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楚懷王

(戰國時期楚國國君)

鎖定
楚懷王熊槐(?-前296年 [95]  ),羋姓熊氏,楚威王之子,楚頃襄王之父,戰國時期楚國國君。
楚威王十一年(前329年),楚威王去世,熊槐繼位,史稱“楚懷王”。 [11]  在位期間,他曾破格任用屈原進行改革,但變法半途而廢 [102]  。楚懷王六年(前323年),擊敗魏國,奪取八城 [13]  ;楚懷王十一年(前318年),擔任五國聯盟的縱長,合縱伐秦 [2]  ;楚懷王二十三年(前306年),滅亡越國,拓境江東 [65]  。但是,他也曾在楚懷王十七年(前312年)發動丹陽、藍田之戰 [38]  ,損兵折將、痛失漢中;又在楚懷王二十八年(前301年)經歷垂沙之戰 [75]  的大敗,國土淪喪。 [102]  楚懷王三十年(前299年),楚懷王與秦昭襄王武關會盟,秦國將他扣押,脅迫他割讓巫郡黔中郡,被他斷然拒絕。 [91] 
楚頃襄王三年(前296年),楚懷王客死於秦。梓棺返楚,“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 [95] 
概述內圖片來源東周列國 [215] 
別    名
楚懷王
熊相 [123] 
所處時代
戰國
民族族羣
華夏族
出生地
郢都(今湖北荊州紀南城)(今湖北荊州)
逝世日期
公元前 296年
主要成就
大敗魏國,奪取八城
五國聯盟,合縱伐秦
滅掉越國,拓境江東
本    名
熊槐 [7] 
在位時間
前329年-前299年
諡    號
懷王

楚懷王人物生平

楚懷王早年經歷

熊槐是楚威王之子。楚國楚肅王開始,經過近60年的休養生息,到楚威王后期,國勢達到頂峯,與先後崛起的齊、秦並列為三大強國,楚國成了當時諸侯中最大的國家,也是當時物產最豐富、人口最眾多、軍隊最強盛的國家。 [1] 
楚威王十一年(前329年),楚、秦聯合伐魏,期間魏賂秦上洛,於是秦國倒戈,魏國南陽擊敗楚軍,是為陘山之戰 [8-10] 同年,楚威王去世,熊槐即位,是為楚懷王。 [11] 
楚懷王五年(前324年),惠施主張以韓、魏合齊、楚,因此魏國以太子魏嗣(即魏襄王)入質於齊,公子高入質於楚。同年魏嗣返魏。 [83]  [208] 
楚懷王六年(前323年),楚國打着送魏公子高回魏國奪太子位的旗號 [15] 派大司馬昭陽帶兵攻入魏國 [14]  ,在襄陵(今河南睢縣)大破魏國軍隊,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奪取了魏國的八座城池,一雪陘山之恥。 [13]  同年,秦、楚、齊舉行齧桑會盟。 [12]  [50]  次年,因魏惠王恥於襄陵之敗 [151]  張儀趁機遊説魏王推行連橫提出聯合秦、魏、韓來攻打齊、楚的主張 [187-188]  ,並擔任魏相。 [83]  [150]  [152]  楚、齊聞訊想要攻打魏國,因雍沮勸阻而作罷。 [153] 
楚懷王七年(前322年) [83] 因齊國封與楚國有舊怨的靖郭君田嬰於薛地 [154]  [156]  ,楚王大怒,想要攻打齊國,因公孫閈的勸説而作罷。 [155]  楚王又派昭陽向田嬰提出用數倍之地來交換薛地的請求,田嬰不同意。 [157] 
楚懷王八年(前321年) [83] 韓國想要用中原之地交換魏國的上黨地區。因這樣交換土地會使韓、魏壯大,楚國和趙國陳兵邊境,逼迫韓、魏取消了這次交易。 [158-159] 

楚懷王合縱圖強

合縱伐秦
楚懷王十年(前319年),楚國因謀劃滅越 [83] 在廣陵(今揚州)築城 [161]  。同年,楚懷王稱張儀“不忠不信”,施壓魏國驅逐張儀 [160] 公孫衍則得到東方各國的支持而升任魏相。至此,合縱的形勢便形成了。 [2] 
楚懷王十一年(前318年),魏、趙、韓、燕、楚五國合縱攻秦,並推舉楚懷王為縱長。 [2]  [18]  東周賜胙於楚懷王。 [16-17]  這一次合縱中,一説楚軍未見出兵記載 [83]  一説楚國出兵奪取新隍、於、長親之地。 [20-21]  義渠亦乘機起兵擊敗秦軍。魏、趙、韓三國則出兵函谷關與秦交戰,被秦國擊敗。由於本戰中魏國受到損失較大,魏使惠施出使楚國,要和秦講和;同時楚國大臣杜赫也指出楚國正面臨着“東有越累,北無晉,而交未定於齊、秦,是楚孤也”的困境,希望與秦國和談。 [19]  於是五國紛紛退兵。次年秦軍乘勝追擊,大勝韓趙聯軍,合縱宣告失敗。 [2] 
變法圖強
楚懷王十二年(前317年)開始,楚懷王任用屈原進行變法,變法的內容包括“勵耕戰、舉賢能、反壅蔽、禁朋黨、明賞罰、移風易俗”等。 [22]  由於改革觸動了舊貴族的利益,加之楚懷王聽信了上官大夫的讒言,這次改革最終失敗了。 [31]  但是,部分新政仍然得以推行。 [23] 
佯裝救韓
楚懷王十四年(前315年) [83]  ,秦軍在濁澤擊敗韓國。韓王為同秦國講和,約定與秦國一起伐楚。楚王用陳軫之計,騙韓王説楚國已經出兵救韓。韓王中計,取消了和秦國的和談。秦兵再至,楚國卻沒有履行救韓的承諾。此時韓國難以抵擋秦軍的進攻,大敗,不得不向秦國求和。 [28] 
合縱存燕
同年,齊國趁秦、韓、趙、楚勢力都困在韓國戰場(一説此動機附會馬陵之戰,不可信 [83]  )、且燕國發生子之之亂的時機,出兵伐燕。楚懷王十五年(前314年),齊國成功吞併了燕國,震動天下。 [24-25] 
當時,楚王欲聯合趙、魏等國一道伐齊,來使燕國復國。 [26]  楚國甚至許諾向魏國割地六城,來確保魏國能留在同盟中。然而,秦國卻以救齊之名出手干預,一邊出兵攻下魏國的曲沃 [172-173]  毗鄰函谷關 [138]  ,與山西名城曲沃為兩地 [174]  ),一邊聯合韓國對魏國進行外交施壓,從而逼迫魏國退出了合縱伐齊的聯盟。於是這次伐齊便作罷了。 [27]  [29]  燕國在兩年後才得以復國。 [30] 

楚懷王丹陽之敗

齊楚同盟
楚懷王十六年(前313年),楚國轉而與齊國結盟,北圍秦國的前一年攻下的曲沃、以及於中地區(地處商於 [149]  ),來扼制秦國東出。 [2] 
一説同年,越王無彊發兵攻打齊國。齊王為了避免戰禍,竟寫信勸越王轉而攻打楚國。信中稱此時“楚三大夫張九軍,北圍曲沃、於中,以至無假之關者三千七百里,景翠之軍北聚魯、齊、南陽”,兵力分散,是越國伐楚的良機。越王聽從。 [2]  [36]  於是楚王不得不調兵擊退越王的軍隊。 [34]  [37] 
見欺張儀
同年,在齊國的幫助下,楚國已經攻下了秦的曲沃 [35] 將要繼續進攻於中。 [2] 
此後,秦國想要斷絕齊楚之交。楚懷王十六年底至十七年年初(前313-312年),秦惠文王與魏襄王在臨晉、蒲坂(兩地隔黃河相對 [83]  )會盟 [66]  [177]  ,會上討論到分化齊楚的問題。期間,楚大夫景鯉出使秦國,也跟隨秦王參加了這次會議。此時,楚王仍然較為重視齊楚之交 [83]  ,他擔心景鯉的這一舉動會使齊國誤會楚國暗中與秦、魏交好,便責問了景鯉。 [32-33] 
其後,秦國繼續離間齊楚。楚懷王十六年(前313年)年末,張儀出使楚國,欺騙楚懷王説,如果楚王斷絕和齊國的盟約,秦國就會將六百里商於之地歸還給楚國。懷王中計,不顧陳軫的勸阻,與齊國斷交。但秦國卻遲遲沒有兑現承諾。 [3]  [35] 
楚懷王十七年(前312年)年初,楚國調動此前北聚邊境的景翠一軍,包圍了韓國的雍氏(今河南長葛 [175]  韓國派冷向向秦國求援。 [9]  與此同時,齊國、宋國也發兵圍攻魏國的煮棗(今山東東明)。 [83]  [179-180] 
面對以上五國大戰的局勢秦惠文王口頭答應了救韓及聯魏攻楚的方案,但還是心存觀望。楚懷王則派出昭魚屈匄在邊境與秦國談判,試圖爭取秦國。 [9]  隨後,秦國大臣甘茂力勸秦王伐楚。他和縱方的蘇秦都已看出,如果秦國不及時救援、拉攏魏韓,魏韓就會投向楚國的陣營。 [176]  [179]  因此秦王下定了救韓伐楚的決心。同年,張儀聲稱前一年只許給楚國六里地,秦楚關係徹底破裂。 [35]  戰爭一觸即發。 [2] 
丹陽、藍田之戰
主詞條:藍田之戰
楚懷王十七年(前312年)春,由於秦國已經表態,加之憤於被張儀欺騙,楚懷王決定發兵攻打秦國。陳軫勸楚王繼續與秦國議和,一同攻打齊國,楚王不聽。 [35]  [38] 
丹陽、藍田之戰
丹陽、藍田之戰(2張)
於是楚王發動丹陽之戰,派將軍屈匄進攻秦國的商於;與此同時,雍氏和煮棗的戰役也還在繼續。在對峙中,秦軍分三路反擊楚軍。首先,中路的魏章在丹陽(今河南西峽縣以西、丹水以北地區)大破楚軍,斬首八萬,俘虜楚將屈匄,楚國“通侯執珪死者七十餘人”;然後魏章率軍向西進攻,與西路向東進攻的甘茂會合,攻取了楚漢中六百里地(今漢水中游兩岸地帶),設置漢中郡。東路的樗裏疾曾幫助魏章打敗楚將屈匄,又幫助韓國反攻楚景翠所部得勝,接着就向東進發,幫助魏國打敗齊軍於濮水一帶,齊師敗走。 [2]  魏軍隨後還攻打了附近的楚國襄丘 [83]  [202] 
楚懷王因漢中失守而大怒,再召集全國的部隊進攻秦國,大軍深入到藍田(今陝西藍田縣),距咸陽不到一百五十里,與秦軍激戰。一説此役楚國戰敗 [38]  [77] 並割讓兩座城池求和 [178] 另一説楚國此役得勝,還一度拉攏到韓國 [21]  [49]  。然而不久韓魏又襲楚,攻到了鄧(一説召陵附近,一説今河南鄧州,一説湖北襄樊),迫使楚退兵。 [38]  是為藍田之戰魏章還曾會合韓軍攻楚,取得上蔡(今河南上蔡)。次年,秦國進一步攻取楚國的召陵(今河南召陵)。 [2]  [39] 丹陽、藍田之戰圖冊來源 [2]  [17]  [146] 
丹陽、藍田之戰的慘敗使得楚國元氣大傷,從此由盛轉衰。 [17] 
秦楚議和
楚懷王十八年(前311年),在這樣的形勢下,楚國不得不向秦國求和。此次秦楚談判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秦國提出歸還漢中,換取楚國驅逐陳軫、昭過(一説即召滑)。由於昭過本人、楚廷親齊派以及秦國大臣甘茂的反對,此事不了了之。 [23]  [40]  [121] 
第二階段:秦國提出歸還武關之外的土地(即漢中之半),換取楚國的黔中郡 [41-42] 
第三階段:楚王要求秦國交出張儀,來交換黔中郡。 [43-44] 
第四階段:張儀至楚,被楚王囚禁,本來將要被殺。由於楚王捨不得割讓黔中郡,加上張儀賄賂靳尚鄭袖為自己説情,楚王最後還是釋放了張儀,而秦國也就沒有得到黔中郡。兩國達成了連橫共識。 [45-46] 
當張儀回國時,楚王擔心張儀會繼續敗壞楚國,靳尚便自請為楚王跟隨、監視張儀,卻不幸遇刺身亡。 [48]  此外,《屈原列傳》記載,張儀離楚後,屈原恰好出使齊國返回,質問懷王為何不殺張儀;懷王悔悟,派人追趕張儀,沒有追上。 [47]  而《張儀列傳》則記載,張儀在楚時,屈原便勸阻了懷王,但懷王沒有聽從。 [46] 
無論如何,至此,楚國和秦國成為了盟國。

楚懷王時縱時橫

轉而合縱
楚懷王十八年(前311年),張儀返回秦國後,楚王又派昭雎出使秦國,鞏固楚秦關係。昭雎還沒有抵達,秦惠文王就去世,秦武王即位。 [51]  這時,諸侯聽聞張儀不被新王寵信,紛紛和秦國斷交,轉而和齊國結盟。 [52] 
楚懷王十九年(前310年),張儀被驅逐出秦國,轉而去魏國為官。見此情形,楚王亦背棄了和秦國的盟約,逮捕昭雎來向齊國示好。桓臧遊説楚王,稱昭雎和張儀的交情也能鞏固楚魏關係,勸楚王釋放昭雎,楚王聽從。 [51]  不久後魏相田需去世,一説張儀接任魏相,一説楚國支持魏太子魏遫(即魏昭王)做了魏相。 [83]  [216]  於是,魏、楚、齊等國合縱的局勢又一次形成了。次年,張儀去世。 [53] 
秦攻楚可用的兩條水道 秦攻楚可用的兩條水道 [17]
楚懷王二十一年(前308年),秦武王派司馬錯巴蜀水路攻打楚國的黔中一帶,未能完全攻克。 [17]  [54]  約同年,西周武公的共太子去世,楚王在昭翦的建議下扶持公子咎登上西周太子之位。 [83]  [225-226] 
用間滅越
戰國楚越地圖 戰國楚越地圖 [138]
早在楚懷王十七年(前312年),楚國與秦、魏、韓對峙時,越國曾援助魏國戰船、箭矢等武器。 [66]  因此,楚王加緊了滅越的準備,以消除後顧之憂,並將領土擴展到江東一帶。 [2] 
楚懷王十九年至二十三年(前310-306年),楚王派召滑在越國活動,製造越國內亂。前306年,越國大亂,楚國趁此機會進攻越國,將其滅亡,並在江東設郡。至此,楚國疆域空前遼闊,南至厲門塞(一作瀨胡,今廣西桂林),東至句章(今浙江寧波)。 [2]  [63-65] 
假縱脅秦
楚懷王二十一年(前308年)起,楚國在外交上轉變為中立方。這一時期,楚國常常採用“假縱脅秦”的策略,試圖通過作勢援助、結交其他合縱國,來逼迫秦國割地賂楚(尤其是歸還楚國的失地);一旦得地,楚國就會保持中立,乃至背叛合縱、與秦國連橫。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宜陽之戰和皮氏之戰。 [17] 
楚懷王二十一年(前308年)秋,秦國攻打韓國的宜陽(今河南宜陽縣)(見宜陽之戰)。 [55]  一開始,楚王曾想要救援韓國,因陳軫反對而作罷。 [181]  同時,秦武王向楚國空口許諾,稱如果楚國願意保持中立,秦國就會歸還漢中,楚王應允。 [56]  等到次年秦韓戰事膠着時,楚國又背秦助韓。 [182]  楚將景翠發兵干涉,作勢要援助韓國;此外,楚國還揚言要攻打給秦國借道的東周 [183]  [186]  但在東周君遊説下,景翠沒有實際參戰,而是等到宜陽陷落後再進兵迫近秦韓兩軍。秦國害怕楚軍會攻打疲敝的秦軍,便將煮棗獻給楚國。 [57]  戰後,楚王又向秦國索要前一年許諾的漢中,秦王不同意。 [56] 
楚懷王二十二年(前307年),秦武王崩,秦昭襄王即位。 [67]  同年,楚王第二次攻打韓國的雍氏。昭應率楚軍持續圍攻五月後,雍氏糧草殆盡。 [185]  韓國向秦國求援,雖然此時秦宣太后因出身楚國而不願救韓,但甘茂還是説服秦王救援韓國。 [184]  於是楚國退兵。 [67] 
同年,秦、楚聯合攻打魏的皮氏(今山西河津)。楚國背秦助魏,欲藉機要挾秦國割地於楚;同時,魏太子魏遫來楚為質。面對這種情形,秦將樗裏疾怒而與魏國講和,並誘騙楚王放歸魏太子,然後和魏國一起反攻楚國。 [55]  [58]  由於魏太子從中調停 [203] 最後三國偃兵而散。 [59] 
楚懷王二十三年(前306年),楚王得知身為宣太后外族的向壽很得秦王寵用,就重賂向壽。向壽將杜陽地贈給了楚國小令尹作為回報。同年,韓國想要請求秦國歸還自己武遂,怕觸怒楚國,就派唐客説服楚王支持這件事。 [222]  於是楚王派使者赴秦,替韓國索要武遂,於是甘茂許諾把武遂歸還給韓國。 [60]  [223]  這時甘茂與向壽爭權,蘇代為韓出使秦國,建議向壽不要再倚仗楚國,而應通過遊説楚國把潁川歸還給韓國的方式,與韓國交好,來與甘茂相爭。向壽同意了,但楚王沒有答應這件事。 [68]  之後甘茂便把武遂交割給了韓國,向壽則攻訐甘茂迫使其出走。 [224] 
同年(前306年) [83]  ,秦歸韓武遂後,齊王因不願看到秦楚聯合,寫信勸楚王加入合縱。楚王採納昭雎的建議,一邊交好齊、韓,一邊厚待秦國重臣樗裏疾,再挾齊韓之勢來迫使秦國割地賂楚。 [60]  僅僅一年後(前307年),楚國就背齊合秦,得到了秦國歸還的土地。 [61]  楚王的這一策略,在短期內一度“取地於秦” [60]  ,達到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37]  但從長遠來看,卻使楚國失信於諸侯,為垂沙之戰埋下了隱患。 [62] 
黃棘之會
早在楚懷王二十二年(前307年),因出身楚國的秦宣太后主政,秦楚關係已便有所回温。 [17]  楚懷王二十三年(前306年),楚國厚待向壽和樗裏疾,兩國關係便進一步好轉。 [60]  [68] 
楚懷王二十四年(前305年),秦昭襄王厚賂楚國,秦楚聯姻,成為盟國。 [61]  這一年,楚、秦一起攻打韓國,圍綸氏。 [72]  [83]  [148]  而向壽也在楚懷王的推薦下登上秦國相國之位。 [70]  大致在同年或次年,屈原因反對秦楚結盟被放逐漢北。 [23] 
楚懷王二十五年(前304年),楚王與秦王在黃棘舉行會盟,是為黃棘之會。同年,秦國把上庸(今湖北竹山縣漢中的一部分 [69]  歸還給楚國。 [61] 

