名楚國將領。 [31] 

楚平王睦鄰息民

楚平王即位後,封鬥成然為令尹 [30]  ,任命觀從為卜尹。他履行承諾,給陳、蔡復國,給有功之臣賞賜財物,取消苛政,赦免罪人,舉拔被廢棄的官員。過了幾年,芋尹申亥把楚靈王的棺材所在報告給楚平王。於是就改葬楚靈王。 [32] 
為改善和諸侯的關係,楚平王派枝如子躬到鄭國聘問,命他交還犫地、櫟地的土田。枝如子躬擔心國家利益受損,沒有交還土地。聘問結束後枝如子躬回國謝罪,楚平王拉着他的手安慰他不要自責,以後有事還會委託他。 [32]  楚平王又讓隱太子的兒子廬回到蔡國,讓悼太子的兒子吳回到陳國,並安葬了蔡靈公。楚國滅亡蔡國的時候,楚靈王曾把許國、胡國、沈國、道地、房地、申地的人遷到楚國國內。楚平王即位後,就允許他們遷回去。 [33] 
楚靈王十二年(前529年)冬,吳軍乘勝攻克了州來。令尹鬥成然請求進攻吳國。楚平王以楚國準備不充分為由,沒有答應,並説:“州來在吳國,就像在楚國一樣。您姑且等着吧。” [34] 
楚平王元年(前528年)夏,楚平王派鄭然丹在宗丘選拔檢閲西部的軍隊,並且安撫當地的百姓;施捨貧賤,救濟窮困,撫育年幼的孤兒,奉養有病的老人,收容單身漢,救濟災難,寬免孤兒寡婦的賦税,赦免有罪的人;禁治奸邪,提拔被埋沒的賢才;以禮接待新人,交往舊人,獎賞功勳,和睦親族,任用賢良,物色官吏。派屈罷在召陵選拔檢閲東部地區的武裝,也和西部一樣。 [35] 
令尹鬥成然對楚平王有過功勞,但自己卻不知道節制,和養氏勾結,貪得無厭。楚平王很擔心。楚平王元年(前528年)九月,楚平王殺了鬥成然,滅掉養氏這一家族;同時任命鬥成然的兒子鬥辛為鄖縣縣公,以此表示不忘過去的功勳。 [36] 

楚平王守國御吳

楚平王二年(前527年),費無極嫉妒楚平王把朝吳安置在蔡國,就離間朝吳和蔡國人的關係把他趕走。楚平王責問費無極,費無極就聲稱朝吳對楚國有二心。 [37] 
楚平王三年(前526年),楚平王聽説戎蠻部落發生動亂和蠻子沒有信用,派然丹誘騙戎蠻子嘉而殺了他,於是就佔領了戎蠻部落。不久以後楚國又立了蠻子嘉的兒子。 [38] 
楚平王四年(前525年),楚吳爆發長岸之戰 [39]  吳國攻打楚國。令尹陽匄(字子瑕)占卜戰爭的結果,不吉利。司馬子魚請求改卜,占卜結果説子魚將帶領部屬戰死,楚軍跟上去,有希望大獲全勝。於是兩國軍隊在長岸作戰,子魚做前鋒先戰死,楚軍跟着上去,把吳軍打得大敗,得到一條名叫餘皇的船,是吳國先王曾經乘坐的。楚軍派隨國人和後來到達的人環繞這條船挖深溝,看守這條船,擺開陣勢。吳國的公子光派三個人偷偷埋伏在船邊,夜裏吳軍喊“餘皇”,他們就回答。楚軍衝上去殺了他們,陣型因此混亂,吳軍就大敗楚軍,把餘皇號船奪回去了。 [40] 
楚平王五年(前524年),楚平王因許國在葉地與鄭國交惡、且不專心事楚之故,聽從左尹王子勝的建議,把許國遷移到析地,就是原來的白羽。 [41] 
楚平王六年(前523年),楚平王派工尹赤把陰戎遷移到下陰,派令尹陽匄在郟地築城。叔孫昭子説:“楚國的意圖不在於諸侯了!楚國僅僅是為了保持自己的完整,以維持它的世代而已。” [42] 

楚平王奪媳易儲

楚平王在蔡地的時候,郹陽封人的女兒私奔到他那裏,生了太子建。等楚平王即位,派伍奢做太子的太傅,費無極做少師。費無極不受太子寵信,想要向楚平王誣諂太子以求得寵信,就慫恿楚平王為當時十五歲的太子建在秦國行聘。費無極參加迎娶,極力誇讚秦女的美貌,勸楚平王自己娶這個女子。 [43-44] 
楚平王六年(前523年)正月(《史記》作楚平王二年,此處從《左傳》),楚夫人嬴氏從秦國來到楚國。楚平王於是自己娶了她,後來生下熊珍(楚昭王)。又為太子建娶了另一位女子。這時太子建的母親也不被平王寵幸,平王漸漸地更加疏遠太子建了。 [43-44] 
楚平王六年(前523年)夏季,楚平王發動水軍以進攻濮地。費無極趁機勸楚平王擴大城父的城牆,而把太子安置在那裏,用來和北方交通。楚平王聽從了他的話,讓太子建住在城父。令尹陽匄到秦國聘問,這是為了拜謝把夫人嫁給楚國。 [45] 
楚平王六年(前523年)冬季,楚平王命人在州來築城。沈尹戌批評楚平王一邊勞民傷財、大興宮室,一邊又在州來築城激怒吳國。 [46]  當初,楚靈王在鵲岸之役中俘虜了吳國公子蹶由。到了這時,楚平王在陽匄勸説下把蹶由放回了吳國。 [47] 
楚平王七年(前522年),費無極又日夜在平王面前讒害太子建,説太子居守城父,對外交結諸侯,密謀叛亂。楚平王相信了他的話,召見太子建的太傅伍奢進行責斥。伍奢勸楚平王不要聽信讒言,楚平王卻不聽,而是囚禁了伍奢。於是楚平王命令城父司馬奮揚去殺太子建。奮揚沒有聽命,而是通知太子建逃走,太子建逃奔到宋國。奮楊讓城父大夫逮捕自己回到郢都,解釋説楚平王之前曾讓他侍奉太子,他便不忍心執行楚平王之後的命令;因為不願再次違抗王命,所以就回郢都領罪。楚平王聽後原諒了他,讓他官復原職。 [48] 

楚平王滅門伍家

費無極對楚平王説:“伍奢有兩個兒子,如果不殺死他們,放任他們逃去吳國的話,他們將會成為楚國的禍患。何不以赦免他們父親的罪為條件,召他們前來,他們一定會到的。”於是平王就派使者告訴伍奢説:“能召來您的兩個兒子您就能生,不能召來他們就將死。”伍奢説:“伍尚會來,伍子胥不會來。”楚平王問:“為什麼?”伍奢説:“伍尚為人廉正,能為節義而死,仁慈孝道,聽説召他而赦免父罪,一定前來,不顧自己的生死。伍胥為人,機智而好謀劃,勇敢而爭功名,知道前來必死,一定不會來。可能成為楚國憂患的一定是這個兒子。”這時楚平王派人召他們,説:“你們前來,我會免除你們父親的死罪。”棠邑大夫伍尚對伍子胥説:“聽説父親能被赦免而我們不前去,這是不孝;父親被殺而不能報仇,這是沒有計謀;考慮各人能力來行事,這是明智。你逃走吧,我去送死。”伍尚於是去了郢都。伍子胥彎弓搭箭,出來見使者,説:“父親有罪,為什麼要召他的兒子呢?”拉弓要射,使者往回就跑,伍子胥於是逃奔到吳國一説伍奢還有一子伍之雞也一起逃亡 [87]  )。伍奢聽了此事,説:“伍子胥逃亡,楚國就危險了。”楚平王於是下令殺死了伍奢、伍尚。 [49-50] 
伍子胥去到吳國,向吳王僚説明進攻楚國的利益。公子光説:“伍子胥是想要報私仇,不能聽他的。”伍子胥看出公子光有想要篡位為王的志向,就向他推薦了專諸,自己在邊境上種地。 [51] 

