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漢語成語)

鎖定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拼音:chǐ yǒu suǒ duǎn,cùn yǒu suǒ chánɡ [6]  )是一則來源於文人作品的成語,該成語最早出現於屈原卜居》。 [2]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本義指尺比寸長,但和比尺更長的東西相比,就顯得短了;寸比尺短,但和比寸更短的東西相比,就顯得長了。比喻各有長處,也各有短處,彼此都有可取之處。 [2] 
中文名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近義詞
尺短寸長 [2] 
成語拼音
chǐ yóu suǒ duǎn,cùn yóu suǒ chánɡ [2] 
成語出處
卜居 [5] 
用    法
作分句、定語 [2]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成語出處

戰國·楚·屈原《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2] 
後人在句中提取出“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成語故事

白起,是戰國時期秦昭王的大將,十分善於用兵。昭王十四年,破魏兵於伊闕,斬殺了二十四萬兵丁,俘虜了魏兵主帥公孫培;十五年攻魏,取大、小六十二城;攻楚,拔郢都,燒夷陵,楚王逃走,把都城遷於陳;昭王三十四年,攻魏,斬首三十四萬。尤其是昭王四十七年,秦、趙長平之戰,白起斷絕趙兵糧道,圍趙兵,使得他們斷糧四十六天,趙主帥趙括自帶精兵突圍,被射死,白起坑殺趙降卒四十萬人,接着圍住趙都邯鄲。秦國的宰相應侯范雎妒忌他功勞太大,勸昭王和趙國講和,下令撤軍。白起看着馬上就可以滅趙,卻被迫撤軍,心中不快,因此就和應侯結下怨仇。
這年九月,昭王又要攻趙,正好遇到白起生病,於是只好派王陵帶兵,打了很久,損兵折將,昭王只好請白起去替王陵。白起已病癒,向昭王説:“這仗不能打,我們的兵將已疲勞了,趙國的外援又快來了,邯鄲是趙國的都城,城艱難下,他們會拼死保衞都城的。”所以他堅決不肯去。昭王改派王齙去換下王陵,又增派了許多軍隊,圍城八九個月,還是攻打不下來。魏國信陵君帶兵來救趙國,秦兵損失巨大。最後應侯只好親自來請白起,白起還是不肯答應去帶兵。昭王生氣了,把他貶為士卒,接着逼迫他自殺了。
司馬遷評論道:“諺語講:‘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白起估計敵情的準確,用兵變化之奇妙,奇計無窮無盡,威名震動天下。然而卻沒能和宰相搞好關係,最後導致身亡,這是他的短處啊!” [4]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成語寓意

海中的月亮再明,也照不出海的深淺;自己的眼睛再亮,也看不見自已的面容 [1]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這句話是説任何人都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但我們常常會放大了自己的優點,自以為事事都強過人,所以人與人的相處當中總會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煩。因此,我們要用全面的眼光看問題,要善於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並加以改正。任何一個人都不會十全十美,每一個人都有自身的短處,也有自身的長處,與別人相處,就應該懂得取人之長,補己之短,而不是去嘲笑、諷刺他人。 [1] 
事物都在比較之下而顯現其特徵。這是客觀對待事物的理性表現。任何事物都不是獨立存在的,只有相互參照而存在,這便是事物存在的基礎。人的能力也如此,大或小都是在比較之下顯現的,而無論大小都可做出相應的貢獻 [3]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在句中作分句、定語。比喻各有所長。 [2] 
運用示例
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驊騮綠驥,天下之俊馬也。——(漢)劉向《新序·雜事五 [5] 
但古人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我們只要盡忠輔佐闖王,總還是有可用之處。 ——(現代)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四十八 [2] 
參考資料