楚懷王垂沙之難

秦楚失和
楚懷王二十六年(前303年),齊、魏、韓以楚國背叛合縱盟約為由,攻打楚國。楚國用太子熊橫為質,換取秦國的援軍。雙方休戰。 [71]  同年或次年,楚國以新城為主郡,來防備秦國從宜陽的進攻 [73]  ,與秦國的關係出現裂痕。 [17] 
楚懷王二十七年(前302年),楚太子在秦鬥毆,殺死了秦國的一位大夫,逃回楚國,使得秦楚關係進一步惡化。 [71]  這一年,秦國與韓、魏會盟,向魏國歸還前一年攻取的蒲阪 [74]  列國形勢發生了變化。
垂沙之戰
主詞條:垂沙之戰
楚懷王二十八年(前301年),楚國與齊、韓、魏、秦四國之間爆發垂沙之戰。
關於垂沙之戰的發端,有兩種説法。一説為,齊韓魏謀劃攻楚,孟嘗君田文擔心秦國還會像前年一樣救援楚國 [83]  ;為了離間秦楚關係,田文便欺騙楚王説齊國欲與楚國合縱伐秦,楚王答應。然而這時,齊魏韓卻出爾反爾,一起攻打楚國;而秦國因知悉楚國先前想要伐秦,也不救楚國。因此楚國大敗。 [77]  另一説則雲,齊國和秦國是相約攻打楚國。 [78] 
垂沙之戰 垂沙之戰 [17]
在本次戰役中,齊、韓、魏、秦四國伐楚,進攻楚國的方城(南陽地區)。楚將唐眜率楚軍主力在泚水與齊魏韓聯軍對峙六月之久 [189]  ,最終在垂沙進行決戰,三國聯軍大破楚軍,攻佔了楚國宛(今河南宛城區)、葉(今河南葉縣)之北的土地 [81-83]  唐蔑陣亡。 [76]  [147]  此外,楚臣昭雎在重丘抵禦秦軍,一度取勝 [190-191]  守住了重丘 [192]  [75] 
同年,秦國攻打楚國的新城。 [194]  次年,即楚懷王二十九年(前300年),新城淪陷 [80]  ,秦軍斬首二萬,殺楚將景缺 [79] 
此後,楚王恐懼,欲割讓給齊國六座城池,以太子為質,來向齊國求和。但昭雎認為,可以同時與秦國和談,齊國害怕楚、秦修好,就不會向楚國索要土地。楚王聽從了他的建議,一邊派景翠、昭應送太子入齊為質 [78]  [193]  ,與齊國達成了休戰協議 [79] 另一邊派景鯉、蘇厲入秦和談,用近萬把弓弩、四十萬箭矢、及重刃等地贖回了秦國此年侵佔的新城。 [192] 
莊蹻暴郢
在垂沙之戰後,楚國又發生了內亂,史稱“莊蹻暴郢”事件 [85]  。此事使得楚國陷入了內憂外患的局面,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84] 
對於莊蹻暴郢的性質,學界有三種説法,分別是平民起義 [2] 將領叛亂 [86]  [89] 越人反叛 [87]  。其中,説法一多以《韓非子·喻老》“莊蹻為盜於境內而吏不能治”為依據 [2] 説法二多以《史記·西南夷列傳》描述莊蹻入滇時所載“莊蹻者,故楚莊王苗裔也”為依據 [86]  ,雙方各執一詞;説法三則忽略了“昧之難,越亂”上下文的時間,不能自圓其説。 [87]  對於此事時間的界定,多在楚懷王二十八年(前301年)垂沙之戰以後。 [87]  此外,學界對此莊蹻與二十年後“莊蹻入滇”中的楚將莊蹻是否為同一人也有爭議。 [88]  不論何種説法,“莊蹻暴郢”事件發生在楚懷王晚年,是無疑的。
莊蹻暴郢事件的影響是深遠的。此事過後,楚分為三、四 [84] 一説是楚之領土分裂為三四塊 [2] 另一説則是楚國的黨爭派系分為三四支 [89]  。總之,楚國發生了嚴重內亂。
謀立韓儲
早先,秦、楚支持的韓公子幾瑟與公子伯嬰、公子咎爭奪太子之位,又與齊、魏支持的大臣公叔爭權。 [163]  [227]  楚國大臣鄭強出使韓國時,為幫助幾瑟奪權,矯詔許諾待幾瑟成功後楚國會把新城、陽翟割讓給韓國。楚王得知後大怒,想治罪鄭強,鄭強卻辯解説不管事成與否楚國都可以反悔,楚王竟便不治罪鄭強。 [164]  後伯嬰被立為太子。 [162] 
楚懷王二十八年(前301年)垂沙之戰前夕,韓與齊、魏合縱欲攻楚,公叔便趁機納齊軍入新鄭,用以固其位、並迫使幾瑟出走至楚 [165-166]  同年,景鯉出使韓國時,曾設法阻止伯嬰去秦國為質。 [228] 
楚懷王二十九年(前300年)新城被秦國攻佔後,楚國與齊國議和。期間,齊王應韓國請求,要求楚國驅逐幾瑟,楚王不聽。 [229]  後楚國又與秦國議和,贖回新城。 [192]  同年,韓太子伯嬰去世後,楚王又聽從韓國大臣公仲建議,決定聯合秦國干涉,送幾瑟回國與公子咎爭奪太子之位。 [230]  楚王讓幾瑟住在陽翟 [167]  併發兵十餘萬第三次攻打韓國的雍氏,想要以此送他回國當太子。 [168]  同時,楚王派鄭強使秦謀求秦國的支持,但秦國受韓國遊説不再幹涉此事。 [169-170]  最後,楚軍敗退,無功而返。公子咎被立為太子,後為韓釐王 [83]  [162]  [171] 

楚懷王客死於秦

楚懷王三十年(前299年),秦國攻打楚國,取八城,前一年歸還楚國的新城 [192]  [196]  同年,秦軍又攻取了新市。 [195]  其後,秦王寫信約懷王在武關會盟 [90] 信中承諾兩國結盟後秦國會歸還楚國失地,對懷王威逼利誘。 [197] 
楚懷王見信後,心生畏懼,擔心赴約將受騙,不赴約又會激怒秦國。此時屈原已被召回,與昭睢皆稱秦是虎狼之國、不可信,勸懷王不要去。但懷王的小兒子子蘭以不應破壞和秦國的邦交為由,勸懷王赴約。懷王最終還是前往武關。結果秦國在後面伏兵埋伏,關閉了武關的大門,斷絕了懷王回國的道路,將懷王劫持到了咸陽,要求楚王用附屬國的禮儀朝見秦王。懷王大怒,後悔沒有聽昭雎的話。此後,秦王逼迫懷王割讓巫郡和黔中郡,被懷王嚴詞拒絕。於是秦國扣押了懷王。 [91]  遊騰勸秦王釋放懷王,秦王不聽。 [198] 
懷王被扣留期間,在齊國為質的太子熊橫卻答應向齊國割讓下東國五百里地,從而得以回國繼承王位,是為楚頃襄王 [97]  回國後,頃襄王不願兑現承諾,於是齊國攻打楚國。隨後,一説頃襄王派大臣到秦國去求援,擊退了齊軍 [92]  [98] 另一説為秦國擔心齊國壯大,所以主動救楚。 [99] 
楚頃襄王元年(前298年),因秦國未能從懷王手中索要到土地,秦王發怒,攻打楚國,斬首五萬,取析地十五城而去。 [93]  同年,孟嘗君率齊魏韓三國聯軍攻秦,期間施壓秦國釋放楚懷王,但秦王還是不同意。 [199] 
楚頃襄王二年(前297年),楚懷王逃走,秦國發覺後便關閉了通往楚國的道路。懷王逃到趙國,趙國不讓他入境。懷王企圖逃往魏國,但被秦國追兵捉住。懷王只好再次回到了秦國。 [94] 
楚頃襄王三年(前296年),楚懷王在咸陽病逝。秦國把遺體送還楚國,“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 [95] 
懷王去世後,楚國人長久地思念他。故范增説:“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户亡秦必楚’也。”正因楚人對懷王的懷念,秦二世二年(前208年),項梁將楚懷王之孫熊心立為楚懷王,從民之望也 [96] 

楚懷王為政舉措

楚懷王政治

重視法治
楚懷王是一位重視法治的君主。一方面,他關注法律的制定,曾經任用屈原草擬、發佈憲令, [125]  使楚國一度富強,屈原的《惜往日》開篇就回顧了當時的場景。 [22]  據《包山楚簡》記載,在楚懷王時期,楚國已經有了完備的成文法典來指導法律的執行。楚國在民事刑事行政軍事等社會生活的多個方面已經使用法律來調節與控制,並已形成了嚴密的司法審理流程。 [128]  另一方面,楚懷王也對司法環節表現出關切。當時,下層官員可以越級將刑事告訴懷王,楚懷王會親自過問;有的案件,甚至由他親自審理並做出判定。 [62] 
在這樣的背景下,楚國境內一度十分安定,故有“楚治”之説。 [64-65] 
中央集權
戰國時期,楚國與列國相似,實行郡縣制封君制並行的制度。 [2]  楚懷王時期,楚國的中央集權程度進一步加深,在《包山楚簡》中有所體現。 [213] 
在郡級層面,楚懷王在已有的宛、巫、黔中三郡基礎上,又在漢中江東、新城設郡,加強了對邊境和新徵服地區的管控。 [2]  在縣、封地級層面,封君的權力較戰國初期大幅削弱。截至楚懷王年間,封君的行政、司法、軍事活動都受中央節制,其屬官直接對中央的同職能部門負責,並且封君還受到中央委派的監察官吏的監督;封君的封地小於縣,性質則越來越與縣趨同了。 [212]  在基層管理方面,户籍管理更加嚴格,並出現了官與民、民與民相互擔保的制度,從而強化了對基層民眾的控制。 [213] 
但此時楚國的地方管理制度也呈現出一些弊端。與他國相比,楚國封君小而多,並且可以世襲,其地方勢力仍不可忽視。這時的封君經濟特權過大,除封地食税權、部分免税權外還新出現了食祿州,攫取了大量地方財政收入,使國家積貧積弱。 [212]  此外,當時楚國設郡區域有限,而縣制下又兼有邑制、裏制,尚未達到嚴格的統一。這些問題都給楚國的中央集權帶來了阻礙。 [213] 
整頓吏治
楚懷王時期,朝廷貪腐之風橫行,一些貴族大臣“厚賦斂於民”,壓迫百姓。 [129]  此外,楚廷還存在着言路壅蔽、結黨請託、妒能害賢等問題。面對這一情況,楚懷王任用屈原,以“勵耕戰、舉賢能、反壅蔽、禁朋黨、明賞罰、移風易俗”為綱領進行改革。 [22]  但由於楚懷王缺乏堅定的改革決心,這次改革在權貴集團的抵抗下最終以失敗告終。 [4] 
黨爭誤國
楚懷王時期,楚國人才濟濟,既有昭陽景翠、屈原、召滑昭魚昭雎景鯉屈匄唐蔑等本土士人,又有陳軫杜赫 [200] 吾得 [201] 蘇厲鄭強等客卿。但是,懷王朝的黨爭非常激烈。首先是清、濁流大臣長期傾軋爭鬥。例如屈原曾因上官大夫的讒言而見疏 [125] 垂沙之戰後,蘇子勸告楚王“無聽羣臣之相惡也,慎大臣父兄,用民之所善”,則反映了這一斗爭的持續。 [129]  其次,楚廷對部分客卿表現出排外態度。 [130]  惠施曾經流落到楚國,楚王不予留用 [62] 陳軫曾在楚國任職,但朝中權貴“欲公之去也”,陳軫也不得不出走齊國。 [23]  這些人才的流失,無疑會對楚國的發展產生負面影響。除此之外,大臣間還有其他私怨,例如陳軫與杜赫之間的齟齬。 [100]  蘇子所言“無妒而進賢,未見一人也”,雖有誇張之嫌,也反映了楚廷的政治鬥爭非常普遍,到了危及國家的程度。 [129] 
在權貴腐敗以及朝廷黨爭的雙重影響下,楚國爆發了莊蹻之亂,造成了“楚分為三、四”的嚴重後果。 [84] 

楚懷王經濟

在楚懷王時期,楚國的經濟十分發達。在農業方面,土地私有制進一步流行。《包山楚簡》證實,截至楚懷王時期,私有的田地已經可以買賣,產權受到官方保護。 [111]  為了支持農業發展,這時的楚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農業信貸制度。 [206]  地方政府向中央申請貸金、貸種,中央經審查後酌情批准,用於扶助農民播種或災害賑濟;楚懷王亦曾親自過問並下令令尹貸種。 [204-205]  在這些舉措下,到了楚懷王中期,湘水流域已成為楚國的糧倉,有“讎、龐、長沙,楚之粟也”之稱。 [2]  而云夢澤的特產橘、柚也成為《橘頌》的創作靈感之一。 [23] 
在手工業方面,這時官營的、私營的、集體的、個體的、家內的手工業並存。其中,楚國著名的冶鐵中心城出產的鐵器聞名遐邇,有“宛鉅鐵矛,慘如蜂蠆”的美譽。 [2] 
在商業方面,水陸交通的發展為商業運輸提供了便利;郢都、宛、,都已成為有名的商業城市。 [2]  出土文物證實,除了與中原的貿易,楚國還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與海外進行經濟文化交流。 [1]  [131-132]  得益於商業的發展,關税已成為國家的重要財政收入之一 [2]  楚懷王還巧妙地利用税收政策調控經濟發展。在《鄂君啓節》中,楚懷王有意不將沿途最繁榮的城邑地區如鄢、宛、納入免税網絡,而是在淮南地區和湘沅諸水流域為鄂君商旅提供免税,從而引導商人進入這些後進地區,用擴大貿易額的方法帶動當地的經濟開發。 [207] 

楚懷王文化

楚懷王本人喜好文學 [133]  ,也鼓勵楚國的文藝創作。文心雕龍·時序》記載:“唯齊、楚兩國,頗有文學。齊開莊衢之第,楚廣蘭台之宮……屈平聯藻於日月,宋玉交彩於風雲。”這表明,類似於齊國的稷下學宮,楚王已經有意選拔人才在蘭台宮從事文學創作和文化講學了。 [23]  拾遺記》也收錄了一則傳説,稱楚懷王每年都在湘山舉行宴會,命羣才創作辭賦和音樂。 [113]  楚國官方對文學的重視,客觀上有益於楚辭藝術的發展。

楚懷王軍事

軍備制度
戰國時期,出於獎勵軍功等目的,爵秩制度普遍推行 [2]  楚國的爵秩等級分為五等,分別是列侯(又稱通侯)、執珪(一作執圭)、執帛五大夫七大夫,丹陽之戰時“通侯執珪死者七十餘”,就是其中一例。 [134]  在當時,楚軍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在垂沙之戰時仍有“鮫革犀兕以為甲,鞈堅如金石;宛鉅鐵矛,慘如蜂蠆;輕利僄遫,卒如飄風”之稱 [76] 但楚軍亦存在軍心不穩、“不敢堅戰”的問題。 [136] 
對外戰爭
楚懷王時期的大型戰爭有五場,分別是襄陵之戰、五國攻秦之戰、丹陽藍田之戰、滅越之戰和垂沙之戰,在人物生平部分已有論及。下面,分地域來探討楚國對外戰爭的得失。
在對秦國方面,楚國主要與之展開了商於漢中黔中、新城地區的爭奪。 [17]  而楚懷王對巴蜀地區爭奪的疏忽,使得楚國在戰略上陷入被動。 [135]  截至懷王去世時,楚國未能收復商於,丟失了析、漢中的西半部和新城,守住了大部分黔中。 [124] 
在對韓、魏方面,楚國的領土有所縮水。楚國曾三次攻打雍氏,都無功而返;而在大型戰役中,楚國失去了召陵附近及宛、葉以北的土地。 [81-82]  這些地區的丟失,使楚國的方城南陽盆地)暴露在敵國的兵鋒之下。到楚懷王去世後五年,宛、葉便徹底被秦國奪去了。 [83]  [137] 
在對齊國方面,楚國在東地與之有着從越、泗上淮北到薛邑的爭端 [17]  ,無得無失。
只有在對越作戰中,楚軍才大獲全勝,吞併了越國的全部領土,至此“統一了東南半壁”。 [62] 
回顧楚懷王即位之初,他一度春風得意。張正明在《楚史》中指出,自從楚懷王六年(前323年)亞歷山大帝國解體後,楚國便成了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一大國”,疆域最為遼闊。 [111]  然而此後,楚懷王卻在對中原的戰爭中屢屢失利,兵挫地削。 [124]  其過錯,一是輕視了巴蜀的戰略意義,二是外交失敗、使楚國兩次陷入被三國乃至四國圍攻的困境。而丹陽藍田之戰與垂沙之戰的慘敗,也直接導致楚國由盛轉衰。 [135] 