楚平王累敗於吳

楚平王八年(前521年),費無極收到蔡國隱太子的兒子東國的賄賂,就恐嚇蔡國人趕走蔡侯朱而立了東國。蔡侯朱逃亡到楚國,向楚國控訴,楚平王準備討伐蔡國,被費無極勸阻。 [52] 
楚平王九年(前520年),宋國的華向之亂愈演愈烈,宋元公與華氏由相惡而相攻。楚平王派薳越出使宋國,請求放出華氏,宋國人聽從了。二月,華亥、向寧、華定、華貙、華登、皇奄傷、省臧、士平逃亡楚國。 [53] 
楚平王十年(前519年)六月,蔡侯東國在楚國去世。 [54]  七月,吳國進攻州來,楚國司馬薳越率領楚國和頓國、胡國、沈國、蔡國、陳國、許國的軍隊前去救援州來,吳人在鍾離抵禦他們。令尹陽匄去世,楚軍喪失戰鬥力。吳公子光分析楚方形勢,認為七國同夥而不同心,元帥地位低而不能整齊號令,楚國是可以打敗的。他還建議吳王僚用先詐敗引誘、後整軍出擊的方式來擊破較弱的胡、沈、陳三國軍隊,隨後再乘勢擊敗楚軍。吳王僚採納了公子光的作戰計劃。七月二十九日,曆法忌諱作戰,吳國便在雞父出其不意地向尚未擺開陣勢的楚軍發動進攻。吳國用三千名罪犯先攻胡國、沈國和陳國,三國軍隊爭着俘虜吳軍。吳國整編了三個軍緊跟在後,中軍跟隨吳王,公子光率領右軍,公子掩餘率領左軍,吳國的罪犯有的奔逃,有的停止,三國的軍陣亂了陣腳,吳軍進攻,三國的軍隊敗退,俘虜了胡、沈兩國的國君和陳國的大夫。吳軍釋放胡國、沈國的浮虜,讓他們奔逃到許國和蔡國、頓國的軍隊裏,説:“我們的國君死了!”吳軍擂鼓吶喊跟上去,三國的軍隊敗逃,楚軍不戰逃跑。 [55]  吳國抓獲了陳國大夫夏齧,胡國國君髠和沈國國君楹戰死。 [56-57]  是為雞父之戰
楚平王十年(前519年)秋季,太子建的母親住在郹地,召來吳國人,為他們打開城門。冬十月,吳國太子諸樊進入郹地,帶了楚夫人和她的寶器回國了。薳越追趕他,沒有追上。準備自殺,眾人説:“乘機攻打吳國可能僥倖取勝。”薳越説:“再次讓國君的軍隊打敗,死了也還是有罪。丟了君王的夫人,沒有誰不能為此而死。”於是薳越就在薳澨自縊而死。 [58] 
楚平王十年(前519年)冬季,囊瓦做了楚國令尹,在郢都增修城牆。沈尹戌擔心這是楚國衰弱的徵兆,預言囊瓦即便增修了城牆,也一定會丟掉郢都。 [59] 
楚平王十一年(前518年),楚平王組織水軍去侵略吳國的疆土,沈尹戌憂慮這件事。 [60]  據《史記》記載,這次戰爭的起因是吳國的邊城卑梁和楚國的邊城鍾離有兩個小孩爭奪桑樹,兩家因此發生爭吵互相攻打,鍾離人殺死了卑梁人。卑梁大夫很生氣,派城裏的守軍攻打鐘離。楚王聽到後也很生氣,就派軍佔據了卑梁。 [64]  楚軍行軍途中,越國的大夫胥犴在豫章的江邊上慰勞楚平王,越國的公子倉把一隻船贈送給楚平王,公子倉和壽夢領兵跟隨楚平王。楚平王到達圉陽而返回。吳軍緊緊追逐楚軍,但是邊境的守軍沒有戒備,吳國人就佔領了巢和鍾離而回去。 [61] 
楚平王十二年(前517年),楚平王派薳射在州屈築城,讓茄地人回去居住;在丘皇築城,讓訾地人遷去居住;派熊相禖在巢地築外城,派季然在卷地築外城。鄭國的遊吉聽説後,預言楚平王將要死去。 [62] 

楚平王死後鞭屍

楚平王十三年(前516年),楚平王去世,“景平”。 [87]  令尹囊瓦想立子西為王,子西推辭不受。於是太子熊珍即位,是為楚昭王。 [63] 
楚平王善終,但他把禍患留給了他的後一代——楚昭王。楚昭王十年(前506年),吳王闔閭在伍子胥、孫武等人的輔佐下大舉伐楚,佔領了楚國都城。史稱柏舉之戰。楚昭王逃亡隨國(今湖北隨州)。伍子胥找不到楚昭王,就將楚平王的陵墓掘開,拖出楚平王的屍體鞭笞三百下春秋穀梁傳 [66]  越絕書 [67]  作鞭墓,此處從《伍子胥列傳》),以此報了不共戴天的殺父兄之仇。 [65] 

楚平王為政舉措

韜光養晦,息兵安民
楚平王城府深沉,善於偽裝自己。在奪位之前,他曾率軍滅亡陳國,並參與滅亡蔡國。隨後他擔任陳、蔡兩縣的縣公,隱藏自己的野心,不做奸惡或違背禮儀的事情,安定治安和百姓,因此在楚國國內乃至國際上都有良好的聲譽。政變期間,他先是擁立楚初王即位,再設計讓楚初王和令尹子皙自殺,從而避免了殺君的惡名。 [94] 
楚平王在即位之初,採取“求安”的策略,除封賞功臣外,還積極撫慰民眾、敦睦諸侯。 [93]  對內,他宣佈讓民眾休養生息五年,才考慮用兵;檢閲東西邊境的軍隊;救濟貧困的、老弱病殘的、鰥寡孤獨的弱勢羣體,寬賦赦罰,禁治奸邪,簡拔賢才,禮遇羣臣。對外,他信守諾言,讓蔡人和陳人復國,並允許許、胡、沈、道、房、申的公族回遷到故地。 [32-33]  [35]  [46]  其息民政策使楚國一度政治穩定,從動亂中恢復過來。 [13] 
喪失人倫,昏庸無道
然而,當楚平王穩固權力後,他就暴露了自己的本性。他縱容費無極等人貪腐,使楚國朝政腐敗昏暗。 [70]  他自己也奢侈無度,不僅居留在楚靈王留下的乾溪行宮中 [90]  還驅使民眾繼續大興宮室,使民眾日夜勞碌。 [46]  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他強奪自己的兒媳伯嬴為妃,進而又因此事猜忌太子建和太傅伍奢,一手釀成了太子建流亡、伍家滅門、伍子胥奔吳發誓覆亡楚國的悲劇。 [94]  軍事上,他也守備鬆懈,先後丟失州來鍾離、巢等淮河中游的重鎮,使楚國陷入對吳國的戰略被動。 [60]  他的所作所為,為楚昭王十年(前506年)的吳破楚入郢之戰埋下了禍根。 [93] 

楚平王歷史評價

叔向:有楚國者,其棄疾乎!君陳、蔡,城外屬焉。苛慝不作,盜賊伏隱,私慾不違,民無怨心。先神命之。國民信之,羋姓有亂,必季實立,楚之常也。獲神,一也;有民,二也;令德,三也;寵貴,四也;居常,五也。有五利以去五難,誰能害之? [71] 
叔孫昭子(楚平王六年)楚不在諸侯矣!其僅自完也,以持其世而已。 [42] 
沈尹戌①吾聞撫民者,節用於內,而樹德於外,民樂其性,而無寇仇。今宮室無量,民人日駭,勞罷死轉,忘寢與食,非撫之也。 [46]  ②不撫民而勞之,吳不動而速之,吳踵楚,而疆埸無備,邑能無亡乎? [60]  ③亡郢之始,於此在矣。王壹動而亡二姓之帥,幾如是而不及郢?《詩》曰:“誰生厲階,至今為梗。”其王之謂乎。 [61] 
遊吉:楚王將死矣,使民不安其土,民必憂。憂將及王,弗能久矣。 [62] 
蒙毅:昔者秦穆公三良而死,罪百里奚而非其罪也,故立號曰“繆”。昭襄王殺武安君白起。楚平王殺伍奢吳王夫差伍子胥。此四君者,皆為大失,而天下非之,以其君為不明,以是籍於諸侯。 [68] 
陸賈:楚平王奢侈縱恣,不能制下,檢民以德,增駕百馬而行,欲令天下人饒財富利,明不可及,於是楚國逾奢,君臣無別。 [70] 
司馬遷:棄疾以亂立,嬖淫秦女,甚乎哉,幾再亡國! [10] 
李白:當楚平王時,王虐忠助讒苛虐厥政。芟於尚,斬於奢,血流於朝,赤族伍氏。怨毒於人,何其深哉? [69] 
丁耀亢:疾以亂立,以淫亡,而不免鞭屍之禍。無忌逢惡工讒,卒亦不免於誅。天道明威,各以類應,可不畏哉! [11] 
張正明:①平王其人心術不正,但他能保持清晰的頭腦,裝扮成良好的形象。②假如只為自己着想,那麼,平王確實比靈王聰明得多。在任何情況下,他都掌握着穩定的多數。他密切地注視着臣僚,對危險的徵兆頗為敏感,既不能容忍驕橫跋扈的權臣,也不能容忍才高望重的賢臣,一旦出現了,就必欲除之而後快。由此,在平王統治下,傑出的人才都湮沒絕滅或遠走高飛了。 [93] 

楚平王軼事典故

商陽弗忍
楚靈王十一年(前530年),楚靈王發兵包圍徐國來威懾吳國工尹商陽和公子棄疾一起追趕吳國的軍隊,很快趕上了敵人。公子棄疾對工尹商陽説:“這是君王交給的使命,你現在可以把弓拿在手裏。”工尹商陽這才把弓拿在手裏。“你可以放箭射他們了。”於是他向敵人射箭,射死一個敵人,就把弓箭放回弓袋。很快又趕上了敵人,公子棄疾又對他説了以上的話,他又射死了兩個敵人。每射死一個人,他都把自己的眼睛遮起來,不忍心看。他讓御者停車,説:“我們只是朝見時沒有座位、大宴時沒有席位的人,現在已經殺了三個敵人了,也就足夠交差的了。”孔子説:“即使是在殺人這件事裏面,也還是有禮節的。” [72] 

楚平王人際關係

輩分
關係
稱謂
簡介
祖輩
祖父
熊旅
父輩
父親
熊審
平輩
長兄
熊招
次兄
熊圍
三兄
熊比
楚初王,字子幹
四兄
熊黑肱
字子皙,一作子晰,官至令尹
夫人
蔡女
太子建,楚平王十年(前519年)被吳軍帶去吳國
伯嬴 [81] 
秦哀公之妹。 [82]  本來許配給太子建,後來被楚平王強娶,生下楚昭王熊珍
子輩
兒子
熊申
子西,官至令尹
熊建
太子建,字子木,母蔡女,楚平王七年(前522年)被逼走
熊結
子期,官至司馬
熊啓
字子閭。即公子啓
熊珍
楚昭王,母伯嬴
女兒
嫁鍾建
侄兒
熊員
楚郟敖,楚康王之子,被楚靈王殺害
熊祿
太子祿,楚靈王之子,被楚平王殺害
熊罷敵
楚靈王之子,被楚平王殺害
孫輩
孫子
熊勝
白公勝,太子建之子
熊章
楚惠王,楚昭王之子
後裔
景氏
楚平王諡“景平”,因而他的一些後人以景為氏,後來成為戰國楚國三大氏族之一 [83] 
(表格參考資料: [85] 

楚平王人物爭議

關於伍子胥吳破楚入郢之戰後到楚平王墓前復仇一事,史家有不同記載。《春秋穀梁傳·定公四年》《呂氏春秋·首時》《淮南子·泰族訓》《越絕書·荊平王內傳》《史記·楚世家》《史記·十二諸侯年表》作鞭墓,《史記·吳太伯世家》《史記·伍子胥列傳》《吳越春秋·闔廬內傳》作鞭屍。目前,學界對伍子胥是否有鞭平王之墓、或鞭平王之屍,尚有爭議。 [86] 

楚平王後世紀念

楚平王平王冢

據《江陵記》記載,楚平王的墓冢在江陵城北五十四里的枝江,名叫斑竹岡,周長數百步。 [74] 

楚平王採菱城

主詞條:採菱城遺址
採菱城
採菱城(2張)
讀史方輿紀要》等文獻引《漢書·地理志》説,湖南常德桃源縣東北二十五里有采菱城,靠近白馬湖,這裏出產的菱角味甘肉厚,十分鮮美。相傳楚平王曾在這裏採菱品嚐,興建了採菱亭和採菱城。 [75-77]  後來考古證實了採菱城的存在。1981年至1985年,考古專家先後數次考古調查發掘採菱城遺址。該城城址為長方形,城垣南北長約830米,東西寬約600米,城垣為黃色粘土夯築,四周有護城河。 [78]  2013年5月,採菱城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79]  (圖冊參考來源 [80] 

楚平王史料索引

春秋》《左傳》昭公四年至昭公二十六年 [85] 
禮記·檀弓下》 [72] 
史記·楚世家 [10]  《史記·伍子胥列傳 [91] 
越絕書·卷一·荊平王內傳》 [92] 
清華簡系年 [87] 

楚平王藝術形象

楚平王文學形象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六十九回至第七十六回有楚平王的事蹟。 [88] 