楚懷王外交

楚懷王即位時,正值戰國中期、魏國霸權衰微、多強並起的時期,合縱連橫成為時代的主旋律。其中,齊、楚、秦三國對“天下之樞”韓、魏的爭奪,正是合縱連橫的重要體現之一。 [214]  總地來説,楚國的外交目標,是爭奪對韓魏的控制以保證南陽盆地的安全,再在齊秦中爭取一方盟友避免被齊秦夾擊。但在實踐中,卻常常事與願違,使楚國兩次淪為各國聯合打擊的對象。 [17]  下分國別論述之。
在對韓魏方面,從楚懷王五年到楚懷王二十九年(前324年-前300年),楚懷王屢次嘗試用軍事、外交手段操縱韓魏,使兩國留在自己的陣營中。其中外交手段包括:兩次在韓魏置相,三次令韓魏質子來楚,兩次發兵干涉韓魏立儲,使用威逼利誘等手段拆散秦魏聯盟等。 [214]  總地説來,在前期,這些舉措一度取得成功,有“縱合則楚王”之稱;到了後期,由於楚國的國力衰落和國際影響力下滑,其縱長的地位便被齊國取代了,此後楚國的爭取往往以失敗告終。 [17]  期間,楚懷王坐視秦國攻韓魏而不救,是其在韓魏爭奪上落敗的原因之一。 [28] 
在對齊、秦方面,楚懷王多有猶豫和反覆。 [19]  [60]  總地説來,楚國在藍田之戰前善齊多一些,在該戰後親秦多一些。在該戰前,楚齊須共同應對張儀連橫的威脅;而在該戰後,楚懷王長期受到秦國詐許或真實地退還楚國失地(如漢中、新城)的誘惑,為此多次對秦外交訛詐或與秦修好,在收復上庸的同時,也犧牲了外交信譽和主動權。 [17]  究其根本,是楚國缺乏普遍的大一統導向的共識,也沒有以此為目標的長遠戰略規劃;因此,楚懷王后期的外交多為收復或擴張領土的中期目標服務,懷王常常被這些利益誘惑,舉棋不定或背叛盟約,難以形成更加長期、穩定的外交策略。 [135]  [145] 
由於楚懷王的這些失誤,加之楚國的強大引起了諸侯的忌憚 [144]  ,楚國在合縱連橫的博弈中兩次遭到諸侯的聯合打擊,國力一蹶不振。 [135] 

楚懷王歷史評價

屈原:①曰黃昏以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初既與餘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②君可思而不可恃。③數惟蓀之多怒兮,傷餘心之憂憂。④憍吾以其美好兮,敖朕辭而不聽。⑤懷質抱情,獨無匹兮。伯樂既歿,驥焉程兮? [103] 
蘇秦:縱合則楚王,橫成則秦帝。 [105] 
司馬遷: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然亡國破家相隨屬,而聖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於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易》曰:“井渫不食,為我心惻,可以汲。王明,並受其福。”王之不明,豈足福哉! [102] 
賈誼:楚懷王心矜好高人,無道而欲有伯王之號。 [106] 
谷永:楚懷王隆祭祀、事鬼神,欲以獲福助,卻秦師,而兵挫地削,身辱國危。 [107] 
劉知幾:懷、襄不道。 [108] 
王夫之:夫以為懷王不聰不信,內為豔妻佞幸之所蠱,外為橫人之所劫,沉溺瞀亂。 [109] 
潘嘯龍:楚懷王雖驕橫但不乏振興楚國之雄心,雖時有利令智昏之舉而不失悔過之意,雖昧於羣小之弊卻也終究維護了楚國之尊嚴。這是一位處於明、暗之間的國君,而並非是狂暴無道、專事虐殺的獨夫。 [110] 
張正明:(楚懷王)誤國誤得荒唐,愛國愛得卓絕。 [111] 

楚懷王軼事典故

楚懷王巫山雲雨

巫山雲雨出自《高唐賦》,這篇文章中提及了楚懷王與神女在巫山相會的故事。宋玉楚襄王説:“以前先王(即楚懷王)曾經遊覽此地,玩累了便睡着了。先王夢見一位女子,她説是巫山之女,願意自薦枕蓆。於是先王臨幸了這位女子。巫山之女臨別之時告訴先王説,她住在巫山的南面,早晨是‘朝雲’,晚上是‘行雨’。” [101] 

楚懷王湘山之會

拾遺記》載:楚懷王在位時,喜歡與諸位才俊在洞庭湖中的湘山(今之君山)吟詩作賦。他曾稱讚洞庭瀟湘之樂十分動聽,就連《咸池》《九韶》也不能與之相比。每逢四仲的節氣,懷王就到這裏繞山遊玩,舉行宴會,眾人各選四仲的節氣編寫樂章。夾鍾時節(農曆二月),就在山南宴會,創作關於輕風流水的詩歌;蕤賓時節(農曆五月),就譜寫形容皓露秋霜的曲目。 [113] 

楚懷王鄭袖爭妒

魏王送給楚懷王一位美人,楚王很喜愛她。於是鄭袖表面上善待魏美人,背地裏卻對魏美人説:“大王不喜歡你的鼻子,你以後見到大王不妨遮掩一下。”魏美人照做後,鄭袖就對楚王説:“魏美人嫌棄您有狐臭,所以才每次見您都捂着鼻子。”楚王大怒,將魏美人處以劓刑 [104] 

楚懷王人際關係

楚懷王親屬成員
輩分
關係
姓名
簡介
父祖
祖父
熊良夫
楚宣王
父親
熊商
楚威王
——
正室
南後 [118] 
——
妾室
——
魏國女子。 [104] 
秦國女子,前305年,秦、楚聯姻。 [5] 
子輩
長子
次子
熊子蘭
子蘭,官至楚國令尹
三子
熊啓
字子皙,即鄂君啓,鄂君子皙。 [209]  官至楚國令尹。 [210]  另一説鄂君子皙非鄂君啓,則亦無法確定鄂君啓與懷王關係。 [211] 
四子
——
陽文君 [117] 
孫輩
孫子
熊完
熊心
楚義帝,秦末項梁立其為楚國國君。楚懷王后代(一説為其孫) [96] 
曾孫輩
曾孫
熊悍
楚幽王
熊猶
楚哀王
熊負芻
熊氏 [120]  [122] 
昌平君 [119] 

楚懷王人物爭議

楚懷王姓名考據

《史記·楚世家》記載,楚懷王為羋姓熊氏、名槐。 [11]  然而,其氏與名俱有可推敲之處。
首先關於姓氏,自郭沫若在《詛楚文考釋》中提出“文物中楚王每自稱酓氏而非熊氏”以來,這一問題就引發了諸多學者的討論。此問題已經得到解決,蓋“酓”與“熊”當時為同聲通假字,在楚簡中亦混用。 [123] 
第二,由於秦國在《詛楚文》中稱呼楚王為熊相,而熊相不見於《楚世家》中的楚王世系,故歷代學者對這位楚王的身份展開了爭論。如今,通過對《詛楚文》所描述史實的辨析,可以確定同時期這位楚王只可能是楚懷王。由此引發了第二個問題,即“楚懷王到底是名槐還是名相”。對此學術界有兩種意見,分別是以郭沫若為代表的一名一字説與以歐陽修為代表的傳抄訛誤説。前者依據《周官·朝士》中面三槐,三公位焉一句,構建槐與相字之間的聯繫。持後者觀點的現代學者則以考古資料為依據,證明楚文字中部極其相似並且時常混用。 [123] 

楚懷王滅越疏證

關於越國滅亡時間,一共有四種説法,分別是楚威王七年(前333年)楚威王滅越、楚懷王十六年或十七年(前313或312年)楚懷王滅越 [37]  、楚懷王二十三年(前306年)楚懷王滅越和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秦始皇滅越。 [36]  目前,以《越世家》原文所載的第一種説法流傳最廣,楊寬所證的第三種説法最受學術界認可。 [114]  不過,不管何種説法,楚懷王曾經趁越動亂、擊敗越國是沒有爭議的 [36]  ;至於他是否滅亡越國,有待辨析。因此,下對越亡問題作一概述。
一、楚懷王即位前至在位早期楚越邊界變化情況。
楚越邊界揚州段(當時揚州東南尚未形成陸地) 楚越邊界揚州段(當時揚州東南尚未形成陸地)
楚惠王時期,楚國東侵越國,奪取江淮北部地區,擴張至泗上,是最後一次得到公認的楚越交戰記載。 [217]  此後,楚國逐漸蠶食越國。至遲至楚懷王十一年(前318年),楚國已經控制了揚州(位於邗溝長江交界處西北側),一説及其東部的海陽 [218]  ,領土東至於海。旁證是,《包山楚簡》記載,前318年,技師曾為楚懷王“煮鹽於海”,既然學界通常認為楚國曾佔據廣州的地方誌記載不實 [219]  、楚國不曾擁有南海海岸線,那麼技師就一定是在東海地區為楚王煮鹽。蘇北未見先秦鹽業記載 [220]  ,那麼這就意味着此時楚國已經佔領了蘇中沿海地區。何浩更進一步指出,這年楚越應該是隔長江對峙的狀態。 [221] 
楚簡王至楚懷王早期,楚越邊界是如何演變成前318年的狀態,目前尚無定論。唯一可疑的記錄是,《越世家》中記載:楚威王七年(前333年)越王無彊伐齊,齊王勸其轉攻楚國;於是越王伐楚,楚軍擊敗越國、乘勝滅越,取得了包括浙江在內的越地。此後楚威王順便在徐州之戰中擊敗齊國。 [34]  但這一記錄的真實性飽受質疑。
首先,楊寬已經證明,楚威王不可能已經滅亡越國。其一,《楚策三·五國伐秦》記載,楚懷王十一年(前318年)楚國還“東有越累”。 [19]  其二,《竹書紀年》記載,楚懷王十七年(前312年)楚齊宋與秦韓魏對峙時,越國還資助魏國“舟三百,箭五百萬”。如果當時越國已經被重創並失去了包括浙江在內的絕大部分領土,只剩下四分五裂、流亡海上、臣服於楚的殘餘勢力,就不可能突破楚宋齊聯盟的水域防線、資助魏國如此眾多的戰船兵器了。因此,楚威王滅越並不屬實。 [36] 
其次,楊寬又根據《越世家》該段齊王信中所述“楚三大夫張九軍,北圍曲沃、於中,以至無假之關者三千七百里,景翠之軍北聚魯、齊、南陽”的局勢,與《秦策二·齊助楚攻秦》《竹書紀年》《六國年表》對前313年楚國攻取曲沃、景翠率軍包圍雍氏的描述吻合,推斷該段記錄實際發生在前313至312年。 [36]  但是,前文已經論述,前318年時楚國便已佔領蘇中地區,封鎖了越國北部,因此就算越國水師能突破、瞞過或繞過楚國的防禦據點給魏國送兵器,也不太可能穿過楚境攻打齊國,除非越國在楚境北部還有飛地。所以,雖然信中確實描述了前313年的情況,但上下文中的越王伐齊也不太可能發生在楚懷王中期。
綜上,楚懷王在位早期楚越大致隔長江對峙,此前楚國的擴張過程暫時不詳。
二、楚懷王在位中後期楚越邊界變化情況。
楚懷王二十三年(前306年)或稍前,最早不早於楚懷王二十年(前309年),楚懷王滅越,取得了包括會稽句章在內的蘇南浙北領土。
《楚策一·楚王問於範環》、《史記·樗裏子甘茂列傳》、《韓非子·內儲説下六微·説六》,都記載了懷王派召滑在越國活動,趁越亂滅亡越國的史實。 [63-65]  楚世家》亦提及懷王“取地于越”。 [60]  楚國已經佔領越都會稽東南的句章,説明此戰並非一般的勝利,“亡越”所言不虛。 [36]  此外,由上下文中的韓得武遂甘茂出走、秦楚聯姻等事件,可以將昭雎範環提及“楚滅越”這件事的時間確定在楚懷王二十三年(前306年)及楚懷王二十四年(前305年)。故顯然,懷王滅越時間的下限在楚懷王二十三年(前306年)。 [2] 
對於滅越時間的上限,楊寬認為是前述討論的楚懷王十七年(前312年)。 [2]  但是仍可以進一步縮小範圍。已知召滑曾在楚懷王十五年(前314年)從楚國出發出使趙國 [26]  [83] 而史料亦記載,越國滅亡前召滑曾在越國活動了五年。 [63-65]  由此觀之,即使召滑返楚後立刻前往越國,楚國也要等到楚懷王二十年(前309年)才能將越國滅亡。此外,《楚策一·張儀相秦》章中的昭過是否就是召滑 [40]  ,仍有爭議。如果二人為同一人,就能證明楚懷王十八年(前311年)召滑仍在楚國 [23]  ,那麼楚懷王滅越的時間就只能在楚懷王二十三年(前306年)。
因此,楚懷王滅越的時間可以確定為楚懷王二十至二十三年(前309-306年)之間。
三、楚懷王去世後越國的情況。
《越世家》記載,越亡後,“越以此散,諸族子爭立,或為王,或為君,濱於江南海上,服朝於楚。” [34]  早年李學勤據此認為,楚國未曾佔領越國全部領土。楊寬反駁他的説法,認為自楚懷王佔領越國都城及周邊地區、設江東郡後,獨立存在的越國從此就滅亡了;只不過楚國像秦國治理蜀國故地一樣,在海濱保留了臣服楚國的越君系統。而胡運宏則在楊寬結論的基礎上提出,越國曾降而復叛,在楚頃襄王楚考烈王時期一度復國並佔據會稽。對於《韓非子·喻老》、《齊策五·蘇秦謂齊愍王》、《楚世家》頃襄王十八年、《越絕書·記吳地傳》的有關記載,學者各自有不同的看法。 [36]  [83]  [116]  不論如何,到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王翦遂定荊江南地,降越君,置會稽郡”的時候,越國就徹底滅亡了。 [115] 
綜上所述,楚懷王曾在楚懷王二十至二十三年(前309-306年)間滅亡了越國。

楚懷王史料索引

史記·楚世家 [124]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125] 
《史記·張儀列傳 [126] 
戰國策 [127] 

楚懷王藝術形象

楚懷王影視形象

年份
電視劇/電影
飾演者
1975
屈原
李清
1999
屈原
2013
2015
羋月傳
2017
2017
思美人
參考資料: [6]  [139-143] 

楚懷王文學形象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郭沫若屈原》均塑造了楚懷王昏庸的形象。商山的《武關悔》戲劇講述了楚懷王被騙入秦、武關遺悔的故事。 [112] 
參考資料
  • 1.    荊州“百家‘講談’”:楚國,曾是世界第一大國?  .荊州新聞網[引用日期2015-11-10]
  • 2.    楊寬.戰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50, 72, 77, 105-110, 113-115, 121-122, 129-131, 158-165, 196, 247-269, 353-354, 359-365, 436, 678-679
  • 3.    《史記·六國年表》:(前313年)周赧王二年,(楚懷王)十六(年),張儀來相。 《史記·楚世家》:十六年,秦欲伐齊,而楚與齊從親,秦惠王患之,乃宣言張儀免相,使張儀南見楚王,謂楚王曰:“敝邑之王所甚説者無先大王,雖儀之所甚原為門闌之廝者亦無先大王。敝邑之王所甚憎者無先齊王,雖儀之所甚憎者亦無先齊王。而大王和之,是以敝邑之王不得事王,而令儀亦不得為門闌之廝也。王為儀閉關而絕齊,今使使者從儀西取故秦所分楚商於之地方六百里,如是則齊弱矣。是北弱齊,西德於秦,私商於以為富,此一計而三利俱至也。”懷王大悦,乃置相璽於張儀,日與置酒,宣言“吾復得吾商於之地”。羣臣皆賀,而陳軫獨吊。懷王曰:“何故?”陳軫對曰:“秦之所為重王者,以王之有齊也。今地未可得而齊交先絕,是楚孤也。夫秦又何重孤國哉,必輕楚矣。且先出地而後絕齊,則秦計不為。先絕齊而後責地,則必見欺於張儀。見欺於張儀,則王必怨之。怨之,是西起秦患,北絕齊交。西起秦患,北絕齊交,則兩國之兵必至。臣故吊。”楚王弗聽,因使一將軍西受封地。張儀至秦,詳醉墜車,稱病不出三月,地不可得。楚王曰:“儀以吾絕齊為尚薄邪?”乃使勇士宋遺北辱齊王。齊王大怒,折楚符而合於秦。秦齊交合,張儀乃起朝,謂楚將軍曰:“子何不受地?從某至某,廣袤六里。”楚將軍曰:“臣之所以見命者六百里,不聞六里。”即以歸報懷王。
  • 4.    荊視新聞頻道播出《楚國八百年》第八集:涅槃  .荊州新聞網[引用日期2015-11-10]
  • 5.    《史記·楚世家》:“(楚懷王)二十四年,倍齊而合秦。 秦昭王初立,乃厚賂於楚。楚往迎婦。二十五年,懷王入與秦昭王盟,約於黃棘。秦復與楚上庸。”
  • 6.    《思美人》喬振宇演楚懷王搭檔屈原馬可  .新浪娛樂[引用日期2015-11-09]
  • 7.    三家注史記-卷四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4-06]
  • 8.    《戰國策·秦策四·楚魏戰於陘山》:楚、魏戰於陘山。魏許秦以上洛,以絕秦於楚。魏戰勝,楚敗於南陽。秦責賂於魏,魏不與。營淺謂秦王曰:“王何不謂楚王曰,魏許寡人以地,今戰勝,魏王倍寡人也。王何不與寡人遇。魏畏秦、楚之合,必與秦地矣。是魏勝楚而亡地於秦也;是王以魏地德寡人,秦之楚者多資矣。魏弱,若不出地,則王攻其南,寡人絕其西,魏必危。”秦王曰:“善。”以是告楚。楚王揚言與秦遇,魏王聞之恐,效上洛於秦。
  • 9.    《戰國策·韓二·楚圍雍氏韓令冷向借救於秦》:楚圍雍氏,韓令冷向借救於秦,秦為發使公孫昧入韓。公仲曰:“子以秦為將救韓乎?其不乎?”對曰:“秦王之言曰,請道於南鄭、蘭田以入攻楚,出兵於三川以待公,殆不合軍於南鄭矣。”公仲曰:“奈何?”對曰:“秦王必祖張儀之故謀。楚威王攻梁,張儀謂秦王曰:‘與楚攻梁,魏折而入於楚。韓固其與國也,是秦孤也。故不如出兵以勁魏。’於是攻皮氏。魏氏勁,威王怒,楚與魏大戰,秦取西河之外以歸。今也其將揚言救韓,而陰善楚,公恃秦而勁,必經與楚戰。楚陰得秦之不用也,必易於公相支也。公戰勝楚,遂與公乘楚,易三川而歸。公戰不勝楚,塞三川而守之,公不能救也。臣甚惡其事。司馬康三反之郢矣,甘茂與昭獻遇於境,其言曰收璽,其實猶有約也。”公仲恐曰:“然則奈何?”對曰:“公必先韓而後秦,先身而後張儀。以公不如亟以國合於齊、楚,秦必委國於公以解伐。是公之所以外者儀而已,其實猶之不失秦也。”
  • 10.    《史記·韓世家》:楚威王攻梁也,張儀謂秦王曰:”與楚攻魏,魏折而入於楚,韓固其與國也,是秦孤也。不如出兵以到之,魏楚大戰,秦取西河之外以歸。“
  • 11.    《史記·楚世家》:十一年,威王卒,子懷王熊槐立。魏聞楚喪,伐楚,取我陘山。(結合其他史料,目前史家公認後一句有誤,見《戰國史料編年輯證》p421-422.)
  • 12.    《史記·楚世家》:秦使張儀與楚、齊、魏相會,盟齧桑。
  • 13.    《史記·楚世家》:六年,楚使柱國昭陽將兵而攻魏,破之於襄陵,得八邑。又移兵而攻齊,齊王患之。陳軫適為秦使齊,齊王曰:“為之奈何?”陳軫曰:“王勿憂,請令罷之。”即往見昭陽軍中,曰:“原聞楚國之法,破軍殺將者何以貴之?”昭陽曰:“其官為上柱國,封上爵執珪。”陳軫曰:“其有貴於此者乎?”昭陽曰:“令尹。”陳軫曰:“今君已為令尹矣,此國冠之上。臣請得譬之。人有遺其舍人一卮酒者,舍人相謂曰:‘數人飲此,不足以遍,請遂畫地為蛇,蛇先成者獨飲之。’一人曰:‘吾蛇先成。’舉酒而起,曰:‘吾能為之足。’及其為之足,而後成人奪之酒而飲之,曰:‘蛇固無足,今為之足,是非蛇也。’今君相楚而攻魏,破軍殺將,功莫大焉,冠之上不可以加矣。今又移兵而攻齊,攻齊勝之,官爵不加於此;攻之不勝,身死爵奪,有毀於楚:此為蛇為足之説也。不若引兵而去以德齊,此持滿之術也。”昭陽曰:“善。”引兵而去。
  • 14.    《包山楚簡·卜筮》:大司馬昭陽敗晉師於襄陵之歲。(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楚墓》[M]: 文物出版社, 1991: 356.)
  • 15.    《戰國策·韓策二》:襄陵之役,畢長謂公叔曰:“請毋用兵,而楚、魏皆德公之國矣。夫楚欲置公子高,必以兵臨魏。公何不令人説昭子曰:‘戰未必勝,請為子起兵以之魏。’子有辭以毋戰,於是以太子扁、昭揚、梁王皆德公矣。”
  • 16.    《包山楚簡·卜筮》:東周之客許裎至(致)胙於戚郢之歲。(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楚墓》[M]: 文物出版社, 1991: 358.)
  • 17.    王景. 楚懷王時期的楚秦關係研究[D].華東師範大學, 2013, 6, 36-37, 65, 86-89, 91-99, 121, 129.
  • 18.    《史記·楚世家》:楚懷王為縱長。
  • 19.    《戰國策·楚策三·五國伐秦》:五國伐秦。魏欲和,使惠施之楚。楚將入之秦而使行和。杜赫謂昭陽曰:“凡為伐秦者楚也。今施以魏來,而公入之秦,是明楚之伐而信魏之和也。公不如無聽惠施,而陰使人以請聽秦。”昭子曰:“善。”因謂惠施曰:“凡為攻秦者魏也,今子從楚為和,楚得其利,魏受其怨。子歸,吾將使人因魏而和。”   惠子反,魏王不説。杜赫謂昭陽曰:“魏為子先戰,折兵之半,謁病不聽,請和不得,魏折而人齊、秦,子何以救之?東有越累,北無晉,而交未定於齊、秦,是楚孤也。不如速和。”昭子曰:“善。”因令人調和於魏。
  • 20.    《詛楚文》:今楚王熊相康回無道,淫佚甚亂,宣侈競從……率諸侯之兵,以臨加我,欲滅伐我社稷,伐滅我百姓,……逑/遂 取我邊城新隍,及於、長親,吾不敢曰可。 注:關鍵字多數學者釋為“逑”,郭沫若釋為“遂”。前者即楚未得此地,後者即楚攻佔了此地。然若前313年張儀詐許商於之地及次年楚國“北圍曲沃於中”屬實,就證明“於”時為秦地,楊寬正確郭沫若有誤了。但目前,這兩則材料是否屬實皆有爭議。 現附拓片如圖,請讀者自行辨析。見郭沫若《詛楚文考釋》p330。
  • 21.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09卷·石鼓文、詛楚文考釋.背景:科學出版社,1982:308
  • 22.    湯炳正.屈賦新探·草憲發微.北京:華齡出版社,2010:179-212
  • 23.    趙逵夫.屈原與他的時代.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110-129, 176-212, 228-232, 267-276, 338-350
  • 24.    《戰國策·齊策二·韓齊為與國》:韓、齊為與國。張儀以秦、魏伐韓。齊王曰:“韓,吾與國也。秦伐之,吾將救之。”田臣思曰:“王之謀過矣,不如聽之。子噲與子之國,百姓不戴,諸侯弗與。秦伐韓,楚、趙必救之,是天下以燕賜我也。”王曰:“善。”乃許韓使者而遣之。韓自以得交於齊,遂與秦戰。楚、趙果速起兵而救韓,齊因起兵攻燕,三十日而舉燕國。
  • 25.    《史記·燕召公世家》:孟軻謂齊王曰:“今伐燕,此文、武之時,不可失也。”王因令章子將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眾以伐燕。士卒不戰,城門不閉,燕君噲死,齊大勝。
  • 26.    《戰國策·趙策三·齊破燕趙欲存之》:齊破燕,趙欲存之。樂毅謂趙王曰:“今無約而攻齊,齊必仇趙。不如請以河東易燕地於齊。趙有河北,齊有河東,燕、趙必不爭矣。是二國親也。以河東之地強齊,以燕以趙輔之,天下憎之,必皆事王以伐齊。是因天下以破齊也。”王曰:“善。”乃以河東易齊,楚、魏憎之,令淖滑、惠施之趙,請伐齊而存燕。
  • 27.    《戰國策·魏策一·楚許魏六城》:楚許魏六城,與之伐齊而存燕。張儀欲敗之,謂魏王曰:“齊畏三國之合也,必反燕地以下楚,楚、趙必聽之,而不與魏六城。是王失謀於楚、趙,而樹怨於齊、秦也。齊遂伐趙,取乘丘,收侵地,虛、頓丘危。楚破南陽九夷,內沛,許、鄢陵危。王之所得者,新觀也。而道塗宋、衞為制,事敗為趙驅,事成功縣宋、衞。”魏王弗聽也。
  • 28.    《戰國策·韓策一·秦韓戰於濁澤》:秦、韓戰於濁澤,韓氏急。公仲明謂韓王曰:“與國不可恃。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如因張儀為和於秦,賂之以一名都,與之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計也。”韓王曰:“善。”乃儆公仲之行,將西講於秦。 楚王聞之大怒,召陳軫而告之。陳軫曰:“秦之慾伐我久矣,今又得韓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韓並兵南鄉,此秦所以廟祠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國必伐矣。王聽臣,為之儆四境之內,選師,言救韓,令戰車滿道路;發信臣,多其車,重其幣,使信王之救己也。縱韓為不能聽我,韓必德王也,必不為雁行以來。是秦、韓不和,兵雖至,楚國不大病矣。為能聽我絕和於秦,秦必大怒,以厚怨於韓。韓得楚救,必輕秦。輕秦,其應秦必不敬。是我困秦、韓之兵,而免楚國之患也。”楚王大説,乃儆四境之內選師,言救韓,發信臣,多其車,重其幣。謂韓王曰:“敝邑雖小,已悉起之矣。願大國遂肆意於秦,敝邑將以楚殉韓。” 韓王大説,乃止公仲。公仲曰:“不可,夫以實告我者,秦也;以虛名救我者,楚也。恃楚之虛名,輕絕強秦之敵,必為天下笑矣。且楚、韓非兄弟之國也,又非素約而謀伐秦矣。秦欲伐楚,楚因以起師言救韓,此必陳軫之謀也。且王以使人報於秦矣,今弗行,是欺秦也。夫輕強秦之禍,而信楚之謀臣,王必悔之矣。”韓王弗聽,遂絕和於秦。秦果大怒,興師與韓氏戰於岸門,楚救不至,韓氏大敗。 韓氏之兵非削弱也,民非蒙愚也,兵為秦禽,智為楚笑,過聽於陳偵,失計於韓明也。
  • 29.    《戰國策·魏策一·張儀告公仲》:張儀告公仲,令以飢故,賞韓王以近河外。魏王懼,問張子。張子曰:“秦欲救齊,韓欲攻南陽,秦、韓合而欲攻南陽,無異也。且以遇卜王,王不遇秦,韓之卜也決矣。”魏王遂尚遇秦,信韓、廣魏、救趙,尺楚人,遽於萆下。伐齊之事遂敗。
  • 30.    《史記·燕召公世家》:燕子之亡二年,而燕人共立太子平,是為燕昭王。
  • 31.    《史記·屈原列傳》: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平。
  • 32.    《戰國策·韓策一·韓公仲相》:韓公仲相。齊、楚之交善(原衍“秦”字,從楊寬刪)。秦、魏遇,且以善齊而絕齊乎楚。楚(“楚”從鮑本補)王使景鯉之秦,鯉與於秦、魏之遇。楚王怒景鯉,恐齊以楚遇為有陰於秦、魏也,且罪景鯉。 為謂楚王曰:“臣賀鯉之與於遇也。秦、魏之遇也,將以合齊、秦而絕齊於楚也。今鯉與於遇,齊無以信魏之合己於秦而攻於楚也,齊又畏楚之有陰於秦、魏也,必重楚。故鯉之與於遇,王之大資也。今鯉不與遇,魏之絕齊於楚明矣(金正煒曰:“絕下衍齊字”)。齊、楚信之(鮑雲:“衍楚字),必輕王,故王不如無罪景鯉,以視齊於有秦、魏,齊必重楚,而且疑秦、魏於齊。”王曰:“諾。”因不罪而益其列。
  • 33.    《戰國策·秦策四·楚使者景鯉在秦》:楚使者景鯉在秦,從秦王與魏王遇於境。楚怒。秦合周最為楚王曰:“魏請無與楚遇,而合於秦,是以鯉與之遇也。弊邑之於與遇善之,故齊不合也。”楚王因不罪景鯉,而德周、秦。
  • 34.    《史記·越世家》:王無彊時,越興師北伐齊,西伐楚,與中國爭彊。當楚威王之時,越北伐齊,齊威王使人説越王曰:“越不伐楚,大不王,小不伯。圖越之所為不伐楚者,為不得晉也。韓、魏固不攻楚。韓之攻楚,覆其軍,殺其將,則葉、陽翟危;魏亦覆其軍,殺其將,則陳、上蔡不安。故二晉之事越也,不至於覆軍殺將,馬汗之力不效。所重於得晉者何也?”越王曰:“所求於晉者,不至頓刃接兵,而況於攻城圍邑乎?原魏以聚大梁之下,原齊之試兵南陽莒地,以聚常、郯之境,則方城之外不南,淮、泗之間不東,商、於、析、酈、宗胡之地,夏路以左,不足以備秦,江南、泗上不足以待越矣。則齊、秦、韓、魏得志於楚也,是二晉不戰分地,不耕而獲之。不此之為,而頓刃於河山之間以為齊秦用,所待者如此其失計,柰何其以此王也!”齊使者曰:“幸也越之不亡也!吾不貴其用智之如目,見豪毛而不見其睫也。今王知晉之失計,而不自知越之過,是目論也。王所待於晉者,非有馬汗之力也,又非可與合軍連和也,將待之以分楚眾也。今楚眾已分,何待於晉?”越王曰:“柰何?”曰:“楚三大夫張九軍,北圍曲沃、於中,以至無假之關者三千七百里,景翠之軍北聚魯、齊、南陽,分有大此者乎?且王之所求者,鬥晉楚也;晉楚不鬥,越兵不起,是知二五而不知十也。此時不攻楚,臣以是知越大不王,小不伯。復讎、龐、長沙,楚之粟也;竟澤陵,楚之材也。越窺兵通無假之關,此四邑者不上貢事於郢矣。臣聞之,圖王不王,其敝可以伯。然而不伯者,王道失也。故原大王之轉攻楚也。” 於是越遂釋齊而伐楚。楚威王興兵而伐之,大敗越,殺王無彊,盡取故吳地至浙江,北破齊於徐州。而越以此散,諸族子爭立,或為王,或為君,濱於江南海上,服朝於楚。