楚平王影視形象

楚平王影視形象 楚平王影視形象
1996年電視劇《東周列國·春秋篇》:嚴燕生飾演楚平王。 [89] 
參考資料
  • 1.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第十》:三十一年,共王卒,子康王招立。
  • 2.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第十》:康王寵弟公子圍、子比、子晳、棄疾。
  • 3.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第十》:康王立十五年卒,子員立,是為郟敖。
  • 4.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第十》:四年,圍使鄭,道聞王疾而還。十二月己酉,圍入問王疾,絞而弒之,遂殺其子莫及平夏。使使赴於鄭。伍舉問曰:“誰為後?”對曰:“寡大夫圍。”伍舉更曰:“共王之子圍為長。”子比奔晉,而圍立,是為靈王。
  • 5.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第十》:八年,使公子棄疾將兵滅陳。
  • 6.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第十》:十年,召蔡侯,醉而殺之。使棄疾定蔡,因為陳蔡公。
  • 7.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第十》:十二年春,楚靈王樂乾谿,不能去也。國人苦役。初,靈王會兵於申,僇越大夫常壽過,殺蔡大夫觀起。起子從亡在吳,乃勸吳王伐楚,為間越大夫常壽過而作亂,為吳間。(按:《左傳》雲觀起為楚人,被楚康王車裂,其子觀從流亡至蔡,侍奉蔡大夫聲子之子朝吳。)使矯公子棄疾命召公子比於晉,至蔡,與吳、越兵欲襲蔡。令公子比見棄疾,與盟於鄧。遂入殺靈王太子祿,立子比為王,公子子晳為令尹,棄疾為司馬。先除王宮,觀從從師於乾谿,令楚眾曰:“國有王矣。先歸,復爵邑田室。後者遷之。”楚眾皆潰,去靈王而歸。
  • 8.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第十》:靈王聞太子祿之死也,自投車下,而曰:“人之愛子亦如是乎?”侍者曰:“甚是。”王曰:“餘殺人之子多矣,能無及此乎?”右尹曰:“請待於郊以聽國人。”王曰:“眾怒不可犯。”曰:“且入大縣而乞師於諸侯。”王曰:“皆叛矣。”又曰:“且奔諸侯以聽大國之慮。”王曰:“大福不再,祗取辱耳。”於是王乘舟將欲入鄢。右尹度王不用其計,懼俱死,亦去王亡。靈王於是獨傍徨山中,野人莫敢入王。王行遇其故鋗人,謂曰:“為我求食,我已不食三日矣。”鋗人曰:“新王下法,有敢饟王從王者,罪及三族,且又無所得食。”王因枕其股而卧。鋗人又以土自代,逃去。王覺而弗見,遂飢弗能起。芋尹申無宇之子申亥曰:“吾父再犯王命,王弗誅,恩孰大焉!”乃求王,遇王飢於釐澤,奉之以歸。夏五月癸丑,王死申亥家,申亥以二女從死,並葬之。
  • 9.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第十》:是時楚國雖已立比為王,畏靈王復來,又不聞靈王死,故觀從謂初王比曰:“不殺棄疾,雖得國猶受禍。”王曰:“餘不忍。”從曰:“人將忍王。”王不聽,乃去。棄疾歸。國人每夜驚,曰:“靈王入矣!”乙卯夜,棄疾使船人從江上走呼曰:“靈王至矣!”國人愈驚。又使曼成然告初王比及令尹子晳曰:“王至矣!國人將殺君,司馬將至矣!君蚤自圖,無取辱焉。眾怒如水火,不可救也。”初王及子晳遂自殺。丙辰,棄疾即位為王,改名熊居,是為平王。
  • 10.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第十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2-21]
  • 11.    《天史》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5-11-04]
  • 12.    祝玉湖編著.中華遠古帝王譜,第2分冊[M].西安:西安出版社;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15.12.第185頁
  • 13.    徐文武著.楚國思想與學術研究[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7.01.第288頁
  • 14.    《左傳·昭公十三年》:初,共王無冢適,有寵子五人,無適立焉。乃大有事於羣望,而祈曰:“請神擇於五人者,使主社稷。”乃徧以璧見於羣望曰:“當璧而拜者,神所立也,誰敢違之?”既乃與巴姬密埋璧於大室之庭,使五人齊,而長入拜。康王跨之。靈王肘加焉。子幹、子晳皆遠之。平王弱,抱而入,再拜,皆厭紐。鬥韋龜屬成然焉,且曰:“棄禮違命,楚其危哉。”
  • 15.    《左傳·昭公四年》:楚子欲遷許於賴,使鬥韋龜與公子棄疾城之而還。
  • 16.    《左傳·昭公八年》:九月,楚公子棄疾帥師奉孫吳圍陳,宋戴惡會之。 冬十一月壬午,滅陳。
  • 17.    《左傳·昭公九年》:二月庚申,楚公子棄疾遷許於夷,實城父,取州來淮北之田以益之。伍舉授許男田。然丹遷城父人於陳,以夷濮西田益之。遷方城外人於許。
  • 18.    《左傳·昭公十一年》:楚子在申,召蔡靈侯。靈侯將往。蔡大夫曰:“王貪而無信,唯蔡於感,今幣重而言甘,誘我也,不如無往。”蔡侯不可。三月丙申,楚子伏甲而饗蔡侯於申,醉而執之。夏四月丁巳,殺之,刑其士七十人。公子棄疾帥師圍蔡。
  • 19.    《左傳·昭公十一年》:楚子城陳、蔡、不羹。使棄疾為蔡公。王問於申無宇曰:“棄疾在蔡,何如?”對曰:“擇子莫如父,擇臣莫如君。鄭莊公城櫟而寘子元焉,使昭公不立。齊桓公城穀而寘管仲焉,至於今賴之。臣聞五大不在邊,五細不在庭。親不在外,羈不在內。今棄疾在外,鄭丹在內。君其少戒。”王曰:“國有大城,何如?”對曰:“鄭京、櫟實殺曼伯,宋蕭、亳實殺子游,齊渠丘實殺無知,衞蒲、戚實出獻公,若由是觀之,則害於國。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君所知也。”