  • 35.    《戰國策·秦策二·齊助楚攻秦》:齊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後,秦欲伐齊,齊、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謂張儀曰:“吾欲伐齊,齊、楚方歡,子為寡人慮之,奈何?”張儀曰:“王其為臣約車並幣,臣請試之。” 張儀南見楚王曰:“弊邑之王所説甚者,無大大王;唯儀之所甚願為臣者,亦無大大王。弊邑之王所甚憎者,亦無先齊王;唯儀之甚憎者,亦無大齊王。今齊之罪,其於弊邑之王甚厚,弊邑欲伐之,而大國與之歡,是以弊邑之王不得事令,而儀不得為臣也。大王苟能閉關絕齊,臣請使秦王獻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齊必弱,齊弱則必為王役矣。則是北弱齊,西德於秦,而私商於之地以為利也,則此一計而三利俱至。” 楚王大説,宣言之於朝廷,曰:“不穀得商於之田,方六百里。”羣臣聞見者畢賀,陳軫後見,獨不賀。楚王曰:“不穀不煩一兵,不傷一人,而得商於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為智矣!諸士大夫皆賀,子獨不賀,何也?”陳軫對曰:“臣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故不敢妄賀。”王曰:“何也?”對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齊也。今地未可得而齊先絕,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國?且先出地絕齊,秦計必弗為也。先絕齊後責地,且必受欺於張儀。受欺於張儀,王必惋之。是西生秦患,北絕齊交,則兩國兵必至矣。”楚王不聽,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無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絕齊,使者未來,又重絕之。 張儀反,秦使人使齊,齊、秦之交陰合。楚因使一將軍受地於秦。張儀至,稱病不朝。楚王曰:“張子以寡人不絕齊乎?”乃使勇士往詈齊王。張儀知楚絕齊也,乃出見使者曰:“從某至某,廣從六里。”使者曰:“臣聞六百里,不聞六里。”儀曰:“儀固以小人,安得六百里?”使者反報楚王,楚王大怒,欲興師伐秦。陳軫曰:“臣可以言乎?”王曰:“可矣。”軫曰:“伐秦非計也,王不如因而賂之一名都,與之伐齊,是我亡於秦而取償於齊也。楚國不尚全事。王今已絕齊,而責欺於秦,是吾合齊、秦之交也,固必大傷。” 楚王不聽,遂舉兵伐秦。秦與齊合,韓氏從之。楚兵大敗於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僅以救亡者,計失於陳軫,過聽於張儀。
  • 36.    楊寬.關於越國滅亡年代的再商討[J].江漢論壇,1991(05):67-71.
  • 37.    鄭志強.楚懷王走進末路新考[J].中原文化研究,2018,6(05):88-90.
  • 38.    《史記·楚世家》:懷王大怒,興師將伐秦。陳軫又曰:“伐秦非計也。不如因賂之一名都,與之伐齊,是我亡於秦,取償於齊也,吾國尚可全。今王已絕於齊而責欺於秦,是吾合秦齊之交而來天下之兵也,國必大傷矣。”楚王不聽,遂絕和於秦,發兵西攻秦。秦亦發兵擊之。 十七年春,與秦戰丹陽,秦大敗我軍,斬甲士八萬,虜我大將軍屈匄、裨將軍逢侯醜等七十餘人,遂取漢中之郡。楚懷王大怒,乃悉國兵復襲秦,戰於藍田,大敗楚軍。韓、魏聞楚之困,乃南襲楚,至於鄧。楚聞,乃引兵歸。
  • 39.    《史記·秦本紀》:十三年,庶長章擊楚于丹陽,虜其將屈丐,斬首八萬;又攻楚漢中,取地六百里,置漢中郡。楚圍雍氏,秦使庶長疾助韓而東攻齊,到滿助魏攻燕。十四年,伐楚,取召陵。
  • 40.    《戰國策·楚策一·張儀相秦》:張儀相秦,謂昭睢曰:“楚無鄢、郢、漢中,有所更得乎?”曰:“無有。”曰:“無昭過、陳軫,有所更得乎?”曰:“無所更得。”張儀曰:“為儀謂楚王逐昭過、陳軫,請復鄢、郢、漢中。(案:鄢郢為衍文,從楊寬刪。)”昭睢歸報楚王,楚王説之。 有人謂昭過曰:“甚矣,楚王不察於爭名者也。韓求相工陳籍而周不聽;魏求相綦母恢而周不聽,何以也?周是列縣畜我也。今楚,萬乘之強國也;大王,天下之賢主也。今儀曰逐君與陳軫而王聽之,是楚自行不如周,而儀重於韓、魏之王也。且儀之所行,有功名者秦也,所欲貴富者魏也。欲為攻於魏,必南伐楚。故攻有道,外絕其交,內逐其謀臣。陳軫,夏人也,習於三晉之事,故逐之,則楚無謀臣矣。今君能用楚之眾,故亦逐之,則楚眾不用矣。此所謂內攻之者也,而王不知察。今君何不見臣於王,請為王使齊交不絕。齊交不絕,儀聞之,其效鄢、郢、漢中必緩矣。是昭睢之言不信也,王必簿之。”
  • 41.    《史記·楚世家》:十八年,秦使使約復與楚親,分漢中之半以和楚。
  • 42.    《史記·張儀列傳》:秦要楚欲得黔中地,欲以武關外易之。
  • 43.    《史記·楚世家》:楚王曰:“願得張儀,不願得地。”
  • 44.    《史記·張儀列傳》:楚王曰:“不願易地,願得張儀而獻黔中地。”
  • 45.    《史記·楚世家》:至,懷王不見,因而囚張儀,欲殺之。儀私於靳尚,靳尚為請懷王曰:“拘張儀,秦王必怒。天下見楚無秦,必輕王矣。”又謂夫人鄭袖曰:“秦王甚愛張儀,而王欲殺之,今將以上庸之地六縣賂楚,以美人聘楚王,以宮中善歌者為之媵。楚王重地,秦女必貴,而夫人必斥矣。夫人不若言而出之。”鄭袖卒言張儀於王而出之。儀出,懷王因善遇儀,儀因説楚王以叛從約而與秦合親,約婚姻。張儀已去,屈原使從齊來,諫王曰:“何不誅張儀?”懷王悔,使人追儀,弗及。
  • 46.    《史記·張儀列傳》:楚懷王至則囚張儀,將殺之。靳尚謂鄭袖曰:“子亦知子之賤於王乎?”鄭袖曰:“何也?”靳尚曰:“秦王甚愛張儀而不欲出之,今將以上庸之地六縣賂楚,美人聘楚,以宮中善歌謳者為媵。楚王重地尊秦,秦女必貴而夫人斥矣。不若為言而出之。”於是鄭袖日夜言懷王曰:“人臣各為其主用。今地未入秦,秦使張儀來,至重王。王未有禮而殺張儀,秦必大怒攻楚。妾請子母俱遷江南,毋為秦所魚肉也。”懷王後悔,赦張儀,厚禮之如故。……於是楚王已得張儀而重出黔中地與秦,欲許之。屈原曰:“前大王見欺於張儀,張儀至,臣以為大王烹之;今縱弗忍殺之,又聽其邪説,不可。”懷王曰:“許儀而得黔中,美利也。後而倍之,不可。”故卒許張儀,與秦親。
  • 47.    《史記·屈原列傳》:屈原既絀。其後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惠王患之。乃令張儀佯去秦,厚幣委質事楚,曰:“秦甚憎齊,齊與楚從親,楚誠能絕齊,秦願獻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使使如秦受地。張儀詐之曰:“儀與王約六里,不聞六百里。”楚使怒去,歸告懷王。懷王怒,大興師伐秦。秦發兵擊之,大破楚師于丹、淅,斬首八萬,虜楚將屈匄,遂取楚之漢中地。懷王乃悉發國中兵,以深入擊秦,戰於藍田。魏聞之,襲楚至鄧。楚兵懼,自秦歸。而齊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楚王曰:“不願得地,願得張儀而甘心焉。”張儀聞,乃曰:“以一儀而當漢中地,臣請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而設詭辯於懷王之寵姬鄭袖。懷王竟聽鄭袖,復釋去張儀。是時屈原既疏,不復在位,使於齊,顧反,諫懷王曰:“何不殺張儀?”懷王悔,追張儀,不及。
  • 48.    《戰國策·楚策二·楚王將出張子》:楚王將出張子,恐其敗己也,靳尚謂楚王曰:“臣請隨之。儀事王不善.臣請殺之。”楚小臣,靳尚之仇也,謂張旄曰:“以張儀之知,而有秦、楚之用,君必窮矣。君不如使人微要靳尚而刺之,楚王必大怒儀也。彼儀窮,則子重矣。楚、秦相難,則魏無患矣。”張旄果令人要靳尚刺之。楚王大怒,秦構兵而戰。秦、楚爭事魏,張旄果大重。
  • 49.    《戰國策·趙策一·秦王謂公子他》:昔者秦、楚戰於藍田,韓出鋭師以佐秦,秦戰不利,因轉與楚,不固信盟,唯便是從。韓之在我,心腹之疾。
  • 50.    《史記·秦本紀》:二年,張儀與齊、楚大臣會齧桑。
  • 51.    《戰國策·楚策三·楚王令昭雎之秦重張儀》:楚王令昭雎之秦重張儀。未至,惠王死,武王逐張儀。楚王因收昭雎以取齊。桓臧為雎謂楚王曰:“橫親之不合也,儀貴惠王而善雎也。今惠王死,武王立。儀走,公孫郝、甘茂貴。甘茂善魏,公孫郝善韓。二人固不善雎也,必以秦合韓、魏。韓、魏之重儀,儀有秦而雎以楚重之。今儀困秦而雎收楚。韓、魏欲得秦,必善二人者。將收韓、魏輕儀而伐楚,方城必危。王不如復雎,而重儀於韓、魏。儀據楚勢,挾魏重,以與秦爭。魏不合秦,韓亦不從,則方城無患。”
  • 52.    《史記·張儀列傳》:儀歸報,未至咸陽而秦惠王卒,武王立。武王自為太子時不説張儀,及即位,羣臣多讒張儀曰:“無信,左右賣國以取容。秦必複用之,恐為天下笑。”諸侯聞張儀有卻武王,皆畔衡,複合從。
  • 53.    《史記·張儀列傳》:秦武王元年,羣臣日夜惡張儀未已,而齊讓又至。張儀懼誅,乃因謂秦武王曰:“儀有愚計,原效之。”王曰:“奈何?”對曰:“為秦社稷計者,東方有大變,然後王可以多割得地也。今聞齊王甚憎儀,儀之所在,必興師伐之。故儀原乞其不肖之身之梁,齊必興師而伐梁。梁齊之兵連於城下而不能相去,王以其間伐韓,入三川,出兵函谷而毋伐,以臨周,祭器必出。挾天子,按圖籍,此王業也。”秦王以為然,乃具革車三十乘,入儀之梁。……張儀相魏一歲,卒於魏也。
  • 54.    《華陽國志·卷三·蜀志》:(赧王七年)司馬錯率巴、蜀眾十萬,大舶舩萬艘,米六百斛,浮江伐楚,取商於之地,為黔中郡。《華陽國志·卷一·巴志》:司馬錯自巴涪水,取商於地,為黔中郡。《水經·江水注》引《華陽記》曰:枳縣在江州巴郡東四百里,治涪陵水會。其水南導武陵郡。昔司馬錯拆舟此水,取楚黔中地。
  • 55.    《史記·秦本紀》:其秋,使甘茂、庶長封伐宜陽。四年,拔宜陽,斬首六萬。涉河,城武遂。魏太子來朝。
  • 56.    《戰國策·秦策二·宜陽之役馮章謂秦王》:宜陽之役,馮章謂秦王曰:“不拔宜陽,韓、楚乘吾弊,國必危矣!不如許楚漢中以歡之。楚歡而不進,韓必孤,無奈秦何矣!”王曰:“善。”果使馮章許楚漢中,而拔宜陽。楚王以其言責漢中於馮章,馮章謂秦王曰:“王遂亡臣,固謂楚王曰:‘寡人固無地而許楚王。’”
  • 57.    《戰國策·東周策·秦攻宜陽》:秦攻宜陽,周君謂趙累曰:“子以為何如?”對曰:“宜陽必拔也。”君曰:“宜陽城方八里,材士十萬,粟支數年,公仲之軍二十萬,景翠以楚之眾,臨山而救之,秦必無功。”對曰:“甘茂羈旅也,攻宜陽而有功,則周公旦也;無功,則削跡於秦。秦王不聽羣臣父兄之議而攻宜陽,宜陽不拔,秦王恥之。臣故曰拔。”君曰:“子為寡人謀,且奈何?”對曰:“君謂景翠曰:‘公爵為執圭,官為柱國,戰而勝,則無加焉矣,不勝則死。不如背秦,秦拔宜陽,公進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以寶事公;公中慕公之為己乘秦也,亦必盡其寶。’”秦拔宜陽,景翠果進兵。秦懼,遽效煮棗,韓氏果亦效重寶。景翠得城於秦,受寶於韓,而德東周。
  • 58.    《戰國策·魏策二·秦楚攻魏圍皮氏》:秦、楚攻魏,圍皮氏。為魏謂楚王曰:“秦、楚勝魏,魏王之恐也見亡矣,必舍與秦,王何不倍秦而與魏王?魏王喜,必內太子。秦恐失楚,必效城地於王,王雖復與之攻魏可也。”楚王曰:“善。”乃倍秦而與魏,魏內太子於楚。秦恐,許楚城地,欲與之復攻魏。樗裏疾怒,欲與魏攻楚,恐魏之以太子在楚不肯也。為疾謂楚王曰:“外臣疾使臣謁之,曰:‘敝邑之王欲效城地,而為魏太子之尚在楚也,是以未敢。王出魏質,臣請效之,而復固秦、楚之交,以疾攻魏。”楚王曰:“諾。”乃出魏太子。秦因合魏攻楚。
  • 59.    《史記·魏世家》:(魏襄王)十二年(前307年),太子朝於秦。秦來伐我皮氏,未拔而解。 《水經·汾經注》引《紀年》:魏襄王十二年(前307年)秦公孫爰(梁玉繩、楊寬雲:“爰”當作“疾”)率師伐我,圍皮氏。翟章率師救皮氏圍,疾西風(楊寬注:“風”當為“去”字之誤)。 《史記·六國年表》:魏襄王十三年(前306年),秦擊皮氏,未拔而解。 《史記·樗裏子甘茂列傳》:昭王元年(前306年),……還擊皮氏,皮氏未降,又去。
  • 60.    《史記·楚世家》:二十[三]年,齊湣王欲為從長,惡楚之與秦合,乃使使遺楚王書曰:“寡人患楚之不察於尊名也。今秦惠王死,武王立,張儀走魏,樗裏疾、公孫衍用,而楚事秦。夫樗裏疾善乎韓,而公孫衍善乎魏;楚必事秦,韓、魏恐,必因二人求合於秦,則燕、趙亦宜事秦。四國爭事秦,則楚為郡縣矣。王何不與寡人併力收韓、魏、燕、趙,與為從而尊周室,以案兵息民,令於天下?莫敢不樂聽,則王名成矣。王率諸侯並伐,破秦必矣。王取武關、蜀、漢之地,私吳、越之富而擅江海之利,韓、魏割上黨,西薄函谷,則楚之彊百萬也。且王欺於張儀,亡地漢中,兵銼藍田,天下莫不代王懷怒。今乃欲先事秦!原大王孰計之。” 楚王業已欲和於秦,見齊王書,猶豫不決,下其議羣臣。羣臣或言和秦,或曰聽齊。昭雎曰:“王雖東取地於越,不足以刷恥;必且取地於秦,而後足以刷恥於諸侯。王不如深善齊、韓以重樗裏疾,如是則王得韓、齊之重以求地矣。秦破韓宜陽,而韓猶復事秦者,以先王墓在平陽,而秦之武遂去之七十里,以故尤畏秦。不然,秦攻三川,趙攻上黨,楚攻河外,韓必亡。楚之救韓,不能使韓不亡,然存韓者楚也。韓已得武遂於秦,以河山為塞,所報德莫如楚厚,臣以為其事王必疾。齊之所信於韓者,以韓公子眛為齊相也。韓已得武遂於秦,王甚善之,使之以齊、韓重樗裏疾,疾得齊、韓之重,其主弗敢棄疾也。今又益之以楚之重,樗裏子必言秦,復與楚之侵地矣。”於是懷王許之,竟不合秦,而合齊以善韓。
  • 61.    《史記·楚世家》:二十四年,倍齊而合秦。秦昭王初立,乃厚賂於楚。楚往迎婦。二十五年,懷王入與秦昭王盟,約於黃棘。秦復與楚上庸。
  • 62.    蔣波. 楚懷王生前身後的悲喜劇及其原因分析[D].華中師範大學,2006: 12,16,24-25,34.
  • 63.    《史記·樗裏子甘茂列傳》:“且王前嘗用召滑於越,而內行章義之難,越國亂,故楚南塞厲門而郡江東。”
  • 64.    《戰國策·楚策一·楚王問於範環》:“且王嘗用昭滑于越而納句章,昧之難,越亂,故楚南塞瀨胡而郡江東。計王之功,所以能如此者,越亂而楚治也。”
  • 65.    《韓非子·內儲説下六微·説六》:“前時王使邵滑之越,五年而能亡越。所以然者,越亂而楚治也。”
  • 66.    《水經·河水注》引《竹書紀年》:魏襄王七年(前312年)秦王來見於蒲坂關。四月,越王使公師隅來獻乘舟始罔,及舟三百,箭五百萬,犀角、象齒焉。
  • 67.    《史記·樗裏子甘茂列傳》:武王竟至周,而卒於周。其弟立,為昭王。王母宣太后,楚女也。楚懷王怨前秦敗楚於丹陽而韓不救,乃以兵圍韓雍氏。韓使公仲侈告急於秦。秦昭王新立,太后楚人,不肯救。公仲因甘茂,茂為韓言於秦昭王曰:“公仲方有得秦救,故敢扞楚也。今雍氏圍,秦師不下殽,公仲且仰首而不朝,公叔且以國南合於楚。楚、韓為一,魏氏不敢不聽,然則伐秦之形成矣。不識坐而待伐孰與伐人之利?”秦王曰:“善。”乃下師於殽以救韓。楚兵去。
  • 68.    《史記·樗裏子甘茂列傳》:秦使向壽平宜陽,而使樗裏子、甘茂伐魏皮氏。向壽者,宣太后外族也,而與昭王少相長,故任用。向壽如楚,楚聞秦之貴向壽,而厚事向壽。向壽為秦守宜陽,將以伐韓。韓公仲使蘇代謂向壽曰:“禽困覆車。公破韓,辱公仲,公仲收國復事秦,自以為必可以封。今公與楚解口地,封小令尹以杜陽。……今秦、楚爭強,而公黨於楚,是與公孫奭、甘茂同道也,公何以異之?……”……對曰:“甘茂許公仲以武遂,反宜陽之民,今公徒收之,甚難。”向壽曰:“然則奈何?武遂終不可得也?”對曰:“公奚不以秦為韓求潁川於楚?此韓之寄地也,公求而得之,是令行於楚而以其地德韓也。公求而不得,是韓、楚之怨不解而交走秦也。秦、楚爭強,而公徐過楚以收韓。”
  • 69.    《史記集解·秦本紀》引《地理志》曰:“漢中有上庸縣。”
  • 70.    《史記·樗裏子甘茂列傳》:齊使甘茂於楚,楚懷王新與秦合婚而歡。而秦聞甘茂在楚,使人謂楚王曰:“原送甘茂於秦。”楚王問於範蜎曰:“寡人慾置相於秦,孰可?”對曰:“臣不足以識之。”楚王曰:“寡人慾相甘茂,可乎?”對曰:“不可。夫史舉,下蔡之監門也,大不為事君,小不為家室,以苟賤不廉聞於世,甘茂事之順焉。故惠王之明,武王之察,張儀之辯,而甘茂事之,取十官而無罪。茂誠賢者也,然不可相於秦。夫秦之有賢相,非楚國之利也。,且王前嘗用召滑於越,而內行章義之難,越國亂,故楚南塞厲門而郡江東。計王之功所以能如此者,越國亂而楚治也。今王知用諸越而忘用諸秦,臣以王為鉅過矣。然則王若欲置相於秦,則莫若向壽者可。夫向壽之於秦王,親也,少與之同衣,長與之同車,以聽事。王必相向壽於秦,則楚國之利也。”於是使使請秦相向壽於秦。秦卒相向壽。而甘茂竟不得復入秦,卒於魏。