  • 20.    《春秋左傳正義·昭公十二年》:楚子狩於州來,次於潁尾,使蕩侯、潘子、司馬督、囂尹午、陵尹喜帥師圍徐以懼吳。楚子次於乾谿,以為之援。
  • 21.    《春秋左傳正義·昭公十三年》:申之會,越大夫戮焉。【申會在四年。】 [疏]“申之”至“戮焉”。正義曰:王肅雲:越大夫常壽過也。申之會,經書“淮夷”,而不書越者,以常壽過有罪,不得列會,故不書越也。戮者,陳其罪惡以徇諸軍,言將殺之,終亦不殺,過至今在楚,故怨而作亂。
  • 22.    《春秋左傳正義·昭公十三年》:故薳氏之族及薳居、許圍、蔡洧、蔓成然,皆王所不禮也,因羣喪職之族,啓越大夫常壽過作亂,【常壽過,申會所戮者。】圍固城,克息舟,城而居之。
  • 23.    《春秋左傳正義·昭公十三年》:觀起之死也,其子從在蔡,事朝吳,【觀起死在襄二十二年。朝吳,故蔡大夫聲子之子。】 [疏]注“故蔡大夫聲子之子”。○正義曰:言故蔡大夫者,此時蔡滅,見為楚縣。吳今在蔡,其父先為蔡國大夫,故云故蔡大夫聲子之子也。
  • 24.    《春秋左傳正義·昭公十三年》:曰:“今不封蔡,蔡不封矣。我請試之。”觀從以父死怨楚,故欲試作亂。以蔡公之命召子幹、子晳,二子皆靈王弟。元年,子幹奔晉,子晳奔鄭。【及郊而告之情,告以蔡公不知謀。】強與之盟,入襲蔡。蔡公將食,見之而逃。【不知其故,驚起闢之。】
  • 25.    《春秋左傳正義·昭公十三年》:觀從使子幹食,坎用牲,加書而速行。【使子幹居蔡公之牒,食蔡公之食,並偽與蔡公盟之徵驗以示眾。己徇於蔡己,觀從也。】曰:“蔡公召二子,將納之,與之盟而遣之矣,將師而從之。”【詐言蔡公將以師助二子。】蔡人聚,將執之。【執觀從。】辭曰:“失賊成軍,而殺餘何益?”乃釋之。【賊謂子幹、子晳也。言蔡公已成軍,殺已不解罪。】朝吳曰:“二三子若能死亡,則如違之,以待所濟。【言若能為靈王死亡,則可違蔡公之命,以待成敗所在。】若求安定,則如與之,以濟所欲。【言與蔡公則可得安定。】且違上,何適而可。”【言不可違上也。上謂蔡公。】眾曰:“與之。”乃奉蔡公,召二子而盟於鄧,【潁川召陵縣西南有鄧城。二子,子幹、子晳。】依陳、蔡人以國。【國陳、蔡而依之。】 [疏]“依陳蔡人以國”。正義曰:二子更無兵眾,唯依倚陳、蔡人耳。以國者,許為復其國,以此招慰之。
  • 26.    《春秋左傳正義·昭公十三年》:楚公子比【子幹】、公子黑肱【子晳】、公子棄疾【蔡公】、蔓成然、蔡朝吳帥陳、蔡、不羹、許、葉之師,因四族之徒【四族:薳氏,許圍,蔡洧,蔓成然。】以入楚。及郊,陳、蔡欲為名,故請為武軍。【欲築壘壁以示後人,為復讎之名。】蔡公知之,曰:“欲速。且役病矣,請藩而已。”乃藩為軍。【藩,離也。離也,依字應作籬,今作離,假借也,力知反。】[疏]“蔡公”至“而已”。○正義曰:蔡公知之,知陳、蔡人之情也。蔡公,楚之公子,猶尚吝惜本國,恥有報讎之名,築壘以示後世,故請藩而已。
  • 27.    《春秋左傳正義·昭公十三年》:蔡公使須務牟與史猈先入,因正僕人殺大子祿及公子罷敵。【須務牟、史猈,楚大夫,蔡公之黨也。正僕,大子之近官。】
  • 28.    《左傳·昭公十三年》:公子比為王,公子黑肱為令尹,次於魚陂。公子棄疾為司馬,先除王宮。使觀從從師於乾谿,而遂告之。且曰:“先歸復所,後者劓。”師及訾梁而潰。
  • 29.    《左傳·昭公十三年》:芋尹無宇之子申亥曰:“吾父再奸王命,謂斷王旌,執人於章華宮。王弗誅,惠孰大焉?君不可忍,惠不可棄,吾其從王。”乃求王,遇諸棘圍以歸。夏,五月,癸亥,王縊於芋尹申亥氏。
  • 30.    《左傳·昭公十三年》:觀從謂子幹曰:“不殺棄疾,雖得國,猶受禍也。”子幹曰:“餘不忍也。”子玉曰:“人將忍子,吾不忍俟也。”乃行。國每夜駭曰:“王入矣!”乙卯夜,棄疾使周走而呼曰:“王至矣!”國人大驚。使蔓成然走告子幹、子晳曰:“王至矣!國人殺君司馬,將來矣!君若早自圖也,可以無辱。眾怒如水火焉,不可為謀。”又有呼而走至者曰:“眾至矣!”二子皆自殺。丙辰,棄疾即位,名曰熊居。葬子幹於訾,實訾敖。殺囚,衣之王服而流諸漢,乃取而葬之,以靖國人。使子旗為令尹。
  • 31.    《左傳·昭公十三年》:楚師還自徐,吳人敗諸豫章,獲其五帥。
  • 32.    《左傳·昭公十三年》:平王封陳、蔡,復遷邑,致羣賂,施捨寬民,宥罪舉職。召觀從,王曰:“唯爾所欲。”對曰:“臣之先,佐開卜。”乃使為卜尹。使枝如子躬聘於鄭,且致犫、櫟之田。事畢,弗致。鄭人請曰:“聞諸道路,將命寡君以犫、櫟,敢請命。”對曰:“臣未聞命。”既復,王問犫、櫟。降服而對曰:“臣過失命,未之致也。”王執其手曰:“子毋勤。姑歸,不穀有事,其告子也。”他年芋尹申亥以王柩告,乃改葬之。
  • 33.    《左傳·昭公十三年》:楚之滅蔡也,靈王遷許、胡、沈、道、房、申於荊焉。平王即位,既封陳、蔡,而皆復之,禮也。隱大子之子廬歸於蔡,禮也。悼大子之子吳歸於陳,禮也。冬十月,葬蔡靈公,禮也。
  • 34.    《左傳·昭公十三年》:(冬)吳滅州來。令尹子期(旗)請伐吳,王弗許,曰:“吾未撫民人,未事鬼神,未修守備,未定國家,而用民力,敗不可悔。州來在吳,猶在楚也。子姑待之。”
  • 35.    《左傳·昭公十四年》:夏,楚子使然丹簡上國之兵於宗丘,且撫其民。分貧振窮,長孤幼,養老疾,收介特,救災患,宥孤寡,赦罪戾,詰奸慝,舉淹滯。禮新敍舊,祿勳合親,任良物官。使屈罷簡東國之兵於召陵,亦如之。好於邊疆,息民五年,而後用師,禮也。
  • 36.    《左傳·昭公十四年》:楚令尹子旗有德於王,不知度。與養氏比,而求無厭。王患之。九月甲午,楚子殺鬥成然,而滅養氏之族。使鬥辛居鄖,以無忘舊勳。
  • 37.    《左傳·昭公十五年》:楚費無極害朝吳之在蔡也,欲去之。乃謂之曰:“王唯信子,故處子於蔡。子亦長矣,而在下位,辱。必求之,吾助子請。”又謂其上之人曰:“王唯信吳,故處諸蔡,二三子莫之如也。而在其上,不亦難乎?弗圖,必及於難。”夏,蔡人逐朝吳。朝吳出奔鄭。王怒曰:“餘唯信吳,故寘諸蔡。且微吳,吾不及此。女何故去之?”無極對曰:“臣豈不欲吳?然而前知其為人之異也。吳在蔡,蔡必速飛。去吳,所以翦其翼也。”
  • 38.    《左傳·昭公十六年》:(春正月)楚子聞蠻氏之亂也,與蠻子之無質也,使然丹誘戎蠻子嘉殺之,遂取蠻氏。既而復立其子焉,禮也。