  • 71.    《史記·楚世家》:二十六年,齊、韓、魏為楚負其從親而合於秦,三國共伐楚。楚使太子入質於秦而請救。秦乃遣客卿通將兵救楚,三國引兵去。二十七年,秦大夫有私與楚太子鬥,楚太子殺之而亡歸。
  • 72.    《水經·伊水注》引《紀年》:楚吾得帥師及秦伐鄭,圍綸氏。
  • 73.    《戰國策·楚策一·城渾出周》:城渾出周,三人偶行,南遊於楚,至於新城。城渾説其令曰:鄭、魏者,楚之耎(儒)國;而秦,楚之強敵也。鄭、魏之弱,而楚以上樑(上蔡)應之。宜陽之大也,楚以弱新城圍之。蒲反(蒲阪)、平陽(晉陽,又稱陽晉)相去百里,秦人一夜而襲之,安邑不知。新城、上樑相去五百里,秦人一夜而襲之,上樑亦不知也。今邊邑之所恃者,非江南、泗上也,故楚王何不以新城為主郡也,邊邑甚利之。”
  • 74.    《史記·六國年表》:(周赧王十三年)秦:魏王來朝;魏:與秦會臨晉,復歸我蒲坂;韓:太子嬰與秦王會臨晉,因至咸陽而歸。
  • 75.    《史記·楚世家》:二十八年,秦乃與齊、韓、魏共攻楚,殺楚將唐眛,取我重丘而去。
  • 76.    《荀子·議兵》:楚人鮫革犀兕以為甲,鞈堅如金石;宛鉅鐵矛,慘如蜂蠆,輕利僄遫,卒如飄風;然而兵殆於垂沙,唐蔑死。(《荀子·議兵》《淮南子·兵略訓》、《韓詩外傳》卷四第十章、《商君書·弱民》、《史記·禮書》皆同。《史記》“唐蔑”作“唐昧",“昧”與“蔑”音同通用)
  • 77.    《戰國策·秦策四·秦取楚漢中》:秦取楚漢中,再戰於蘭田,大敗楚軍。韓、魏聞楚之困,乃南襲至鄧,楚王引歸。後三國謀攻楚,恐秦之救也,或説薛公:“可發使告楚曰:‘今三國之兵且去楚,楚能應而共攻秦,雖蘭田豈難得哉!況於楚之故地?’楚疑於秦之未必救己也,而今三國之辭去,則楚之應之也必勸,是楚與三國謀出秦兵矣。秦為知之,必不救也。三國疾攻楚,楚必走秦以急;秦愈不敢出,則是我離秦而攻楚也,兵必有功”。薛公曰:“善。”遂發重使之楚,楚之應果勸。於是三國併力攻楚,楚果告急於秦,秦遂不敢出兵。大臣有功。
  • 78.    《戰國策·楚策二·齊秦約攻楚》:齊、秦約攻楚。楚令景翠以六城賂齊,太子為質。昭雎謂景翠曰:“秦恐且因景鯉、蘇厲而效地於楚。公出地以取齊,鯉與厲且以收地取秦,公事必敗。公不如令王重賂景鯉、蘇厲,使入秦,[齊]恐,必不求地而合於楚。若齊不求,是公與約也。”
  • 79.    《史記·楚世家》:二十九年,秦復攻楚,大破楚,楚軍死者二萬,殺我將軍景缺。懷王恐,乃使太子為質於齊以求平。
  • 80.    《史記·秦本紀》:“(昭王)七年,拔新城。”《史記·六國年表》:(懷王二十九年)秦取我襄城,殺景缺。”《秦本紀正義》引《括地誌》曰:“許州襄城縣即古新城也。”錢穆、楊寬都從《括地誌》,認為《世家》、《年表》,‘新’字誤作‘襄’字”,以襄城即新城。
  • 81.    《戰國策·西周策·薛公以齊為韓魏攻楚》:薛公以齊為韓、魏攻楚,又與韓、魏攻秦,而籍兵乞食於西周。韓慶為西周謂薛公曰:“君以齊為韓、魏攻楚,九年而取宛、葉以北以強韓、魏,今又攻秦以益之。……“
  • 82.    《史記·孟嘗君列傳》:孟嘗君怨秦,將以齊為韓、魏攻楚,因與韓、魏攻秦,而借兵食於西周。蘇代為西周謂曰:“君以齊為韓、魏攻楚九年,取宛、葉以北以彊韓、魏,今復攻秦以益之。……”
  • 83.    楊寬.戰國史料編年輯證:台灣商務出版社,2002:250, 378-380, 437, 448-449, 451-452, 459-460, 475-476, 533-538, 540-556, 567-568, 583, 609-613, 615-617, 630-631, 645-646, 660-665, 724-725, 776, 833-834
  • 84.    《韓非子·喻老》:"莊蹻為盜於境內而吏不能治”;《商君書 ·弱民》:“唐蔑(昧)死於垂沙,莊蹻發於內,楚分為五。“《荀子·議兵》:“唐蔑 (昧)死,莊躋起,楚分而為三四。”《韓詩外傳》第10章:“唐子 (蔑、昧)死,莊躋走,楚分為三四。”
  • 85.    《呂氏春秋·紀·季冬紀》:鄭人之下■也,莊蹻之暴郢也,秦人之圍長平也,韓、荊、趙,此三國者之將帥貴人皆多驕矣,其士卒眾庶皆多壯矣,因相暴以相殺,脆弱者拜請以避死,其卒遞而相食,不辨其義,冀幸以得活。
  • 86.    劉玉堂.論莊蹻其人其事[J].民族研究,1990(3):57-65.
  • 87.    黃懿陸.莊蹻王滇新考[J].雲南社會科學,2002(6):83-94.
  • 88.    楊繼順,韓雨穎,郭小楠.近四十年來國內莊蹻研究評述[J].咸陽師範學院學報,2015,30(05):81-82.
  • 89.    趙逵夫.莊蹻事蹟與屈原晚期的經歷[J].文史,2002(1):12-15.
  • 90.    《史記·楚世家》:二十七年,秦大夫有私與楚太子鬥,楚太子殺之而亡歸。二十八年,秦乃與齊、韓、魏共攻楚,殺楚將唐眛,取我重丘而去。二十九年,秦復攻楚,大破楚,楚軍死者二萬,殺我將軍景缺。懷王恐,乃使太子為質於齊以求平。三十年,秦復伐楚,取八城。秦昭王遺楚王書曰:“始寡人與王約為弟兄,盟於黃棘,太子為質,至驩也。太子陵殺寡人之重臣,不謝而亡去,寡人誠不勝怒,使兵侵君王之邊。今聞君王乃令太子質於齊以求平。寡人與楚接境壤界,故為婚姻,所從相親久矣。而今秦楚不驩,則無以令諸侯。寡人原與君王會武關,面相約,結盟而去,寡人之原也。敢以聞下執事。”
  • 91.    《史記·楚世家》:楚懷王見秦王書,患之。欲往,恐見欺;無往,恐秦怒。昭雎曰:“王毋行,而發兵自守耳。秦虎狼,不可信,有並諸侯之心。”懷王子子蘭勸王行,曰:“奈何絕秦之歡心!”於是往會秦昭王。昭王詐令一將軍伏兵武關,號為秦王。楚王至,則閉武關,遂與西至咸陽,朝章台,如蕃臣,不與亢禮。楚懷王大怒,悔不用昭子言。秦因留楚王,要以割巫、黔中之郡。楚王欲盟,秦欲先得地。楚王怒曰:“秦詐我而又彊要我以地!”不復許秦。秦因留之。
  • 92.    《史記·楚世家》:楚大臣患之,乃相與謀曰:“吾王在秦不得還,要以割地,而太子為質於齊,齊、秦合謀,則楚無國矣。”乃欲立懷王子在國者。昭雎曰:“王與太子俱困於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詐赴於齊,齊湣王謂其相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質而行不義於天下也。”或曰:“不然。郢中立王,因與其新王市曰‘予我下東國,吾為王殺太子,不然,將與三國共立之’,然則東國必可得矣。”齊王卒用其相計而歸楚太子。太子橫至,立為王,是為頃襄王。乃告於秦曰:“賴社稷神靈,國有王矣。”
  • 93.    《史記·楚世家》:頃襄王橫元年,秦要懷王不可得地,楚立王以應秦,秦昭王怒,發兵出武關攻楚,大敗楚軍,斬首五萬,取析十五城而去。
  • 94.    《史記·楚世家》:二年,楚懷王亡逃歸,秦覺之,遮楚道,懷王恐,乃從間道走趙以求歸。趙主父在代,其子惠王初立,行王事,恐,不敢入楚王。楚王欲走魏,秦追至,遂與秦使復之秦。
  • 95.    《史記·楚世家》:懷王遂發病。頃襄王三年,懷王卒於秦,秦歸其喪於楚。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諸侯由是不直秦。秦楚絕。
  • 96.    《史記·項羽本紀》:居鄛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計,往説項梁曰:“陳勝敗固當。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户,亡秦必楚’也。今陳勝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勢不長。今君起江東,楚蜂午之將皆爭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將,為能復立楚之後也。”於是項梁然其言,乃求楚懷王孫心民間,為人牧羊,立以為楚懷王,從民所望也。
  • 97.    《戰國策·齊策三·楚王死》:楚王死,太子在齊質。蘇秦謂薛公曰:“君何不留楚太子,以市其下東國。”薛公曰:“不可。我留太子,郢中立王,然則是我抱空質而行不義于于下也。”蘇秦曰:“不然。郢中立王,君因謂其新王曰:‘與我下東國,吾為王殺太子。不然,吾將與三國共立之。’然則下東國必可得也。”
  • 98.    《戰國策·楚策二·楚襄王為太子時》:楚襄王為太子之時,質於齊。懷王薨,太子辭於齊王而歸。齊王隘之:“予我東地五百里,乃歸子。子不予我,不得歸。”太子曰:“臣有傅,請追而問傅。”傅慎子曰:“獻之地,所以為身也。愛地不送死父,不義。臣故曰獻之便。”太子入,致命齊王曰:“敬獻地五百里。”齊王歸楚太子。 太子歸,即位為王。齊使車五十乘,來取東地於楚。楚王告慎子曰:“齊使來求東地,為之奈何?”慎子曰:“王明日朝羣臣,皆令獻其計。” …… 王以三大夫計告慎子曰:“子良見寡人曰:‘不可不與也,與而復攻之。’常見寡人曰:‘不可與也,常請守之。’鯉見寡人曰:‘不可與也,雖然,楚不能獨守也,臣請索救於秦。’寡人誰用於三子之計?”慎子對曰:“王皆用之!”王怫然作色曰:“何謂也?”慎子曰:“臣請效其説,而王且見其誠然也。王發上柱國子良車五十乘,而北獻地五百里於齊。發子良之明日,遣昭常為大司馬,令往守東地。遣昭常之明日,遣景鯉車五十乘,西索救於秦。”王曰:“善。”乃遣子良北獻地於齊。遣子良之明日,立昭常為大司馬,使守東地。又遣景鯉西索救於秦。 子良至齊,齊使人以甲受東地。昭常應齊使曰:“我典主東地,且與死生。悉五尺至六十,三十餘萬弊甲鈍兵,願承下塵。”齊王謂子良曰:“大夫來獻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弊邑之王,是常矯也。王攻之。”齊王大興兵,攻東地,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萬臨齊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奪之東地五百里,不義。其縮甲則可,不然,則願待戰。”齊王恐焉,乃請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齊患。士卒不用,東地復全。
  • 99.    《戰國策·楚策四·長沙之難》:長沙之難,楚太子橫為質於齊。楚王死,薛公歸太子橫,因與韓、魏之兵隨而攻東國。太子懼。昭蓋曰:“不若令屈署以新東國為和於齊以動秦。秦恐齊之敗東國而令行於天下也,必將救我。”太子曰:“善。”遽令屈署以東國為和於齊。秦王聞之懼,令辛戎告楚曰:“毋與齊東國,吾與子出兵矣。”
  • 100.    《戰國策·楚策一·楚杜赫説楚王以取趙》:楚杜赫説楚王以取趙。王且予之五大夫,而令私行。陳軫謂楚王曰:“赫不能得趙,五大夫不可收也,得賞無功也。得趙而王無加焉,是無善也。王不如以十乘行之,事成,予之五大夫。”王曰:“善。”乃以十乘行之。杜赫怒而不行。陳軫謂王曰:“是不能得趙也。”
  • 101.    《高唐賦》:昔者,楚襄王與宋玉遊於雲夢之台,望高唐之觀,其上獨有云氣,崪兮直上,忽兮改容;須臾之間,變化無窮。王問玉曰:“此何氣也?”玉對曰:“所謂朝雲者也。”王曰:“何謂朝雲?”玉曰:“昔者,先王嘗遊高唐,怠而晝寢,夢見一婦人,曰:‘妾,巫山之女也,為高唐之客,聞君遊高唐,願薦枕蓆。’王因幸之。去而辭曰:‘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台之下。’旦朝視之,如言。故為立廟,號曰‘朝雲’。”
  • 102.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國學導航網[引用日期2021-05-09]
  • 103.    《楚辭補註》  .國學導航網[引用日期2021-05-21]
  • 104.    《戰國策·楚策四· 魏王遺楚王美人》:魏王遺楚王美人,楚王説之。夫人鄭袖知王之説新人也,甚愛新人。衣服玩好,擇其所喜而為之;宮室卧具,擇其所善而為之。愛之甚於王。王曰:“婦人所以事夫者,色也;而妒者,其情也。今鄭袖知寡人之説新人也,其愛之甚於寡人,此孝子之所以事親,忠臣之所以事君也。” 鄭袖知王以己為不妒也,因謂新人曰:“王愛子美矣。雖然,惡子之鼻。子為見王,則必掩子鼻。”新人見王,因掩其鼻。王謂鄭袖曰:“夫新人見寡人,則掩其鼻,何也?”鄭袖曰:“妾知也。”王曰:“雖惡必言之。”鄭袖曰:“其似惡聞君王之臭也。”王曰:“悍哉!”令劓之,無使逆命。
  • 105.    《反經(長短經)·七雄略十八》:蘇秦如楚,……曰:“縱合則楚王,橫成則秦帝。”
  • 106.    《新書·春秋》:楚懷王心矜好高人,無道而欲有伯王之號。
  • 107.    《漢書·卷二十五·郊祀志》:谷永説上曰:“……楚懷王隆祭祀,事鬼神,欲以獲福助,卻秦師,而兵挫地削,身辱國危。……”
  • 108.    清·浦起龍.史通通釋·載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23
  • 109.    王夫之.楚辭通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46
  • 110.    潘嘯龍.從《詛楚文》看楚懷王前期的朝政改革[J].江漢論壇,1986(10):76-81.
  • 111.    張正明.楚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294, 302, 317
  • 112.    楚懷王不聽屈原忠告的下場  .商洛日報[引用日期2021-05-10]
  • 113.    王嘉《拾遺記·洞庭山》:洞庭山浮於水上,其下有金堂數百間,玉女居之。四時聞金石絲竹之聲,徹于山頂。楚懷王之時,舉羣才賦詩於水湄,故云瀟湘洞庭之樂,聽者令人難老,雖《咸池》、《九韶》,不得比焉。每四仲之節,王常繞山以遊宴,各舉四仲之氣以為樂章。仲春律中夾鍾,乃作輕風流水之詩,宴于山南;律中蕤賓,乃作皓露秋霜之曲。後懷王好進奸雄,羣賢逃越。屈原以忠見斥,隱於沅湘,披蓁茹草,混同禽獸,不交世務,採柏實以全桂膏,用養心神;被王逼逐,乃赴清泠之水。楚人思慕,謂之水仙。其神遊於天河,精靈時降湘浦。楚人為之立祠,漢末猶在。
  • 114.    周書燦.楚懷王滅越置江東郡説質疑[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0,25(03):93-95+147.
  • 115.    《史記·秦始皇本紀》:二十五年,王翦遂定荊江南地,降越君,置會稽郡。
  • 116.    胡運宏.勾踐之後的越楚關係及越國曆史考辨[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5(03):13-16.
  • 117.    《史記·春申君列傳》:黃歇為楚太子計曰:“秦之留太子也,欲以求利也。今太子力未能有以利秦也,歇憂之甚。而陽文君子二人在中,王若卒大命,太子不在,陽文君子必立為後,太子不得奉宗廟矣。不如亡秦,與使者俱出;臣請止,以死當之。”
  • 118.    《戰國策·楚策三·張儀之楚貧》:當是時也,南後、鄭袖貴於楚。
  • 119.    《史記索隱·秦始皇本紀》:昌平君,楚公子,立為相,後徙於郢,項燕立為楚王,史失其名。按:楚悍有母弟猶,猶有庶兄負芻及昌平君,是楚君完非無子。