  • 39.    《春秋·昭公十七年》:(冬)楚人及吳戰於長岸。
  • 40.    《左傳·昭公十七年》:吳伐楚。陽匄為令尹,卜戰,不吉。司馬子魚曰:“我得上流,何故不吉?且楚故,司馬令龜,我請改卜。”【疏:子魚,公子魴也。】令曰:“魴也以其屬死之,楚師繼之,尚大克之。”吉。戰於長岸。子魚先死,楚師繼之,大敗吳師,獲其乘舟餘皇。使隨人與後至者守之,環而塹之,及泉,盈其隧炭,陳以待命。 吳公子光請於其眾曰:“喪先王之乘舟,豈唯光之罪,眾亦有焉。請藉取之,以救死。”眾許之。使長鬣者三人,潛伏於舟側,曰:“我呼餘皇,則對。”師夜從之。三呼,皆迭對。楚人從而殺之,楚師亂。吳人大敗之,取餘皇以歸。
  • 41.    《左傳·昭公十八年》:楚左尹王子勝言於楚子曰:“許於鄭,仇敵也,而居楚地,以不禮於鄭。【疏:十三年,平王復遷邑,許自夷遷居葉,恃楚而不事鄭。】晉、鄭方睦,鄭若伐許,而晉助之,楚喪地矣。君盍遷許?許不專於楚。鄭方有令政。許曰‘餘舊國也’,鄭曰‘餘俘邑也’,葉在楚國,方城外之蔽也。土不可易,國不可小,許不可俘,仇不可啓。君其圖之。”楚子説。冬,楚子使王子勝遷許於析,實白羽。
  • 42.    《左傳·昭公十九年》:十九年春,楚工尹赤遷陰於下陰,令尹子瑕城郟。叔孫昭子曰:“楚不在諸侯矣!其僅自完也,以持其世而已。”
  • 43.    《左傳·昭公十九年》:楚子之在蔡也,郹陽封人之女奔之,生大子建。及即位,使伍奢為之師。費無極為少師,無寵焉,欲譖諸王,曰:“建可室矣。”王為之聘於秦,無極與逆,勸王取之。正月,楚夫人嬴氏至自秦。
  • 44.    《史記·楚世家》:平王二年,使費無忌如秦為太子建取婦。婦好,來,未至,無忌先歸,説平王曰:“秦女好,可自娶,為太子更求。”平王聽之,卒自娶秦女,生熊珍。更為太子娶。是時伍奢為太子太傅,無忌為少傅。無忌無寵於太子,常讒惡太子建。建時年十五矣,其母蔡女也,無寵於王,王稍益疏外建也。
  • 45.    《左傳·昭公十九年》:(夏)楚子為舟師以伐濮。費無極言於楚子曰:“晉之伯也,邇於諸夏,而楚闢陋,故弗能與爭。若大城城父而寘大子焉,以通北方,王收南方,是得天下也。”王説,從之。故大子建居於城父。令尹子瑕聘於秦,拜夫人也。
  • 46.    《左傳·昭公十九年》:(冬)楚人城州來。沈尹戌曰:“楚人必敗。昔吳滅州來,子旗請伐之。王曰:‘吾未撫吾民。’今亦如之,而城州來以挑吳,能無敗乎?”侍者曰:“王施捨不倦,息民五年,可謂撫之矣。”戌曰:“吾聞撫民者,節用於內,而樹德於外,民樂其性,而無寇仇。今宮室無量,民人日駭,勞罷死轉,忘寢與食,非撫之也。”
  • 47.    《左傳·昭公十九年》:令尹子瑕言蹶由於楚子曰:“彼何罪?諺所謂‘室於怒,市於色’者,楚之謂矣。舍前之忿可也。”乃歸蹶由。
  • 48.    《左傳·昭公二十年》:費無極言於楚子曰:“建與伍奢將以方城之外叛。自以為猶宋、鄭也,齊、晉又交輔之,將以害楚。其事集矣。”王信之,問伍奢。伍奢對曰:“君一過多矣,何信於讒?”王執伍奢。使城父司馬奮揚殺大子,未至,而使遣之。三月,大子建奔宋。王召奮揚。奮揚使城父人執己以至。王曰:“言出於餘口,入於爾耳,誰告建也?”對曰:“臣告之。君王命臣曰:‘事建如事餘。’臣不佞,不能苟貳。奉初以還,不忍後命,故遣之。既而悔之,亦無及已。”王曰:“而敢來,何也?”對曰:“使而失命,召而不來,是再奸也。逃無所入。”王曰:“歸。”從政如他日。
  • 49.    《史記·楚世家》:無忌曰:“伍奢有二子,不殺者為楚國患。盍以免其父召之,必至。”於是王使使謂奢:“能致二子則生,不能將死。”奢曰:“尚至,胥不至。”王曰:“何也?”奢曰:“尚之為人,廉,死節,慈孝而仁,聞召而免父,必至,不顧其死。胥之為人,智而好謀,勇而矜功,知來必死,必不來。然為楚國憂者必此子。”於是王使人召之,曰:“來,吾免爾父。”伍尚謂伍胥曰:“聞父免而莫奔,不孝也;父戮莫報,無謀也;度能任事,知也。子其行矣,我其歸死。”伍尚遂歸。伍胥彎弓屬矢,出見使者,曰:“父有罪,何以召其子為?”將射,使者還走,遂出奔吳。伍奢聞之,曰:“胥亡,楚國危哉。”楚人遂殺伍奢及尚。
  • 50.    《左傳·昭公二十年》:無極曰:“奢之子材,若在吳,必憂楚國,盍以免其父召之。彼仁,必來。不然,將為患。”王使召之,曰:“來,吾免而父。”棠君尚謂其弟員曰:“爾適吳,我將歸死。吾知不逮,我能死,爾能報。聞免父之命,不可以莫之奔也。親戚為戮,不可以莫之報也。奔死免父,孝也。度功而行,仁也。擇任而往,知也。知死不闢,勇也。父不可棄,名不可廢,爾其勉之,相從為愈。”伍尚歸。奢聞員不來,曰:“楚君大夫其旰食乎!”楚人皆殺之。
  • 51.    《左傳·昭公二十年》:員如吳,言伐楚之利於州於。【疏:州於,吳子僚。】公子光曰:“是宗為戮而欲反其仇,不可從也。”員曰:“彼將有他志。餘姑為之求士,而鄙以待之。”乃見鱄設諸焉,而耕於鄙。
  • 52.    《左傳·昭公二十一年》:(冬)蔡侯朱出奔楚。費無極取貨於東國,而謂蔡人曰:“朱不用命於楚,君王將立東國。若不先從王欲,楚必圍蔡。”蔡人懼,出朱而立東國。朱愬於楚,楚子將討蔡。無極曰:“平侯與楚有盟,故封。其子有二心,故廢之。靈王殺隱大子,其子與君同惡,德君必甚。又使立之,不亦可乎?且廢寘在君,蔡無他矣。”
  • 53.    《左傳·昭公二十二年》:楚薳越使告於宋曰:“寡君聞君有不令之臣為君憂,無寧以為宗羞,寡君請受而戮之。”對曰:“孤不佞,不能媚於父兄,以為君憂,拜命之辱。抑君臣日戰,君曰餘必臣是助,亦唯命。人有言曰,‘唯亂門之無過’。君若惠保敝邑,無亢不衷,以獎亂人,孤之望也。唯君圖之!”楚人患之。諸侯之戍謀曰:“若華氏知困而致死,楚恥無功而疾戰,非吾利也。不如出之,以為楚功,其亦無能為也已。救宋而除其害,又何求?”乃固請出之。宋人從之。己巳,宋華亥、向寧、華定、華、華登、皇奄傷、省臧、士平出奔楚。宋公使公孫忌為大司馬,邊卬為大司徒,樂祁為司城,仲幾為左師,樂大心為右師,樂輓為大司寇,以靖國人。
  • 54.    《春秋·昭公二十三年》:夏六月,蔡侯東國卒於楚。