  • 120.    《裏耶秦簡》:“廿五年……二月癸丑,丞相啓移南郡假守主。”而昌平君已在秦始皇二十四年的抗秦戰爭中兵敗身亡。故現在公認昌平君並非丞相啓,李開元的猜測有誤。
  • 121.    《戰國策·秦策一·張儀欲以漢中與楚》:張儀欲以漢中與楚,請秦王曰:“有漢中,蠹。種樹不處者,人必害之;家有不宜之財,則傷本。漢中南邊為楚利,此國累也。”甘茂謂王曰:“地大者,固多憂乎!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為和楚,楚必畔天下而與王。王今以漢中與楚,即天下有變,王何以市楚也?”
  • 122.    秦丞相啓非昌平君説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2020-05-14[引用日期2021-05-12]
  • 123.    張海燕. 《詛楚文》補論[D].首都師範大學,2011, 26-38.
  • 124.    《史記·楚世家》  .國學導航網[引用日期2021-05-12]
  • 125.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國學導航網[引用日期2021-05-12]
  • 126.    《史記·張儀列傳》  .國學導航網[引用日期2021-05-12]
  • 127.    戰國策(漢)劉向  .國學導航網[引用日期2021-05-12]
  • 128.    黃曉莉. 楚國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大學,2012: 10,21-23.
  • 129.    《戰國策·楚策三·蘇子謂楚王》:蘇子謂楚王曰:“仁人之於民也,愛之以心,事之以善言。孝子之於親也,愛之以心,事之以財。忠臣之於君也,必進賢人以輔之。今王之大臣父兄,好傷賢以為資,厚賦斂諸臣、百姓,使王見疾於民,非忠臣也。大臣播王之過於百姓,多賂諸侯以王之地,是故退王之所愛,亦非忠臣也。是以國危,臣願無聽羣臣之相惡也,慎大臣父兄,用民之所善,節身之嗜慾以百姓(鮑本“以”下補“與”字)。人臣莫難於無妒而進賢。為主死易,垂沙之事,死者以千數;為主辱易,自令尹以下,事王者以千數。至於無妒而進賢,未見一人也。故明主之察其臣也,必知其無妒而進賢也。賢之事其主也(鮑本“賢”下有“臣”字) ,亦必無妒而進賢。夫進賢之難者,賢者用,且使己廢;貴且使己賤,故人難之。”
  • 130.    徐少華.試析楚國衰亡的政治原因[J].中華文化論壇,1996(04):49.
  • 131.    《楚國八百年》紀錄片  .央視網[引用日期2021-05-15]
  • 132.    鄒芙都,江娟麗.從出土文物看楚國的商業與商品經濟[J].衡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3(04):92.
  • 133.    趙文慧. 楚國經濟與楚辭創作[D].西北師範大學,2010,36.
  • 134.    顧久幸.“執圭”雜考——兼論楚國爵制[J].江漢論壇,1992(05):79-81.
  • 135.    張夢晗. 敗亡與重生:“亡秦必楚”的歷史探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8,29-32.
  • 136.    《戰國策·魏策一·張儀為秦連橫説魏王》:楚雖有富大之名,其實空虛;其卒雖眾,多言而輕走,易北,不敢堅戰。
  • 137.    《史記·秦本紀》:(前292年)攻楚,取宛。《史記·穰侯列傳》:(前292年)取楚之宛、葉。《史記·韓世家》:(前291年)秦拔我宛。《史記·六國年表》:【韓】(前291年)秦拔我宛。
  • 138.    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_第1冊(先秦).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46
  • 139.    電影《屈原》(1977)  .1905電影網[引用日期2021-05-15]
  • 140.    電視劇《屈原》第1集(騰訊視頻版/1999年)  .騰訊視頻[引用日期2021-05-15]
  • 141.    電視劇《大秦帝國2》  .新浪影音[引用日期2021-05-15]
  • 142.    電視劇《羋月傳》第1集(騰訊視頻版/2015年)片頭字幕0分04秒至02分04秒  .騰訊視頻[引用日期2021-05-15]
  • 143.    電視劇《大秦帝國之崛起》 第1集(央視網版/2017年)片頭字幕00分00秒至01分20秒  .央視網[引用日期2021-05-15]
  • 144.    漆海霞.戰國的終結與制衡的失效——對戰國時期合縱連橫的反思[J].當代亞太,2015(05):6-46.
  • 145.    李紅星.論楚敗於秦的策略原因[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6):79-80.
  • 146.    商於古道在商洛有哪些驛站  .陝西傳媒網.2017-04-26[引用日期2021-05-17]
  • 147.    《史記·秦本紀》:齊使章子、魏使公孫喜、韓使暴鳶攻攻楚方城,取唐昧。
  • 148.    《史記·鄭世家》:二十一年(前375年),韓哀侯滅鄭,並其國。
  • 149.    《楚世家》集解:“商於之地,在今順陽郡南(內)鄉、丹水二縣,有商城在於中,故謂之商於。”
  • 150.    《戰國策·齊策二·犀首以梁為齊戰於承匡而不勝》:犀首以梁為楚(楚原作齊,從楊寬改正)戰於承匡而不勝。張儀謂梁王不用臣言以危國。梁王因相儀,儀以秦、梁之齊合橫親。犀首欲敗之(之字原脱,楊寬從王念孫改正),謂衞君曰:“衍非有怨於儀也,值所以為國者不同耳。君必解衍。”衞君為告儀,儀許諾,因與之參坐於衞君之前。犀首跪行,為儀千秋之祝。明日張子行,犀首送之至於齊疆。齊王聞之,怒於儀,曰:“衍也吾讎,而儀與之俱,是必與衍鬻吾國矣。”遂不聽。
  • 151.    《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曰:“晉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於齊,長子死焉;西喪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寡人恥之,願比死者壹灑之,如之何則可?”
  • 152.    《史記·六國年表》:秦惠文王更元三年張儀免相、相魏。 《史記·秦本紀》:(秦惠文王)更元三年韓、魏太子來朝,張儀相魏。 《史記·魏世家》:(魏惠王后元)十三年張儀相魏。
  • 153.    《戰國策·魏策一·張儀以秦相魏》:張儀以秦相魏,齊、楚怒而欲攻魏。雍沮謂張子曰:“魏之所以相公者,以公相則國家安,而百姓無患。今公相而魏受兵,是魏計過也。齊、楚攻魏,公必危矣。”張子曰:“然則奈何?”雍沮曰:“請令齊、楚解攻。” 雍沮謂齊、楚之君曰:“王亦聞張儀之約秦王乎?曰:‘王若相儀於魏,齊、楚惡儀,必攻魏。魏戰而勝,是齊、楚之兵折,而儀固得魏矣;若不勝魏,魏必多秦以持其國,必割地以賂王。若欲復攻,其敝不足以應秦。’此儀之所以與秦王陰相結也。今儀相魏而攻之,是使儀之計當與秦也,非所以窮儀之道也。”齊、楚之王曰:“善。”乃遽解攻於魏。
  • 154.    《史記索隱·孟嘗君列傳》引《紀年》:梁惠王後元十三年四月齊威王封田嬰於薛,十月齊城薛。
  • 155.    《戰國策·齊策一》:齊將封田嬰於薛。楚王聞之,大怒,將伐齊。齊王有輟志。公孫閈曰:“封之成與不,非在齊也,又將在楚。閈説楚王,令其欲封公也又甚於齊。”嬰子曰:“願委之於子。” 公孫閈為謂楚王曰:“魯、宋事楚而齊不事者,齊大而魯、宋小。王獨利魯、宋之小,不惡齊大,何也?夫齊削地而封田嬰,是其所以弱也。願勿止。”楚王曰:“善。”因不止。
  • 156.    《史記·楚世家》:七年,齊孟嘗君父田嬰欺楚,楚威王伐齊,敗之於徐州,而令齊必逐田嬰。
  • 157.    《戰國策·齊策一·靖郭君善齊貌辨》:至於薛,昭陽請以數倍之地易薛,辨又曰:‘必聽之。’靖郭君曰:‘受薛於先王,雖惡於後王,吾獨謂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廟在薛,吾豈可以先王之廟與楚乎!’又不肯聽辨。此為二。
  • 158.    《戰國策·韓策二·公仲為韓、魏易地》:公仲為韓、魏易地,公叔爭之而不聽,且亡。史惕謂公叔曰:“公亡,則易必可成矣。公無辭以後反,且示天下輕公,公不若順之。夫韓地易於上,則害於趙;魏地易於下,則害於楚。公不如告楚、趙,楚、趙惡之。趙聞之,起兵臨羊腸,楚聞之,發兵臨方城,而易必敗矣。”
  • 159.    《戰國策·西周策·韓魏易地》:韓、魏易地,西周弗利。樊餘謂楚王曰:“周必亡矣。韓、魏之易地,韓得二縣,魏亡二縣,所以為之者,盡包二週,多於二縣,九鼎存焉。且魏有南陽、鄭地、三川而包二週,則楚方城之外危;韓兼兩上黨以臨趙,即趙羊腸以上危。故易成之日,楚、趙皆輕。”楚王恐,因趙以止易也(鮑本“趙”下有“兵”字)。
  • 160.    《戰國策·楚策三·楚王逐張儀於魏》:楚王逐張儀於魏。陳軫曰:“王何逐張子?”曰:“為臣不忠不信。”曰:“不忠,王無以為臣;不信,王勿與為約。且魏臣不忠不信,於王何傷?忠且信,於王何益?逐而聽則可,若不聽,是王令困也。且使萬乘之國免其相,是城下之事也。”
  • 161.    《史記·六國年表》:楚懷王十年城廣陵。
  • 162.    《史記·韓世家》:(韓襄王)十二年,太子嬰死。公子咎、公子蟣蝨爭為太子。時蟣蝨質於楚。蘇代謂韓咎曰:“蟣蝨亡在楚,楚王欲內之甚。今楚兵十餘萬在方城之外,公何不令楚王築萬室之都雍氏之旁,韓必起兵以救之,公必將矣。公因以韓楚之兵奉蟣蝨而內之,其聽公必矣,必以楚韓封公也。”韓咎從其計。楚圍雍氏……於是楚解雍氏圍。蘇代又謂秦太后弟羋戎曰:“公叔伯嬰恐秦楚之內蟣蝨也,公何不為韓求質子於楚?楚王聽入質子於韓,則公叔伯嬰知秦楚之不以蟣蝨為事,必以韓合於秦楚。秦楚挾韓以窘魏,魏氏不敢合於齊,是齊孤也。公又為秦求質子於楚,楚不聽,怨結於韓。韓挾齊魏以圍楚,楚必重公。公挾秦楚之重以積德於韓,公叔伯嬰必以國待公。”於是蟣蝨竟不得歸韓。韓立咎為太子。齊、魏王來。
  • 163.    《戰國策·韓策二·公叔且殺幾瑟也》:公叔且殺幾瑟也,宋赫為謂公叔曰:“幾瑟之能為亂也,內得父兄,而外得秦、楚也。今公殺之,太子無患,必輕公。韓大夫知王之老而太子定,必陰事之。秦、楚若無韓,必陰事伯嬰。伯嬰亦幾瑟也。公不如勿殺。伯嬰恐,必保於公。韓大夫不能必其不入也,必不敢輔伯嬰以為亂。秦、楚挾幾瑟以塞伯嬰,伯嬰外無秦、楚之權,內無父兄之眾,必不能為亂矣。此便於公。”
  • 164.    《戰國策·韓策二·韓公叔與幾瑟爭國》:韓公叔與幾瑟爭國。鄭強為楚王使於韓,矯以新城、陽人合世子,以與公叔爭國。楚怒將罪之。鄭強曰:“臣之矯與之,以為國也。臣曰世子得新城、陽人以與公叔爭國而得全,魏必急韓氏。韓氏急,必懸命於楚,又何新城、陽人敢索?若戰而不勝,走而不死,今且以至,又安敢言地?”楚王曰:“善。”乃弗罪。
  • 165.    《韓非子·內儲説下》:公叔相韓而有攻齊(楊寬注:“有攻”讀作“友功”,“友功齊”謂友善於齊),公仲甚重於王,公叔恐王之相公仲也,使齊、韓約而攻楚(“楚”原作“魏”,從楊寬訂正),公叔因內齊軍於鄭,以劫其君,以固其位,而信兩國之約。
  • 166.    《戰國策·韓策二·韓公叔與幾瑟爭國》:韓公叔與幾瑟爭國,中庶子強謂世子日(“世子”原作“太子”,楊寬據《韓策二》第十章改正,下同):“不若及齊師未入,急擊公叔。”世子日:“不可。戰之於國中,國必分。”(“必”上原無“國”字,從鮑本增)對曰:“事不成,身必危,尚何足以圖國之全為?”世子弗聽。齊師果入,世子出走。
  • 167.    《戰國策·韓策一·鄭強載八百金入秦》:鄭強載八百金入秦,請以伐韓。泠向謂鄭彊曰:“公以八百金請伐人之與國,秦必不聽公。公不如令秦王疑公叔。”鄭彊曰:“何如?”曰:“公叔之攻楚也,以幾瑟之存焉,故言先楚也。今已令楚王奉幾瑟以車百乘居陽翟,令昭獻轉而與之處,旬有餘,彼已覺。而幾瑟,公叔之讎也;而昭獻,公叔之人也。秦王聞之,必疑公叔為楚也。”
  • 168.    《戰國策·韓策二·冷向謂韓咎曰》:冷向謂韓咎曰:“幾瑟亡在楚,楚王欲復之甚,令楚兵十餘萬在方城之外。臣請令楚築萬家之都於雍氏之旁,韓必起兵以禁之,公必將矣。公因以楚、韓之兵奉幾瑟而內之鄭,幾瑟得入而德公,必以韓、楚奉公矣。”
  • 169.    《戰國策·韓策二·謂新城君曰》:謂新城君(羋戎)曰:“公叔、伯嬰恐秦、楚之內幾瑟也,公何不為韓求質子於楚?楚王聽而入質子於韓,則公叔伯嬰必知秦楚之不以幾瑟為事也,必以韓合於秦、楚實矣。秦、楚挾韓以窘魏,魏氏不敢東,是齊孤也。公又令秦求質子於楚,楚不聽,則怨結於韓。韓挾齊、魏以眄楚,楚王必重公矣。公挾秦、楚之重,以積德於韓,則公叔、伯嬰必以國事公矣。”
  • 170.    《戰國策·韓策二·幾瑟亡之楚》:幾瑟亡之楚,楚將收秦而復之。謂羋戎曰:“廢公叔而相幾瑟者楚也。今幾瑟亡之楚,楚又收秦而復之,幾瑟入鄭之日,韓、楚之縣邑。公不如令秦王賀伯嬰之立也。韓絕於楚,其事秦必疾,秦挾韓親魏,齊、楚後至者先亡。此王業也。”
  • 171.    《史記集解·韓世家》:徐廣引《紀年》:(魏襄王十九年)楚入雍氏,楚人敗。
  • 172.    《史記·張儀列傳》:三歲而魏復背秦為從。秦攻魏,取曲沃。明年,魏復事秦。
  • 173.    《史記·魏世家》:五年,秦使樗裏子伐取我曲沃,走犀首岸門。
  • 174.    朱本軍.戰國諸侯疆域形勢圖考繪.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
  • 175.    《史記·秦本紀》:(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楚圍雍氏。
  • 176.    《戰國策·秦策二》:甘茂約秦、魏而攻楚。楚之相秦者屈蓋(金正煒雲“相秦”當為“拒秦”之誤),為楚和於秦,秦啓關而聽楚使。甘茂謂秦王曰:“怵於楚而不使魏制和,楚必曰‘秦鬻魏’。不悦而合於楚,楚、魏為一,國恐傷矣。王不如使魏制和,魏制和必悦。王不惡於魏,則寄地必多矣。”
  • 177.    《六國年表》:魏哀王(當作襄王)六年(前313年)秦來立公子政為太子,與秦王會臨晉。(《魏世家》同)《秦本紀》:(秦惠文王更元)十二年(前313年)王與梁王會臨晉。
  • 178.    《史記·張儀列傳》:至藍田,大戰,楚大敗,於是楚割兩城以與秦平。
  • 179.    《戰國縱橫家書·蘇秦謂陳軫章》:齊宋攻魏,楚圍雍氏,秦敗屈匄。謂陳軫日:“願有謁於公,其為事甚完,便楚,利公。成則為福,不成則為福。今者秦(按:蘇秦自稱)立於門,客有言日:‘魏王謂韓倗、張儀:煮棗將榆(輸),齊兵又進,子來救[寡]人可也,不救寡人,寡人弗能支。’轉辭也。秦韓之兵勿東,旬餘,魏氏轉,韓氏從,秦逐張儀,交臂而事楚,此公事成也。”(《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同)
  • 180.    《史記集解·韓世家》徐廣引《紀年》:齊、宋攻魏。
  • 181.    《戰國策·楚策三·秦伐宜陽》:秦伐宜陽。楚王謂陳軫曰:“寡人聞韓侈巧士也,習諸侯事,殆能自免也。為其必免,吾欲先據之以加德焉。”陳軫對曰:“舍之。王勿據也。以韓侈之知,於此困矣。今山澤之獸,無鮚於麋。麋知獵者張罔,前而驅己也,因還走而冒人。至數,獵者知其詐,偽舉罔而進之,麋因得矣。今諸侯明知此多詐,偽舉罔而進者必眾矣。舍之,王勿據也。韓侈之知,於此困矣。”楚王聽之,宜陽果拔,陳軫先知之也。