  • 55.    《左傳·昭公二十三年》:吳人伐州來,楚薳越帥師及諸侯之師奔命救州來。吳人御諸鍾離。子瑕卒,楚師熸。【疏:吳、楚之間謂火滅為熸。軍之重主喪亡,故其軍人無復氣勢。】吳公子光曰:“諸侯從於楚者眾,而皆小國也。畏楚而不獲已,是以來。吾聞之曰,作事威克其愛,雖小必濟。胡、沈之君幼而狂,陳大夫齧壯而頑,頓與許、蔡疾楚政。楚令尹死,其師,帥賤多寵,政令不壹。七國同役而不同心,帥賤而不能整,無大威命,楚可敗也。若分師先以犯胡、沈與陳,必先奔。三國敗,諸侯之師乃搖心矣。諸侯乖亂,楚必大奔。請先者去備薄威,後者敦陳整旅。”吳子從之。戊辰晦,戰於雞父。【疏:七月二十九日,違兵忌晦戰,擊楚所不意。】吳子以罪人三千,先犯胡、沈與陳。三國爭之。吳為三軍以繫於後: 中軍從王,光帥右,掩餘帥左。吳之罪人或奔或止,三國亂。吳師擊之,三國敗,獲胡、沈之君及陳大夫。舍胡、沈之囚,使奔許與蔡、頓曰:“吾君死矣!”師噪而從之,三國奔。楚師大奔。書曰:“鬍子髡、沈子逞滅,獲陳夏齧。”君臣之辭也。不言戰,楚未陳也。
  • 56.    《春秋·昭公二十三年》:秋七月,莒子庚輿來奔。戊辰,吳敗頓、胡、沈、蔡、陳、許之師於雞父。鬍子髡、沈子逞滅。獲陳夏齧。
  • 57.    《春秋左傳正義·昭公二十三年》:書曰“鬍子髡、沈子逞滅,獲陳夏齧”,君臣之亂也。 【疏:國君,社稷之主,與宗廟共其存亡者,故稱滅。大夫輕,故曰獲。獲,得也。】 ○正義曰:傳言“舍胡、沈之囚,使曰:‘吾君死矣’”,是胡、沈之君死稱滅也。《釋例》曰:“國君者,社稷之主,百姓之望,當與社稷宗廟共其存亡者也。而見獲於敵國,雖存若亡,死之與生皆與滅同。故曰‘鬍子髡、沈子逞滅’。諸以戰傷死,雖敗績而不見擒,故經皆不曰滅。”則杜意國君生見獲亦書為滅也。劉炫謂此胡、沈之君戰死,故言滅也。《春秋》君戰,生見獲者皆言以歸,不書滅,何得言雖存若亡皆為滅?《公羊傳》曰:“其言滅獲何?別君臣也。君死於位曰滅,生釋曰獲。大夫生死皆曰獲。”以為君死曰滅,生曰以歸。韓戰貶晉侯,從大夫例,故書獲。以規杜失。今知非者,莊十年“齊師滅譚。譚子奔莒”。定六年“鄭遊速滅許,以許男斯歸”。是君存稱滅。劉炫以為生獲於敵,但言以歸不得稱滅,規杜,非也。但君存國滅,則滅文在上,滅譚、滅許是也;國存君死,則滅文在下,鬍子、沈子是也。
  • 58.    《左傳·昭公二十三年》:(秋)楚大子建之母在郹,召吳人而啓之。冬十月甲申,吳大子諸樊入郹,取楚夫人與其寶器以歸。楚司馬薳越追之,不及。將死,眾曰:“請遂伐吳以徼之。”薳越曰:“再敗君師,死且有罪。亡君夫人,不可以莫之死也。”乃縊於薳澨。
  • 59.    《左傳·昭公二十三年》:(冬)楚囊瓦為令尹,城郢。沈尹戌曰:“子常必亡郢,苟不能衞,城無益也。古者天子守在四夷。天子卑,守在諸侯。諸侯守在四鄰。諸侯卑,守在四竟。慎其四竟,結其四援,民狎其野,三務成功,民無內憂,而又無外懼,國焉用城?今吳是懼而城於郢,守已小矣。卑之不獲,能無亡乎?昔梁伯溝其公宮而民潰。民棄其上,不亡何待?夫正其疆埸,修其土田,險其走集,親其民人,明其伍候,信其鄰國,慎其官守,守其交禮,不僣不貪,不懦不耆,完其守備,以待不虞,又何畏矣。《詩》曰:‘無念爾祖,聿修厥德。’無亦監乎若敖、蚡冒至於武、文,土不過同,慎其四竟,猶不城郢。今土數圻,而郢是城,不亦難乎!”
  • 60.    《左傳·昭公二十四年》:楚子為舟師以略吳疆。沈尹戌曰:“此行也,楚必亡邑。不撫民而勞之,吳不動而速之,吳踵楚,而疆埸無備,邑能無亡乎?”
  • 61.    《左傳·昭公二十四年》:越大夫胥犴勞王於豫章之汭,越公子倉歸王乘舟。倉及壽夢帥師從王,王及圉陽而還。吳人踵楚,而邊人不備,遂滅巢及鍾離而還。沈尹戌曰:“亡郢之始,於此在矣。王壹動而亡二姓之帥,幾如是而不及郢?《詩》曰:‘誰生厲階,至今為梗。’其王之謂乎。”
  • 62.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楚子使薳射城州屈,復茄人焉。城丘皇,遷訾人焉。使熊相禖郭巢,季然郭卷。子大叔聞之曰:“楚王將死矣,使民不安其土,民必憂。憂將及王,弗能久矣。”
  • 63.    《左傳·昭公二十六年》:九月,楚平王卒。令尹子常欲立子西,曰:“大子壬弱,其母非適也,王子建實聘之。子西長而好善,立長則順,建善則治。王順國治,可不務乎?”子西怒曰:“是亂國而惡君王也。國有外援,不可瀆也。王有適嗣,不可亂也。敗親速仇,亂嗣不祥,我受其名。賂吾以天下,吾滋不從也。楚國何為?必殺令尹!”令尹懼,乃立昭王。
  • 64.    《史記·楚世家》:十年,楚太子建母在居巢,開吳。吳使公子光伐楚,遂敗陳、蔡,取太子建母而去。楚恐,城郢。初,吳之邊邑卑梁與楚邊邑鍾離小童爭桑,兩家交怒相攻,滅卑梁人。卑梁大夫怒,發邑兵攻鍾離。楚王聞之怒,發國兵滅卑梁。吳王聞之大怒,亦發兵,使公子光因建母家攻楚,遂滅鍾離、居巢。楚乃恐而城郢。
  • 65.    《史記·卷六十六·伍子胥列傳》:及吳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屍,鞭之三百,然後已。申包胥亡于山中,使人謂子胥曰:“子之報仇,其以甚乎!吾聞之,人眾者勝天,天定亦能破人。今子故平王之臣,親北面而事之,今至於僇死人,此豈其無天道之極乎!”伍子胥曰:“為我謝申包胥曰,吾日莫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 66.    《春秋穀梁傳·定公四年》:何以謂之吳也?狄之也。何謂狄之也?君居其君之寢,而妻其君之妻;大夫居其大夫之寢,而妻其大夫之妻。蓋有欲妻楚王之母者。不正乘敗人之績而深為利,居人之國,故反其狄道也。
  • 67.    《越絕書·卷一》:荊平王已死,子胥將卒六千,操鞭捶笞平王之墓而數之曰:「昔者吾先人無罪而子殺之,今此報子也。」
  • 68.    《史記·蒙恬列傳》:令蒙毅曰:“先主欲立太子而卿難之。今丞相以卿為不忠,罪及其宗。朕不忍,乃賜卿死,亦甚幸矣。卿其圖之!”毅對曰:“……昔者秦穆公殺三良而死,罪百里奚而非其罪也,故立號曰‘繆’。昭襄王殺武安君白起。楚平王殺伍奢。吳王夫差殺伍子胥。此四君者,皆為大失,而天下非之,以其君為不明,以是籍於諸侯。……”使者知胡亥之意,不聽蒙毅之言,遂殺之。
  • 69.    《全唐文·卷三百五十·李白(四) 》:當楚平王時,王虐忠助讒苛虐厥政。芟於尚,斬於奢,血流於朝,赤族伍氏。怨毒於人,何其深哉?
  • 70.    《新語·無為》:楚平王奢侈縱恣,不能制下,檢民以德,增駕百馬而行,欲令天下人饒財富利,明不可及,於是楚國逾奢,君臣無別。