  • 182.    《戰國策·秦策二·宜陽之役楚畔秦而合於韓》:宜陽之役,楚畔秦而合於韓。秦王懼。甘茂曰:“楚雖合韓,不為韓氏先戰;韓亦恐戰而楚有變其後。韓、楚必相御也。楚言與韓,而不餘怨於秦,臣是以知其御也。
  • 183.    《史記·周本紀》:(周赧王)八年(前307年),秦攻宜陽,楚救之。而楚以周為秦故,將伐之。蘇代為周説楚王曰:“何以周為秦之禍也?言周之為秦甚於楚者,欲令周入秦也,故謂‘周秦’也。周知其不可解,必入於秦,此為秦取周之精者也。為王計者,周於秦因善之,不於秦亦言善之,以疏之於秦。周絕於秦,必入於郢矣。”
  • 184.    《戰國策·韓策二·楚圍雍氏五月》:楚圍雍氏五月。韓令使者求救於秦,冠蓋相望也,秦師不下殽。韓又令尚靳使秦,謂秦王曰:“韓之於秦也,居為隱蔽,出為雁行。今韓已病矣,秦師不下殽。臣聞之,唇揭者其齒寒,願大王之熟計之。”宣太后曰:“使者來者眾矣,獨尚子之言是。”召尚子入。宣太后謂尚子曰:“妾事先王也,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疲也;盡置其身妾之上,而妾弗重也,何也?以其少有利焉。今佐韓,兵不眾,糧不多,則不足以救韓。夫救韓之危,日費千金,獨不可使妾少有利焉。”   尚靳歸書報韓王,韓王遣張翠。張翠稱病,日行一縣。張翠至,甘茂曰:“韓急矣,先生病而來。”張翠曰:“韓未急也,且急矣。”甘茂曰:“秦重國知王也,韓之急緩莫不知。今先生言不急,可乎?”張翠曰:“韓急則折而入與楚矣,臣安敢來?”甘茂曰:“先生毋復言也。”   甘茂人言秦王曰:“公仲柄得秦師,故敢捍楚。今雍氏圍,而秦師不下殽,是無韓也。公仲且抑首而不朝,公叔且以國南合於楚。楚、韓為一,魏氏不敢不聽,是楚以—國謀秦也。如此,則伐秦之形成矣。不識坐而待伐,孰與伐人之利?”秦王曰:“善。”果下師於殽以救韓。
  • 185.    《戰國策·西周策·雍氏之役》:雍氏之役,韓徵甲與粟於周。……蘇代遂往見韓相國公中曰:“公不聞楚計乎?昭應謂楚王曰:‘韓氏罷於兵,倉廩空,無以守城,吾收之以飢,不過一月必拔之。”今圍雍氏五月不能拔,是楚病也。楚王始不信昭應之計矣,今公乃徵甲及粟於周,此告楚病也。昭應聞此,必勸楚王益兵守雍氏,雍氏必拔。”……
  • 186.    《史記·周本紀》:秦借道兩週之間將以伐韓。(《東周策·秦假道於周以伐韓》同)
  • 187.    《戰國策·魏策一·張儀欲以魏合於秦韓而攻齊楚》:張儀欲以魏合於秦、韓而攻齊、楚。惠施欲以魏合於齊、楚以案兵。人多為張子於王所。惠子謂王曰:“小事也,謂可者謂不可者正半,況大事乎?以魏合於秦、韓而攻齊、楚,大事也,而王之羣臣皆以為可。不知是其可也,如是其明耶?而羣臣之知術也,如是其同耶?是其可也,未如是其明也,而羣臣之知術也,又非皆同也,是有其半塞也。所謂劫主者,失其半者也。”
  • 188.    《韓非子·內儲説上》:張儀欲以秦、韓與魏之勢伐齊、荊,而惠施欲以齊、荊偃兵。二人爭之。羣臣左右皆為張子言,而以攻齊、荊為利,而莫為惠子言。王果聽張子,而以惠子言為不可。攻齊、荊事已定,惠子入見。王言曰:“先生毋言矣。攻齊、荊之事果利矣,一國盡以為然。”惠子因説:“不可不察也。夫齊、荊之事也誠利,一國盡以為利,是何智者之眾也?攻齊、荊之事誠不可利,一國盡以為利,何愚者之眾也?凡謀者,疑也。疑也者,誠疑以為可者半,以為不可者半。今一國盡以為可,是王亡半也。劫主者,固亡其半者一也。”
  • 189.    《呂氏春秋·論·似順論》:齊令章子將而與韓魏攻荊,荊令唐蔑將而應之。軍相當,六月而不戰。齊令周最趣章子急戰,其辭甚刻。章子對周最曰:“殺之免之,殘其家,王能得此於臣。不可以戰而戰,可以戰而不戰,王不能得此於臣。”與荊人夾沘水而軍。章子令人視水可絕者,荊人射之,水不可得近。有芻水旁者,告齊候者曰: “水淺深易知。荊人所盛守,盡其淺者也;所簡守,皆其深者也。”候者載芻者,與見章子。章子甚喜,因練卒以夜奄荊人之所盛守,果殺唐蔑。章子可謂知將分矣。
  • 190.    《戰國策·楚策二·術視伐楚》:術視伐楚,楚令昭鼠以十萬軍漢中。昭雎勝秦於重丘,蘇厲謂宛公昭鼠曰:“王欲昭雎之勝秦也,必分公之兵以益之。秦知公兵之分也,必出漢中。請為公令羋戎謂王曰:‘秦兵巴出漢中。’則公之兵全矣。”
  • 191.    《戰國策·楚策二·四國伐楚》:四國伐楚,楚令昭雎將以距秦;楚王欲擊秦,昭侯(鮑本作雎)不欲。桓臧為昭雎謂楚王口:“雎戰勝,三國惡楚之強也,恐秦之變而聽楚也,必深攻楚以勁秦。秦王怒於戰不勝,必悉起而擊楚,是王與秦相罷,而以利二國也。戰不勝秦,秦進兵而攻,不如益昭雎之兵,令之示秦必戰。秦王惡與楚相弊而令天下,秦可以少割而收害也。秦、楚之合,而燕、趙、魏不敢不聽。三國可定也。”
  • 192.    吳鎮烽,朱豔玲.二十九年弩機考[J].考古與文物,2013(01):25-27+44.
  • 193.    《戰國策·趙策四·魏敗楚於陘山》:魏敗楚於陘山,禽唐明。楚王懼,令昭應奉太子以委和於薛公。主父欲敗之……
  • 194.    睡虎地秦簡《編年紀》:六年,攻新城。
  • 195.    《史記·秦本紀》:八年使將軍羋戎伐楚取新市。
  • 196.    秦簡《編年紀》:八年新城歸。
  • 197.    《戰國策·趙策一·謂趙王曰三晉合而秦弱》:今謂楚王:‘苟來舉玉趾而見寡人,必與楚為兄弟之國,必為楚攻韓、梁,反楚之故地。’楚王美秦之語,怒韓、梁之不救己,必入於秦。
  • 198.    《戰國策·楚策二·秦敗楚漢中》:秦敗楚漢中。楚王入秦,秦王留之。遊騰為楚謂秦王曰:“王挾楚王,而與天下攻楚,則傷行矣。不與天下共攻之,則失利矣。王不如與之盟而歸之。楚王畏,必不敢倍盟。王因與三國攻之,義也。”
  • 199.    《史記·孟嘗君列傳》:孟嘗君怨秦,將以齊為韓、魏攻楚,因與韓、魏攻秦,而借兵食於西周。蘇代為西周謂曰:“君以齊為韓、魏攻楚九年,取宛、葉以北以彊韓、魏,今復攻秦以益之。韓、魏南無楚憂,西無秦患,則齊危矣。韓、魏必輕齊畏秦,臣為君危之。君不如令敝邑深合於秦,而君無攻,又無借兵食。君臨函谷而無攻,令敝邑以君之情謂秦昭王曰‘薛公必不破秦以彊韓、魏。其攻秦也,欲王之令楚王割東國以與齊,而秦出楚懷王以為和’。君令敝邑以此惠秦,秦得無破而以東國自免也,秦必欲之。楚王得出,必德齊。齊得東國益彊,而薛世世無患矣。秦不大弱,而處三晉之西,三晉必重齊。”薛公曰:“善。”因令韓、魏賀秦,使三國無攻,而不借兵食於西周矣。是時,楚懷王入秦,秦留之,故欲必出之。秦不果出楚懷王。(《戰國策·西周策·薛公以齊為韓魏攻楚》同)
  • 200.    《呂氏春秋·喻大》:高誘注:杜赫,周人,杜伯之後。
  • 201.    餘知古《渚宮舊事》三:“張何謂吾得曰:‘何能令公貴於三柱國,請為公説王曰:吾得出於晉國,好廉而善劍,不如使其掌客。’遂言於懷王,王從之。”
  • 202.    《水經注·濟水注》引《竹書紀年》:[魏]襄王七年韓明率師伐襄丘。
  • 203.    《戰國策·魏策三·魏太子在楚》:魏太子在楚。謂樓子於鄢陵曰:“公必且待齊、楚之合也,以救皮氏。今齊、楚之理,必不合矣。彼翟子之所惡於國者,無公矣。其人皆欲合齊、秦外楚以輕公,公必謂齊王曰:‘魏之受兵,非秦賓首伐之也,楚惡魏之事王也,故勸秦攻魏。’齊王故欲伐楚,而又怒其不己善也,必令魏以地聽秦而為和。以張子之強,有秦、韓之重,齊王惡之,而魏王不敢據也。今以齊、秦之重,外楚以輕公,臣為公患之。鈞之出地,以為和於秦也,豈若有楚乎?秦疾攻楚,楚還兵,魏王必懼,公因寄汾北以予秦而為和,合親以孤齊,秦、楚重公,公必為相矣。臣意秦王與樗裏疾之慾之也,臣請為公説之。” 乃請樗裏子曰:“攻皮氏,此王之首事也,而不能拔,天下且以此輕秦。且有皮氏,於以攻韓、魏,利也。”樗裏子曰:“吾已合魏矣,無所用之。”對曰:“臣願以鄙心意公,公無以為罪。有皮氏,國之大利也,而以與魏,公終自以為不能守也,故以與魏。今公之力有餘守之,何故而弗有也?”樗裏子曰:“奈何?”曰:“魏王之所者恃者,齊、楚也;所用者,樓、翟強也。今齊王謂魏王曰:‘欲講攻於齊王兵之辭也,是弗救也。’楚王怒於魏之不用樓子,而使翟強為和也,怨顏已絕之矣。魏王之懼也見亡,翟強欲合齊、秦外楚,以輕樓;樓欲合秦、楚外齊,以輕翟強。公不如按魏之和,使人謂樓子曰:‘子能以汾北與我乎?請合與楚外齊,以重公也,此吾事也。’樓子與楚王必疾矣。又謂翟子:‘子能以汾北與我乎?必為合於齊外於楚,以重公也。’翟強與齊王必疾矣。是公外得齊、楚以為用,內得樓、翟強以為佐,何故不能有地於河東乎?”
  • 204.    後德俊.“糴種”考[J].中國農史,1995(04):25-28+75.
  • 205.    王準.包山楚簡“貸金糴穜”問題的考察[J].中國農史,2016,35(01):49-57.
  • 206.    向安強.試論楚國農業的發展[J].中國農史,2000(04):3-11.
  • 207.    陳偉.《鄂君啓節》與楚國的免税問題[J].江漢考古,1989(03):52-58.
  • 208.    《戰國策·魏策二·惠施為韓魏交》:惠施為韓、魏交,令太子鳴為質於齊。王欲見之,朱倉謂王曰:“何不稱病?臣請説嬰子曰:‘魏王之年長矣,今有疾,公不如歸太子以德之。不然,公子高在楚,楚將內而立之,是齊抱空質而行不義也。”
  • 209.    殷滌非,羅長銘.壽縣出土的“鄂君啓金節”[J].文物參考資料,1958(04):10-11.
  • 210.    劉向《説苑·卷十一·善説篇》:①(《越人歌》)“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②鄂君子皙,親楚王母弟也。官至令尹,爵為執圭。
  • 211.    羅運環.論鄂君子皙之鄂[J].鄂州大學學報,2009,16(03):31-33.
  • 212.    鄭威.楚國封君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7:192-246
  • 213.    熊賢品. 《包山楚簡》所見戰國晚期楚國社會制度研究[D].河南大學,2011,23-42.
  • 214.    宋傑.中國古代戰爭的地理樞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130-139
  • 215.    張新國 繪.東周列國故事·第四十一冊(張儀欺楚).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74
  • 216.    《史記·魏世家》:魏相田需死,楚害張儀、犀首、薛公。楚相昭魚謂蘇代曰:「田需死,吾恐張儀、犀首 、薛公有一人相魏也。」代曰:「然相者欲誰而君便之?」昭魚曰:「吾欲太子之自相也。」代曰:「請為君北,必相之。」昭魚曰:「奈何?」對曰:「君其為梁王,代請説君。」昭魚曰:「奈何?」對曰:「代也從楚來,昭魚甚憂,曰:『田需死,吾恐 張儀、犀首、薛公有一人相魏者也。』代曰:『梁王,長主也,必不相張儀。張儀相,必右秦而左魏。犀首相,必右韓而左魏。薛公相,必右齊而左魏。梁王,長主也,必不便也。』王曰:『然則寡人孰相?』代曰:『莫若太子之自相。太子之自相,是三人者皆以太子為非常相也,皆將務以其國事魏,欲得丞相璽也。以魏之強,而三萬乘之國輔之,魏必安矣。故曰莫若太子之自相也。』」遂北見梁王,以此告之。太子果相魏。
  • 217.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四十四年,楚滅杞。與秦平。是時越已滅吳而不能正江、淮北;楚東侵,廣地至泗上。
  • 218.    《戰國策·楚策一·蘇秦為趙合從説楚威王》: (楚地)東有夏州、海陽。吳師道注“海陽”曰:“盧藏用雲,在廣陵東,今揚州海陵縣;劉氏雲,楚之東境。”《輿地紀勝》:“以其地傍海而言,故曰海陵。”當代何浩等學者認為,雖然《蘇秦為趙合從説楚威王》早已被證實是擬託之作,但其描述的地理範圍仍有參考價值。
  • 219.    陳旭楠.廣州建城史上是否存在“楚庭”芻議[J].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1(02):92-96.
  • 220.    高慎強. 先秦食鹽經濟文化地理研究[D].西南大學,2012,9.
  • 221.    何浩.略論楚境“東至於海”[J].江漢考古,1995(01):43-46+61.
  • 222.    《戰國策·韓策三·公仲使韓珉之秦求武隧》:公仲使韓珉之秦求武隧,而恐楚之怒也,唐客謂公仲曰:“韓之事秦也,且以求武隧也,非弊邑之所憎也。韓已得武隧,其形乃可以善楚。臣願有言而不敢為楚計。今韓之父兄得眾者,毋相,韓不能獨立,勢必不善楚。王曰:吾欲以國輔韓珉而相之,可乎?父兄惡珉,珉必以國保楚。”公仲説,士(通“仕”)唐客於諸公,而使之主韓楚之事。
  • 223.    《戰國策·韓策二·謂公叔曰公欲得武遂於秦》:謂公叔曰:“公欲得武遂於秦,而不患楚之能揚河外也。公不如令人恐楚王,而令人為公求武遂於秦。謂楚王曰:發重使,為韓求武遂於秦,秦王聽,是令得萬乘之主也。韓得武遂以秦(鮑改“恨”為“限”,金正煒雲:“當作限”),毋秦患而得楚,韓、楚之縣而已。秦不聽,是秦、韓之怨深而交楚也。”
  • 224.    《史記·樗裏子甘茂列傳》:甘茂竟言秦昭王,以武遂復歸之韓。向壽、公孫奭爭之,不能得。向壽、公孫奭由此怨,讒甘茂。茂懼,輟伐魏蒲阪,亡去(楊寬注:“蒲阪”當為“皮氏”之誤)。樗裏子與魏講,罷兵。
  • 225.    《戰國策·東周策·周共太子死》:周共太子死,有五庶子,皆愛之,而無適立也。司馬翦謂楚王曰:“何不封公子咎而為之請太子?”左成謂司馬翦曰:“周君不聽,是公之知困而交絕於周也。不如謂周君曰:‘孰欲立也?微告翦,翦令楚王資之以地。’公若欲為太子,因令人謂相國御展子、廧夫空曰:‘王類欲令若為之。此健士也,居中,不便於相國。’”相國令之為太子。
  • 226.    《史記·周本紀》:西周武公之共太子死,有五庶子,毋適立。司馬翦謂楚王曰:“不如以地資公子咎,為請太子。”左成曰:“不可。周不聽,是公之知困而交疏於周也。不如請周君孰欲立,以微告翦,翦令楚資之以地。”果立公子咎為太子。(《周本紀》列於周赧王八年前)
  • 227.    《戰國策·楚策一·韓公叔有齊魏》:韓公叔有齊、魏,而世子有楚、秦以爭國(楊寬案:“世子”原作“太子”,從《韓策二》第十章改正,下同)。鄭申為楚使於韓(楊寬案:鄭申,《韓策》作“鄭強”,“申”疑“強”之誤),矯以新城、陽人予世子。楚王怒,將罪之,對曰:“臣矯予之,以為國也。臣為世子得新城、陽人,以與公叔爭國而得之,齊、魏必伐韓。韓氏急,必懸命於楚,又何新城、陽人之敢求?世子不勝,然而不死(鮑本“然”作“幸”),今將倒冠而至,又安敢言地?”楚王曰:“善”。乃不罪也。
  • 228.    《戰國策·韓策二·楚令景鯉入韓》:楚令景鯉入韓,韓且內伯嬰於秦,景鯉患之。冷向謂伯嬰曰:“太子入秦,秦必留太子而合楚,以復幾瑟也,是太子反棄之。”
  • 229.    《戰國策·韓策二·齊明謂公叔》:齊明謂公叔曰:“齊逐幾瑟,楚善之。今楚欲善齊甚,公何不令齊王謂楚王:‘王為我逐幾瑟以窮之。’楚聽,是齊、楚合,而幾瑟走也;楚王不聽,是有陰於韓也。”
  • 230.    《戰國策·韓策二·胡衍之出幾瑟於楚》:胡衍之出幾瑟於楚也,教公仲謂魏王曰:“太子在楚,韓不敢離楚也,公何不試奉公子咎而為之請太子?”(鮑本“公”作“王”,黃丕烈雲:“此當公字下有缺文。”)因令人謂楚王曰:“韓立公子咎而棄幾瑟,是王抱虛質也,王不如亟歸幾瑟,幾瑟入,必以韓權仇於魏而德王矣。”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