  • 71.    《左傳·昭公十三年》:子幹歸,韓宣子問於叔向曰:“子幹其濟乎?”對曰:“難。”宣子曰:“同惡相求,如市賈焉,何難?”對曰:“無與同好,誰與同惡?取國有五難: 有寵而無人,一也;有人而無主,二也;有主而無謀,三也;有謀而無民,四也;有民而無德,五也。子幹在晉十三年矣,晉、楚之從,不聞達者,可謂無人。族盡親叛,可謂無主。無釁而動,可謂無謀。為羇終世,可謂無民。亡無愛徵,可謂無德。王虐而不忌,楚君子干涉五難以弒舊君,誰能濟之?有楚國者,其棄疾乎!君陳、蔡,城外屬焉。苛慝不作,盜賊伏隱,私慾不違,民無怨心。先神命之,國民信之,羋姓有亂,必季實立,楚之常也。獲神,一也。有民,二也。令德,三也。寵貴,四也。居常,五也。有五利以去五難,誰能害之?子幹之官,則右尹也。數其貴寵,則庶子也。以神所命,則又遠之。其貴亡矣,其寵棄矣,民無懷焉,國無與焉,將何以立?”宣子曰:“齊桓、晉文,不亦是乎?”對曰:“……此二君者,異於子幹。共有寵子,國有奧主。無施於民,無援於外,去晉而不送,歸楚而不逆,何以冀國?”
  • 72.    《禮記·檀弓下》:工尹商陽與陳棄疾追吳師,及之。【疏:棄疾,楚公子棄疾也。以魯昭八年帥師滅陳,縣之,楚人善之,因號焉。至十二年,楚子狩於州來,使蕩侯、潘子、司馬督、囂尹午、陵尹喜圍徐以懼吳,於時有吳師。】陳棄疾謂工尹商陽曰:“王事也,子手弓而可。”手弓。“子射諸。”【疏:商陽仁,不忍傷人,以王事勸之。】射之,斃一人,韔弓。又及,謂之,又斃二人。每斃一人,掩其目。止其御曰:“朝不坐,燕不與,殺三人,亦足以反命矣。”孔子曰:“殺人之中,又有禮焉。”
  • 73.    《春秋左傳正義·昭公元年》:楚伯州犁曰:“此行也,辭而假之寡君。”【聞諸大夫譏之,故言“假”以飾令尹過。】鄭行人揮曰:“假不反矣!”【言將遂為君。】伯州犁曰:“子姑憂子晳之慾背誕也。”【襄三十年,鄭子晳殺伯有,背命放誕,將為國難。言子且自憂此,無為憂令尹不反戈。】子羽曰:“當璧猶在,假而不反,子其無憂乎?”【子羽,行人揮。當璧,謂棄疾。事在昭十三年。言棄疾有當璧之命,圍雖取國,猶將有難,不無憂也。】齊國子曰:“吾代二子愍矣!”【國子,國弱也。二子,謂王子圍及伯州犁。圍此冬便篡位,不能自終;州犁亦尋為圍所殺,故言可愍。】
  • 74.    《太平御覽·卷五十三》 :任端休《江陵記》曰:州城北五十四里,有楚平王冢枝江有班竹岡。又云:平王冢週迴數百步。未知孰是。
  • 75.    《讀史方輿紀要·卷八十》:沅南城(縣西南百二十里。後漢建武二十六年,置沅南縣,屬武陵郡。縣在沅水之陰,因名。……《志》雲:縣東北二十五里有采菱城,相傳楚平王曾採菱於此)。
  • 76.    《明一統志·卷六十四》:【古蹟採菱城】在桃源縣東北二十五里。其湖產菱肉厚味甘,楚平王嘗採之,有采菱亭。
  • 77.    《湖廣通志·卷七十九》:【桃源縣】採菱城在縣東二十五里,城傍白馬湖,產菱甚美,楚平王築城,又有采菱亭。
  • 78.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採菱城遺址  .常德市文化旅遊廣電體育局[引用日期2023-09-11]
  • 79.    國務院核定公佈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國家文物局[引用日期2023-09-11]
  • 80.    桃源縣採菱城遺址勘探調查收穫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引用日期2023-09-11]
  • 81.    《列女傳·貞順傳·楚平伯嬴》:伯嬴者,秦穆公之女,楚平王之夫人,昭王之母也。
  • 82.    《太平御覽·人事部·卷一百三十二》:伯嬴,秦康公之女,平王之夫人,昭王之母也。
  • 83.    田成方. 東周時期楚國宗族研究[D].武漢大學,2011,95-104.
  • 84.    《左傳·昭公十一年》:冬十一月,楚子滅蔡,用隱大子於岡山。
  • 85.    左傳(春秋魯)左丘明撰  .國學導航網[引用日期2023-09-11]
  • 86.    倉林忠.關於伍子胥有否對楚平王掘墓鞭屍的辨析[J].綿陽師範學院學報,2013,32(10):58-64.
  • 87.    清華簡《系年》:[第十五章] 靈王即世,景平王即位。少師無極讒連尹奢而殺之,其子伍員與伍之雞逃歸吳。伍雞將吳人以圍州來,為長壑而洍之,以敗楚師,是雞父之洍。景平王即世,昭王即位。伍員為吳太宰,是教吳人反楚邦之諸侯,以敗楚師於柏舉,遂入郢。[第十九章] 楚靈王立,既縣陳、蔡,景平王即位,改邦(封)陳、蔡之君,使各復其邦。
  • 88.    東周列國志(明)餘邵魚 馮夢龍(清)蔡元放等  .國學導航網[引用日期2023-09-12]
  • 89.    電視劇《東周列國·春秋篇》第1集(嗶哩嗶哩版/1996年)片頭字幕01分17秒至01分59秒,片尾字幕  .嗶哩嗶哩[引用日期2023-09-12]
  • 90.    清華簡《楚居》:若敖起禍,焉徙居烝之野,烝之野[□□,□□徙]襲為郢。至恭王、康王、嗣子王皆居為郢。至靈王自為郢徙居乾溪之上,以為處於章[華之台]。景平王即位,猶居乾溪之上。至昭王自乾溪之上徙居媺郢,媺郢徙居鄂郢,鄂郢徙襲為郢。
  • 91.    史記·卷六十六·伍子胥列傳第六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3-09-12]
  • 92.    越絕書-越絕卷第一  .國學導航網[引用日期2023-09-12]
  • 93.    張正明.楚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214-215, 223
  • 94.    李德堯.論楚平王[J].荊州師專學報,1998(01):54-58.
  • 95.    張新國 繪.東周列國故事·第三十二冊(過昭關).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1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